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症狀似感冒 早產兒當心RSV病毒

症狀似感冒 早產兒當心RSV病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在一歲三個多月的小宇,是一個辛苦養大,合併有慢性肺病的早產兒寶寶。出生時才31週,體重只有1200公克,在大家的努力之下,住院將近3個月才出院,最近又因為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住院,因為呼吸急促被轉到加護病房接受呼吸器正壓呼吸治療。她之前曾經打過六次單株抗體治療,但一歲後沒有持續注射施打,因此已經沒有保護力,所以感染到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是兩歲以下嬰幼兒下呼吸道感染最主要的病原,尤其對早產兒來說,更是頭號威脅。早產兒出生時,肺部細支氣管跟肺泡尚未成熟,肺餘容量較低,也就是肺功能不佳,易併有慢性肺病。早產兒寶寶妊娠週數愈小,合併有慢性肺病的比例愈高。早產兒合併慢性肺病 感染RSV使用呼吸器比率高於五成國外的研究指出,早產兒平均有二至三成患有慢性肺病,且他們一歲半內住進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的比率,以及住院天數,都比沒有合併慢性肺病的早產兒來得高。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紀鑫醫師也提到,合併有慢性肺病的早產兒寶寶,一旦感染RSV,發生呼吸衰竭、住進加護病房及需使用呼吸器的比率更高於五成。RSV感染初期症狀類似一般感冒,兩三天後就會急速加劇,出現發燒、食慾不佳、呼吸窘迫、胸凹的情形,甚至可能致命。即使痊癒,呼吸道感染會造成肺部細支氣管與肺泡管壁增厚,使得氣管擴張不佳,持續發炎導致氣管變形,就有如河流改變方向般,影響恐持續到寶寶長大成年,留下反覆喘鳴與氣喘的病根。寶寶年紀越小的時候感染RSV、重複感染次數越多,對未來影響越大。施打RSV單株抗體預防 健保給付合併有慢性肺病早產兒接種六次目前沒有治療RSV的藥物,只能使用氧氣罩或正壓呼吸的支持療法,嚴重者如合併有慢性肺病的寶寶,可能就要插管接呼吸器,因此預防RSV感染顯得格外重要。紀鑫醫師建議,如合併有慢性肺病的早產兒寶寶,可施打RSV單株抗體預防,每劑防護力可持續約一個月。目前健保署給付合併有慢性肺病且妊娠週數未滿36週的早產兒接種六次RSV單株抗體,從早產兒寶寶平均三個月大出院後開始施打,每月一次,防護網可延續到寶寶九個月大。早產兒一歲半內都是感染RSV危險期 醫籲施打RSV單株抗體至週歲但因患有慢性肺病的寶寶,比一般早產兒有更高的風險感染RSV,一歲半內都是危險期。因此根據紀鑫醫師最新發表的研究結果,建議合併有慢性肺病的寶寶應要施打九次,將保護網延伸到寶寶滿週歲,是比較理想的。除了接種RSV單株抗體外,紀鑫醫師補充,居家防護也很重要,提醒家長避免帶嬰幼兒到公共場所,即使要到公共場合,也記得幫寶寶配戴口罩,減少傳染的風險;此外,寶寶呼吸道脆弱,也要避免吸到二手菸毒害造成的支氣管慢性發炎,以免感染病毒就一發不可收拾;再搭配適度運動,加強抵抗力,多管齊下,降低呼吸道感染風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自謙還是貶低?批評過多養出憂鬱孩子

