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流感進入流行期 疫苗還沒打怎麼辦?

流感進入流行期 疫苗還沒打怎麼辦?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今年的冬天雖然不如過去幾年天氣冷颼颼,但是流感病毒仍如往常開始肆虐。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監測資料,國內12月30日至1月5日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計7萬6562,急診類流感就診病例百分比已超過流行閾值,因此宣布流感疫情正式進入流行期!高危險族群接種流感疫苗 降低嚴重併發症發生率、死亡率安南醫院社區暨預防醫學科主任蔡忠紘提醒,預防流感最重要的是要每年接種流感疫苗!今年的流感疫苗比往年稍晚,於去年10月15日起正式施打。今年度自費流感疫苗供不應求,先前公費流感疫苗雖然有品管疑慮造成民眾施打意願較低,但目前全台也僅剩1至2周的存貨量。已經進入流行期,而預估1個月後將進入高峰的流感疫情,民眾該如何做好自我保護呢?蔡忠紘主任說明,打完流感疫苗並非表示就完全不會得流感或是不會感冒,主要是對高危險族群可減少嚴重併發症發生與死亡率!這次流感季節自107年10月1日起,共累計188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其中有18例死亡。即使打完流感疫苗,也要約2週到1個月後產生抵抗力,6個月後逐漸下降。老年人等高危險族群免疫力差 感染肺炎較危險罹患流感後併發肺炎,往往是致死的重要原因!蔡忠紘主任說明,流感病毒會破壞呼吸道上皮、降低黏膜免疫力、也讓肺炎鏈球菌等致病菌更容易入侵人體造成感染。肺炎是去年國人第3大死因,老年人等高危險族群因免疫力差,一旦感染肺炎往往後果不堪設想。且相較於流感疫苗高接種率,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接種率明顯偏低。有鑑於此,蔡忠紘主任建議,目前雖非衛福部公費肺炎疫苗提供時間,但包含老人、慢性病患等流感與肺炎的高危險族群,若未曾施打肺炎疫苗者,或是曾施打公費肺炎疫苗但超過5年者,近期仍可自費施打肺炎疫苗,增加抵抗力。面對流感疫情肆虐,民眾也應做好個人衛生、勤洗手、注意咳嗽禮節,生病應儘早就醫,維護自身健康。

魚刺竟穿過小腸!老年安全吃魚有撇步

魚刺竟穿過小腸!老年安全吃魚有撇步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小腸長出一根避雷針?81歲的黃姓老翁有失智症,某日右下腹劇痛就醫。家人也不知怎麼造成,經回想才想到3天前曾吃過魚。因為老翁失智言詞反覆,但X光片看不出明顯異狀,電腦斷層才發現疑似有根異物穿刺小腸,緊急手術果然發現一根魚刺穿破小腸,如直立的避雷針。因為延宕3天才就醫,該處小腸化膿感染,切掉20公分小腸,若再拖延甚至可能引發敗血症送命。失智導致進食感知能力較差 吞進4公分魚刺衛福部彰化醫院一般外科主任余明昌表示,異物應是魚刺,穿過小腸引起腸液外漏,還出現腹膜炎症狀,只得緊急手術。打開腹腔,赫然發現小腸被一根約4公分的魚刺穿透,出現如避雷針畫面。該處小腸已化濃,無法局部修補,只好將感染的20公分小腸切除,再進行截斷處重接的吻合手術。小腸全長約400公分,主要對食物進行消化及吸收,少了20公分影響不大。一般若外來異物刺穿小腸,會造成腸液流出,肚子很痛,變成腹膜炎,若不馬上處理,還可能演變成敗血症,有生命危險。上述個案或許2至3天前就開始痛,但病人失智感知能力不足,造成延宕。所幸還能及時手術,黃姓老翁住院12天後出院。老年人吃魚 烹調大塊無魚刺搗碎後再吃如果魚刺細小根本穿不透小腸。但該魚刺長達4公分,照理說進到嘴中不難發現,進入喉部也應該有感覺,但病人完全不知情,應該是年紀大又失智導致嚼食敏感度大幅退化。老年人吃魚,最好烹調大塊無魚刺的魚種,搗碎後再給老人家吃會比較安全。臨床上吞食異物的病人以精神疾病患者和受刑人最多,但老人家因為各項功能退化,誤食異物較嚴重,以魚刺和雞骨頭情況最多。余明昌主任強調,如果異物位置在內視鏡可取出的食道、胃、直腸等處就直接以內視鏡取出,如果已經到了小腸,通常可以從肛門排出。但如果產生腹痛或觀察3天還無法排出,就得要手術取出,不然一旦引發腹膜炎,就有敗血症的可能。

