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講座/吃湯圓,過元宵

講座/吃湯圓,過元宵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賞花燈吃元宵是傳統習俗,但是毫無節制、大口吃進湯圓,除了熱量攝取過多的危機,也容易忽略餡料中額外添加的油脂、糖或鹽。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2/20(三)舉辦營養講座,由王資婷營養師主講「吃湯圓,過元宵」,提供您團聚過元宵時,應景湯圓如何選擇搭配,才能快樂享用又不增添身體負擔。講座內容豐富,歡迎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吃湯圓,過元宵時間:108年2月20日(三)上午10:00-10:3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2樓內科門診營養衛教洽詢:02-2249-0088

夜班、輪班睡眠混亂?醫師教你健康睡

夜班、輪班睡眠混亂?醫師教你健康睡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因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輪班工作已經成為製造業、倉儲通訊業、運輸業、醫療保健服務業(包含長期照護產業)、保全業、便利商店等事業經營的常態,甚至有逐漸增加的趨勢。根據勞動部調查,全臺灣非固定白天班的勞工比例從2001年的16%,至2013年已上升至22%,受輪班作息影響的勞工數目漸增,不少人因個人的生理時鐘無法適應輪班工作而產生「輪班工作障礙」,深為睡不著、睡不飽、睡不夠所苦,上班時容易感到疲憊和想睡覺,因此警覺性降低,也較容易造成意外事故,進而影響工作的生產力和生活品質。認識「輪班工作障礙」成大醫院職業醫學部研究醫師,同時也是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委託成功大學辦理的南區勞工健康服務中心醫師魏玉亭指出,罹患輪班工作障礙比率最高的是從事夜班工作者,達14至32%,其次是換班式輪班的8至26%。因為無法適應輪班工作而產生「輪班工作障礙」的勞工,即使躺在床上有7至8小時的足夠時間,仍出現工作時間想睡覺,或該睡覺時卻睡不著、睡得淺、睡眠片段的情況。從排班制度改善「輪班工作障礙」這些有輪班工作障礙的病人,除了較常出現十二指腸潰瘍、肥胖症與心血管疾病外,還會有較差的記憶力、較高比例的憂鬱症和其他情緒障礙。魏玉亭醫師表示,要改善輪班工作障礙最好的方法就是換回正常白班,相關症狀就會緩解;但如果無法不輪班,建議:1) 暫時不要輪夜班。2) 調慢換班的速度:1個月後再換另一種班別。3) 從逆時針方向換班模式:從清早班換成夜班,夜班換中班,中班換清早班,調整為順時針方向:從清早班換成中班,中班換夜班,夜班換清早班。就生理時鐘而言,魏玉亭醫師也提醒,排班應考量員工的年齡和個人偏好,如:習慣早睡早起者較能適應清早班,習慣晚睡晚起者較能適應夜班。如果可行,最好可以讓員工選擇適合自己的輪班時間。輪班勞工如何健康睡至於輪班勞工要如何好好睡覺?魏玉亭醫師建議以下提供幾個小技巧,以加速適應輪班的型態:1) 想把生理時鐘往後延/傍晚到深夜的前半夜,可使用光照治療,而光照治療經常使用的光照強度為2500燭光,大約為早晨陽光的強度,讓光線訊息可以影響下視丘,調整體內褪黑激素的分泌,達到生理時鐘的調整;或早晨下班返家後戴上墨鏡、臥室拉上窗簾等方式,藉以減少白天陽光的照射。2) 輪夜班休假時,應盡量維持晚睡,如凌晨3、4點,收假後才能繼續適應夜班的作息。「失眠」的問題,則需要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方式包括:1) 須白天入睡/建議應使用眼罩、耳塞,拉上窗簾,緊閉隔音窗,室內溫度維持24至26℃;必要時,經醫師評估後,可適當使用安眠藥物或褪黑激素。2) 休假期間/建議仍比照原來輪班工作時的作息,或是採取「定錨式睡眠」,把睡眠拆成「固定4小時」和「隨機4小時」。無論輪值日班、夜班或休假,每天在固定的時間睡上4小時,可產生「定錨」效果,維持內在生理節律;另外的4小時睡眠,則視作息變化再來調整。如果工作時有昏昏欲睡、恍神、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形,建議工作前可以小睡 1小時,或是在工作4小時後,用餐與小睡1小時,都有助於減少工作期間「反應遲鈍」的情形。魏玉亭醫師指出,現今24小時運轉不停歇的社會型態,輪班工作已無可避免,輪班工作者承受著較大的身心壓力與健康風險,容易產生「輪班工作障礙」。因此提醒輪班工作者應依據個人狀況加以調整,睡好睡飽,才有可能適應輪班作息,保持健康和生產力。

