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擰不動毛巾 銀髮族當心肌少症

擰不動毛巾 銀髮族當心肌少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在繁忙的交通尖峰時段,斑馬線上的小綠人越跑越快,就要變成紅燈。車輛蠢蠢欲動準備往前衝刺,卻還有位銀髮長者困在斑馬線中間緩步前進。或是家中的長輩,逐漸出現毛巾擰不乾,罐頭打不開,樓梯爬不動等不至於造成日常生活失能,但卻仍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肌少症與衰老、內分泌疾病、長期臥病等因素有關根據戶籍資料,台灣在107年3月底,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到總人口的14.1%,正式邁入「高齡社會」。不但活得久還要活得好,除了各個重要的內臟器官,有2大重要的系統維持著我們日常良好的身體移動功能,讓我們能執行小至轉罐頭,大到過馬路爬樓梯等活動,骨骼系統及肌肉系統。骨質疏鬆民眾已經多有了解,但「肌少症」對大部分人來說仍較陌生的名詞。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鄧筑文表示,「肌少症」顧名思義是肌肉的質量減少並伴隨著肌肉功能喪失,除了和衰老有直接相關,一些內分泌疾病如胰島素阻抗較高、長期臥病在床缺乏活動等都有相關。患有「肌少症」的病人日後也較容易出現跌倒、失能,一旦罹患內科或外科疾病,也會有較多的併發症和較高的嚴重度及死亡率。步速緩慢、握力減少 肌少症2大指標自30歲開始肌肉質量就會緩緩減少,到了60、70歲左右,就可能發展成有感的症狀。這些有感的症狀被醫師歸納為診斷指標,其中最重要的2項,(1)步速緩慢,每秒無法行走超過0.8公尺;(2)握力減少,亞洲男性握力小於26公斤,女性小於18公斤,即為有問題。這2項症狀出現任1項,醫師可進一步安排測量肌肉質量的相關檢查來確認肌肉質量是否減少,若減少就符合「肌少症」。以上的診斷標準較為瑣碎,民眾想要快速篩檢自己是否有「肌少症」的可能,可先觀察在過一般四線道馬路時,若從行人綠燈亮起就開始過是否仍過不完?若是則符合步速過慢;或是毛巾是否擰不乾?若是則符合握力不足;以及兩手虎口張開圍成圈看是否能圍住小腿最粗處,若能圍住則可能代表肌肉質量不足。肌少症可由適當運動、營養補充來減緩若經醫師確診為「肌少症」,民眾也不需過於慌張,這其實是老化的自然現象,只要經由適當運動及營養補充,就可減緩肌肉流失、維持肌肉功能。運動部分,包含伸展運動、有氧運動及阻力訓練,高階班可再加上平衡訓練。訓練強度及頻率,可至門診諮詢復健科醫師開立最適合的運動處方。營養部分,最重要的是優質蛋白質的攝取和維生素D的補充。而其中目前研究最多的為白胺酸,白胺酸是一種必需胺基酸,和肌肉合成高度相關,蛋白質的補充建議還是從日常飲食著手,如增加蛋豆魚肉類的均衡攝取。總之,想要成為活得久又活得好的樂齡銀髮族,除了存骨本還要存「肌肉本」,而存法很簡單,首先要諮詢正確的運動方式,持之以恆的執行並搭配優質蛋白質的攝取,就能讓老年生活一樣精彩不受限!

