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腸」保健康嗎?久坐恐罹SIBO

你「腸」保健康嗎?久坐恐罹SIBO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工時長、壓力大、久坐不起 都是 SIBO 高危險族群小腸菌叢過度增生(SIBO)的高危險群,通常都是工作時間較長、壓力龐大的族群,台灣罹患 SIBO的比例很高,尤其好發於 30 到 40 歲的中階主管,上有老闆、上司寄予厚望;下有部屬的帶人壓力,不僅平常工作壓力大,也較容易形成不規律的飲食習慣。久坐的上班族,亦是 SIBO的高危險群。一般人倘若多加行走、運動,就能增進腸道的蠕動,避免腸道出現問題,然而,相較於久站族群,久坐容易導致腸胃道活動緩慢、停滯,消化和吸收功能都無法正常運作。另外,久坐上班族往往也長期受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所擾,攝取了過多的制酸劑,或是罹患慢性病,導致必須長期攝取藥物,擁有這些日常生活習慣與因子的人,幾乎都是SIBO的高危險族群。隱藏在腸胃道症狀中的SIBO現象常見的 SIBO 症狀,表現在腸胃道和全身性的兩種症狀上,腸胃道常見症狀有:1) 腹脹/敲肚子時,肚子會有鼓脹的聲音,腹脹、食不下嚥、食慾降低。2) 打嗝/腹脹導致打嗝,打嗝出來的氣味,是上一餐食物的味道,進而造成口臭的發生。3) 放屁/有過度排氣、放屁的現象。4) 腹痛/因為腹脹,進一步引發腹痛、身體不適和腹瀉等症狀。5) 噁心反胃/因腹脹的關係,見到食物便有反胃、噁心、作嘔的反應。6) 胃食道逆流/同樣是 SIBO 會產生的症狀之一。這些腸胃道疾病往往被視為現代人的文明病,因為症狀太過籠統,而經常被忽略。就連腸胃科也統一將之歸總為 ――「消化系統不佳」的族群,認為多是心理因素所導致,醫生僅僅會囑咐病患心情放輕鬆,症狀自然改善。然而,小腸菌叢過度增生的問題,不能因為症狀沒有顯現,就代表不存在,它往往只是潛藏起來而已。SIBO 的病患通常不會肥胖,因為食物消化不完全、細菌在小腸中發酵,長期累積而形成了全身性症狀,導致營養不良、體重減輕等種種問題。SIBO 症狀之一──糞便上浮著一層油的「脂肪瀉」曾經碰過一個 SIBO 的高危險案例,是一名胃癌患者,進行過胃部切除的手術,儘管病患沒有脹氣現象,但每天放屁多達 20 次以上,一直不斷在排氣。再來,他也有消化不良的毛病,某天晚餐吃的是茄子,如廁時,卻發現茄子竟然沒有消化完全,上面還浮了一層油。科技興盛的年代,這名胃癌病患自行上網搜尋了相關資訊,懷疑自己是小腸菌叢過度增生或腸漏症的危險族群,因此主動前來求醫,正如我在前面所提到的,小腸菌叢過度增生是造成腸漏症的原因之一。經過多重檢測之後,發現他的確有小腸菌叢過度增生的問題,且腸漏的檢測指數偏高,已幾近罹患腸漏症的危險邊緣。一如上述案例,有些SIBO的病人,會產生所謂「脂肪瀉」的問題,脂肪瀉指的是拉肚子之後,上面浮了一層油,代表脂肪經過身體,卻沒有被身體所吸收,脂肪瀉所影響的範圍不只是脂肪,維生素的吸收也會受到影響。人體內有些必須性的維生素叫做脂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 A、D、E、K,必須倚靠油脂的幫忙,才能讓身體吸收,一旦脂肪瀉的狀況嚴重,長久下來,就會導致這些維生素的吸收不足,成為營養不良的狀況。另外,維生素 A 缺乏會導致夜盲症及甲狀腺功能不足;維生素 D 近來被認為與許多疾病有關,如乳癌、攝護腺肥大等病症;維生素 E 則影響體內的抗氧化機制;維生素 K 則是與血小板、凝血功能相關,缺乏維生素 K 會影響體內的凝血機制(可藉由補充深綠色蔬菜,例如:菠菜、甘藍菜等來改善)。長期缺乏維生素 B12 將導致巨球性貧血、多發性神經病變小腸菌叢過度增生造成的另一影響,是由胃酸分泌不足所引起,體內的鐵和維生素 B12 吸收下降,導致貧血發生。缺鐵性貧血又稱為小球性貧血,鐵是形成血球的一個重要營養元素,缺乏鐵質則會造成體內的血球細胞變小。另外一種維生素缺乏導致的貧血狀況,則恰恰相反,會導致血球細胞變大的情況,是由於維生素 B12 的缺乏所致,當身體缺血,為了能讓紅血球能夠承載更多氧氣,紅血球的血球細胞將變大,形成巨球型貧血,影響身體健康。除此之外,長期缺乏維生素 B12,也會造成多發性的神經病變,如手麻等症狀;亦有研究證實,玫瑰糠疹、身體起紅疹、紅斑,都與小腸菌叢過度增生,無法吸收適當營養有關。小蘇打水喝完沒有打嗝,可能是體內胃酸嚴重缺乏?測量胃酸多寡的專業檢測非常繁複,必須使用類似胃視鏡的儀器,插入體內,抽取胃酸檢驗 pH 值;國外也有所謂的試紙檢測,但同樣檢測繁複。日常生活中,如果要簡易的自我檢測,可以採取喝小蘇打水的方式,藉此觀察自己打嗝的程度。將四分之一茶匙的小蘇打粉放入 200c.c. 的水中,於早晨起床空腹時喝下,當體內有足夠的胃酸時,5 分鐘內會打嗝,但若超過 5 分鐘後沒有打嗝,代表胃酸不足。當營養失衡,身體就會出現毛病,像是小腸菌叢過度增生產生的這些問題,雖然補充葉酸與維生素 B12 都有助於血球增生,改善健康狀況,但如果小腸吸收功能本身就不好,改善的效果將十分有限。因此,補充酵素與胃酸,從改善 SIBO 的根本症狀著手,效果才會較為顯著。(本文摘自/SIBO,隱「腸」危機:終結SIBO小腸菌叢過度增生,改善腸漏、血糖、內分泌失調、自體免疫疾病/博思智庫出版)

