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兒童也會中風!別錯失復健黃金期

兒童也會中風!別錯失復健黃金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年僅小學3年級的男孩,日前因在家中劇烈頭痛伴隨半側無力至急診就診,經檢查後發現為右腦缺血性腦中風,造成左側肢體無力。家長得知檢查結果後驚訝不已,表示孩子從小未有特殊疾病,且家中無遺傳病史。兒童腦中風徵兆和成人不同 包括劇烈頭痛、嘔吐等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職能治療師王貞懿表示,臨床上兒童中風的徵兆和成人中風的徵兆「FAST」有所不同,兒童中風症狀有劇烈頭痛、嘔吐、嗜睡、頭暈、失去平衡或協調等。兒童腦中風的原因跟成年人不太一樣,成年人中風原因大都和高血壓、糖尿病或血管硬化等慢性疾病有關,而兒童腦中風的因素就複雜許多,包含心臟疾病、血液疾病、微生物感染、血管病變等,臨床上需要詳細評估才能釐清病因。小兒中風治療 把握黃金期3至6個月王貞懿職能治療師說明,小兒中風後的治療黃金期為3至6個月,在此期間藉由復健訓練提升功能相當重要。雖然文獻上指出兒童中風會造成一定比例的功能障礙,但藉由密集復健訓練,可以提高功能恢復的機會。中風可能影響生活功能的執行,家長應該及早讓孩童自行執行日常生活功能,如吃飯、穿脫衣物等,預防後續的功能退化及依賴。另外中風後兒童因肢體失能帶來的挫折感,可藉由專業人員介入幫助孩童進行心理調適和應對策略,家長也應陪伴給予心理支持和鼓勵。

開車看不清危險!高度近視誘發白內障

開車看不清危險!高度近視誘發白內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四十幾歲1200高度近視男性,開車時因看不清前方汽車方向燈,危險駕駛險些釀成意外,後來到眼科檢查,發現竟是因為高度近視提早誘發白內障。後來經白內障手術治療,一併治療高度近視與白內障,現在裸視能達到1.0,他說,好久都沒看見如此清晰色彩繽紛的世界了。年紀輕輕早發白內障!  竟是因為高度近視在這3C當道的世代,高度近視人口愈來愈多,許多民眾至眼科檢查後竟發現,自己年紀輕輕居然就已經罹患白內障。林義博醫師表示,高度近視本身就是ㄧ種退化性疾病,不只容易得到白內障,也容易罹患青光眼、黃斑部病變和視網膜剝離等眼疾。民眾若是出現眼睛退化,營養供給比較差,以及眼部調節程度較高的情形,長期下來得到白內障的機會相對也較高。甩開惡視力 白內障手術除近視、閃光和老花白內障的症狀包括視力模糊、視差太大、對比度變弱,晚上開車眩光閃爍,嚴重影響生活。醫師說,其實目前白內障手術可以提早施行,即早免除日常不便。林義博醫師指出,現在行白內障手術是微創、精準的計算,不管是否是高度近視,只要白內障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就可以提早做手術。此外,近年發展出多功能性水晶體,透過高階水晶體的計算,可以把高度近視、散光和老花一併解決,,降低術後仍需配戴眼鏡的機率。55歲白內障逾5成 定期視力篩檢沒煩惱白內障是因為年紀增長、長期接受太陽照射等,造成水晶體混濁而形成。要延緩白內障找上門及掌握視力狀況,醫師建議定期做視力檢查。據統計,55歲以上的病人罹患率超過5成左右,加上民眾使用3C產品,白內障的盛行率都有提早、年齡降低的現象。林義博醫師建議,40歲以上病人,應定期做視力檢查,確保有沒有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病變等眼疾。配眼鏡也看不清楚 即早就醫護眼睛白內障對每個人影響不一,若發現有視力變模糊,配戴眼鏡也無法看清楚時,一定要及早就醫,才能保護好靈魂之窗。(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皮蛋久放才變黑?營養師破除迷思