過年盡興吃 大腸癌不來飲食3招

過年盡興吃 大腸癌不來飲食3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國民健康署自民國99年全面推動大腸癌篩檢,早期發現癌前病變及初期癌症並給予早期治療,標準化發生率自103年起已連續兩年下降!其中男性發生率大幅下降,比較105年與104年的數據,男性每10萬人減少2.8人,女性則減少0.8人。國民健康署透過資料分析有接受篩檢跟沒接受篩檢的民眾,比較兩者死於大腸癌的風險,結果顯示若篩檢率為21.4%,定期複篩率為30%時,即可降低10%死亡風險;若篩檢率能達40%,在同樣的複篩率下可降低23%死亡率;若篩檢率達60%則可降低36%的死亡率。總結來說,民眾若願意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可降低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年菜以汆燙水煮烹調方式 降低油、鹽、糖過度攝取大腸癌的發生人數每年高達1萬5千人,國人愛吃燒烤與紅肉、缺乏運動、肥胖,是大腸癌快速攀升的主要原因,改變飲食習慣是防癌更前衛的做法。年節將至,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建議,年菜可選擇多用當季新鮮食材,增加蔬菜水果量,減少加工肉品及紅肉的攝取,並改以汆燙水煮取代不健康又高熱量的烹調方式(例如油炸、油煎、油炒、油酥、糖醋、蜜汁、茄汁等),把握少油、少鹽、少糖要訣,只重荷包,不增肉!3撇步「腸」保健康年節大吃又怕胖?國民健康署教你顧腸3撇步,圍爐不怕腸胃吃不消!1) 健康飲食/以魚肉、瘦鷄肉等來取代香腸、臘肉、培根等加工肉品(煙燻、鹽漬或以亞硝酸鹽加工),並減少紅肉(豬、羊、牛)等肉類攝取;菜餚多放菜蔬,以汆燙取代高溫油炸、燒烤,讓腸道無負擔。2) 規律運動/9天連假中可與親朋好友外出走春,或就近利用社區的公園、健走步道、自行車道,規律運動除了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及排便外,還可減少致癌物停留在腸道的時間。3) 定期篩檢/過年期間闔家團聚聊天,可互相提醒50至74歲的家人善用政府補助兩年一次的大腸癌篩檢服務,讓篩檢成為一種習慣!國民健康署鼓勵民眾春節快樂動,為了自己的健康,在新的一年訂定規律運動目標,揮別靜態生活,迎向健康人生。祝全國民眾「春節快樂,豬事順利」!

藥物千萬別分享!治病不成反傷身

藥物千萬別分享!治病不成反傷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日媒體報導有一名疑似感染流感的民眾,卻不願就醫,自行拿取鄰居的肺炎藥品服用,結果2天後病況變本加厲,趕緊掛急診。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呼籲民眾應保有正確的用藥觀念,沒有經過醫師及藥師諮詢而自行用藥相當危險,嚴重可能賠上寶貴的性命。有些疾病外觀症狀乍看相似,例如咳嗽、發燒,但病因跟治療方式大大不同。民眾千萬別自己當起醫師幫自己診斷拿藥、使用偏方,恐付出更大代價。正確用藥 切忌分享藥物、病急亂投醫、使用偏方許多民眾藉著分享的動作來表示關心、顯示友好,但南投醫院藥師胡明哲強調,藥物千萬別分享!前陣子也有媒體報導祖父看到就讀幼稚園的孫子咳嗽,便自行餵藥水,導致寶貝孫昏迷險喪命。胡明哲藥師表示正確及安全用藥,首先要停止分享藥物的行為,不要將自己的藥品用在別人身上,也不要病急亂投醫或自行使用偏方,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另外再購買或服用藥品前,看清楚藥袋、藥品包裝或藥品說明書上的指示說明及藥品成分,不同年齡層適用的給藥方式不盡相同。兒童、老年人對藥品代謝及吸收不同 經醫師判斷再用藥孩子不是小大人,而長輩不只是年紀大的成年人。胡明哲藥師表示,兒童的器官功能與身體機能都還在生長及發育,對藥品的吸收、代謝排除及藥物反應都與成人不同。如果一定要使用成人的藥品,必須經過醫師及藥師判斷後,計算藥量與評估利弊才能使用。而老年人身體代謝機能變差,藥品在身體裡的分布與排除也會跟著改變,服用藥品一定要經過專業醫師及藥師判斷後再使用,切勿自行增減劑量或服用來路不明的藥品。請勿將自己的藥品推薦或交給他人使用,避免發生藥物不良反應或藥物交互作用等。如果對藥物有任何疑問都可以諮詢醫師或藥師,也可以在藥袋或藥品指示單上找到服用指示及注意事項。呼籲民眾正視正確用藥的重要性,選擇適合針對目前自身症狀所需要的藥品來使用,早日恢復健康。

