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用藥觀念大掃除 破解3個抗生素迷思

用藥觀念大掃除 破解3個抗生素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林伯伯曾因肺炎就診,家中留有剩藥。近日隔壁鄰居發燒、咳嗽、流鼻水、肌肉痠痛但過年期間不想到醫院就診,林伯伯熱心拿家中剩藥給鄰居,但鄰居服用2天後藥物吃完反而覺得病況變本加厲。抗生素不當使用,恐讓細菌產生抗藥性,疾病更難治癒。想治療成功,有賴於醫療端與病人端的相互配合。年節連假即將到來,快樂迎新之際仍不能鬆懈用藥。錯誤迷思 抗生素用藥觀念也要大掃除迷思1) 抗生素是不是生病、感冒的萬靈丹?感染是由病原體侵犯人體,並在人體繁殖、致病的過程。感染發生,免疫系統會產生發炎反應。發炎反應是一種保護機制,引起身體警訊、協助病原體清除,也帶來紅、腫、熱、痛等不適症狀。由於病原體來源很多,常見包括細菌、病毒或黴菌等。抗生素藥理機轉是干擾「細菌」生成,針對細菌感染進行治療,對病毒感染、黴菌感染並無效果。迷思2) 抗生素是不是消炎藥?早期很多民眾可能透過口耳相傳,視抗生素為消炎藥,導致目前許多人仍把抗生素與一般消炎藥搞混。事實上,抗生素透過直接性的殺菌、抑菌效果,讓細菌感染得到治療,並不是單純的消炎止痛藥,屬於治本型藥物。而消炎藥泛指類固醇、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透過抑制發炎物質生成,達到暫時性發炎症狀緩解,屬於治標型藥物,不能清除致病源。迷思3) 抗生素有副作用、傷身、產生抗藥性,可不可以不吃抗生素?藥物治療中產生額外不需要的作用,廣稱為副作用。然而副作用不是每個人會發生,細菌感染不治療則會延誤治療時機、恐讓疾病惡化。大多數的副作用與劑量相關,因此遵照醫囑於正確服藥時間、服用正確劑量,才能安全有效治療感染。服藥後產生過敏反應與個人體質有關,應需就醫請醫師評估是否調整藥物,往後就醫時可主動出示過敏資料,避免重複使用過敏藥物。六要點、三不政策 用藥小口訣要正確利用簡單的5W1H的六要點記憶方式,協助釐清使用抗生素需知。此外,配合衛福部推行的三不政策,幫助民眾用簡單的口訣,建立正確使用抗生素的觀念。※六要點1) 為什麼(Why)要吃抗生素/知道自己的感染診斷,因細菌感染所以使用。2) 吃什麼(What)抗生素/自己的用藥中,哪一個藥物是抗生素。3) 誰要吃的(Who)/「我」、「這次病情」使用的抗生素。不同感染症、不同病況使用的抗生素品項、劑量、副作用都有差異,不可任意食用他人剩餘藥物。4) 何時吃(When 1)/什麼時候吃抗生素(次數、間隔)。不同感染症、疾病嚴重度及腎肝功能等都會影響到抗生素劑量;為確保有效抗生素濃度,且不累積過多藥量,遵醫囑定時定量使用非常重要。5) 療程吃多久(When 2)/不同感染症需要療程不同,療程未完成可能導致細菌未清除乾淨、增加復發風險、甚至產生抗藥細菌。完成服用療程才能確保療效。6) 如何吃(How)/需不需要飯前或飯後、藥物或食物有沒有交互作用等注意事項。※三不政策「不」自行購買/抗生素是處方用藥,抗生素品項也因致病菌、病情嚴重程度、年齡族群、懷孕、過敏史、禁忌症及腎肝功能等有所不同。抗生素使用需要專業醫師評估與選用,若自行判斷使用、錯服劑量、發生不良反應等都是得不償失。「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是生病治療萬靈丹,唯有細菌感染才需使用。服用不需要的抗生素徒增細菌抗藥性,也可能產生多餘的副作用。「不」隨便停藥/抗生素是治療性用藥,不是單純症狀緩解,萬不可因症狀有所改善便擅自停用藥物。使用須遵醫囑定時定量服藥,並完成療程才能確保療效、減少抗藥性發生。春節期間用藥 當心抗生素與食物交互作用奇美醫學中心藥劑部藥師黃郁棻表示,年節期間親友團圓相聚,恐增加人口流動接觸。若有發燒感冒症狀,應戴口罩避免傳染、也應及早就醫,不可因過年忌諱就醫而延誤治療時機。出入公共場所、用餐前應勤洗手,注意手部衛生,避免病從口入。若出遊、親友聚餐等情況導致用餐時間不固定,仍不可忘記應遵醫囑定時定量使用抗生素。聚餐難免進食刺激性食物、飲品或酒精等,須注意可能與抗生素發生交互作用的情況:1)服用奎諾酮類抗菌劑(quinolone)之類,如ciprofloxacin、levofloxacin及moxifloxacin或四環黴素類抗生素等藥物,應避免與制酸劑、牛奶或鐵劑併服,因二價、三價金屬會與上述抗生素螯合,減少抗生素吸收、降低療效。為避免交互作用,服用藥物搭配開水仍是較好的方式。2) 服用甲硝唑(metronidazole)或部分頭孢菌素抗生素,不建議與酒精同時使用,甚至服用甲硝唑(metronidazole)3天內皆不建議飲用酒精,因為會產生「戒酒樣症狀」,出現潮紅、流汗、噁心嘔吐、頭痛甚至低血壓危險的狀況。3)服用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抗生素治療期間應減少咖啡、茶類攝取量,因為會影響咖啡因代謝,對咖啡因敏感者易有心悸不適症狀。4) 服用采福適膜衣錠(linezolid)抗生素治療期間,應限制年菜中臘肉香腸、起士乳酪、紅酒、啤酒、巧克力的攝取,因上述食物富含酪胺酸,采福適膜衣錠(linezolid)會抑制酪胺酸代謝,造成病人有頭痛、血壓上升情形。清理廢棄藥物 抗生素、荷爾蒙等別亂丟黃郁棻藥師提醒,過年期間若有清理出廢棄藥物,一般廢棄藥品可密封於夾鏈袋中(與泡過的茶葉、咖啡渣或衛生紙混合),隨家庭垃圾丟棄。但抗生素、荷爾蒙、液體藥物、抗癌、免疫抑制劑與針具針頭,則需要帶到醫院或居家廢棄藥物檢收站回收。

