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孩子有分離焦慮?從繪本看「想念」

孩子有分離焦慮?從繪本看「想念」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延續前幾個月介紹的情緒繪本-彩色怪獸 the color monster,今天要介紹的書是「我想念你」,這是「我的感覺系列書籍」當中的第一本,今天讓我們談一談「想念」這件事情。吳宛亭諮商心理師表示,很多家長會帶著所謂「分離焦慮」的孩子來找心理師,因為擔心孩子面對分離時的焦慮不安影響了作息,甚至上學都要十八相送,會希望可以解除孩子這樣的分離焦慮。若要舒緩孩子的不安感,那就讓我們一起來好好面對這個感覺。(很多時候乍看以為是孩子的分離焦慮,但其實是其他更複雜的情緒在作祟。我們未來有機會再說說這部分吧!)想念是什麼感覺?若要開始跟孩子談「想念」,你是否也曾經有面對與一個人分開,發現自己好想念好想念的感覺,你記得那是什麼樣的感受嗎?酸酸的?苦苦澀澀的?是不是有時難熬到覺得快要爆炸了?發現還是只有自己一個人的孤單感受。你有好好經驗過自己想念的感覺嗎?還是用各種方式轉移了自己的注意力?吳宛亭諮商心理師表示,如果你可以陪著孩子細細去經驗這個感覺,去多說說發生在什麼時間點、什麼樣的情境下,陪著孩子一起認識自己,也讓孩子感覺到被理解。甚至除了想念,還可以在重逢時,好好表達開心與喜悅。我們因為限制必須分開,但我們都有一樣想念彼此的心情,好像就沒有那麼孤單了。放下「合理性」的期待也許你會說「我只是出門一下,有那麼嚴重嗎?」,但對孩子來說就是那麼嚴重,尤其當孩子還在發展依附關係、建立安全感,還無法清楚心裡的一團漿糊時,這就是他的全部,分離傷心的強度可能跟我們成人的生離死別是不相上下的,畢竟孩子不知道家長會離開多久、會不會回來,跟成人現實世界中的「合不合理」無關。陪伴學習分離&延宕滿足孩子還在學習分離並延宕滿足,沒有太多方法幫忙自己面對這個感覺,而我們就可以利用這本繪本教教孩子,也許是有個小玩偶替代品可以拿在手上或是抱在懷裡,也許是進行小小的創作當作重逢的小禮物,也許是去看看分開的這段時間是不是還是有和其他人一起的快樂時光。這些都可以幫忙孩子知道,我在想念的同時,我還是可以幫忙自己度過這段想念的時間。吳宛亭諮商心理師表示,說再見,是我們一輩子的功課,孩子從小就在面對這件事情,面對一分開了就害怕可能就再也不見,需要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一次又一次的相信,一次又一次的傷心,才會慢慢建立起對自己與別人的信任。但孩子很真心的反應也很值得我們大人學習,我們對於分離太習以為常,但每次的分開,真的那麼理所當然的重逢嗎?若我們面對分離也可以如最後一次般慎重,我們是不是會對彼此再溫柔一些?