腸道不健康 恐害情緒失調出狀況

腸道不健康 恐害情緒失調出狀況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情緒失調,不應該單純只談腸胃道問題,還包含著其他許多面向,從腸道功能失衡,進而導致神經傳導物質失衡,以及荷爾蒙失調產生的情緒問題……還有一項原因,也是影響情緒疾病的主因,當身體的營養失衡,罹患憂鬱症或情緒困擾也將變多……情緒問題:70%的血清胺透過腸道分泌最近有一種時興的研究理論,叫做「腦腸循環」(BrainGut Axis),其實就是在談腸道如何影響大腦的醫療觀念,有些人的生活壓力比較大,人體會自然而然改變腸胃道的菌叢分布,久而久之,當身體中的壓力過大,導致一些壞菌過度成長,或是菌叢過度增生,SIBO 的現象便發生了,並進一步造成後續種種情緒疾病。目前已有許多研究指出,腸道除了消化、吸收以外,一些神經傳導物質也是在腸道內被分泌,因此,小腸菌叢過度增生或腸漏症,除了將導致消化、吸收不良、發炎、過敏等疾病外,對於人體神經傳導物質的釋放或生產,都會造成一些潛在問題。人體內大約有70%到80%的血清胺(Serotonin)是在腸道內分泌,在正常的運作下,血清胺會讓我們情緒比較安定。因為血清胺的代謝速度很快,通常抗憂鬱藥物不是補充血清胺,而是讓它再回收利用,憂鬱症的人所服用的憂鬱症藥物,其中有一項,就是讓血清胺不要太快被身體代謝掉,並將其回收,能夠讓人遠離憂慮,進而維持情緒喜悅感受。當小腸菌叢過度增生的時候,腸道上皮被破壞,腸道在發炎期間,會導致血清胺的濃度降低,沒辦法被腸道細菌合成出來,因此,當小腸菌叢過度增生時,憂鬱症、焦慮的症狀就很可能找上門。當本身具有憂鬱或焦慮的狀況,如果此時追問並檢查患者本身是否患有腸道問題,大多數都會有相關症狀,例如厭食、暴食,因而進一步導致情緒上的顯現。此外,體內的腸道環境,除了造成血清胺不足外,也會形成雌激素佔優勢的情況,雌激素佔優勢的狀態不僅跟荷爾蒙失調有關,也容易引起心情焦慮、躁動。因此,腸道不好所造成的憂鬱,可以歸因於兩者,第一在於神經傳導物質不足,第二則是荷爾蒙系統的失衡。自閉症:腸道間接影響情緒與社交關係自閉症跟情緒其實是一體兩面的問題,因為自閉症的成因通常都與血清胺過低有著高度關聯,然而進行血清胺的補充時,需要仔細評估並查看體內含量,不可沒有醫囑就隨意補充。通常來說,腸道疾病也會造成血清胺過低的情況,有些小朋友在 5、6 歲的時候,被家長發現好像不太愛說話,喜歡把自己關在家裡,也不喜歡跟他人接觸,此時除了精神科的診斷之外,也可以嘗試朝向腸道方面著手,進一步檢測。由於血清胺透過體外直接補充時,容易被腸道排泄掉,難以直接到達腦部被運用,因此,精神科的用藥大部分都是「抑制回收」,使身體不要把血清胺回收代謝,盡量留在體內,維持一定濃度。(本文摘自/SIBO,隱「腸」危機:終結SIBO小腸菌叢過度增生,改善腸漏、血糖、內分泌失調、自體免疫疾病/博思智庫出版)

