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男走路會喘 主動脈瓣膜狹窄引肺水腫

男走路會喘 主動脈瓣膜狹窄引肺水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六十多歲的林先生在一、兩年前發現走路會喘,為了預防心血管疾病,開始注意飲食保養,但是某天因喘不過氣被家人送急診,被診斷為主動脈瓣膜狹窄引發肺水腫;醫師緊急進行主動脈瓣膜置換才保住性命。林先生家人回想,沒想到常見的走路會喘症狀,居然會是主動脈瓣膜狹窄造成。胸悶、走路喘不只要防心肌梗塞 主動脈瓣膜退化狹窄更危險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張忠毅表示,目前臨床發現,65歲以上約2%有主動脈瓣膜狹窄的問題,80歲以上更高達4%。主動脈瓣膜狹窄的症狀和冠心病類似,患者會出現胸悶、心絞痛、走路會喘,甚至可能會突然暈厥、猝死。小心!重度主動脈狹窄存活率低根據統計,如果主動脈瓣膜狹窄開始有心絞痛,平均存活時間約五年;若發生暈厥現象,存活時間為三年;若已產生心衰竭症狀,平均存活時間只剩兩年。張忠毅主任提醒,當主動脈瓣膜狹窄急性發作時,因為瓣膜無法正常張開讓血液通過,即使在開刀房也可能急救無效。然而,過去置換主動脈瓣膜多是採用正中胸骨切開術,近年的微創手術也需從右胸骨肋間切開6到8公分,讓許多病患卻步。所幸目前有經導管(TAVI)的方式置換瓣膜,可大大減少病人術後的痛苦。生物性瓣膜選擇多 開口口徑、病人體型及存活年齡先評估目前心臟瓣膜置換的選擇可分為金屬瓣膜及組織瓣膜,且各有其優缺點。置換瓣膜要考慮瓣膜的有效口徑(EOA)及病人體表面積及年齡大小。同尺寸的人工瓣膜以金屬瓣的有效開口最大,牛瓣膜次之,豬瓣膜則最小。換瓣膜時需要考慮體表面積,有效開口除以體表面積若小於0.85,則表示開口大小不敷使用。經瓣膜置換後的長期研究發現,62%豬瓣膜會因瓣葉撕裂而有急性心衰竭,而牛瓣膜是以瓣膜狹窄而逐漸呈現心衰竭。此外,置換金屬瓣膜後須終生服用抗凝血劑,組織瓣膜置放後則需服用抗凝血劑3-6個月,服用抗凝血劑時須注意有無服用其他藥物,要避免交互作用。年紀輕的患者,鈣離子代謝旺盛,置換組織瓣膜在體內的退行性變化會較快速,故瓣膜的使用壽命較短。人工瓣膜置換後,若行外科處置,如拔牙、洗牙、切片、手術...等,均要術前使用預防性抗生素,以防止細菌性心內膜炎。張忠毅主任提醒民眾,正常主動脈瓣膜有三片,但國內部分人口只有雙瓣膜,因開啟方式容易提早退化,可能50歲左右就會出問題,若是在健康檢查時發現為雙瓣膜,注意要減少運動、控制血壓、心跳並定期追蹤檢查,才是維持心臟瓣膜的照護之道。(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嬤人工關節術後未回診 疼痛驚見斷裂

嬤人工關節術後未回診 疼痛驚見斷裂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80歲的張阿嬤15年前曾接受過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後疼痛減輕,便很少回診追蹤。近幾個月關節疼痛、軟腳、膝蓋搖晃。就醫檢查後發現人工膝關節嚴重磨損,膝關節不穩定、內翻變形。進行人工關節再置換手術,術中發現股骨金屬組件有斷裂。術後阿嬤重獲穩定關節,也可恢復正常行動。醫師提醒人工關節有使用年限,提醒患者仍需定期返診追蹤。人工關節術後須追蹤保養 降低磨損程度隨著人口結構高齡化,膝關節退化造成的疼痛常令許多老人家苦不堪言,嚴重時甚至影響生活品質。當接受藥物治療、針劑治療及復健皆沒有明顯的效果時,可考慮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疼痛與生活品質能獲得改善。衛福部南投醫院骨科醫師王證琪表示,人工關節術後如果能依照醫囑好好保養、控制體重,大部分的人工關節可以使用10年至15年以上。隨著材料科技的進步,目前人工關節內襯都有一定抗磨損程度,但要完全無磨損是不可能的。維持標準體重、訓練肌力 減緩膝關節退化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病人,仍應每年定期回診追蹤,當出現墊片磨損殆盡或人工關節鬆脫時,應及早評估是否進行再次置換手術。若拖到連金屬組件都斷裂,除了疼痛難耐,還可能會有更大範圍骨缺損等問題,增加手術的複雜度。王證琪醫師提醒,平時應維持標準體重,並適當訓練肌力,減緩膝關節退化。如果關節退化到需要進行人工關節手術時,由於不同的材質都有優缺點,建議至醫院與專業醫師進行討論、評估。在人工關節術後宜定時回診,並且避免太粗重的工作,延長人工關節使用壽命。

