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統計:髖骨骨折1/5死 多臥床導致

統計:髖骨骨折1/5死 多臥床導致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60多歲女性,因跌倒致右肩肱骨頸粉碎性骨折,紅腫疼痛無法活動,經骨科醫師評估不用手術,病人遂至本院中醫科求診,歷經一個多月針灸與中藥治療,疼痛改善,左肩亦逐漸可做少許活動,但仍有痛感,再配合復健治療,至3、4個月,骨折不但完全癒合且幾乎不痛,活動範圍完全恢復。每5名髖骨骨折病人中 1名恐在一年內死亡臺南醫院中醫科主任陳俞沛表示,臺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年長者骨關節問題不容忽視,常見如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五十肩等。以骨折為例,全臺約1/3女性、1/5男性在一生中會發生1次骨折。步態不穩的老年人跌倒骨折,將導致疼痛、活動障礙等問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更可能因活動力下降、長期臥床,導致褥瘡、肺炎、泌尿道感染等併發症而危及性命。據統計,每5名髖骨骨折病人在一年內一名將可能會死亡,此類患者的死因多源自於長期臥床所引發的併發症。良好的骨關節治療與調理,對疾病的預後非常重要。中醫依據體質給予中藥、針灸、附健等治療臺南醫院中醫科陳俞沛主任指出,退化性骨科疾病多屬於虛證,臨床上以補益肝腎為主,活血通絡為輔;外傷性骨折起初多屬實證,中醫可依照病情進行治療,初期以活血化瘀為主、中期則是接骨續筋、後期則依病人體質酌以補益肝腎,中醫可依疾病的嚴重程度、復原進程,評估病人個別體質進行中藥、針灸治療,對緩解期的併發症及後續功能恢復都有很大幫助。針灸及復健配合治療也很重要,針灸不僅對常見的下背痛、關節炎有幫助,甚至對骨折病人術後的不適症狀亦有助益;若出現骨折延遲癒合、肢體活動障礙等,病人可選擇針灸、復健來疏通經絡、化瘀散結,止痛、促進循環、緩解肌肉拘攣,改善疾病預後及提升生活品質。

講座/高品質老年生活

講座/高品質老年生活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對於退休的老年人而言,心理與生理如何得到滿足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老了以後,身體毛病逐漸浮現,身體機能逐漸退化,可能會出現走不動、骨質疏鬆情形,對於家屬而言,每日的照顧也會逐漸使之筋疲力盡。有鑑於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將於3月7日星期(三)舉辦講座,由骨科醫師陳衍仁主講「如何讓自己擁有高品質的老年生活」,本堂課介紹老年生活須知,講座內容豐富,歡迎長者與家人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如何讓自己擁有高品質的老年生活時間:107年3月7日(三)下午17:00-18:0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一樓大廳院徽前衛教區洽詢:(02)2791-9696轉1008(社會工作室劉大任社工)

頭痛欲裂 別再碰咖啡因!