抗癌治療新曙光 認識「免疫療法」

抗癌治療新曙光 認識「免疫療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癌症免疫治療在2013年被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評選為當年「十大科學突破」之首,是繼手術、放療、化療後,能有效對抗癌症的第四種武器。發明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學者更在今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免疫治療為什麼這麼有效?其抗癌的機制又是什麼?談到癌症治療,近幾年最熱門的關鍵字莫過於「免疫治療」。從重量級的國際研討會至病友之間的話題;從國人最普遍的肺癌、肝癌到較罕見的黑色素癌、淋巴癌,免疫治療的新藥都是備受矚目的焦點話題。今年九月,健保署更正式宣布要將特定癌症的免疫治療納入健保給付。究竟免疫治療新藥是什麼?為什麼這麼受重視?免疫系統除了攻擊,也有煞車機制想要了解免疫治療的原理,勢必得先了解免疫系統對抗癌症的機制。免疫系統在對抗癌症的過程中,須藉由樹突細胞將腫瘤的抗原傳遞給T細胞,並透過特殊訊號的傳遞使T細胞被活化,進而能辨識出體內的癌細胞,加以攻擊消滅。不過,就像汽車靠油門與煞車來調控速度,我們的T細胞上也有許多類似煞車器的分子可調控自身免疫反應的強弱。當這種分子被活化,就會使T細胞產生自我抑制的作用。這種分子就是所謂的「免疫檢查點」,最主要是避免身體在啟動免疫反應時,因作用太過強烈而超出負荷或攻擊到正常的組織。不過,在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的過程中,如果這些「煞車器」被過度活化,反而會削弱T細胞對腫瘤的偵測與攻擊能力。而更令人驚訝的是,癌細胞身上有一種分子,可直接結合T細胞上稱為「PD-1」的免疫檢查點,抑制了T細胞的攻擊力。而癌細胞也能促使另一個免疫檢查點「CTLA-4」活化,進而阻斷來自樹突細胞的訊號。我們可以說,癌細胞就像是一位具有特異功能的壞人,既能阻礙警察接收無線電,甚至還可以反過來將警察銬上手銬。這也部份解釋了為什麼許多癌細胞能逃過免疫系統的監控,在患者體內持續轉移、復發,最終奪走了患者的性命。免疫檢查點太過活化,就像免疫大軍被鎖鏈綑綁住,即使再強也無法發揮攻擊力。今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得主,艾利森與本庶佑博士,就是分別找到了「CTLA-4」、「PD-1」兩個免疫檢查點,進而製造出能阻斷其活化的藥物,使T細胞「不再踩煞車」,恢復對癌症的攻擊力。免疫治療反應率約兩成,需找到有力的腫瘤標記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問世後,突破了許多癌症的治療瓶頸,不僅能成功縮小一些傳統治療無法對付的腫瘤、延長病患的存活期,其治療效果還能長期維持。不過,這種新藥最大的挑戰在於並不是對所有人都有效。在過去的臨床試驗中可發現,不管哪種癌症,免疫治療的反應率平均都只有兩成左右。因此,目前醫學界也正在努力透過各種基因檢測的方式,尋找有效的腫瘤標記,以更準確預測病患的治療結果。目前,現有的方式有以下四種:1) 檢測腫瘤上的PD-L1表現量/將腫瘤組織切片染色後,分析PD-L1(腫瘤上)的表現量。  原理/PD-L1表現量高,代表免疫檢查點在癌症進程中所造成的影響較大。一旦給予治療,可能會有較顯著的效果。2) 檢測腫瘤基因的微小衛星不穩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分析腫瘤基因中出現重複片段的比例。  原理/重複片段愈多,愈容易出現排序異常,不穩定性愈高。也因此可能產生出更多的腫瘤抗原,使T細胞更容易辨識出癌細胞,提高治療效果。3) 檢測腫瘤突變量/對腫瘤DNA做定序,分析突變的程度。  原理/腫瘤突變量愈高,愈容易表現出腫瘤抗原。T細胞對癌細胞的攻擊也會更精準。4) 檢測患者的免疫細胞基因/對患者的T細胞做基因定序。  原理/藉此分析個人的免疫細胞活性,若T細胞活性大,則調控力較好,對腫瘤的攻擊力也愈大。這幾種方式目前國內的醫學中心或一些生技公司幾乎都有能力執行,但健保不一定給付,每家醫院的收費情況也不同,若自費做檢查,費用約在數萬元不等。不過接受免疫治療是否一定要做檢測?做完檢測後又該如何做決定?目前可能沒有標準答案。原因在於,現行的檢測並沒有一套統一標準,各家藥廠在進行試驗時所使用的切片染劑、判別標準以及基因檢測的範圍都可能有些微差異。因此,一旦病患接受的檢測與臨床試驗採用的方式不同,就有可能在判斷上產生一些誤差。再者,也有不少病患雖然檢驗後預期療效不佳,但實際治療後卻有很好的效果。因此,目前還是比較建議病患與醫師依照個人的病況、經濟能力以及對治療的期望來做綜合的評估。其實免疫治療的觀念很早就開始,但過去由於研究的侷限,一直無法找出癌細胞逃脫的機制。而免疫檢查點的發現,讓我們重新在自己的身體中找到對抗癌症的著力點,相應而生的治療也因此能適用在多種癌症上。現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已經被證實可應用在包括黑色素癌、肺癌、肝癌、頭頸癌、胃癌、何杰金氏症、腎細胞癌、膀胱癌等癌症上,使得晚期轉移的患者又多了一項治療的武器。(本文摘自/從零重生:抗癌鬥士的蛻變之旅,免疫療法抗癌新曙光/博思智庫出版)

