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研究:年輕時耳鳴 腦中風率增逾4倍

研究:年輕時耳鳴 腦中風率增逾4倍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年輕人耳鳴竟是腦中風警訊!聽力老化時容易會有耳鳴問題,所以不少人都以為只有老人家才會耳鳴,但其實現在不少年輕人也都患上耳鳴。年輕人耳鳴的原因與聽音樂、噪音傷害、頭痛、自律神經失調、睡眠障礙、耳咽管功能不好、聽神經瘤、突發性耳聾、梅尼爾氏病等相關,近幾年年輕人耳鳴有增加趨勢。年輕人耳鳴 缺血性腦中風率為常人的4.11倍大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暨睡眠中心主任黃俊豪進行資料分析,年輕到中年族群的男女性,長期追蹤十年後,發現年輕時有耳鳴症狀者,未來發生腦中風的機會大增。有耳鳴的人較高比率發生缺血性腦中風,是沒有的人1.66倍,尤其20至30歲,耳鳴病人未來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為4.11倍,30至40歲為2.19倍。以往研究認為年輕人的耳鳴問題常與腦內血管瘤有關,而腦部的血管瘤通常是造成出血性腦中風與猝死。但黃俊豪醫師卻從此研究中發現,年輕人的耳鳴,未來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機會很高。腦中風死亡人數高 且易留下後遺症從過去的研究資料中,年輕人罹患腦中風較為罕見,只佔所有中風的百分之10至15,且大部分以男性居多,主要原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抽菸、年紀、代謝症候群、偏頭痛等相關,較少人去探討耳鳴與年輕人之間的關係。腦中風是引起國人死亡的重大急症之一,臺灣近年來因腦血管疾病死亡,僅次於癌症及心臟疾病,且腦中風常留下許多後遺症,成為國人慢性殘障最重要的原因。除了積極防治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一旦發現耳鳴問題,就應找就醫治療,降低未來腦中風風險。

口腔癌復原後未戒菸 復發已末期!

口腔癌復原後未戒菸 復發已末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8歲的吳先生13年前罹患口腔癌,手術切除約30%的舌頭,只戒檳榔沒有戒菸,也沒有定期追蹤。2個多月前牙齦化膿腫痛,吃東西會痛,再看診才知癌症復發,左下方牙齦與下巴骨頭間有5.5公分大的腫瘤,已是第4期。手術把牙齦連同左側下巴骨頭切除,以胸大肌重建,並以鈦金屬板取代骨頭,手術後再進行化療及放射治療。口腔癌患者復原後 高達8成未戒菸衛福部彰化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表示,口腔癌是我國青壯年男性最易發生的癌症,不少人罹癌復原後,自恃年輕力壯,沒有持續追蹤,不戒檳榔或不戒菸,尤其是不戒菸者大概有8成,讓復發機率大增。根據衛福部資料,口腔癌為我國青壯年(25-44歲)男性最容易發生的癌症,平均死亡年齡為54歲,較其他癌症早10年以上,常見負擔家庭經濟的青壯年男性罹患口腔癌,連帶家庭陷入困難。罹患口腔癌 必須戒菸、戒檳榔才能避免復發許嘉方主任表示,嚼檳榔及吸菸是造成口腔癌主因,罹患口腔癌者必須戒菸、戒檳榔才能避免復發。但戒檳榔成功者約9成,戒菸成功者卻僅2成,很多人捱不過菸癮,甚至很多人連嘗試都不願意,戒菸的困難度比戒檳榔高出許多。根據學者研究,吸菸者口腔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18倍,同時吸菸及嚼檳榔者,口腔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89倍,而同時吸菸、飲酒及嚼檳榔者,腔癌的機率為123倍。如果無法戒菸,仍須尋求醫師協助戒除。不只口腔癌者,一般人最好也戒菸。