不被家人肯定 孩子的「習得無助感」

不被家人肯定 孩子的「習得無助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作家小野曾說:「你所反抗的,正是你所眷戀的。」正是因為你在乎、你渴望,所以才願意動用全身的力氣去對抗,或者去逃離,只為了讓這一切有所改善。可是當你發現,自己能夠做的都做了,這一切卻像一灘完全無法激起漣漪的死水,所有的希望彷彿被無止境的黑洞吸乾,你的世界陷入一片空無的死寂。無論你做什麼,都被視為對這個家庭缺乏向心力的行為、辜負父母對你的撫養、違背父母對你的期待。無論你跑到哪裡,或者編織出多麼完美的不回家的理由,你還是開心不起來。因為你騙過了家人,但終究騙不了自己。什麼意思呢?你或許沒有覺察到,不管你放了多少狠話、下定多少次決心,在你的內心深處,依舊住著一個希望父母會改變,能肯定你、鼓勵你的小孩。你期待有一天,他們終於發現你從小一直沒有被滿足的渴望,然後把你捧在手掌心呵護著,將那些你長年的失落好好地愛回來。可惜的是,抱著這樣期待的你,將會在期待與受傷之間展開痛苦的無限循環。「不回家,你就沒機會看見父母的改變,之前的努力都白費了呀!」長久以來的渴望,總是躲在內心的某個角落,當你決定要放棄一切的時候,悄悄地跳出來,在你耳邊質疑你的行為,提醒你不要因一時衝動導致前功盡棄。「別傻了,這麼多年來,哪一次回家沒有發生衝突?」你拍拍自己的臉頰,用過往的負面經驗提醒自己回到現實。「說不定……」內在的聲音不放棄地勸進你:「說不定今年真的會不一樣呢!你不是想了很久,要勇敢地對父母說出你的感受嗎?」「最好是!每次講出自己的真心話,只會被罵而已。你忘了去年的慘況嗎?」你再一次反駁自己內在的聲音。「不一定啦。說不定上次是你說話的口氣不好,或者爸媽沒聽清楚而已,你再用心一點、好好講,說不定事情就會不一樣……」就這樣,你在理性與渴望、現實與期待之間,永無止境地互相拉扯。心理學有一個概念,叫做「習得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心理學家將實驗室的小白鼠關進鐵製的籠子,並且不定時施以通電。小白鼠一來因為不管怎麼跳、跳到哪裡都會被電到,二來因為不定時的通電,小白鼠無法預測痛苦什麼時候會降臨。到後來即使心理學家調低電量、頻率,牠們都選擇待在原地,坐以待斃,甚至連實驗者將籠子的門打開,有些老鼠也放棄了逃離的行動。這種情況與前面提到的「對抗或逃跑」是很相似的。無論是對抗或逃跑,你的心依舊「住」在這個家裡,依舊深受這段關係的壓迫與傷害;無論你怎麼努力,結果都是無濟於事。當你面對這樣的狀況,時間久了,就會感覺到習得無助感。帶著沉重的無助感,有些人選擇自我放棄,藉由近乎漠然的情緒反應,讓父母持續用他們習慣的行為模式來傷害自己;有些人選擇斷絕家人關係,決定將自己與家人拉出一段遙遠的距離,從此不讓家人越雷池一步。有些人以為這些孩子性格冷酷、無情,不懂得感恩。事實上,那只是表面的行為帶給別人的誤解,而他們的內心存在著許多衝突: 想對父母釋出善意,卻害怕被拒絕。 想對父母表達脆弱,卻害怕被嘲諷。 想坦露真實的想法,卻擔心被責備。 因為痛苦而想奮力改變一切,卻擔心被父母處罰。 因為無力而想遠遠逃離一切,卻又害怕被譴責、被遺棄。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擔心與害怕?因為他們在成長過程當中已經累積太多受傷的經驗,以至於他們對許多大家認為理所當然的互動,卻是抱持著負向的預期。這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經常會有幾種情緒交替出現:憂鬱/不相信這個世界有真正的愛,也不認為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什麼。他們對於改變充滿了失望、對自己感到無力,甚至認同父母的觀點:我的確是一個不好的孩子、我不值得被肯定,這輩子脫離不了被數落、被貶低的命運。憤怒/對這個世界感到生氣,為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感到忿忿不平,氣憤父母對自己的教養方式,也氣自己無法改變現況,無法保護自己。自責/覺得自己一定還不夠好、不夠努力,所以才會被父母這樣對待。認為自己自作聰明、沒事找事做,早知道就不要採取任何行動,逆來順受就好了。這些孩子不僅背負著他人的不諒解,內心也同時充滿了對自己的指責,對父母的愧疚與罪惡感。其實,不管是對抗或逃跑,往往是他們當下所能想到的最好選項了。但這些行動引發了父母的負面情緒,孩子一接受到這樣的訊息,很可能立刻感受到長久以來熟悉的害怕與擔心,因而選擇放棄繼續行動。既然不管對抗或是逃離,終究還是會讓自己被責難,難道我們真的就只能接受現況、坐以待斃嗎?當然不是。(本文摘自/修補生命的洞:從原生家庭出發,為童年療傷/寶瓶文化)