好發男性!耳廓假性囊腫不處理損聽力

好發男性!耳廓假性囊腫不處理損聽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5歲邱先生某天覺得右耳熱熱的,看鏡子發現腫起來。原先到一般診所診斷為耳朵發炎,吃消炎藥2天,耳朵發炎並沒有消失,卻更加腫脹。再到耳鼻喉科診所,做幾次穿刺抽液並加壓包紮,一開始消腫但過不久又腫起來。到大醫院求診檢查後診斷為「耳廓假性囊腫」。接受手術治療後耳廓腫脹消除,沒有變形也沒有復發。耳廓假性囊腫多見於成年男性奇美醫學中心耳鼻喉部鼻科主任林志勳說明,耳朵是整個聽覺系統的統稱,在大部分哺乳類動物中,外露在身體外的部分稱為耳殼,人類的耳殼又稱耳廓,是第一個接受聲音的部分。哺乳類動物包括人類,都有一雙耳朵,通常左右對稱,可判斷聲源的位置。耳廓假性囊腫又被稱為耳廓漿液性軟骨膜炎,因囊壁無上皮層,故稱假性囊腫。這項疾病多見於成年男性,發病年齡一般在30至40歲,多發生於一側耳廓,常為單側耳廓脹滿感,囊腫多發生於耳廓腹側面,呈半球形隆起,界限清楚、皮膚色澤正常,硬或有波動感。形成原因與外傷、長期慢性壓迫有關耳廓假性囊腫形成原因和受傷較有關。若沒有明顯外傷病史,就可能和長期慢性壓迫有關。當耳朵受傷時,軟骨會分泌一些發炎酵素,破壞耳軟骨,造成發炎的組織液累積在軟骨層中間,最後就形成耳廓假性囊腫。也有人認為起源於胚胎發育時所遺留潛在的耳軟骨組織腔隙,囊腫大小不一,0.5至4公分都有。林志勳主任提醒,耳廓假性囊腫如果放任不管,最終可能導致耳廓變形,甚至整個耳廓外觀塌陷、萎縮。當耳朵嚴重變形時,將會間接影響聽力,收音功能會受影響,無法準確辨別聲音方向來源,建議平時避免用力不當的折搓或拉扯耳朵。多以手術消除腫脹 保持耳廓不變形林志勳主任表示,耳廓假性囊腫治療方法不限一種,如果腫脹範圍非常小,可考慮嚴格無菌操作下穿刺抽液,加壓包紮;如果腫脹範圍較大,通常需進行手術並加壓包紮。另有其他治療方式,如抽吸後打入藥物等方式,這需醫師審慎評估。臨床上常遇到如果用針頭把裏面的組織液抽掉,雖然暫時消腫,但是發炎的組織液還會再跑到囊腫裏面。如果放著不處理,久了會造成耳廓變形。所以多以手術方式讓腫脹消除,可以保持耳廓不變形。