自謙還是貶低?批評過多養出憂鬱孩子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對於幼小的孩子而言,他們早年自我價值的來源,幾乎是建立在父母對他們的回應上。父母所回應的內容、表情、語氣,是孩子用來判斷自己表現優劣對錯的重要依據。當你拿著九十分的考卷回家,光是父母臉上堆滿的笑容、跟鄰居分享時提高的音量,你就知道拿到好分數可以讓父母開心;當你攤開聯絡簿,上面密密麻麻用紅筆記錄著你在學校捅的婁子,看著父母緊皺的眉頭、憤怒的語氣,除了擔心被處罰,你也可以知道父母因為自己的表現而生氣與不滿。已經身為成人,正在閱讀這本書的你或許很快就能辨別:父母對一件事情的看法,其實只能反映他們自己的價值觀,而非普世價值,也不適用於每一個人。但對於幼童而言,父母的想法、期待與回應,幾乎代表著他們小小世界中的真理。父母開心,孩子就覺得自己表現得不錯,類似的行為可以多多益善;當父母生氣,孩子也會警告自己同樣的行為盡量少做為妙。所以,當父母認同他們時,孩子感受到父母喜歡自己,因此他們也會跟著喜歡這樣的自己;相對地,當父母因為孩子的表現表達出嫌惡或否定的態度時,孩子也可能因而對自己產生負面的感受。尖銳、刻薄的語言,傷害著孩子的心有好幾次,我演講結束還沒離開會場,有些父母會帶著孩子到台前來問我教養的問題。我通常會先評估問題的性質,如果有關孩子的問題行為或缺陷,我通常會示意父母先暫停一下,然後邀請孩子先到外面玩耍或等候,用意是避免孩子在旁邊聽了感到受傷或難堪,甚至破壞了親子之間的關係。但即便我已經明示、暗示這麼做的目的,卻經常聽到父母不在意地回應:「沒關係啦,他早就聽習慣了。」「表現不好,就不要怕被人家嫌啊。」說完,還瞪了愣在一旁的孩子一眼。這些大人在說出尖銳,甚至幾近刻薄的語言時,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別人面前批評或貶低孩子。他們似乎鮮少設身處地去思考,或者難以想像孩子處在這樣的狀況下,心裡會有多麼難受。聽到這些批評,有些孩子擺出無所謂的姿態,有些則是尷尬地看向其他地方。對那些表現出一臉不在乎的孩子,父母可能會說:「你看,他就一副無關緊要的態度,我能不生氣嗎?」而對於那些看向其他地方,明顯感到尷尬的孩子,父母則可能在傷口上灑鹽:「還知道要丟臉哦?知道丟臉,幹嘛不乖乖聽話就好?」看到這樣的互動模式,我常在心裡困惑著:如果我是這個孩子,到底要怎麼反應,才不會讓自己太難堪呢?幼婷從小就是一個乖順聽話的女孩,從念小學開始,她就幫終日忙於工作的父母照顧比自己小五歲的弟弟,放學後總是乖乖地回到家裡幫忙打掃、準備家人的晚餐,偶爾假日跟同學出去逛街,也得帶著愛哭鬧的弟弟同行。她從來不與大人頂嘴、不爭辯。唯一一次讓父母生氣的是高中時期,班導打電話到家裡說,幼婷這學期跟班上某個男生似乎很要好,而且很不巧地,這個男生是老師眼中的頭痛人物。父親掛掉電話後,抽出腰間的皮帶,將她推進房間狠狠打了一頓。母親坐在一旁的床沿,搖頭嘆道:「才幾歲就學人家談戀愛?功課很好嗎?會賺錢了嗎?傳出去真是丟臉。那種男生有什麼值得喜歡?要喜歡,也不會喜歡功課好一點、品行好一點的?」「打一打,看能不能讓妳清醒一點。」幼婷除了掉眼淚,什麼都沒解釋。往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她不再傳出任何交男朋友的訊息,專心念書、努力幫忙家裡工作。時光飛逝。大學畢業後,幼婷在一間銀行擔任業務員,每逢假日還是回家幫忙工作。不知從什麼時刻開始,父母突然對於幼婷始終沒有對象感到憂心忡忡,因此開始積極安排各種相親的機會。