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大掃除很「腰」受! 解個腰疼過好年

大掃除很「腰」受! 解個腰疼過好年

(優活健康網記者白筱婕/綜合報導)隨著春節到來,光是想到要大掃除就令人頭疼;等到開始動手除舊佈新時,卻又容易讓人掃到腰痠背疼!其實不論是平時維持環境整潔的的清掃,或是逢年過節的大掃除,若是姿勢不正確、過度使用腰力、搬動重物、反覆地相同動作的清潔,都容易造成身體各部位痛到不要不要的!優活健康網今年推出全新內容,邀請到「物理治療師-JJ林炳騰」傳授3種腰部運動,有效減緩清掃後帶來的痠痛副作用。讓JJ林炳騰,幫你解病疼!通過台灣國家物理治療師高考的JJ林炳騰獨家分享「舒緩腰痛3大運動」1.墊毛巾仰躺時於膝蓋下方「鋪毛巾」或是「墊枕頭」,可有效舒緩腰部壓力約1/4。2.轉腰上半身維持平躺,將膝蓋拱起,向左右擺動到底停頓3秒,做10-15回,視自身能力而定,以不要產生疼痛為原則。3.四足跪姿採趴姿下巴微縮,雙手將上半身撐起至45度持續3-7秒,重複10-15次,切記勿將頭後仰,以免受傷。※若在運動的過程中,反而感到越來越痛,請找專業醫生或物理治療師,進行診斷評估!完整版「舒緩腰痛運動」都在「J個炳騰,解個病疼」頻道中:https://youtu.be/FQXDQ6etKcA清掃欲速則不達 居家整潔靠全家為求煥然一新過好年,家家戶戶趕忙在農曆年前清除堆積一年的污垢及灰塵,呼籲民眾全家總動員分天、分工打掃,共同合力完成家務,也能分攤勞累與避免清掃後帶來的身體痠痛。優活健康網將陸續推出全新影音內容,包含「J個炳騰,解個病疼」推廣預防醫學的居家物理治療、「育兒DNA」幫助新手爸媽了解孩子特質、「葆哥咖學堂」讓你一天一咖啡醫生遠離我,還有「與哥同武」教你跟著24節氣的養生與食療。如此多元豐富的內容,敬請鎖定優活健康網! 

酗酒胰臟傷害不可逆 更會併發糖尿病

酗酒胰臟傷害不可逆 更會併發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春節將至,多數人走親訪友會共飲好酒增添節慶氣氛。臺中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周偉強特別提醒,飲酒絕對要適量,「酗酒」習慣不只傷身,還會對胰臟造成永久破壞。曾對胰臟炎病人實施「膽胰管檢查治療術」(ERCP)暫時解除病苦,但長期酗酒,對胰臟的破壞不可逆,還可能復發。長期濫飲反覆胰臟炎 造成永久傷害一名41歲謝姓建築工人,國中畢業投入建築業後,高粱酒平均一天一瓶,20歲出頭就開始出現胰臟發炎症狀,不進食很痛、吃了東西更痛。因為胰臟發炎除了止痛,並沒有特別有效的治療,症狀反覆持續8年後,他終於決定戒酒。周偉強醫師表示,謝先生長期濫飲引發反覆胰臟炎,造成胰臟細胞死亡,破壞胰臟應有功能,胰管纖維化彎曲狹窄已是不能恢復的永久傷害,只能以症狀治療減緩胰臟炎引起的破壞,幫助恢復正常人的生活。更要注意的是,胰臟分泌胰島素,所以胰臟出問題的病人,將引致糖尿病。膽胰管檢查治療術 檢查兼打通胰管狹窄周偉強醫師以10餘次「膽胰管檢查治療術」(ERCP),幫謝姓男子重新打通胰管狹窄部份,讓他再返職場。酗酒不只傷肝,也會破壞胰臟,提醒有飲酒習慣的人切勿貪杯傷身,莫因一時快樂種下不可逆苦果。周醫師表示,「膽胰管檢查治療術」(ERCP)於1917年起步,早期以顯影劑加上內視鏡,經食道、胃、十二指腸檢查膽管、胰管,幾年後出現長足進步,如今已能切開病人膽管、胰管,拿出管道內石頭,稱得上是開微創手術先河。