皮蛋久放才變黑?營養師破除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皮蛋是台灣人常吃的加工食品之一,許多民眾從小吃到大。但是對於製作、外觀及營養成分等等,許多人一無所知。且因為它黑黑的外觀及特殊味道,因此有皮蛋是浸泡馬尿製成或認為放置很久才變黑等謠言,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營養師解開民眾對於皮蛋的迷惑。皮蛋為鹼性凝固製程的加工食品依農委會資料指出,皮蛋是利用強鹼浸入蛋內,使蛋白產生鹼性凝固的加工食品。它的蛋白呈現如琥珀般半透明黑褐色,主要是因為受到鹼作用後生成的揮發性物質有關。而它的氣味則是在製作過程時,鹼分解並重組蛋白質導致。傳統的皮蛋製法是將生石灰、蘇打、草木灰等鹼性物質與鹽調成泥狀塗敷在生鴨蛋上,再裹上米糠,接著密封熟成;現代則是將蛋浸漬於氫氧化鈉中熟成。因為酸鹼濃度與溫度都會影響皮蛋製成,因此會額外添加氧化鉛、氧化銅等重金屬來穩定品質。皮蛋豆腐適合牙口不好的銀髮族 容易入口、蛋白質成分高皮蛋可是華人料理界的經典美食之一,口感似果凍般Q彈,不論在餐廳、小吃攤或家中餐桌上皆可看到其蹤影。南投醫院營養室蔡秀雯主任表示,皮蛋營養價值高,含蛋白質、維生素A、B2、B3及鎂、鉀、銅等豐富礦物質。皮蛋廣泛運用在各種美味料理中,最常見的為皮蛋豆腐,將嫩豆腐與皮蛋切開擺盤,淋上醬油膏,灑上柴魚片與蔥花,就是一道美味的家常菜。蔡秀雯主任表示,皮蛋豆腐的搭配為高蛋白低醣低脂的軟質食物,也適合高齡的飲髮族用來當成營養補充的配菜。特別是牙口較差的老人家,是一道容易入口的高蛋白營養食品,如果食慾差、沒有胃口,吃清粥小菜時,可以來盤皮蛋豆腐,開胃又營養。皮蛋仍屬加工食品 鈉含量偏高不宜多吃皮蛋可不像外國人說的千年蛋(thousand-year egg)那般能保存多年,而是有賞味期限的。購買跟食用皮蛋時,應挑選完整包裝、標示清楚、外殼無破損及取得 CAS 標章產品。蔡秀雯主任提醒,由於皮蛋是加工食品,鈉含量較高,攝取過量鈉恐會造成高血壓,也可能增加後續中風、心臟病風險。建議三高患者不要天天食用,以免導致身體負擔。

網路爆料夯 遇虐兒案緊急通報更重要

網路爆料夯 遇虐兒案緊急通報更重要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新北市12日晚間曾發生一起家暴案,42歲男子居然因兒子買的肉圓沒有加辣,失控爆打妻兒,引起社會撻伐,14日妻子發聲明指控,丈夫早已經不是第一次施暴。0至6歲受虐比例逐年攀升2019年才剛開始,就發生多起震驚社會的兒童保護案件!6歲以下的孩子較缺乏自我保護能力,一直是受虐高峰族群。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0至6歲受虐兒少比例逐年攀升,搶救幼兒免於暴力陰影刻不容緩!根據家扶基金會統計,今年1月份才短短半個月,就有4起兒虐事件透過網路爆料。關懷受虐兒的初衷值得肯定,但爆料過程中可能曝光受虐兒少身份。家扶再次呼籲民眾如發現疑似受虐兒,仍能善用通報系統。上述社會事件中,主要照顧者囿於親職教育知識不足、做出超出合理管教的行為、進而發生憾事。從家扶基金會的經驗來看,這類事件背後常伴隨著兒少保護家庭可能面臨的壓力,包括婚姻失調、家庭關係重大變動、經濟困難、親友鄰里的支持不足、缺乏求助勇氣等,亦即「支持系統薄弱」、「親職知識缺乏」是此類事件背後的結構性成因。施虐因素以「缺乏親職教育」、「情緒不穩定」最多從衛福部2017年兒少保護案件統計可見,「不當管教」比例高佔近一半(47.79%);施虐者排名前5因素依序為「缺乏親職教育」、「情緒不穩定」、「習於體罰或不當管教」、「親密關係失調」及「經濟因素」,這樣的結果與家扶基金會統計近年來所服務的兒少保護家庭服務的資料中施虐者的特質因素相符。當代家庭組成日趨多元,主要照顧者面對多重親職知識與親子教育需求、對應的知識能力與情緒支持卻相對缺乏,倘若再遇上兒少管教、經濟壓力等事件,主要照顧者常因此失控、做出令自己與他人都遺憾的不當行為。不、閉、打、小、孩 理性管教5字訣從此社會事件從網路開始發酵特質來看,網路爆料除了揭發事件的嚴重性,更見傳播效果的影響力。社會大眾願意關懷受虐兒的初衷值得肯定,但受虐兒少個資、照片及背景資訊如未經去識別化處理,很可能在爆料過程中曝光其身份,甚至熱心鄉民的人肉搜索可能將重大兒虐及性侵案的保護個案置於風險中。針對近期兒虐事件,家扶基金會近年「不『閉』打小孩」宣導,邀請每位家長面對事件處理都能理性管教,壓力大時要適時求助。透過「不」要生氣,深呼吸10下;「閉」上眼睛,靜心10分鐘;「打」給家扶,求助家扶專線0800-078585;「小」孩抱抱,擁抱孩子10秒鐘;「孩」要大笑,與孩子大笑10聲,來理性因應與管教。家扶呼籲「通報重於爆料」,民眾一旦發現疑似受虐兒,可善用113通報、110報案系統,受理時通報者的身分資訊完全保密,同時也會保護疑似受虐兒的資訊,並於第一時間處理資訊。適時求助,是每一個家庭可以做的,每個人多一分謹慎、多一點關懷,兒童安全才能多一分保障。

