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講座/疱疹性口腔齒齦炎

講座/疱疹性口腔齒齦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疱疹性齒齦炎是由人類疱疹病毒引起,好發年紀在1至5歲。第一次感染結束後,病毒便藏身於附近神經節中,當遭受某些壓力使得患童抵抗力下降時,如感冒、發燒、豔陽曝曬、特定食物或睡眠不足等,病毒可能再次活化,而在嘴唇周圍產生水泡。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1/14(一)舉辦小兒衛教講座,由李雯玲衛教師主講「疱疹性口腔齒齦炎」。講座內容豐富,歡迎家長們及關心小兒家庭疾病照護須知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疱疹性口腔齒齦炎時間:108年1月14日(一)上午10:30-11:00地點:雙和醫院2樓小兒科門診候診區和健兒門診外側洽詢:02-2249-0088

年紀漸長 散光併白內障視力品質更差

年紀漸長 散光併白內障視力品質更差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散光視力下降、看東西有疊影,看久了有人甚至會頭痛、噁心、想嘔吐!不只造成夜間視力不良,看東西有眩光,若是長輩們更需小心上下樓梯,避免看不清導致跌倒。這是因為眼球表面像橄欖球直徑不一,曲率較高,折射不規則所致。眼科醫師陳逸川指出,像是100度散光的人,大概等同於50度近視的影響,年輕時眼睛還保有良好的調節力,尚可彌補這樣的光學誤差。不過當年紀慢慢增長,加上老花,又有白內障,視力品質下降的情況就會更加明顯。水晶體變模糊 微創手術處理不怕痛當年紀漸長,加上白內障來報到,水晶體蛋白質逐漸退化渾濁,視覺模糊情況可能會雪上加霜。有些人擔心白內障治療要在眼睛動刀好可怕,醫師說現在都採取微創方式進行,不僅傷口很小,疼痛感低,恢復期也較短。陳逸川醫師表示,現在的白內障手術會先以超音波的乳化術,在2mm的小傷口裡用超音波探頭,快速將白內障震碎成細小碎塊,再用水循環的方式把白內障吸出來,這時再將人工水晶體以注射的方式植入水晶體原本的囊袋中,相對安全性較高。散光白內障併除 術後視力更清晰跟眼鏡相處了大半輩子,白內障手術之後如果不想再繼續受散光困擾,現在的手術其實就能一併矯正,擺脫靈魂之窗的枷鎖。陳醫師說,現在因為光學非常進步,已經可以透過白內障手術一併矯正原本的散光。而散光消除,可以讓患者術後的視力更加清晰,這在以前是辦不到的事情。除此之外,它還可以解決近視、遠視,更甚者連老花也都能一同去除。看不清影響生活 儘速手術救視力白內障對每個人影響不一,只要發覺視力品質已經影響生活,就是手術的最佳時機,再依據個人需求選擇手術方式,還是能恢復良好視力。(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要做大腸鏡嗎?從12警訊辨腸癌風險