胃癌、胰臟癌術後 5飲食原則顧營養

胃癌、胰臟癌術後 5飲食原則顧營養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本身無慢性疾病史的46歲王先生,因上腹疼痛2週至醫院就診。自述疼痛發生前,2至3個月內體重已減輕10公斤,就診時抽血檢查發現血糖偏高,進一步檢查發現胰臟頭有腫瘤。手術治療後,營養師的術後飲食衛教讓王老闆的進食量有慢慢提升,改善部分腸胃道症狀,體重也不再直直落。胃癌及胰臟癌 常見腹脹、腹悶感、上腹痛、食慾不振就醫而確診成大醫院營養部營養師李雅萍指出,上消化道癌症為營養不良高風險族群,臨床常見胃癌及胰臟癌病人初次就診時,自述腹脹或腹悶感或上腹痛,導致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病人在接受手術治療後,因為造成腸胃道構造及功能改變,進而影響食物與營養素的吸收及利用,發生營養不良的問題,影響健康及預後。有些病人更會出現「傾食症候群」,在進食後10至15分鐘後出現上腹滿脹、虛弱、頭昏眼花、面色蒼白、出冷汗、疲乏無力、心悸亢進、噁心等現象。這主要是因為食物和液體太快進入小腸,高濃度的碳水化合物在小腸內迅速被消化、吸收,使血糖呈現過度增高,促使胰島素分泌過量,造成反應性低血糖。少油糖、飯後坐一下 胃癌、胰臟癌術後5大飲食原則為改善胃癌及胰臟癌病人的營養狀況,依其接受的術式不同,飲食禁忌也有所不同,但基本原則是「少量多餐」及軟質食物優先,並避免高纖、粗硬、易產氣的食物,是不變的法則。李雅萍營養師建議病人術後的5大飲食原則:1) 少碰高油糖,腸胃乖乖好/傾食症候群常見於胃部手術及胰十二指腸切除的病人,因為含糖飲料、精緻甜食、濃縮果汁等高滲透性的食物,太快進入腸道會導致腹脹、頭暈、無力、冒冷汗等症狀;術後消化油脂的能力也受影響,高油飲食可能會增加脂肪痢發生。2) 飯後坐一下,消化吸收好/因腸胃道構造改變,固體與液體食物分開進食及採半坐臥的方式進食,皆可減少進食後的腸胃道症狀,幫助消化。3) 造血鐵三角,通通不可少/胃切除後會影響維生素B12、鐵質及葉酸的吸收,可多選擇瘦紅肉(牛、豬、鴨肉)、肝臟、貝類(牡蠣、文蛤)、蛋類及深綠色蔬菜等。4) 定時又定量,血糖穩妥當/胰臟癌病人術後胰島素分泌會受到影響,飲食定時定量及避免精緻甜食,有助血糖穩定。5) 定期量體重,營養鞏固好/盡早開始偵測體重,可適時調整飲食,避免體重持續下降導致營養不良。李雅萍營養師提醒,以上是大方向的飲食原則,但各人狀況不同,仍建議諮詢專業營養師,提供個人化的飲食指導及衛教。