當心!15至35歲好發此惡性腫瘤

當心!15至35歲好發此惡性腫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24歲年輕男性剛畢業準備成為職場新鮮人,職前體檢時,胸部X光發現兩側肺部有多個不明腫塊,到胸腔外科求診。胸腔鏡手術切片後,病理診斷發現為罕見的肺泡狀軟組織肉瘤轉移,於是儘速後續治療。肺泡狀軟組織肉瘤 高惡性度、可能轉移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病理部主任黃賢能說明,肺泡狀軟組織肉瘤是一種罕見惡性軟組織肉瘤,好發於15至35歲年輕人。腫瘤位置通常在大腿深處或是軀幹部位,大多數的病人均不會有疼痛現象,通常是腫瘤漸漸長大後,才會在患部出現腫脹感,或是摸到明顯腫塊,此時才會前往就醫而發現病灶。此肉瘤最大的特色是局部的腫瘤長得相當的慢,常常在罹病之後的好幾個月或是好幾年才被發現。雖然在局部長得慢,但是肺泡狀軟組織肉瘤為高惡性度的腫瘤,也是具有遠處轉移能力的腫瘤。約6成的病患在診斷時已經發生肺部轉移,對預後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好發15至35歲 建議定期健檢肺泡狀軟組織肉瘤治療方式為手術加上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不過此腫瘤對於化學治療常常反應不佳。近年來有醫師開始嘗試使用標靶藥物治療肺泡狀軟組織肉瘤,但其療效仍待長期追縱證明。黃賢能主任呼籲,健康檢查並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即使是年輕人,適當時機如準備進入職場前或是婚前,也應該進行健康檢查。建議未滿30歲的民眾,若想做健康檢查,可以每3年檢查1次即可。

想留住秀髮 快攝取這8種營養素

想留住秀髮 快攝取這8種營養素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對有掉髮、禿頭危機的朋友來說,能多長一根是一根,能多留一根是一根,當然,懂得判斷資料來源的可靠度,學會篩選所接收的訊息也相當重要,像「避孕藥+洗髮精」、「母乳塗抹頭皮」之類的生髮偏方就真的太扯啦。均衡攝取多元化營養素留住髮絲並沒有標準做法,只有大原則可依循,有關於洗髮精的挑選、正確洗髮步驟,前面也都有提過,至於飲食上,最大原則就是均衡攝取多元化營養素,以下幾種營養成分對頭髮成長有幫助,飲食上可多注意,避免缺乏:1)     維生素C /維生素C可以幫助膠原蛋白的合成,頭皮也是皮膚,擁有足夠的膠原蛋白,能夠幫助毛囊頭好壯壯。另外,維生素C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減少落髮,並且促進鐵的吸收,一般的新鮮蔬果都是攝取維生素C的重要來源。2)     蛋白質 /蛋白質是頭髮重要的原料,頭髮內超過9成由它構成,希望髮絲健康,蛋白質攝取要足夠,動物性食物及植物性食物都含有蛋白質,其中又以動物性食物中的蛋白質最易被人體吸收。3)     維生素A及β胡蘿蔔素 /維生素A能保護肌膚細胞,讓頭皮更健康,另外,它與頭髮的成長和維持有關,缺乏維生素A頭髮容易乾枯掉落,一般黃紅色蔬果都富含維他命A及β胡蘿蔔素,如番薯、芒果、西瓜、南瓜。4)     維生素B群 /維生素B5(泛酸)可以改善掉髮、減少白髮,B6可以預防調髮並促進鋅的吸收,B2(核黃素)與B6、葉酸一起作用時,可以幫助血色素形成,供應充足的氧氣給毛囊,有助頭髮健康,建議可多食用豆類、肉類、雞蛋、肝臟、堅果類及綠葉蔬菜。5)     矽 /矽是一種身體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很多食材含有矽,如草莓,紅椒,青椒,大麥,小麥,燕麥,米,或帶皮肉類,一般說來,選擇有機栽培的蔬果,或是未處理過的新鮮食材,比較能攝取到所需營養。6)     銅和鋅 /足量的銅能確保頭髮的粗細、維持髮色,足量的鋅有助於毛囊細胞的製造,體內的銅和鋅必須維持平衡才有益健康,想要攝取銅和鋅並兼顧平衡,可以多食用黑芝麻。7)     鐵 /女性朋友比較容易出現缺鐵狀況,富含鐵的食物如葡萄乾、蛋黃、肝臟、紅肉(瘦肉)、蠔、家禽、鮭魚、鮪魚,以及全麥類食物。8)     硫 /硫是構成蛋白質的重要成分,直接影響的皮膚、頭髮、指甲的健康,富含硫的食物很多,如肉類、魚類、奶蛋豆類,另外蒜、洋蔥、高麗菜、大頭菜、萵苣、球芽甘藍、海帶、海藻及部分堅果類也都含有硫。(本文摘自/絕對有方髮/凱特文化出版)