自戀不丟臉!反而容易表現更好

自戀不丟臉!反而容易表現更好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整理)說到自戀(陶醉於自身魅力的人),應該有許多人第一個就想到小夫吧?就算再怎麼客套,也無法誇他是帥哥,結果他卻深信自己帥氣過人。對於這樣的小夫,或許有人會覺得他很丟臉也說不定。自戀的人 更容易成為帥哥美女話說回來,看著鏡中的自己,你是不是有時也會突然覺得:「咦?今天的自己,好像比較帥哦!」不管是誰,多少都會有自戀的一面。在這裡,我要說的就是—「自我感覺良好的人,更容易成為帥哥或美人!」這個論點,應該令不少人感到意外吧。小夫沒來由的自戀 是打從心底的自信最近每天早上,大雄家門口都會有狗大便。被媽媽叫去打掃的大雄,覺得很厭煩。到底是哪隻狗幹的好事?為了阻止事情發生,大雄與哆啦A夢搭乘時光機回到過去查看。深夜裡,大雄與哆啦A夢因天氣寒冷而離開門口,回到房內。他們利用只要在板子上挖個小洞,就能看到任何地方的祕密道具-神奇偷窺板,從房間內監視自宅一樓門口。幸運的是,當大雄他們離開門口後,犯人就立即現身了。得意忘形的大雄,開始利用神奇偷窺板惡作劇。首先,他偷看靜香的房間,可惜靜香並沒有在洗澡,而是坐在書桌前認真念書。接著,他轉而偷看小夫的房間,只見小夫一手拿著鏡子,凝視著鏡中的自己嘆息。正當大雄疑惑小夫有什麼煩惱時,結果小夫竟對著鏡子自吹自擂、對自己的外貌讚嘆不已!「怎麼看都看不膩,我真是個美男子。鏡子啊鏡子,請告訴我,誰是世界上最帥的人?當然是小夫先生。那還用說嘛!」(內容出自《哆啦A夢(29)(瓢蟲漫畫版)》小學館 第1話「神奇偷窺板」)(本文摘自/小夫的生存之術/尖端出版)

家長處罰孩子 小心別成發洩管道!

家長處罰孩子 小心別成發洩管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佑佑從小被爸爸打到大,犯錯時只要打一打就會乖一陣子。不過年紀漸長越來越不怕挨打,爸爸下手也越來越重。來診所前一天,父子倆爆發口角,當爸爸作勢要打他時,佑佑突然伸出手說「你打啊,隨便你打啊!打死我吧!」孩子挑釁的言語讓爸爸抓狂,沒想到體罰得不到效果,還被反將一軍,面子掛不住,親子關係也降至冰點。體罰孩子 恐成家長發洩情緒管道不反對適當處罰,但打小孩到底是處罰孩子,還是讓家長發洩情緒呢?打孩子是要讓他心裡痛,而不是讓他皮肉痛。但是佑佑爸爸每次一發脾氣,就是拿起棍子一頓猛打,明顯是在發洩自己的情緒。當孩子還小時不知道該抗拒,隨著他漸漸成長、懂事,開始體會到忍一時皮肉之痛,之後就能得到海闊天空。孩子不反抗,只是認為爸爸打完了,情緒發洩完了,自己也就逃過一劫了。如果挨打的過程中因受不了而反抗,可能激怒父親,下場一定更慘。其實孩子的言語並非故意挑釁,而是發自肺腑地認為等爸爸出完氣,打完就沒事。正向管教態度 讓孩子變得更好像佑佑這樣的案例,能做的就是用正向態度來引導孩子,請他們多稱讚孩子。可能一開始爸爸還沒辦法做到,因此不妨由媽媽先開始,像是記錄孩子每天表現如何,有沒有值得稱讚的表現。每天仔細記錄孩子的行為,在家長眼中看到的不再只是讓人生氣的事,還會發現孩子值得讚許的地方。當給予孩子正向的回饋,他們也會做得越來越好。在管教孩子時,我通常建議爸媽要用「不按牌理出牌」的方式。孩子被處罰幾次後,通常都知道爸媽會用什麼方法回應,有時還會頂嘴,讓父母情緒火上加油。當爸媽氣到打不下去,孩子會以為獲勝了。這樣的溝通方式只會讓雙方關係越來越糟。當你想打小孩時,請先暫停一秒,思考一下是否能換個方式?有沒有可能用讚美來取代處罰?轉一下念頭,讓自己的情緒和緩一下。父母生氣時換個想法及方式 幫助孩子走上正軌曾有個媽媽帶孩子來上課時,小朋友不小心把桌上的玻璃杯打翻了,因而激怒了媽媽。當媽媽正要斥責孩子時,我連忙制止,請她先別生氣,換個方法試試。我說:「你們覺不覺得玻璃杯碎得好棒,不但範圍沒有很大,而且好漂亮、好有藝術感?」媽媽聽了忍不住笑出來。我稱讚她:「這就對了,妳的情緒放輕鬆了,這時我們才能來引導孩子。」當孩子做錯事時,家長要做的不是責備,而是引導他們如何去善後。當杯子摔碎時,你可以跟孩子說:「我們一起來收拾吧!」可以先拿掃把,把危險的碎玻璃片掃掉,接著要求孩子幫忙拿抹布把弄濕的地方擦乾。讓孩子參與善後的過程,他們也能感受到收拾殘局是一件麻煩的事,以後做事就會更加小心。若只是媽媽自己來整理,孩子完全不需要動手,他們也就不以為意,無法從這件事上學到教訓。教養方式百百種,唯有不按牌理出牌,才能讓孩子不知如何接招。做父母們的要記得,換個想法,才能幫助孩子們走上正軌。(本文摘自/請問阿鎧老師/平安文化)