要做大腸鏡嗎?從12警訊辨腸癌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隨著國人飲食西化加上缺乏運動,大腸癌一年發生人數增為15500人,成為世界第一及國人發生率最多的癌症,每年造成5千人死亡。如何降低大腸癌發生率,非常值得重視。大腸癌初期無症狀,一般由瘜肉演變而成。如果在瘜肉階段就經由大腸鏡將其切除,可以減少大腸癌發生。39歲的黃先生為肥胖體型,腰圍96公分,有大腸癌家族史及抽菸習慣。因為一天多次軟便及腹脹長達數月,近日解血便。就醫進行大腸鏡檢查,發現乙狀結腸有2公分瘜肉。經大腸鏡電刀完整切除,病理報告為絨毛型腺瘤合併高度細胞異生(癌前病變),經一年後大腸鏡追蹤並未復發。血便、排便習慣改變等 小心12項大腸癌警訊郭綜合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陳進生表示,門診時常遇到病患猶豫,到底要不要做大腸鏡?根據多年臨床經驗,提出12項警訊供民眾參考,決定是否要接受大腸檢查:警訊1)解血便或糞便潛血反應/糞便與腫瘤摩擦會導致出血。但早期腫瘤出血量少,肉眼不易發現,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有助早期發現。故國民健康署提供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警訊2)排便習慣或糞便形狀改變/排便次數改變、裡急後重或糞便形狀改變,超過2星期以上,可能腸道內有不正常的結構改變,包括大腸腫瘤造成腸道狹窄。警訊3)年紀大於50歲/研究統計資料分析,證實大腸癌好發年齡為50至75歲,故50歲以上合併腹部不適症狀,應考慮大腸檢查。警訊4)不明原因慢性貧血及倦怠/糞便與腫瘤摩擦會導致長期少量出血而不易發現;且大腸癌造成腸道狹窄、營養不良而導致慢性貧血,等到頭暈、倦怠才會察覺。警訊5)腹部摸到腫塊/腫瘤太大或轉移至腹腔其他臟器,而表現出腹部腫塊。或是腫瘤阻塞,大便堆積腸內,故腹部觸診到腫瘤狀病灶。警訊6)家族大腸癌病史/家族有大腸癌病史,大腸癌發生風險增加3倍以上。故應從40歲開始接受大腸檢查。警訊7)大腸腺瘤型瘜肉或發炎性大腸炎病史/大腸腺瘤數年後可轉變成大腸癌,而發炎性大腸炎罹病8年後可能產生大腸癌。有以上2種病症者,需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警訊8)嗜食燒烤紅肉、加工肉品,少食高纖蔬果者/高溫燒烤紅肉會產生異環銨等致癌物,含「硝酸鹽」加工肉品也有致癌風險。而蔬果纖維能稀釋毒性物質又能促進排便,縮短致癌物滯留、減少癌症發生。警訊9)肥胖及缺乏運動/肥胖會增加約1.5倍大腸癌風險,且肥胖大腸癌患者治療後復發機率及死亡率都較高。警訊10)不明原因腫瘤指數(CEA及CA-199)上升/腫瘤指數(CEA及CA-199)上升,可能是大腸癌,膽道癌,胰臟癌等造成,需進一步檢查。警訊11)長期抽菸及酗酒/香菸會產生致癌物質,透過血液循環而增加大腸癌發生。酒精到大腸後代謝成致癌物乙醛,也會導致癌症。警訊12)不明原因慢性腹痛及體重減輕/大腸腫瘤侵犯或轉移到腸壁外組織及腸阻塞會引起慢性腹痛,導致營養不良、體重減輕。腸癌篩檢4方法 依不同程度者適用大腸腫瘤的篩檢,主要有4種方法:(1)糞便潛血檢驗,簡單方便,但對於陽性者仍需大腸鏡確診;(2)乙狀結腸鏡檢查,輕度不適可用此檢查,但只檢查到部分大腸;(3)大腸鋇劑攝影檢查,輕度不適可用此檢查,可完整檢視大腸,但無法執行腫瘤切片或切除息肉;(4)大腸鏡檢查,適用輕到重度疼痛的檢查,可完整觀察大腸及進行腫瘤切片、瘜肉切除及止血術。擔心疼痛可考慮接受減痛大腸鏡。陳進生主任提醒,符合12項大腸癌警訊項目越多者,應儘早接受大腸檢查。擔心大腸鏡風險者,應選擇消化系內視鏡專科醫師執行。擔心大腸鏡疼痛及麻醉風險者,可選擇經驗豐富及設備齊全的麻醉大腸鏡團隊執行。若是對大腸鏡疼痛及麻醉風險有強烈心理恐懼,可考慮大腸鋇劑攝影術(及乙狀結腸鏡)。儘早接受檢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才能永保安康!