「老倒縮」不正常!NG飲食恐肌少症

「老倒縮」不正常!NG飲食恐肌少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臺灣的老人家大部分受到一直以來的飲食習慣影響,加上牙齒漸漸變差,偏好清粥小菜,頂多再加一點炒蛋,有時可能只搭配少量的肉鬆、麵筋等台灣人愛吃的配菜;許多時候連青菜的攝取量也不夠。「人老了本來就會『老倒縮』啊!」這句話是不是有點熟悉呢?以前大家都以為當年紀大了,身高和體形愈來愈小是正常的現象;現在大家發現,原來人老了,愈來愈瘦、愈來愈矮小,其實是不正常的,而且可能是發生了「肌少症」。長庚醫院營養師曹雅姿表示,現在有愈來愈多的研究持續發現,「肌少症」不僅本身會導致當事人感覺到虛弱、疲累,同時也會影響許多疾病的預後發生,所以我們不能再把它視為正常的老化現象,而且還要盡力幫忙改善。想遠離肌少症,先看你蛋白質是否充足曹雅姿說,要讓肌肉能夠維持住應有的肌肉量,運動是最為重要的。同時她也提醒,國人有許多錯誤的飲食習慣,其實也可能會增加肌少症發生的風險;其中很常見的,便是「蛋白質攝取不足」了!「怎麼可能?臺灣人不是一年可以吃掉好幾棟101大樓高的雞排嗎?怎麼可能會蛋白質攝取不足?」曹雅姿說,許多人愛吃炸雞排當宵夜,午餐晚餐不是豬排便當,就是雞腿便當;臺灣的年輕族群,確實往往有蛋白質和熱量攝取過量的問題,但相反地,台灣銀髮族的飲食習慣,卻多半缺乏蛋白質。愛吃清粥小菜或是光啃饅頭嗎?小心蛋白質缺缺臺灣的老人家大部分受到一直以來的飲食習慣影響,加上牙齒漸漸變差,偏好清粥小菜,頂多再加一點炒蛋,有時可能只搭配少量的肉鬆、麵筋等台灣人愛吃的配菜;許多時候連青菜的攝取量也不夠。西式早餐,如果是吃三明治,至少有半個蛋;然而很多老人家喜歡吃的饅頭,再搭配豆漿或是牛奶,這些是有蛋白質的;但如果饅頭搭配的是早餐店的奶茶,加的如果不是牛奶,而是奶精,這也就是缺乏蛋白質的高碳水化合物的飲食組合。早餐吃燕麥片,午餐吃陽春麵或滷肉飯-蛋白質也不足另外,也有很多老人家為了養生,早上只吃燕麥片加五穀粉,以為很健康,事實上卻是缺乏蛋白質的。不只是早餐的蛋白質容易不足,就臺灣人的飲食習慣來說,午餐也很容易缺乏蛋白質及各種營養素,例如許多老人家喜歡吃一碗滷肉飯配一點滷菜,或是單吃一碗陽春麵、乾麵就覺得很有飽足感。可是滷肉飯其實只有一點肉燥,主要是豬油和肥肉,就算有肉,量也很少;而陽春麵或乾麵,幾乎就是全醣飲食,肉燥裡的肉也是少到可憐。曹雅姿提醒,大部份的國人都習慣晚餐時吃得很豐富,可能有魚又有肉,但是要用一餐來把全天所需的蛋白質量補足,其實是很困難的;而且所有的營養素最好是整天平均分配,才能滿足身體吸收的所需。此外,晚上即將入睡,人體消耗量不大,身體無法讓它做工好好轉化成肌肉細胞來利用,而是會把它消化成比較簡單的熱量來貯存。久而久之,身體製造的肌肉組織愈來愈少,無法補足被消耗掉的肌肉組織,將使肌少症的情況更惡化。所以她建議,可以在日常的飲食上,多做一點增減與調整;例如在吃滷肉飯或是陽春麵時,再多叫一小盤豆干、滷豆腐,或是一顆蛋等等,就可以增加蛋白質。而且豆腐和蛋的蛋白質都是完全蛋白質,很容易吸收,同時也請記得多點一盤燙青菜,增加纖維質的攝取;大家需要改變想法-三餐不是吃飽就好,重點是要均衡地攝取營養。別為愛美胡亂減肥,補再多的膠原蛋白、玻尿酸,也補不足缺乏的蛋白質受了流行文化影響,很多人怕胖拼命減肥,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吃,以為平常有補充膠原蛋白、用玻尿酸抗老化,或是拼命養顏美容,應該不怕蛋白質缺乏吧?曹雅姿表示,膠原蛋白或是玻尿酸補充品頂多只有一兩公克左右,人體一天應該攝取的蛋白質是每公斤體重一公克以上,所以亂減肥、飲食攝取不足,吃再多膠原蛋白或玻尿酸都不夠。她提醒,缺乏蛋白質,不只是容易老化,年長者或女性更容易跌倒、骨折;以及呼吸衰竭、心肺功能不足等等,都和肌少症有關。肌少症不只肌肉量減少,肌肉力量也不足,可能引起許多的健康問題,一旦罹患疾病也較難復原,千萬不能對「肌少症」等閒視之。(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高齡恐患肌少症 飲食、運動皆關鍵

