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講座/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

講座/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病患常因為腫瘤引起身體不適,且接受化療或放療後引起的副作用或病患心理因素等,皆會影響食慾不振情形,導致病患面臨營養不良,此時營養治療對於癌症患者來說相當重要。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2月26日(二)舉辦營養講座,由吳宛真營養師主講「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本次講座中,營養師將提供飲食叮嚀和因應的營養對策,陪您度過這艱辛的過程。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時間:108年2月26日(二)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肩痠、手舉不高 骨刺竟致肌肉破裂

肩痠、手舉不高 骨刺竟致肌肉破裂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3歲的吳先生一年前開始肩膀酸痛手舉不高,手舉超過90度就會疼痛。本來以為是工作疲累不以為意,但疼痛的感覺越來越厲害,晚上睡覺更痛,甚至常因為靠到肩膀而痛醒,必須換姿勢才能睡著。一般打針吃藥都不見成效,經檢查與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肩峰骨刺合併旋轉肌腱破裂,經微創關節鏡手術後恢復良好。中年肩峰骨刺開始形成 造成夾擊症候群臺南市立安南醫院骨科醫師許惟傑表示,正常手臂上舉會讓旋轉肌撞擊到肩峰下緣,一般不會有疼痛的症狀。但是中年肩峰骨刺開始形成,就會造成夾擊症候群。也就是骨刺「夾擊」到旋轉肌,造成旋轉肌發炎甚至破裂。肩旋轉肌腱有4條,分別是棘上肌、棘下肌、小圓肌與肩胛下肌,旋轉肌負責讓肩膀的前舉、外展、旋轉等動作,常見受傷機轉包含過度使用或某個不常用動作致肌腱拉傷。夾擊症候群如果早期診斷,可經由止痛藥或復健治療。如果保守治療無效或旋轉肌已經破裂,必須接受手術才可以完全復原。傳統手術傷口大,要將三角肌從肩峰骨切下來,進入關節內找到肌腱破裂點,再進行修補。傷口大造成病患術後疼痛度高,復健效果恢復慢。肌肉切開再縫合將影響肌肉張力,延長復健時程。微創肩旋轉肌縫合手術 傷口小、恢復較傳統手術快許惟傑醫師表示,微創肩旋轉肌縫合手術只需要不到五十元硬幣大小的傷口,透過特殊器械及新式骨釘來移除骨刺與縫合旋轉肌。此手術優點是對正常組織破壞很小,傷口小且恢復快,術後疼痛情況大幅下降,配合術後復健運動,肩膀復原情況佳。依據安南醫院院內統計,過去2年超過150例微創肩旋轉肌縫合手術,病患年紀分布為43歲到78歲,疼痛指數從術前的8.5分下降到術後的1.3分,平均傷口大小約3公分,肩膀活動可恢復到與健側相同。然而許惟傑醫師提醒,儘管有較新穎的手術方式,傳統開刀方式仍有優點,與微創手術應該併行,該採取何種手術方式需與醫師共同討論。

