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久坐族易水腫 2穴位排濕消腫

久坐族易水腫 2穴位排濕消腫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採訪報導)是否時常早上一起床就發現臉變腫了,或是到了下午小腿感到腫脹,有出現以上現象就可能是屬於容易水腫的體質。彭燕婷中醫師表示,久坐辦公室、沒有運動習慣、喜歡冰涼飲食的人代謝會較差,當身體的循環較差,濕跟水的代謝不良時就會水腫,另外,台灣海島型的潮濕氣候也會導致水腫,當濕氣滯留在身體裡時,會產生倦怠感,身體也會浮腫。若居住環境潮濕務必要定期除濕,避免濕邪由外而內地影響身體。3餐定時定量 多吃利濕食物水腫主要是氣血不通暢以及濕氣所致,彭燕婷中醫師表示,可先從飲食習慣做改善,少吃冰涼的瓜果、生菜、飲料,也要避免高油、高鈉、高糖的重口味食物,並且3餐要定時定量,讓身體能夠維持機能、正常代謝。可多吃些利濕的食物,例如:薏仁、紅豆湯、綠豆湯、冬瓜湯等,或是吃性溫的食物或藥材,像是生薑、肉桂,能溫暖身體並排除濕氣幫助循環,進而減少水腫的現象,而山藥、四神湯都可調整腸胃減少水腫。2穴位消水腫在早上水腫時可用大拇指輕輕按壓2個穴位排濕消腫:(1)三陰交穴:位於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凹陷處。按三陰交穴,可改善小腿水腫所造成的痠脹。 (2)水分穴:位於肚臍上方1寸處。按水分穴,可有排濕的作用,讓濕氣調節代謝出去。

睡少於4小時 交通事故風險高10倍

睡少於4小時 交通事故風險高10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正常人睡眠能達到深度睡眠週期,而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淺眠、睡眠品質差,這就是為什麼同樣睡足8小時,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還是睡不飽的原因。若懷疑自己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睡覺打呼、夜尿多、白天嗜睡、容易頭痛、產生高血壓,最好接受睡眠檢測。57萬潛在呼吸中止症患者 醫學會籲大眾重視疲勞駕駛晚上睡不好白天精神差,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最容易發生疲勞駕駛,開車疲勞、精神不濟,紅燈闔眼就秒睡,尤其是職業駕駛,行駛在馬路上猶如不定時炸彈。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估計,全台約有57萬名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多數未被診斷。睡眠少於4小時 交通事故機率增10倍據交通部2016年統計,疲勞駕駛肇事傷亡人次破2000人,不只危害駕駛本人,對其他公路用戶更是危險。交通部道路安全督導委員會組長徐台生表示,美國的研究顯示,如果睡眠只有4小時或更少,會比一般有充分睡眠的駕駛人高出10倍的交通事故發生率,非常值得注意。呼吸道狹窄導致 醫推非侵入式治療根據睡眠醫學學會指引,呼吸中止症因呼吸道狹窄影響呼吸,治療方式包括開刀、戴牙套、減重等,但以非侵入式睡眠正壓呼吸器治療最有效。顧及用路安全,懷疑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最好還是做睡眠監測並積極治療,讓馬路不再是虎口,而是安全駕駛回家的路徑。(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產後憂鬱4危險群 第一胎媽咪小心!