老菸槍小心!雙危險因子增疝氣率

老菸槍小心!雙危險因子增疝氣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84歲陳姓老翁抽菸50多年,近年經常咳嗽。某天下田耕種返家後,發現左下腹明顯悶痛感,並且越來越痛,趕緊前往急診就醫。檢查後發現竟是罹患腹股溝疝氣,疑似因早上搬肥料時過度用力,導致左側小腸因腹腔壓力加劇,往左側腹腔壁膜推出造成左下腹明顯凸起。經腹腔腹膜前疝氣修補手術 傷口小、術後恢復快確認原因後,先將腸子推回腹腔內並繫上,防止小腸再次突出。再與老翁家人討論,決定採取經腹腔腹膜前疝氣修補手術治療,手術使用內視鏡建立3個1公分的切口進入腹腔內修補疝氣裂孔,因為傷口小,術後老翁快速恢復,疝氣帶來的疼痛感也跟著消失,術後住院5天即出院返家,1個多月的靜養後,老翁就回到田裡正常耕作。當壁膜結構較薄弱時 搬重物、咳嗽、便祕可能使疝氣發生童綜合一般外科醫師羅鳴高表示,多數成人疝氣都屬於腹股溝疝氣,是很常見的外科疾病。當人體的壁膜結構處於較薄弱的狀態時,如果因為搬重物、咳嗽、便祕等因素增加腹腔內壓力,組織或器官就可能由脆弱處突出到腹壁外,從外觀看來會呈現明顯的腫塊。腫塊突出處可能會出現疼痛感,病人平躺時腫塊會縮回,疼痛也會有減緩狀況,多數疝氣都不會自行癒合,需依靠手術治療。疝氣好發老年族群 開刀傷口、抽菸等也可能增加機率腹股溝疝氣好發於老年族群,因腹腔壁組織退化,讓器官更容易因為壓力大而突出腹腔壁膜,其他如開刀傷口、抽菸、肥胖、攝護性肥大等多種因素也都可能增加罹患疝氣機率。羅鳴高醫師呼籲,如果發現或疑似患有疝氣應該及早就醫,並建議盡早安排手術,避免腹膜裂口進一步擴大,或病情惡化成嵌頓型疝氣,造成腸子無法退回腹腔,此時可能進而危及生命安全。