男排尿不順是正常老化?拖久恐腎衰竭

男排尿不順是正常老化?拖久恐腎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95歲男性,排尿不順及夜尿、頻尿多年,一直自認為是正常老化現象,未與晚輩提起也沒就醫。最近排尿越來越困難,直到某天一整天都尿不出來才趕緊就醫。檢查發現攝護腺肥大造成腎功能衰竭、雙側腎水腫、膀胱結石等。醫師先將膀胱結石取出,放置導尿管讓腎水腫消除,腎臟功能逐漸恢復再進行攝護腺肥大切除手術,術後排尿恢復正常,腎功能也恢復正常。攝護腺肥大影響排尿 長期可能引起不可逆的腎臟傷害泌尿科醫師殷約翰表示,攝護腺肥大常引起頻尿、夜尿、急尿、排尿不順、尿不乾淨、尿液滯留等症狀,男性年長者出現上列症狀時,應留意可能是攝護腺肥大引起,而非老化的必然現象。攝護腺肥大在初期會影響排尿,尿液經常無法排乾淨易感染形成膀胱結石、輸尿管結石,長期不通順的尿路會引起尿滯留、腎水腫,嚴重時導致腎功能受損、腎衰竭甚至併發尿毒症,不可不慎。殷約翰醫師說明,攝護腺肥大大多病人以口服藥治療都能獲得改善,但當合併膀胱結石、尿滯留、腎水腫、腎功能受損時,應儘早手術治療,手術方式包括傳統電刀及汽化手術(綠光、紅光、鈥、銩等)。返鄉觀察長輩如廁習慣 頻繁跑廁所、廁所待很久要小心最後殷約翰醫師提醒,年節腳步接近,趁返鄉過節時多留意家中長輩的作息,是否頻繁跑廁所、每次進廁所都待很久。頻尿、夜尿、排尿不順等經常都是疾病引起,而非正常老化現象。許多年長者聽到手術都會顧慮,但當攝護腺肥大造成膀胱結石、腎功能受損、尿液無法解乾淨時,手術已經免不了,持續拖延可能對腎臟造成不可逆的傷害。目前攝護腺肥大切除手術的方法多,治療效果良好,副作用少,可與醫師討論,早期治療。

有家族史慎防!9姊妹都子宮內膜異位

有家族史慎防!9姊妹都子宮內膜異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子宮內膜異位症雖是女性常見疾病,但家族九姊妹同時都罹患,實屬罕見!婦產科醫師提醒女性朋友,若持續性經痛千萬要提高警覺,避免子宮內膜異位症影響生活品質。29歲的家琪(化名)長期有經痛困擾,有次甚至痛到無法出席表妹婚禮,就醫檢查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症。某日家族聚會聊到此事,才知道眾家姊妹都飽受經痛困擾,眾人相約到婦產科檢查,才發現親姊姊及表姊妹總共9個人居然都是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卵巢癌患者 高達25%同時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任劉偉民醫師表示,遺傳因素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發生的眾多原因之一,若有人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通常家族中其他女性發生的機率就會倍增。此外,婦女得到子宮內膜異位的機率約為10%,有3成女性會在治療後復發,其中約1至2%的人會轉為癌症。另外,根據研究顯示,卵巢癌患者中同時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比例高達25%。除非女性進入更年期 否則子宮內膜異位症仍可能復發臺灣婦科醫學會理事長暨臺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主任王鵬惠表示,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時,首先須考量患者未來是否有生育需求,原則上建議先採取藥物治療,改善疼痛、抑制疾病進程,保留卵巢功能。若藥物治療無法改善、疼痛非常嚴重或病灶過大,則須接受手術治療。然而,除非女性進入更年期,否則只要有荷爾蒙分泌,子宮內膜異位症就有機會復發,術後五年內復發率高達50%以上,不僅需受再受手術之苦,也可能因重複手術導致卵巢受損,甚至出現早發性停經問題。有家族史者併經痛、性交疼痛、經期腹瀉應就醫檢查王鵬惠主任表示,過去常用停經針劑藥物或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來改善子宮內膜異位症,這類藥物雖可有效改善疼痛,但也容易伴隨像熱潮紅等更年期不適或胃潰瘍等副作用,患者長期使用意願較低。目前通過健保給付的新型口服黃體素,較無過去藥物的副作用,不僅患者服藥順從性較高,長期使用還能讓復發率降低,大大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劉偉民主任提醒,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一種進行性的疾病,若輕忽症狀而沒有及早治療,病情只會日趨嚴重,後續的療也將更困難。建議有家族史者若出現經痛、性交疼痛、經期腹瀉等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未來若有生育需求者,更應積極配合醫師指示,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治療後也必須定期回診追蹤,避免疾病復發,並防止子宮內膜異位症惡化變成癌症,造成難以挽回的遺憾。