父母也是常人!3觀點重建獨立思考

父母也是常人!3觀點重建獨立思考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生命像是一場戲劇,每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主動或被動地寫下一套腳本,並且跟著這套腳本演出生命這場戲。時時檢視並調整這套劇本,讓你的行動可以更有彈性、用更健康的方式來營造你的生活與人際關係。(三)重新找到自己在家裡的位置即使你覺察了童年的創傷,並且決定改變現況,那也不代表你必須與家人劃清界線、恩斷義絕。因為,縱使你早已認清父母不可能給出你從童年時期就渴望的鼓勵、關愛、接納,你還是很期待與他們保持著連結。許多人覺察到自己仍然有這樣的期待時,會感到矛盾和羞愧,尤其是那些曾遭受父母性侵害、家暴的孩子。當他們看見父母長久以來的作為,對自己的確造成許多負面影響,而自己竟然還想念著與父母相處時的美好時光,渴望得到父母充滿愛的關照與撫慰,會不由自主對這樣的自己感到厭惡,覺得自己很懦弱、很矛盾。可是請你記得:你期盼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這並沒有錯,因為這是所有孩子都渴望被滿足的需求。沒有辦法得到這樣的愛,不是你做錯什麼,或者你不好,而是你的父母沒有能力滿足孩子這些基本且重要的需求。對大多數的人而言,即使在家裡受了傷,但多少還是曾擁有與父母、家人美好的回憶,所以會想要繼續與這個家保持連結。這種「既想逃跑,又捨不得離開;既想切斷關係,卻又想保持連結」的矛盾感受是很正常的,你必須學習與這種情緒和平共處。如果你無須走到與家人斷絕聯繫的地步,那麼,就得發展出一套更有效的自我保護方式,停止繼續讓自己受傷。你必須在這個家裡重新找到一個安全的位置,幫助自己跳脫不同於以往那種困頓無力、被動忍受,總是讓別人為你做決定的窘境。這個新的位置是動態且健康的:1)你可以依照自己的情緒、感受、需求,隨時且主動地調整你與家人的距離、互動方式,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只能被動忍受家人的對待。2)你是需要被尊重的。即使你的家人依舊故我,你還是可以選擇用尊重自己的態度與方式與他們相處。3)你的感受是重要的。即使家人依舊否認或輕視你的心情、感受,你還是可以正視自己的情感,那是你最真實,也很需要被照顧的部分。(四)用更實際的眼光看待父母對幼小的孩童而言,父母不僅知道的事情多、充滿力量,連體型都比自己大上許多。我們在童年時期經常從低處仰望著父母高大的身影,這一幅畫面將會深深烙印在心裡,成為父母在我們心中的形象。即便我們長大了,與父母的身高差距從仰望到平視,甚至變成俯視,但父母在我們心中卻依舊保有強而有力的巨大形象。我們經常在心裡將父母膨脹成巨大且充滿壓迫感的影子,並且讓自己顯得渺小無力,感覺在父母面前,是無能、沒有力氣、只能任人宰制的。這種不切實際的壓迫感,讓我們不敢,也不相信自己有能力保護自己。現在,我們應該打破對父母不實的想像,讓這個膨脹的身影漸漸回到符合現實的大小,用平等且相互尊重的態度來與父母相處:1)父母也是常人,也有優點與缺點、喜好與害怕、情慾與需求,他們並非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聖人,他們的價值觀當然也不是唯一的正確。2)有些父母缺乏適當的教養態度,也不認為自己應該要學習如何用健康的方式與孩子互動。他們只是憑藉情緒化的反應來對待孩子,而這樣的方式很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傷害。3)針對父母以往習慣對我們做的安排、傷害等行動,有意識的選擇接受或拒絕,思考自己這麼選擇的原因,想要達到的目的,或者想要避免的傷害。重要的是:你不再是一個只能被決定的孩子,而是有能力思考、為自己做決定的成年人。(本文摘自/修補生命的洞:從原生家庭出發,為童年療傷/寶瓶文化)