產後憂鬱4危險群 第一胎媽咪小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採訪報導)孕婦辛苦懷胎十月期間,忍受許多生理上的不適,心理也備受考驗。產後要習慣身體疼痛、照顧孩子的辛勞、周遭親友關係的改變、重新調配生活等等,生活及身體狀況的急遽變化,可能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甚至出現產後憂鬱的現象。生產第一胎等4類 產後憂鬱症高危險群雙和醫院婦產科產科主任毛士鵬表示,造成產後憂鬱症主要與「周遭環境」、「個人體質」、「荷爾蒙變化」等因素有關。周遭環境因素中,「社會支持」如醫療、產後照護、帶小孩、哺餵的孕後指導等;以及「環境友善」,例如出外哺餵母乳的方便程度、公車能否方便等,都密切影響媽媽的心理。由於產後媽媽的荷爾蒙變化,不像更年期是一段較長的時間,在幾天內就發生急遽變化,容易發生憂鬱傾向。產後憂鬱症的高危險族群,包括(1)曾患精神疾病(2)生產第一胎(3)單親媽媽(4)家庭總體收入或個人收入低。藉由評估量表 自我衡量產後憂鬱症可能性產後憂鬱症的徵兆包括對未來沒有期待感、事情出錯時易責備自己、焦慮和擔心、害怕和驚慌、透不過氣、失眠、難過、有自傷念頭等,如果經常出現以上狀況,恐怕有產後憂鬱症的傾向。更詳盡的評估,可透過「愛丁堡產後憂鬱症評估量表」自我檢視(https://goo.gl/LTUPfS),總分為10至12分代表有可能為產後憂鬱症,13分以上極可能已受憂鬱症所苦,建議尋求專業醫師協助。毛士鵬主任說明,產後憂鬱症就醫,一般求診精神科醫師。但亦須解決導致產後憂鬱的根本原因,醫院會盡可能提供協助,像是育兒問題,如母乳哺餵不順利導致挫折感,可由院內母乳志工協助輔導;身體不適導致心理壓力,可求診婦產科醫師;若本身為單親媽媽,則會請社工介入、訪視,或轉介政府輔導。盡可能多加陪伴、給予身心靈支持毛士鵬主任提醒,產後憂鬱症狀一般而言會慢慢解除,但如果症狀仍持續未轉好,應考慮就醫。除了社會方面照護系統應提升,丈夫及親朋好友們應給予產後媽媽足夠的同理心與耐心,不要以斥責的方式來否定,並且盡可能不讓媽媽單打獨鬥、多加陪伴。由於世代隔閡,長輩可能因重男輕女觀念給予產後媽媽壓力,期望能透過政府宣導加強重視,教育長輩調整觀念。

流感季將臨 輕忽感冒致肺炎恐要命

流感季將臨 輕忽感冒致肺炎恐要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只是咳嗽、小感冒沒關係?染肺炎起初可能只是感冒症狀,之後伴隨高燒、呼吸困難,緊急住院才發現是致命肺炎,差點送命。台灣即將邁入流感季節,流感疫情難以預測,要預防流感併發的肺炎重症,但是接種流感疫苗就足夠了嗎?打流感疫苗保護力就夠了嗎?流感季一般於每年11月開始 併發肺炎後果嚴重疾病管制署表示,臺灣流感季一般於每年11月開始,至隔年農曆春節前後達到高峰。流感病毒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包括肺炎、腦炎、心肌炎等,甚至導致死亡,民眾不能掉以輕心。今年10月15日起,疾管署將公費提供600萬劑的流感疫苗做接種,讓公費對象於流感流行季來臨前獲得足夠的保護力。台灣即將邁入流感季節,流感疫情難以預測,要預防流感併發的肺炎重症,接種流感疫苗就足夠了嗎?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暨台大小兒部主任黃立民教授表示,根據研究發現,相較於只接種流感疫苗,同時接種流感及肺炎鏈球菌疫苗後,肺炎死亡風險下降26%。呼籲65歲以上民眾,除了施打流感疫苗外,應主動與醫師討論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之必要性,達到雙重保護。免疫力低、慢性病 死於肺炎長者比例高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肺感染委員會召集委員暨衛生福利部彰化醫院急重症醫學部部長黃伊文部長表示,從今年最新數據看來,肺炎已連2年擠下腦血管疾病,成為國人十大死因第3位,死亡率相較十年翻倍成長,死亡人口數共計1萬2千多人,65歲以上長者就有多達1萬1千多名,人數相較死於肺癌更多,年長者要對肺炎有更多危機意識!為何肺炎會成為老人殺手?黃伊文部長說明,吞嚥功能受損、黏膜纖毛功能受損、免疫力下降和多種慢性疾病,都是導致長者容易感染肺炎的原因。且根據研究指出,感染侵襲性肺炎鏈球菌肺炎的成人,近5成會出現呼吸衰竭。其中有41.7%發生敗血性休克、38.4%住進加護病房,25.5%死亡率。難精準投藥、抗藥性 肺炎治療3大困境疾管署呼籲,預防流感及肺炎鏈球菌感染重症對健康造成的危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接種疫苗。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亦建議65歲以上未曾接種過肺炎鏈球菌疫苗之長者可自費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黃伊文部長以臨床治療經驗說明,現今針對肺炎治療面臨3大困境:1) 6成社區型肺炎病人難確認致病感染源,第一時間精準投藥不易/常見的社區型肺炎病人中,有40至60%無法確認感染源為何。且長者咳痰不易,透過痰液培養細菌時間需時較長。故臨床上通常是先透過經驗性投藥治療,恐降低治療效果。2) 抗生素進入肺部濃度低,影響治療成效/治療肺炎最普遍的方法為抗生素,然而抗生素進入肺泡內的濃度相較在血液中的濃度低,需使用更高劑量抗生素治療。3) 台灣超過7成肺炎鏈球菌對常見的抗生素具抗藥性/肺炎鏈球菌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全球12種迫切需要新型抗生素治療的抗藥性細菌之一,且台灣研究數據亦顯示有高達7成肺炎鏈球菌對常見第一線抗生素具高抗藥性。免疫力低民眾 可考慮多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黃立民教授表示,從公衛觀點,成人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可提供群體保護效果,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長遠亦可透過降低肺炎住院率來減少醫療成本,健保每年於肺炎的支出高達133億,其中67%支付於65歲以上民眾。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建議成人應接種一劑肺炎鏈球菌疫苗。在流感季來臨前,黃立民教授與黃伊文部長共同呼籲65歲以上民眾,除了施打流感疫苗外,建議主動與醫師討論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達到完整保護力。