更年期提早報到 卵巢早衰恐不孕

更年期提早報到 卵巢早衰恐不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5歲的董小姐,結婚2年與先生努力做人沒有避孕,肚子卻遲遲沒有動靜。就醫問診後,發現董小姐平時不僅有抽菸習慣,經期也總是不規律,近日還常出現燥熱、關節痠痛、情緒不穩等疑似更年期症狀。經醫師安排抽血檢查卵巢功能後發現,種種跡象是因爲「卵巢早衰」導致。卵巢早衰常見症狀包括月經不規律、關節痠痛中山醫院副院長暨生殖中心主治醫師李世明表示,女性卵巢主要有2種功能,(1)每月排放卵子,達成繁衍後代的目的;(2)產生賀爾蒙,維持黃體素、雌激素生理機能的運作。若40歲前經期持續不規律,經抽血檢查評估後,判斷卵巢功能低落或表現不良,即為卵巢早衰,又稱「早發性更年期」。常見症狀包括月經不規律、關節痠痛、身體燥熱、情緒不穩定等現象,此外也會導致排卵力下降、卵子品質變差,造成女性不孕。培養良好生活習慣 享好「孕」遠離卵巢早衰李世明醫師表示,臨床針對因「卵巢早衰」不孕的女性,把握卵巢尚能運作的黃金時間,採取最有效率的方式懷孕。根據資料顯示,一般30至40歲女性自然受孕率為10%,若選擇試管嬰兒,受孕率則可上升至40至45%。李世明醫師說明,卵巢早衰成因多元,可能與遺傳基因缺陷、免疫性疾病、抽菸習慣或放射線照射有關。據近年臨床觀察,因卵巢早衰導致不孕的案例越來越多,推斷也與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及現代女性生活壓力大息息相關。呼籲即便工作繁忙,女性朋友仍應適當紓解自身壓力,盡量維持規律的生活作息,避免抽菸等不良習慣。若40歲前出現經期不規則、燥熱等疑似更年期症狀,需盡快就醫診斷,尋求治療方法,享有好「孕」人生。