肝癌確診多晚期 免疫治療應用起步中

肝癌確診多晚期 免疫治療應用起步中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為什麼肝癌這麼危險?難道是它的癌細胞特別頑強?倒不盡然。事實上,早期肝癌治癒機會很大,手術切除後和電燒的成功率很高。只是大部分的肝癌被診斷出來時,已經是晚期。睌期肝癌患者常見的症狀包括右上腹疼痛、發燒、黃疸、呼吸困難、食慾不振、腹水引起的腹部腫脹,以及因門靜脈壓力過高引起的腸胃道出血。但因為肝臟沒有神經,且只要1/4就能維持正常機能,這些症狀在早期幾乎都很難被患者察覺,等到發現不適就醫,通常腫瘤都已非常大、甚至影響到其他功能了。晚期的病患,無法手術的病患,可以利用電燒、酒精注射與血管栓塞等方式清除腫瘤。而近年來,也有很多種標靶治療的藥物可以使用。但整體來說,只要是晚期的病患,治療效果都不算太好。對付肝癌 免疫治療起步中2013年後,癌症免疫治療的觀念獲得證實,科學家找到了癌細胞躲避免疫細胞攻擊的機制,並成功地利用藥物加以阻斷。此後,醫學界幾乎都開始了癌症免疫治療的研究,腫瘤細胞可以強佔這些免疫檢查點,利用它們來壓抑人的免疫反應,降低免疫系統的作戰能力,因此,研發免疫檢查點抑制(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的藥物,阻斷免疫檢查點的活動,增強免疫系統破壞腫瘤細胞的能力,便成為重點,我們也在肝癌的應用上看到了令人欣喜的結果。國際知名的《Lancet》雜誌於2017年4月20日刊登肝癌的第二期全球臨床試驗,讓使用標靶藥物後仍無效的病患接受免疫治療(Nivolumab),竟有22%的病患能夠有效地控制住腫瘤,使其不再擴大、甚至讓腫瘤部分或全部消失。而如果挑選歷次紀錄中結果最好的數值來統計,腫瘤被控制的比例甚至可以高達到55%,2017年9月22日馬上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為肝癌的第二線用藥。在很多人眼中,也許會覺得22%的比例並不算高,但如果回過頭來看,長期被認為是治療利器的標靶藥物,對肝癌的反應率其實也只有2%而已。另一個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embrolizumab)也在國際知名的《Lancet oncology》雜誌於2018年7月1日刊登肝癌的第二期全球臨床試驗,讓使用標靶藥物後仍無效的病患接受免疫治療,也約有18%的病患能夠有效地控制住腫瘤,使腫瘤部分或全部消失。腫瘤被控制的比例甚至可以高達6成,也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為肝癌的第二線用藥。至於病人的存活期,相關研究則發現,比起單純使用標靶藥物,免疫治療平均可使患者多活將近5個月。而能夠存活超過18個月的病患,也有將近3成,且在往後的2年中,這群病患的病情似乎也未再惡化。