高齡恐患肌少症 飲食、運動皆關鍵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一項針對中老年人所舉辦的整合式篩檢結果顯示,受測者共計64位,平均年齡為65.88歲,出現衰弱肌少症危險群佔22%、骨鬆高危險群佔21.9%,其中年齡>65歲骨鬆高危險群更佔71.4%、中度以上退化性關節炎也佔37.5%,顯示隨著年齡老化,骨質與肌肉都像溜滑梯般向下流失。醫師提醒,要預防肌少症,補充優質且足量的蛋白質及胺基酸非常重要。年齡老化恐伴肌少症發生 嚴重還可能導致死亡復健科診所林宗慶醫師表示,肌少症是近年來復建及高齡醫學相當熱門的議題,從醫學上的觀點來看,肌少症屬一種漸進式的肌肉質量減少及肌肉功能降低的症狀,它可能造成疾病的高發生率、降低生活品質,甚至會引發併發症導致死亡。而造成肌少症最主要的原因便是老化,一旦身體蛋白質代謝不平衡,加上本身患有慢性疾病或飲食長期攝取不夠,以及運動量不足等,皆會加速肌少症的發生。足量蛋白質+胺基酸 讓肌肉更強壯林宗慶醫師指出,若要預防肌少症,補充優質且足量的蛋白質及胺基酸,是保存肌肉的第一要務,而因應長者可能因為牙齒問題、特殊飲食狀況,如素食者,或因胃口不好造成營養不足的狀況,也可適量的從營養補充品中,補充所需的營養素,並透過持續且正確的運動,將補充的胺基酸轉化為肌肉,也是ㄧ項不錯的選擇。此外,針對長者們適合的運動項目,林宗慶醫師說,除了「阻力性運動」可以幫助增加肌肉量,還有核心肌力的訓練、身體的平衡能力、柔軟度以及生活姿勢動作矯正訓練,都可幫助長者重拾肌肉力與質量,同時遠離關節磨損退化所造成的疼痛,及生活功能衰退,進而大幅減少跌倒的風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婦長期貧血、體虛 巨大子宮肌瘤惹禍

婦長期貧血、體虛 巨大子宮肌瘤惹禍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0歲的王姓婦人長期貧血、體力虛弱,容易頭昏眼花、心悸及頻尿,腹部可摸到突起物已達4年,像懷孕5個月肚皮大小。婦產科診治發現巨大子宮肌瘤,經陰道自然孔道內視鏡子宮肌瘤切除手術後,順利切除重達1250公克子宮肌瘤,手術過程約2小時,出血量僅50c.c.,術後第2天順利出院,婦人腹部完全沒有疤痕,術後幾乎無疼痛。從人體本來存在的開口進行手術 降低出血狀況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婦產科主任唐逢翔表示,經陰道自然孔道內視鏡子宮肌瘤切除手術主要依循自然解剖構造,從人體本來存在的開口來進行手術,當體表不再被切開,能夠避免一些神經疼痛,出血狀況因此能降低,手術時間也能節省。王姓婦人術後隔天就能下床自如,由於腹部沒有傷口,亦可進行正常盥洗,不用擔心傷口問題,原本的貧血、頻尿及腹部壓迫問題皆已消失,更開心沒有手術造成的疤痕。子宮肌瘤症狀並不明顯唐逢翔主任表示,大部份婦女若有子宮肌瘤,症狀並不明顯,臨床最常見的症狀是經血量增加、骨盆腔慢性疼痛、壓迫泌尿系統造成頻尿、解尿困難等,經臨床醫師診斷施以藥物治療無效者,才會進一步建議手術切除。此種創新經陰道內視鏡手術更合乎人解解剖生理構造,較能提早截斷子宮動脈降低出血量,並且不刻意在體表劃開傷口,可以達到較少出血量、減輕術後疼痛感、縮短術後恢復時間,以卵巢輸卵管手術的病人在術後8小時疼痛指數皆降為0。但此項手術須利用一些自費器械,預估花費5至7萬元。嚴重腹部沾黏、無性行為者 不適用自然孔道內視鏡手術唐逢翔主任提醒,並非每個病人都適合經陰道內視鏡手術,一些嚴重腹部沾黏或歷經多次開腹手術過的患者,或無性行為者,就不太適合這種自然孔道內視鏡手術。此種病人可選擇單孔腹腔鏡手術,除必須在肚臍上留下約2公分疤痕外,其他包含術後的痛及恢復,亦可令病人達到滿意效果。