春節假期恐遇流感高峰 當心併發肺炎

春節假期恐遇流感高峰 當心併發肺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根據107年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數據顯示,去年10月1日起至今年1月12日,共累計237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僅1月6日至1月12日單周就新增49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彰化基督教醫院呼籲民眾防流感與肺炎,應及早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春節恐是流感、肺炎疫情高峰期彰化基督教醫院醫療長林慶雄醫師表示,國內外流感疫情持續升溫,緊接著9天春節長假,民眾南來北往恐增流感與肺炎感染風險。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病人或曾感染肺炎的高風險族群,應積極防範流感與肺炎重症,若尚未接種公費或自費流感疫苗者,及希望加強保護力的民眾,可與醫師討論優先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提升防護力。目前國內外流感疫情持續升溫,根據過往的經驗,春節往往是疫情高峰期,常造成各大醫院急診壅塞。加上今年春節連假長達9天,南來北往、親友團聚、人群接觸機率頻繁,加速流感病毒傳播。預防流感和肺炎,最理想的狀況是同時接種流感疫苗和肺炎鏈球菌疫苗。林慶雄呼籲民眾,可依照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建議,每年接種流感疫苗,和接種一劑肺炎鏈球菌結合型疫苗加強保護力。肺炎死亡超過9成集中於老年族群然而今年因流感疫苗異常事件,接種率低於往年。建議高風險族群可考慮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主動預防加強抵抗力。國外研究顯示不論是同時接種流感疫苗跟肺炎鏈球菌疫苗,或單獨接種流感疫苗或肺炎鏈球菌疫苗,跟完全沒有接種這2種疫苗的年長者相比,肺炎住院率都較低。根據106年衛福部資料,肺炎已連續2年為國人十大死因第3名,超過9成肺炎死亡者集中於65歲以上長者族群。林慶雄醫師表示,長者容易因免疫力低下、發病後症狀不典型而延遲治療。肺炎易造成肺部結構異常、免疫低下 容易復發一名67歲男性伴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因咳嗽、高燒和胸痛就醫,確診為肺炎。治療過程中病情不見起色,還險些需要插管,後來輔以多重抗生素治療,20天後終於出院,但肺部受損嚴重,出院後仍需隨身佩戴氧氣瓶和倚賴家人貼身照料。雖病發已事隔3年,今年年初回診時所拍攝的肺部X光片,肺部仍有浸潤和纖維化的痕跡。彰化基督教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林聖皓補充說明,感染肺炎會造成肺部結構異常與免疫低下,甚至容易引起肺炎復發。但好在該名病人在身體狀況穩定,經醫師評估及建議後,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加強保護。