頭痛欲裂 別再碰咖啡因!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含咖啡因的飲品有咖啡、茶、冰茶、巧克力飲、可樂與其他摻咖啡因的汽水,請一律都別碰,停掉咖啡因可能會出現戒斷症狀包括一連幾個禮拜頭痛增加,如果你擔心速效藥的反彈作用,不妨跟咖啡因一起停掉,一勞永逸更好。我推薦快刀斬亂麻,或者迅速減碼降至零,時間別拖過兩週,慢慢減碼的好處是減輕潛在的戒斷頭痛,卻會拖延時程,最後導致心有餘而力不足,難竟全功,去咖啡因的咖啡和茶含刺激性的化學物質(以及脫除程序中殘留的微量咖啡因),所以最好連去咖啡因飲品也別碰,不過,如果這已經是你的最後底線,我得說,那至少比你直接喝咖啡或茶來得好了。最佳替代飲品 無咖啡因、無刺激性調味的花草茶無咖啡因且沒摻入太多柑橘、葡萄乾或鳳梨之類刺激性調味的花草茶就沒問題,是最佳的替代熱飲,還有,別天真地以為綠茶沒咖啡因,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無咖啡因(指本來就沒有)的飲品,像是無咖啡因可樂無妨,但成分含刺激性阿斯巴甜(紐特代糖)的無糖汽水應避免。有人覺得早上一定得來杯咖啡提神,好撐過一整天,你總是感到疲累,無法想像沒有咖啡的日子……這樣的人可能忽視了利用咖啡因提神的反撲─稍後的萎靡會令人想再喝一杯,所以永遠斷不了。戒掉咖啡 頭痛、心悸減少認為咖啡不可或缺的人,在戒掉咖啡因並撐過數週的陣痛期(也可能無感)後,大多會覺得自己狀況好很多:更有精神、睡得更好、脾氣變好、較少胃灼熱、不常心悸,當然還有頭痛減少。我對於這類一般由菊苣和刺槐製成的飲品並不太放心,它們的調味通常含有各種偏頭痛刺激物,包括橙皮、無花果和杏仁,此外,這些產品大多含有麩胺酸鈉的潛在來源:大麥麥芽,頭痛控制住以前,喝花草茶就好,接著或許可以嘗試其中幾項咖啡替代品。(本文摘自/頭痛大革命/柿子文化出版)

惱人的乾眼症 人工淚液怎麼選?

惱人的乾眼症 人工淚液怎麼選?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現代人用眼時間過長且沒有適當的休息,眼睛往往容易發紅與疲勞,因此,許多來自日本進口,號稱可以迅速退去眼睛血絲的清涼眼藥水,彷彿立可白一樣,只要一點眼睛就不紅了,因而受到大眾喜愛。但說穿了,這類型的眼藥水不外乎都有添加血管收縮劑,市面上常見的使用成分有naphazoline以及tetrahydrozoline,雖然可迅速讓血管收縮,但若長時間頻繁使用,將使血管失去調節,產生不受控制的反紅現象,讓眼睛變得更紅。眼藥水不宜每天或是短時間過量使用且這類型的藥水常會添加抗生素、類固醇或是過量的防腐劑,若不正確使用,恐怕會造成反效果。除了易產生抗藥性的細菌,也可能導致眼壓升高併發青光眼,且眼睛接觸過多的防腐劑,角膜表皮也易受傷破損。市售的眼藥水偶爾拿來應急無妨,但切記不宜每天或是短時間過量使用,若眼睛常感到乾澀、疲勞,應盡快就醫找出原因並加以治療才對。此外,近年來乾眼症的患者有急速增加的趨勢,根據國內統計,人工淚液的使用瓶次已從2009年的2百70萬瓶激增到2012年的400萬瓶。面對市面上琳瑯滿目的人工淚液到底該如何選擇?了解自身的乾眼原因 再針對用眼環境及時間長短做挑選首先,我們必須先了解造成乾眼症狀的原因,乾眼症主要可以分成兩大類型,第一種是淚水分泌不足,第二種是淚水保濕品質不足,也就是淚水表面的油脂層或是黏液層不足,使得淚水即使量足夠,保濕力卻不持久,淚水很快就被蒸發掉。這兩者的鑑別診斷在診所或是醫院經由眼科醫師檢查便可以區別。了解造成自身的乾眼原因後,再針對不同的用眼環境以及時間長短去挑選合適的人工淚液使用,才不會愈點愈乾。臨床上常見的一個錯誤觀念是,一旦點了人工淚液之後,眼睛就會產生依賴性,造成淚水無法分泌,或是人工淚液得點一輩子停不了。這些似是而非的說法其實並不正確,如果眼睛過度乾澀卻不加以保濕潤滑,除了視力會受到影響之外,反而可能會造成角膜破損。盡量挑選無防腐劑或是添加改良式防腐劑的人工淚液若平常需要大量使用人工淚液才能緩解眼睛乾澀的人,除了需檢討自身用眼習慣是否不良,或是有其他疾病造成眼睛乾澀,也需盡量挑選沒有防腐劑,如單支包裝,開瓶即用即丟,或是添加改良式防腐劑的人工淚液。(本文摘自/拯救3C惡視力/悅知出版) 