4321飲食法則 簡單找回健康!

4321飲食法則 簡單找回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美國農業部(USDA)在1992年頒布了「飲食指南金字塔」,是由哈佛大學的博士及專家共同研究而得出來,希望藉此指導美國人科學健康的飲食,成為營養學的指導原則。如今20多年過去了,美國人的腰圍比以前更粗,成年人體重超標,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的發病率也不斷上升,許多人開始對「飲食指南金字塔」的權威性提出了質疑。我也曾經做過調查,很少人會遵循這種飲食原則,也沒聽過哪個媽媽會依照金字塔比例作飯,大概只有營養師考試時會出這個考題,但營養師會這麼吃嗎?恐怕也不見得。「我的健康餐盤」(My Plate) 將一個盤子分成4個色塊2011年6月2日,美國農業部部長湯姆.維爾薩克(Tom Vilsack)公開發表「我的健康餐盤」(My Plate),他將一個盤子分成4個色塊:紅色代表水果、綠色代表蔬菜、橘色是全榖類而紫色代表蛋白質;盤子外的藍色區塊則是乳製品。這個組合取代了在美國已使用近20年的飲食金字塔,成為新的美國飲食指南。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Michelle Obama)更是對此讚譽有加,大力支持。為了更適合國人使用,我把「我的健康餐盤」修改了一下,歸納出一個「4321法則」。將一餐飯劃4等份,其中有3份植物性食物、2種蔬菜、2種水果、1份動物性食物。只要每餐都按照這個比例吃,就算是吃漢堡、吃碗麵,也可以這麼分配就會健康,就能變瘦,不管你有錢沒錢都做得到。例如一碗陽春麵沒有肉和蔬菜,那就多叫2片肉、1盤燙青菜,回家再吃點水果也行。任何健康原則都必須簡單易懂生活化,才能真正落實,只是「空談」,無法幫助你找回健康。(本文摘自/遇見生機/大喜文化出版)

研究:女性有氧系統優 運動比男性強

研究:女性有氧系統優 運動比男性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性別平等在社會政治領域的愈趨進步,除了平等和公平之外,性別間仍存在著極為重要的身體差異,運動訓練就是一個這樣的領域。但是,一項新的研究挑戰了傳統認為男性運動能力優於女性的看法。這項研究檢驗了顯現在身體有氧功能上的性別差異,更具體地說,是著重於性別如何影響人體在開始運動時處理氧氣的能力。來自加拿大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Thomas Beltrame帶領了此項研究,研究發現發表在《應用生理學、營養學和新陳代謝》期刊上。持續運動下 女性體內氧氣循環速度比男性快30%過去的研究認為男性的氧氣攝取能力(此為衡量有氧功能的標準)比女性來得快,而女性則比兒童和老年人更快。但是,這個問題還沒有在健康的年輕人身上探討過。因此,研究人員假設在這個人口樣本中,過去對男性氧氣置換速度比較快的研究結果也會是正確的。研究團隊招募了18名健康的年輕參與者,其中9名為男性、9名為女性。所有參與者都非常具有活力、有著相似的年齡、體重和有氧功能。參與者被要求參與「心肺功能增量跑步機運動試驗」,及3次中等強度的跑步機運動試驗。測試結果顯示:「女性的周邊肺動脈氧氣攝取動力顯著地比較快。」更具體地說,在持續運動的狀態下,女性體內氧氣循環的速度比男性快30%。換句話說,女性可能天生更具運動能力,因此推翻了原本男性優於女性的說法。調查結果可能會改變運動訓練滑鐵盧大學應用健康科學院教授Richard Hughson表示:「我們發現女性的肌肉能更快地從血液中攝取氧氣。因此,從科學的角度來說,女性擁有一個更優越的有氧系統。」氧氣攝取是測量有氧功能的標準,它描述了體內每分鐘可以攝取和使用的氧氣量。正如美國運動醫學學會所解釋的,我們的耗氧率「提供了測量進行高強度有氧代謝之最大能力,而其與運動表現和身體健康密切相關」。因此,較高的氧氣處理速率意味著女性可能比較不容易肌肉疲勞,並有可能在運動上表現的更好。她們也可能具有較好的恢復力,因為較高的氧氣處理能力意謂著消耗較低的體力。Beltrame教授說:「調查結果與人們普遍認為男性的身體天生更具運動能力剛好相反。雖然我們不知道為什麼女性氧氣攝取速度較快,但這項研究動搖了傳統的觀點……這可能改變我們評估和運動訓練的方式。」(文章授權提供/台灣女人健康網)