健康年菜自己做 中醫藥膳進補免負擔

健康年菜自己做 中醫藥膳進補免負擔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年關將近,隨著世代變遷年節的氣氛似乎也越來越淡,過去大街小巷熱鬧、喜氣的景象已較少見。但年夜圍爐團圓飯還是一項重要的傳統習俗,原本住各地的家人藉這重要的節慶團聚,象徵一家團聚圓滿,從此除舊布新邁入新的一年。自己煮健康年菜 融入中醫藥膳調理雖說拜物流網購的便利性,年菜外購外送不僅拚創意也拚服務,但美味餐食隱藏健康陷阱,隨便一頓年菜少說吃進一天所需熱量,且其他調味料、沾醬所含的鈉含量都超標,對身體都是一種負擔。如何健康補均衡吃又是另一門學問。奇美醫學中心營養科與中醫部合作開發藥膳年菜,融入中醫師對藥材的專業建議及營養師對食材特性的認知,設計出適合全家大小食用的平補且高纖低鈉的藥膳。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治醫師王瑜婷說明,利用中藥材做湯底或調料,不僅可提升餐食的風味,也能達到高纖低鈉的養生目的。另外針對目前大部份家庭人口數不多,年菜份量適中正符合現代人養生概念,且食不過量可減少食物浪費也免掉過去總是吃剩菜的煩惱。1) 金玉滿堂彩:鮮蝦水果盅(10人份)食材/草蝦一隻90至100克,共10隻、香吉士10顆、火龍果1顆、奇異果3顆、小番茄10顆、葡萄10顆。調味料/新鮮柳橙汁(50ml)、檸檬汁(10ml)、百香果汁(20ml)、紫蘇葉10張作法/先將草蝦去腸泥,川燙煮熟後放入冰水中冷卻撈起備用;水果洗淨剝皮切成適當大小備用;將調味料用的所有水果榨汁混合均勻備用;將所有食材放入盤中,淋上調味料放上紫蘇葉即完成。1人份營養成份分析/熱量152.7大卡,蛋白質23.1公克,脂肪0.3公克,醣類13.0公克,纖維2.6公克,鈉151.9毫克健康特色/水果入菜加上低脂蝦肉及用新鮮水果調味出的醬汁,可以增加纖維及水果的攝取量,熱量低又可減少一般調味料中的含油量及鈉含量;紫蘇葉性溫,可幫助消化,減少整個餐點的寒性,還能增添風味。2) 歲歲年年增福壽:銀杏長年菜食材/芥菜心500公克、娃娃菜500公克、紅甜椒1顆、白果60克調味料/鹽巴一茶匙、太白粉5公克作法/將所有食材洗淨切段備用;鍋中煮滾水加入鹽巴再放入所有食材川燙煮熟,撈起加入白果擺盤;調薄芡淋上芡汁即完成。