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便宜基改油吃多 成男性精子殺手

便宜基改油吃多 成男性精子殺手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天底下沒有一種食用油脂是完美的,每一種都有缺點與優點,如果家裡只使用一罐油、吃一種油,或是只認定一個品牌的油,這就是超級錯誤的觀念,偏偏有很多家庭都是如此,食物和人一樣,沒有百分之百完美,所以一直鼓吹飲食多樣化且均衡,就是抓優點、補缺點,提升營養的利用率。想要有優勢 必須找更便宜的油先說沙拉油的製成:黃豆壓成片,經過溶劑萃取,完成脫酸、脫色、脫臭、脫膠、脫臘等多重程序後,才能製出沙拉油,由於每一個過程都要擁有巨大設備,所以資本額超過20億元以上,沙拉油廠由國內食品大廠集資興建,若非其中股東,想要進入食品油品市場實屬不易,想要有優勢,就必須去找更便宜的油。便宜的進口油 就是基改油便宜的油便要仰賴進口油,便宜的進口油說穿了就是來自基因改造原料所製成的油,所以棉籽油、玉米油、芥花油等大量進入台灣市場,加上我們自己生產的沙拉油也使用基因改造黃豆,市面上摻和油主要是以基因改造的油調合,現在政府已規定這些以基改原料製成的油必須標示「本產品不含基因改造成分,但加工原料中有基因改造○○」。棉籽油有棉酚 對精蟲有殺傷力由於只有基改的油脂才能進入台灣低價市場來競爭,因此才出現了棉籽油,棉籽油有棉酚,對男性的精蟲有殺傷力,所以從前用來做為男人的避孕藥,但去除棉酚並不難,就是油中加水持續一段時間,便可脫除。(本文摘自/吃美食也要長知識/皇冠出版)

番茄、奇異果 酸味食物克服「秋燥」

番茄、奇異果 酸味食物克服「秋燥」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一說到酸味食物,許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醋。其實除了醋外,酸味食物有很多,比如山楂、番茄、奇異果、葡萄、石榴等。而口感上嘗不出酸味的,一般都不屬酸味食物。嘴起泡、臉冒痘痘 上火吃酸味食物什麼時候吃酸味食物好呢?肝火大的時候,比如嘴上起泡了、臉上起痘了等,肝火大就是陰不制陽,也就是水少了,火多了。為了讓火滅下去,就得加水,而酸是補肝陰的,這樣就能使陰陽平衡。所以上火時吃點葡萄、山楂、酸橙之類的食物,是有好處的。口乾舌燥、脫皮 酸性食物克服秋燥許多人一到秋天就會出現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皮膚脫皮等現象,中醫認為這是由於「金亢陰虛」。秋氣通於肺,肺金過於亢盛就會克制肝木。酸味食物有收斂的作用,多吃酸性食物一是可以收斂肺氣,二則可以滋補肝血,從而達到養陰的效果,克服秋燥症狀。(本文摘自/中醫師的養生餐桌:三餐食材篇/八正文化出版)

