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哪種飲食法有效?把握3感覺指標

哪種飲食法有效?把握3感覺指標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每個人的體質和代謝狀況都不相同,有人適合吃蘋果、有人不適合,除了作適當的檢測。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聆聽身體的回饋,身體既敏銳又誠實,毋需嚴密科學佐證都能觀察得出來,我們卻常忽視這最直接的訊號。吃對適合自己體質的食物,精神和能量都會飽滿、心情充滿愉悅,也不容易飢餓。觀察3點感覺指標 找出適合自己的食物我們要追求的不應是一味地將各媒體、權威所推薦的超級營養食物,不加思索地吞下肚子,而是在攝取後,有意識地覺察對身體的影響。如何知道吃對適合自己的食物?很簡單,你在餐後的一到二小時可以觀察到三個身體感覺指標。那麼該怎麼判斷有達到這些指標呢?1) 飢餓感/餐後是否感覺到吃飽、有滿足感,有時候與分量不見得有完全的相關,像是有些人在吃完大餐後,仍會覺得需要水果才能有滿足感一樣。在用完餐後,如果真的不會想再吃更多東西,或不會很快就肚子餓,表示你的食物滿足了飢餓需求。2) 能量感/能量感與精神有關,有時候吃完一餐會感到昏昏欲睡,有時候用餐後,會覺得原本疲憊的精神恢復了,且能夠持續地感覺到精神狀態變好。3) 幸福感/幸福感是比較複雜的感受,如果在吃完一餐,你感覺到身體狀況改善(例如某些小毛病減輕),心情變好或思路變得較清晰敏銳,不再鑽牛角尖或生悶氣,代表這一餐帶給你幸福感。察覺身體所需的能力 受加工食品破壞甚距身體是最敏銳又最準確的有機體,健康專家或醫生,或許能幫助你治療疾病,但他們卻永遠無法代替你覺察這些感受,獲取身體的內在智慧。代謝型態就是基於「信任身體」的主張,藉由以人為主角的飲食調整與選擇,讓身體自動聚焦在最適化的代謝與運作功能。現在的食品工業也是影響我們使用上述本能的元凶,美食的發展不斷加重品嚐者的口味,重鹹、重油、重口味已成常態。為了因應大量的需求,食品工業蓬勃的發展,業者不斷研究如何用最節省成本的方式,甚至延長保存期限,因此各式各樣的人工添加物被放到食物內,天然食物已被「食物化學工業」取代。食物與人的關係偏離原本的簡單、自然,我們也失去與食物真誠交流的機會,賠上的是原本天賦自然的健康。(本文摘自/代謝型態龐德食譜全書/商周出版)

講座/減鹽飲食

講座/減鹽飲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美式飲食風潮席捲台灣之後,這陣子飲食的健康與清淡開始備受重視。改善重口味的習慣,到底該從何處著手呢?要怎樣調整才能不失去品嘗美食的樂趣呢?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12/25(一)舉行生活保健講座,由護理師余詠華主講「飲食減鹽健康到」。講座內容豐富,歡迎關切健康飲食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飲食減鹽健康到時間:106年12月25日(一)10:00-10:3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一樓大廳洽詢:02-2249-0088

男人這東西 說謊真的比較好?!

男人這東西 說謊真的比較好?!