牙周病別輕忽!鏈球菌入侵腦膿瘍險癱

牙周病別輕忽!鏈球菌入侵腦膿瘍險癱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9歲的徐先生,日前前往中國旅遊時突然感覺右側手腳無力、嗜睡、頭痛。緊急送回台就醫檢查,發現是腦部膿瘍引起。進行「腦部立體定位抽吸手術」,引流並清理膿瘍,並持續給予抗生素治療8周才挽回一命。腦膿瘍引起顱內壓升高 有致命危機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部主任邱琮朗說明,腦膿瘍是因為血液將細菌或黴菌帶入腦部組織,進而造成腦部發炎化膿,引起顱內壓升高,有致命危機。徐太太回憶道,在準備回台的前2天清晨,先生突然頭痛、右下肢無力且無法言語,在中國當地就醫,診斷疑似腦部有感染或腦腫瘤,且症狀漸漸加劇並臥床,家人決定緊急回國就醫。經腦部電腦斷層檢查與核磁共振檢查,邱琮朗發現徐先生左腦枕葉處有個約5公分大的腫塊合併周邊水腫,研判可能是腦膿瘍引起。緊急進行「腦部立體定位抽吸手術」,引流並清理膿瘍,並進行細菌培養,才知感染源為鏈球菌,並持續給予抗生素治療8周,才救回一命。頭痛、發燒、嗜睡、頸部僵硬疼痛等症狀 須當心有腦膿瘍邱琮朗主任表示,腦膿痬大部分是多種病菌感染,常導致病人抵抗力弱,致死率高。除必要手術外,抗生素常隨病情調整種類及加重劑量。徐先生疑似牙周病中的鏈球菌侵入腦部,造成腦內枕葉處發炎化膿,甚至感染致腦室。所幸經過2個月抗生素治療及中西醫合療、復健治療,徐先生右側肢體肌力從病後的僅能臥床,逐漸進步至可以行走。清理膿瘍後幾天,因為膿瘍周邊還有嚴重腦積水,徐先生雖然意識恢復但記憶力不僅大幅減退,說話功能受影響,家人都不認得。又為徐先生進行了腰腹腔引流手術,引流後第2天意識就變得清晰,不僅能跟家人有說有笑,還能試著下床走路。邱琮朗主任提醒,腦膿瘍沒有有效預防方法,只要出現頭痛、發燒、嗜睡、頸部僵硬疼痛、中耳炎、鼻竇炎等症狀時,應儘早就醫治療,以防細菌或黴菌轉移到腦部,導致發炎化膿。

寒假兒童牙齒保健 拔牙風險不可輕忽

寒假兒童牙齒保健 拔牙風險不可輕忽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許多家長趁寒假帶孩子整理牙齒,也剛好孩子碰上換牙。牙醫師提醒,拔牙不簡單,絕對不是像網路拔牙影片有趣。一般人無法判斷是否有殘餘牙根,或牙根有沒有問題。建議春節前先保養牙齒,以免連假期間鬧牙疼壞心情。孩子固定洗牙 追蹤牙齒發育沒煩惱網路影片常見家長拿出千奇百怪工具幫孩子拔牙,看在牙醫師眼裡都擔心可能潛藏口腔健康威脅。臺中慈濟醫院牙科主治醫師黃心若表示,未拔除殘餘牙根可能導致周圍牙肉易發炎浮腫,或繼發恆牙因此歪斜。建議家長平時應建立孩子固定洗牙習慣,尤其是孩子處於混合齒列時期,如有一張全口X光片供牙醫師參考,將是幫助醫師提前診斷牙齒生長發育問題十分重要的依據。大人拔牙風險高於小朋友,其中常見拔牙後傷口遲遲沒癒合,讓醫病雙方傷透腦筋。有拔牙需求就醫時,應事先告知病史、服用長期、短期處方藥甚至中藥,讓牙醫師根據病情、身體狀況及雲端藥歷分析、判斷,評估是否適合拔牙,避免出現傷口癒合困擾。骨質疏鬆、癌症骨轉移治療中 拔牙風險高正接受骨質疏鬆、癌症骨轉移相關治療病人是典型拔牙高風險族群,由於拔牙需要骨質重新代謝、吸收及再生,接受口服骨鬆藥或施打針劑的骨質疏鬆病人,以及使用「骨轉移」化療藥物治療病人,受藥物機轉影響,病人的骨頭生成代謝機轉都會被抑制,導致拔牙傷口出血或癒合不良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必須由醫師評估拔牙安全性,也要比一般人更勤於回牙科追蹤。黃心若醫師說明,拔牙後傷口癒合問題往往跟本身的系統疾病有關。像心血管疾病或洗腎這類病人常服用的抗凝血劑會影響凝血,易造成術後出血。當醫師評估有需要時,會建議病人在拔牙前抽血,決定是否需會診開藥醫師先行停藥,病人切勿自行停藥。肝病病人由於肝功能受損,導致凝血因子異常,較常被忽略也要多注意。