實驗:從經驗中找規則 造成「迷信」

實驗:從經驗中找規則 造成「迷信」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有個以鴿子為對象的實驗。實驗中設計一個裝置,只要蜂鳴聲響起,按下開關,飼料就會出現。將鴿子放入裝置內,鴿子就能學會在正確時間按下開關,得到飼料。實驗中也另外設計一個飼料會突然出現的裝置,但飼料出現的時機,與蜂鳴聲或開關都無關。那麼,鴿子會有什麼反應?1)一直等待飼料出現2)跳起奇妙的舞蹈A:2跳起奇妙的舞蹈飼料突然出現,會讓鴿子搞不懂因果關係,而當不明白原因時,動物的大腦就會想尋找出「規則」。所以,鴿子會誤以為自己的某個姿勢,與飼料出現有關,開始重複那個姿勢。在此實驗中,有的鴿子會一直繞圈,有的會搖頭,各有一套固定動作,也就是變成在進行「儀式」。幸運色 可能是依據少數成功經驗而定型動物的大腦習慣從經驗中找出規則,就算經驗次數很少也一樣,這稱為「小數法則」。偶然出現的狀況只要重複兩、三次,我們就會覺得「下次一定還是如此」,很難不想將它規則化。這也是迷信之所以產生的理由。每個人應該都有自己開運、討吉利的方式吧,像是幸運色或幸運內衣等。但大部分情況下,那不過是根據少數成功經驗就定型化的「儀式」罷了。慣例很難改變,這稱為「抗拒消弱」,而且若受到確認偏誤的增強,就會發展成強烈的信念。像是帶來惡運的事物、厄年等這些社會上的一般認知,多數也是從這個原理而來。 小數法則(Law of Small Numbers):人們會將小樣本中某事件的機率分佈看成是整體分佈的狀況。 抗拒消弱(Resistance to Extinction):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改變。(本文摘自/天天都好用的實效心理學/時報出版)

菸酒、易怒 急性腦栓塞高危險群

菸酒、易怒 急性腦栓塞高危險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40歲的上班族黃先生為三高危險群,過年年假大快朵頤,量血壓發現數值過高,急忙掛急診。醫生表示患者春節期間三餐飲食不正常,糖尿病及高血壓患者會因口味過重的年菜造成血壓、血糖升高,需多注意飲均衡,避免腦中風、心肌梗塞、心臟衰竭、高血糖昏迷等併發症。少糖油鹽、高纖維 三少一高防三高疾病三高包含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根據國民健康局新修訂的「高血壓防手冊」,增列高血壓前期定義,只要收縮壓120至139mmHg、舒張壓80至89 mmHg 就算是高血壓危險群。高血糖指體內缺乏足夠的胰島素或是身體對胰島素有抗性時,造成攝取的碳水化合物無法被有效利用,血中的糖份就會上昇。血中所含脂肪簡稱血脂,主要包含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當這2種血脂膿度過高就是高血脂。飲食不當是造成三高疾病主因之一。三高患者的飲食原需少糖、少油、少鹽、高纖維質,三少一高的飲食原則是防治三高的要件之一。飲食中需避免攝取過多脂肪與飽和脂肪酸,聖馬爾定醫院營養室主任侯玟伊建議,多採取燉、水油炒、蒸、燙、涼拌、燒等少油烹飪法。少吃飽和脂肪酸高的食物 如豬油、奶油、椰子油侯玟伊主任表示,須排除過多油炸的烹煮方式,少吃油煎、炸、醃製食品,像是香腸、臘肉等食物。少用飽和脂肪酸高者,如豬油、奶油、椰子油、全脂奶類,還有含量高的反式脂肪酸油脂,如瑪琪琳,烤酥皮也要避免食用。富含精緻糖類的點心、糕餅、甜點也應減少食用,多攝取當季蔬菜菇蕈類等高纖食物。高血壓有「無聲殺手」稱號,如果三高數值控制不當易呼吸困難、心絞痛、血管循環不良的頭痛,嚴重時還可能造成急性腦栓塞、心肌梗塞。平時習慣菸酒、情緒易怒,是發病高危險群。如要預防以上症狀,務必保持心情愉快,戒菸酒並持續規律運動,若症狀較為嚴重,應配合醫師藥物治療。平時飲食清淡、養成定期量血壓及健康檢查的習慣,「早期預防,早期治療」才是健康之道。

