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寶寶長得慢?醫:照生長曲線就正常

寶寶長得慢?醫:照生長曲線就正常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寶寶是不是長得太瘦小了?孩子最近好像沒長大?家長經常有類似疑慮,但通常評估後沒有太大問題。簡單介紹如何評估孩子的生長情形。每個孩子出生後都會拿到一本「兒童健康手冊」,這本手冊不只填寫預防接種紀錄,還涵蓋孩童的生長曲線百分位圖、健康檢查紀錄、各方面的衛教指導及兒童可用資源等。其中生長曲線百分位圖採用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全球0至5歲兒童生長曲線標準圖。生長曲線可參考 推出兒童生長情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楊硯雲說明,近年的改版中增加了5至7歲的生長曲線圖,圖中的橫軸表示年齡,縱軸由上至下分別表示身高、頭圍及體重。從兒童測量時的年齡(早產兒三歲前以矯正年齡計算)往上延伸,並將該次測量的身高、頭圍及體重往左延伸取交會處,再參照百分位線,由上至下的紅、橘、綠、橘、紅線分別是97、85、50、15、3百分位曲線,可以推出兒童當前的生長情形來與其他兒童比較。以一個體重在50百分位的兒童為例,這個孩子的體重在平均100個小孩中贏過50個。通常醫師評估的要點有2項,(1)單次數據中,會注意生長情形是否偏離正常值太遠,例如超過97百分位或是低於3百分位;(2)更重要的是生長曲線的連續變化情形,是否與之前的百分位落差超過2條曲線間隔,例如從50百分位的綠線掉落至3百分位的紅線以下。孩子只要符合生長曲線趨勢 就是正常身高體重位於15百分位的孩子,只要後續追蹤起來還在15百分位附近,就是穩定成長。特別強調要和孩子過去的生長情形做比較,而不要和其他孩子做比較。另外在看生長曲線的時候,也可以發現出生前幾個月的孩子,身高體重都增加較快,之後成長速度會變慢下來。楊硯雲醫師說明,家長們會覺得孩子越長越慢,但只要符合生長曲線的趨勢,那就是正常的。兒童的生長狀況可以透過兒童健康手冊中的生長曲線圖來做初步判斷,當生長曲線落於97百分位以上或3百分位以下,或者和之前的生長曲線落點差距達到兩個曲線間隔以上時,需要懷疑兒童有生長發育方面的問題,建議找小兒科醫師做進一步評估檢查。

「自立醫療」新法 放寬侷限得善終

「自立醫療」新法 放寬侷限得善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由於醫療科技進步,現代人往往無法善終,即使到生命最後階段,仍可藉由一些急救措施,如插管、壓胸、電擊及升壓劑等延緩往生。但這並不能免除死亡,只能苟延殘喘個幾天至數週。末期病人的急救往往不是延長生命,而是延長往生過程,病人本身或家屬都備受身心煎熬。病人自主權利法 擴大適用對象及醫療決定我國於2000年公告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於2013年第3次修正,末期病人簽署意願書或最近親等的親屬出具同意書,可不施行、終止或撤除心肺復甦術及維生醫療。但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只限定於「近期內病程進行至往生已不可避免」的末期病人,須經由2位專科醫師判定。現實中仍有許多非末期狀況,生活品質不佳,病人飽受病痛折磨,卻不適用於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奇美醫學中心緩和醫療中心主任柯獻欽表示,我國立法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將在2019年1月6日實施。病人自主權利法適用於5種臨床條件,包括(1)末期病人、(2)處於不可逆轉昏迷狀況、(3)永久植物人狀態、(4)極重度失智、(5)其他經公告的病人疾病狀況或痛苦難以忍受、疾病無法治癒且依當時醫療水準無其他合適解決方法的情形。當病人符合上述5種臨床條件時,醫師可依病人預立的醫療決定,終止、撤除或不施行急救及維生醫療。在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中,病人或家屬拒絕電擊、心肺復甦術、呼吸插管、葉克膜等延命醫療。而病人自主權利法則進一步,「因病無法由口進食,拒絕插鼻胃管或胃造口灌食」、「不願受無效的抗生素或輸血治療」等,皆可透過預立醫療決定,循求法令保障。經醫療機構證明、公證人見證 並且註記於健保卡柯獻欽主任表示,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實施重點在於「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及「預立醫療決定」,須由醫療機構提供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並核章證明,再經公證人公證或有具完全行為能力者2人以上在場見證書面文件,最後註記於全民健康保險IC卡,才算完成「預立醫療決定」而具有效力。每個人在理智上都接受終有一死的事實,但健康的人又都覺得往生離自己還很遠,雖然大部分的民眾都有善終概念,但是預立同意安寧意願註記的人數仍低。「預立醫療決定」是預防受苦的方法,自己要接受怎樣的醫療自己決定,不要等到重症無法表達時任人擺佈,也避免讓家人猜測心意而左右為難。