講座/過敏性皮膚炎

講座/過敏性皮膚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孩子有皮膚過敏體質,手足、四肢彎曲處和脖子皮膚變粗厚。出現紅色丘疹,並延伸到四肢伸展側,皮膚有輕微的脫屑和分泌物,嚴重時會蔓延全身,小心可能是過敏性皮膚炎。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10/16(二)舉行用藥安全講座,由曹景萱藥師分享,針對「過敏性皮膚炎」給予詳盡的用藥解釋及說明。講座內容豐富,歡迎關心小兒皮膚疾病知識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過敏性皮膚炎時間:107年10月16日(二)下午14:30-15:0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一樓門診藥局候藥區前洽詢:02-2249-0088

生理用品用錯 恐「毒性休克症候群」

生理用品用錯 恐「毒性休克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曾經一位婦女到我門診主訴陰道有異味,並有少量出血,不過,出血的是婦女的先生,後來幫她檢查發現確實有濃濃的異味,咦!好像有個「異物」,用鑷子把它夾出來才發現是衛生棉條,原來這位婦女忘了此事,而她先生是被棉條的棉線給弄傷的,後來幫這位婦女消毒子宮頸及陰道,就可以回家,我還叮囑她記得向老公賠不是喔!棉條放在陰道過久容易產生「毒性休克症候群(TSS)」,這是一種多症狀組合而成的一種疾病,通常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發生率約1~17/100,000/年,雖然少見,但卻可能致命。尤其是青少女與三十歲以下婦女較常見。主要症狀包括:突然發燒(通常高於38℃),嘔吐,腹瀉,肌肉酸痛,低血壓,暈眩,皮疹合併脫皮現象,角膜炎,咽喉炎,陰道炎等。預防方法即是減少使用衛生棉棒的時間,改用衛生棉。造成影響陰道分泌物異常的原因1)藥物/長期使用抗生素、避孕藥或類固醇,導致免疫降低,細菌得以侵犯。2)疾病/骨盆腔發炎、骨盆腔手術、子宮頸癌、糖尿病、性傳染病、陰道感染(最常見)。3)生活習慣/使用陰道灌洗、刺激性香皂、乳液、泡泡浴。4)年齡/更年期時陰道壁薄、乾燥、萎縮。女性有陰道分泌物是正常的,它是由陰道和子宮頸腺體分泌,能將婦女生殖道壞死的細胞及細菌帶離,所以它有清潔的功能。正常分泌物大多是清澈、黏液狀或稍微混濁,然而分泌物的量、味道、顏色會因女性處於不同時期(如:排卵期、懷孕期、哺乳期)有不同的表現。如果婦女們發現分泌物的顏色、氣味變得和以往不一樣,並且陰道有疼痛或搔癢的感覺則需就醫治療。(本文摘自/婦產科醫師寫給女人一生的健康書/凱特文化出版)