「三手菸」害毛小孩 貓罹癌率增3倍

「三手菸」害毛小孩 貓罹癌率增3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您是否有過走進電梯、包廂內,明明沒人也沒有菸霧瀰漫,卻聞到菸味久久不散的經驗?這就是「三手菸」。不只一手菸、二手菸會對健康造成傷害,吸完菸後,殘留在環境中的有害物質,也會對生活在同樣環境與空間裡的人有所影響。尼古丁附著家具上 結合空氣產生致癌物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表示,癮君子吸菸後產生的「煙味」,其實是煙霧中有害物質不斷釋放到空氣中。尼古丁會黏附在家具、牆壁、地毯等物品上,和空氣中的臭氧、亞硝酸行化學反應後產生致癌物質,更會附著在皮膚、毛髮等表面。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寵物無意識舔咬中接觸到三手菸,通過口、舌、鼻和呼吸系統,潛伏在人和寵物身體,造成傷害。貓咪理毛吃進三手菸 提高口腔癌、淋巴癌風險中華民國獸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培中指出,已經有呼吸道問題的狗,吸入菸煙會使牠們的病情和咳嗽的情形變更嚴重,且暴露於高濃度二、三手菸環境(家中15坪且每日吸超過1包菸)的寵物狗,異位性皮膚炎的風險是家中沒人吸菸的4倍以上。貓咪因為愛整潔的天性,使菸煙危害更大,貓咪理毛時吃進附著於毛上的三手菸,發生口腔癌及淋巴癌的風險提高2至3倍以上,就算有接受化學治療、放射性治療或手術等治療,罹病後多數貓咪壽命活不超過1年。電子煙煙彈尼古丁含量高 貓狗誤食易中毒聽到這些吸菸的壞處後,你可能會認為使用電子煙等產品對寵物來說是安全的,其實不然。多數電子煙都含超過常規濃度的尼古丁或其他有毒化學物質,例如甲醛(福馬林),且電子煙的爆炸對寵物也是一個新的風險。電子煙煙彈中含有尼古丁,寵物有可能會因為咬破煙彈而誤食高濃度的尼古丁,對寵物來說尼古丁的毒性十分高,根據報告指出,對於貓或狗的致死量約為20至100毫克,而每1毫升電子煙的煙彈多數含3至24毫克不等的尼古丁、1支菸通常含9至30毫克的尼古丁,甚至連菸蒂都含有5至7毫克的尼古丁,而且尼古丁中毒後也沒有「解毒劑」。戒菸為毛小孩著想 贏回健康由於寵物沒辦法選擇自己的主人及其生活環境,而且並沒有安全的二、三手菸暴露濃度,歡迎有心戒菸的癮君子們善用國民健康署免付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全國4千多家戒菸合約醫事機構(醫院診所及藥局)的戒菸服務,或洽各地衛生局所,透過專業、安全又有效的方法戒菸,除了為毛小孩及家人著想,也為自己贏回健康的主導權。