打電玩欲罷不能?小心網路遊戲障礙症

打電玩欲罷不能?小心網路遊戲障礙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台灣衛生福利部在2018年3月將網路遊戲障礙症視為行為成癮疾患,建議應積極治療,而2018年9月國家衛生研究院公布網路遊戲障礙症在臺灣的盛行率約3%,引發許多民眾的關注。根據調查顯示,全球2018年遊戲產業產值將近1千4百億美金,而臺灣地區產值超過12億美金,折合超過380億台幣,排名全球第15大市場,相關市場與利益可說十分驚人。遊戲設計吸引消費者使用 投入時間與金錢新型態的網路遊戲和傳統電玩遊戲相比,更增加即時互動與消費的特質,因此遊戲業者會更進一步運用消費心理學、行為科學,設計遊戲內容,讓遊戲內容吸引更多消費者使用並且願意付費。例如遊戲一開始先降低對初學玩家的門檻(如免費、贈品等),再進一步設定各種目標回饋機轉,提高消費者的遊戲意願,增加社會互動(如特定組隊任務、社群媒體分享)。待消費者投入心力後,設計相關難關,並且鼓勵消費者以消費金錢突破遊戲難關,進而滿足消費者的心理狀態,沒有察覺這些設計的消費者往往容易深陷其中,欲罷不能,花費更多的時間與金錢在網路遊戲上。網路遊戲時間失控長達數月 可能已達到網路遊戲障礙症然而,是否長時間進行網路遊戲或消費金錢就算成癮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黃彥勳表示,網路與網路遊戲是現代人休閒管道之一,許多成功人士或優秀學生都有使用,只要能適度控制,不需過度妖魔化。消費者遊玩過程中情緒可以紓解,幫助度過許多情緒危機,算是另類的情緒支持資源。很多遊戲內容設計具有挑戰性和娛樂性,也間接訓練認知功能或肢體協調。但是如果網路遊戲時間失控,嚴重排擠個人家庭、社交、工作、學業、休閒、睡眠時間,並且將網路成為唯一救贖,累積時間超過數個月時,就需要小心可能已經達到網路遊戲障礙症。但是需要特別注意,這類患者有高比例合併有注意力不足、憂鬱、焦慮、睡眠不足、社會適應、生活品質問題,患者的家庭互動與人際互動,也往往有高度的衝突壓力,這些問題與網路遊戲障礙症有高度相關,複雜機轉也不易解決,這類患者已經不像一般的遊戲消費者享受到遊戲的歡樂,網路遊戲反而是成為一種情緒與身體的負擔。遠離誘惑、增加興趣等4個小秘訣 從沉迷網路遊戲自救當民眾發現自己有沉迷網路遊戲的危機時,可以如何自救呢?黃彥勳醫師建議(1)遠離誘惑、(2)增加多元興趣、(3)改善人際關係、(4)積極尋求協助是成癮行為改善的不二法門。減少生活上使用網路、手機、電腦的機會,並且開發其他的興趣,當有更多時間投入不同的興趣或是人際活動時,花在網路遊戲的時間相對就會減少,就能降低網路遊戲的誘惑性。另外,人際困擾、情緒困擾,家庭衝突或是注意力、睡眠不足等困擾時,尋求專業人員協助,就更有機會突破困境,改善沉迷狀況。

講座/失眠用藥

講座/失眠用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失眠的原因很多,包括心理、生理、環境及認知行為等因素。而失眠必須在醫師協助之下找出真正的原因,對症下藥,才能有效解決失眠的問題。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2/19(二)舉辦用藥安全講座,由林智渟藥師主講「失眠」,提供您對於失眠發生時正確的處置與用藥觀念。講座內容豐富,歡迎關心家庭保健與用藥觀念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失眠時間:108年2月19日(二)下午14:30-15:0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一樓門診藥局候藥區前(新北市中和區中正路291號)洽詢:02-2249-0088