講座/五十肩用藥

講座/五十肩用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五十肩會自己好?事實上只是因為出現鈍麻現象,使疼痛感變弱而已,被拉扯到的肌肉、肌腱、神經等並沒有得到改善。即使疼痛感暫時消失,不久後卻會開始痠麻,嚴重者甚至會發生旋轉袖斷裂的狀況。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1/15(二)舉辦用藥安全講座,由黃子津藥師主講「五十肩」,為受五十肩所苦的民眾提供正確用藥處置。講座內容豐富,歡迎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五十肩時間:108年1月15日(二)下午14:30-15:0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一樓門診藥局候藥區前洽詢:02-2249-0088

講座/火鍋暖暖吃

講座/火鍋暖暖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亞硝酸鹽是常見的肉類防腐劑,用來防止肉毒桿菌生長。高溫久煮時,湯中的亞硝酸鹽濃度不斷變高,當大口大口喝著火鍋湯時,就等於是把亞硝酸鹽一口一口吞下肚,攝取過多會導致急性中毒、呼吸困難等。進入人體後,經腸道細菌分解,會產生致癌物亞硝胺,過多的亞硝胺會導致心血管疾病及致癌等重大危害。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1/16(三)舉辦營養講座,由張偉胤營養師主講「火鍋暖暖吃」,為民眾們提供吃得開心又不傷害健康的火鍋吃法。講座內容豐富,歡迎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火鍋暖暖吃時間:108年1月16日(三)上午10:00-10:30地點:雙和醫院心臟內科門診前洽詢:02-2249-0088

講座/頭頸癌病友營養迷思

講座/頭頸癌病友營養迷思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頭頸癌病人於手術或治療期,最直接面臨飲食的改變,病人在這段期間可能因治療副作用食慾減低、進食量變少,而忽略營養的充足;或是病人喝營養品喝膩了,家屬與病人陷入苦惱,不曉得能有哪些替換方法?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1月15日(二)舉辦癌症講座,由施淑梅營養師主講「頭頸癌病友營養迷思」,營養師將於課程中與病人及家屬雙向互動,協助大家如何提供充足營養,並打破一些營養迷思,報名可電洽亞東醫院癌症資源中心(02)89667000轉分機2176。(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頭頸癌病友營養迷思時間:108年1月15日(二)上午10:00-11: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三樓第四會議室(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2176

吃鍋免怕胖!中醫教吃對好享「瘦」

吃鍋免怕胖!中醫教吃對好享「瘦」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冬日時光無論天氣冷或熱,都想用一頓火鍋饗宴來感受冬季氣氛。儘管美食魅力難敵,但又會理性地告訴自己火鍋熱量高、可能成為肥胖元凶!對此,中醫師陳峙嘉提出「吃鍋撇步」,提醒民眾,留意食材選擇及食用順序,讓吃火鍋成為享受,無須再膽戰心驚。想吃又怕胖 改變習慣打破吃鍋迷思將各式各樣的食材放入熱呼呼的美味湯底中滾滾沸騰,是許多人在冬季的享受。不過,許多民眾對於吃得健康、又兼具美味常有疑慮;因為擔心肥胖而忍耐不吃、或是拒絕火鍋餐敘的人更比比皆是。陳峙嘉說明,大眾可以打破「吃鍋」迷思,在湯底、內容物、食用順序作些變化、設計,也可以輕鬆享受。過多調味負擔大 天然食材維持身體健康陳峙嘉指出,現代飲食口味常被調味料影響,造成身體負擔。因此,從湯底選擇就要留意,如:清爽蔬菜、新鮮海鮮,都是很好的天然甜鮮味來源;調味、辣油較多的麻辣鍋則要注意,切勿油膩飲食。不過他也提醒,若是本身有痛風、三高狀況的民眾,還是要避開海鮮,以清燉蔬菜為湯底。而內容物部分則建議以「天然食材」為主,捨棄加工品,讓味蕾保持敏感,也使身體可以較輕鬆消化、吸收。最後再吃澱粉 避免過度飲食輕鬆享受美食除了「吃什麼」,「怎麼吃」也相當重要。放入多元食材前,可以先將部分火鍋湯撈起,準備稍後飲用,避開燉煮豐富食材後提高湯底熱量。另外,整體的飲食順序切記將「澱粉」置於最後,以蔬菜、肉類為先,若發現飽足感不足,再適量食用,避免自己陷入過度飲食狀態,最後落得飽到走不動的窘況。陳峙嘉呼籲民眾無須在美食與健康之間拉扯,其實只要留意食材選擇並注意食用順序,「吃火鍋」便不再是罪惡美食的代名詞,每次的聚餐都能輕鬆享受。(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肝癌侵襲無症狀!「223」口訣防範