掰掰惱人頭皮屑!頭皮護理8招

掰掰惱人頭皮屑!頭皮護理8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頭皮屑的毛病可以分成脂漏性和乾燥性這2種,搔抓頭皮時,那種會積存在指甲當中,呈現濕濕黏黏狀態的頭皮屑,有一大半的原因都是來自「脂漏性皮膚炎」。頭皮大量附著癜風菌 會使皮脂過度分泌頭皮上如果大量附著了癜風菌這種黴菌的話,就會使得皮脂過度分泌,癜風菌會分解皮脂,促進角質層的新陳代謝,老化的角質層剝落就形成頭皮屑,脂漏性皮膚炎以男性居多,不光是頭皮,有時連臉部和身體都會出現濕疹的症狀。那些掉落在肩膀上像雪花似乾燥的頭皮屑,原因大多是來自「異位性皮膚炎」和「乾癬」,皮膚因為乾燥,使得角質層剝離掉落,就形成頭皮屑。8招減少頭皮屑的頭皮護理不論是異位性皮膚炎或是乾癬都會出現紅疹的症狀,異位性皮膚炎還會造成皮膚異常的發癢,反之,乾癬有時也完全不會發癢,兩者出現的部位都是以手肘和膝蓋部位居多,但乾癬多出現在外側,而異位性皮膚炎多出現在內側。1) 不要洗得太過度/洗頭洗得太過度,會加速皮膚乾燥,反倒增加皮脂的分泌。2) 按摩頭皮/利用指腹溫柔地按摩頭皮,促進血液的循環。3) 使用適合肌膚的洗髮精/避免使用加入有石油系合成界面活性劑或者酸化防止劑等會傷害肌膚成分的洗髮精。可選擇使用天然氨基酸系洗髮精和防止頭皮屑用的藥用洗髮精。4) 注意洗髮精的殘留/洗髮精殘留在頭皮上,會對肌膚造成傷害。沖洗乾淨是非常重要的。5) 減少壓力/壓力會使皮脂增加,促進肌膚的乾燥。6) 正常的起居生活/睡眠不足和偏食都會使得症狀惡化。7) 戒菸/香菸會引起荷爾蒙的平衡失調,促使血管收縮,血液循環不佳,讓頭皮屑症狀愈加惡化。8) 不要用指甲抓洗/用指甲用力抓洗頭皮,會促使角質層的剝落,頭皮癢的時候,使用柔軟刷毛的梳子輕輕地梳頭。(本文摘自/女7男8/健行文化出版)