1人份營養成份分析/熱量64.8大卡,蛋白質2.2公克,脂肪2.9公克,醣類10.3公克,纖維2.0公克,鈉219.0毫克健康特色/長年菜(芥菜)在年夜飯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道菜,代表長壽之意。芥菜含有豐富ß-胡蘿蔔素、維生素A、多酚類及葉綠素,都具有抗氧化作用可預防氧化傷害;此外,白果味甘性平,煮熟的白果口感綿密,適量食用還可減緩因為多言造成上氣不接下氣的情形。避免過多調味料、沾醬、零食、飲料造成健康負擔奇美醫學中心營養科組長劉翠娟提醒,雖然年節團圓一年一次,歡愉的氣氛中還是建議節制飲食,尤其是有慢性病病人,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痛風或正在做體重控制的人,要特別注意避免過多的調味料、沾醬、餅乾零食、含糖飲料及酒精飲品,避免過食後懊悔及對身體健康的過度負荷。希望民眾盡興之餘都能健康快樂過好年,喜迎新的一年。

僅24歲心肌梗塞!走路易喘別忽略

僅24歲心肌梗塞!走路易喘別忽略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24歲也出現心肌梗塞!湯先生是糖尿病第一型病人,長期追蹤治療4年,突然胸痛就醫,經抽血、X光、心電圖檢查診斷,確認冠狀動脈左前血管中段阻塞,馬上住院做心導管。臺中慈濟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陳美綾表示,心肌梗塞有年輕化趨勢,呼籲年輕人注意膽固醇、糖尿病、三酸甘油脂指數與家族史,避免猝死。體重控制不佳 膽固醇堆積易造成阻塞陳美綾醫師表示,湯先生糖化血色素指數高於標準值,可見控制血糖不佳。就要從病根防治。衛福部統計證實,近十年,35歲到54歲的急診就診人口中,心肌梗塞發生率增加近8成,心肌梗塞年輕化腳步已急劇加快。湯先生體重控制不佳,超過90公斤,應建立良好生活飲食習慣。因為導致心肌梗塞最主要的危險因子是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過高會沈積在血管內皮,導致血管慢性發炎,產生粥狀動脈硬化,進而形成血管阻塞。此外,也要降低工作壓力、改善睡眠品質,避免吸入空氣污染的PM2.5。運動走路易喘 恐是心臟病症狀陳美綾醫師強調,已知有膽固醇、血糖或家族病史都是危險因子,即使不到40歲也可以自費篩檢,積極控制減低併發症機率。其次不要忽略症狀,如運動走路會喘,不要用工作太累掩飾安慰自己,去心臟科安排運動心電圖,可提早獲知是不是有心臟病。