年前忙碌免疫力差 當心3大病上身

年前忙碌免疫力差 當心3大病上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冬天要當心免疫力也跟著氣溫一同低下,讓流感、肺炎、帶狀疱疹(俗稱皮蛇)有機可趁!流感容易出現併發症,最常見的併發症肺炎,已經連續2年為國人死亡十大死因第3名!除了流感、肺炎要注意,接近年關繁忙事務眾多,若身體過於疲累,皮蛇就有可能上身!一名60多歲老翁,平日活動力強、常爬山,自認身體硬朗。日前為家務繁忙一陣子,不料竟出現皮蛇,更出現劇烈神經疼痛問題,生活大受影響。精神一蹶不振,也讓家庭氣氛陷入低迷。98%帶狀皰疹患者曾感受過急性疼痛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預防保健及慢性病防治委員會主任委員吳至行表示,帶狀疱疹俗稱皮蛇,台語稱為「出水珠」。因為病灶沿著單側的神經呈現帶狀分布,如同蛇繞身的畫面。發作初期時患者可能會覺得皮膚怪怪的、有輕微痛感,因此容易不以為意,大概3、4天後,可能會出現小水泡,伴隨加劇疼痛感。雖然感受因人而異,不少患者描述皮蛇讓人痛不欲生。據國內研究統計,98%患者曾感受過急性疼痛,且大多數為中重度的疼痛。若帶狀疱疹的位置在頭臉部,患者可能會留下視覺障礙或是聽力障礙等嚴重後遺症。此外,甚至約20%患者在病灶痊癒後,會發展成持續數月甚至數年的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種種疼痛表現均可能干擾睡眠或是日常活動,甚至衍生出焦慮、憂鬱的狀況,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每3人有1人一生中發過帶狀皰疹吳至行醫師表示,許多人都得過「水痘」,水痘痊癒後,病毒仍會潛伏在背根神經節中,年紀大了、抗體會大幅下降,如果又因為過度勞累或環境氣溫等改變等致使免疫力下降,病毒就會被活化進而侵犯神經,引發帶狀疱疹,帶來強烈的疼痛感。任何曾經感染過水痘的人,終其一生都有發生帶狀疱疹的可能。據統計,每3人就有1人會在一生中至少發過一次帶狀疱疹。免疫力往往在40歲以後逐漸開始走下坡,因此除了流感及併發症,50歲以上的民眾也是罹患帶狀疱疹的高風險族群。流感發病速度快 容易出現明顯頭痛、倦怠症狀至於「流感」,吳至行醫師表示,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相較於一般感冒症狀是慢慢出現,而流感發病速度快,容易出現明顯的頭痛發熱、倦怠、肌肉酸痛等症狀,發作到痊癒所須時間約需1至2週才能完全恢復,且比一般感冒更易引發併發症,嚴重甚至導致死亡。得到流感後可能會造成續發性的感染,其中常見肺炎。若此時患者本身有慢性疾病,罹患肺炎恐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大幅提高死亡率。據研究指出,流感住院患者中,併發肺炎者的死亡風險為沒有併發肺炎者的4.5倍。免疫力下降病上身 施打疫苗來防範流感、帶狀疱疹等疾病與免疫力息息相關,現代人壓力大生活經常無法有規律作息,建議平時應維持身心愉悅,營養均衡、增加體能活動維持及提升免疫力。國內預防接種委員會建議,50歲以上的民眾每年施打流感疫苗;疾管署也提供65歲以上民眾施打一劑公費的肺炎鏈球菌疫苗。無論有無得過帶狀疱疹,都可以依醫囑施打一劑帶狀疱疹疫苗,可以有效降低帶狀疱疹及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發生的機率。吳至行醫師提醒,雖然疫苗產生抗體通常需要約1至2週的時間,但民眾不應侷限於時間點,擔心來不及預防而未有積極作為,應該即刻行動來落實自我保護。