調整與「家」的關係 拿回主控感

調整與「家」的關係 拿回主控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生命像是一場戲劇,每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主動或被動地寫下一套腳本,並且跟著這套腳本演出生命這場戲。時時檢視並調整這套劇本,讓你的行動可以更有彈性、用更健康的方式來營造你的生活與人際關係。(一)下定決心,為自己的生活負責「既然知道待在家裡會受傷,為什麼『離家』卻又如此困難?」你的答案可能會是「擔心擅自離開,會遭受父母的處罰」,也可能「是擔心父母會因為我們的離開孤單、難過」,總之,我們經常以為自己無法離家是因為家人的緣故。可是,有時候問題其實與他人無關,而是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雖然在家裡受了傷,卻因為更害怕面對外在未知的世界而拒絕離家,把自己繼續「關」在原生家庭裡。改變前的龐大焦慮,使我們喪失行動力。我們在與父母的互動中,長時間感到被控制、動彈不得。如果有人好奇我們為什麼不改變,我們的回答經常是:「我也想改變,可是……。」這種句型充滿了無奈,使人缺乏行動力,誤以為自己真的只能被動忍受他人的對待,什麼事都做不了。想破解這種「是的,可是……」的困境,重點不在於找尋更有效的改變方法,而在於妥當處理伴隨著改變而來的焦慮。因為,你並不是「沒有辦法改變」,而是「不做改變,才能讓自己比較舒服一些」。如果你看到這裡會覺得好像被指責、有些不舒服,那你可能太習慣把「沒辦法」這三個字,用來作為避免衝突、規避風險的擋箭牌了。生命中有些事情或許真的無法回溯、重新來過,但大多數的時候,你都可以選擇要用什麼行動來因應這些情境,差別只在於行動之後的結果,能否符合你的期待。我們害怕的,其實是行動後的結果不如我們的預期,因而遲遲「不敢」做決定、「不敢」行動、「不敢」改變,而不是我們真的「沒有辦法」行動。不改變現況,就不會引發可能與父母發生衝突的恐懼、不用擔心被遺棄、不用絞盡腦汁思考新的互動方式,也不用承受行動之後可能面臨失敗的風險,而這些未知的情境,對許多人而言,可能都是很不舒服的。一旦催眠自己「沒有能力」,就理所當然「無法」做某些改變。自我催眠久了,你會誤以為自己真的沒有能力,進而喪失了行動的自主性。所以,請你告訴自己:「不是我沒辦法改變,而是現在的我,選擇不改變。」不過,即使我一直強調改變的重要性,但我的目的並不是逼迫你非得立刻做出與現況不同的行動。拿回主控感不管你做了什麼決定,真正重要的是,你必須清楚覺察到:「這是我帶著覺知所做的選擇,不是因為害怕或者討好,而盲目做的決定。」如果你願意正視這個事實,並且勇敢為自己的決定負起責任,那麼,即使最終你的選擇是不改變,或改變之後的結果不如你的預期,你也比較能甘於面對,不會覺得自己是無奈的,並且擁有為自己做決定的主控感。因為這些改變是基於你自己的意願,透過你的自主性做出來的。帶著這樣的覺知過生活,你才不會老是覺得自己被壓迫,才有機會跳出經常被困住的窘境,為目前的生活帶來不同。另一方面,當你能清楚覺察許多行動都是自己的選擇時,就必須好好面對自己的選擇,並且停止要別人來為你的決定負責任。當你能為自己做決定、為自己的決定負責時,「離家與否」將不再是令你苦惱的事情,因為,你已經在心靈層次獲得「真正的自由」。想要獨立,想找回生活的自主權,代表著不能再依賴別人來為你的生命做決定,因此你必須經常問自己:1) 我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我的需求是什麼?2) 我想擁有什麼樣的人際關係?我允許別人用哪種方式與我互動?3) 這種生活與人際關係可以幫助我過得更健康、更自在嗎?4) 我要如何行動,才能獲得這樣的生活與人際關係?5) 現在的生活與人際關係裡,有哪些部分是我滿意的?哪些部分還可以調整?(二)接受自己終須「離家」的事實我認為,人的一生至少會有三次「離家」的行動。第一次「離家」,是在你大約兩歲、開始學習走路時,你對周遭一切感到好奇,並且憑藉開始茁壯的行動力,嘗試遠離母親的視線去探索這世界。第二次的「離家」通常是在青春期。這階段的你,或許還沒有清楚的價值與想法,但因著第二性徵的成熟,開始覺得自己不再是個小孩。你雖然不希望父母再用對待兒童的方式來規範你,卻也不習慣要開始承擔大人賦予你的責任。第三次的「離家」,是在你出社會後、經濟獨立的那一刻起。你不再伸手向家人要錢,也無須為如何使用父母給的生活費做交代,你有充分的理由,憑藉自己的能力,過「自己想要的生活」。這一次的離家,對個人有相當重要的意義。你不只在心理上更加獨立,也象徵自己已經成年,必須為自己生活的所有層面承擔起責任。這個階段的「離家」,不只是物理上的身體離開家裡,即使工作之後,你還與父母住在一起,但你有了自己的收入,有能力,也有責任義務承擔起自己的生活。你必須重新思考:作為一個成年人,我想如何與父母互動,該與父母保持哪種方式的互動,我想與父母建立什麼樣的界限,如何建立這些界限。「離家」不是忘恩負義,也不是背叛與遺棄對於「離家」這件事情,你無須感到自責或愧疚。「離家」不是忘恩負義,也不是背叛與遺棄,而是孩子要通往成熟的必經過程,就像許多動物成長到某一階段,就會離開父母的窩,開始獨立求生的旅程。你有自己的生命旅程,必須為經營自己的生活而努力。「離家」的形式有很多種,但最重要的意義,則是設定人我之間的界限,重新定義你與家人之間的關係,幫助自己擁有生活的主控權。如果你與父母的關係還不錯,只是不太習慣他們總是習慣涉入你的生活,那麼你可以選擇在原本的生活中,多抽出一些時間留給自己,偶爾婉拒父母的某些要求。如果你的父母從小就對你的身心造成嚴重創傷,那麼,你當然可以選擇用更強烈的方式,切斷與他們的接觸與聯繫,確保自己可以平安生活,也拒絕繼續承受那些根本不該發生在任何一個孩子身上的傷害。你終究是要以獨立的姿態面對這個世界,如果你已經厭倦了總是讓別人為你所做的安排,那麼,請開始勇敢地面對自己的生活吧。(本文摘自/修補生命的洞:從原生家庭出發,為童年療傷/寶瓶文化)

