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糖尿病患注意!一餐2粽易血糖飆升

糖尿病患注意!一餐2粽易血糖飆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每年端午節前後,總少不了人手一顆應景的粽子,但糖尿病患者要特別當心,吃太多粽子,恐怕導致血糖飆高。一名62歲的曾姓糖尿病患者,平時血糖約維持在150 mg/dl左右,不料當天一量卻飆300 mg/dl,原來是一餐吃了2顆粽子。一餐吃2顆粽子 恐使血糖不穩豐原醫院營養科代理主任鄭秀英表示,一般市售粽子熱量約400至600大卡,等同一碗7分滿的白飯、加上重約1兩的肉與2份油脂。糖尿病患如果同一餐吃2顆粽子,血糖也會跟著上升,造成心臟、及腎臟等器官負擔。建議自己包粽子時,糯米量可以減半,另一半加入五穀米,增加纖維質攝取,不僅可以保有糯米的黏性、也可以減少糯米對腸胃的不適感。如果要降低粽子熱量,可以調配餡料,把五花肉改成後腿瘦肉、放10顆花生改成放5顆或是以蓮子取代。餡料以「醃」的方式,盡量少「爆香」,熱量大約能減少100大卡。搭配當季蔬菜湯 增加纖維質攝取鄭秀英主任表示,患糖尿病的民眾,仍然不建議一餐吃超過2顆粽子,以1顆為主才能避免血糖突然飆高,另外再搭配當季蔬菜湯,增加纖維質攝取,防止腸胃因吃糯米粽子導致不舒服發生。

吃西藥傷胃?醫師教制酸劑選用秘訣

吃西藥傷胃?醫師教制酸劑選用秘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怕吃西藥會傷胃是許多民眾的刻板印象。然而用餐不定時、情緒壓力導致緊張、過量菸酒及辛辣物刺激、碳酸飲料及含糖食物過度攝取,是導致胃酸過多的主因,少部分才因疾病或藥物誘發。有些人為了「保胃」,用藥時搭配胃藥或牛奶,誤認可保護胃壁,或要求醫師開立胃藥處方,甚至自行購買胃散、胃乳片等成藥。選擇制酸劑應考量病況差異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請三軍總醫院藥師葉爵榮解答用藥迷思。根據食藥署統計,國人每年使用制酸劑數量驚人。現今有更強效的乙型組織胺受體阻斷劑,被濫用作為制酸劑替代藥物,長期使用不僅無法「顧胃」,反而對身體造成慢性傷害。三軍總醫院藥師葉爵榮說明,選擇制酸劑應考量病況差異,碳酸鈣片及胃散(內含碳酸氫鈉),中和胃酸過程會產生二氧化碳氣體,可能引發胃酸反彈,加深胃部刺激,發生腹脹氣、打嗝機率也較高,不適宜胃腸蠕動差者,且高鈉成分對高血壓及心臟病患者有不良影響,應避免選用。胃乳片或液態胃乳主成分為氫氧化鋁,過量鋁離子易引發便祕。而氧化鎂錠含大量鎂離子,除中和胃酸外,還具軟便效果,過度使用可能腹瀉。若僅需要單純制酸效果,較佳選擇可能是鋁鎂合劑,可中和上述2種副作用。腸蠕動差者或合併脹氣症狀,可選用鋁鎂合劑再加上促腸蠕動劑的多成分複方。防藥物刺激同時服制酸劑 恐怕導致療效降低葉爵榮藥師提醒,使用制酸劑的時機也有不同考量。當飢餓、聞到食物味道或看見食物時,腦神經會啟動胃酸分泌機制,因此品嘗食物前,胃部早已處於酸分泌高峰,若要抑制進食前誘發的胃酸過度分泌,較佳服藥時間應於餐前1小時。若是緩和類固醇、阿斯匹靈、抗發炎止痛劑(非固醇類止痛劑)及部分抗生素等少數藥物對胃部的刺激,才需要同時併服制酸劑來降低對藥物胃壁黏膜的傷害。多數西藥搭配胃藥,可能改變胃部酸性環境,影響藥品吸收,再加上制酸劑及乳製品含有的離子元素,可能與部分藥品主成分結合,導致療效降低。胃細胞黏膜保護劑 建議於空腹時服用葉爵榮藥師說明,胃細胞黏膜保護劑,建議於空腹時服用,較不受食物干擾,可均衡於胃壁形成不易吸收的化合物薄膜,嵌入潰瘍處,形成保護,阻擋酸侵犯胃壁黏膜層,已有胃食道逆流症狀或消化道潰瘍的病人,可單用或搭配制酸劑、胃酸阻斷劑使用。乙型組織胺受體阻斷劑及氫離子幫浦阻斷劑,皆屬於強效胃酸阻斷劑,用於胃食道逆流症狀或消化道潰瘍治療,作用時間長、大幅降低胃酸,需配合消化道鏡檢結果,規律服用2至4個月療程,營造弱酸環境,有助減少胃酸逆流食道,增加潰瘍傷口修補癒合。如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還須添加抗生素殺菌,才能降低復發率。乙型組織胺受體阻斷劑與藥吞 影響治療穩定葉爵榮藥師特別提醒,如果長期濫用胃酸阻斷劑,可能降低胃部防禦細菌能力、引發抗藥性細菌感染,弱酸環境更會導致胃減少吸收食物中維生素B12及葉酸,增加罹患惡性貧血風險。也有臨床研究指出,部分氫離子幫浦阻斷劑會降低抗血小板藥物療效,增加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冠心症病人應謹慎併用此類藥物。制酸劑雖可短期用於緩解胃部不適,但促進潰瘍癒合效果有限,若過度壓制胃酸,反而容易影響食物分解,干擾營養素吸收,導致食慾降低、腹部脹氣。而乙型組織胺受體阻斷劑、氫離子幫浦阻斷劑等長效胃酸抑制藥物,影響胃腸抗菌能力及營養素攝取功能甚鉅,不可用於預防性胃保護的替代藥物,且潛在多種藥物交互作用,影響治療穩定。一旦出現胃酸分泌異常等不適症狀時,應接受專業醫療評估處置,對症下藥。(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658期資料)