生態vs胜肽 燕萃膠囊vs傳統燕窩

生態vs胜肽 燕萃膠囊vs傳統燕窩

(撰文/優活健康網記者 湯蕎伊) (圖片/廣生堂) 傳統燕窩需經過清洗、挑毛、烹煮等的繁複過程才可食用,既費時又費力!現在已有採用世界專利萃取技術的燕窩膠囊,完全顛覆燕窩只能用喝的舊觀念。廣生堂營運長王靜美表示,胜肽膠囊技術可將營養成分微分子化,加快人體的體感速度,而傳統燕窩的分子較大,必須時間拉長才有這樣的效果,傳統即食燕窩可能需花上十倍以上的時間,才能達到同等的效果。 傳統到創新的革新過程 也象徵生態到胜肽的成長演變 廣生堂的NANA燕萃膠囊運用世界專利萃取技術,同時也採用Sealing Technology(無接縫的密封技術)將燕窩珍貴的營養素-唾液酸完美萃取並完整封存於膠囊中,是傳統到創新的革新過程,也象徵著生態到胜肽的成長演變。 科學數據證明燕萃膠囊能保留住更多珍貴的營養成分 廣生堂營運長王靜美表示,我們擁有世界上唯一一座專為燕窩萃取而打造的設備,將燕窩的營養成分進一步濃縮,打碎後再放入萃取槽進行萃取。也將萃取物遠送日本做檢測,發現除了有高含量唾液酸、EGF(表皮成長因子)、FGF(線維芽細胞增殖因子)以外,還含有五百多種有效成分。科學數據證明燕窩萃取膠囊不但與傳統燕窩具有同等的營養價值,還能保留住更多珍貴的營養成分,而且連日本都無法做到如此高含量的唾液酸攝取。 用最頂尖的品質標準 研發出最平價的燕窩產品 職人燕窩品牌-廣生堂致力於燕窩品質與技術的創新與進步,也推廣「燕窩不再是昂貴的奢侈品,而是親民的保養品。」的新觀念。技術進步、產品品質提升,價格卻能更加親民,這就是廣生堂的厲害之處!燕窩自古就是屬於名貴食品,經採摘之後,還需要浸泡、除雜、挑毛、烘乾等程序才能製成燕窩成品,因此價格特別昂貴。 廣生堂以一條龍的產銷模式,省去中間層層的剝削,用最上等的品質標準研發出最平價的燕窩產品。廣生堂營運長王靜美表示,萃取技術的發明也解決了原本人工清洗產量不足的窘境,省時、提升產量也同時提升產品品質,NANA燕萃膠囊也宣示著每顆膠囊「粒粒皆為健康的珠寶,也是永恆的信念。」