過去真美好?心理「柔焦效應」搞鬼

過去真美好?心理「柔焦效應」搞鬼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一個男人新婚的第一個月,就認識了另一個女孩,並和她開啟了長達七年的外遇生活。外面的女孩和家中的太太個性截然不同:太太內斂保守,女孩熱情奔放。男人得要和女孩在一起時,才感受到自己身上如火焰般燃燒的能量,但太太對家庭的付出又讓他不忍心辜負,只好周旋在家室與情人之間,享受快樂的同時,也品嘗矛盾的痛苦。男人的太太接連懷孕,打翻了外遇女孩的醋罈子。一場飛車追逐後,女孩出車禍,出院後告訴男人自己的生育功能出了問題,未來的下場是不孕。女孩留下這樣的訊息後就不告而別,消失得無影無蹤,男人不疑有他,內心追悔莫及,遍尋不著情人的蹤影。男人逐漸消沉,了無生氣。數年後,我再見到這個男人,看他突然變得容光煥發,與外遇女孩離去時那副失魂落魄的模樣天差地遠,想說他是吃了什麼仙丹,好奇地詢問他?沒想到,男人竟告訴我,他已經想通了,他要認真運動,維持身體健康,他要自己長命百歲。我問男人,為什麼突然變得如此惜命,是不是人生出現了什麼轉捩點?他目光灼灼地說:「我要活得久一點,等我老婆死了以後,我要去把她追回來!」他打開話匣子盡數外遇女孩的美好,訴盡他對女孩的難以忘懷。從他現今的談話聽來,彷彿忘記女孩也曾狂嗆正宮,也曾對他歇斯底里,也曾說謊欺騙。他對過去的美化令我翻白眼,但心裡又感嘆,這不過是另一種情緒的慣性罷了?將痛苦經驗給「柔焦」處理,看不見真實,心就不會感到那麼刺痛。如此一來,苦情的人生也可以很美,得不到的感情才是最真。「柔焦」後的過去,阻礙我們活在此時此刻在生活中,與男人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轉換跑道的人來到新工作後,發現不如原先預想般美好,於是心裡開始想著:「如果我當初沒離開那裡,我現在也……」完全忘記當初明明就是舊公司搞得自己痛苦莫名,才會做出離職選擇。不想再承受私立高中升學壓力的青少年轉學到公立高中,指考時沒能考上理想中的第一志願大學,於是心裡產生了這樣的想法:「如果當初沒有轉學,就不會落得今日這種下場……」過去在私立學校度日如年的感受,好像突然變得不重要,全拋到九霄雲外去了。然而,這會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呢?或許,最大的影響是那些「柔焦」後的過去,阻礙我們活在此時此刻,阻礙我們看見當下的人事物;我們的挫折感被隱藏在模糊中,不用再面對。讓那些不圓滿的過往,以偽裝的美好存在著,我們的人生就真能獲得幸福了嗎?看著男人終日懷念離去的身影,為了外遇女孩渴望長命百歲,而忽略他身旁美麗的妻子,我忍不住問他:「得不到的過去,真的如想像中那麼美好嗎?」男人決定上網爬文,搜尋有關女孩現況的線索。他找到了她的臉書,狀態已婚,大頭貼是一個可愛小寶寶的照片。【柔焦效應】當我們對現實生活不滿意時,會透過對已經逝去的人事物的美化與懷念,來安慰自己,曾經也有頂尖幸福的可能。精神分析大師克萊恩曾經提出,嬰兒出生幾個月後,因為內在心智還未成熟到可以體會周圍環境刺激發生的邏輯:比方說,為何前一刻還溫柔餵奶的媽媽,下一刻會大吼大叫?於是嬰兒會展現一種心理分裂的能力,將「溫柔餵奶的媽媽」(好媽媽)和「大吼大叫的媽媽」(壞媽媽)視為兩個媽媽,以保護自己不會產生錯亂。這裡所提到的「柔焦效應」,即延續這個概念而來:對成年人而言,固然不再用過分的心理分裂來面對生活困境,但用一片薄紗來美化不想面對的、帶有醜惡的現實,仍是常見的情緒機制。我用柔焦鏡片來紀念你,記憶我們不夠靠近的距離。帶著缺陷的回憶捲入那片柔美的模糊,逐漸淡出現實的清晰,變成我心裡期待留下的那個版本。陪伴現在過得不夠好的我,幻想自己曾經還有過這種可能。嗯,一種甜美的自我安慰。(本文摘自/情緒寄生:與自我和解的34則情感教育/遠流出版)