避「麻」煩 嬰出國前先打麻疹疫苗

避「麻」煩 嬰出國前先打麻疹疫苗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春節連假將至,許多人可能有出國計畫,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民眾,按時帶幼兒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並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疫苗的幼兒至麻疹及德國麻疹流行地區。日本的德國麻疹旅遊疫情建議列為第二級警示(Alert)如須攜6個月以上未滿1歲的幼兒前往,可於出發前帶幼兒自費接種1劑MMR疫苗。一般民眾如有接種需求,可於出國前至醫療院所或旅遊醫學門診諮詢評估接種,並做好防護措施,降低感染風險。臺北市今年截至1月25日無麻疹確診病例,相較於全國已有5例確診,為菲律賓及越南境外移入,加強宣導出國旅遊自我防護措施相形重要。臺灣鄰近國家中,印尼、菲律賓、泰國、越南、印度及中國大陸持續有麻疹病例發生,疾管署將以上各國及烏克蘭、法國、英國、希臘、義大利等共24國旅遊疫情建議列為第一級注意(Watch);另日本之德國麻疹旅遊疫情建議列為第二級警示(Alert)。麻疹傳染性高 出疹前後4天皆具傳染力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可藉空氣傳播,主要症狀為發高燒、鼻炎、結膜炎、咳嗽及口腔黏膜有柯氏斑點(koplik spots)、紅疹。潛伏期7至18天,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民眾若自流行地區返國後應自主健康管理,3週內如果有合併發燒、出疹及呼吸道感染症狀,應配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出國旅遊史,以利提早診斷與治療,並採取相關防治措施,避免疫情擴散。有關麻疹及德國麻疹防治資訊,可撥打台北市衛生局防疫專線02-2375-3782。

胃食道逆流沒改善 就醫驚見食道癌

胃食道逆流沒改善 就醫驚見食道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80歲的黃老先生,因為胃食道逆流一直無法改善,在親友建議下到求診胃腸肝膽科就醫。經醫師問診並進行胃鏡檢查,發現食道內有約4公分左右的扁平腫瘤,經切片檢查後確認罹患第1期食道癌。醫師與患者本人及家屬討論後,決定進行內視鏡黏膜下剝離手術,術後恢復良好,術後5天即出院返家休養。內視鏡黏膜下剝離手術 體表不留下傷口童綜合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劉博表示,個案因為發現得早,才能在腫瘤尚未擴大前,就及時進行治療根除病灶,且治療成效相當良好。內視鏡黏膜下剝離手術就像照胃鏡,身體表面不會留下任何傷口,經口將內視鏡與內視鏡電刀伸入食道,逐層剝開與分離正常黏膜組織以及癌症組織,就能將腫瘤完整切除,保留完整食道結構,不僅避免影響食道功能,復發率也較低,效果等同傳統手術。食道癌初期無症狀 吞嚥困難時腫瘤已有相當大小劉博醫師說明,食道癌與飲食習慣有關,菸、酒、檳榔及含亞硝胺類的食物及熱湯熱茶,都是造成食道癌的危險因子。另外,根據衛福部國健署長期的統計資料,50歲以上的男性國人亦是罹癌高風險族群。食道癌初期無明顯症狀,病人可能會感覺到喉嚨卡卡、痰清不乾淨,也可能長期咳嗽,但這類症狀很容易被認為是其他疾病而忽視。臨床上只有少數病人在早期發現罹患食道癌,且越晚發現罹癌則預後越差,可稱得上沉默殺手。食道癌初期毫無症狀,只有腫瘤大小已經佔據整個食道管腔的一半左右時,才會出現吞嚥困難的症狀。當發生症狀而進一步就醫診斷時,大多數為期已晚。而且食道癌為胃腸道癌症中預後最不好的一種,與胃或腸癌比,存活率較差。戒菸、酒、檳榔 切忌暴飲暴食劉博醫師呼籲,避免食道癌找上門,應戒除菸酒與檳榔等惡習,並保持清淡的飲食習慣,也切忌暴飲暴食。每年按時進行健康檢查,也能提高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機率,如果民眾長期感到腹部不適,或喉嚨有異狀,建議至胃腸肝膽科尋求專業醫師的檢查。