他們有時候說是要去親戚家作客,有時說要到外面用餐,有時說是要拜訪客戶,總之父母會找各種理由要幼婷一起出席,而每次都會有不同的男生突然出現,這讓本來就內向的她非常焦慮,不知該怎麼反應,只能乾愣在一旁。每次相親結束後,父母第一時間一定先數落:「都是要當媽媽的年紀了,連話都不會講是怎樣?」然後就開始問幼婷要不要試著跟對方交往看看。說是「問」,其實父母的口氣比較像是要求她試著與對方交往,但偏偏幼婷的反應都是「再看看」。父母急了,氣得大罵:「妳以為自己條件很好嗎?選個對象挑剔成這樣!」「人家男方願意跟妳交往就不錯了,妳到底在挑什麼?」「人家家裡經濟不錯,這才是最重要的,妳腦袋怎麼這麼差?都幾歲了,還這麼不會想。」類似的語言,幼婷幾乎每週回家都得聽上好幾遍,即使她已經習慣不回嘴,但那些銳利的語言,卻總是一刀一刀劃傷她脆弱的心。「雖然假日要回家幫忙工作,沒有自己休息的時間,但這樣至少父母不會太辛苦。可是我最痛苦的是,每次回去就得聽他們講這些話,或者莫名其妙要跟不同的男人見面……「我知道他們都是為我好,可是這些安排讓我很痛苦;聽到他們嘆氣、說出那些話,都讓我好受傷……」「妳曾經試著向父母說出自己的感受嗎?」我問。幼婷嘆了好大一口氣:「我當然反映過,結果他們氣得大罵:『妳真是不知好歹,父母關心妳,妳竟然說我們讓妳難過、害妳受傷?!』「關於相親這件事,我也表達過這樣的安排讓我覺得很累,沒想到母親掉著眼淚說:『我也不知道到底是妳累,還是我累……算了,我再也不要為了你們這些年輕人的事情耗盡心力,活到這一把年紀,還不懂得讓我們放心,真的不知道書都念到哪裡去……』聽到父母為了我的事情又費心又難過,雖然他們的方式,我不喜歡,但卻又覺得這樣的自己好糟糕、很不孝……「我真的覺得自己是一個很沒有價值的人,只能用來被別人配對,好像我沒有為自己做選擇的權利,不能有自己的喜好。我經常羨慕我那些朋友,他們好像都知道自己要什麼,都可以堅持自己想要的……」帶著雙重傷害的貶低對於長久以來遭受批評及貶低的孩子而言,他們無法從自己深愛與信任的父母身上得到正向的回饋、認同與肯定。他們總感覺自己不如身邊的人,是庸俗愚笨、毫無價值的。有些長時間經歷父母以不堪語言對待的孩子,甚至會懷疑自己是被撿回來的,或者是父母在意料之外生下來的次級品。如果邀請這些人舉出自己的優點,他們會講出許多關於自己不足的地方;當你問他們是如何達到目前的成就,他們很可能會不好意思地歸功於都是運氣好、都是別人給他們機會,或者表示這也沒有什麼值得拿來討論的(請注意,他們根本不認為自己現階段的狀態是一種成就,即使他們之中有些人的確成就非凡)。乍看之下,你以為他們個性謙虛。實際上,那是因為他們根本無法認同自己,不認為自己有什麼價值可言。這種充滿貶低的語言會對一個人造成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也就是當他長時間被批評笨拙、沒有想法、缺乏能力,很可能會將這樣的語言放進自己的認知、相信自己的樣貌正如這些批評與嘲諷,然後漸漸地真的變成了這些人口中的樣子。不幸的是,當他真的變成父母口中的樣子時,卻又會得到更多毫不留情的批評。這樣的孩子將會在日積月累的挫敗經驗中,長出「再怎麼努力,也是枉然」的信念,以及累積了滿滿的無助感。他們對生命感到失望,不敢想像自己的未來會有什麼作為,他們將大部分的力氣用來羨慕別人的自由、忌妒別人的成就。但最辛苦的是,他們也會耗費許多力氣來憎恨自己。而這種對未來感到無望、對自己感到失望與厭惡的情緒長時間累積下來,正是造成憂鬱情緒,甚至憂鬱症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摘自/修補生命的洞:從原生家庭出發,為童年療傷/寶瓶文化)