(優活健康網記者李嘉嘉/編輯整理)假設你要做一件無害但女伴不認同的事,比如約豬朋狗友打牌吧,你要坦誠嗎?「我待會和阿狗他們打牌啊!」你覺得下場會是哪一項?A.她說好,沒問題。B.擺臭臉,把整條溝渠掛在臉上。C.等你出門時放狠話。D.你出門以後在Facebook放狠話。E.在你打牌時用簡訊放狠話。F.你回來以後放狠話。G.冷戰到你掏腰包買禮物道歉為止。正確答案是H:以上皆是保證你玩什麼都無法盡興男人說謊,是女人逼成的。男人說謊,不是道德問題、不是兩性問題,和交警貪汙一樣,是經濟學問題。假設有人超速駕駛被攔下來,當下他有兩個選擇,一是接受罰單,過後繳交幾千塊的罰款;第二,付小額賄款馬上解決。後者顯然是最有效率的辦法,人總會往抵抗力最低的方向走去。就算她說過偶爾和朋友一起消遣,是無所謂的,你報備便可。但只要這始終是她不認同的事,A到G就一定會發生。那麼,請問你要坦誠,還是只說:「公司加班」?女人永遠學不懂 有的事情男人是必須要做的就算看起來毫無益處。撒個謊,你可以和朋友無壓歡聚,玩個不亦樂乎,回到家她還得感謝你在外辛勤工作,賺錢給她花。她不用承受情緒波動之苦,你也不用承受她情緒波動之苦。這不是省卻很多麻煩嗎?不是非常符合經濟效益嗎?女人要你坦誠,其實她們不知道自己根本沒想聽真話。女伴問你:「我胖了嗎?」你猜她要聽什麼答案?如果你說沒胖,你只是勉強合格。正確答案是:「胡說!怎麼可能!你永遠都是全宇宙最美的。」她們只是要感受良好,你何必告知真相,破壞美好的幻覺呢?如果女人真心誠意希望男人說真話,又怎麼會在每次我們說真話以後,讓我們生不如死?所以,男人說謊真的比較好,重點是不要被抓到,否則A到G會十倍上演。(本文摘自/男人這東西/寶瓶文化) 

長者注意!3成氣喘合併心臟病

長者注意!3成氣喘合併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名90歲的女性有多年氣喘病史,最近嚴重哮喘由急診入住加護病房,仍未改善哮喘,甚至惡化至瀕臨呼吸衰竭。檢查發現急性肺水腫、重度主動脈狹窄,醫師判斷是瓣膜性心臟病引起心衰竭合併肺積水,造成哮喘。使用利尿劑等藥物治療,迅速改善哮喘、免除插管,病人情況穩定後轉至一般病房,數日後順利出院。不只過敏原 氣候變化也可能使氣喘發作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心臟科醫師李威廷表示,過去對於氣喘的印象著重過敏性體質與過敏原的接觸,特別是對灰塵、花粉、塵蟎等過敏原。但毛皮、情緒反應、氣候變化、或其他過敏原刺激也可能造成氣喘發作,PM2.5或其他空氣汙染也會造成氣喘。刺激物會使氣管變窄,並增加分泌物,造成支氣管或小氣管阻塞。心因性氣喘過去較不受關注,易被忽略。心因性氣喘成因為心臟衰竭合併肺部積水,壓迫小支氣管而造成呼吸哮喘。所有可能造成心衰竭的心臟疾病,如心臟冠狀動脈疾病、瓣膜性疾病、心律不整等,都有可能造成心因性氣喘。年長氣喘病患 3成合併心臟疾病心因性氣喘初期症狀以咳嗽和哮喘為主,難以和一般氣喘區分。嚴重會伴隨心衰竭症狀,如端坐呼吸、頸靜脈怒張、肢端水腫,此時往往合併呼吸衰竭而插管,錯失早期治療時機。治療心因性氣喘最重要的是早期診斷、積極治療心衰竭,一旦心衰竭症狀緩解,哮喘也會改善,常見氣喘藥物不但沒有療效,更可能延誤心衰竭的治療時機。李威廷醫師提醒,超過65歲的氣喘病人中,約3成合併心臟疾病,這些病人一旦氣喘發作,就應該將心因性氣喘列入鑑別診斷,安排心臟檢查。現今台灣社會老年人口快速增加,老年人氣喘的發生率與嚴重度亦增加,應該審慎評估心因性氣喘的可能性。當氣喘病患治療成效不彰或是病情時常不穩定,應該將心臟機能的評估列入考量。