講座/聊聊「活在當下」

講座/聊聊「活在當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會有問題,你一定不在當下,你相信嗎?賽斯書的作者珍・羅伯茲,在「個人實相的本質」的序中提到:「所謂的威力之點並不在前生,也不在後世,而在當下」,也在書中提供了練習的方法「告訴了我們如何將他的理論活用在任何的生活情況裡」,你練習的如何?歡迎有問題的朋友們、有心得的朋友們、想了解的朋友們,一起來聊聊「活在當下」。(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主題:聊聊「活在當下」講師: 尹鴻章 老師時間: 107年10月19日(五)下午2:00-4:00地點: 賽斯教育基金會 台北分會(台北市中山區長安東路二段49號6樓)洽詢: 台灣身心靈全人健康醫學醫學會(02) 2219-3379        賽斯教育基金會  台北分會(02)8252-4377

讓壓力變助力 壓力調適3大方法

讓壓力變助力 壓力調適3大方法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採訪報導)每天工作、上學面臨不同的挑戰,接觸各式各樣的人事物,無形中累積不少壓力,或許我們自己沒有察覺,但日積月累的壓力可能會導致身心問題,不可忽視!什麼是壓力?洪意晴心理師表示,壓力是來自外在事件的挑戰或困難,讓我們感受到威脅,壓力可分為2種型態:(1) 突然改變的事件:像是結婚、懷孕、分手皆屬突然出現改變的事件。(2)長期連續性的事件:例如工作、上學或是長期和家人意見不合。壓力屬於主觀認定的身心反應,和個人的性格特質有關,若是本身性格較悲觀、完美主義者,就可能會以較極端的方式去看待事件,壓力也會被放大。處在壓力之下 需注意情緒的強度與長度面對壓力往往會有起伏較大的情緒反應,容易生氣、憂鬱、疲倦、焦慮或是開始暴飲暴食、食慾變差,這都是常見且正常的情緒反應。洪意晴心理師表示,要注意的是情緒的強度與長度,若是情緒強度已大到嚴重影響正常的生活作息,或是持續一個月以上,就要警覺壓力是否已超出自己所能負荷的程度。在遇到壓力事件時,一定會有情緒反應,屬不正常狀態下(壓力狀態)的正常情緒,人體受到壓力影響時,身體會經歷3階段:第1階段的警覺反應、第2階段抵抗反應、第3階段衰竭反應。如果身處在壓力之中,內外在的資源不足,時間拉長後就可能會進入到無力、憂鬱的狀態,進而影響身體健康,出現身心症,像是心血管疾病、過敏、腸胃問題。壓力調適3大方法壓力隨處可見,人不可能完全沒有壓力,應學習與壓力和平共處。適度的壓力可以讓人的表現更好,洪意晴心理師提供以下3方法:(1) 轉移注意力/生命中我們扮演著很多角色,舉例來說:在工作的角色中壓力很大時,可以思考除了工作角色以外,還有哪些角色是自己喜歡而且是能放鬆的,並轉換到那個可以紓壓的角色,像是轉換到女朋友的角色中,得到放鬆並取得平衡。有些人將壓力扛在肩上難以調適,原因是出在過於執著於生命中的某一個角色,可練習拓展生命角色取得生活的平衡,在生命的角色裡做轉換,在另一個角色中感到放鬆。(2) 社會支持/有越多的朋友支持與相互照應,或是社會網絡越密集,擁有越多資源,抗壓性會更高。多多交朋友用心經營人際關係,都有助於壓力調適。(3) 轉換環境/有時工作會因為不適應環境或是難以上手而感到痛苦,便開始自責是否是自己的能力不足,但其實有時並不是能力的問題,只是與工作環境不適配,換個環境就好了。我們可以先培養樂觀正向的思考模式,勇於接受挑戰磨練韌性,考量環境條件以及適配程度,內外在同步調整更助於壓力調適。

諮商心理師告訴你:為什麼沒結果的初戀最令人難忘?