長者睡覺老是抽筋?5方法可預防

長者睡覺老是抽筋?5方法可預防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年輕人或運動員的抽筋通常是發生在運動流汗過多,造成電解質不平衡所引起,而銀髮族也是另一群容易發生抽筋的族群,但他們的抽筋原因和年輕族群不同,發生時間也不同。張阿姨跟女兒說,她現在「很怕睡覺」。女兒聽了很擔心,問了才知道,原來張阿姨說她已經有好幾次睡覺時腳抽筋,每次抽筋的疼痛,總是讓她突為被嚇醒、痛醒,使得她後來不太敢晚上睡覺。以致於白天睡得多,結果晚上更容易失眠......為什麼睡覺時會抽筋?抽筋的時候,又該怎麼做才能緩解症狀呢?我們請來最會解決抽筋症狀的運動復健專家:長庚醫院運動醫學委員會總召;桃園長庚體適能中心主任林瀛洲,由他來向民眾說明,突然發生抽筋時的正確處理方式。他提醒,很多民眾常見的處置方式,像是用力踢腳底,或是想用力把僵直的腳板拉開,這些都是錯誤的方式。正確的方法是溫柔按摩小腿肌肉,讓小腿肌肉軟化;腳板可以扳,但是力道應該輕柔,太過用力扳開腳底,反而可能造成拉傷。銀髮族的抽筋原因和年輕人不同為什麼會發生抽筋?長期擔任中華隊運動員出賽醫師的林瀛洲說,年輕人或運動員的抽筋通常是發生在運動流汗過多,造成電解質不平衡所引起,而銀髮族也是另一群容易發生抽筋的族群,但他們的抽筋原因和年輕族群不同,發生時間也不同。銀髮族抽筋好發在睡眠中,而最常見的原因,是因為周邊循環不佳,睡覺時腳可能放到被子外面了,因為睡覺時體溫下降,沒有蓋在被子下的腳,因為周邊血循差而引發抽筋。1) 循環差、代謝慢,乳酸堆積/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則提醒,銀髮族容易周邊循環不好,如果一整天忙碌或是想要多運動走動,乳酸堆積不像年輕人這麼好排掉,乳酸堆積也可能是造成睡覺中腳抽筋的原因。因此除了建議中年以上運動前要做暖身運動以外,一整天走動後,最好要沖熱水澡、泡泡腳,替自己做個腿部按摩,有助乳酸代謝。2) 靜脈曲張/下肢如果有靜脈曲張者,下肢的血液迴流也容易出問題而容易引起抽筋。3) 利尿劑降血壓鉀離子過低/而服用利尿劑降血壓的人也要注意可能會造成鉀離子過低,另外,老年人也容易缺鈣而相對不足,這些都可能引起電解質不平衡發生抽筋。4) 更年期婦女荷爾蒙失調、情緒壓力交感神經不平衡/而許多更年期女性也常抱怨睡覺容易腳抽筋,黃國晉說,更年期荷爾蒙失調也會造成周邊循環不佳,以及情緒壓力大,使得交感神經不平衡,也是容易引起抽筋的問題。如果是服用利尿劑降血壓,使得鉀離子過低引起抽筋,黃國晉建議可以多補充青菜水果等富含鉀離子的食物來補充鉀離子,但是也不要忽略腎臟功能的問題。因此建議常抽筋的銀髮族,如果有慢性病經常需要服藥;或是有糖尿病等,最好要先請教醫師,檢驗腎臟功能是否正常,如果腎功能異常補充太多鉀離子,就有可能有引起心律不整的危機。如果周邊血管硬化阻塞,也會引起循環不好,可以檢查是否需要裝置血管支架,來改善因血管問題而引起的循環不佳。靜脈曲張也可以選擇血管硬化劑治療、雷射治療等靜脈曲張的治療來改善靜脈曲張。黃國晉說,醫師常會建議老人睡前喝杯溫熱牛奶,補充鈣質不只改善骨質,也能預防睡眠中腳抽筋。好發全身性抽筋,最好檢查黃國晉說,銀髮族的抽筋好發於小腿部位,這是因為和手比較起來,腿部離心臟的距離更遠,因此同樣都是周邊血管,抽筋好發在小腿而很少在手。但如果每次發生抽筋,都是全身性的抽筋,建議一定要進行嚴密檢查。因為臺灣民眾好發的大腸癌和肺癌經常會引起鈣離子過高,而引起全身性的抽筋;如果全身性抽筋狀況一再發生,不可輕忽。睡前泡熱水、戴襪套對於容易局部循環差,引起睡眠中抽筋者,林瀛洲建議睡前泡熱水澡,可以避免半夜還要因為抽筋而痛醒,睡覺時腳要蓋好,或是戴個襪套,這些都是局部保暖,避免抽筋的好方法。如果睡眠中真的發生抽筋了,不必急著扳開腳底板,可以按摩小腿,當疼痛緩解了,就起來將腳泡到熱水裡,或是利用熱敷的方式,也可以改善抽筋的狀況。【貼心小筆記】●  銀髮族容易抽筋的原因:1. 循環差、代謝慢2. 乳酸堆積3. 靜脈曲張4. 利尿劑降血壓鉀離子過低5. 更年期婦女荷爾蒙失調6. 情緒壓力交感神經不平衡●  這些方法可預防抽筋:1. 行走、運動後,做腿部按摩,幫助乳酸代謝2. 鉀離子過低者,多補充青菜水果(須注意腎功能是否異常)3. 睡前喝杯溫熱牛奶,補充鈣質4. 睡前泡熱水澡或泡腳5. 睡覺時腳要蓋好,或是戴上襪套● 如果發生抽筋了:先按摩小腿,當疼痛緩解了,就起來將腳泡到熱水裡,或是利用熱敷的方式,也可以改善抽筋的狀況。(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失智長者發脾氣 當心牙痛惹禍