7旬翁虛弱、解黑便 竟是藥物致出血

7旬翁虛弱、解黑便 竟是藥物致出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70歲年長者過去曾腦中風,一直用傳統抗血小板藥物預防中風復發,有一陣子突然非常虛弱,連走路都沒力氣,甚至解出黑便,家人趕快陪他急診,檢查發現,原來是傳統抗血小板藥物造成胃出血,導致這一連串現象,經過緊急治療、休養,改變用藥,情況才逐漸改善。規律服用抗血小板藥物 有效降低中風機率台灣腦中風學會資料顯示,每5名熬過腦中風而存活下來的民眾中,會有1人在5年內產生第二次腦中風,一旦中風,很可能就失能、失智。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神經科專任教授、腦中風中心主任趙雅琴表示,曾經發生中風的患者,無論是腦中風,或暫時性腦缺血(俗稱小中風),往後再次中風機率都比一般人高,因此必須規律服用抗血小板藥物,讓血液循環保持通暢,才能有效降低再次中風機率。傳統抗血小板藥物以阿斯匹靈為主,除了阿斯匹靈,也有其他新型抗血小板藥物可供選擇。趙雅琴主任分析,阿斯匹靈是第一線用藥,目前使用阿斯匹靈預防中風的患者還是佔多數,這類傳統抗血小板藥物雖然可降低中風風險,但根據臨床觀察,約十分之一的用藥患者可能產生輕重不等副作用,其中年長者、腸胃不好、胃潰瘍、亞洲人、有氣喘等過敏體質族群更容易出現用藥不良反應。除了阿斯匹靈,也有其他新型抗血小板藥物可供選擇。阿斯匹靈常見副作用 腸胃出血、腸胃不舒服阿斯匹靈常見副作用包括腸胃道出血、腸胃不舒服、皮下出血、牙齦出血等,有些副作用是可以忍受,但如果嚴重胃出血,患者很可能解黑便,或變得極度虛弱,上述70歲年長者就是這樣的情況。患者一出現嚴重胃出血,必須進行照胃鏡、輸血等緊急處置,此時也要暫停使用所有抗血小板藥物,才能避免胃出血惡化。趙雅琴主任指出,與阿斯匹靈相比,新型抗血小板藥物雖然也可能產生出血等副作用,但副作用出現比率、輕重程度相對輕微許多,患者若使用阿斯匹靈而出現副作用、不舒服症狀,可以和醫師討論是否需要換藥,或尋求其他改善策略。趙雅琴主任提醒,雖然阿斯匹靈可能產生出血等副作用,但民眾千萬不要一出現不舒服就自行停藥。一旦自行停藥,中風風險就會大幅增加。趙雅琴主任也叮嚀,中風高風險群想預防中風,除了規律服用抗血小板藥物,飲食也要盡量清淡、適度運動,重點是不要抽菸。(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林書豪負傷 排球、籃球最易韌帶病變