孩子自主學習 「內驅力」有助獨立思考

孩子自主學習 「內驅力」有助獨立思考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身為家長,孩子成長階段,是不是曾有「男生別玩洋娃娃」、「女生該扮家家酒」這樣的執著?小心自己落入了性別刻板印象的深淵,不但否認孩子玩玩具所習得的能力,也不經意間將刻板印象固著在孩子腦中,影響孩子的價值觀。打毛線、烹飪 可訓練肌肉及記憶力在學打毛線的過程中,可以訓練很多能力。不明究裡的正義魔人,卻偏激地認為打毛線是女生做的事,男生不應該學。這些喜歡隨便評論別人的人,才是阻礙兒童正常發展的魔人!二十多年前,我考入高雄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在大學四年過程中,學習了打毛線、十字繡、甚至是烹飪,從這些學習當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各種動作所使用的肌肉群、了解完成作品所需要的記憶力,甚至還能體會身心障礙者無法完成任務的心情,這對我們同理病患、訓練技能有很大的用處!我甚至還以身處在「醫學院裡的家政系」為榮呢!「內驅力」發揮自主決定 有助獨立思考我們還可以來談一下「自主權」這件事。不論從心理學或生理學的角度來看,有個能力叫「內驅力」,也就是驅使個體產生一個行為的能力,例如肚子餓了會找東西吃,睏了會找個地方睡覺。不只人有內驅力,包括動物也有,我們常看見野貓會自己找路邊的野草來吃,那是因為它們需要纖維質,這樣才能維持健康。如果以這個理論來看,孩子會自動地學習打毛線,也是大腦尋找自我成長的出路,是「內驅力」讓他的「自主權」決定要做哪些事,這樣長大之後,才有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自主權」的運用不是無限上綱,但是這得由各家長自行決定,旁人是無法給予意見的。(本文摘自/請問阿鎧老師/平安文化)

柔軟伸展做得好 是肌肉訓練的基石

柔軟伸展做得好 是肌肉訓練的基石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柔軟伸展操中最受歡迎的動作,就是前彎。站著做前彎、坐著做前彎……,這些動作大家都知道,很多人在中小學測量體適能時,也都做過各式各樣不同的前彎伸展。原則上,前彎彎得越下去,代表身體的柔軟度越好。許多人的觀念是「身體夠柔軟,感覺就會很健康……」。但這不只是感覺而已,而是真的能代表健康的指標之一。前彎訓練腰、臀、大腿柔軟度 解決腰痛問題首先,我想先稍微談一談,為什麼我會秉持著「前彎很重要」的想法。我在國高中時期一直持續練體操,曾經立志參加全國運動會和全國高中運動會。但是,在高中二年級時,卻罹患了椎間盤突出,導致腰部及右腳痛到完全動彈不得。當時我接受了某位教練的指導,徹底進行了提高腰部、大腿後側、臀部柔軟度的訓練。我一直記得這件事,因為後來我僵硬的腰部竟然慢慢地變成像蒟蒻一樣柔軟,同時腰部疼痛的問題也消失了。就結論而言,我能克服腰痛,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我找回了大腿後側的柔軟度;而前彎要彎得下去的關鍵,就是要充分伸展大腿後側的肌肉。柔軟度做得好 進而達成肌力訓練及體態目標身為一名健身教練,每天都在指導許多學員如何鍛鍊身體。因此,針對如何強健身體,我提出了「鍛鍊身體的金字塔原則」(參閱上圖)。假使位於金字塔頂端的是理想中的強健體魄,那麼位在最底部的就是「可動範圍=柔軟度=前彎做得好」。身體的健康如果只是暫時性的、不能長久維持,那麼便一點意義也沒有了。因此,我希望大家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提高身體的柔軟度,打好鍛鍊身體的基礎:前彎能力。(本文摘自/前彎,最強舒筋活血法/采實文化)