台灣學童比日本矮 關鍵在鮮乳攝取

台灣學童比日本矮 關鍵在鮮乳攝取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家長當心,台灣學童身高已輸給日本10年!醫師表示,造成差異的原因可能是日本飲食教育相當重視鮮乳。鈣質是身高發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營養素之一,而鮮乳是容易獲得鈣質的飲品,呼籲應該讓學童每天持續2份鮮乳補充鈣質!日本規定學童必須喝鮮乳 平均身高較台灣高開業醫師陳木榮解釋,統整日本與台灣官方數據可觀察出,台灣11到13歲男孩身高比同年齡的日本孩子矮,且此現象已長達十年,原因可能就出在台日飲食教育的差異。因鮮乳的鈣質人體較容易吸收,常做為補充鈣質的重要飲品。日本政府為確保學童都會喝到鮮乳,訂下「學校給食法」,3種供餐配套中,學校可選擇是否提供主食如米飯和麵包,但一定要有鮮乳。由此可見,日本從小就開始教育鮮乳的重要性,也讓鮮乳深入日本學童生活中!陳木榮醫師強調,自從學校給食法規定日本學童必須喝鮮乳後,日本人的身高幾10年來不斷攀升。更有研究指出每天喝兩份鮮乳的男孩身高比只喝一份鮮乳的男孩還要高!造成孩童鈣質攝取不足 常見家長3種生活習慣導致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副執行長邱詩涵營養師表示,調查結果還發現台灣高達99%學童鮮乳攝取不足,平均每日鈣質攝取量更遠低於政府建議量,此結果也與國民營養調查結果相符。邱詩涵營養師表示,調查發現台灣學童每日高鈣食物的攝取量非常少,換算下來每日竟只攝取429毫克鈣質,僅達國民健康署建議量(800至1000毫克)的一半。邱詩涵營養師解釋,家長以下幾項常見的生活行為可能是造成此問題的原因:1) 親力親為/認為自己煮較能掌握食材、孩子營養攝取更均衡,也可控制油、鹽、糖比例。但實際發現超過半數父母沒有備足兩杯鮮乳,98%孩子不僅鮮乳喝不足,平均每日鈣質攝取也只達建議量約一半!2) 雙薪外食/近7成匆忙起床到出門準備上班不到1小時,下班又常錯過準備孩子晚餐時間,過半數外食考量都以「方便為主」,營養均衡重視度較其他類型父母低,孩子喝足鮮乳的比例低,鈣質更不會足夠。3) 尊重放任/孩子不吃就不勉強,相當高比例的父母會直接準備孩子指定或願意吃的飲食。相較於全體家長,此類型父母較少為了提升小孩胃口、增加食慾而做努力。孩子鮮乳攝取不僅不足,平均每日鈣質攝取量僅達標準3至4成!每日喝2份鮮乳 可達每日鈣質量攝取6成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營養師高繪雯表示,孩童每日應攝取800至1000毫克鈣質。家長可每天讓孩子喝2份鮮乳,就可達到每日鈣質建議量的6成,而每份鮮乳的份量為240ml,約一個超商即飲新鮮屋的量。除鮮乳外,透過均衡6大類飲食補足每日所需營養,再把握孩子成長發育的黃金時間,加上充足良好的睡眠、適度運動與日曬,掌握孩童成長關鍵。

96%腦中風就醫慢半拍!4招辨症狀

96%腦中風就醫慢半拍!4招辨症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隨著天氣轉涼、早晚溫差大,腦中風發生風險隨之提升。醫師表示,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高齡若加上三高、心臟病等危險因子,腦中風更會不知不覺上身。然而臨床發現逾半數發生中風的民眾,超過5.5小時才送醫,延誤治療、導致失能,造成照護負擔。民眾若發現腦中風徵兆,應及時就醫,降低失能及死亡風險。高齡併三高、糖尿病、心房顫動等問題 控制不良易引發腦中風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暨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任王署君表示,高齡社區中常出現三高、糖尿病、心房顫動等心臟疾病問題,若這些慢性疾病控制不良,就容易引發腦中風,年齡結構改變帶來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醫療支出及社會成本的增加。腦中風的影響除了病友面臨肢體癱瘓、語言功能喪失,家人需要投入體力與心力照顧病友,一年的照顧支出恐超過百萬元,並非每個家庭都能負擔,龐大的經濟壓力也將加重照護壓力。王署君理事長呼籲,若有家族病史、患有三高、心房顫動等心臟疾病、肥胖,或是有菸癮或酒癮的中高年齡族群及其家屬,應特別注意有無腦中風徵兆,必要時儘速就醫治療,降低失能機率。健保放寬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用藥給付年齡限制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暨臺大醫院神經及腦血管病科主任鄭建興醫師表示,腦中風治療,以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及動脈取栓術為主。中風的病人,臨床觀察80歲以上治療患者約3成。80歲以上中風的病友若能於3小時內接受治療,近3成(25.9%)病友90天內的mRS指數可維持在0-1(恢復正常功能),因此年齡並不會影響使用血栓溶解劑治療的成效。腦中風學會先前已修訂腦中風治療指引,建議80歲以上病友也可施打,健保署於2018年11月1日打破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用於急性缺血性腦中風限於18至80 歲的給付限制,80歲以上同獲健保給付,讓更多高齡民眾也能獲得保障。臨、微、不、亂4口訣 揪出腦中風據研究指出,逾96%腦中風患者未能及時就醫。腦中風病友協會理事長暨台北榮民總醫院重症醫學部主任林永煬醫師表示,缺血性腦中風加上暫時性缺血病患約占8成的台灣腦中風登錄資料人數,然而這些病友的從發病到抵院就醫的時間中位數為5.5小時,逾半數民眾超過5.5小時才抵達醫院治療,恐增加失能與死亡風險!臨床發現造成民眾未能在發生腦中風後及時送醫的原因為,民眾對於腦中風徵兆的認知不足,以為只是年紀大而短暫四肢無力,或過度疲勞產生暈眩、手麻,甚至等待家人幫忙,甚至是誤信民俗療法等錯誤觀念導致延後送醫。林永煬理事長呼籲民眾,確實了解腦中風徵兆,建議參考學會與國健署共同推廣的「臨微不亂」口訣:☀ 「臨」時手腳軟/請患者雙手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而垂下或無法舉起。☀ 「微」笑也困難/請患者微笑或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臉部表情是否對稱。☀ 講話「不」清楚/請患者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 別「亂」快送醫/當出現上述任一症狀,要明確記下發作時間,立刻撥打119送醫急救。

