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子宮肌瘤要開刀嗎?醫:視症狀而定

子宮肌瘤要開刀嗎?醫:視症狀而定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子宮肌瘤是在婦產科中,最常見的良性腫瘤,會因肌瘤不同位置、大小和數量會造成不同症狀。目前治療方式依據是否有生育計畫、邁入更年期、生活品質、經濟因素、手術風險等因素,而有不同的治療考量選擇,建議患者與醫師討論,找出最適當的治療方式。手術或觀察追蹤 「症狀」為優先考量台大醫院婦科副教授陳啟豪醫師表示,罹患子宮肌瘤的女性要不要開刀,主要應視其所出現的症狀而定。如出現經血量多、異常出血;或是肌瘤壓迫附近器官,造成頻尿、排便困難;甚至已經影響受孕機率,就會安排手術治療。若沒有出現特殊不適症狀,醫師通常會綜合評估肌瘤位置及生長速度、患者年齡、是否有懷孕需求等因素,建議患者每3-6個月定期追蹤觀察即可。微創手術傷口小 肌瘤過大過多不適用目前治療子宮肌瘤有侵入性的手術切除,以及非侵入性的藥物治療。陳啟豪醫師指出,針對侵入性的手術切除,不少女性擔心會在腹部留下疤痕,因此希望採用微創手術,保持腹部美觀,但非人人都適合;陳啟豪醫師說,當肌瘤超過13公分、肌瘤顆數太多時,若採用微創手術,其操作上容易有死角,無法將肌瘤摘除乾淨,且術後縫合難度高,恐影響日後生育,這類患者建議採用傳統開腹方式或5公分傷口微開腹方式切除肌瘤。口服荷爾蒙阻斷藥物 助肌瘤萎縮、降手術風險若不想開刀、身體因素或不適用微創手術的族群,陳啟豪醫師建議,可先透過藥物抑制肌瘤大小,以利後續手術進行,或藉此減輕症狀。目前藥物治療包含兩種方式,一種是以針劑注射,阻斷荷爾蒙,藉此使肌瘤萎縮,但因荷爾蒙被阻斷,較容易出現更年期症狀,或造成骨質流失等風險;另一種口服荷爾蒙阻斷藥物,屬選擇性的黃體素調節藥物,服用3個月後可使肌瘤縮小2-3成,同時能調控月經、降低出血風險,達到改善症狀目的。陳啟豪醫師補充,若將口服荷爾蒙阻斷藥物用於手術前治療,不僅可使肌瘤萎縮,且能改善貧血症狀,爾後再進行手術治療,也能減少輸血、降低手術風險,預後也較佳;若在術後使用,則可減短後續修復時間,讓照護更順利。治療選擇多 須經醫師專業評估陳啟豪醫師提醒,根據美國婦產科醫學會的子宮肌瘤臨床治療指引,若女性正介於生育年齡,且肌瘤已有症狀,一般會建議先積極以藥物治療改善症狀,接著再評估是否有侵入性治療的必要性,避免影響日後受孕以及生活品質;在治療子宮肌瘤前,最重要的還是應與醫師充分溝通,且了解各項治療方式的優缺點與風險,再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才是治療子宮肌瘤的上上之策。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發熱卸妝品更乾淨?過敏者慎用

發熱卸妝品更乾淨?過敏者慎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先前有一款「會發熱」的卸粧凝膠,號稱可打開毛孔,徹底清潔汙垢,在日本熱銷。對此,皮膚科醫師邱品齊在其部落格撰文指出,溫熱感與清潔效果無關,如果肌膚容易長痘、長粉刺、敏感、泛紅者,更要謹慎使用此類溫熱型卸粧產品。清潔同時護膚 不如單純最可靠使用卸粧產品會產生溫熱感,主要是因為添加甘油(Glycerin)、雙丙二醇(Dipropylene glycol)、丁二醇(Butylene glycol)等成分,接觸水分後會釋放熱能。但這種發熱效果只是暫時的,想在短短幾秒的升溫時間內「打開毛孔、加強清潔」其實很困難,唯一好處是冬天使用時較舒服。此外,有些卸粧品還添加精華液,宣稱可以「邊卸粧邊保養肌膚」,但是卸粧品最主要的功能還是在於清潔皮膚,不像保養品會長時間停留在肌膚上,添加護膚成分的意義不大。沒上妝也卸妝 小心變敏感一般說來,最常見的卸粧問題,反而是過度清潔引發肌膚敏感、乾燥、泛紅。有些人即使沒化粧,憂心空氣髒汙會堵塞毛孔,堅持洗臉前要先卸粧,結果卸粧品帶走肌膚角質層油脂,反而破壞油水平衡。特別是異位性皮膚炎、敏感性肌膚者,千萬別頂著素顏還卸粧。該卸妝的時機 注意3原則卸粧不乾淨,容易阻塞毛孔。卸得過度,又會刺激皮膚。到底該如何拿捏卸粧程度呢?邱品齊醫師建議遵循以下3項原則:1) 只擦防曬,且防曬品不具防水耐汗、持久型效果,以普通洗面乳清潔即可。2) 有擦飾底乳、BB霜、CC霜、粉底,需卸粧。3) 有擦防水抗汗的防曬品、防掉色抗暈染的彩粧品,或化大濃粧,需使用卸粧油卸粧。(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681期資料)