大腸癌趁早篩檢!初期存活率逾8成

大腸癌趁早篩檢!初期存活率逾8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應該是痔瘡造成出血」、「吃很多火龍果」、「做大腸鏡很痛苦」、「每天大便都很順」、「身體沒有不舒服」等等,以上種種的說詞,都是接獲篩檢異常通知的民眾回應。不少民眾會拒絕接受或合理化來否認異常結果,以致錯過確診時間,延誤治療黃金期,造成遺憾發生。糞便潛血恐是息肉出血 發生率達5成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大腸癌篩檢個案管理師邱鈺婷表示,根據統計,大腸瘜肉發生率達50%,每10人中有3至4人會將大腸瘜肉引起的出血當作痔瘡處理,每22人就有1人診斷為大腸癌。105年國人10大癌症中,大腸癌發生人數已第8度居冠。每年約新增患者1萬4千人,發生率更是全球冠軍。大腸癌初期大多沒有明顯症狀,若糞便有潛血反應,即有息肉、癌症或其癌前病變的可能,應進一步做大腸鏡確診,以病理切片輔助診斷。0至1期的大腸癌如果能妥善治療,存活率可高達8成以上,是治癒率很高的癌症。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癌症或其癌前病變,經治療後可以降低死亡率外,還可以阻斷癌前病變進展為癌症。無痛大腸鏡 減少不適檢查更安心邱鈺婷管理師表示,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是目前臨床證實最有效且便利的大腸癌篩檢方式,對人類血液反應有高度的專一性,不會受到食物、動物血液影響,是省時且安全的篩檢方式。目前有無痛性大腸鏡可供選擇,大幅減低大腸鏡檢查造成的疼痛及恐懼。發現異常,應積極關心自我健康,配合執行大腸鏡確診,及時發現異常早期治療,免於大腸癌威脅,降低死亡風險。

吃藥也沒用 小心頑固型高血壓找上門

吃藥也沒用 小心頑固型高血壓找上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0幾歲的吳先生患有高血壓,近1個月吃完降血壓藥,血壓仍然居高不下,且這次異常出現頭痛、頭暈等症狀,就醫才發現血壓已經失控,演變成「頑固型高血壓」。頑固型高血壓 多種藥物都降不下來羅東博愛醫院心臟血管中心主任許育誠表示,吳先生患高血壓多年,持續定期回診追蹤。近期追蹤發現腎功能輕微異常、血壓控制不理想,即使服用6至7種降血壓藥品到最大許可劑量,收縮壓仍高達170至180毫米汞柱。藥物無法發揮控制效用,確定病人為「頑固型高血壓」患者。「頑固型高血壓」是高血壓病患合併使用3種以上包含利尿劑的降壓藥,並使用到最大許可劑量,依然無法達到目標血壓值,超過150毫米汞柱,就稱為頑固型高血壓。頑固型高血壓與交感神經過度活化有關,利用電燒來降低交感神經訊息傳導,除了降低病人收縮壓,讓血壓獲得較好的控制,也可減少服用藥劑量。交感神經阻斷術 幫助恢復血壓控制許育誠主任表示,新一代「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電燒效率、成功率都提升不少,更有效縮減手術時間。吳先生進行「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術後1個月於居家測量的血壓都維持在110至120毫米汞柱,藥物也減少至3種且沒有使用到最大劑量,恢復狀況良好。根據臨床統計發現,頑固型高血壓佔所有高血壓人口約1至2成,如果有類似服用藥物降血壓效果不彰,記得儘早就醫檢查。如果長期處於高血壓狀態,除了容易造成動脈硬化惡化,也會增加腦中風、心血管疾病、腎臟衰竭的發生率,高血壓患者應多加注意。