糖尿病患眼前霧霧 恐黃斑部水腫作祟

糖尿病患眼前霧霧 恐黃斑部水腫作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年僅30歲的婷庭(化名),視線日趨模糊以為是飛蚊症導致視野霧茫茫,至眼科進行眼底檢查,發現罹患糖尿病黃斑部水腫。這才讓她恍然大悟,原來近期頻頻搭錯公車上班遲到、文件內容校正錯誤百出等窘境,都是因為糖尿病黃斑部水腫造成,所幸經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眼內注射治療,視力由0.3慢慢恢復至0.7,也找回原有的生活品質、工作上也不再出錯!糖尿病眼底病變 黃斑部水腫最常見收治該名案例的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醫師表示,糖尿病是一種血管病變,而眼睛是血管密度最高、最需要血液提供養分的地方,也因此最容易受到糖尿病影響。當血管逐漸喪失功能無法吸收重要養分,導致養分不足時,就容易造成破裂、出血,水分由微細血管中溢出,因此形成黃斑部水腫,進而造成視力模糊,就好像在游泳池裡面睜開眼睛,視野霧霧的感覺。治療主流「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助恢復視力陳瑩山醫師說明,國內約有百分之十的糖尿病人口,卻有高達半數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上述案例便是其中之一,血糖檢測高達300多,已超出正常人3倍,也因此導致糖尿病黃斑部水腫大大影響生活。而根據臨床觀察,在已知的糖尿病患者中,僅有不到30%的患者有定期至眼科門診檢查,多數病患常是眼睛模糊或看不見才緊急至眼科就醫,錯失治療黃金期。因此,建議糖尿病患者應定期至眼科進行眼底檢查,如已發生視網膜病變則需積極接受治療,遠離失明危機。陳瑩山醫師進一步說明,目前治療黃斑部水腫,以「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眼內注射為主流,可阻斷新生血管生成、消水腫,讓血管吸收水分的能力增強,使血管恢復原有功能,視力也能獲得改善。年底應酬多 確實控糖避免眼中風最後,陳瑩山醫師提醒,年底尾牙、感恩聚會少不了,糖友們切忌暴飲暴食,飲酒過量更會使糖尿病患者眼底血管惡化,導致爆血管或視網膜病變合併眼中風,造成病理性的飛蚊症等症狀。平日更要積極控制血糖,每日測量血糖、維持良好作息與飲食、建立運動習慣及聽從醫囑藥物控制,才能用健康的身體迎接下一個嶄新的年度!(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嬰幼兒喘併腸胃症狀 恐擴張性心肌病

嬰幼兒喘併腸胃症狀 恐擴張性心肌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林小弟1個月前出現嚴重嘔吐的症狀,在診所就醫後服用改善腸胃炎及止吐用藥,但症狀不見改善,更出現上腹疼痛、講話上氣不接下氣、晚上平躺喘到無法睡覺,輕微活動就會感到呼吸困難。家人趕緊帶他到大醫院急診,檢查發現心臟擴大合併有嚴重心臟衰竭,診斷為擴張性心肌病,住進兒童加護病房給予強心藥治療,心衰竭症狀雖稍微改善,但仍在積極治療中。擴張性心肌病 兒童最常見的心肌病變成大醫院小兒部醫師魏昱仁表示,擴張性心肌病是兒童最常見的心肌病變,甚至早在嬰兒時期也可能出現。特徵是左心室或左右兩心室擴大且心臟的收縮力減弱,病童會因此出現心衰竭症狀。病童症狀表現多樣,輕微可能無症狀,其中超過8成的病童會出現腸胃道症狀,出現生長遲滯、虛弱無力、呼吸困難或嘔吐等症狀,嚴重者會出現心衰竭,甚至休克。目前兒童心衰竭的治療,以控制症狀為主。魏昱仁醫師表示,極少數病童可以藥物控制改善症狀而維持一般日常生活;目前也有新型藥物正在進行臨床試驗。但大部分仍會受此疾病的症狀和高死亡率所苦,所以在積極藥物治療下仍持續惡化的病童,需考慮心臟移植。原因為心肌細胞基因突變、心肌炎、心肌缺血等擴張性心肌病有20至35%患者因與心肌細胞有關的基因突變造成,其他原因包含心肌炎、心肌缺血或先天性心臟病、內分泌代謝異常,或因神經肌肉疾病引起的病變。其中少數引起心肌病變的原因,例如冠狀動脈畸形或肉鹼缺乏症等是可以治療的,需仔細檢查病童是否為續發性心肌病變。魏昱仁醫師表示,心臟超音波檢查是目前最常使用的診斷工具,可以測量心室大小及心臟收縮功能,並評估有無合併先天性心臟缺損;胸部X光片能看出明顯擴大的心臟;心臟電腦斷層則常被用來檢查冠狀動脈畸形;排鈉利尿胜肽(BNP)可用來評估心衰竭的現象;還有容易導致擴張性心肌病的內分泌及代謝異常檢查也是必要的。不過,目前除少數特殊疾病,如冠狀動脈畸形、肉鹼缺乏等代謝疾病、心律不整等外,大部分的擴張性心肌病並沒有可治療的病因,或是雖有原因但醫療科技尚未發展出有效的治療方式。和成人相比,急性期的兒童患者有更高的死亡率和需要更長的治療時間。