改善過敏、免疫 試試「減敏飲食」

改善過敏、免疫 試試「減敏飲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減敏飲食是目前大家最為熟知的飲食方法,可以針對過敏、免疫問題,或是腸漏症等問題,提供一定程度的症狀改善。首先,我們會先詢問病人是否知道哪些食物會觸發症狀,也許病患原本已經知道自己對牛奶不耐、喝酒會發疹等,再根據檢測結果,確切了解會引起病人免疫反應的食物來源。一些常見會引起急性過敏的食物,比如:蝦、蟹、草莓;或是牛奶、雞蛋和小麥這些誘發 IgG 引起的延遲性敏感反應,依據醫生對於病患疾病階段的評估,來決定飲食控制的程度,從降低攝取量到嚴格控制三至六個月的禁食,每個人的需求不同,建議有不同的「減敏飲食」規劃。1) 儘可能避開所有已知、會觸發 IgE 的急性過敏來源。2) 評估可能缺乏酵素而造成自己不耐受的食物,例如:乳糖不耐受或高組織胺的海鮮不耐受。3) 檢測是否有IgG 觸發的延遲性敏感反應,也就是俗稱的「慢性食物過敏」,台灣常見的來源有牛奶、雞蛋。4) 按照醫師的診斷,以輪替飲食的方式降低攝取量,或是限定期間禁食。醫師評估病患的狀況,如果只是一般輕微問題,考慮到營養均衡,不會太嚴格限制飲食。如果 IgG 觸發的延遲性敏感反應報告結果為輕度或中度,可以用「輪替飲食」的方法,將引起免疫反應的食物,每三天一間隔食用。主要目標是降低攝取的頻率,減輕消化的負擔,訓練身體對食物的耐受性。輪替飲食範例(四天):如果報告檢測出對雞蛋、牛奶、起司、鰻魚、杏仁、海帶有延遲性敏感反應,為觸發 IgG 免疫反應的食物。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奶類                     牛奶、巧達起司        羊奶雞蛋        蛋白、蛋黃肉類        雞肉           牛肉、羊肉   鴨、鵝          豬肉魚類        鱈魚           鮭魚、鱒魚   鰻魚        鮪魚、鰹魚澱粉        小麥、大麥     稻米、小米   燕麥、黑麥  玉米豆莢類    綠豆、四季豆         豌豆、花豆堅果        核桃           葵花子     杏仁        腰果、開心果蔬菜        韭菜、空心菜 花椰菜、油菜  A 菜、胡蘿蔔    彩椒、茄子、菠菜菇類        蘑菇、香菇          木耳        海帶水果        柑橘類       木瓜      芭樂     鳳梨減敏飲食相當簡單,也比較好執行。曾有一位 30 歲女性,在門診主訴體重逐年增加,生理期不規則、經前症候群嚴重,有非典型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連帶著總膽固醇指數也開始異常上升,病人甚至開始擔心會有不孕的問題。當我幫她做慢性食物過敏的檢測時,報告測出對非常多食物都有延遲性敏感反應。根據臨床經驗,列出了需要控制的食物項目,並以她的飲食和烹飪習慣作為參考,提供了幾種簡單的食物。結果在短短十天的飲食控制下,審視飲食紀錄和飲食控制前後的症狀,發現將近一半的症狀都已獲得改善,頭痛、肌肉痠痛、肌肉僵硬、眼睛發癢的問題,通通都消失了。根據檢測結果列出的禁食清單:牛奶、雞蛋、小麥(勾芡、裹粉)馬鈴薯、玉米、黃豆及黃豆製品、薏仁、花豆、葵花子、核桃生薑、筍、海鮮類(九孔、蛤、魷魚、牡蠣)。減敏飲食示範菜單餐次        食物名稱        份量         重量 (g)早餐        白飯          1/2 碗      50          海帶          1         15          青江菜      1 盤         310          味噌          1 大匙     18          白芝麻油        1 大匙     5早點        杏仁粉      1         7午餐        白飯          3/4    150    豬大里肌        1 掌心大 70          空心菜      1 盤         155          甘藷葉      1 盤         125          大豆油      1 大匙     5          白芝麻油        1 大匙     5