失智長者發脾氣 當心牙痛惹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如果失智長者口腔有異味、脾氣突然變差,可能就是牙齒有問題,建議前往「特殊需求者牙科」的醫療院所進一步就診。小張每天早上上班就一臉疲憊貌,同事們關心地詢問他是不是身體不舒服?他才說罹患失智症的父親近來脾氣不好,老是莫名其妙暴怒,又不肯吃東西,只有早上煮的稀飯願意吃一點,家人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直到一位女同事提醒他:「只肯吃一點稀飯?該不會是牙痛吧?」小張趕快請家人帶張伯伯去就熟悉的牙醫診所看診,才發現真的是牙痛問題惹的禍!牙醫師說張伯伯蛀牙更嚴重,而且也有牙周病,需要長期治療。小張煩惱地說,每次要帶爸爸去看醫師都要費很大的功夫,治療牙周病要長期抗戰,真是不曉得該如何讓爸爸願意配合!失智長者看醫生 誘導很重要「只能用他們喜歡的事情誘導!」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特殊需求者牙科醫師黃純德表示,和一般失能老人不同,多數失智症患者除了失憶以外,身體健康狀況多半很好,所以不可能完全遵照指示做什麼事,提醒家屬可以用誘導的方式,讓他們心甘情願來做才行。黃純德說,雖然國內並沒有正確的統計資料,但是臨床上發現,失智症患者罹患蛀牙和牙周病的情形非常嚴重,因為家屬忙著照顧患者就忙得不可開交,常無暇顧及失智家屬的口腔衛生。他建議,失智患者的口腔衛生照顧要分級制協助;倘若是輕度失智患者,他們的理解能力還不錯,家屬只要注意叮嚀患者早晚要刷牙,並且定期帶他們看牙醫。誘導方式讓失智家屬配合看牙如果已經是中度失智,不太好配合家人的建議,黃純德說,針對這些患者只能投其所好,用他們喜歡的事物來誘導患者潔牙、配合看牙。例如患者愛吃蛋糕,可以跟他們說:要看完牙齒才能吃蛋糕,或是吃完食物後,誘導他們「用餐後要刷牙漱口,否則牙齒壞了就不能吃蛋糕了。」利用誘導的方式,讓他們願意配合,自己願意維護口腔清潔才能有所作用。藉助特殊需求牙科協助照顧失智者口腔衛生而失智症患者看牙,最好也要找有附設「特殊需求者牙科」的醫療院所。黃純德說,失智症患者很敏感,如果弄痛他們了,他們就不願意配合了。此外,失智患者多半是銀髮族,通常都有高血壓等心血管風險因子,進行麻醉有相當的風險,所以不像一般障礙兒童的身體健康狀況不錯,必要時可以在鎮靜麻醉下看牙,特殊需求者牙科醫師,比較能掌握各種患者看牙時要注意的問題,才能維持失智長者看牙時的安全。口腔不健康,失智易惡化長庚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則提醒,在臨床上發現失智病患者的口腔問題真的是很嚴重,很多老人都有蛀牙或牙周病掉牙的問題,口腔衛生不僅是牙齒疼痛這麼簡單,倘若牙齒不健康,會影響患者的攝食和營養狀況,進而影響他們的抵抗力,而有口腔問題的老人也較容易發生吸入性肺炎,對失智症能否維持不惡化,也有很大的影響。牙齒有血臭味、厭食、壞脾氣,失智患者可能有牙痛徐文俊說,失智症患者可能無法明確告訴家人,他有哪些地方不舒服,所以家屬要從患者的行為舉止來發現他們的問題。例如在照顧時,可以從他們牙齒發出來的氣味來觀察,例如有沒有腐臭味?這可能是有牙周病流血的問題。此外,如果老人厭食,不想吃東西,情緒也變得很差,則可能是牙痛讓他們不想吃,牙痛會導致情緒不穩。盯著他們刷牙、飯後一定要喝水如果失智患者還能自己處理,要經常叮嚀,看著他們自己刷牙都有刷乾淨,如果他們已經很難自己刷牙,建議可以幫他們用牙刷或是紗布清潔牙齒。如果還是很難配合,徐文俊建議可以從為患者準備的食物著手,要選擇不易影響牙齒的食物;例如盡量避免像甜食還有酸性的飲料等容易侵蝕牙齒的食物。或是寧可為患者準備水果也不要光喝果汁,利用水果的纖維來幫助牙齒的清潔。另外,吃完食物也要準備開水,讓他們喝水兼漱口,減少食渣停留在口腔。黃純德提醒,患者的牙齒治療完畢後也可以像兒童牙齒塗氟一樣,幫患者在牙齒容易積牙菌斑的齒溝縫塗氟,幫助預防蛀牙。小筆記:如何照護失智長者的牙齒健康:1. 可以誘導他們自己清潔牙齒。2. 避免侵蝕牙齒的食物,例如甜食。3. 用水果代替果汁。4. 吃完食物可以喝水兼漱口。如果失智長者口腔有異味、脾氣突然變差,可能就是牙齒有問題,建議前往「特殊需求者牙科」的醫療院所進一步就診。(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教師防「燒聲」 必知保養喉嚨9秘訣