戒菸方法對了嗎?對抗菸害知多少

戒菸方法對了嗎?對抗菸害知多少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0歲的陳先生菸齡13年,尼古丁成癮度4分,為中度成癮。因想戒菸,聽聞朋友建議近2年開始改抽起電子煙,試過很多牌子電子煙,也有試過抽不含尼古丁成份。想嘗試戒電子煙,反而更加依賴,上網查了許多資料,發現電子煙其實不合法,加上成分不明,故來戒菸門診尋求協助。電子煙仍含有尼古丁、焦油等致癌物質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戒菸個管師王生婷表示,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我國105年18歲以上成人吸食電子煙比率為0.5%,約10萬人使用。在青少年中,每10名青少年吸菸就有4名使用電子煙,因設計新潮、酷炫,吸引年輕族群使用,對青少年的智力發展更是危害。電子煙產品外型像筆細長,內含一瓶補充液,使用電池或充電加熱,利用電能驅動霧化器產生大量煙霧,成分仍含有尼古丁及焦油,甲醛、丙二醇、菸草生物鹼、加味劑、重金屬等致癌物質。易成癮,亦造成呼吸道刺激、皮膚敏感,引起肝、腎功能異常,且易吸食過量。一瓶30ml補充液含有約180mg尼古丁,相當於200支紙菸,消費者不易控制吸食量,導致中毒,且因是加熱產品,在溫度升高過程中,有爆炸的風險。不抽菸但暴露在二三手菸環境 仍會增加罹癌機率電子煙在我國不合法,未來政府積極推動《菸害防制法》修法,加強電子煙管制、禁止加味菸、擴大禁菸公共場所範圍等,提升國人菸害健康識能。除了一手菸外,二手菸是分布最廣且最有害的室內空氣污染物,可說是PM2.5來源。電子煙霧一樣含有PM2.5及尼古丁、丙二醇、甘油等物質,易造成氣喘及口乾舌燥。三手煙為環境中殘留的汙染物,像家中窗簾,身上衣物皆會殘留,即使使用空氣清淨機仍無法有效代謝,不抽菸暴露在二三手菸環境仍然會增加罹癌的機率。王生婷個管師強調,唯有戒菸才是最好的辦法,歡迎吸菸或使用電子煙者能善用免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愛惜自己也愛護家人,給大家一個無菸環境。

腰痛夜不成眠 就醫才知脊椎側彎

腰痛夜不成眠 就醫才知脊椎側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金融業的主管近3個月來,每天深夜都因莫名腰痛被痛醒,嚴重影響睡眠品質。經友人介紹就醫接受聲波動力平衡系統治療,僅以聲波傳導治療一次,溫和但快速將脊椎調整至平衡位置,糾纏多時的腰痛竟能有效改善,一覺到天明,找回平凡小確幸。些微脊椎側彎 脊椎結構不平衡引起腰痛這位主管平時正常規律上下班,但較少運動,自從出現頻繁的半夜腰痛,且被痛醒後,自覺是因上班過勞引起,先到整骨所接受整脊卻毫無效果。由於每天被迫中斷睡眠實在痛苦,經友人介紹獲知聲波共振與傳導能讓脊椎恢復平衡,就醫接受評估。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物理治療師許芳毓表示,患者到院經過X光檢查,並未發現有椎間盤突出或滑脫等特殊病灶,些微脊椎側彎則尚未到需接受矯正的程度。進一步接受「水平尺」檢查,確定脊椎是否平衡,結果肩膀向右偏斜2.5度、腰部也向右偏斜3度,經醫師研判因脊椎結構不平衡才引起腰痛,因此建議接受KKT(Khan Kinetic Treatment)聲波動力平衡系統治療。聲波動力平衡系統調整脊椎結構、放鬆肌肉許芳毓物理治療師說明,脊椎結構不平衡,脊椎兩側肌肉連帶被迫牽拉緊繃、不能放鬆,藉由KKT(Khan Kinetic Treatment)聲波動力平衡系統,以聲波產生共振效應,快速且溫和的調整脊椎結構,包括背部、腰部及骨盆的輕柔移動,達到整條脊椎的平衡。由於脊椎恢復平衡,回到正常的位置,兩側的肌肉不被迫牽拉,就能放鬆脊椎兩側肌肉,解除腰痛。同時,聲波治療還能增加脊椎附近動脈血流,促進血液循環,也能改善腰痛。兩者相輔相成,糾纏患者多時的不明深夜腰痛,竟然僅接受一次聲波動力平衡系統治療後,馬上能感覺大幅改善。