節食控熱量無效?醫:來源才是重點

節食控熱量無效?醫:來源才是重點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吃,是生物維持生命的本能,藉由飲食人類不只可以從環境中獲得維持生命所需的營養,也發展出了無數的飲食文化。從大戰結束後,人越吃越多,也越吃越好,越吃越精緻,但是卻也越吃越不健康。吳瑞醫師表示,心血管疾病與腦血管疾病經常是國人前十大死因的前三名,這些疾病都與代謝性疾病息息相關。而代謝性疾病,則與國人越來越關注的肥胖問題有著密切的關聯。由於長久以來政府與民間的大力推廣,大家都知道「少吃多動」是避免肥胖的不二法門,民眾也大都了解要控制飲食中熱量的攝取,食物的外包裝也清楚標示了熱量,以供民眾挑選。但是,為何還是瘦不下來? 要注意提供熱量的不同「營養素」其實,除了要注意總熱量以外,還更要注意提供熱量的不同「營養素」。因為,除了「能量失衡」的因素之外,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激素失衡」也可能是造成肥胖的元凶。吳瑞醫師表示,單純的「能量失衡」理論,意即『肥胖是因為吃進來身體的熱量比消耗得多』,這觀念是來自能量不滅定律。因此,多餘沒有用完的熱量將被儲存起來,使人增胖。但是,為何就算努力的控制一天的總熱量攝取,卻還是不會瘦呢?更明確得說,為甚麼脂肪細胞會累積過量的脂肪?為甚麼這些脂肪不會被代謝而產生能量? 胰島素在身體血糖升高時會大量分泌答案就是胰島素,胰島素在身體血糖升高時(比如吃了大量的碳水化合物),會大量分泌。當吃進來的碳水化合物越好吸收,血中的葡萄糖濃度知肌肉以及器官的細胞,吸收更多的葡萄糖。胰島素也會讓脂肪細胞儲存更多的脂肪,以備不時之需。葡萄糖的來源也就上昇的越快,越高。因此,富含精製穀類及澱粉的飲食將引起更多的胰島素分泌,導致脂肪快速囤積。但是食物中的纖維會減緩此過程。所以目前營養學普遍建議人們多攝取富含纖維質的澱粉或是穀類。至於糖分,尤其是精製食物中含的高果糖玉米糖漿(飲料中廣泛存加的糖),對於肥胖更是扮演著關鍵的角色。身體出現葡萄糖耐受性 身體需要更多葡萄糖來控制血糖有研究顯示高量的果糖是造成「葡萄糖耐受性」的元凶。當身體出現葡萄糖耐受性,意味著身體需要更多的葡萄糖來控制血糖。也表示身體在一天之中處在高濃度胰島素的時間增長,也代表身體儲存了更多的脂肪。所以若是我們飲食中如果常常存在著含大量果糖的食物,尤其國人普遍而廣泛的飲料及甜食文化,對於體重的影響可見一斑。 吳瑞醫師表示,由此可知,單純的控制總熱量攝取並沒有辦法有效地控制脂肪的囤積,還要兼顧熱量的來源。不要為了控制總熱量而採用節食或是偏食的方式來維持體重,這樣不但沒有辦法有效地維持體重,甚至導致營養不均衡的後果而影響健康。反而更應該著重飲食的內容,以均衡及健康的飲食形態,攝取富含纖維質的澱粉,加上適量的蛋白質及蔬菜,養成正確的飲食觀念。這樣才可以瘦的健康,瘦的快樂。 