諮商心理師告訴你:為什麼沒結果的初戀最令人難忘?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在大學教授心理學課程時,必然會出一道需要在期末繳交的作業。這個作業活動被我稱為「解放遺憾」,打從學期初開始,我就要求班上每一位同學,想一想自己人生中那些想做、卻一直還沒有去做的事情,然後從裡頭挑選出一項,在這個學期之間去完成它,並且記錄完成此事的經過和心得。如果整個學期結束還沒辦法完成,也要做自我分析,思考這背後的困難,以及無法完成的原因是什麼?前些日子,我收到一份作業,內容是這樣的:作業的主人說,她回顧自己人生中想做但不敢做的事情,其中引發她最強烈欲望的,是想要回去見見初戀時甩掉她的情人。因為必須完成這份作業,她鼓起勇氣約了初戀男友,對方雖然半推半就的,還是答應出來和她見面。他們見面的地點是過去時常約會的公園,那天她比約定時間更早到現場,然後看著熟悉的身影,從遠方慢慢地走近。直到對方站定在她面前,話還來不及說,她就甩了對方一巴掌,接著頭也不回地就離開了。完成過去的尚未完成,才能夠真正地哀悼那些失去閱讀這份作業後,我忍不住把作業的主人喚來,想要多了解一下當時的狀況。我問寫下這份作業的女孩,當她甩了對方一巴掌後,對方的反應是什麼呢?她說,對方一點反應都沒有,愣在現場,眼巴巴地看著她離開了。我忍不住笑了笑說:「喔,這樣啊?那或許他知道自己曾經對不起你。」當然,我心裡還是暗自捏了把冷汗,慶幸這份作業最後能順利畫下句點。我問女孩,甩了對方一巴掌的感覺如何呢?她不好意思地說,其實也只有輕輕打一下而已,但是,感覺「真的很爽」。在這之前,有好幾年時間她都鬱鬱寡歡,體重掉了很多,人也變得十分憔悴,心裡對於情人離去有許多困惑。那天再見一面,重點倒不是打他的那一巴掌,而是心裡悄悄設下了一個儀式,當她揮出手,彷彿也斬斷了過去苦苦糾纏的萬縷情絲。說到這兒,她開始流淚,我則是替她高興。當她願意做些什麼來完成過去的尚未完成,才能夠真正地哀悼那些失去;當她對於過去的失落有了哀悼,也才會有重新向前走的力量。這幾年,我對於遺憾的層次有了更多不同的想法。有一種遺憾,是想做什麼、但實際上沒做什麼的未完成感受。比方說,來不及見到親人最後一面,或者,在與情人分手時沒有把想說的話都表達出來。還有一種遺憾是更深層的,是覺得當初自己做錯了什麼,夾帶著深深的懊悔,心裡吶喊著「如果可以重來一次,我會……」。這種未完成感受更難處理,因為不只是想要把沒做到的地方補上而已,還有想要改變、甚至撕裂過去的渴望。而這種層次的遺憾,更容易為我們帶來無意識的自我懲罰。面對「後悔」的情緒,我們需要的是「重新整理」娜娜十六歲那年,因為覺得父母管教她太嚴格了,親子之間多有摩擦。娜娜在家裡時常感到孤單,便上聊天室結交了幾位網友。某天,她和父母大吵之後,一位平常相談甚歡的男性網友,說要約娜娜出來陪她解悶。娜娜心情實在太差了,沒有想太多,晚上偷偷跑出去和網友碰面,結果被網友和他的朋友們帶到荒郊野外,性侵成功。網友威脅娜娜,不可以把這件事說出去。回家以後,娜娜把自己的身體洗了又洗,怎麼都洗不掉那種深深受辱的感覺。後來,娜娜把一頭長髮剪掉,從此不再作女性裝扮。一直到現在。娜娜說起此事時,語氣冷冷的,反應也冷冷的。但我可以想像,她心裡裝了多少層次的後悔?「後悔」這種情緒最致命的殺傷力,在於我們往往將這種複雜感受,壓抑進情緒的最底層。改變不了過去的無力感,轉成一種無意識的自我懲罰——就像娜娜從此不願再留長頭髮,也不願再穿女裝,她還拋棄了自己最喜歡的粉紅色,覺得這種顏色太女人了,「很噁心」。但我想,娜娜這句話背後的意思是:她自己太女人了的那一面,很噁心。經過許久的聆聽與陪伴,娜娜才開始穿越憤怒,看見自己心底的後悔。她後悔自己不該和父母嘔氣,不該瞞著父母偷偷跑出去,不該信任沒有見過面的網友,不該真的連報警也沒有,不該就這樣放過他們,不該任他們逍遙法外……,層層疊疊後悔的情緒,逐漸堆成無處可說的困境。說吧,說吧。我拍拍娜娜的肩膀。當我們陷入在後悔的情緒中,很容易因為說了也沒有用,說了也無法改變過去,所以選擇封閉,讓身心能量都卡在無法完成的情緒裡,生活當然不會好過。然而,面對「後悔」的情緒,我們需要的是「重新整理」,整理當時的自己為何那麼做?為何不那麼做?覺察過去的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面臨怎樣的無可奈何?把那些細節看清楚了,才知道哪裡有可以成長的空間,才知道現在的自己擁有什麼過去沒有的資源?面對遺憾,我們可以將那些未完成的部分給補上,然後放下;我們也能選擇繼續帶著那些未完成、無法完成的部分,但透過對它們的重新整理,來開展新的人生。【未完成效應】當某些事件中存在著我們心裡未被滿足的需求,它就難以退回記憶資料庫,而轉變成阻礙我們身心的能量。情緒的任務,就是幫助我們辨識出這些事件,並用適當的方式來完成它。在心理諮商理論中,「未竟事務」主要是由完形心理學取向所提出,用「形象」與「背景」的概念,來說明我們心中沒有放下的人事物。完形心理學認為,那些未完成的事物,會在我們內心形成一股未滿足的需求與能量,也成為我們內在關注的焦點,亦是凸顯在心靈深處的「形象」;當這股需求一直沒有被完成,能量便一直卡在那裡,阻礙我們與當下的實際互動,此時此刻發生的事則因為這種阻礙,退到心靈的「背景」之後,不被我們所關注。換句話說,當過去的某些心結未被完成時,我們就難以活在當下。這裡所談到的「未完成效應」,即是討論在這種狀況下,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讓未完成的得以完成。我們需要一些儀式,來畫出一個空心的句點。然後把我放進那片被圈住的空間,才有哀悼的可能,重啟未完的生命。(本文摘自/情緒寄生:與自我和解的34則情感教育/遠流出版)