母乳媽媽剋星乳腺炎 飲食有這些要點

母乳媽媽剋星乳腺炎 飲食有這些要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每位媽媽都希望給寶寶最好的母乳,但哺餵母乳卻是崎嶇難行的一條路,起初與寶寶間的磨合、奶水供不應求,最可怕的是碰上乳腺炎的攪局,唯有親身經歷者才能體會脹奶時的劇烈疼痛,許多新手媽媽因卡關而放棄哺乳之路。含乳姿勢錯誤、哺餵頻率不除都可能增加乳腺炎機率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護理師劉昌娟表示,乳腺炎發生原因為乳汁淤積時間長,乳汁濃稠使排出更加困難。乳腺組織受到細菌感染,在哺乳的前6個月內最容易發生。包括寶寶含乳姿勢錯誤,造成乳頭受傷,增加感染機率;哺餵寶寶次數及時間不足,乳汁無法適當排空,或是媽媽穿著太緊的內衣,造成輸乳管阻塞;攝取過多高油脂、水分攝取不足,也會增加乳腺炎發生率。飲食清淡低油、多喝水 適度攝取卵磷脂食物乳腺炎的症狀包括排空乳汁後仍有硬塊,乳房皮膚表面有發紅、發熱、腫脹、乳房碰觸摩擦疼痛感,可能合併發生身體發冷、發燒、虛弱無力,及奶量明顯減少等症狀,持續惡化發炎部位則會產生膿瘍。劉昌娟護理師提醒,乳腺炎應即早就醫治療。通常經抗生素治療後,24小時內可排除發燒症狀,乳房疼痛1至2天會改善;平時應多喝水、採清淡、低油脂飲食,適時攝取卵磷脂,可幫助乳腺保持暢通以利奶水排出,豆漿、牛奶、蛋黃都是天然富含卵磷脂的食物。乳腺炎別大力推擠、搓揉硬塊 否則恐加劇乳腺炎發生時,停止或減少哺擠乳次數會造成乳房更加腫脹。可配合醫師開立的藥物使用,疼痛緩解時可將乳汁排出,擠餵奶前可以輕輕振動放鬆乳房,哺乳時讓寶寶的下巴對準硬塊方向,以利排出。乳腺阻塞時,使用擠奶器效果不佳,且可能造成乳頭過度刺激導致破皮。排空乳汁效果最好是給予寶寶直接吸吮,手擠乳次之,每次手擠乳時間不超過30分鐘,以免過度刺激乳腺。大部分媽媽大力推擠或搓揉乳房硬塊其實是錯誤觀念,不僅對乳腺炎毫無幫助,嚴重可能導致乳腺管破裂,導致乳房更加腫脹,炎症反應加劇。劉昌娟護理師表示,哺乳媽媽不僅要忍受身體的不適感,自身還會產生莫大的心理壓力,家人應多給予陪伴及關懷使媽媽身心感到輕鬆愉悅、分擔媽媽的壓力,讓媽媽可充分休息。

講座/認識生產方式、養胎不養肉飲食

講座/認識生產方式、養胎不養肉飲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今醫學進步,女性在選擇生產方式時,多了一些選擇。要選擇自然產還是剖腹產好呢?我適合哪種生產方式?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婦產部將於1/12(六)舉辦親子教室活動,由婦產部毛士鵬醫師主講「迎接寶寶的誕生-認識生產方式」及外聘葉若懿老師主講「養胎不養肉-孕期就該這樣吃」。講座內容豐富,歡迎準爸爸、準媽媽預約報名,不限雙和醫院產檢、生產之孕婦。活動期間提供茶水,請自備環保杯。(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婦產部親子教室時間:108年1月12日(六)下午13:30-15:3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6樓產房討論室洽詢:02-22490088 轉2972(婦產科秘書楊小姐)或   02-22490088 轉2988(諮詢衛教師宋小姐)

氣溫多變化 小心好發「耳中風」!