超出工作能力別勉強 勇於求助更開闊

超出工作能力別勉強 勇於求助更開闊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我常說,努力去做自己能力所及的事就好,辦不到的事情不必刻意勉強去做沒關係。而我之所以勸大家勇於拒絕,也是希望各位能領悟一個道理,那就是:「遇到問題別逞強,記得去找別人幫忙,不要獨自承擔。」勇於求助不要逞強高敏感人一碰到問題就會自責,凡事都習慣一個人埋頭處理。尋求協助會讓他們覺得自己能力不足,而且他們會心生顧忌,不願意給別人添麻煩。這些都是自我肯定感太低才會產生的念頭。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別人的助力。因此,求助不見得是給對方添麻煩,搞不好對方會很高興自己終於可以派上用場。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責備自己能力不足是很簡單的事情,然而勉強去做明知辦不到的事情,才是真的給旁人添麻煩。重點在於認清個人能力的極限,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上面。切記求助並不可恥,也不是給人添麻煩,那是在幫助別人的美好行徑。其實大家很樂意幫助你接下來,介紹一個高敏感的女性,凡事都獨自承擔的案例。過去她都是一個人處理上司交辦的工作,即使一路咬緊牙關苦撐過來,也沒有任何怨言。因為她不擅長拜託別人,或是把工作交付出去。有一次,她決定學習心理學改變自己,過程中她來參加我的座談會。後來她改變了想法,學會接納最真實的自己,也不再逞強了。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沒有人的想法和感受是完全一樣的,所以無論自己是什麼樣的面貌都無所謂,不必去跟別人比較。當她感覺有困難時,就會請其他人幫忙,或是拜託上司寬容期限。真的撐不下去時,就會老實跟上司說她撐不下去了。即使被上司責罵,她也會明確表達自己真的已經竭盡全力了。實際上,只要她主動求助,大家都蠻樂意伸出援手的。她不再孤軍奮戰之後,發現了一個道理。在她坦承自己力有未逮,把工作都交給別人以後,閒閒沒事會讓她感到不安。於是她便重新反思,有什麼事情是自己能夠辦到的。首先,她會觀察其他人的工作內容,看看有沒有人正在孤軍奮戰,或是快要撐不下去的。如果有,她就主動提供對方協助,也因此她發現了自己的全新用武之地。放棄孤軍奮戰後,發現了新的用武之地試著放下自己無法處理的工作,尋求他人協助,反而可以發現到自己新的用武之地。高敏感人也可以像這個案例中的那位女士一樣,主動觀察其他人的反應,察覺一些周圍難以發現的訊號。活用這一點,就能在職場中發現自己新的用武之地。當她不再一個人承擔一切,開始幫助周遭有困難的人以後,不難想像職場氣氛有了多麼大的轉變。最後她跟我說:「雖然埋頭苦幹的方法並沒有什麼不好,但是試著放手求助會有不一樣的視野。就結果來說,我也確實覺得比以前更輕鬆了。」反過來活用太敏感的特質,她成功幫助了自己和同事。(本文摘自/高敏感卻不受傷的七日練習:強化心理韌性,做個對外圓融溫柔,內在強大堅定的人/采實文化)