包裝茶是化工合成?食藥署破解迷思

包裝茶是化工合成?食藥署破解迷思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多人對於市售包裝茶飲有錯誤觀念,誤以為內容物沒有真材實料,都是化工合成茶。產生以上迷思,多半是因為一般人很少從食品製造技術的角度來認識包裝茶,為了滿足消費者知的權利,提供更多選擇自由,食品藥物管理署讓您一起來了解包裝茶的製程。用茶葉及水萃取出茶湯 有3種方法無論是綠茶、紅茶還是烏龍茶,製作包裝茶飲時,利用茶葉泡水,將茶湯「萃取」出來。萃取方式主要分為3種:1) 浸泡法/是最常見的茶湯萃取方式,類似平常泡茶包的方法,業者將茶葉放置在提籃中,再放入60至70°C的熱水中浸泡 15至25 分鐘,期間提籃2至3 次左右。2) 攪拌法/使用翻轉煮茶機進行攪拌,將茶葉投入已有熱水的萃取罐裡,經翻轉攪拌後萃取出茶湯。3) 冷萃法/讓茶葉籃在密閉的萃取釜中循環萃取茶湯,相較於前2種方法使用60至70°C的熱水,第3種萃取方式可以在比較低的溫度下進行,也就是部分產品標榜的「冷萃」技術。包裝茶透過添加抗氧化劑獲碳酸氫鈉 避免變質影響風味由於茶湯很容易氧化,假如茶湯沒有現泡現喝,可能變色又變味。為了延長茶飲存放時間,方便從製作地點運送到各個銷售端,包裝茶可透過添加抗氧化劑「L-抗壞血酸」,也就是維生素C,避免茶湯氧化影響色澤、口感和風味。另一種成分表上常見的食品添加物「碳酸氫鈉」,俗稱小蘇打,可將茶湯的pH值調整為中性偏鹼,同樣有助於維持口味與色澤。完成以上步驟後,再經歷降溫、殺菌、冷卻、裝瓶等過程,一瓶方便消費者隨時隨地飲用的包裝茶飲就完成了。食藥屬表示,民眾只要別過度飲用,而且每日該攝取的水分都有正常攝取,不必擔心包裝茶影響健康問題。(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681期資料)

別亂喬骨!男以為扭傷就醫才知骨折

別亂喬骨!男以為扭傷就醫才知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熱愛排球的中年男性,某次排球友誼賽中,覺得右手食指好像扭到,先找民俗療法「喬」,當下痛到飆淚。返家後患處疼痛不已,且整個手掌、手背瘀青腫脹,嚇得他連忙就醫治療找上。檢查發現男子食指近端指骨骨折,醫師提醒,民眾遇運動傷害接受喬骨前,應先接受醫師診斷,確定是否骨折或關節脫臼,切勿本末倒置,反而造成後遺症。食指骨折以為僅扭傷 找民俗療法喬骨反加重病況這名病患打排球長達20年之久,過去也曾發生手指扭到的運動傷害。這次被球打到食指痛一下,就像扭到後,仍持續打4場球賽,返家後,才找民俗療法師傅想將食指喬回來。收治病例的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楊椒喬表示,經X光檢查及臨床診斷,病患右手食指近端指骨有骨折,建議患者立即接受內固定手術,在骨折處以鈦金屬鋼板固定,術後並立即穿戴熱塑形手護具加以保護、固定,須至少穿戴3個月。術後須暫停激烈運動 帶護具固定並進行復健患者表示,看到X光中食指骨折岔開且差點就穿刺皮肉成為開放性骨折,嚇了一大跳,沒想到會這麼嚴重。回想喬骨時就已痛到飆淚,返家後食指痛楚依舊,還連帶手掌、手背瘀青、腫脹,疼痛不已,想起忍痛的日子仍餘悸猶存。最愛的排球運動,可能已留下心理障礙,要過段時間才能重新上場。楊椒喬院長提醒,患者術後需暫停一些激烈運動,例如排球。除了戴護具固定與保護,也需要接受復健,關節活動應在醫師或物理治療師教導後,並在穿戴護具下進行,重新上場打排球預估要半年後。