越推拿越傷!必學運動傷害處置SOP

越推拿越傷!必學運動傷害處置SOP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採訪報導)運動不僅可以促進身體健康、調整生活型態,也是防範疾病的保健方式之一。運動風潮幾乎席捲全民,但您知道運動的正確方式嗎?小心身體狀況不佳、運動姿勢不正確,強身不成,反而迎來運動傷害。運動傷害5大危險因子 運動環境、護具是關鍵烏日林新醫院復健科醫師林怡君表示,運動傷害的危險因子眾多,包括(1)高危險、高碰撞的運動類型,如籃球、足球;(2)天氣炎熱下運動,易加速疲勞、脫水;(3)天氣過於寒冷,肌肉延展性差、易受傷;(4)運動時穿戴的配件、護具不合適;(5)長者或是很久沒運動的族群,不適應運動強度而受傷。要避免運動傷害發生,首先應挑選適當的護具、鞋子,並且充分的暖身再開始運動。運動時也應衡量自己的能力,切勿在沒有專業指導下,大幅超出平時訓練強度,讓自己置身容易受傷的危險處境。運動傷害急性處理 遵循「PRICE」守則林怡君醫師說明,運動傷害的分類,最常見的是「扭傷」(韌帶)及「拉傷」(肌肉、肌腱拉扯損傷),其他還包括「挫傷」(皮下組織撞傷)、「骨折」(外力撞擊反覆受傷)以及「關節損傷」(脫臼、移位)。運動傷害發生當下,正確處置方式,應謹遵「PRICE」守則:「P」(Protection),保護;「R」(Rest),休息;「I」(Ice),冰敷;「C」(Compression),加壓;「E」(Elevation),抬高。其中運動傷害發生後3天內皆可對患處施行冰敷,消除腫脹;2、3天後改為熱敷,促進患處代謝循環。若受傷部位疼痛加劇、無力,則需進一步就醫檢查。然而並非所有運動傷害當下就會發生劇烈疼痛,如果長期姿勢不正確,累積下仍會形成慢性傷害。常見的慢性運動傷害包括肌腱炎、關節炎、腱鞘炎、滑囊炎、慢性骨折等。如果發生疼痛持續、活動受限情形,需留意是否為慢性運動傷害的徵兆。運動傷害別推拿 否則疼痛恐怕加劇醫學方面治療時,先確認是否有發生骨折、錯位。如果只是軟組織受傷,依據受傷程度、部位等不同,醫師會給予如熱療、電療、水療、光療等不同外用治療處方,進行數月到半年不等的治療。透過復健治療減緩疼痛發炎、恢復關節活動及肌力,進而促進整體感覺回復。運動前應做足防護工作,選對護具、運動鞋,也要暖身運動足夠。不慎發生傷害時,根據「PRICE」口訣正確處置。林怡君醫師特別提醒,發生運動傷害的急性期,不建議對患部進行推拿,恐怕會加重傷害程度。應該經過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的專業評估,進行正確治療,加快復原進度。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