耳膜穿孔損聽力 注意4大症狀

耳膜穿孔損聽力 注意4大症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耳膜是介於外耳道與中耳腔間一層半透明圓形的薄膜,對於聽覺擔任很重要的角色。許多阿公阿嬤長期有聽力障礙,以為是年老聽力退化,想來配戴助聽器或申請殘障手冊,檢查才發現是慢性中耳炎造成耳膜穿孔,來檢查時耳膜已穿孔十幾年,造成不可逆的聽力減退。大多數的耳膜穿孔乃因長期的中耳發炎引起,若(1)聽力減退、(2)耳鳴、(3)耳漏(耳朵流水)、(4)疼痛等現象,應儘早就醫檢查。長期中耳發炎導致耳膜穿孔台東馬偕耳鼻喉科醫師孫煜庭說明,中耳炎是中耳腔結構的發炎,大致上分成急性中耳炎、積液性中耳炎與慢性中耳炎。由於0歲到6歲的小孩耳咽管較水平且長度短,感冒時容易受病毒與細菌入侵併發急性中耳炎。急性期後,耳咽管功能不佳、過敏性鼻炎、鼻竇炎、腺樣體肥大的人,容易形成積液性中耳炎。如果長期中耳發炎導致耳膜穿孔,由於感染存在或中耳通氣功能不佳持續發炎,經過了3個月耳膜穿孔仍然沒有癒合,就形成慢性中耳炎。症狀以耳膜穿孔、耳漏(也就是耳朵流水)、聽力減退、耳鳴為主,若嚴重感染時,則可能出現耳痛症狀,若仍不治療,就可能出現如腦膿瘍、靜脈竇血栓、面神經炎、內耳迷路炎(導致眩暈)、後天性膽脂瘤等較嚴重併發症。顯微手術外觀傷口小、疼痛感較低慢性中耳炎造成的耳膜穿孔,一般建議透過外科手術來修補耳膜,儘早將穿孔的耳膜修補起來,可以去除耳漏、治療中耳感染與發炎、改善聽力,少數人能改善耳鳴情況。若慢性中耳炎時間拖太久,將可能影響到內耳而加速聽力減退,從原本輕度傳導性聽力障礙,變成中度甚至是重度混合性聽力障礙。此時再修補耳膜,聽力已回不去,但仍然可以去除耳漏改善感染與發炎,避免併發症的產生。孫煜庭醫師表示,傳統慢性中耳炎的手術方式主要是透過顯微鏡從耳後或耳前切口進入中耳腔,並使用顳肌膜修補穿孔的耳膜。近年由於內視鏡與影像系統的快速發展,已經可以藉由直徑細小的耳內視鏡將切口保留在耳道內,並且拿取耳前軟骨的軟骨膜當作修補耳膜的材料,使外觀傷口縮小、傷口疼痛指數降低、手術後隔天病人即可出院。