A型血友病患者福音!防出血新藥上市

A型血友病患者福音!防出血新藥上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血友病是一種X染色體隱性的基因遺傳疾病,多數患者為男性,其中約有八成患者為「缺乏第八凝血因子」的A型血友病,第八凝血因子是一種能讓血液凝固的蛋白,由於缺乏凝血因子,較一般人更容易出血,需要長期接受預防性治療;患者在關節處可能經歷重複的嚴重出血,最後造成關節的損壞,也可能衍生出其他病變等問題,對於患者生理、心理上都會產生影響,最常見的便是社交活動或是對於運動方面的恐懼跟擔憂。雙特異性單株抗體藥物 可減少A型血友病出血發作臺中榮民總醫院罕見疾病暨血友病中心主任王建得醫師說明,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近期快速通過了針對A型血友病患者的「雙特異性單株抗體」預防藥物,用於預防或減少帶有第八凝血因子抗體的成人及兒童A型血友病患者的出血發作次數。對於治療血友病的醫生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醫藥進步,在患者健康照顧上是一個非常好的契機。王建得主任進一步說明,治療的過程中,有些A型血友病患者會產生「第八凝血因子抗體」,這個免疫性的抗體反應,會影響目前可用治療藥物的有效性,使治療變為棘手的情況,雖然目前的藥物使用上,已有治療藥物,但效果相較於沒有產生抗體的患者依舊有落差,也會造成諸多的不便。大於12歲的受試者 可減少87%的出血次數新型藥物是採用專利抗體工程技術研製的「雙特異性單株抗體」,主要作用是模擬第八凝血因子的功能,能夠橋接血液中的其他凝血因子來恢復血液中的凝血功能,治療A型血友病。臨床試驗顯示,和沒有使用預防性治療的受試者相比較,接受新藥預防性治療的受試者,可降低了87%的出血次數,從每年平均23.3次出血降低至每年只發生2.9次出血;另一個針對12歲以下的臨床試驗,在預防性治療下,87%的受試者沒有發生出血事件。同時對患者生活品質的分析,患者使用這個新型藥物後,不僅能夠改善血友病疼痛腫脹與關節痛等相關症狀,同時也改善了運動疼痛及行走困難等身體機能。預防新療法皮下注射 提高患者便利性王建得主任說,隨著醫藥進步,A型血友病新的治療,讓我們有很多的期待,此次通過的預防新療法,與以往治療相比,打針次數大幅降低,從一週可能要施打數次的出血治療,下降到一週打1次的預防注射;另外,以往治療皆採靜脈注射,預防新療法則改以皮下注射,大幅提高患者的便利性與順從性。有了更好的預防性治療,未來這些患者都可以參與以前會擔憂或是做不到的社交活動和運動。(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低溫來襲!慎防心臟病 保暖有一套

低溫來襲!慎防心臟病 保暖有一套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注意低溫對健康造成的危害,尤其是心血管高風險族群,例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腎臟病,或是有抽菸、肥胖者,曾有中風、心絞痛等,一定要做好保暖措施,以免造成血壓升高,引發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隨時補充溫開水 起床先添衣國民健康署提醒,年度將屆,工作一忙碌起來,就忘了或是沒有時間喝水,容易忽略溫水的攝取,建議隨身攜帶溫開水,隨時補充,可防止血液變稠,降低血壓及心臟病發作的機率。由於長輩對於環境溫度變化反應較不敏銳,65歲以上長輩晚上睡覺時,要先備妥保暖衣物在床邊隨手可拿到的地方。不管是半夜起床上廁所或是早上起床,都要記得先添加衣物保暖後,再緩身下床,切勿過於急促,先補充溫開水,身體活動以溫和漸進方式慢慢增加。寒流來襲別出門 少吃鹽、油、糖、辣寒流來襲時,建議暫不出門,家人要特別關照長輩的起居與活動,配合人體的生理時鐘。避免因天冷而大吃大喝,飲食上要把握少鹽、少油、少糖、少辣原則,多吃新鮮、天然的食物,避免鈉含量高的醃製、加工食品。烹調上可多採用水煮、清蒸、涼拌等作法,多吃蔬菜水果,保持排便順暢,並且吃到八分飽即可。面臨氣溫變化起伏,提醒三高患者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長者,除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和飲食控制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定期量血壓,並做好血壓監測,避免冬季潛藏的心血管危機。