教師防「燒聲」 必知保養喉嚨9秘訣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新學期剛開始不久,一名國中老師講課已講到「燒聲」。受此職業病困擾已久,起初休息少講話,嗓音就逐漸恢復正常,但近1個月來嗓音愈來愈沙啞,且常感到喉嚨疼痛。就醫發現聲帶長繭,再惡化就必須開刀。教師等職業大量運用嗓音 為高危險群教師由於職業屬性需要說很多話,且需要較大的音量,容易導致慢性聲帶發炎合併聲帶結節(俗稱長繭),若給予口服類固醇治療效果不佳,需要施行喉顯微手術治療。術後嗓音充分休息,並接受短期音聲復健治療,大多可恢復良好。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林逸筑表示,選戰進入倒數,激情的參選人與助選員,還有即將到來的百貨公司週年慶,生意特別好的櫃姐及銷售員,也都屬容易嗓音過度使用高危險群,均須特別留意。保養喉嚨 9個音聲保健小秘訣聲帶位於喉部呈2條白長條狀、左右對稱,在氣管最上端形成V字型的聲門。造成嗓音沙啞或失聲的原因,從微不足道的小感冒導致急性聲帶炎,到危及生命的癌症都有可能。若嗓音沙啞持續2週以上,又有抽菸喝酒習慣,或是長期反覆發作,建議儘速至耳鼻喉科檢查,以免延誤病情。林逸筑醫師提供9個音聲保健小祕訣:1) 避免大聲吼叫,吵鬧環境中使用麥克風。2) 儘量用腹部力量發聲、避免過度清喉嚨。3) 適當音聲休息,避免長時間說話、聊天。4) 說話放慢速度,句子間停頓和呼吸。5) 說話音調勿太低或太高,減少發聲時的阻力和聲帶緊張。6) 多喝溫開水保持喉嚨濕潤,補充聲帶長期使用散失的水份。7) 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菸、酒、辣椒、咖啡、濃茶等。8) 要有穩定情緒、充足睡眠及適當運動,保持良好的聲帶彈性。9) 感冒時儘量少說話,不可使用耳語說話。

自我檢測結核病!快用「七分篩檢法」

自我檢測結核病!快用「七分篩檢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結核病令人聞之色變,但其實並非不治之症。按規服藥2週內,有望降低傳染力。民眾可透過「七分篩檢法」自我檢測,達5分以上,須注意有罹患結核病的可能,須盡速就醫檢查。男性、老年人發生率較高衛福部南投醫院胸腔內科施志宏主任表示,結核病是由結核桿菌所引起的疾病,是全球性的慢性傳染病,在未開發及開發中國家尤其盛行。在臺灣一年四季都有病例,男性發生率比女性高,老年人發生率比年輕人高。健康人受到結核菌感染後,通常並不會立即發生結核病症狀,而潛伏結核感染的患者並不具傳染性,但一生中仍有10%發病機會,可透過IGRA抽血檢驗(丙型干擾素釋放試驗)或皮膚結核菌素試驗(TST)來確診。「七分篩檢法」自我檢測結核病非不治之症,以飛沫及空氣為傳染途徑,患者同時在多種有效的抗結核藥物治療下,按規服藥2週內即可大大降低傳染力,持續按規服藥至少6個月以上即可完全治癒。施志宏主任表示,民眾可使用「七分篩檢法」自我檢測,連續咳嗽兩週(2分)、咳嗽帶血或痰(2分)、咳嗽或呼吸時胸痛(1分)、體重減輕(1分)、食慾欠佳(1分),如果上述症狀達5分以上,應盡速至胸腔內科就醫檢查。