手麻痛別輕忽!頸椎腫瘤壓迫險癱瘓

手麻痛別輕忽!頸椎腫瘤壓迫險癱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34歲越籍男子來台工作已經3年,是3個孩子的爸爸,平常在工廠擔任作業員。雙手麻痛逾3個月找不出原因,工作效率不佳、越來越容易累,甚至晚上還會痛麻到驚醒。最後經核磁共振檢查出高位頸椎第1、2節間3公分腫瘤壓迫,有癱瘓危險。經過神經外科診治,順利移除腫瘤,目前已順利完成手術、回到工作崗位。頸椎周邊的瘤壓迫神經 有痛麻感不處理恐癱瘓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孫立偉表示,像上述案例這種成人神經髓鞘瘤,大約佔脊膜內腫瘤的25%,絕大多數腫瘤表現為單一發生,在整個脊椎各節段均可發生,40至60歲為發病高峰,男女比例無明顯差異。絕大多數神經髓鞘瘤起源於背側的感覺神經根,且常僅生長於脊膜內,但在頸椎約30%會沿著神經根向脊膜外生長,在影像上會形成特殊的啞鈴形狀。頸椎周邊長瘤,尤其已壓迫到神經,產生痛麻感時,如不處理會有癱瘓風險,建議接受顯微手術治療。以往開脊椎總擔心有誤傷周邊神經的風險,但目前醫療技術進步,術中以顯微影像輔助醫師執行手術,大幅降低脊椎手術風險。許旺式細胞神經瘤 長夠大壓迫脊髓才出現明顯症狀這名男性進行顯微手術,手術順利,切除腫瘤且術後四肢活動良好,原本的麻痺也改善許多。腫瘤經病理切片後發現是「許旺式細胞神經瘤」,屬於良性瘤。「許旺式細胞神經瘤」是一種成長較緩慢的腫瘤,通常長夠大壓迫到脊髓時,才會有明顯症狀;如果不處理會有癱瘓風險。孫立偉醫師提醒,脊椎、頸椎痛、麻,都是身體的警訊,如發現症狀應提早就醫接受檢查,一方面提早處理改善生活品質、一方面預防惡化影響未來的行動。

乳房攝影前 必知降低不適3方法

乳房攝影前 必知降低不適3方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我國癌症防治政策行之有年,雖然政府提供定期乳癌篩檢服務,但民眾往因不想面對、怕痛等因素,拒絕參加篩檢。此外,近期網路社群充斥乳房X光攝影輻射是導致罹癌的原因等謠言,讓民眾「聞篩檢色變」。國民健康署提供正確資訊,導正民眾的篩檢觀念。乳房X光攝影檢查 發現無症狀零期乳癌近期乳房X光攝影檢查引發乳癌的爭議引起關注。放射線的安全性取決於使用劑量、篩檢開始的年齡、篩檢頻率等。根據原能會資料顯示,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約接受0.7毫西弗劑量;美國保健物理學會亦指出,每年接受低於50毫西弗劑量的輻射,並無明顯健康(致癌)效應發生。乳房X光攝影可用來偵測乳房的鈣化點或微小腫瘤,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是目前最有效的乳癌篩檢工具;根據我國實證研究,大規模篩檢能降低41%乳癌死亡風險,並減少30%晚期乳癌發生率;定期做乳房X光攝影檢查確實可達到早期發現、降低死亡率目的。避開腫脹期、心情調適 減低乳房攝影不適的3個方法為了獲得清晰影像,減少輻射劑量,乳房X光攝影檢查的過程必須將乳房夾緊,減少乳房組織重疊,確實會有些許不適感。即使現在新型的乳房攝影儀器已大幅降低檢查的不適感,但每個人對於壓迫感的感受能力不同,可參考以下方法減低不適:1) 避開乳房腫脹期/月經來前1週較不適合受檢,可在經期結束1至2週內做檢查。2) 檢查前的心情調適/掌握對自我健康的知情權,正視乳癌篩檢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只要忍受些許不適,便能有效篩檢出早期癌症病灶,及早治療。3) 檢查時應注意事項/檢查時須脫去上半身衣物,不要穿著連身衣裙;不要於乳房、腋下塗抹除臭劑、粉劑及護膚霜等,以免干擾醫師正確判讀,甚至必須重覆攝影。防治乳癌3招 做到3個「及早」國民健康署表示,目前應用巧推的概念發現,透過營造安心舒適的乳房攝影環境,可減低婦女對乳房攝影的不適感,例如檢查時播放音樂,轉移注意力等。三八婦女節將至,趕緊提醒身邊女性親友定期做乳房X光攝影檢查,遠離乳癌的威脅,她們的健康是你我的責任。只要積極做到3個「及早」,就能不聞乳癌而色變:1) 及早預防/平時應遠離菸、酒等致癌因子,飲食均衡,養成健康生活型態、規律運動、維持理想體重,並適度釋放身心壓力。2) 及早發現/符合資格的婦女只要定期接受篩檢,便能早期發現病變組織。目前國民健康署補助45歲以上至未滿70歲女性每2年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及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具有乳癌家族史(母親、女兒、姐妹、祖母或外祖母)的女性每2年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3) 及早治療/一旦篩檢發現異狀,應儘速接受後續診斷與治療,早期乳癌(第0至2期)治療預後佳,五年存活率高達9成。