幸福好遠!5大因素讓你恐婚

幸福好遠!5大因素讓你恐婚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人類是渴望伴侶的動物,我們都渴望愛與被愛,也在彼此之間尋找一種特別的關係,這是天生的需求與本質。然而,有不少人因為原生家庭的因素,以及成長過程中被種在心裡的無形種子所致,對婚姻產生了恐懼感!我們來看看形成恐婚的幾種原因:1) 自小在父母吵鬧或冷戰的氛圍中成長/爸媽大動干戈、劍拔弩張,或同床異夢、相敬如冰,或是父母分居離異,自幼寄人籬下,或由阿公阿嬤隔代教養……等,有的大人還會狠心怪罪子女,說他們是造成父母不睦的原因。因此,婚姻在他們心目中背負著混亂的原罪,他們很少感受到愛,不懂得愛自己,也沒有愛人的能力……2) 長不大且略帶孤僻,存在著小孩心智的大人/害怕承擔責任,不敢給予承諾,不太會照顧別人。安靜溫和、野心小,對戀愛結婚不積極,怕麻煩!喜歡無拘無束、獨來獨往,寧可在家面對電腦也懶得外出約會……3) 有過感情創傷/曾有一位女生告訴我,她努力工作,供她前男友到國外留學,幫他付房貸買汽車、包辦所有開銷,還照顧男友長期洗腎的媽媽。後來男友學成回國,有了事業基礎後,對於婚事卻一再拖延,感情也越來越淡……最後才坦承,他交了新的女友。他說:「對不起!」然而人財兩失,青春不再,她覺得很不甘心!曾經使用激烈的方式來挽回並傷害自己,後來經過親友的勸導,雖與前男友不再聯繫,但從此之後就緊閉心門,很難再談感情。4) 經濟因素的考量/的確有人是因為負債或需要肩負照顧家人的責任而不敢談論感情與婚嫁。不過也有很多人是因為想得太多了!以為一定要有多少存款或一定要有房有車才能談戀愛結婚……不過,盧姐發現很多人其實是杞人憂天,想太多了!總認為非得存到多少存款、買到房子或車子、工作的職位一定要昇遷到若干位置,才能結婚……卻忘了,連戀愛也沒談過,一路就在工作上昏天暗地的打拚,等到過了適婚年紀,也許經濟狀況已稍微滿意,卻已是老態龍鍾的中年人了……其實兩個人一起打拚要比一個人單打獨鬥來得快速圓滿,只要兩個人相愛,同時勤奮工作、團隊分工設定目標,例如開立共同基金,由擅於理財的人來管理,在經濟基礎不穩時先不要生孩子,或過著奢華的生活,一樣可以成家立業!未雨綢繆和杞人憂天是不一樣的喔!5) 身心情緒的障礙/現代人壓力大,心靈空虛,不易滿足,加上運動少,食安問題多,東方人對於負面心情也比較習慣壓抑、忍耐。因此,精神情緒方面的障礙與文明病與日俱增。如果沒有適時紓壓釋放或諮商就醫,就會影響身心健康,引發情緒多變及不穩定,甚至出現傷己傷人的行為。如果本身及家人沒有覺察,談戀愛是會讓雙方都非常辛苦的。這五種恐婚原因,都需要耐心與方法來引導自己及對方。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將內心的種子妥善圓滿的關切與調整,還是可以勇敢的去談戀愛,追求幸福的!(本文摘自/我不要一個人孤單的過/時報出版)

出生、斷奶 新生兒一步步練習分離

出生、斷奶 新生兒一步步練習分離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所有的社會關係中都存在著分離的現實,包含最早期的母嬰關係。新生兒仰賴母親的哺育,但是離開子宮、進到這個世界,他也必須受限制,與他的主要照顧者產生常態的隔閡。生命中第一次的分離有多種形式,也許是嬰兒不再需要喝奶、被放到嬰兒床裡獨自睡覺,或者是被交給其他的成人照顧。嬰兒進入學步期 更能覺察生活的小隔閡歐沙那希寫道:「被哺餵的嬰兒和乳房產生的關係,並不像嚴格的商業關係。他和乳房產生的關係是跨越存在與不存在的,是能夠超越乳房的實際存在,而在乳房消失的時候仍與之產生關係的。」當嬰兒逐漸成長進入學步期,他會比以前更能覺察生活裡的許多小隔閡。母親不只關注他,也同時關注他的父親與他的手足。在尋常的日子裡,他的父母親會關注他們自己與其他的孩子,他們也關心彼此,與自己的家庭成員,並且更常見的是,他們也關心自己的生活。幼兒脆弱時 專注放大那些疏忽當小小孩覺得自己有韌性的時候,就能夠超越照料與關注的隔閡,帶著希望等待輪到他的時候,相信他的需求遲早會被滿足。然而,有時當小孩感覺到脆弱時,他會帶著焦慮與憤怒,並且傾向於去注意那些小小的疏忽,感受到這是對他個人的侵犯,甚至對他的存在是一種很大的威脅。當他的父母親將注意力移開的時候,他是不是被刻意羞辱了?或者更糟的是,當母親離開房間或者父親出去時、當他沒有占據父母親的注視時,他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本文摘自/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心靈工坊)