氣溫多變化 小心好發「耳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冬季氣溫多變化,是耳中風的好發季節。65歲的陳姓男子早上起床時頭暈,但平時就有眩暈的老毛病而不以為意,以為休息就好。中午時開始出現耳鳴症狀,下午接電話時更發現右耳聽不到聲音!就醫聽力檢查後確診為突發性耳聾,俗稱耳中風。經醫師給予口服及耳內注射類固醇藥物後,並搭配中醫針灸輔助療法,陳男聽力漸漸恢復。經常熬夜、壓力過大、秋冬天氣變化大 都可能增加發病機會國軍台中總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吳昭寬(現駐診衛福部南投醫院)表示,秋冬之際是突發性耳聾好發期,患者大多是突然察覺單耳聽力喪失,部分患者除了聽力惡化還會合併暈眩。突發性耳聾病因目前仍不明,誘發原因可能和病毒感染、血管性疾病、內耳內淋巴囊水腫破裂、自體免疫疾病有關。若經常熬夜、壓力過大以及秋冬季節天氣變化大,導致血液循環較差,都可能增加發病機會。突發性耳聾治療方式目前以口服、靜脈或耳內注射類固醇為主,輔以高壓氧治療,患者也可以選擇中醫針灸治療來改善症狀,多管齊下增強療效。中醫治療可用針灸、磁珠 刺激穴道促進氣血循環南投醫院中醫科醫師賴卉蓮表示,古代中醫將突發性耳聾稱為「暴聾」,傳統醫學理論認為聽覺與五臟六腑有密切關係,兩耳通於腦、腎氣通於耳、脾主全身氣血之運化,氣血充盈上達耳竅而能聽。若氣血有阻滯,可能引起耳竅閉阻造成耳暴聾。中醫治療突發性耳聾可以選擇針灸療法,常用穴位如耳門、聽宮、聽會、翳風等耳朵局部穴位來改善內耳微循環,促進耳部氣血通暢;再依證型搭配體針如外關、中渚、行間、太谿復溜等穴位以遠端取穴用疏經氣通耳閉。除了一般針灸治療,也可用磁珠貼於耳穴,教導病人規律按摩耳穴,促進氣血循環以提升耳竅功能。把握7天治療黃金期 否則恐造成聽力永久損失醫師提醒,突發性耳聾應把握7天治療黃金期,若延遲治療,可能導致聽力永久損失。當發現症狀應盡早就醫讓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檢查、治療,同時配合中醫針灸輔助治療,縮短療程改善聽力。耳中風目前雖然沒有明確的預防方法,但是保持良好飲食習慣、充足睡眠與運動、避免噪音暴露與減少使用耳機,應是聽力保健的不二法門。