尾牙、忘年會大餐多 別忘防食道癌

尾牙、忘年會大餐多 別忘防食道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年節將近,尾牙、忘年會不斷,容易引起腸胃道不適,尤其去年發生許多名人罹癌突然過世的消息,讓食道癌這項疾病引發關注。因為食道癌發生早期並無明顯徵兆,讓民眾因不知如何早期發現或檢視而產生疑慮。52歲的楊先生從事業務工作,平日應酬常需要接觸菸酒。去年年底到醫院健康檢查時,想要更徹底並精準檢查,除了原本安排的檢查項目,另外再選擇接受全身正子斷層掃描檢查。意外在食道上段發現腫瘤,經切片送驗後確定為第1期食道癌,經醫師安排進行腫瘤切除後,再進行輔助性化放療,近3個月後已恢復昔日正常生活,目前只須定期回診檢查。菸酒檳榔癮、愛吃過熱飲食、少吃蔬果為危險因子童綜合醫院核子醫學科主任曾能泉表示,食道癌是指發生在食道的癌症,通常以鱗狀上皮癌或腺癌等病理型態為主,這類病人通常有嚼檳榔、抽菸、喝酒、常喝熱湯或茶水、少吃蔬果類或口腔衛生不佳等危險因子。食道癌治療方式以外科切除手術為主,若有局部淋巴結轉移,則需增加術前放射與化學治療。正子斷層造影(PET)為先進非侵入性診斷癌症利器,結合全身正子造影及高切數電腦斷層造影,一次檢查同時提供功能性及解剖構造影像,能夠早期並精準找出初期的疾病病灶,大幅提高腫瘤偵測準確度,甚至用來評估後續化療、放療的治療效果。病患腫瘤通常只要大於0.4公分,即容易被檢測出來。吞嚥困難、喉嚨沙啞等症狀出現時 往往已中晚期曾能泉主任呼籲,食道癌患者通常因為吞嚥困難、喉嚨沙啞或有異物感及胃食道逆流等症狀求診耳鼻喉科或腸胃科,但往往檢查後發現腫瘤已第3期,已屬於中晚期,所以通常預後不佳。建議民眾在進行健康檢查時加做全身性正子斷層掃描,讓腫瘤細胞無所遁形,儘早揪出癌細胞,儘早接受治療,恢復昔日正常人生。