人工淚液當保養?2大迷思害健康

人工淚液當保養?2大迷思害健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最近小琪白天上班、晚上又參加活動,戴隱形眼鏡時間越來越長,眼睛常常酸痛,甚至乾澀到張不開,只能瞇瞇眼來看人。她想買人工淚液來改善,但走進藥粧店,琳瑯滿目的產品不知道該如何選擇。別太常點人工淚液當保養 常見的2大迷思民眾感覺眼睛乾澀不舒服時,多半會自行購買人工淚液,希望藉此舒緩症狀,但食品藥物管理署建議,購買前仍應先諮詢醫師或藥師,確認何種成分、用法最符合實際需求,並及早發現自己的狀況是否需要進一步治療,以下將說明使用人工淚液最常見的2項迷思。迷思1)可每天點人工淚液當「保養」嗎?人工淚液的主要成分包括水、保濕劑、增稠劑,有助於短暫維持眼睛濕潤,市售種類大致可分為「單次使用」與「多次使用」2種。單次拋棄式包裝不含防腐劑,在開封當天就要用完,即使還有剩,也必須丟棄;多次使用型為了抑制微生物孳生,通常含有防腐劑,且開封超過1個月也要丟棄,以免傷害眼睛。原則上,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可以每天使用,臨床上治療乾眼症時,可能要每小時點2次,如果一天使用超過4至6次,就應挑選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以免引發過敏反應。但是,大多數人往往不了解最適合自己症狀的產品種類及用法,而且有些防腐劑成分如Benzakonium Chloride、Cetrimide大量使用可能傷害角膜。無論哪種人工淚液,都需和眼科醫師或藥師討論,再遵循建議使用,千萬不要憑直覺亂用。迷思2)眼藥水可以取代人工淚液嗎?一般眼藥水根據不同產品訴求,會在保濕成分以外額外添加其他成分,不建議當作人工淚液的替代品。舉例來說,部分眼藥水加了血管收縮劑,以減少眼睛血絲,頻繁使用容易過度刺激眼睛;還有些眼藥水含類固醇成分,若使用時間稍長,容易在不知不覺中造成青光眼或白內障。睡飽勤補水 常保眼睛舒適想預防眼睛乾巴巴,可從飲食和生活習慣兩方面著手,包括適時補充水分、多吃富含維生素A、C、E的食物。此外,別在強光下看電腦或閱讀;用眼每50分鐘就適度休息5到10分鐘;睡眠充足不熬夜;若長時間待在空調環境,應遠離出風口,若房間太乾燥的話,也可以放一盆水喔。(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682期資料)

講座/肌少症的飲食防治

講座/肌少症的飲食防治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家裡長者吃的量日益減少?擔心老人家營養不夠?身體愈來愈胖或愈來愈瘦卻行走無力,常喊全身痠痛或虛弱,可能有肌少症的狀況。銀髮族常因為牙齒不好或食慾差、食物太硬,能吃的食物有限,常導致營養需求不均衡,加上體力行動不加少外出。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1月17日(四)舉辦營養講座,由林郁珊營養師主講「肌少症的飲食防治」,為照顧銀髮族的飲食營養,本課程營養師將與營養科實習生教導如何利用衛生福利部公告建議量,改變食材選擇,均衡飲食、運動讓家人照顧輕鬆,長者健康保有肌肉力。(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肌少症的飲食防治時間:108年1月17日(四)下午15:00-15: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講座/嬰幼兒牙齒保健