研究:新生兒易怒 母親憂鬱風險增

研究:新生兒易怒 母親憂鬱風險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莫瑞的研究顯示產後憂鬱的長期影響,他以安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測施測,即使母親的憂鬱在當時已經減輕,這些母親的幼兒在十八個月大時,其安全依附仍比非憂鬱母親的孩子差。嬰兒的某些認知發展層面也有顯著影響,包括在物體恆存任務中明顯表現較差。這些缺陷本身的特徵,是一種「失調的注意力」,莫瑞的研究也指出,憂鬱母親的語言較專注在自己身上,較少專注在嬰兒與其認知能力。嬰兒肢體表現差、易怒 提升母親憂鬱風險嬰兒本身也可能對母親的憂鬱起顯著的作用,莫瑞和庫柏描述「產後憂鬱中,嬰兒的角色與母親因素」,兩人主張,上述的劍橋研究顯示,新生兒較差的肢體表現與易怒會「顯著提升母親憂鬱的危險」。我在嬰兒觀察與臨床介入的經驗,也支持這項發現。並非所有的憂鬱母親都會出現上述的互動問題。一個容易滿足的嬰兒,可能使得輕微憂鬱的母親振奮起來,並除去潛在的焦慮情境。然而,在較極端的例子裡,這可能導致把嬰兒理想化為「完美的」,母親因而沒有看見嬰兒有正面和負面感覺的真實模樣。這將使母親過度依賴她的孩子,照顧者的角色倒錯;孩子在某程度上覺得自己有責任讓母親振作起來,並將活力帶進關係中。因無法忍受嬰兒 而拒絕溝通然而某些脆弱的母親,因著孩子的天生氣質特別磨人與容易受挫,所以非常努力地專注在孩子身上,因而陷入憂鬱的狀態。對這些母親來說,小嬰兒對生與死的溝通,令她們感到驚恐和無法忍受。母親可能「關掉」開關,所以她們就不需要注意嬰兒強烈的溝通,「有些母親無法看見嬰兒的訊號,因為嬰兒使她想起當自己還是嬰兒時未被滿足的需求,而且看見太痛苦了,無法忍受」。(本文摘自/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心靈工坊)

孩子「分離焦慮」 家庭包容很重要

孩子「分離焦慮」 家庭包容很重要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所有的小孩都會週期性地浮現這類的焦慮。長遠來看,這也許能為將來去因應更明顯的物理性分離(像是去托兒所或是托嬰中心)打下基礎。當一個小孩在與父母親分離而表現出強烈的焦慮時,臨床工作者可能就會很想下一個結論,並且將這樣的行為歸類為病態的。分離焦慮正常且普遍 有時是溝通工具然而,表達出一些分離焦慮,其實是既正常且普遍的。所以它充滿了意義,非常值得用來思考情境因素之間的脈絡關係。更重要的是,兒童在不可避免的等待與挫折的週期裡,仍然有能力期望著自己的需要會被滿足。這樣的期望一部分是倚靠父母親感情上可靠的供給,而不是仰賴不間斷且完美的存在。在一個家庭之中,分離焦慮被當作是溝通的工具,孩子以此試圖讓父母知道其生活暫時遇到了困難。在另一個家庭中,孩子分離的痛苦呈現了更多嚴重的發展困難。這類分離的痛苦不再是用來處理兒童期常見議題的暫時方法,反而逐漸成為不健康系統的一部分,並使這系統更加不健康。兒童克服分離焦慮時 家庭要能充份包容我認為五歲以下兒童的分離焦慮,應該要將「家庭脈絡」與「持有希望的程度」一同納入評估,因為這是兒童成長的要素。在理想的狀態下,兒童需要感覺到當他在掙扎著克服分離焦慮時,他的家庭能充分地涵容他。當涉及雙親家庭,兒童的希望會仰賴雙親,父母親是否能為其情感生活提供一個支持性的架構。很明顯地,這種無意識的期待也是伊底帕斯衝突的一部分,這也挑戰著父母親作為配偶的強度。兒童期的症狀也暗示著父母親的結構正處於壓力下,讓兒童擔心他的基本安全會受到威脅。(本文摘自/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心靈工坊)