男女生氣原因大不同!控制怒氣4步驟

男女生氣原因大不同!控制怒氣4步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幾乎所有人都沒注意到,情侶或夫妻之間存在著「男強女弱」這種潛意識的概念。這是不對等的關係。男女生氣大不同由於男性希望自己「能受女性尊敬」、「能被女性依賴」,生氣多半基於「顯示自己是強者」和「奪回主導權」等欲求,認為「男性本來就該表現強勢的態度,這樣發脾氣是不要緊的」。如果女性對他們嘮叨、輕視他們或指出缺點,男性就會因為「男性是強者」的既得利益遭到侵犯而大發雷霆。另一方面,女性發脾氣則是基於「想被愛」、「想被理解」等欲求。而常發怒的女性或許是認為,「女性本來就是弱者,就算對身為強者的男性發脾氣,應該會被允許吧」。也就是說,不論男女,只要甘於這種既定立場,就會發脾氣。女性「想被愛」、「想被理解」的欲求,其實相當被動。從以前,女性就是「被動性別」。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女性生活在沒有男人愛就無法生活的狀況,因此有時候會潛意識採取發脾氣的戰略,來確定男性是否愛自己。靠著男性聽自己說話、討好、道歉等行為,來確認愛情,安定情緒……我想再針對女性生氣的性質加以說明。舉例來說,假設女性做好菜等男性來,可是男性因故無法前來。男性以「公司事情太多耽擱了」為由道歉,以為這樣就沒事;女性雖然嘴上說「那也沒辦法」,心裡卻悶悶不樂。於是,兩人下次見面時,女性就會抱怨「你最近很冷淡」、「你不知道我前陣子去剪頭髮吧」,透過這種形式想確認愛情。男性不明白女性為什麼心情不佳,女性也一直處於不滿的狀態……其實女性真正想抱怨的是「我好希望你能吃我努力做的料理」、「那時候我覺得好寂寞」,如果能說清楚講明白,雙方就都可以接受吧。不論男女,用「發脾氣」撒嬌的效果,遠不如「笑臉」來得讓對方更有幹勁,也相處得更融洽。整理憤怒的情緒 先在心裡數到十憤怒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情緒,當我們感到震驚、碰到無法接受的事情,生氣是很自然的,因此不必自我否定:「生氣是不對的,難道我心胸這麼狹小嗎?」然而,怒氣出現後的處理很重要。生氣時,由於無法控制自己的言行,會帶來許多麻煩。這時,請試試以下的方法。正確生氣的方法一、先在心裡從一數到十只要有十秒鐘,衝動的怒火就會冷卻。然後,再像女演員般努力冷靜地說:「我知道了!」「承蒙指教,不勝感激。」如果你覺得自己快哭了,就隨便找個藉口,像是「我要去一下洗手間」,然後離開。二、離開後,把怒火發洩出來散散步,深呼吸一下戶外空氣。一個人自言自語也無妨:「什麼東西嘛!說這話太過分了!」牢騷過後,你的怒氣會稍微平息。不管你的怒氣有多大,也不可能持續三十分鐘。你會慢慢接受。三、自問:「我為什麼生氣?」等心情逐漸平靜後,試著自問自答:「我為什麼這麼生氣?」「是不是因為最近比較累?」「或許是因為對方也很激動。」有時候,發怒的原因不只是表面上的事。四、思考如何應對訂出策略,想一想如何把自己想說的話傳達給對方。當你冷靜下來,一定可以找到好方法。就算你心中仍有怒氣,改變想法和行動,也會轉變你的心情。要注意的是,雖然當場發脾氣不是不行,但老是發脾氣也會讓別人覺得很煩。在該發怒時才發怒,才能發揮效果,讓別人覺得「她發怒了,可見狀況嚴重」。重要的一擊,要留待重要的時機。(本文摘自/練習不生氣:101則與情緒和平共處的幸福人生指南/遠流出版)