肝癌侵襲無症狀!「223」口訣防範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肝癌為台灣國人最常罹患的癌症之一,且20多年來始終蟬聯癌症死亡率亞軍,對國人健康影響甚鉅。因此,醫界一直努力於如何發展有效的肝癌治療方式。台灣肝癌醫學會理事長暨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副主任林錫銘表示,台灣為肝癌高盛行率地區,根據衛生福利部近年國人死因統計,每年有高達8千多名國人死於肝癌和肝內膽管癌,急需治療突破。惟近十年來肝癌第一線標靶治療苦無進展,病患早期的疾病控制始終無法進步。肝癌早期無症狀 疲勞、體重減輕等恐已晚期林錫銘理事長表示,根據105年癌症登記報告統計,肝癌發生個案數約佔所有癌症的1成,新發生數超越萬人,男性個案數為女性的2倍多。肝癌發生率為男性第2名、女性第5名,肝癌最盛行的年齡落於30多歲至70多歲間。因肝癌早期幾乎無症狀,一旦出現疲勞、體重減輕、食慾不振、黃疸、腹部腫大等症狀,疾病多已進展至晚期,且疾病一旦轉移,五年存活率也將降至約3成以下,肝癌又被稱為沉默殺手。林錫銘理事長分析,晚期肝癌多無法手術,第一線全身性治療普遍使用標靶藥物,過去10多年間,僅有一種傳統第一線標靶藥物可選擇。雖可延長存活期,但其他項治療指標包括疾病控制、腫瘤縮小等則較差強人意,醫師在苦無新藥可選擇下,治療成績始終無明顯進步。且傳統標靶藥物有嚴重不良反應如皮膚副作用患者也無其他替代良方,急需治療突破。新標靶藥物提高存活期、降低副作用發生率隨著醫學的進步,新一代肝癌一線標靶藥物終於問世。台灣肝癌醫學會常務理事暨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黃怡翔表示,新一代標靶藥物於全球大規模臨床試驗良好治療成果,去年(民國107年)11月底獲我國衛福部核准,可作為晚期肝癌的第一線治療新選擇。根據臨床試驗結果證實,新一代標靶藥物不僅整體存活期與傳統藥物並駕齊驅,在其他治療指標上更有突破性發展。包括無惡化存活時間延長2倍,達7.4個月;疾病無惡化時間延長亦達2倍以上,達8.9 個月,腫瘤縮小比例亦提高近3倍,達24.1%,打破傳統治療限制。新一代肝癌一線標靶藥物在華人族群,更有良好治療效果。黃怡翔教授指出,根據臨床試驗結果分析,華人族群使用新一代標靶藥物時,甚至能在整體存活時間上與傳統藥物拉出多近5個月的顯著差異,其他包括無惡化存活時間與疾病無惡化時間,更分別可大幅增加至9.2個月與11個月,使患者穩定控制疾病更久。黃怡翔教授表示,新一代肝癌一線標靶藥物口服用藥只需一天一次,增進病患便利。相較於傳統藥物,副作用發生率也較低,包括手足症候群、掉髮、腹瀉等問題,讓患者能夠更掌握自己的生活品質。2要、2不、3族群 對抗肝癌先從保健做起林錫銘理事長提醒,台灣是肝病大國,慢性B、C型肝炎是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約有6至7成是B型肝炎引起,約2成則是C型肝炎所引起。因為感染B、C型肝炎病毒後,有一部份人會變成慢性肝炎,慢性肝炎可能會演變為肝硬化,最後再罹患肝癌。林錫銘理事長提醒民眾,預防甚於治療。病情發展至肝癌前及早因應,可謹記2要2不3族群的「223」口訣:2要/40歲以上的民眾每年進行定期檢查,檢查項目包括「甲型胎兒蛋白」及「腹部超音波檢查」,兩者缺一不可。2不/飲食上應避免過度飲酒及易受黴菌毒素汙染的食物,例如發霉的麵包、玉米、醃漬類食品。3族群/罹患肝癌高危險族群包括「慢性肝炎患者」、「肝硬化者」以及「一等親中有肝癌家族史者」,應更加積極預防,40歲以後須定期進行篩檢。兩位醫師亦同步建議,肝癌治療越來越進步,確認罹癌也無須過度灰心,應了解自身肝癌病情,保持正面心態積極和醫師討論治療方針,切勿聽信偏方,方為對抗癌症保持最佳狀態。