春節用藥別跟著放假!4招健康過年

春節用藥別跟著放假!4招健康過年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春節連續假期來臨,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您,在返鄉拜年或旅遊放鬆心情的同時,也要留意用藥安全,以保持身體健康,北市衛生局提供用藥安全小撇步,讓您健康快樂過佳節:1) 健康持續不中斷/‧備藥充足不擔憂/假期前先行檢視家中藥品的有效期限,並準備足夠藥量,避免在漫長春假期間,因醫療院所暫停看診而有缺藥情形。‧定時服藥不中斷/9天連假生活作息仍應規律,吃藥可別跟著放假,長期服藥民眾應按時服藥,健康保持最佳狀態。‧急救藥品不離身/心血管疾病、氣喘急救藥品(如硝酸甘油舌下錠、吸入型支氣管擴張劑等)應備齊,並隨身帶妥。2) 觀光旅遊「藥」注意/‧持有慢性病連續處方箋,且預計於春假期間計畫出國或長途旅遊超過2個月的民眾,於領藥時出具機票等足以證明出國的資料及切結文件,即可一次領取該慢性病連續處方箋之總給藥量,以免破壞用藥規律性。‧出國觀光時,謹記勿將藥品或中藥(材)當成一般商品,任意購買服用或攜回饋贈親友,避免因不瞭解正確使用方法、注意事項及副作用等,導致健康損害。‧出國購買藥物需謹慎,國外攜帶自用藥品或中藥(材)入境,應依照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入境旅客攜帶自用藥物限量表」規定(https://www.fda.gov.tw/TC/site.aspx?sid=3928),申請進口同意書,且攜回藥品或中藥材、中藥製劑只能自用不得販售,亦不得於網路販售,若販售將違反藥事法規定。‧治療感冒、流鼻水或過敏的藥品常含有抗組織胺類(Antihistamine)成分,使用後容易產生想睡覺的現象,應避免長途開車。大多數感冒藥水含有葡萄糖漿,罹患糖尿病患者務必謹慎使用。3) 相聚小酌「藥」當心/‧「藥酒」是「藥」不是酒,來路不明的藥酒不可飲。‧春節期間親朋好友歡聚,可能通宵熬夜,影響免疫力,或暴飲暴食,導致腸胃不適,提醒您,若使用成藥或指示藥品,可至社區藥局由藥師指導服用,病情嚴重則應儘速就醫。‧慢性病患者切勿貪杯,否則可能因飲酒過量增加腦血管疾病(如中風)、心臟疾病發生率,甚至引起藥物交互作用造成不適症狀甚至危及生命。4)對誇大不實藥品廣告或網路販售、來路不明藥品提高警覺,牢記五不原則/不聽別人推薦的藥、不信神奇療效的藥、不吃別人贈送的藥、不推薦藥給別人、不買地攤、夜市或遊覽車上所販售的藥。購買藥品、醫療器材建議至領有藥商許可執照藥商(局)等實體通路購買。也要記得用藥5問:用藥前記得問「吃的是什麼藥」、「什麼效用」、「怎麼吃」、「吃多久」、「有什麼注意事項」。如果對藥品不了解、有疑問,一定要向醫師或藥師詢問清楚。臺北市衛生局特別呼籲民眾,春節期間有正確用藥、規律運動及健康飲食觀念,讓您健康又安心,祝您新春愉快,平安過新年!以上訊息刊登於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https://health.gov.taipei/)。