講座/嬰幼兒牙齒保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些父母、長輩遇到幼兒半夜哭鬧,為了迅速安撫小孩,就讓小孩喝奶,無論配方奶、還是母奶,只要晚上喝過又沒刷牙,很容易就引發奶瓶性齲齒,若整口蛀牙很嚴重,治療就會很棘手。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1/16(三)舉辦小兒衛教講座,由李雯玲衛教師主講「嬰幼兒牙齒保健」,為家長提供小兒牙科正確的保健之道。講座內容豐富,歡迎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嬰幼兒牙齒保健時間:108年1月16日(三)上午10:30-11:00地點:雙和醫院2樓小兒科門診候診區和健兒門診外側洽詢:02-2249-0088

睡不飽易肥胖!別放過這黃金睡眠時段

睡不飽易肥胖!別放過這黃金睡眠時段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白天總覺得累、睡都睡不飽嗎?常失眠體重卻直線上升?小心翼翼計算每餐熱量、努力運動,嚐試各種不同減肥方法,減肥效果卻不如預期,或總是在體重達到目標後,無法維持多久又開始復胖。你也有這樣的困擾嗎?或許你應該好好檢視睡眠品質。睡眠不足使脂肪代謝紊亂 影響荷爾蒙分泌現代人很多都有睡眠不足問題,但別以為睡眠只影響精神,用咖啡提神或假日補眠就好。根據美國健康研究顯示,睡眠時間是神經、內分泌調節非常重要的階段,長期睡眠不足,不但容易影響情緒、健康,還會加速老化與肥胖的形成。研究顯示,每天睡眠時間少於5小時的人,比起睡眠時間7小時的人,肥胖機率增加高達50%。睡眠不足如何影響體重的變化?何信緯醫師說明,睡眠不足的人不但會讓脂肪代謝紊亂,還會影響胰島素、皮質醇、飢餓素與瘦體素這些荷爾蒙的分泌,其中最主要的關鍵是飢餓素和瘦體素的分泌。激餓素增加 對高碳水化合物食物胃口大開飢餓素又稱為食慾增加素,睡眠不足時,飢餓素增加會造成食慾變好,尤其會特別想吃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這也是很多減重的人無法抵抗高熱量食物與甜食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睡眠不足的人也因為清醒時間比較長而吃進更多食物,不知不覺中就攝取更多熱量。(圖表參考自 journal of Obesity & Eating Disoeder vol.1 No 2:2)睡眠也不是睡越多越好,而是要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何信緯醫師表示,每個年齡層都有不同的睡眠需求,一個成年人所需要的正常睡眠時間大概是7個小時,其中黃金睡眠的時間是指凌晨11點到3點,切記千萬別熬夜,即使假日睡再久也補不回來。如何提升睡眠品質1) 避免午睡時間太長。2) 適量運動。運動不但可以減重,更可以提升睡眠品質,但是避免在睡前3小時做運動。3) 睡前7個小時避免咖啡因的攝取。4) 避免過度飲酒。因為酒精會破壞睡眠週期。5) 睡前1至2小時,暫停使用3C產品。6) 晚餐在睡前4小時前完成。如果晚餐太晚進食,睡覺時胃裡還有大量食物沒來得及消化,食物的熱量與脂肪就容易囤積在腰、腹、臀部與大腿。7) 睡前30分鐘洗溫暖熱水澡、喝杯溫牛奶,讓身體放鬆,緩解全身疲勞,都是促進睡眠不錯的好方法。利用良好的睡眠 改善長久以來困擾的肥胖近年來許多研究都已經證實肥胖對健康造成的影響,減重也成為許多人生活中努力的一部分。肥胖的成因也往往不只單一因素,一味少吃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何信緯醫師建議,好好檢視自己的作息,在秋冬之際,利用一夜好眠的荷爾蒙量,把健康補回來吧!