事後避孕藥別亂吃 長期過量傷身

事後避孕藥別亂吃 長期過量傷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濃情蜜意之際,若不慎擦槍走火,又忘了穿「防彈衣」,吞了事後避孕藥就能完全安心嗎?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事後藥絕對不能頻繁使用,否則可能使經期大亂。事後丸不可當作常態避孕藥事後避孕藥通常是由「雌激素」和「黃體素」組成,利用高劑量女性荷爾蒙干擾體內原本的荷爾蒙濃度波動,抑制或延遲排卵,以低卵子受精機會。另外,還會分泌子宮頸黏液,影響精子前進。因此,服用事後避孕藥的最佳時間是性行為後72小時以內,而且愈早吃愈有效!但是,很多人不了解藥理,誤以為事後避孕藥可以常常吃;也有人嫌每天服用事前避孕藥麻煩,不如每次性行為後,吞一顆事後藥來得輕鬆方便,這些都是危害身體健康的錯誤迷思。1個月內使用超過1次 可能導致內分泌紊亂由於事後避孕藥的雌激素、黃體素劑量,比事前避孕藥高出8到10倍,服用後很容易出現噁心、嘔吐、頭暈、乳房脹痛等副作用。若是1個月內使用超過1次以上,可能導致內分泌紊亂,例如亂經,導致經血量暴增,或者月經遲遲不來,結果必須催經等。事後避孕藥為「非不得已才能使用」,千萬不可以當作常態用藥。最保險的避孕方式為女性口服事前避孕藥,以及男性全程戴上保險套,達到雙重避孕效果。此外,無論是事前或事後避孕藥,都會讓血液變得濃稠,對於體重過重、肝腎功能不佳、有血栓問題、凝血因子異常者而言,都不建議使用,以免增加血栓的風險。釐清事後藥迷思服用一次事後避孕藥只能提供當次性行為保護,若服藥後又有性行為,避孕效果就變得不可靠。而且,於事後避孕藥原理是影響排卵,所以若服藥前已經排卵,而且受精卵已著床,那麼就算吃避孕藥也沒用。還有些人貪圖方便,直接到藥局購買事後避孕藥,但它屬於醫師處方用藥,一定要諮詢婦產科醫生,針對身體狀況進行整體評估,才能確定是否適合服用。至於網路上「用可樂、醬油沖洗陰道能夠殺精」等謠言,民眾千萬不要誤信謠傳。(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683期資料)