家庭失去功能 孩子難成為真正的大人

家庭失去功能 孩子難成為真正的大人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要說一個家暴小孩的成長故事。據她的形容,她的爸爸是個賭徒,欠了很多錢就跑了,留下她和母親相依為命。母親交了新的男朋友,兩人開始同居。這個她稱為叔叔的男人脾氣卻不太好,喝了酒就會打她出氣。有時發起酒瘋,把她的頭拽起來當球摔。但其實她心裡最氣的不是這個男人,而是在旁邊觀望卻無所作為的母親。所以她常常一個人,偷偷地抱著爸爸留下來的衣服哭泣、想念。她念大學後,母親得了癌症,躺在病床上,同居的叔叔也跑了。她每天帶著怨懟,卻必須照顧媽媽,一股說不出口的感受卡在心裡,讓她開始產生暴食的症狀,發作起來痛不欲生。不懂的人覺得她是個怪人,好幾次談戀愛都失敗,她覺得自己的人生了無希望。沒有好好當過孩子,也很難成為一個真正的大人我們相遇時,每個禮拜她來找我談話,天上總會莫名地飄起小雨。每次我看到雨飄下來,心裡就想嘆氣,因為她在會談室中,總是重複地埋怨那個讓她覺得又生氣又煩躁的母親:「那個女人真的很沒有用,她沒有保護我,而且不斷地傷害我。」誰知道某一天,她來到我面前時,卻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樣,說了一段與之前截然不同的話。她說:「老師,我覺得我媽媽可能不是只有那種惡毒罵人的臉,或見死不救的臭臉。」「喔?是嗎?怎麼突然有了這種感覺?」我問。她告訴我,因為她這個禮拜在路邊遇到一個賣豆花的少婦。那是一個放學後的日子,她走出校門口,徒步走了好久,看到路旁有一個賣豆花的少婦。那時候太陽剛要下山,夕陽的餘暉剛好撒在這個少婦的身上,少婦的推車上有兩個大大的鐵桶,其中一個裝著沒賣完的豆花,另一個桶裡居然裝著一個小女孩。小女孩在鐵桶裡面睡覺,沒有客人的時候,少婦會輕拍小女孩,看著她睡覺。這景象,在她心中形成極為戲劇化的一幕。她告訴我,當時陽光灑在少婦的側臉上,少婦的表情看起來溫柔無比。「老師,你知道嗎?其實我媽媽也有過這麼溫柔的臉。」說完這句話,她哭了。幾個禮拜以來,第一次,她哭了。眼淚好像釋放出了很多複雜的心情。她開始告訴我從前是怎麼和媽媽相處的,從前爸爸還在的時候,他們三個人常常出去玩,那是她生命中覺得最幸福的時刻。「可是我真的好恨他,怎麼可以丟下我們就走?(我想,她指的是爸爸。)我也好恨她,怎麼沒有阻止他丟下我們就走?(我想,這指的是媽媽了。)」她說。「會不會其實你也很怪你自己,沒有阻止他丟下你們就走?」我問。無聲的哭泣彷彿說明了一切。我想,她將父親離去的失落,將那些無法表達的對父親的氣,放到了她與母親的回憶上。於是她明明對著的是母親,卻不由自主地對母親有了對父親的期待與憤怒,所以當母親罹病臥床之後,她開始勉強自己得要變成母親的守護者,而讓原本就無從表達的心情,變得更加糾結。多少人身上有這種毛病呢?我想起許多傳統的家庭中,父親常常是缺席的那個角色,可以有千百萬種理由,留下家裡的孩子與母親獨處。有的家庭孩子多,母親如果變成吐苦水或含淚的怨婦,手足之間還有得商量。然而長大以後,有能力的、比較能放下家庭的孩子,展翅高飛去追求自己的新生活,但家裡總會留下一個走不開的孩子,繼續代替父親,成為那個「母親的守護者」。只是他們心裡卻好像有一種無奈,那是什麼?喔,或許是我們忽略了,不管怎麼堅強的人,也都有被人照顧的想像和渴求,或許那種無法心甘情願的感覺,是因為我們不是用一個「小孩」的位置,自由自在地過自己的人生。沒有好好地當過孩子,勢必也很難成為一個真正的大人。是非黑白,最終,會融合成一種灰色的美感很多年以後,我才真正明白當年我與她相遇時,我的功能是什麼?是的,把她的欲望給接過來,讓她能回到小孩的位置上,將任性、憤怒與不滿給宣洩出來。直到她覺得,夠了。她母親臨終前,在病床上,好像迴光返照一般,突然對她說:「媽媽真的覺得以前好對不起你呀。你原諒我好嗎?」為了讓媽媽安心離去,她點點頭:「我原諒你,我原諒你。」「其實我覺得我只是為了讓她安心,我沒有真的原諒她。」訴說這段經驗時,她這麼告訴我。能夠把這種話說出來,我真替她感到開心。當她內在孩童般的任性有重新發作的空間了,才會有能力真正地看見與提供他人的需要,而不必因為好像沒有真心原諒而感到愧疚。時間繼續流動,她繼續說著說著,回到孩童般的心情,同樣的事情好像有了不同的層次:就好像有時見死不救、有時凶狠的母親,也曾有過她溫柔的一面。就好像她不斷思念的寵愛她的父親,也有拋棄她們母女的一面。面對過去,就像陪著年幼的自己,從頭長大一次。背後的意義,不見得是和那些成長中經歷的人事物進行和解,而是和我們心裡的陰影和解。原本難以接受的是非黑白,最終,會融合成一種灰色的美感。曾幾何時,灰色,好像變成人世間最美的顏色了?【早熟效應】因為家庭中有某些失功能的成員,導致情感尚未真正成熟時,就要被迫當個大人。家庭治療中有個「親職化小孩」的概念,指的是當家庭失去功能時,由於大人無法執起應該承擔的責任,小孩就被迫補位,變成家庭中需要發揮功能的那個角色。這裡談到的「早熟效應」,即是延續這個概念而來。小時候,常常幻想自己趕快長大,變成一個大人,可以擁有獨立的生活,決定自己想要什麼。長大以後才知道,大人常常也沒辦法決定自己想要什麼,他們還要擔負對關係、對社會的責任。但是這些大人,有時候會耍起任性,丟掉他們的責任;有時候會因為不得已,無法拿起自己的責任。所以這些大人的小孩,伸出還沒長大的手,幫忙扶起搖搖欲墜的家,把失功能的大人縫補起來,讓他們繼續維持一個大人的模樣。而這些小孩,外表還是小孩,心裡卻是大人了。心裡像大人的小孩,變得比心裡像小孩的大人更堅強。他們連傷心的時間都省略了。(本文摘自/情緒寄生:與自我和解的34則情感教育/遠流出版)