兩個人的孤獨 起因於「無法相知」

兩個人的孤獨 起因於「無法相知」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前些天,我有個年輕朋友這麼說:「我看到有個女生一個人在義大利餐廳吃義大利麵、喝紅酒。我啊,不管幾歲,都不想這樣。」她還說:「過生日時自己送自己禮物?假如我沒收到別人送的生日禮物,得一個人過生日的話,肯定會寂寞死的。」原來如此。原來她認為一個人吃飯、自己送禮物給自己,就是「寂寞」的寫照。單身不可恥她所認為的「孤獨」,是從兩個角度來決定的。首先,她以「眼睛看到的表象」來決定是否孤獨。她可能是以某種形式,來測試身邊的人對她的愛有多少。例如,她靠簡訊的次數、禮物、有沒有一起過耶誕節,來決定男友和朋友跟她之間的親密度。她靠外在形式的聯繫,感到「不寂寞」和安心,反而比較不重視彼此之間的理解和精神上的牽繫。其實真正重要的不是表象,而是眼睛看不見的部分。另外,她也覺得一個人是「很丟臉」的事。是否孤獨,要看「表象」和「別人的目光」來決定嗎?如同所謂的「午餐症候群」,她恐怕很難接受沒人邀她一起吃午餐吧。因此哪怕要花許多錢外食,哪怕話不投機,她也討厭一個人,選擇和其他人在一起。她的邏輯是「一個人→是個沒人要的可憐女→奇恥大辱」。與其說害怕「孤單」,不如說害怕「被人看見自己孤單」。因為她是以別人看待自己的目光,作為自我評價的準則。能做一個不顧別人目光、大大方方一個人的女性,其實是很酷的事。另一方面,最近常看到年輕女性一個人到餐廳吃飯。大概是這樣的需求增加,可以讓女性一個人輕鬆吃飯或喝咖啡的店也變多了,這代表了一種真實心情:「只要置身於不會在意他人眼光的場所,一個人也無所謂。」人是否孤獨,要看「表象」和「別人的目光」?只要能從這個執著中解放,就可以做到精神面的獨立吧。兩個人的孤獨比一個人的可怕?!沒有丈夫或情人的孤獨,與有丈夫或情人的孤獨是不同的。兩個人的孤獨更加令人難以承受。感情好的時候,充滿幸福,那沒問題。沒有愛人的孤獨,是「一個人的孤獨,想和誰有所牽繫」這種相對於世間的孤獨。這時,可以和其他單身者結伴,或是熱中於興趣,快樂過日子。可是,有情人或丈夫的孤獨,則是因為和特定對象之間「無法相知」而產生的。儘管人本來就是一個人,可是現在明明是「兩個人」,因此格外寂寞。每個人都會下意識地認為「夫妻應該是相知的」、「應該互相愛對方」,當真實狀況與期待不同時,就會有種遭到背叛的感覺:「為什麼他不了解我?」「為什麼他不更愛我?」於是責問對方、想確定愛情,若不能如意,就會十分焦慮。以為結婚就可以不孤獨,其實卻更孤獨對方就在眼前,但彼此心靈無法相通,就會讓人感到孤獨。相反地,哪怕對方不在眼前、不常聯絡,但只要心靈相通,就不寂寞。我有個朋友因為想去國外攻讀博士,就帶著小孩出國,把老公一個人留在國內工作。那時,大家都擔心遠距離夫妻會出問題,當事人卻認為「小別勝新婚,偶爾相聚更有情趣」。她留學五、六年後,夫妻倆果然依舊鶼鰈情深。夫妻圓滿的祕訣首重互信,以及尊重對方選擇的路。為了使自己不孤單,請努力了解對方,不要過度依賴或有過高期待,確保雙方都有自由,才能保持心靈的平衡。(本文摘自/練習不生氣:101則與情緒和平共處的幸福人生指南/遠流出版)