遠離三高5撇步 迎春健康好豬年

遠離三高5撇步 迎春健康好豬年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農曆春節將至,垂涎三尺的年菜似乎容易讓人忘了危害健康的陷阱,加上天氣冷、運動少,若春節生活作息不規律,將更容易引發心臟血管等疾病。提醒具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民眾掌握「遠離三高5撇步」,好好控制疾病,讓您「豬」事如意健康過好年!遠離三高5撇步 豬事平安過好年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黃世傑呼籲,患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民眾,可掌握「聰明吃」、「快樂動」、「按時服藥」、「血壓監控」、「自我保護」5項健康小撇步,健康快樂過好年:1) 豐盛年菜「聰明吃」/春節山珍饗宴淺嚐即可,「少油、少鹽、少糖」遠離三高,健康享瘦輕鬆過好年。黃世傑局長表示,春節期間守護家人的健康,可參考國民健康署「我的餐盤」掌握6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比蔬菜多一點,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依比例選擇多樣化的健康食物,讓身體零負擔,健康沒煩惱。千禧之愛基金會營養師邱詩涵表示,過年期間免不了大魚大肉,但還是可以使用蒸、煮、滷等烹調方式取代油煎、油炸,增加高麗菜、長年菜、菇類、筍類等蔬菜入菜比例。最好可以餐餐八分飽,以新鮮水果取代零食甜點,以無糖茶或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除了能滿足味覺需求,也能避免肥肚上身,遠離代謝症候群。2) 相邀走春「快樂動」/遠離三高慢性病,規律身體活動很重要,「零時運動」從春節開始!運動其實很簡單,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做起,從最簡單、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健走開始,戶外走春踏青、相揪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增加每次運動的時間及強度,春節期間運動不停歇。3) 「按時服藥」很重要/台灣慢性病全人醫療學會理事長暨臺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建議,規則服藥也是控制慢性疾病重要的一環。春節期間部分醫療院所將休診,應事先備妥足夠藥量。如春節期間藥量不夠,亦可透過社區藥局或各醫院加開的門診或急診領藥應急,避免藥物中斷。4) 「監控血壓」天天量/高血壓常被稱為「沉默殺手」,會增加心血管及腦血管疾病的風險,18歲以上國人高血壓盛行率達25.2%,每4個人就有1個高血壓;邁入中年後,40歲以上盛行率更高達37.5%。然而另外研究顯示18歲以上民眾23.7%一年內未量過血壓,顯示國人對血壓測量行為仍不理想。慢性疾病病友,除規則服藥、定期回診和飲食控制,最重要的是定期量血壓,血壓達標是<140/90毫米汞柱,舒張壓或收縮壓任一超標,都算是高血壓。做好血壓監測,才能避免高血壓所導致的併發症,必要時也可將量測數據提供給醫師作為衡量藥物療效的參考,更能有效控制病情。5) 「自我保護」最健康/春節期間氣溫寒冷,血管驟然收縮或舒張容易導致心臟及腦血管疾病發作或復發。提醒慢性疾病病友或長輩們,早晚外出注意身體保暖,特別是頭部保暖。享受泡湯時,更要注意避免溫度過高,或浸泡時間過長,如有像大石壓住的胸悶、呼吸困難、心悸、冒汗、頭暈、噁心、全身疲倦無力,甚至口齒不清等症狀,應立即就醫治療。掌握「臨微不亂」4口訣:「臨」時手腳軟、「微」笑也困難、講話「不」清楚、別「亂」快送醫,協助及時評估腦中風徵兆、掌握黃金治療時間,遠離腦中風失能及死亡風險。北市衛生局為市民舉辦整合性篩檢 為健康把關參考以上5項小撇步後,可遠離三高或讓慢性疾病獲得良好的控制。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健康管理科科長林夢蕙叮嚀,對於平日忙碌的上班族及市民,衛生局特別於假日及平日規劃整合性篩檢活動,活動內容除40至64歲民眾政府每3年補助1次,65歲以上政府每年補助1次的成人健檢,還搭配四癌篩檢,市民朋友可查閱相關活動訊息及辦理場次https://goo.gl/LqvG4e,歡迎年後踴躍參加,共同為自己健康把關!