未來有更多免疫治療的試驗包括免疫藥物合併免疫藥物,免疫藥物合併標靶藥物應用於肝癌的治療,醫界預期會有更多更令人振奮的結果,讓更多肝癌病人受惠。另外接受免疫治療的肝癌病患,也比較能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根據臨床試驗的報告統計,肝癌患者在治療後的症狀以皮疹、甲狀腺亢進、腦下垂體低下及腸胃道、肝臟的免疫過度反應較為普遍。比起化療造成的噁心、嘔吐或掉髮等,這些症狀多半可利用藥物獲得控制,整體的不適感也較輕微。綜合這些成果,我們還是很看好免疫治療在肝癌的治療潛力。希望鼓勵更多肝癌的病患不要失去希望,但我們還是要提醒患者,免疫治療所費不貲,且目前只是起步階段,尚未能確保對所有人都有效,因此在接受治療前,病患還是要考慮本身的經濟狀況。而未來,免疫治療的方向勢必也會愈來愈個人化,利用各種檢測預測治療結果。(本文摘自/從零重生:抗癌鬥士的蛻變之旅,免疫療法抗癌新曙光/博思智庫出版)

年夜菜復熱達這溫度 防腸胃炎掛病號

年夜菜復熱達這溫度 防腸胃炎掛病號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農曆春節即將到來,許多民眾會多準備一些年菜,和親友在飯桌上聚聚。若有吃不完的菜擔心丟掉浪費,則會放到隔餐復熱繼續吃。但年節期間有些人因腸胃炎掛急診就醫,營養師表示,多數是因年夜菜保存溫度、及復熱未達75°C以上所導致。隔夜菜復熱時溫度應達75°C以上 降低腸胃炎發生豐原醫院營養師許啟松表示,很多人擔心年夜菜會有硝酸鹽殘留造成致癌物質出現,不過隔夜菜中的亞硝酸鹽含量非常低。反倒要擔心冰箱的冷藏溫度不夠低,復熱時溫度有沒有達75°C以上,降低腸胃炎發生的機率。菜餚裡如果加入「蛋」一起拌炒更要特別留意,因為「蛋」的營養成分高,細菌容易利用它做孳生營養源。全熟的蛋吃不完,儘快放入7°C以下的冰箱冷藏,復熱時一定要75°C以上;「半熟蛋」最好是當餐吃完、不要放隔餐,因為半熟蛋更容易孳生病菌,造成腸胃炎發生。年糕不可切掉發霉處繼續食用 毒素仍無法去除另外,過年期間最常見的滷肉,盡量在3至5天內食用完畢,主要是滷肉滷愈久,鈉含量會愈來愈高,對於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人恐造成負擔,建議滷好的鍋肉可以分裝,每天要吃多少就拿多少出來復熱,減少復熱的頻率,保留食物的營養成份。魚肉則含有較多不飽和脂肪酸,存放溫度不夠,比一般肉類更容易酸敗變質。在隔餐食用魚肉時,如有異味避免再食;年糕如不小心放到發霉,別為了節儉切掉發霉的部分繼續食用,建議發霉的年糕還是要忍痛丟掉,因為黴菌分泌的毒素無法用高溫去除,嚴重可能導致肝臟病變。盡量準備適當份量 避免留過多隔夜剩菜許啟松營養師表示,為了減少隔夜菜造成腸胃炎發生的風險,儘量準備適當份量,避免殘留過多剩菜。如果還是有剩菜,食用前記得要復熱到中心溫度75°C以上,隔餐或隔天就吃完,才能健康平安過春節。