小兒異膚、過動症 中西醫合治來改善

小兒異膚、過動症 中西醫合治來改善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1歲的小靜常雙手肘內側、膕窩、踝關節有紅疹、脫屑、乾癢龜裂,四肢多處紅色抓痕。早上起來易流鼻水、噴嚏,鼻塞,加上有氣喘史,感冒嚴重時容易呼吸喘促。平日上課無法專心、易插嘴、無法安靜坐在椅子上、容易衝動,時常粗心大意做錯事情,也無法持久集中精神完成作業,3年前診斷為過動症,並規律西藥控制。小靜接受西藥與針灸治療後,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症狀獲得改善,上課可以專心且不插話,衝動行為減少並可獨自完成作業,也不再因為鼻子癢、皮膚癢影響專注力與學習,學期成績進步。精神科醫師建議暑假開始可嘗試停止服用過動症藥物。開學約1個月,雖已停止服用過動症西藥,老師還誇獎小靜自制能力進步,上課表現良好。17.5%孩童患異位性皮膚炎臺南市立安南醫院兒科醫師賴以修表示,早期孩童期,造成異位性皮膚炎主要的原因為食物過敏。3到7歲的孩童,加重異位性皮膚炎的原因為黴菌、塵蹣類的過敏原。青春期以後的孩童,則是精神及情緒壓力,會惡化異位性皮膚炎。目前全球約17.5%孩童患異位性皮膚炎,更有1%孩童,深受較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所苦。1歲以前發病者,約佔60至70%;5歲以前發病者,更佔了百分之70至95%。過敏三兄弟:異位性皮膚炎、氣喘、過敏性鼻炎臺南市立安南醫院中醫部醫師林莉華表示,兒童過敏疾病有階段性,稱為過敏進行曲,出現順序是異位性皮膚炎、氣喘、過敏性鼻炎,這3種疾病又被稱為「過敏三兄弟」。上述過敏疾病可能單獨出現,或是2種、3種合併出現在過敏體質的人身上。過敏疾病原因除了遺傳因素,還有後天環境、季節氣候、生活習慣、過敏原暴露與情緒壓力等有關。兒童的生理與成人大不同,中醫觀點是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陰陽及氣血都遠不及成人,臟腑發育也未健全,即「肺脾腎常不足」。治療過敏性疾病及調理其體質時,會以肺、脾、腎三臟為主。嚴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 80%情緒精神障礙賴以修醫師表示,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約80%情緒精神障礙。中度及輕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分別有53%及30%的情緒行為異常。和其他兒童重大疾病如血癌及癲癇相比,異位性皮膚炎造成的心理精神危害更勝一籌。異位性皮膚炎的患童,80%青春期後會痊癒。但那些到成人未痊癒的患者,隨年齡的增加,異位性皮膚炎的外顯性皮膚症狀,可能影響心理情緒,造成自我負面評價及低自尊的衝突,對日常生活或工作表現皆產生嚴重影響。注意力欠缺過動症 5大類治療注意力欠缺過動症簡稱「過動症」,症狀主要分為過動/衝動與注意力不集中,研究顯示過動症可能是大腦前額葉的細微功能缺失,或神經傳導物質與路徑功能失常,醫師診斷以臨床表徵及行為表現為依據。治療主要以「藥物治療」、「行為管理」、「認知行為治療」、「親職訓練」、「感覺統合訓練」5大類;治療過程中,家長、老師及醫師角色都非常重要,需要相互合作來幫助學童。過動症中醫治療 可以中藥、針灸、耳穴貼敷、按摩過動症的中醫辨證可分為「心肝火旺」、「痰火內擾」、「心脾兩虛」、「肝腎陰虛」、「肝鬱脾虛」,治療初期以心肝火旺最多,治療一段時間後以肝腎陰虛為最多;表示臨床表現多動、衝動的行為(心肝火旺),較容易被家長及老師發現,注意力缺失(肝腎陰虛)的症狀較不容易被察覺,較多數的患兒以「心肝火旺」證為標,「肝腎陰虛」為本,治療過動症初期以心、肝為主,後期則以肝、腎為主。中醫治療除了中藥與針灸,可以配合耳穴貼敷或按摩穴位,對於寒證及過敏性疾病的患者,還可以運用艾灸治療。皮膚疾病可加上中藥藥膏輔助治療,例如紫雲膏、青黛膏、青珠膏、黃連膏等。