慟!母攜子輕生 5字訣防憾事發生

慟!母攜子輕生 5字訣防憾事發生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名林姓母親,疑似因與丈夫起口角,帶著4歲兒子與2歲女兒在家中燒炭自殺。上大夜班的父親未察覺異狀,在家中呼呼大睡,幸虧警覺性高的幼兒園老師與鄰居發現異狀上門詢問,才及時將母子3人送醫急救。長期壓力加上衝突事件 易造成憾事發生家扶基金會蒐集2017年1至11月的兒保新聞事件,統計發現,迄今已有8件家長殺子及自殺案件,已造成10名兒童青少年死亡。家長須重視兒童自身權益,尊重自由個體,這些未成年、無自我保護、無反抗能力的兒少,不能淪為家長情緒處理管道與出口。家扶基金會執行長何素秋表示,近年殺子自殺事件,家庭未必是經濟弱勢,源自於家庭面對長期壓力時,再遭遇兒童照顧、夫妻衝突等重大事件,容易造成憾事發生。家長應留意自身情緒,若發現無法有健康的身心和精神狀態,應立即尋求親友、社福機構、醫療等管道協助。「兒保好鄰居」5字訣 共同守護兒少安全兒童保護領域上仍存在許多責任通報無法顧及的死角及未盡之處,家扶為預防兒虐事件的悲劇發生,積極推動「兒保好鄰居」,除了強化政府與通報機制,更需要從個人出發、串聯社區鄰里,建構兒少保護網絡,積極預防兒虐事件發生。「兒保好鄰居」推動宗旨如下,邀請全民行動: 「兒」-兒少重視/社會大眾重視兒少童保護,預防受虐情事再發生。 「保」-保持關心/落實關心、為兒少發聲。 「好」-好好傾聽/用心聽孩子的聲音,善盡保護、並教導自我保護。 「鄰」-鄰里通報/發現有異,主動詢問與通報,與公部門合作。 「居」-居安思危/共同預防兒少受虐風險,企業、商店、鄰里一起來。何素秋執行長表示,保護兒童不能只是口號,我們都不應做為「局外人」。加入「兒保好鄰居」,從個人、社區鄰里著手,建構兒童及少年保護網絡,預防工作才能發生積極功效。詳請可撥打家服專線0800-07-8585洽詢。

自閉兒難溝通?先從感興趣話題下手

自閉兒難溝通?先從感興趣話題下手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依據統計,2017年第三季自閉症者共有13,763人,是各障礙類別中人數增加最快的族群。因為醫療環境的進步,現階段自閉症光譜症候群特徵的孩童漸漸被發現。自閉症患者在社交溝通語言上有顯著的困難,協助他們適應環境、進行社交溝通互動是重要課題。自閉症光譜症候群 難以理解對方語意自閉症光譜症候群的孩子溝通時有語意的理解困難,尤其是抽象語彙。可能出現鸚鵡式仿說,重複複述他人或自己說過的話,或自言自語和當下無相關的話,使用代名詞你、我、他總是錯誤。多數欠缺溝通意圖、僅會使用少量的詞彙或只描述自己喜歡的話題,不太會對他人的話題討論,容易逃避溝通的環境,整體語言發展明顯落後於同齡者。南投醫院語言治療師林宛臻表示,首先須了解孩子的行為和喜好及厭惡的事,然後建立溝通的動機和行為,並且將所學活用在生活情境中不斷反覆的練習。家長要等待孩子、給予孩子反應的時間,教學過程中可透過視覺加強理解,並善用其善於記憶的優勢。不應限制說話 肢體、圖片都是溝通方式這些孩子常因為無法理解他人的話語而被誤解為不聽話,若以處罰應對反而錯誤,應該耐心引導孩子理解和表達。從孩子有興趣、有動機的內容開始,儘量清楚、直接、明確,提供孩子選擇的機會,從發聲、詞彙、詞彙組合、句子、描述事件循序漸進的建立,鼓勵孩子用任何方式,如口語、肢體語言、圖片,都是學習溝通的方式。林宛臻語言治療師表示,自閉症孩子在語言溝通上會面臨到重重困難,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耐心指導,遇到困難時應退一步或是轉念再重新建立。這些環節需要花費家長、老師很多心力,建議尋求醫院醫師或治療師的整合式建議,幫助孩子在成長中學習,適應整個大環境的社交溝通。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