研究:使用視訊通話長者 憂鬱率減半

研究:使用視訊通話長者 憂鬱率減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即將邁入月底,家家戶戶準備迎接農曆新年,除了與親戚團聚,也不忘與他人互相聯繫恭賀新年。科技世代衍生出多元的通訊方式,年長者也願意學習新科技。國內學者發現台灣65歲以上年長者超過5成使用LINE,國發會於2018年《縣市高齡發展力指標》報告指出,有51.5%年長者每天上網1至4小時。根據一份2018年10月發表於《美國老人精神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使用視訊通話系統(如Skype、Facetime)的年長者,出現憂鬱症狀的機率是未使用任何通訊系統者的一半。使用視訊通話系統年長者 出現憂鬱症狀機率為一半此次研究由美國奧勒岡健康與科技大學團隊進行,研究對象為1424名美國年長者,平均年齡64.8歲,選自於全國性《健康及退休研究》中2012年完成科技使用問卷的受訪者,2年後接受追蹤調查,多項調查中包括詢問憂鬱症症狀。結果顯示,使用像電子郵件、即時訊息及社群媒體平台(如Facebook)的受訪者,與未使用任何通訊系統的年長者相比,憂鬱症狀上呈現相同比例。進一步調整其他可能影響的因素(本身有憂鬱症傾向及教育水平),發現使用視訊通話系統出現憂鬱症狀的機率約是未使用者的一半。社交參與、減少孤獨 降低憂鬱發生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醫學部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說明,這份研究再次呼應2個重點,(1)「社交參與」會促進憂鬱指數下降(2)「孤獨」會增進老年人憂鬱的發生。因此如何減少孤獨,增進人際互動是預防憂鬱的重要課題。台灣早期開始提供社區送餐服務,對年長者而言不僅三餐受到照料,而有人開始關心他,願意陪伴一起聊天,就能有效改善憂鬱情緒。時代演進,增加他人互動的方式也多元化,建議無論因工作或學業等而離開原生家庭的民眾,不妨用視訊通話與家中的長輩聯繫,聆聽到聲音也看到肢體語言,比起打電話、傳簡訊更有真實感,同時也能感受到情感上的交流。蔡佳芬主任提醒,不單是使用或觀看就能減少憂鬱,而要有交流,與他人互動才能有效避免憂鬱發生。教導長者使用視訊通話 將感情聯繫破除空間限制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因應時代轉變,家有年長者可協助他們學習新的通訊方式,只是需依他們的年齡用不同的方式教導,年齡越大者,考量反應及記憶需要多一點耐心。以Line為例,除視訊通話外,可教導基本的功能像閱讀他人訊息、設定時即先下載一些有趣的貼圖,教他們使用貼圖回應等。讓年長者多參與及增加互動,從中享受樂趣。葉雅馨提醒,無論是Line或其他視訊通話系統,都可超越空間限制,與他人的距離感也消失。年節將近,如有遠在他方的親朋好友,除了電話問候,不妨來個視訊與長輩們聯繫、保持交流。