人人都有的疤痕 卡介苗接種不可省

人人都有的疤痕 卡介苗接種不可省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每個人身上或許都有因為曾經受傷留下的疤痕,但是大家共同擁有的疤痕,就是位在左上臂注射卡介苗後留下的疤痕。這個疤痕是為了保護你我的健康而留下。卡介苗對於嚴重的結核疾病具有防護效果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感染科醫師陳文發說明,卡介苗也稱為BCG疫苗,在結核病防治的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雖然對於防治一般肺結核疾病的效益差強人意,但對於嚴重的結核疾病,如散播性結核分枝桿菌感染與結核性腦膜炎,仍有防護成效。台灣的結核病盛行率確實逐年下降,但目前仍未降低至足以貿然取消卡介苗的接種。在台灣,卡介苗接種皆由受過嚴格訓練的護理師採由皮內注射方式接種。接種後大約2週內會形成一個紅色小結節,可能稍微搔癢但不會造成發燒。這時只要持續觀察,不必擦藥或覆蓋;4至6週後,結節可能會潰爛或形成膿瘍,甚至稍微流出帶點血水的組織液或膿,照顧者可以無菌紗布或棉棒拭淨即可,避免擠壓,如果分泌物較多容易沾到衣物,可用無菌小紗布覆蓋。接種部位即使有上述狀況,大部份在3個月內都會乾掉結痂,形成疤痕。極少數寶寶可能產生不良反應 同側腋下及頸部淋巴結異常腫大需就醫陳文發醫師表示,卡介苗屬於活性減毒疫苗,對極少數嚴重免疫不全的寶寶可能發生感染的機會,或是部份免疫力正常的寶寶,接種後也可能發生注射部位潰瘍以及腋下或頸部淋巴腺炎等常見但不嚴重的不良反應。少部分接種卡介苗的嬰幼兒,接種3個月後傷口仍持續化膿、紅腫變大,或者觀察到同側腋下淋巴結、同側頸部淋巴結異常腫大,這時就要考慮帶寶寶就醫。陳文發醫師解釋,卡介苗接種發生嚴重不良反應的機率不高,如卡介苗骨炎和骨髓炎,發生機率為百萬分之50左右。過去觀察到卡介苗骨炎和骨髓炎的發生可能跟出生早期接種卡介苗疫苗相關,因此自2016年1月1日起,卡介苗適合接種的年齡由出生24小時後接種,調整成出生後5至8個月接種。輕微局部的不良反應則採取保守治療,可以持續觀察並定期回診,只有少數的寶寶需要使用細針抽吸膿瘍或使用抗結核藥物治療,大部分患者幾乎不必開刀。切忌自行塗抹藥膏 造成反效果陳文發醫師呼籲家長,如果接種卡介苗3個月後的嬰幼兒傷口仍持續化膿、紅腫擴大,或觀察到同側腋下淋巴結、同側頸部淋巴結異常腫大,切忌自行塗抹藥膏(包括類固醇或抗生素),或將疫苗注射處覆蓋中草藥等,甚至無故讓寶寶白白挨刀。應該求助小兒科醫師,讓專業兒科醫師進行判斷及處置。

青光眼初期恐無症狀 中醫教日常保養

青光眼初期恐無症狀 中醫教日常保養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青光眼為視神經病變的眼科疾病,會造成視野的縮小及視力喪失。青光眼與眼壓的升高雖非絕對,但仍有相當大的關係。隅角開放性青光眼大多初期無症狀 疾病漸趨嚴重才視力模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曾宣靜表示,青光眼大致可分為2類,隅角閉鎖性青光眼及隅角開放性青光眼。隅角閉鎖性青光眼與眼壓的驟然或間歇升高有關,容易出現自覺疼痛的症狀,需馬上治療,若太晚可能在症狀發生後幾天就失明。隅角開放性青光眼,以正常眼壓性青光眼占絕大多數。正常眼壓性青光眼由於隅角無閉塞,因此眼壓不會突然升高,初期幾乎沒有症狀。神經卻受到慢性壓迫,視野逐漸缺損,由於兩眼會相互彌補視野的缺損,較難自覺症狀,疾病到相當程度,才會感到視力模糊而就診。中醫無青光眼病名 歸納與風、火、痰、濕較有關中醫典籍中,並無「青光眼」的病名,但有與此病相近的臨床記載,如依其發病時瞳神內顏色的改變描述為「綠風障」、「青風障」等,或以常見頭痛症狀命名為「雷頭風」、「偏頭風」等。歷代中醫醫家對於「綠風障」、「青風障」、「雷頭風」、「偏頭風」病因有各自的觀點,總體歸納與「風、火、痰、濕」等因素較有關係,治療需結合實際狀況,審慎用藥。多數中醫認為心理狀態會影響病情,因此需要注意保持心情放鬆,避免情緒波動過大。青光眼處於空氣不良環境而不適 可先洗臉洗去眼周灰塵日常調養上,青光眼患者需注重均衡營養,避免辛辣和酒、濃茶、咖啡等可能引起眼壓升高的飲食,並注意保持大便暢通。其次,生活放慢步調,多讓眼睛休息,少看電視、少滑手機,少讓眼睛暴露在強光、閃光下。若在空氣不良或粉塵環境中,眼睛感到刺激、灼熱或脹腫時,處理第一步應是去洗洗臉,洗去眼睛周遭可能引起不適的灰塵、粉塵,而後讓眼睛多加休息。曾宣靜醫師表示,此外,眼壓不高的青光眼患者,可能為緊張焦慮、熬夜、睡眠過少倒致,應避免生氣、焦慮,以樂觀寬廣的胸懷處事待人,儘量減少工作量,改變熬夜的睡眠習慣,保持睡眠充足。