你是流感高危險群嗎?小心肺炎、腦炎

你是流感高危險群嗎?小心肺炎、腦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冬季為流行性感冒的盛行高峰期,目前台灣已將「流感併發重症」列為第4類傳染病,烏日林新醫院一般內科暨感染科郭正邦主任表示,根據統計顯示,下列流感高危險族群一旦被感染,容易併發重症:65歲以上老年人、嬰幼兒、孕婦、免疫功能不全者。另外本身若有氣喘、糖尿病、心血管、肺臟、肝臟、腎臟等慢性疾病或BMI≧30者,也要特別小心!流感與一般感冒 可從痊癒時間、症狀區分流感病毒共分為A、B、C型,其中A型和B型的流感病毒每年都會引起季節性流行,C型一般不會造成流行,以輕微上呼吸道感染為主。如果想要區分流感和一般感冒,可以從痊癒的時間來區分,流感約需要1至2週才能恢復,比起一般感冒的時間長,且會出現明顯的頭痛發熱、肌肉無力等症狀。高危險族群如併發肺炎、腦炎、心肌炎 把握黃金搶救時間流感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可大可小,臨床出現發高燒、頭痛、肌肉痠痛無力、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症狀,大多數人都能在1週內康復。但是流感高危險族群如果被病毒感染,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出現併發細菌性肺炎、腦炎、腦部病變、心肌炎等嚴重併發症的機率很高,這時千萬不能錯過黃金搶救時間,需要緊急住院治療,否則恐怕危害生命導致死亡。每年接種流感疫苗 可使健康成年人達到7至8成保護郭正邦主任提醒,防範流感最好的方法為每年都接種流感疫苗,健康的成年人可達到70至80%保護,流感高危險族群更必須接受疫苗接種,才能防止感染流感引起併發症。日常生活首重勤洗手,加強個人衛生習慣。咳嗽或打噴嚏時,記得用手摀住口鼻,避免飛沫傳染。外出或生病一定要戴上口罩,減少病毒感染機會。