腸道影響心理健康!多吃蔬果來改善

腸道影響心理健康!多吃蔬果來改善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腸道是人體的第二大腦,除了影響生理健康,也影響心理健康!根據歷年身體快樂指數調查指出,順暢力與愉悅力呈現正相關,順暢力越好(天天排便、沒有便秘或腹瀉困擾、也沒有消化不良或脹氣等腸胃不適問題者),愉悅力越好(自認注意力集中、思路清晰、對生活感到快樂與滿足、比較不容易感到不耐煩)。反之,順暢力差的愉悅力也差。腸道環境不利益生菌生長 會增加焦慮及類似憂鬱行為調查超過3200餘份問卷中,有近8成民眾表示自己常常容易感到不耐煩,僅不到4成對生活感到滿足或快樂;近6成民眾常有腸胃不適的問題,約4成民眾有腹瀉或便秘的問題。根據國民健康署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國人每日吃不到3份蔬菜或2份水果者皆達86%。而歷年身體快樂指數調查結果也指出,蔬果攝取不足是民眾身心不快樂的原因之一。亞東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陳志道表示,人體共生菌99%居住在腸道,數量高達數百兆,腸胃道功能會經由腸道-大腦的「腦腸軸線」與大腦相互影響。國內外多篇研究指出,腸道菌種好壞會影響身心狀況,當腸道環境不利益生菌生長時,會增加焦慮及類似憂鬱行為。研究顯示菌落改變會影響情緒,包括慢性疲勞症候群、心理壓力程度及心理狀態,這些症狀在腸道菌落改善後明顯好轉。奇異果、木瓜含酵素 幫助分解食物如何改善腸道菌落來影響「好心腸」?陳志道主任提醒,腸道環境是重要的基礎,富含水溶性纖維的水果如奇異果,已證實可以幫助建立腸道益菌生長環境。國人往往忽視水果在維護腸胃健康的重要,嗜吃肉類的國人更應該要多攝取富含水果酵素的水果,例如奇異果所含的水果酵素有助分解蛋白質,其他像是富含木瓜酵素的木瓜也是不錯的選擇。董氏基金會尤營養師宣文表示,蔬果對於身體健康維護無庸置疑,對於正面情緒提升的幫助也漸漸獲得許多實證。如2018年紐西蘭奧塔哥大學發表研究指出,多吃蔬果的人對生活的滿意度較高、對事物也較易持正面看法。2013年英國健康心理學期刊研究結果也發現,當受試者比平日攝取的水果份量多出0.11份、蔬菜份量多出0.15份時,情緒較正面,而且好心情還可延續到隔天。每天至少攝取3份蔬菜及2份水果 特別是富含水溶性纖維腸道同時影響生理健康與心理情緒!特別是外食族群較不易主動攝取水果,造成攝取量偏低。董氏基金會特別提醒,每天至少要攝取3份蔬菜及2份水果,建議可選擇含較多蔬果的餐點,或是自備水果取代不健康的零食,讓身心更健康、更快樂。尤其建議選擇富含水溶性纖維的蔬果如柑橘類、莓果類、芭樂、木瓜、奇異果、香蕉、木耳、波菜、胡蘿蔔、海帶、菇類、花椰菜等,水溶性纖維能延緩胃排空、增加飽足感、調整腸道機能,幫助腸道營造利於益菌生長的環境,可降低負面情緒,改善焦慮與類似憂鬱行為,打造正能量體質。

貧血頭暈併流感症狀竟成骨髓纖維化!