林書豪負傷 排球、籃球最易韌帶病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今年美國職籃開幕戰,林書豪因為髕骨韌帶斷裂退場,整個球季都無法再度展現球技。髕骨韌帶的功能為何?一般人會不會有髕骨韌帶斷裂的問題呢?股四頭肌幫助進行強力的膝蓋伸直運動,股四頭肌也負責在走路時協助髖關節屈曲和穩定骨盆。運動時,股四頭肌在跳躍降落、短跑、快速改變方向、下坡時幫助身體減速。髕骨韌帶斷裂 易發生於男性、膝部曾受傷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丁睿宇說明,髕骨韌帶位於髕骨的下方,負責股四頭肌與脛骨的連接。最常發生髕骨韌帶病變的時間點,是股四頭肌進行離心收縮時。離心收縮代表肌肉在伸長狀態下進行收縮,而肌肉收縮會使得肌肉縮短,這時肌肉收縮的方向與肌肉本身的狀態相反,容易造成肌肉與肌腱受傷。一般髕骨韌帶病變較容易發生在男性、有過膝部受傷病史、股四頭肌無力與柔軟度不佳、膕繩肌過緊者。除了上述這些骨骼肌肉相關的疾病,髕骨韌帶斷裂在糖尿病、肥胖、副甲狀腺亢進、慢性腎衰竭、使用類固醇、使用特定抗生素的病人,會隨著年紀上升增加斷裂機率。排球、籃球、在下坡慢跑 增加髕骨肌腱受傷率從事跳躍性運動的人,如排球、籃球,髕骨肌腱病變的發生率約莫50%。髕骨肌腱斷裂常發生於40歲以下進行突發性跳躍動作時,在平地慢跑沒關係,但是在下坡慢跑,股四頭肌就必須進行頻繁離心收縮,增加髕骨肌腱受傷機率。就算不是運動員,一般人也有可能發生髕骨肌腱斷裂,往往在腳卡住加上人向後倒,身體的重量會對髕骨肌腱遠端產生極大的牽張力導致斷裂。丁睿宇醫師表示,髕骨肌腱病變治療主要以復健運動為主,可在物理治療師指導下進行正確的肌肉收縮訓練以達到恢復功能和預防再度傷害的效果。除了運動外,體外震波治療、注射治療都有治療效果。如果髕骨肌腱是不完整斷裂,膝部固定2至3周有可能復原;倘若為完全斷裂,手術介入就不可避免,術後的復健治療,逐步增加功能對患者極為重要。

避免妊娠性糖尿病 營養師教正確飲食

避免妊娠性糖尿病 營養師教正確飲食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4歲的莊女士產檢發現妊娠性糖尿病,一開始莊女士很擔心血糖太高會影響寶寶,所以不敢吃東西,但經醫院擬定照護計畫介入後,了解正確飲食控制、適當運動、密集監測血糖,就能平安順利度過孕期。隨著返診追蹤報告數值進步,信心度增加,對食物份量掌握更精準,能放心吃東西,血糖控制、寶寶營養都兼顧。生產後12週,莊女士與寶寶返診,檢查結果一切正常。妊娠期高血糖 導致胎兒畸形、肩難產甚至死亡105年女性十大死因中,糖尿病高居第3名,可見糖尿病對女性的危害不容忽視。糖尿病是懷孕期最常見的併發症,妊娠期高血糖會導致胎兒畸型、肩難產、甚至死亡。桃園醫院糖尿病中心主任羅世慧醫師指出,妊娠性糖尿病起因於孕期內分泌異常,造成葡萄糖耐受不良,可能發生胎兒早產或巨嬰等後遺症,需要積極治療以使生產順利。並於產後6至12週回診再次檢測血糖,確認葡萄糖耐受不良是否恢復正常。正確孕期飲食很重要 懷孕第2期起須調整桃園醫院糖尿病中心營養師陳綉文表示,正確孕期飲食很重要,懷孕第1期胎兒處於器官形成階段,不需額外增加熱量,但自第2期起,需依個人狀況調整熱量與蛋白質攝取量,每日需增加300大卡熱量及10公克蛋白質,但為了控制血糖,醣類攝取每天不可低於175公克。桃園醫院糖尿病中心衛教師羅雪梅表示,生下健康寶寶是每位媽媽心中最大的期待,但妊娠性糖尿病對準媽媽而言備感壓力,需要加人更多的陪伴與支持。密集監測血糖,可以幫助媽媽們知道血糖高低,積極控制。