嬰咳不停如機關槍 送醫確診百日咳

嬰咳不停如機關槍 送醫確診百日咳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滿月的嬰兒貝貝(化名)被家人送醫急診,到院表現已全身抽筋、臉部因缺氧而鐵青,緊急插管於加護病房治療。初步腦部電腦斷層檢查並無明顯腦部異常,針對抽筋處理使症狀緩解後進行拔管,但拔管後貝貝頻繁咳嗽不停,頻率有如連續上膛發射的機關槍,嚴重時甚至臉色發黑、嚴重缺氧。經醫師詢問,發現媽媽本身已有咳嗽症狀超過1個月,進一步替貝貝檢查確診為百日咳,藥物治療後病情終於好轉。新生兒染百日咳細菌 可能併發肺炎、腦病變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陳志榮表示,百日咳是一種透過飛沫傳染的呼吸道疾病,初期症狀類似感冒,後有嚴重咳嗽,進而影響呼吸與進食。一年四季均可能發生,只要是沒有免疫力的人,都可能罹患百日咳。百日咳發病可分為3階段,黏膜期、陣發期與恢復期。成年人若不接受治療,症狀可能持續數月後自然恢復。但新生兒一旦感染百日咳細菌,就可能造成嚴重併發症,如肺炎、腦病變,甚至缺氧休克致死。依據統計資料顯示,因百日咳而死亡的患者中,高達76%是剛出生未滿2個月的嬰兒。成人百日咳症狀不明顯難警覺 易傳染給嬰幼兒陳志榮主任表示,百日咳具有高度傳染性,相較流感1個人可以傳染給2個人,百日咳1個人就可以傳染給14人。目前接種疫苗是預防百日咳最好的方式,然而新生兒需出生滿2個月才能施打疫苗,易產生防病的空窗期。統計資料顯示,家人是把百日咳傳給嬰幼兒的主要來源,74至96%找出傳染源的個案是被家庭成員傳染。因成年人、青少年感染百日咳後,症狀較不明顯,一旦接觸尚未具有免疫力的嬰幼兒,就可能傳染疾病。孕婦於第3個孕期接種疫苗 讓孩子出生就有抗體陳志榮主任提醒,為隔絕百日咳傳染,衛生福利部建議孕婦應於懷孕第3個孕期(27至36週)施打百日咳疫苗,讓母體產生的抗體可透過胎盤傳給胎兒,嬰兒出生後就有抗體能抵禦疾病。此外,有新生兒家庭的成員,也應主動接種疫苗,降低傳染給新生兒的風險。一般民眾如莫名咳嗽超過2週,且咳起來無法抑制,需警覺自己是否為百日咳,儘快就醫接受治療。更多有關新生兒百日咳衛教資訊,也可至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瀏覽(http://www.pids.org.tw/index.php?route=news/news_detail&news_id=102)。

竟可能蜂窩性組織炎!警覺鼻竇炎症狀

竟可能蜂窩性組織炎!警覺鼻竇炎症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感冒容易引發鼻竇炎,造成嚴重併發症!臺中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林忠青提醒,春節期間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進出公共場合,很容易被傳染感冒,要隨時戴口罩保護自己。急性鼻竇炎引發臉部蜂窩性組織炎林忠青醫師以被診斷為顏面蜂窩組織炎的69歲病人,說明感冒嚴重併發症。當時病人眼睛周圍、臉頰紅腫,就醫後返家服用抗生素,但因中風、糖尿病臥床,家屬一日後未見緩解甚至紅腫蔓延,轉院治療。透過內視鏡發現病人鼻腔內化膿,懷疑臉部紅腫是鼻竇炎造成,住院進一步檢查。當時病人血液發炎指數很高,電腦斷層檢查證實眼眶與臉頰的蜂窩性組織炎是左側鼻竇急性鼻竇炎引起。透過「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清除鼻竇腔感染源,再施打抗生素,成功控制蜂窩性組織也治癒鼻竇炎。感冒病毒造成鼻腔黏膜腫脹 細菌感染成鼻竇炎林忠青醫師說明,鼻竇炎大多是感冒引起,感冒病毒造成鼻腔黏膜腫脹,塞住鼻竇連結至鼻腔中間小隔腔,鼻竇續發性細菌感染就形成鼻竇炎。急性鼻竇炎一般用口服抗生素就能有效治療,但是如果拖延就可能變成慢性鼻竇炎。如果病人抵抗力較低,讓黴菌進入鼻竇蔓延感染,也會形成慢性鼻竇炎。林忠青醫師從臨床經驗分析,慢性鼻竇炎如果只靠服藥通常很難斷根,會反覆不斷發作。一不小心就像上述病人一樣合併嚴重感染症狀。建議透過「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手術,打通鼻竇連結至鼻腔小隔腔,不但可清除蓄積膿液、黴菌等感染原,日後也可順利排出鼻竇產生液體,降低鼻竇炎復發機會。感冒逾1週伴隨嚴重鼻塞、眼睛痠等症狀 可能為鼻竇炎林忠青醫師提醒,春節期間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進出公共場合,容易感染感冒,要記得戴口罩保護自己,如果感冒超過1星期沒好,一定要趕緊看醫生;若伴隨嚴重鼻塞、眼睛痠、臉頰漲痛、頭痛、牙齒痠痛,很可能就是鼻竇炎,更要儘早治療,避免形成慢性鼻竇炎。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