愛美人士注意!皮膚老化3大毒手

愛美人士注意!皮膚老化3大毒手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老化是種內在和外在原因同時影響的過程,導致皮膚功能的逐漸喪失。內在性老化無可避免,它是基因隨歲月改變而引起生理變化的一個自然結果。反之,皮膚的外在性老化在某種程度上能夠控制,包括是否暴露在日光或污染之下、以及生活方式和整體健康狀態等。1)內在原因/細胞再生的速度放慢和新陳代謝的效率降低,被認為是內在性老化的主要原因。皮膚原本具備相當優異的抗氧化能力,但會隨年齡增長而逐漸衰退;生理改變又產生較多的自由基,更加速組織結構的破壞。另一方面,血液補給不如以往,合成膠原蛋白的數量於是萎縮,使真皮層不再提供良好的支撐。而真皮層與表皮層的接觸面積減少,也影響養分和代謝廢物的交換,不利表皮層的更新。所以老化了的皮膚比較單薄,削弱對外界干擾的抵抗力。2)外在原因/先天體質雖然能應付環境的變化,不過外在原因仍為皮膚老化的大敵,尤其紫外線和尼古丁更是如此:紫外線進入真皮層 造成光過敏、皺紋1) 紫外線/紫外線對皮膚老化的影響高達外在原因的八成以上。太陽是紫外線的來源,主要分為UVA(波長400~320奈米)和UVB(波長320~280奈米)。UVA帶來的傷害較難察覺,即使皮膚變得紅一點,卻不會越來越黑。它能進入真皮層,造成光過敏及皺紋的出現,甚至透過自由基的產生而間接提高皮膚癌的罹患率。UVB雖然只進入表皮層,但其波長短、能量高,容易破壞DNA、殺死細胞,導致曬傷、並直接引起皮膚癌。它還刺激黑色素的分泌,使皮膚越來越黑,也促進角質層的增加,不過這些變化反過來可鞏固皮膚的防曬保護。尼古丁加速紫外線引起的老化2) 尼古丁/尼古丁與結締組織變異的關係密切,會傷害皮膚的修復能力,讓癮君子臉上有著蠟黃、佈滿皺紋的獨特外觀。吸菸導致膠原纖維的數量減少,形成坍塌而鬆弛的皮膚。它使彈性纖維增加卻多斷裂,讓皮膚不規則地變厚。吸菸刺激角質細胞不正常的累積,降低角質層的含水量,造成皮膚乾燥粗糙。它也會收縮血管、影響血流,剝奪氧氣和養分的供應,令皮膚脆弱無生氣。尼古丁還加速了紫外線引起的老化,因此癮君子臉上的皺紋平均是不吸菸者的三倍。膠原蛋白被高濃度的單糖附著變僵硬強直 讓皮膚失去柔軟與彈性3) 高糖食物/糖化(Glycation)是酶控制之外、蛋白質等分子被單糖附著的一種自發性反應,它會造成結構的改變,導致許多慢性病的出現,其中便包括皮膚的提早老化。膠原蛋白一旦被體內高濃度的單糖附著,就容易交錯纏結,遂變得越來越僵硬強直,逐漸讓皮膚失去原本的柔軟與彈性;再加上紫外線促使膠原蛋白的斷裂,即形成可見的皺紋。此外,晚期糖化的最終產物呈褐色,所以皮膚看起來暗沉無光。(本文摘自/破解養生的迷思/凡識書屋出版)

敘利亞無肛症病童 肚脹、無法排便

敘利亞無肛症病童 肚脹、無法排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如果補助一次性的手術,能夠救活一個孩童,再給他一生亮麗的未來,那麼這勢必是值得去做的事。鐵皮屋外隱約聽到一陣陣騷動,一個害羞的小男孩被大人帶進來,男孩手上拿著大人寫的一張謝卡,上面用英文寫著「謝謝慈濟」,門外還湧進了更多的小孩和大人,他們手上也都拿著一張謝卡,原來之前曾經接受慈濟援助手術治療的孩子都被家長們帶來了。無肛症孩童 肚脹、無法排便陳秋華看到幾個月前罹患「無肛症」的四個幼小孩子也都來了,每一個都活蹦亂跳的,他激動地紅了眼眶,當初這些孩子無法排便,肚子全都脹得圓鼓鼓的,孩子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父母親四處奔走求醫,得到的往往是被醫院拒絕,或是付不出醫藥費,愁容滿面等著孩子生命一點一滴消逝。此事起因於2016年3月,南薩四個月大的敘利亞女嬰艾兒法獲得慈濟援助治療臍疝氣,負責手術的敘利亞醫師莫罕那(Dr.Monhnad)事後告訴約旦慈濟志工陳秋華,在札塔里難民營中,類似這樣的小孩非常多,讓陳秋華十分震驚,於是前往難民營訪視瞭解,立即安排治療,由知名的敘利亞莫罕那醫師進行手術。敘利亞難民孩子 患病嚴重待援助2016年12月,來自臺灣的慈濟義診團隊前往南薩,許多痊癒的孩童在家長的陪伴下,前來道謝,孩子復原情況非常良好,令人欣慰。但一旁仍有許多剛聽到消息的家長,帶著面有病容的孩子一起趕來,憂心忡忡地希望獲得醫治。臺中慈濟醫院簡守信院長一臉嚴肅,他和莫罕那醫師一同為孩子做檢查,看到因為腎臟病而肚子水腫的孩子、罹患血管瘤而痛苦的沉默男孩、剛出生沒幾天卻有嚴重疝氣的男嬰,他的眉頭鎖得更緊,站起身告訴陳秋華和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說:「這些孩子一定要盡快送醫。」敘利亞內科醫師 常幫助戰亂受傷者而處險境短短的一、兩個鐘頭,莫罕那和簡守信就檢查了約五十位的病童,其中有二十多人都是需要做手術治療的;因為時間的關係,慈濟團隊不得不離開札塔里難民營中的阿拉伯醫療診所,莫罕那看到還有很多人引頸盼望,心裡覺得十分難過。來自敘利亞大馬士革的莫罕那是一位內科醫師,他因為經常走出家門幫助因戰亂而受傷的民眾,而身處險境,四年前他帶著家人逃難到約旦,在札塔里難民營裡看到許多貧窮的婦女和孩童生病無法就醫,自己卻沒有能力幫助他們,他陷入茫然無措,直到認識了陳秋華,開始和慈濟約旦分會展開救治難民營孩童的行動,他很感激慈濟義診發放團的志工們願意在這麼冷的時節,來到遙遠的約旦幫助素昧平生的敘利亞難民。攝影:慈濟約旦分會提供2016.08.23敘利亞籍莫罕那醫師(Dr.Monhnad)檢查孩童的狀況。(本文摘自/敘愛/聯經出版)