惱人骨盆腔脫垂 凱格爾運動強化肌力

惱人骨盆腔脫垂 凱格爾運動強化肌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年近80歲的陳阿嬤,總覺得下體卡著一顆肉色圓型物體,顏色跟形狀近似土雞蛋。因不好意思就醫,想自己塞回去但一用力又掉了出來。近日被晚輩發現她總是坐立難安,走路姿勢怪怪的,帶至醫院檢查發現骨盆腔脫垂,膀胱都掉出陰道口外。由於阿嬤年邁,晚輩不忍其動刀,在溝通討論後,使用陰道子宮托把膀胱維持在適當位置,改善脫垂狀況。骨盆腔脫垂 初期有漏尿、頻尿、久站下腹悶痛症狀南投醫院婦產科醫師黃子菲表示,陰道與膀胱和直腸靠著結締組織的支撐附著於骨盆腔中,只要是骨盆腔的器官往陰道外口移位,造成不同程度膨出,即是「骨盆器官脫垂」。不同脫垂器官及嚴重度會造成不同症狀,初期會有漏尿、頻尿、急尿,久站下腹部悶痛、解便困難等症狀;後期會解尿困難、便秘、脫出部位潰瘍、出血,甚至影響行動、反覆泌尿道感染。超過 50歲女性中 約有半數受此困擾女性因為懷孕、生產或者子宮切除手術等的婦科外科手術,影響骨盆支持系統,多年累積後,使得骨盆支撐結構變脆弱,引發骨盆器官脫垂、慢性便秘或尿失禁等問題。黃子菲醫師表示,這些問題很常見於各個年齡層與健康婦女身上,超過 50歲女性中,約有半數受此困擾,且生產次數越多,風險越高。可每日做3至4回凱格爾運動自我保健骨盆腔脫垂患者可接受手術、子宮托等治療方式使骨盆腔的器官復位。此外黃子菲醫師建議,女性可每日做3至4回的凱格爾運動自發性收縮骨盆底肌肉,強化肌肉力量,預防陰道鬆弛、尿失禁及感染。有骨盆腔器官脫垂問題應積極就醫,尋求醫師協助,千萬別因為發生部位較私密,羞於就醫、延誤治療而大大影響生活品質。

心悸、頭暈、易喘 心房震顫增中風率

心悸、頭暈、易喘 心房震顫增中風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陳先生原有在控制三高,但是近一個月常常覺得心悸、頭暈,經心電圖檢查診斷為陣發性心房震顫,吃心律不整藥物治療效果卻不盡理想,近來甚至走一小段路就開始變喘。經詳細檢查發現,陳先生一整天下來,陣發型心房震顫發作次數高達5千多次,超音波也顯示左心房擴大,左心室射出分率功能下降,約只有40%。選擇心房震顫冷凍氣球燒灼治療,術後回復狀況良好。經半年以上追蹤,24小時心電圖沒有任何復發現象,超音波檢查也發現左心房開始縮小,左心室功能回復。心房震顫中風風險增為3至4倍、死亡率為2倍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黃鼎鈞醫師表示,心房震顫是所有心律不整中最常見的,也是影響最重大的一種類型。心房震顫的中風風險是一般正常人的3至4倍,死亡率則是2倍左右。因此醫師對於中風風險指數偏高族群,會開立抗凝血劑使用。治療心房震顫的重點,包含速度控制或節律控制。速度控制部分,使用藥物單純控制心跳速度,減輕病患不適感;節律控制部分,則可利用藥物、電燒灼手術,或藥物及電燒手術並用,使原本混亂心律恢復為正常竇性心律。常見治療心房震顫2種方式 一冷一熱黃鼎鈞醫師表示,研究指出,心房震顫的主要病灶來自於肺靜脈基部不正常放電點,手術主要目標便是進行肺靜脈隔離術。在許多臨床試驗中發現,電燒手術比起單純藥物控制,對心房震顫的控制更勝一籌。目前在台灣處理心房震顫的方式有2種:一熱一冷。熱指3D電燒灼手術,利用磁場搭配專門導管、機器及軟體,精準定位導管在心臟中的方位,醫師描繪出心臟的內部立體構造後,搭配電訊號的判斷,隔離肺靜脈不正常放電病灶;冷指較新的冷凍氣球燒灼術,利用特殊的氣球,一次性將肺靜脈病灶進行環狀隔離。這2種術式的效果及安全性相當,差別僅在手術時間。電燒灼手術約3至4小時,冷凍氣球約2小時。