麻醉風險要注意 切記10要點

麻醉風險要注意 切記10要點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編輯整理)不論是哪種技術的麻醉,都有其潛在危險性,無法保證受術者在手術中不會任何變化,如果患者本身有慢性疾病,像是心血管疾病、肺功能不佳等或其他先天性的條件不夠理想等,其手術時的風險自然偏高。所以,麻醉前評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為了將危險降至最低,麻醉前醫師必須根據患者各方面的生理狀況、慢性疾病、心電圖、抽血報告及手術方式來決定最合適的麻醉方式。麻醉前要清楚說明的資訊/麻醉有其風險,在醫師進行諮詢時,務必要誠實告知以下資訊:1)自身病史、家族病史。2)正在服用藥物、保健藥品。3)是否有抽菸、喝酒習慣。4)有無過敏物。5)是否有麻醉藥物過敏的經驗。6)是否有麻醉經驗,當時有無產生副作用。如何降低麻醉藥物過敏機率?會不會對麻醉藥物過敏這個問題,患者一定比醫師更了解,所以手術前,患者一定要跟麻醉醫師詳細說明自己曾對哪些藥物或食物過敏,麻醉醫師也會詢問患者有無過敏經驗,在了解患者過敏的程度後,醫師必須百分之百確定不能使用該項會引起過敏的藥物。且為了降低對麻醉藥物的過敏機率,手術前可注射抗過敏的藥物,以避免過敏的發生。麻醉後的4個小提醒1) 手術完後要在病房等待麻藥退去/若患者感到疼痛,可請醫師給予藥物協助止痛,醫師會在術後提供「術後注意事項清單」,為降低麻醉風險,務必遵照醫囑進行。2) 患者不宜自行開車返家/全身麻醉的麻藥消退時間及用藥量,會因個人體質而出現差異,一般約需3~8小時;麻藥消退後,仍不宜自行開車、騎車,應由親友陪同返家。3)術後一週勿從事危險或劇烈活動/手術後的一星期內,請不要從事危險性高或較劇烈的活動,如攀岩、游泳、水上活動,最好能多休息。4)完全恢復期間勿進行重大決定/在完全恢復期間,不要簽定契約,或進行重大買賣等有關法律的行為,因頭腦還會有點昏沉現象,可能影響判斷。(本文摘自/比美更重要的事/世茂出版)

研究:連2天晚睡 生理時鐘易混亂

研究:連2天晚睡 生理時鐘易混亂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編輯整理)當長時間睡眠不足,再大量補眠的交替作息,往往會讓身體內在的生理時鐘變得混亂。一般來說,內在生理時鐘的節律,本來就較外界環境的24小時制長一些,所以生理時鐘有容易後移的傾向。根據研究指出,若連續週末兩天,較平時週間晚兩小時上床入睡,早上晚兩小時起床,就會延遲我們內在生理時鐘約半小時。因此當因考試或是休閒活動熬夜時,生理時鐘就容易較原本的作息時間往後推移,長時間下來,會變得睡眠時間越來越往後延遲。當必須提前上床時,因為睡眠時間越來越往後延遲,使得躺在床上翻來覆去要花上一段時間,才有辦法入睡,甚至讓女孩誤以為自己有失眠的傾向。早上偶爾必須早醒時,也會因長期睡過午的作息,使生理時鐘較預定醒來的時間延遲,讓起床變得困難,白天也特別容易感到昏沉或是疲倦,對上課的影響,可想而知。(本文摘自/女人一生的睡眠書/大塊文化出版)

牙齒過敏 竟和筋骨痠痛有關係?

牙齒過敏 竟和筋骨痠痛有關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原來筋骨痠痛竟然和牙齒過敏大有關係!傳統中醫認為,肝主筋、腎主骨,其實牙齦與筋骨和肌肉都有相關性,筋骨和肌肉若是能量不足,第一個反應會在牙床,牙齦會萎縮,進而出現牙齒過敏的現象。中醫治牙痛 針對器官與機能互動且有完整系統不少人都有牙痛經驗,或是吃東西時會出現牙齒一陣痠痛,這不一定光是牙齒有問題,很可能是因為筋骨已有問題!中醫師李深浦表示,牙齒過敏與筋骨痠痛有相關性,中醫在治療時則是互動且有完整的系統,會針對器官與機能互動性連貫治療,頭痛不一定醫頭,腳痛也不只是醫腳;所以,當出現牙齒過敏,會針對如何保護牙齒與筋骨來做治療。牙齦萎縮要拔牙?針對肝腎中藥與針灸可改善曾有一婦人牙齦都萎縮,牙醫師建議要拔牙;李深浦醫師指出,這位婦人經由吃中藥與針灸,針對肝腎與骨頭治療,本來牙齦浮腫有化膿,在進行二、三個月治療後,保住了她的牙齒,不用拔牙,牙醫師都覺得不可思議。瑜伽與太極拳 由內而外強健筋骨肌肉李深浦醫師進一步指出,牙齒與牙齦有互動關係,就好像筋與骨頭的關係,筋與韌帶要好,就要常運動,否則彈性不好,筋若是沒彈性,就容易斷裂,印度瑜伽與太極拳,都是注重柔軟與拉筋和運氣,可以由內而外關係到筋骨肌肉與皮膚。保養之道 運動拉筋+中藥李深浦醫師說明,有很多人有五十肩,六、七十歲就牙齒掉光,甚至要換關節,雖然現代人也有在保養,但卻不知真的保養之道,因為現代社會不懂運用中藥;所以,至一定年齡就要注重運動拉筋與鬆弛,而且可以用中藥來養生。七十八歲高齡用牙齒啃甘蔗 他都用中藥來保養肝腎與筋骨很難想像李深浦醫師已七十八歲高齡,牙齒還很勇健,甚至可以用牙齒啃甘蔗;他愛打高爾夫球,而且還可以去滑雪,能摔能起,可見其筋骨健康。很多球友都很佩服他的體能與球技,可以超越四、五十歲;原來他都有用中藥來保養肝腎與筋骨。需要補鈣嗎?讓身體能吸收鈣才是重點想要筋骨好需要補鈣嗎?李深浦說明,其實補鈣是誤導,應該要讓身體能吸收鈣,而且食物中就有鈣,吃軟骨、雞骨與魚骨頭,小魚乾與綠色蔬菜,都可攝取到鈣,本身要能有吸收鈣質能力,且要曬太陽,才有D3幫助鈣質吸收;否則,沒有骨本就不耐老也不耐勞動。(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眼中風」無徵兆 注意5點危險因子