貧血頭暈併流感症狀竟成骨髓纖維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門診中一名年約65歲的男子,五、六年來做健檢都無其他異常,唯獨紅血球指數有升高趨勢,但因沒有任何症狀,始終不以為意,直到最近出現輕微發燒、虛弱、肌肉痠痛等類流感症狀就醫,才發現脾臟已有腫大現象;進一步診斷後發現,原來是原發性紅血球增多症患者,因骨髓造血細胞無法正常作用,引起骨髓慢性發炎,最終確診為骨髓纖維化。臺中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林欣辰指出,骨髓纖維化的國內發生率為每10萬人約0.5至1人,推估每年有近100至200名新生案例,「特別的是,大部分的病患並非一開始就是骨髓纖維化,而是原發性紅血球增多症或血小板增生症的病患,累積十年後而出現骨髓纖維化,需多加小心。」脾臟腫大為骨髓纖維化典型病徵 引起腹痛、食慾不振骨髓纖維化是一種罕見的造血功能紊亂疾病,病患最典型的病癥為脾臟腫大,「臨床上民眾常主訴自己吃東西很快就飽了(易飽足感)、疲勞、夜間盜汗情形及過去6個月非刻意的體重減輕等症狀。」林欣辰醫師說,在骨髓纖維化的十大症狀中,其他症狀如腹部不適、活動力不佳、注意力不集中(相較於接受診斷之前)、搔癢、骨頭疼痛(廣泛性的,非指單純關節疼痛或關節炎)、發燒(體溫超過攝氏37.8度)等症狀因不具特異性,一般很難察覺,「但骨髓纖維化病患的脾臟通常會腫大到原本的兩倍左右,甚至可在肋骨下輕易地摸到,經常被用來當做診斷的依據。」林醫師指出,多數紅血球增多症病患都跟上述案例一樣,是在健檢中發現有紅血球增多現象,但因為沒有症狀而失去警覺,直到就診時才發現血液黏稠、有些甚至已出現中風表現。調整飲食、適度運動、輔以藥物治療 改善脾臟腫大林欣辰醫師特別提醒,若在健康檢查時發現血液報告有異常時,千萬不可輕忽,應定期檢查並觀察是否有持續增高趨勢,並儘早到血液科進行詳細檢查;此外,已經是骨髓纖維化的病患,仍可正常飲食,若脾臟仍然腫大,可採行少量多餐的方式,且應多休息,適度運動。骨髓纖維化衛教巡迴策展 加深民眾對此疾病的認知為提升民眾對於骨髓纖維化的認識,今年臺中榮民總醫院攜手台灣髓緣之友與台灣諾華,6/12(二)至6/25(一)於臺中榮民總醫院舉辦骨髓纖維化衛教策展,透過吸睛的裝置藝術,傳遞疾病相關資訊,呼籲民眾當症狀長期未改善時,須儘早至血液科做詳細檢查,以期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飆高溫當心熱衰竭 兒童、老人最危險

飆高溫當心熱衰竭 兒童、老人最危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日頭赤炎炎,各地氣溫也跟著飆高,不僅不少人紛紛出現頭重腳輕、食慾不振、全身無力等症狀,就連因中暑就醫的人數也跟著增加;面對炎熱所造成的傷害,究竟能如何緩解呢?中暑醫學名稱為熱衰竭 嚴重恐休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家庭醫學科主任余文瑞表示,一般俗稱的「中暑」,在醫學上正式名稱應叫做「熱衰竭」。其因高溫造成人體身體的不適,當人體無法藉由排汗將體內過多的熱氣排出體外,或是過度喪失水分以及電解質,就容易產生噁心、頭暈、全身虛弱無力、頭痛,甚至還可能出現暈倒、休克的情況。溫差大恐使散熱效果差 兒童、年長者為高危險群余文瑞主任提到,夏天人潮多往室內聚集,但當人們從炎熱的戶外進到冷氣房內,此時因高溫與低溫交替,原本擴張的血管,馬上收縮,導致皮膚表面涼了,但實際體內的溫度卻還是過高沒有達到散熱效果,進而發展成熱衰竭;所以,從戶外進入冷氣房時,應先將身上汗水擦乾,讓自己休息幾分鐘後再進入冷氣房內,即可防範熱衰竭發生。余文瑞主任說,除了應避免高溫曝曬外,因兒童的體積小,相對其表面積較大,所以兒童對熱較敏感,易因高溫造成熱衰竭;另外,患有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的年長者,對於溫度變化也較敏感,因此要特別謹慎注意。若不慎中暑 這些方法可降溫余文瑞主任建議,若不慎發生中暑,應將患者移至陰涼處,揭開較厚重的衣物,持續以風吹拂;若患者意識還清楚,可補充濃度加鹽的水,或含有電解質運動飲料來補充水分,且避免飲用冰飲,因這並不利於身體散熱、循環,應以常溫水補充較適宜,必要時應盡速就醫,才能避免遺憾發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紫斑、出血 新型檢查揪出血小板低下