吃燕麥就能減重?方法錯仍越吃越胖

吃燕麥就能減重?方法錯仍越吃越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農曆春節假期放縱導致「腹債」累累,身材大走樣。因此年後開始認真運動節食計畫消脂來恢復健康,有民眾想靠餐餐吃燕麥片來快速瘦身,但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營養師提醒,麥片雖被視為健康食材,但過量可能反而變更胖。燕麥本身具有熱量 當作點心一樣會胖燕麥片因含豐富膳食纖維,被許多人視為對抗肥胖、降血脂、降膽固醇及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健康食物,那究竟該怎麼吃?是吃越多越好嗎?南投醫院蔡玉思營養師表示,燕麥被視為健康食材,主要是水溶性纖維β-聚葡萄醣,常見功效有延緩胃腸的排空時間,易產生飽足感;增加糞便體積,縮短大便在大腸內滯留的時間;降低血中膽固醇;燕麥是低GI(升醣)食物,可抑制餐後血糖的上升。但由於燕麥本身也有熱量,當燕麥吃太多,身體無法利用過多熱量時,也一樣會胖。另外將燕麥當成餐間點心或攝取含糖量較高的燕麥飲品,還是容易導致攝取過多熱量。若想減重的民眾,要注意食用量及份量代換。1/4碗煮熟的白米飯有1份全穀根莖類,等於3匙免洗湯匙的燕麥片。慢性腎臟病患、麩質過敏症者不宜食用麥片燕麥並非適合所有人食用,蔡玉思營養師說,燕麥片磷含量較高,而腎臟功能差者會導致排除磷的功能變差,會加速腎臟惡化,所以慢性腎臟病患者不宜。另外有麩質過敏症者,容易造成腸胃道系統營養素吸收不良,所以也不建議。蔡玉思營養師提醒,市售的燕麥飲品常會為了增加口感而額外添加「蔗糖」或「果糖」,建議仔細了解產品營養標示,挑選不含糖的產品,避免吃進過多的糖份、奶精等。建議想要控制體重的民眾,燕麥片可直接加開水或低脂牛奶、無糖豆漿沖泡,另外在吃燕麥片取代白飯的同時,也要搭配豆魚肉蛋類和蔬菜,以便達到營養均衡及減重目的。

每日16人死於腸癌!治療重生活品質

每日16人死於腸癌!治療重生活品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曾經從事工程行業的林先生,退休後養成每年健檢的習慣,平時不菸不酒,也沒有明顯排便異常情況,卻在101年初確診為直腸癌第2期。治療後病情穩定,沒想到105年癌細胞復發且擴散至肝臟,針劑化療卻2度腹部大出血,前後住院將近2個月。後來改用新型口服化療藥,病痛獲得改善。大腸直腸癌連續11年居國人癌症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高雄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鴻華表示,雖然隨著腸癌篩檢普及率提高,近年國人腸癌整體發生率略為下降。但根據癌症登記資料,大腸直腸癌仍連續11年居國人癌症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每年新增患者超過1萬5千名,平均每34分鐘就有1人確診,大約每90分鐘就有1人死於腸癌,相當於每天有16人因腸癌失去生命。由於政府補助糞便潛血檢查,越來越多腸癌患者能在病症早期就確診並進而接受治療,但統計顯示仍有4成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臨床也發現,許多大腸直腸癌患者一聽到「晚期」,心理焦慮又徬徨無助,追著醫師猛問剩餘存活期、用藥、生活品質等問題。晚期腸癌患者若前線治療效果不佳 接續後線治療可擁有較長存活時間陳鴻華醫師表示,醫學文獻顯示,晚期腸癌患者如果前線治療效果不佳,若接續後線治療,可較僅接受前線治療者擁有較長的存活時間。醫藥技術進步,現在晚期腸癌的治療武器相當多,且多有健保給付。即使患者因前線治療出現易導致生活品質低落的身體體能、心血管、血液、皮膚或消化道相關副作用,例如體力虛弱、皮疹和手足症候群等,也不要輕言放棄,多給自己一次機會。醫師可在綜合評估過去症狀及生活需求等項目後,於後線給予口服標靶藥物、針劑標靶或新型口服化學藥物的治療,幫助癌友在不影響生活品質的情況下,盡可能活得更久。新型口服化療藥減少發生嚴重副作用、改善生活品質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暨血液腫瘤科主任李冠德強調,晚期腸癌患者的治療,前線藥物目標是增加存活率,後線藥物則在於提升生活品質。門診經驗發現,以往晚期腸癌患者在完成前線針劑化療後,約3成患者有感於副作用太大、不願意身體和精神再受折磨,一聽到後線再打化療就搖頭拒絕。這種僵局卻隨著新型口服化療藥的問世而被打破,經醫師評估和建議後,晚期患者願意嘗試後線治療的比例高達8至9成。李冠德醫師進一步說明,新型口服化療藥已納入健保給付項目,研究發現不僅較少發生會影響日常體能表現和活動度的嚴重副作用,患者也會因不用住院打針,伴隨腫瘤長大而出現的疼痛、呼吸喘或腸阻塞等不適症狀得以緩解,雖然偶爾有白血球過低情況,但可讓整體生活品質獲得改善,進而延長生命。台灣腸癌病友協會強調,隨著醫藥技術越來越進步,晚期患者不要放棄希望,若醫師評估可行,不妨多給自己一次治療機會。