「眼中風」無徵兆 注意5點危險因子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眼中風有如不定時炸彈,發病前毫無症狀,除了視力瞬間喪失,並不會疼痛。有高血壓病史的李伯伯,某天起床突然右眼一片黑,本以為休息就好,隔10分鐘還是看不見,太太警覺不對勁,趕緊陪同就醫,經醫師檢查為「視網膜靜脈阻塞」,即俗稱「眼中風」,所幸治療後挽回視力。大部分眼中風病人都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病史,有三高的民眾要特別當心。血栓塞住眼部血管 就成了眼中風血栓塞住腦血管會腦中風,發生在眼部血管就成了眼中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眼科主任方怡謨表示,眼中風指視網膜血管阻塞,可分為動脈與靜脈阻塞,又以網膜靜脈阻塞最為常見。原理如同水槽堵住、水管爆掉,眼部血管一旦阻塞,使網膜水腫缺血。如為靜脈阻塞,病人會覺得眼前突然有黑影,某部分視野缺損;若動脈阻塞,則一下子就看不見。眼中風發病前毫無徵兆,並不會有疼痛感,屬無痛性的視力瞬間喪失。雖然有些人可能隔幾分鐘至半小時,自行回復視力,但極大比率病人都沒有前兆。年紀大、有三高、眼壓高為危險因子眼中風的危險因子,包括(1)年紀大(50歲以上)、(2)有高血壓、(3)高血脂、(4)糖尿病、(5)眼壓較高。上述病例本身有高血壓,血管壁增厚,較狹窄處會慢慢塞住,當血液回流受阻、壓力越來越高,血管就會破裂,造成突發性視野缺損。另外,有病人是心律不整,血液中有小血塊,血栓卡在眼球血管內導致眼中風。可別以為年輕,就不會眼中風。方怡謨主任表示,在門診看過30歲出頭的上班族,某天熬夜後突然視茫茫,研判應為睡眠不足,免疫力下降,使血管發炎,導致網膜靜脈阻塞。雖然網膜動脈阻塞較少見,但屬眼科急症,須在90分鐘內搶救,否則可能失明。而常見的網膜靜脈阻塞,就不一定要掛急診,視發生位置及範圍,治療後仍有機會回復視力。依眼中風類別 可以打針或雷射治療眼中風治療方式已有相當大的進步,方怡謨主任說明,針對出血性眼中風,現在可注射血管新生抑制劑,抑制不正常新生血管生長,避免病人因眼中風引起黃斑部水腫,造成嚴重視力損傷,臨床有顯著效果。缺血性眼中風,則需做全網膜雷射。目前健保有條件給付黃斑部「打針」治療,病人視力須在0.05到0.5間、水腫厚度超過300微米,並接受眼底攝影檢查。但有研究顯示,血管新生抑制劑可能引起血壓升高、影響心臟功能等副作用,有心肌梗塞、腦中風病史者或懷孕病患,不建議施打。防眼中風 從飲食、運動、作息著手方怡謨主任叮嚀,預防眼中風、降低危險因子,從飲食、運動、作息著手。三高病患要好好控制,飲食避免太油、太鹹、太甜,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維持正常作息、少熬夜,並且每年定期做眼底檢查,預防眼中風發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