不吃早餐易胖?研究:吃什麼才是關鍵

不吃早餐易胖?研究:吃什麼才是關鍵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是每個人從小被灌輸的觀念。然而,澳洲蒙納許大學研究指出,對減肥成人而言,吃早餐應多考量,因為可能攝取較多熱量,反而有反效果。倫敦國王學院營養科學系主任凱文.惠蘭(Kevin Whelan)則認為,攝取什麼食物很重要,可多吃富含鈣質、纖維食物。早餐好處待研究 可能無助減肥《Vox》報導,早餐有許好處,如避免體重增加、精瘦、保持正常新陳代謝等,大多數都是早餐穀片廠商的研究報告。這些觀察性研究發現,早餐與體重較高、心臟等疾病發病率之間存在關聯。然而,相關性與因果關係不能混為一談,早餐人士可能較喜歡運動、或較有錢等其他因素。近來也有研究邀集受試者進行隨機對照試驗,比較吃不吃早餐對減重有何影響。其中,2014年1項最大規模研究指出,追蹤300人16週後,發現吃早餐對減肥沒有影響。早餐益處說不清 可能還越吃越肥澳洲蒙納許大學團隊則分析13項隨機對照研究,包括2014年那項最大研究。團隊的結論是,「沒有證據支持早餐促進減肥,或不吃早餐會變胖。」相反地,吃早餐人士每天多攝取260卡,比沒吃的人胖1磅,所以研究建議,「減肥人士吃早餐要謹慎,因為可能產生反效果。」然而,該分析研究的結論有些薄弱,因為這些實驗最長只執行16周(13個中有7個不到4星期),不足以評估早餐的長期健康影響。團隊也警告,由於納入研究的品質不足,因此應謹慎解釋這些結果。吃早餐非無意義 吃什麼很重要到底該不該吃早餐?事實上,該研究僅僅指出,沒有足夠證據支持吃早餐對健康有益,且吃早餐不是一個好減肥策略,並不是說吃早餐毫無意義。惠蘭向《BBC》表示,該研究並非說早餐對健康有害,「我們不應在早餐攝入過多熱量,但早餐對於營養很重要,如鈣、纖維,這些研究沒有考慮進去。」有些專業人士認為,早餐對成長中的孩子和運動員很重要。耶魯營養專家大衛.卡茨(David Katz)說,早餐是一天中吃纖維和水果的好時機,對於成長中孩子來說,吃什麼都很重要。只要不是垃圾食物,富含維生素和各類營養的都是好選擇。參考資料:1. Eating breakfast is not a good weight loss strategy, scientists confirm.2. Is breakfast always a good idea?(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人從電燈跳出來?談失智者的視幻覺