講座/小兒腸病毒

講座/小兒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腸病毒好發於5歲以下幼兒,又容易造成群聚傳染,家長與幼托機構不可掉以輕心。正確洗手5步驟,搭配洗手5時機「看病後」、「吃東西前」、「擤鼻涕後」、「接觸幼兒前」及「上廁所後」小朋友與家長做好防範措施,才能有效降低腸病毒傳播。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10/15(一)舉行小兒衛教講座,由李雯玲衛教師主講「腸病毒」,教導腸病毒正確的預防、辨識及照護注意事項。講座內容豐富,歡迎家長們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腸病毒時間:107年10月15日(一)上午10:30-11:00地點:雙和醫院2樓小兒科門診候診區和健兒門診外側洽詢:02-2249-0088

生理期減重法?體重下降是暫時現象

生理期減重法?體重下降是暫時現象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相信女性朋友一定都對「好朋友」非常有感覺,在月經週期的過程中,不但心情會隨之起伏,連體重也會隨之起伏。到底生理期減重法有用嗎?是不是用特別的飲食可以有效減重呢?女性在生理期的體重變化,我們先來討論一下在沒有任何飲食介入時,女性在生理期的體重變化。女性的月經週期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期,而每位女性月經週期的長短不一,以下說明是以28天為例:月經期(濾泡期前期,第1天~第7天)/此階段是女性朋友「好朋友」來拜訪的時候,為期大約7天。此時,身體中的雌激素及黃體素的濃度都很低,子宮內膜開始剝落、出血,這時候妳會發現體重開始往下降。有很多人相信,此時大吃甜食如巧克力、甜的紅豆湯等不會胖,其實這些食物的熱量並沒有改變,也不會因為月經期就變得比較不會轉換成熱量。只是因為此時「生理性」的體重下降,讓大家有假象以為吃不胖,若在此時期沒節制的狂吃甜食,照樣會胖!濾泡期後期(第8天~第14天)/這時期大約是在月經結束後的一星期,此時體內的雌激素開始大量分泌,而黃體素的濃度依然很低。除了之前子宮內膜的重量,體內因為黃體素濃度很低,不會使太多的水份滯留在體內,所以女性朋友會發現體重降得特別快。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並不代表「減肥成功」。有很多人從經期第一天到排卵前,體重會降個一兩公斤,以為自己減肥成功;但是,不要高興得太早,因為再過幾天,身體進入排卵期以後,因荷爾蒙的緣故,妳又會發現怎麼自己又開始「發福」了。黃體期(第15天~第28天)/當月經結束後的第二個星期,雌激素分泌到一個高峰後會急速下降,此時,濾泡破裂將卵排出,濾泡開始便成黃體,女性的身體正式進入黃體期。身體內雌激素慢慢下降,黃體素開始大量分泌,這時候體內因黃體素的濃度增加又開始水腫、體脂肪堆積,子宮內膜又開始變厚。尤其,快要到下一次月經來潮以前的幾天,身體會水腫得很明顯,有的人會開始出現「經前症候群」,有些人會頭痛、脾氣暴躁、冒青春痘等等。此外,在這段期間體重又會偷偷增加個1~2公斤。 由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楚了解,女性朋友每個月的月經週期中,體重會有1~2公斤的落差都是正常的,有的人會建議在月經結束後那一星期減重,效果會最顯著。不過,體重變輕這是自然的生理現象,而不是真正的體重下降。所以,若真要減重,應該要打破這一兩公斤的藩籬,確實執行「低卡均衡的飲食」並加上「規律的運動」,這種原則並不需要因為月經週期有任何改變。不過,在黃體期時因為荷爾蒙的關係,會使食欲比較好,這個時期更應該控制飲食並加強運動,免得體重在此時不止是「生理性」的增加,而是真正的增加體重。而且,在黃體期也應該吃得清淡一些,免得水腫的情形更嚴重。重點提示:減重是持續性的飲食習慣,並不會因為生理週期而有所改變;而生理週期中1~2公斤的體重變化都是「生理性」的,並不是減重成功或是失敗的結果。(本文摘自/瘦不了的錯誤/臉譜出版社)