研究:輔中醫治療 降化療藥心毒性

研究:輔中醫治療 降化療藥心毒性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台灣乳癌病友日漸增多,化療過程中可能面臨心衰竭等副作用,有些病友甚至得停止化療,以免增加死亡的風險。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郭祐睿研究團隊發現,使用薑黃、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與黃芩等藥,可減輕化療藥引起的心臟衰竭,並降低乳癌的再復發率與死亡率,而其研究已刊登於中醫類頂尖國際期刊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郭醫師將此研究臨床應用於乳癌患者也獲得良好療效。乳癌常用化療藥物 具有心毒性郭祐睿醫師說明,乳癌患者常使用的化療藥物艾黴素(Doxorubicin, Adriamycin,俗稱小紅莓)具有心毒性,使用後容易造成心律不整、心衰竭、血管阻塞及擴張性心肌病變,甚至對心臟造成永久且不可逆的傷害。因此乳癌病友接受治療前後,都須隨時監控心臟狀況。林小姐是乳癌病友,經過小紅莓治療後,被發現左心室心輸出量小於40%,腫瘤科醫師為了安全而停止化療。林小姐尋求郭祐睿醫師治療,經過半年的悉心調理,心輸出量增加到了53.1%,腫瘤標記物CA153及CEA也都維持正常,雖然無後續的化療,至今仍維持非常好的生活品質。小紅莓化療乳癌患者 接受中醫治療者心衰竭率低30%郭祐睿醫師團隊分析1997年至2010年的健保資料庫,篩選48914名曾接受小紅莓化療的乳癌患者,其中24457人曾接受中醫治療,另有24457人未曾接受中醫治療。統計結果顯示,接受中醫治療患者心臟衰竭機率比未接受中醫治療者降低30%。郭醫師透過文獻與資料庫資料發現,薑黃、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與黃芩等4種中藥,能降低化療引起心衰竭的機率,最多可減少70%以上,於臨床使用也有良好的成效。薑黃、蒲公英等4中藥具有抗氧化力 因此降低心毒性小紅莓的心毒性是因為會在體內產生自由基,使細胞產生過氧化,進而改變構造與功能,破壞心肌纖維。薑黃、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與黃芩因為都有抗氧化力,可以降低細胞的過氧化現象,減少小紅莓的心毒性,所以是具有抗氧化力兼具解毒能力的中藥。不只對乳癌症患者減輕副作用有效,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研究,中醫在預防癌症復發轉移、延緩惡化,甚至對增加癌症存活率也有助益。衛生福利部特地增列預算,鼓勵肺、乳、肝、大腸癌患者,透過中醫加強照護,讓中醫陪病友一起「癌」過去。

天冷當「心」!這些危險群恐狹心症

天冷當「心」!這些危險群恐狹心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天氣轉冷,心臟冠狀動脈阻塞患者應多加注意,如出現胸悶、胸痛及冒冷汗等症狀,最好提高警覺快到醫院就醫!醫師提醒,心臟病是我國國民十大死因之一,冠狀動脈疾病就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在台灣罹患此病的人數正逐年增加,更值得注意的是,連現在的年輕人都容易得冠心病,不可輕忽。心臟冠狀動脈阻塞 好發中老年人、三高族群臺南市立安南醫院心血管中心暨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韋廷表示,心臟冠狀動脈阻塞又稱狹心症,主要是心臟供應養分的冠狀動脈因長時間膽固醇累積,形成不規則粥塊脂肪,使動脈硬化與堵塞,導致心肌缺氧壞死。心臟冠狀動脈阻塞好發於中老年人、有家族病史、抽菸、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性格急躁、壓力過大及缺乏運動等族群。臨床表現為突然胸骨後或心前區絞痛,疼痛上達左肩、臂部及頸部,伴隨惡心、頭暈、面色蒼白、煩躁心悸、呼吸短促、出冷汗、甚至暈厥等症狀。檢查包含運動心電圖、鉈201心臟灌流掃描及心導管檢查。冠狀動脈治療藥物無法控制時 須考慮心導管手術心肌梗塞的發生猝不及防,陳韋廷醫師表示,冠狀動脈疾病的治療,首先是預防、其次是藥物。若在藥物無法控制下,則考慮心導管手術。目前心導管技術發展非常快速,現在可利用血管支架,尤其是塗藥血管支架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應用於急性心肌梗塞發作時,可很快打通堵塞的冠狀動脈,有效挽救缺氧的心肌不致壞死。陳韋廷醫師表示,預防心臟冠狀動脈疾病的不二法門,就是良好的飲食與生活習慣、平時多攝取高纖低膽固醇食物,烹飪時應以低油、低鹽為原則,維持良好運動習慣、放鬆心情並戒除菸酒。冠狀動脈疾病已日趨重要,每個人都應提高警覺,盡早正確診斷與治療,並注意預防,減少冠狀動脈病的發生,永保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