人從電燈跳出來?談失智者的視幻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77歲的退休大學男教授罹路易體症,會看到停著的腳踏車輪子自動轉動起來,或是看著床套上的花色,花色居然就轉印到天花板。另一名69歲的女性看到3個男人從電燈蹦出來或從花園跳出來,有時水流出來,貓從牆壁跳出來;病人知道這些都不是真的。高達8成路易體失智症病人 曾有視幻覺經驗成大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白明奇表示,依據定義,視幻覺是白天清醒時,看到不該看到或不存在的人、動物或東西。許多人認為荒誕不經,嗤之以鼻。但視幻覺可以是視覺系統年老退化過程中自然出現的現象,也可能是神經興奮劑引起的作用,或僅僅是錯覺。在失智症逐漸盛行的時代,失智病人、甚至未達失智的輕度認知障礙的人,都可能在自然情況下出現視幻覺。雖然所有失智者都有可能出現視幻覺,一般還是以路易體症與巴金森症的病人最常出現,高達8成以上的路易體失智症病人有此經驗。知名電影演員威廉羅賓森因為路易體症的困擾,最終走上絕路。視幻覺如未造成日常生活影響 建議和平共處白明奇主任表示,醫學界原本一直以為巴金森病人或許因為使用左朵巴胺治療過量,進而造成視幻覺,後來發現應與大腦本身的病變與神經網路連結改變,關連比較大。對於失智者的視幻覺,要用藥還是和平共處?白明奇主任表示,有些失智者的視幻覺雖對藥物有短暫性的效果,但如長期使用,仍須留意動作遲緩、增加心血管意外等副作用。且大部分的病人逐漸可以理解視幻覺的不真實性,有很多人則是根本不願意說出來。如未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建議還是和平共處。白明奇醫也提及,虛擬實境可以讓一般人體驗病人的種種生活不便,其中包括專門介紹失智症病人的情境,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路易體失智症的視幻覺。日本大阪大學山川副教授與他分享虛擬實境應用於臨床醫學的實際例子,根據1位路易體失智症的中年女性描述視幻覺而拍攝的微電影,透過此過程可幫助照顧者了解病人的感受、進而同理。

講座/小兒氣喘

講座/小兒氣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臨床上許多兒童的慢性咳嗽,常被誤診為反覆感冒,以致錯過控制氣喘的黃金時間。其實氣喘就是出現因呼吸道阻塞現象所產生的胸悶、呼吸不順及持續咳嗽等症狀。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2/25(一)舉辦小兒衛教講座,由李雯玲衛教師主講「氣喘」,提供您孩子氣喘平時保健及處理須知。講座內容豐富,歡迎家長們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氣喘時間:108年2月25日(一)上午10:30-11:00地點:雙和醫院2樓小兒科門診候診區和健兒門診外側洽詢:02-2249-0088

防睡醒肩頸痠痛 物治師教選對枕頭

防睡醒肩頸痠痛 物治師教選對枕頭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忙碌了一整天,一夜好眠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事情。睡個好覺隔天才能繼續應戰工作,合適的寢具能夠提升睡眠品質。但市面上枕頭與床墊種類多樣,消費者不知道該如何選擇,也不知道家裡的枕頭什麼時候該更換?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復健科師說明,合適的枕頭及床墊應有哪些表現,讓民眾輕鬆選對寢具。枕頭磨損較快 外觀良好但隨著時間失去彈性、降低品質如果睡醒起床時總感到肩頸僵硬、疼痛或四肢麻痛感。時間越久,問題漸增,躺任何姿勢都無法滿意且開始影響睡眠。另外聽到床墊的彈簧和線圈發出吱吱聲或有明顯下陷及磨損跡象,代表該更新枕頭或床墊了。衛福部南投醫院物理治療師陳怡君表示,頸部和背部疼痛問題通常由多種因素引起,包括不良的枕頭和床墊。適當的枕頭和床墊組合可以幫助改善頸、背部痠痛和睡眠品質。一般床墊設計可持續使用10幾年,但枕頭磨損較快,兩者雖然有時外觀看起來良好,但內部支撐及緩衝材料隨著時間會壓縮,失去彈性、降低品質。陳怡君物理治療師提醒,如果睡眠時沒有使用枕頭並躺在硬床墊上,身體沒有適當支撐,脊椎呈現不自然排列,長時間將導致疼痛、僵硬和受傷。頸部的肌肉和韌帶長時間不自然姿勢下,易導致拉傷和扭傷。肩部和臀部因為重量無法分散,因此會產生壓力點,承受更大的壓力。側躺時脊椎自然中立 頭部、頸部和背部呈一直線陳怡君物理治療師表示理想的枕頭和床墊必須有支撐和緩衝功能,從四面觀察都能支撐並維持脊柱和臀部的自然對齊和曲線。緩衝用於擴散和分散來身體的突出和尖銳區域的壓力。常見材料有泡棉、記憶泡棉、凝膠、羽毛、水或複合型填充物。太軟的枕頭或床墊雖可提供好的緩衝,但在重量下壓縮和變形太多卻不是理想的支撐。建議民眾選擇時應留意在側躺時枕頭與床墊以能填充頭部、軀幹與床的空間,支撐脊椎在自然、中立姿勢為原則,此時頭部、頸部和背部呈一直線。選擇合適的寢具,才能在睡眠期間全身放鬆,得到充分休息。