政府新春大紅包 C肝健保全面開放

政府新春大紅包 C肝健保全面開放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2019年元月起,政府全面開放慢性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的健保給付,療程只要8至24週,不僅治癒率高達97%,相較於傳統療法,全口服新藥副作用極低。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林漢傑醫師呼籲,民眾把握C型肝炎治療黃金期,利用政府德政,及早篩檢、早日治療。C型肝炎及早治療 降低肝硬化、肝癌風險林漢傑醫師說明,由於肝臟是「沉默的器官」,大部分肝病發生並沒有明顯症狀,等到出現明顯症狀時通常已肝癌末期,治療效果有限。每年約1%C型肝炎病患會變成肝硬化,而隨著病程進展,每年約有3至5%病患會演變成肝癌,甚至也有少部分人不經由肝硬化,直接從肝炎演變成肝癌。一名60歲老婦人於20幾年前確診罹患C型肝炎,未積極治療,2013年時惡化為肝硬化併發胃食道靜脈曲張出血。但因傳統療法副作用高,使她無法完成療程。所幸去年(2018年)C肝健保給付開放代償不全性肝硬化患者(程度為F3以上),老婦人使用全口服新藥終於成功擺脫C肝,病情獲得良好控制,不再有腹水、黃疸症狀,12週內肝功能指數就降回標準值。林漢傑醫師提醒,C型肝炎治療應越早開始越好,目前的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治癒率高達97%,療程8至24週且副作用少,病友們應把握黃金治療期,落實篩檢、及早治療,避免拖延病情惡化至肝硬化、肝癌。2019年起健保給付C肝全口服新藥 全面開放不設限林漢傑醫師表示,過去健保設限,導致不夠嚴重的病患無法給付全口服新藥治療。現今政府德政,只要確診慢性C型肝炎,不論1至6型基因型,不論肝纖維化程度,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均有健保給付,預計將有約4萬名病患受惠。呼籲已知自己為C型肝炎感染者的民眾,主動就醫治療,善用政府健保給付,根治C肝,遠離肝癌風險。目前國民健康署亦提供民國55年次或以後出生且滿45歲民眾,終身有一次免費肝炎篩檢服務。林漢傑醫師建議符合資格的國人,可善用此項篩檢服務或自費前往醫院檢查,安排健康檢查小心肝,與家人一同安心好過年。

開車心慌慌?駕駛恐懼症恐怕已找上你

開車心慌慌?駕駛恐懼症恐怕已找上你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0歲的王先生經營包包皮件門市,因為業務長期需要送貨。近幾個月發現開車上高速公路時,會感到特別緊張,甚至出現胸悶、心悸、呼吸困難等症狀,尤其在空曠、遼闊路段特別嚴重。為了避免出現這些症狀,王先生只好改開平面道路,對工作造成很大影響,至身心科求診。另一名55歲的張先生每當要搭乘飛機、火車、巴士等大眾交通工具時,會出現極度害怕、恐慌,同時也有胸悶、心悸等症狀。為了避免出現上述不舒服,張先生不得不犧牲許多社交生活機會,深感困擾而至身心科就醫。駕駛恐懼症屬於空間恐懼症 會害怕逃脫困難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精神科醫師顏嘉男說明,恐懼症是一種對某種特定情境或是特定物體產生非常不合理的極度害怕,即使病人也知道這種令人害怕的物體、情境並沒有危險。常見的恐懼症以害怕動物或昆蟲居多,例如蜘蛛、蟑螂、蜈蚣或老鼠、鳥類、貓;其次是某些自然情境,如懼高、怕黑等;第3種是某種特殊情境如打針、看牙醫等,病人也會感到非常害怕。此外,還有2種較複雜的恐懼症,第1種是社交恐懼症,病人會對參加社交場合或要公開上台感覺特別不安;第2種是如前述病例的空間恐懼症,病人會在某些情境感到非常害怕逃脫困難,像是在高速公路上駕駛,搭乘飛機等交通工具、坐雲霄飛車、開車通過橋梁隧道等。逃避駕駛來避免症狀 對生活品質造成影響駕駛恐懼症屬於空間恐懼症的一種,常見的原因有2種,(1)過去曾發生過危險駕駛事故,導致創傷後壓力症候群,(2)或患者本身有空間恐懼症。如開車在高速公路上或是塞車在車陣中,病人會出現恐慌發作或極度害怕,感到極度不安、害怕、心悸冒汗、擔心失控不安全,致使病人逃避駕駛來避免上述症狀出現,對生活品質造成顯著影響。顏嘉男醫師提醒,無論是哪種情況,碰到時要保持冷靜,就醫只要經過適當的認知行為治療、訓練放鬆的技巧及藥物治療,通常治療效果皆可達到相當程度的改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