同為難民 敘利亞醫師自發看診傳愛

同為難民 敘利亞醫師自發看診傳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二十四歲從伊拉克逃難到約旦的哈菈(Hala),是最貼近難民的醫師。她總是很詳細地為家長解說孩子的用藥須知;冬天看診時,也會先搓熱雙手才溫柔地為嬰幼兒觸診。她心疼大多數來求診的母親,因為戰亂的逃難與異地照顧孩童的艱辛,其實都非常需要心理輔導。醫師身為難民 仍主動為他人看診付出哈菈醫師與慈濟結緣,源自於2014 年志工前往安曼一所天主教堂關懷,當時教堂裡收容了伊拉克天主教徒難民,志工援助救急金、毛毯給十二戶家庭,共計五十四位難民朋友,而信奉天主教的哈菈醫師與她的哥哥就在其中。哈菈醫師一向很有愛心,她利用教堂窄小的暖氣配電室內,主動為難民們看診,藥品與器材則由慈濟提供。但自從2015 年9 月開始,資助的慈善組織從教堂遣散難民,讓她一度與慈濟失去了聯繫。所幸在約旦慈濟志工鍥而不捨努力下,半年後又再度找到她。急性牙髓炎 根管治療減劇痛哈菈醫師跟著慈濟志工,為顛沛流離的難民義診,也為貧窮困苦的貝都因人發放物資,志工陳秋華希望以每次五十約旦幣(約新臺幣二千三百五十元)作為以工代賑看診的費用,哈菈醫師則靦腆不收。她感恩慈濟給她發揮專長與學習付出的機會,而且志工對難民那份尊重的心,讓她重新打起精神生活。2016 年12 月在馬夫拉克省難民學校進行的義診中,她忍著牙痛接連兩天看診,最後被志工們強制要求她接受治療,才知道得了急性牙髓炎,還好來自美國的廖進興醫師是牙髓炎專科,馬上為她進行根管治療,減緩她的劇痛。但哈菈醫師一看完牙齒,又馬上投入小兒科的義診工作。醫師心存感恩 將愛傳出去哈菈醫師很尊敬慈濟志工,她說:「陳秋華先生言出必行,讓我十分敬佩;慈濟志工從不歧視我的難民身分,讓我十分感動!」她心中有個夢想,希望有朝一日,能到臺灣見到證嚴上人,她想要親口說一聲感恩。攝影:陳秋華2015.04.04慈濟志工在關懷從伊拉克逃難到約旦的難民時, 小兒科哈菈(Hala)醫師(右) 正在臨時診所看診,向慈濟提出支援藥品的需求,慈濟志工莉莉(LilyJ. A. Ramian,左)互動與了解後捐贈藥品。攝影:詹進德2016.12.26慈濟志工前往馬夫拉克省難民學校舉辦義診,為難民家庭提供醫療服務。圖為伊拉克籍醫師哈菈為小朋友看診。(本文摘自/敘愛/聯經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