用酒精擦澡助退燒?錯!反而阻礙散熱

用酒精擦澡助退燒?錯!反而阻礙散熱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坊間常流傳用酒精擦澡可以幫助退燒,但由於酒精快速揮發的特性,雖然會使皮膚表面摸起來好像涼涼的,卻反而會導致皮膚表面大量的血管收縮,阻礙散熱。另外,大面積使用酒精擦澡,有可能使病人不小心吸入或經由皮膚吸收過多的酒精,導致酒精中毒,尤其用於嬰幼兒更須格外注意。目前已不建議使用酒精擦澡退燒。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表示,一般建議處理發燒的方法為,就醫治療,瞭解引起發燒原因,切勿自行購買退燒藥給小朋友使用,以免延誤疾病治療。並且掌握發燒3階段,適當給予退燒藥:第1階段) 「發冷期」/體溫中樞溫度持續上升,手腳冰冷,甚至出現發抖來產熱。此階段應以保暖為主,不建議進行物理性降溫(如睡冰枕),否則可能延長發冷期,更加不舒服。第2階段) 「發熱期」/全身逐漸溫熱,可能會伴隨呼吸心跳變快、倦怠等症狀。此階段應適時補充水分,可給予物理性降溫,若耳溫超過38.5°C且有不舒服,可適時給予退燒藥,但需要注意的是,退燒藥是為減緩發燒所出現的不適感,得以充分休息,切勿為使體溫降到正常範圍而過量使用退燒藥。第3階段) 「散熱期」/開始流汗,體溫逐漸下降,活動力恢復。此階段應適時補充水分,提供飲食補充營養及熱量,適當的保暖、擦汗或替換乾爽的衣物。食藥署提醒,如有發生以下情況,請立即就醫:發燒39.5℃以上、持續發燒超過24 小時、年齡3個月以下的幼兒或兒童發燒伴有抽搐、活動力不佳、持續性劇烈嘔吐或異常哭鬧等情形。(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食藥闢謠專區)

已開封舊紗布別再用!恐影響傷口復原

已開封舊紗布別再用!恐影響傷口復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明在巷口跟同伴玩耍,奔跑時不小心跌倒,膝蓋表皮有些擦傷,回家時媽媽準備幫他清理傷口,打開醫藥箱發現一包已開封的紗布,雖然看起來很乾淨,卻不知能否用來包紮傷口。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若家中有開封過還沒用完的紗布,建議不要用來包紮傷口。臺灣氣候較潮濕 已開封紗布易受細菌汙染臺灣屬於較為潮濕的海島氣候,已經開封的紗布,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細菌的汙染。而且擦傷的傷口大多都有感染的風險,如包裝不完整的紗布受到細菌汙染,可能會影響傷口的照護及復原,因此不建議使用。此外已經過期的紗布,也不應該用來包紮傷口。醫用紗布屬於醫材 可上食藥署查詢許可證表皮使用的醫用紗布在我國醫療器材管理辦法的鑑別名稱為「外部使用非吸收式紗布」,屬於第1等級醫療器材,必須取得醫療器材許可證後才能製造或輸入。而用於嚴重燒燙傷、免縫、添加藥品、生物製劑或動物來源等,是屬於第2等級醫療器材。外部傷口照護除了選用醫用紗布,也有其他不同材質的醫用敷料可以選擇,民眾可依照傷口特性、產品原廠說明書及醫師的建議,選擇適合的敷料。有關醫療器材相關資訊,除可向醫師詢問外,也可到食藥署網站的許可證資料庫,查詢產品相關資訊(西藥、醫療器材、含藥化粧品許可證查詢作業:https://www.fda.gov.tw/MLMS/H0001.aspx)。(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684期資料)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