突破自我設限 學會用「加分」過日子

突破自我設限 學會用「加分」過日子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這個世界上,有些東西運用得宜與否,既可以成為良藥,也會變成毒藥。「欲望」就是其中之一。金錢、朋友、地位和頭銜。想要大量擁有的欲望,會帶來名為「不安」的副作用。因為一旦擁有,不僅想要擁有更多,更會擔心失去已經擁有的東西。即使因為擁有某些東西而得到了幸福,這種幸福也無法長久持續。不要「向上」,而是以「向前」為目標相反地,有些人「上了年紀之後,就沒有任何欲望」。這種無欲有時候會讓一個人變得無精打采,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這些無欲引起的併發症,會加速身體的衰老。人生路上,持續擁有熱情很重要。所謂熱情,也可以說是目標、夢想,或者說是生命的意義。日本的文化認為淡泊的境界是一種美德,但熱情不能淡泊。阿德勒曾經說,「人生就是邁向目標」,生命就是「進化」。無論活到幾歲,都可以進化,但必須注意一件事,那就是必須明確要向哪個方向進化。阿德勒所說的進化,不是指向上進化,而是「向前」進化。也就是說,不是和他人比較,用「上或下」的標準來衡量,而是為了改變現狀,向前踏出一步。除了挑戰新事物,默默地持續做之前一直做的事,努力發揮小創意,為日常生活增色,也是重要的「一步」。不以「向上」為目標,而是「向前進」。這也許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容易,尤其年輕的時候,為了和他人競爭,很容易陷入「自己必須更優秀」的想法。希望比現在的自己更優秀,並為此努力不懈,這種努力很健全,但不需要和他人競爭,或是和別人比輸贏。不必為了輸贏或是在意他人的評價而汲汲營營,而是要充分體會今天做到了昨天還無法做到的事。和昨天的自己相比,或許無法感受到太大的變化。不妨回想一下半年前,或是一年前的自己。無論選擇任何事,無論從幾歲開始,只要腳踏實地持續,一定可以感受到明確的變化。借用阿德勒的話,這就是「追求健全的優越性」。在自己身上發現這樣的變化令人欣慰,也能夠為人生帶來年輕的活力。但是,在我們周遭,充斥著和他人比較,一較上下的標準。如果不是有意識地擺脫這種標準,就會陷入「輸了」或是「贏了」之類的自我診斷。首先,要意識到自己會不自覺地和他人比較,只要不再和他人比較,心情就會變得比較輕鬆。不要「扣分」,而是用「加分」過日子有時候,雖然感受到自己有明確的變化,感受到自己在前進,卻無法感到欣慰,反而放棄了夢想和目標。「扣分」思考就是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會讓人覺得現在的自己和理想的自己相去甚遠,不斷給自己扣分。「扣分」思考會大大影響動力。我學韓文已經兩年,如果我把「不需要透過翻譯,就可以用韓文演講」視為理想狀態,用扣分法評價自己目前的實力,每天快樂的學習就立刻變成一種折磨。因此,除了不要和他人比較,避免和理想中的自己比較也很重要。以前我只能在演講開始時用韓文打招呼,最多只能自我介紹一下,現在可以用韓文和別人稍微聊幾句。雖然離不需要借助翻譯,自己用韓文演講的程度還差得很遠,但即使只有微小的進步,也要將焦點集中在進步的部分。要做到阿德勒提出的「追求健全的優秀性」,就不能著眼於和理想的差距,用扣分的方式評價自己,而是要用加分的方式評價自己的進步。從這個角度有意識地尋找,就會發現自己有很多值得加分的地方。當然,也有很多做不到的事。尤其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機能的衰退越來越明顯,就很容易注意到這些不如意的地方,就會為自己的價值扣分。以前健步如飛,最近只要稍微走一小段路,就很容易疲累。膝蓋很痛,沒辦法走路。膝蓋和腰都很痛,自己越來越不中用。這些都是「扣分」思考。這是將曾經年輕、精力旺盛、充滿活力的「以前的自己」視為理想狀態,然後用扣分的方式看待現在的自己。但是,即使無法像以前那樣健步如飛,無法走很長的距離,持續散步的習慣,或許可以結交到一起散步的朋友;即使走路的速度變慢了,放慢腳步,反而能夠敏感地感受到以前不曾發現的路旁花草,嗅聞到一年四季不同的氣味。只要稍微改變看問題的角度,就一定會發現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我在五十歲時因為心肌梗塞病倒,不得不住院一個月。一年後,又接受了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但最近即使接受這種需要全身麻醉,讓心臟停止跳動,使用人工心肺機的手術,回到病房之後,就會立刻開始復健。首先坐在病床上,走到床邊的椅子,確認脈搏和血壓等生命徵象。因為剛動完手術,光做這件簡單的事就很吃力。但是,在手術第三天走去護理站時,發現腳步穩健得出乎意料。之後,就會逐漸增加走路的距離,當可以走較長的距離後,就開始走樓梯。復健期間,就是不斷累積「今天完成了昨天做不到的事」。這並不是和其他動相同手術的病人競爭,復健不需要和別人比較,可以用加分法追求「健全的優越性」。即使不和別人比較,每天的一小步成為巨大的喜悅,也可以感受到這種喜悅成為鼓勵,激發了生命的熱情。(本文摘自/變老的勇氣:《被討厭的勇氣》作者教你如何擁有更精采的人生下半場!/平安文化)