嬤突胸悶、盜汗 就醫才知末期腎衰竭

嬤突胸悶、盜汗 就醫才知末期腎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6歲的劉阿嬤有糖尿病、高血壓病史,近幾周腸胃不適、看到食物就噁心、食慾不振、肚子脹氣。直到某天半夜盜汗、畏寒、胸悶、喘個不停及意識不清,緊急送急診,進行抽血、驗尿及X光檢查,發現阿嬤的血液肌酸酐高達10mg/dl,尿素氮130mg/dl,有代謝性酸中毒及貧血情形,轉入加護病房,經評估確診為末期腎衰竭,嚴重到必須開始血液透析治療(洗腎)。腎臟功能末期病變 可能產生5大類症狀烏日林新醫院腎臟內科主任陳燕蘭說明,慢性腎臟病指腎臟因各種疾病或自體產生抗體,導致受到慢性傷害(例如糖尿病、高血壓、腎絲球腎炎等),或是反覆尿路感染、腎結石,造成腎功能漸漸變差。腎臟內科陳燕蘭主任表示,腎臟功能好壞可透過綜合年齡、性別及血清肌酸酐來計算出腎絲球過濾率來判斷。正常腎絲球濾過率為120 ml/min/1.73m2,當腎絲球過濾率持續小於35ml /min /1.73m2,為中重度慢性腎功能障礙,不適症狀隨著腎功能惡化加劇;當腎絲球過濾率小於15ml/min /1.73m2,為末期腎臟病變。如果出現末期腎臟病變,可能產生以下症狀:1)腸胃道問題/脹氣、噁心、食物帶苦澀味、嘔吐、食慾不振等。2)神經學症狀/四肢顫抖、四肢酸痛、失眠、頭暈、頭痛、意識不清、昏迷甚至死亡。3)心肺血管症狀/胸悶、胸痛、喘、心律不整、肺水腫、心胞膜積水甚至出現尿毒性心胞膜炎等。4)血液學/血色素下降(貧血)、代謝性酸中毒、高血鉀症、高血磷症、低血鈣症等電解質不平衡,可能因長期食慾不振導致營養不良(低白蛋白血症),高血清肌酸酐及尿素氣等。5)皮膚問題/某些患者會皮膚搔癢、皮膚暗沉,色素沉著。家族病史、慢性病、長期服藥為高危險族群台灣引起腎衰竭導致洗腎的主因,是糖尿病腎病變及慢性腎絲球腎炎。由於劉阿嬤是糖尿病病患,當腎絲球過濾率小於15 ml /min /1.73m2 時,會出現嚴重尿毒症狀,持續噁心、嘔吐,更可能因尿毒性腦病變而意識混亂或不清,再加上嚴重代謝性的酸中毒、高血鉀症可能誘發致命性心律不整,必須開始接受血液透析治療。陳燕蘭主任提醒,有腎臟病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長期服藥(例如止痛藥等等)、抽菸,及65歲以上的民眾,是慢性腎臟病的高危險族群,必須定期回診追蹤腎臟功能。一般民眾發現排尿時有久未散去的泡泡尿,建議可至腎臟內科門診進一步評估治療。也可從健康檢查報告中的尿液檢查,尿蛋白、尿液潛血反應、尿糖、尿膽素是否正常,早期發現問題,是避免終身洗腎。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