紫斑、出血 新型檢查揪出血小板低下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常常牙齦出血、瘀青、紫斑,可能是血小板低下甚至血癌引起!一名70歲楊阿嬤因為牙齦出血看牙科,牙醫師發現可能有血小板低下問題,會診血液科醫師後,發現血小板只有2千多。楊阿嬤看診時有全身紫斑、異常出血問題,經過網狀血小板檢查,發現網狀血小板數值高達25%,只要大於10%就可評估是周邊破壞型病變而非骨髓破壞型病變。藥物治療約10天,血小板數值就恢復正常。用網狀血小板 評估骨髓製造血小板的功能烏日林新醫院血液科主任林增熙說明,以往遇到不明原因引起血小板低下的患者,要得知是否罹患骨髓造血疾病,必須抽骨髓確認病因。現在透過新型血液檢測了解網狀血小板數值,只需經由常規抽血,不需額外抽血,就能得知網狀血小板的數值,30分鐘就能幫助鑑別診斷是否可能為血癌。什麼是網狀血小板?血小板是沒有核的細胞,幫助身體止血、傷口癒合;網狀血小板為血小板的不成熟細胞,主要用來評估骨髓製造血小板的功能。當血小板不足或過多都是異常。血小板低下易使身體容易出血,如牙齦出血、瘀青、碰撞易有紫斑出現、女性生理期長、月經量多,長期下來便容易貧血,導致心臟腫大等,必須至血液科接受進一步的檢查,以利了解血小板低下的原因。「網狀血小板」檢查 降低輸血、抽血風險「網狀血小板」的常規檢查,為評估血液疾病的一大利器,且具有以下4大優勢:(1)減少病人不需要的輸血,降低輸血風險;(2)搭配血液常規檢查,不需多抽血;(3)減少骨髓檢查與心理負擔;(4)檢查報告正確快速,即時提供醫師臨床診斷,期盼能提高臨床的實用價值。林增熙主任表示,「網狀血小板」檢查的應用範圍相當廣,可與其他科別結合,避免不必要的輸血及減少血栓的風險,例如針對血小板低下的患者,可輔助醫師做決策,是否安排病人立即做骨髓檢查;針對B、C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許多醫師在做胃鏡、大腸鏡、肝動脈栓塞時,會先輸血小板,如果先接受「網狀血小板」檢查,可減少不必要的緊急輸血,降低輸血風險發生。針對想接受心導管手術治療、栓塞治療的病人,則可評估抗血小板藥物與是否要輸血;一般民眾如果想了解血栓的風險,也可透過「網狀血小板」的數值來得知,如果數值高,會增加血栓的風險。「網狀血小板」檢查快速有效又方便、正確性高,未來預期將能被臨床廣泛運用。

講座/慢性肩頸疼痛如何治療?

講座/慢性肩頸疼痛如何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統計,台灣8成以上的民眾有肩頸疼痛的經驗。加上長時間使用電腦、工作壓力大,沒有適度休息,慢慢出現酸痛情形,嚴重時甚至影響生活品質。很多人常常上班長時間用電腦,下班後換當低頭族,如果搬重物用力不當、長期姿勢不良、頸腰背部受重力撞擊及體重過重、頸椎或腰椎承受的壓力增大時,椎間盤所受壓力太大,超出纖維環可以承受的程度,使椎間盤外圍的纖維慢慢突出,中心的髓核被擠出來而壓迫到神經,便會形成「椎間盤突出症」。常見症狀是肩頸或下背部疼痛、手腿麻、走路疼痛、手腿部肌肉痙攣、坐骨神經痛、無法彎腰或直立、手指腳趾和足部麻木、針刺或灼熱感等。臨床上可透過X光檢查,或經由核磁共振確診。因深層肌肉與神經長期受壓迫,有時也會合併出現頭痛、頭暈,甚至引起耳鳴、暫時失聰、吞嚥異常等狀況。有鑑於此,烏日林新醫院將於6/20(三)舉辦醫師講座,由神經外科醫師鍾偉安主講「慢性肩頸疼痛,如何治療?」與您分享慢性肩頸疼痛該如何預防、能夠如何治療,邀請您一同打倒慢性肩頸疼痛!(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慢性肩頸疼痛,如何治療?時間:107年6月20日(三)上午10:00開始地點:烏日林新醫院一樓大廳(台中市烏日區榮和路168號)洽詢:04-23388766分機1163(行銷企劃課莊小姐)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