別漠視疼痛!類風濕性關節炎惡化警訊

別漠視疼痛!類風濕性關節炎惡化警訊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61歲的男性患者,從小善於忍耐,工作猶如拚命三郎,同事曾形容不是鋼鐵人,而是「不是人」,但是,這個封號自他的類風濕性關節炎(RA)發病後就不再出現。患者目前經營餐飲業,雖然動作看起來與平常人無異,但其實12年前某天早晨,類風濕性關節炎突然發病,造成全身關節劇烈疼痛、動彈不得,生活無法自理,連上廁所擦屁股都做不到。慶幸的是,患者雖然經歷過痛苦發病過程,也曾因錯誤診斷和治療造成一個月內水腫增胖10公斤、引發全身皮膚嚴重過敏。但確診後積極配合治療,終於讓病症獲得穩定控制,告別疼痛和行動力受限的人生,甚至盡量保持天天慢跑一萬公尺的習慣,也回歸籃球場。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不僅身體不適 還會造成心理負擔像上述患者一樣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不少!由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及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共同針對台灣RA患者及其照護者做的調查顯示,超過5成患者因身體活動度變差感到焦慮或挫折,逾4成病人認為周遭親友不了解疾病對自己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活動度部分,超過4成患者認為專業醫事人員低估疼痛和疲勞的影響,超過半數患者期待醫師更了解自己的治療需求,渴望未來能獲得更有感、真正改善病症治療成果。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理事長林宏哲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常因關節疼痛、腫脹、僵硬和變形導致活動力受限,無法像正常人輕鬆打電腦、盥洗和居家打掃等日常動作,嚴重時甚至連生活起居都無法自理。但許多民眾投以異樣眼光,很容易讓患者產生防衛心態而故作堅強,有痛不說,甚至乾脆放棄治療,放任病症惡化。自體免疫引發慢性發炎 攻擊關節組織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過敏免疫風濕內科主任蔡文展說明,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引發的慢性發炎性疾病,患者會因為免疫系統出問題,免疫細胞為「豬隊友」,攻擊關節組織而出現對稱性發炎、腫脹和疼痛等症狀,長期甚至可能導致骨質侵蝕和軟骨裂解。文獻資料顯示,若缺乏適當的治療與照護,8成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終會關節變形,且4成患者會因此殘疾在10年內喪失工作能力,不得不提早從職場退休。此外,嚴重類風濕性關節炎也會可能併發心臟與血管病變或憂鬱症。疼痛是病程惡化的警訊 及早治療控病情如何減緩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程進展?蔡文展理事長提醒,疼痛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病程惡化的警訊!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來說,忍痛並不是勇敢的表現,反而忽視疾病進展,把自己推向關節變形導致殘疾。國內三大類風濕性關節炎醫病團體,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風濕病醫學會和風濕病基金會同聲提醒,患者應正視自己的感受,與醫師討論後透過快速且有效的「有感治療」,提升生活品質,達成良好的疾病控制目標。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聯盟執行長暨台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進一步說明,臨床有助減緩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或降低疾病活性的藥物很多,即使是中重度病患,也有生物製劑和口服小分子藥物加入治療的行列,且健保多已給付,患者只要積極配合醫師治療,症狀通常都可以獲得改善。

熬夜傷肝?有脂肪肝恐加重肝功能異常

熬夜傷肝?有脂肪肝恐加重肝功能異常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年節將近,闔家團圓少不了熬夜守歲,甚至趁著難得連假,幾天幾夜沒睡打牌玩樂也是稀鬆平常。然而,熬夜通宵後,許多人常覺得疲累感加倍,怎麼睡都睡不飽,擔心是否像大家說的熬夜真的傷到「肝」?本身已有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常熬夜的確影響肝功能安南醫院消化內科吳奕霆醫師表示,自身門診經驗常遇到病人一聽到自己肝指數異常時,直覺反應是不是常熬夜工作睡眠不足造成的?中醫觀點認為凌晨1點至3點是肝經運行時間,建議11點前就寢休息,好讓肝經正常運作。不過,從西醫的觀點來看,熬夜並不是直接造成肝臟受損的主要原因。病毒性肝炎、酗酒、脂肪肝、黃麴毒素等藥物中毒等才是影響肝功能的元兇。熬夜在醫學臨床上並不會真正對肝臟造成傷害,而且也缺乏大型研究證實。但反過來說,如果本身已經有病毒性或酒精性肝炎,甚至肝硬化、肝癌疾病,又常常熬夜長期睡眠不足,確實會影響到身體免疫系統,進一步造成肝功能的惡化。長期睡眠剝奪 可能脂肪肝造成肝臟慢性發炎過去研究發現,長期睡眠剝奪的人,肝功能會異常升高,但並沒有指出背後的原因。2018年美國的肝臟頂尖期刊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發表一篇研究,發現睡眠越少的人,比較高的風險肝功能出現異常。另外,過去的研究也發現睡眠越少的人,也有比較高的脂肪肝比例。因此睡得越少造成的肝功能異常,可能是因為脂肪肝所造成肝臟慢性發炎造成的。吳奕霆醫師強調,雖然過年短期間的熬夜並不會真正造成「爆肝」,但如果本身已經有一些肝臟疾病,還是應該盡可能注意減少過年期間暴飲暴食、酗酒熬夜狂歡,否則還是會進一步導致肝臟不必要的負擔,影響到肝臟功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