年節別忘按時服藥 心肌梗塞恐要命

年節別忘按時服藥 心肌梗塞恐要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5歲的王先生元旦跨年連假特地到高雄參與各項活動。連續幾天假期中,平日有心臟疾病的王先生都未定時服藥,導致假期過後回到家裡,出現胸悶、胸痛、心律不整等症狀,緊急送到醫院,醫師判斷為心肌梗塞,立即進行心導管手術,才成功挽回王先生寶貴的生命。三高、肥胖、老人、有家族史等族群 較易發作心肌梗塞大千綜合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江佳鴻表示,一般會發生心肌梗塞是因為供應心肌血液的冠狀動脈受到阻塞,導致心肌缺血,而造成阻塞的原因即是脂肪堆積在血管內壁,管壁硬化增厚使血管變窄,容易引發血栓形成,進而導致阻塞。因此,心肌梗塞的高危險群包含三高病人(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胖、吸菸、老人及有心臟病家族史的民眾。像王先生本身就有心臟疾病,卻又沒有按時服藥,就容易導致心肌梗塞的發生。運動量突然過大 可能導致心室震顫除了上述原因,江佳鴻醫師也分享去年12月一位民眾參加路跑活動突倒地不起、一度沒有呼吸心跳,經搶救與施以心導管檢查後成功救回。雖然病人心臟血管正常,因運動量過大、心臟無法負荷,才會造成運動性心室震顫。因此運動前先暖身,且運動過程中若有胸悶、頭暈、胸痛、氣喘、冒冷汗等症狀,就要趕快停止。農曆過年即將到來,許多民眾常因過年期間吃藥會觸霉頭而不定期服用藥物,或是玩樂過頭導致生活作息不正常,進而影響身體狀況。江佳鴻醫師提醒,有慢性疾病的病人過年期間務必要遵從醫囑、按時服藥、並維持正常生活作息,才能健康度過春節假期。

術後怕痛長時間臥床 小心急性肺栓塞

術後怕痛長時間臥床 小心急性肺栓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子宮肌瘤切除手術不是大手術,但是40歲健康的林小姐(化名)卻在術後恢復期因急性肺栓塞而入住加護病房。使用抗凝血劑治療後病情穩定,免於四肢及器官缺血缺氧後遺症,出院回家休養。林小姐因長期經血過多與嚴重經痛,檢查發現直徑約10公分的子宮肌瘤,順利進行肌瘤切除手術。術後當晚,林小姐自覺越來越喘,心跳速率升至每分鐘130下,血氧飽和度下降。胸部X光檢查顯示右心擴大,血液檢查血栓值偏高,心電圖呈現急性肺栓塞的典型變化,緊急肺部電腦斷層診斷為急性肺動脈栓塞。肺栓塞可能發生在任何手術後的病人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婦產部醫師許恒誠表示,急性肺動脈栓塞是手術後病人最嚴重、最致命的併發症之一。病人在重大手術後,急性肺栓塞的發生率為0.3至30%間。血栓形成有3要素:血液呈現高凝固狀態、血管內皮受損、以及血流動力減少。肺栓塞可以發生在任何手術後的病人,手術後病人因傷口疼痛或自覺虛弱不想動,臥床時間拉長,大幅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急性肺動脈栓塞好發族群還包括老人、體重過重、代謝症候群、抽菸、靜脈曲張、有血栓或自體免疫的個人或家族病史、長期使用口服避孕藥或賀爾蒙製劑、懷孕、生產、癌症或長期臥床的病人。現代都會上班族常久坐或久站,相對也增加肺栓塞發生風險。急性肺動脈栓塞的死亡率高達20至30%血栓通常發生在下肢靜脈,經血流至肺部堵塞肺血管,導致病患肺部氧氣交換功能受損,出現缺氧症狀。嚴重可造成急性呼吸衰竭、休克、甚至猝死。病症初期臨床表現不具特異性,有「沈默殺手」稱號。常見症狀是呼吸急促、喘,也可能出現胸痛、咳嗽;進一步出現呼吸及心跳過快、低血氧、單側遠端肢體腫脹疼痛。急性肺動脈栓塞的死亡率高達20至30%。術後儘早下床活動 加速腸胃蠕動排氣、降低血栓形成機率肺動脈栓塞依症狀,可分為「急性」、「亞急性」、及「慢性」;依患者生命徵象穩定與否、及右心衰竭程度,再分為高、中、低危險性的肺栓塞。許恒誠醫師說明,臨床以血液栓塞指數、心電圖、胸部X光、以及心臟超音波協助診斷肺栓塞,但確診以胸部電腦斷層含血管造影為主,並可同時提供右心腔室大小的影像,作為評估急性發作肺栓塞的依據。肺栓塞的治療,須考量病人生命狀態穩定程度及出血風險。生命狀態穩定的肺栓塞病人,以抗凝血劑治療為主;生命狀態不穩定的病人,衡量出血風險後以血栓溶解劑、或手術清除血栓。有些病人會反覆發生血栓,則可以置放下肢靜脈過濾器。許恒誠醫師呼籲,術後應儘早下床活動;能加速腸胃蠕動排氣,降低血栓形成機率,避免發生可怕的急性肺栓塞。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