越想越焦慮 揭露不安的真面目

越想越焦慮 揭露不安的真面目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無時無刻都會感受到不安。接下來會不會發生天災?能領得到年終獎金嗎?考試能過關嗎?今天工作順利嗎?能結婚嗎?付得出貸款嗎?……也會對人產生不安。會不會被公婆罵?丈夫永遠愛我嗎?小孩子會不會變壞?主管會不會又生氣?……不安的真面目是「恐懼」人的不安或許與「無法預見未來」有關。例如,經濟不景氣使未來變得不透明;壞事一再發生,導致不安的情緒擴大。不安是從負面想像根本還沒發生的事而開始的。很多不安出於自己的想像,但那只是想像,現實不可能改變。但腦子裡明白「想也沒用」,心裡卻非常害怕。這些無聊的負面想法完全是杞人憂天。不安不但會消耗情緒的能量,還會引發憤怒及自我厭惡。不過,你是對其他人及自我以外的事物不安?還是對自己不安?或許有人回答「我是對世間不安」,但是請仔細想一想,你會不會是懷疑自己有無「度過險惡環境」的能力?不安是妄想,是杞人憂天如果你有自信,不論未來面對何等惡劣的環境,都可以輕鬆度過的話,就不會對世間一切產生不安。可能也有人說「我沒那麼強」或「就是因為沒有那份自信,才會不安」。但是,沒有自信也無所謂。只要有心理準備,不論發生任何情況都要坦然面對。就算不是功成名就也沒關係,無法獲得世人讚賞也不要緊。只要能順應未來的現實,你的不安某種程度上就能消除。不論是否擔心,未來都會來到。要是你總擔憂自身以外的事物,你的不安就永遠不會消失。不安會阻礙我們前進,因此我們真正應該恐懼的不是未來,而是不安。(本文摘自/練習不生氣:101則與情緒和平共處的幸福人生指南/遠流出版)