從飲食找健康 「超級穀物」好營養

從飲食找健康 「超級穀物」好營養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什麼是超級穀物?比其他食物擁有更豐富的營養素與抗氧化成分,具有提高人體免疫力的功能,經常被稱為「超級食物(Super Food)」。番茄、菠菜、花椰菜、鮭魚、大蒜、藍莓等等,即為常被大家討論的超級食物。近年來,比其他穀物擁有更多養分及抗氧化成分的「超級穀物(Super Grain)」,正引領一股新旋風。繼美國、歐洲、日本後,也逐漸傳入其他亞洲國家,讓更多人認識它們的養生效果。超級穀物,找回均衡的營養燕麥、藜麥、扁豆、奇亞籽、鷹嘴豆、亞麻仁、莧籽、野米,就是近來最受矚目的八種超級穀物!它們的成分各不相同,但最大的共通點是蛋白質、維他命、礦物質、膳食纖維的含量比例,都比一般白米、大麥、小麥更高。忙碌的工作、不規律的作息、頻繁的外食等,讓現代人普遍出現「攝取過剩,卻營養缺乏」的現象。每天少量補充超級穀物,就能提供豐富的營養,幫助身體找回平衡,正是現代人極其需要的寶藏。取代精緻米飯對於習慣以米飯為主食的亞洲人,超級穀物具有更大的意義。許多人為了減少澱粉的攝取量,會盡量減少每一餐的米飯食用量。如果可用超級穀物替代或混合,不但可提高營養,還能增添飽足感。以米食為主的東方人,體內必須經由食物而獲取的必需胺基酸常有不足,藉由超級穀物增加優良蛋白質的攝取,也是其重大價值之一。提升身體免疫力現代人常因壓力、過勞、暴飲暴食、慢性疲勞、睡眠不足與錯誤的飲食習慣,導致免疫力下降。即使大家都知道問題癥結,但要在百忙之中特別進行健康管理,確實不容易。很多時候,會陷入花大錢購買昂貴的保健食品或補品的補償心理,然而,我們需要的並非是這些保健品,而是從日常生活的飲食之中,找回身體的營養均衡。體內必須營養素獲得足量平衡,即可產生強大的免疫力,對抗各種壓力與環境變化。少量的超級穀物就能帶來多樣營養素,使養生保健更加簡單方便。顛覆穀物料理枯燥無味的印象超級穀物都具有「穀物」原本的清香,若要仔細探究其特色,當然也有各自不同的口感與風味。越嚼越香、越吃越順口的多層次魅力,令人不自覺愛上它!除了與米飯混合煮成五穀飯的常見做法,穀物的料理方式也相當豐富多變。溫和不刺激的味道,很容易的與其他食材或調味料搭配結合。現在就拋棄「穀物的口感都很差、食之無味」的偏見,懷著期待的心情,欣賞這一場由超級穀物上演的華麗表演秀。(本文摘自/超級穀物/采實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