說不如做 別讓「但是」成為口頭禪

說不如做 別讓「但是」成為口頭禪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可以跑馬拉松嗎?」即將出院的某一天,我問我的主治醫生。「你可以試試啊。」主治醫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令我意外的是,我原本以為自己剛接受完繞道手術,根本不可能跑馬拉松。所以,千萬不要認定自己「應該」不行,「一定」做不到。主治醫生用實際行動告訴我,試著認為「也許可以做到」的想法很重要。「但是」是否成為你的口頭禪?很多人即使沒有生病,是否因為覺得自己老了,所以放棄了很多事?阿德勒說,「任何人都可以完成任何事」。雖然也會有做不到的事,但任何事都值得挑戰,不要還沒做就放棄。「也許我可以做到」,不妨相信自己的可能性,首先踏出第一步,也許就能夠出乎意料地完成。那些總是把「以後再說」、「改天再試試」掛在嘴上的人,其實和那些說「不不不,我做不到」的人沒什麼兩樣,這兩種人都缺乏勇氣、畏首畏尾。有些人聽到別人提議「要不要試試看?」時,會回答「好啊,但是……」(Yes…but),這並不是在猶豫該不該做,而是在宣布「我不要」。無法跨越「但是」的障礙,就無法前進。我曾經在心理諮商時,計算過對方在談話過程中說了幾次「但是」。雖然在「但是」之後說的話──十之八九都是辯解,但我並沒有因為這樣就否定對方,而是提醒對方:「這是你今天第三次說『但是』。」必須讓當事人瞭解,「但是」已經變成他的口頭禪。不妨計算一下今天自己說了幾次「但是」,同時確認一下,自己針對哪些事說「但是」。當發現自己常常把「但是」掛在嘴上後,在「但是」即將脫口而出時,試著把話吞下去。然後,試著付諸行動。於是你會發現,自己竟然能夠做到。不以生產力決定一個人的價值回到復健的話題。雖然在復健後,認為自己走路已經沒問題,但出院後,就會發現和現實之間的落差。走在路上,到處都有階梯,人行道也都有坡度。而且無法像醫院一樣,利用空調將氣溫和濕度控制在一定的水準,所以沒走幾步路,就感到疲累。有時候,在醫院內認真復健的人在出院之後,發現自己無法再像住院前,或是生病前那樣,就很受打擊,陷入沮喪,放棄繼續復健。醫院的環境很舒適,不光是因為在物理上創造了無障礙空間,更因為在住院期間,暫時擺脫了競爭,能夠專心面對自己的課題,只「追求優越性」,不必思考勝負成敗。這是住院期間的幸福。既然這樣,就有一個解決之道。出院之後,讓自己仍然維持和住院時相同的狀態,下定決心,從此不再和別人競爭。用加分法,將焦點集中在自己「能夠做到」的事上,就可以在出院後,也持續感受到在住院期間體會的那種喜悅和幸福。當今的時代,很多場合都會被問及生產力的大小,經常聽到以「生產力」衡量一個人價值的言論。在工作的場合,生產力的確很重要,但不能用生產力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有些人生了病,或是上了年紀,無法再像以前一樣工作;也有人為無法再像以前那樣俐落、完美地做家事感到沮喪。但是,只要不把自我的價值建立在生產力上,無論到了幾歲,無論遇到任何狀況,都能夠認為自己具有價值。我以前曾經每週一次,去精神科診所擔任日間護理工作。那一天的活動內容是和參加的人一起下廚做菜。首先,由工作人員決定當天的菜單,然後要求「先去買食材」。在總共六十名參加者中,只有大約五個人會站起來。買完食材後,當工作人員要求「大家一起動手吧」,也只有大約十五個人參加,但完成之後,到了「可以開動了」的階段,所有人都圍了上來。那個診所絕對不會責備不動手幫忙的人。有的人今天身體狀況不錯,所以能夠一起參與,但下週也許就沒辦法幫忙了;也有的人這個星期和下個星期都沒辦法幫忙。無論是否幫忙,都沒有關係。除了購買食材、下廚做菜的人以外,什麼都沒做的人,吃得津津有味,也是對下廚的人有所貢獻。參與下廚做菜的人,也對沒有做任何事的人能夠享受一頓美食有所貢獻。在那裡,並非要求「不勞動者不得食」,而是有能力工作的人,在有能力的時候工作;即使無法幫上任何忙,也不需要感到抱歉,這才是健全的社會。那家診所不責備沒有幫忙的人,而是讓有能力付出的人付出,正是健全社會的縮影。充分運用目前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無論身處任何狀態,只要出現在那裡,只要好好活著,就是對他人的貢獻。一旦瞭解這一點,就不會再害怕年華老去,或是生病。感受到對他人有所貢獻,可以帶來人生的幸福,成為生命的動力,幸福的基礎。(本文摘自/變老的勇氣:《被討厭的勇氣》作者教你如何擁有更精采的人生下半場!/平安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