別再熬夜!這4時間點飢餓素大量分泌

別再熬夜!這4時間點飢餓素大量分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春節假期結束,許多人因為過年期間不斷吃吃喝喝,體重上升,又要展開減重大計。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病,造成糖尿病、代謝症候群、高血脂等風險比正常體態的人增加3倍;得到高血壓、膝關節炎、心血管疾病、痛風等風險則增加2倍。營養師提醒,肥胖者體重降低5%,就能改善血壓與血糖,均衡少吃加多動,是減重的不二法門。過年久坐狂吃零食 體重上升根據2013年至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變遷調查,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45.4%,男性有53.4%,女性則有38.3%。台灣人有2項冠軍,分別是愛吃肉、不愛動,也因此造成台灣為亞洲肥胖冠軍。要如何減重?大林慈濟醫院腫瘤中心營養師凃宜辰表示,人體攝取熱量與消耗熱量就猶如一個蹺蹺板,當攝取熱量高於消耗熱量,體重就會上升。例如過年時長時間坐著不動,一直吃零食,體重當然會增加。不吃早餐、「三高一低」飲食習慣易造成肥胖造成肥胖的飲食習慣包括不吃早餐、不吃蔬菜、愛喝飲料、愛吃肉食、吃宵夜、三高一低(糖、鹽、油高、纖維質低)等。澱粉吃太少,會導致頭腦不清楚、情緒不穩、便秘、腹部肥胖等,因此減肥一定要吃澱粉,可以選用纖維質高的全榖根莖類當澱粉來源。凃宜辰營養師建議,每天均衡飲食,最好吃25種以上食物,不要因為某種蔬菜葉很好,就每天吃固定一種蔬菜,最好每天換不同種類與顏色的食物。對減肥最重要的是天天五蔬果,選擇紅、綠、黃、白、黑等五色蔬果,避免高脂食物如控肉、雞皮、魚肚等,烹調方式盡量用清蒸、水煮、清燉、烤、滷、涼拌,不吃油炸食品,減少油脂攝取。半夜一點飢餓素分泌旺盛 熬夜吃消夜易胖攝取過多精製糖會造成記憶力變差、高膽固醇、脂肪肝、糖尿病、肥胖、痛風等,凃宜辰營養師提醒,男性約1800卡每天建議攝取精製糖約9顆方糖為限,女性約1500卡上限約7顆方糖,小朋友如果吃糖,會造成生長激素停止分泌2小時,影響成長,建議口渴時不要喝含糖飲料,喝開水最好。想要健康減重,要維持均衡飲食,避免精製糖,不喝飲料,留意飲食技巧。在飲食技巧方面,進食順序為先喝湯、吃青菜,再攝取低脂蛋白質(豆腐或是魚肉或雞胸肉)、纖維高全榖根莖類,進食時細嚼慢嚥;看電視時零嘴可以用水果、堅果,取代高熱量爆米花、洋芋片、瓜子等零食。凃宜辰營養師提醒,每天上午8點、中午12點、下午5點及半夜一點,身體飢餓素分泌旺盛,若是熬夜不睡,就會想吃宵夜,建議要按時睡覺,不要熬夜也很重要,才不會有想吃宵夜欲望,更不要因為壓力用「吃」抒壓。均衡少吃而不是只有某一樣不吃,均衡飲食加上多運動,就有希望減重成功。