總是在擔心?試試利用「不安感」成長

總是在擔心?試試利用「不安感」成長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們的未來會依據我們的想像改變。穿著打扮、居住場所、吃的食物、去的地方、交往對象、說的話、下一個行動……全由我們自己選擇。當然外在環境有時候會發生超乎想像的變化,然而有關你自己的一切,全在你的想像中。早上出門時,你不可能會做出「我怎麼會穿這種衣服」的打扮;選擇居住環境時,也不會選擇「住在深山,過著彷彿生存遊戲的日子」吧。(當然希望過這樣生活的人除外。)不安會變成現實人無時無刻不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換句話說,現實是依據你的想像,一分不差地落實。假如朝負面方向想時,會發生什麼事?「我不會賺錢,又沒魅力,所以沒人愛。我運氣超差,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當你這麼想,自然會做出相對應的選擇。如果你認為夢想或目標「不可能實現」,實現的可能性就是零。那麼,用樂觀的想像取代悲觀思考呢?「只要稍微努力,我也可以做到。會有人愛我的。而且說不定我會交上好運,夢想能夠成真。」只要有這樣的念頭,就會做出相符的選擇,只要徹底樂觀地描繪出自己的未來就好。不用想多餘的事,只要懷著興奮、開心的心情前進就可以了。因為你已做出最好的選擇。徹底抱持樂觀主義為了實現夢想和目標,強烈的意念也很重要,不過不用擔心,描繪出幾乎看得見顏色的鮮明圖像吧。儘管過程中遇見許多不可預測的事,但只要堅持這樣的想法,你將看見不可思議的景象。日本女子足球隊在奪得世界盃足球比賽冠軍後,主將澤穗希小姐表示:「我一直在想像今天決戰後勝利的景象——日本隊穿著藍色的制服、短褲和襪子應戰,因此我想像著頒獎台上出現藍色的身影。結果夢想成真。我今天還特別塗了指甲油,我相信塗指甲油那天會得分。」這就是徹底的樂觀態度吧。不要懷疑,奇蹟就會出現。利用不安雖然感覺不安時,多半會產生不好的結果,但是少許不安卻能幫助我們。當你面臨挑戰,應該有些不安吧。事實上,我就是個緊張大師。每當為了採訪要去陌生的國家前,我的心情都會混雜著不安與期待。為了消除不安,我就是盡量做好準備。比如盡量收集資訊。「那個地方很危險,最好不要落單行動。」「遇上麻煩時,要聯絡○○○。」先在腦子裡預習一次「碰到那種狀況該怎麼辦」,找出解決的方法。如此一來,出發時心情就會比較穩定,能享受接下來的旅行。當然,為了避免不安而前往大家都去的觀光景點,固然比較無趣,但你也需要了解,若挑戰未知領域,就得付出某種程度的不安做代價。工作方面也一樣,都是先感覺不安,然後再消除不安。不安不見得不好,我們可能因為不安而努力、成長。當感到不安時,也是同時收到「要有所行動」的訊號。如果你能夠自己解決,就動手整理不安的情緒吧。當你感到身體不適時、找工作時、準備旅行或出差時、對工作或生活感到不安時……一有這樣的念頭就要行動。收集資訊加以判斷、詢問別人意見,都可以消除不安。就算看不見前方,也能藉由行動看見光明。為了消除不安而行動另一方面,不擅整理不安情緒的人什麼也不做,只是停滯不動,只會愈來愈覺得不安。只要想著「盡力而為」就夠了。「沒有做得很完美」或是「有些地方沒做到」的念頭,會讓你感到不安。這時請想著:「我已經盡力而為。」就算還有些未竟之處,但那已經是你在那個時點所能做到最好的了,而且這表示之後還有改進空間。轉換一下思考方向,心情也會跟著改變。開心過日子,比什麼都重要。不可以放任不安的情緒,要積極地利用它。(本文摘自/練習不生氣:101則與情緒和平共處的幸福人生指南/遠流出版)

講座/頭頸癌病友營養迷思

講座/頭頸癌病友營養迷思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頭頸癌病人於手術或治療期,最直接面臨飲食的改變,病人在這段期間可能因治療副作用食慾減低、進食量變少,而忽略營養的充足;或是病人喝營養品喝膩了,家屬與病人陷入苦惱,不曉得能有哪些替換方法?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10月16日(二)舉辦癌症講座,由營養師孫文蕙主講「頭頸癌病友營養迷思」,營養師將於課程中與病人及家屬雙向互動,協助大家如何提供充足營養,並打破一些營養迷思,報名可電洽亞東醫院癌症資源中心(02)89667000轉分機2176。(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頭頸癌病友營養迷思時間:107年10月16日(二)上午10:00-11: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三樓第四會議室(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2176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