春節大吃肥胖?營養師用這防吃過量

春節大吃肥胖?營養師用這防吃過量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農曆新年將屆,今年春節9天假期,過年期間開心與親友相聚吃大餐是必要行程,零食更是必備物品。不論是年貨大街或是網路團購,皆可以購買到美味的零食,但美食大多令人一口接一口,年假結束當心體重失守、肥肚上身,各項檢驗數值也跟著失控。營養師建議,民眾歡度豬年同時,不讓自己年假結束後被旁人調侃「胖得跟豬一樣」。年菜如蹄膀、紅燒魚等 高油、高鹽、少纖維傳統年菜常見蹄膀、紅燒魚、佛跳牆、海鮮羹湯、燉全雞、紅蟳米糕等。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營養師陳佳祺表示,上述美食多為高油、高鹽、少纖維食物。建議烹煮年菜時可用煮、蒸、拌、滷、烤的方式取代煎、炸,更能吃出食物本身的鮮味。例如將紅燒魚改為清蒸魚或烤魚;人蔘雞改為涼拌洋蔥雞絲;炸年糕改為醬炒高麗菜年糕等,另外增加含纖菜餚,如蘿蔔、竹筍、菠菜及蕈菇類等,豐富年菜的纖維量。先準備小盤子挑出適當份量 避免過量飲食常見的年節零食例如魷魚絲、肉乾、開心果、糖果、餅乾及飲料,一打開就忍不住全吃光,不僅會讓熱量爆表,對腸胃也是相當大的負擔,更容易使三高患者血糖、血壓及血脂失控。陳佳祺營養師建議,選購零食時,應注意營養標示,以小包裝為主。建議可買熱量低又有飽足感的原味蒟蒻干、低鹽海苔片、脫水乾燥蔬果薄片等商品較符合健康概念。年節期間親友相聚,邊吃邊聊,不知不覺容易吃進過量的食物。陳佳祺營養師表示可以準備一個小盤子,每道菜挑出適宜份量,滿足口腹之慾又不會過量飲食。另外可利用假期空檔,安排外出踏青、運動,維持身心健康,度過健康又無負擔的好年。

大掃除別忘記冰箱 保存4招不踩雷

大掃除別忘記冰箱 保存4招不踩雷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歲末年終之際,許多家庭都會特別趁此時大量購買食物準備過個好年。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提醒,可趁此時對冰箱進行大掃除,以免購買重複食材,造成多餘浪費,也利於放置新採買的食物。食物冷藏正確放 保存4招防變質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常聽到食物只要凍起來就不會壞的說法,但其實將食物冷凍只能抑制大部分的微生物生長,並無法消滅食物中的微生物,而且冰箱總是會開開關關,在無法確保溫度的情況下,食物還是會慢慢產生變質。最好的保存方式還是須將食物分裝、依性質分層擺放:1) 熟食放上層、生食放下層/為了避免生鮮食材流出的水汙染熟食,建議熟食放上層、生鮮食材放下層。放入冰箱的熟食應用保鮮膜完整覆蓋或用保鮮盒裝好,未食用完的罐頭也應另外用碗盤或保鮮盒盛裝再放入冰箱。2) 食材可先分裝再放入冰箱/大包裝冷凍肉品,為了避免因反覆解凍和冷凍造成的品質下降甚至細菌汙染,應在放入冰箱前先行分裝,並標示保存期限及購買或拆裝日期,以先進先出的方式拿取烹煮。3) 門邊放置不易壞的調味料/開開關關的冰箱門,是冰箱中最容易溫度上下改變的地方,較適合放不易壞掉、或者較快使用完畢的調味料,但仍要注意保存期限。4) 蛋品放置於上層/雞蛋買回家後先清洗再放入冰箱其實是錯誤作法,容易因蛋殼潮濕加速蛋的腐壞。買回家的雞蛋最好先用乾布將蛋殼擦拭乾淨,再將圓端朝上放入冰箱專門置蛋的位置。若是小型冰箱沒有專門位置,建議放入冰箱前以袋子裝好或用盒子蓋住放置在冷藏櫃,減少與其他食物互相污染的機會。並非所有食物都能放入冰箱 粉狀食物務必密封許惠玉主任提醒,並不是所有的食物都能放入冰箱,例如香蕉、火龍果、奇異果、蘋果等水果,放進冰箱無法保鮮,反而容易加速本身及冰箱內其他食物腐壞速度。而粉狀、烘焙類食物,如奶粉、咖啡粉、餅乾、蛋糕等,若沒有完全密封就放進冰箱,反而會吸收冰箱裡各種氣味及濕氣,影響風味、容易發霉。董氏基金會建議,儲存食物時最好別將冰箱塞太滿、也不要擋住出風口,以免冰箱須更長的時間來達到冷卻溫度,不但耗能,也容易造成視線死角,增加清潔與整理難度。年前最好利用「食物先分裝、依性質分層放、門邊放調味料、雞蛋獨立儲存」的概念整理冰箱,才能輕鬆過個健康年。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