研究:25歲開始 肌肉量就逐漸減少

研究:25歲開始 肌肉量就逐漸減少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透過伸展運動,至多只能練出身體的柔軟度。當身體的柔軟度提升至某種程度後,還必須接著做肌力訓練。一定要進行肌力訓練的原因,是它可以提升肌肉的品質,而且還能維持隨著年齡增長而遞減的肌肉量。肌肉量在25歲後開始減少 40歲後明顯下降一旦肌肉減少,代謝就會變差,進而導致肌肉無法有效保護身體及關節,造成各種疼痛傷害。然而,透過伸展運動並無法增加肌肉量,也無法培養出體力。事實上,研究結果已經發現,肌肉量在二十五歲過後就會開始逐漸減少,自四十歲開始將明顯下降。尤其是下半身、軀幹的機能會明顯衰退;假使放任不管,一旦年紀到了八十歲之後,肌力只會剩下三十歲時的一半,其中位於軀幹的肌肉腰大肌,具有彎曲髖關節、使骨盆立起等作用;當這部分的肌肉開始衰弱,便會對前彎動作造成不良影響。換言之,隨著年齡增長,維持肌肉量也變得越來越重要。3種肌力訓練 姿勢比次數更重要我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鍛練臀部及大腿等下半身的肌力訓練,都是可以鍛練到前彎柔軟度相關肌肉的運動。在下半身的肌力訓練中,將介紹包含大家熟悉的深蹲等運動。建議初學者或是沒有運動習慣者,先從負荷量「小」的運動開始做起,等到這項運動能夠輕鬆完成後,接下來再繼續進行負荷量大的運動。以下是注意事項:● 姿勢比次數更重要。● 不要憋氣,自然呼吸。● 肌力訓練兩天做一次就好。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保持正確姿勢。若過於著重次數但姿勢不正確的,不僅效果不佳,甚至可能會導致運動傷害。(本文摘自/前彎,最強舒筋活血法/采實文化)

破口大罵前先等等 穴道腦療法減怒氣

破口大罵前先等等 穴道腦療法減怒氣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傳統中醫的穴道觀念,對於緩解身體不適已有科學實證。然而你知道,按壓穴道其實也有助於情緒、心理狀況的調整嗎?「穴道腦療法」能促使大腦發出指令,進而平復心情。暴怒、煩躁、悲傷時 可用穴道腦療法平復「穴道腦療法」在以下不快的感情湧現的時候,十分有效。‧勃然大怒很想破口大罵的時候‧緊張而無法發揮實力的時候‧因芝麻小事而焦慮煩躁的時候‧嫉妒之心無法抑制的時候‧悲傷一直持續的時候‧倦怠感一直無法消除的時候另外,對於希望等一下可以「保持心情平靜」的以下場合也有效果。‧要警告老公的時候‧一定要教導孩子道理的時候‧非罵部下不可的時候為了避免因為勃然大怒而說出過分的話,或是因為極度緊張而腦筋一片空白,在開始行動之前先做「穴道腦療法」的話,就很有效果。不只有益自己 也阻斷人際間情緒惡性循環做了「穴道腦療法」後,腦就會正常運作,發出控制感情的指令,帶來安定的心理狀態。可以擁有不會因小事情就焦慮、煩躁,或是愁眉不展,「不會被感情耍得團團轉的腦」。記憶力或集中力逐漸衰退的人,若每天進行「穴道腦療法」,也可以感覺到活力充沛,提高幹勁。活力充沛的每一天,將會比以往更開心。這樣的良好影響,不僅限於自己。人都有把負面情緒,特別是怒氣,發洩在比自己弱小的人身上的傾向。社長發洩在部長身上,部長發洩在課長身上,課長發洩在新進員工身上,太太發洩在孩子或寵物身上……。能把這個「負面的連鎖」,在自己這裡就到此為止,也是這個療法的魅力。(本文摘自/按壓手穴道,釋放壞情緒/采實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