高纖飲食少油鹽 三高不來拜年

高纖飲食少油鹽 三高不來拜年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農曆新年即將到來,長假期間,家人親友聚餐少不了大魚大肉,吃飽喝足又習慣性懶在沙發上,小心三高可能已經悄悄來跟你拜年!三高、代謝症候群者 初期症狀不明顯三高指血壓偏高、血糖偏高與血脂肪偏高。在還未達到疾病定義前,稱為代謝症候群,血壓大於等於130/85mmHg或已用藥、三酸甘油脂大於等於150mg/dl、高密度膽固醇男性小於40mg/dl,女性小於50mg/dl、空腹血糖高於100mg/dl或已用藥、腰圍男性大於等於90cm,女性大於80cm者,5項指標符合3項以上。無論是三高或是代謝症候群,除非疾病已經進展到非常嚴重,大多數的病人不會有明顯的症狀。很多人已經得病卻沒有感覺,但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與腎臟疾病的機率卻都已經比健康的人高。國民健康署積極推動成人健康檢查,希望符合資格的所有人都應該免費參加篩檢。先吃蔬果、湯 再吃魚肉、澱粉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家庭醫學科醫師顏正中表示,很多民眾自認為沒有症狀,沒有意識到疾病嚴重性,因此不願意接受檢查或檢查出異狀也不願就醫用藥。這樣常導致糖尿病惡化,提高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周邊血管疾病與腎臟病的發生機率。年節將近,除了把握時間定期接受成人健康檢查與四癌篩檢外,更要注意長假期間飲食與生活的一些原則以保健康。飲食的部分,傳統年菜往往大魚大肉,適量食用外也要注意搭配蔬果。先吃蔬果與湯類,三分飽後才吃魚肉與澱粉類,減少熱量過度攝取。閒聊時桌上常一口接一口吃點心,建議把高甜份高鹽分的零食,替換成高纖無糖的蒟蒻條、無調味的堅果或含糖量較低的水果如蘋果、芭樂等。作息盡量不要跟平時差太多。熬夜打牌,隔天睡到中午,是很不健康的習慣。久坐看電視或玩手遊,也會導致下肢血液不流通。一定要適時起來做些活動,如果沒有外出,民眾可以在家裡上下樓梯、清潔打掃、伸展筋骨或舉舉寶特瓶水等方式做些簡易的各式活動。出門走春的民眾,更可以選擇登山健走或騎腳踏車等行程。健康新春,預約下一年的樂活人生。事先檢是慢性病用藥是否短缺 以免春節期間未服藥誤健康另外,由於過年期間就醫較為不便,建議事先檢視自己的慢性病用藥是否短缺。如有需求,應提早安排門診追蹤開立藥物。也建議在藥局購買一些無需醫師處方的常用成藥如腸胃藥、感冒藥、簡易外傷用藥等。如果過年期間身體出現一些輕微症狀,可先自行在家中作簡單處置,不僅避免勞神傷財趕至急診就醫,也可避免醫療資源浪費與濫用。國人一年一度的春節長假即將來臨,除了預備好放鬆心情與家人團聚歡樂,也可把握時機重新檢視自己的身心靈全人健康。藉由飲食內容調整、生活習慣的改善如戒菸少酒、增加運動的頻率與強度、加強用藥安全的自我教育、戶外走跳舒展身。過一個健康平安的好年,儲備來年一整年的能量氣力與精神。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