講座/癌症病患食慾不振的對策

講座/癌症病患食慾不振的對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病患常因為腫瘤因素引起身體不適,且接受化療或放療後引起的副作用,或病患心理因素等,皆會影響食慾,導致病患面臨營養不良的結果,此時營養治療對於癌症患者來說相當重要。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10月15日(一)舉辦營養講座,由林郁珊營養師主講「癌症病患食慾不振的對策」,講座中營養師將提供一些飲食上叮嚀和因應的營養對策,陪您度過這艱辛的過程。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癌症病患食慾不振的對策時間:107年10月15日(一)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B1放射腫瘤科門診候診處(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天涼就發作!中醫調理改善20年濕疹

天涼就發作!中醫調理改善20年濕疹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0多歲的李女士(化名),20年前右腳掌曾發生蜂窩性組織炎,經抗生素治療後發炎已痊癒。但每遇天涼或下雨天,當時傷口周圍就發生紅腫、滲出組織液,並伴隨強烈癢感。擦藥膏後會改善,但遇天氣變化又會再度復發。近2年發作時間越來越長,對李女士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擾,不僅穿鞋不方便,癢起來也影響睡眠。患處與本身體質證型不同 用藥須多加調整李女士的病灶雖然紅、熱、腫、溼,但本人怕風、怕冷,經中醫判斷體質是氣血兩虛,病灶處則是濕熱型態。正因為證型複雜,皮膚問題久難癒。要減少復發,必須從根本改善體質,但氣血補太多,容易化熱、影響皮膚;皮膚紅熱時須使用清熱利濕藥物,但用太過身體更虛,遇到天氣變化又發病。病患積極配合下,每周根據病灶的皮膚表現及舌診、脈診變化,調整補氣血和清熱利濕藥物的比例。治療2週後,皮膚滲液明顯減少,癢的情況也改善很多,李女士更表示過去常頭痛的毛病竟也好了。然而治療還未結束,要治療到皮膚不腫、不發紅,還要維持一段時間,病況穩定才能停藥。持續再治療1個多月後,李女士的皮膚已經不癢不紅不腫,調理期間遇到下雨天,皮膚也沒有紅腫發癢,精神體力也都改善。濕疹可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3期衛福部臺南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謝淑鳳表示,濕疹是一種皮膚發炎情況,常見於皮膚表皮保護功能不足,使外界的刺激物質滲入皮膚,刺激皮膚免疫細胞,讓皮膚產生搔癢、發炎、紅疹、紅斑、脫屑、水泡、流湯等症狀。臨床上可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3期。急性濕疹的病灶為多形性,灼熱和搔癢;經過一段時間或經過治療後炎性反應減輕,皮膚變乾燥、結痂或鱗屑,就屬於亞急性期;急性、亞急性階段反覆發作又演變成慢性濕疹,慢性濕疹的皮膚因反覆發炎又厚又粗。治療上西醫會使用到類固醇和抗組織胺,有時也會搭配免疫抑制劑或抗生素。濕疹可分為濕熱浸淫型、脾虛濕盛型、血虛風燥型謝淑鳳醫師表示,從中醫角度來看,濕疹大致可分為濕熱浸淫型、脾虛濕盛型、血虛風燥型,可選用清熱藥如金銀花、龍膽草、牛蒡子、黃芩、黃柏;利濕藥如薏苡仁、土茯苓、地膚子、車前子;祛風藥如荊芥、防風、薄荷、桂枝、麻黃,養血藥如當歸、女貞子、地黃等來配伍治療。臨床經過望聞問切四診評估,從根本改善體質,可有效減少復發。

講座/小兒異位性皮膚炎

講座/小兒異位性皮膚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孩子有皮膚過敏體質,手足、四肢彎曲處和脖子皮膚變粗厚。出現紅色丘疹,並延伸到四肢伸展側,皮膚有輕微的脫屑和分泌物,嚴重時會蔓延全身,小心可能是異位性皮膚炎。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10/12(五)舉行小兒衛教講座,由李雯玲衛教師分享,針對「異位性皮膚炎」給予詳盡的解釋及說明。講座內容豐富,歡迎關心小兒皮膚疾病知識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流感的預防與治療時間:107年10月12日(五)下午15:00-15:30地點:雙和醫院2樓小兒科門診候診區和健兒門診外側洽詢:02-2249-0088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