冬季皮膚乾又癢 快看5大NG習慣

冬季皮膚乾又癢 快看5大NG習慣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冬季最常見的皮膚困擾為乾癢、脫屑及龜裂,常常讓人癢到受不了來求診,尤其每當寒流來襲、氣溫下降,老人家的皮膚乾癢問題更是明顯,最常發生的部位在腳的前側!角質層退化、分泌油脂量降低 老年人更易乾癢烏日林新醫院美容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郭康凌表示,因為隨著年紀越大,熟齡肌膚的角質層會逐漸退化,變得脆弱敏感,使得肌膚的含水量降低;皮脂腺分泌油脂的量,也會隨著年紀越大越不容易出油。因此老人家比起年輕人,更容易出現乾癢的問題。5個錯誤生活習慣 讓皮膚乾癢加劇1) 洗澡用高溫熱水、泡溫泉/因為冬天流汗少,如果每天都使用過熱洗澡水、用力擦洗身體,容易造成皮膚表層油脂流失。郭康凌醫師建議,若沒大量流汗時,可以兩天洗一次澡,其中一天只要清洗腋下、胯下、臉部等易出汗出油的部位。2) 洗完澡沒有擦保濕乳液/最標準的作法是洗完澡用毛巾擦乾身體時,趁肌膚未全乾時,立刻擦上保濕乳液,把水分都鎖在皮膚內,完成後再離開浴室。如果有泡溫泉,也可立刻加強保濕,避免皮膚乾燥。3) 使用香味重的沐浴乳/挑選沐浴乳、肥皂的成分越簡單越好,如果香味過重表示含有大量香精,或是標榜添加酒精、植萃或精油的成分,都會增加過敏的機率。4) 冬天愛穿羊毛材質的衣服/選擇不會造成皮膚敏感的材質,其中以純綿的衣物最佳。而冬天保暖衣服常見的羊毛材質,容易造成肌膚刺激,建議可在內裡搭一件純棉衣料,同樣能達到保溫效果。5) 愛吃重口味、刺激性食物/無論是冬季食補或辛辣食物,都加重皮膚發炎,建議如有皮膚乾癢的問題,飲食方面採清淡健康為主。皮膚乾癢致病原因眾多 查覺病兆盡早就醫郭康凌醫師建議,對抗冬季乾癢最重要的根本方法,仍是從日常生活中學會如何正確保養皮膚!如果單純皮膚問題,治療會開立口服消炎藥,選用油脂性藥膏來幫助肌膚保濕。由於造成皮膚乾癢的原因諸多,有時可能是肝腎不好、血糖高或亂吃藥,甚至罹患癌症。如果民眾一旦查覺到病兆,建議尋求皮膚科專科醫師評估診斷,才能盡早治癒。

年後沒空運動?新運動指南:走路也行

年後沒空運動?新運動指南:走路也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春節期間放縱,餐餐大魚大肉,親友打牌打麻將、各種塞車及坐躺沙發看電視,9天連假下來,許多民眾腰間肉都肥了一圈,甚至因久坐腰痠背痛。雖然知道該運動維持健康,但是年後開工忙碌,又擠不出時間上健身房運動,該如何是好?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建議,參考最新版運動指南,強調運動生活化,簡單的走路、走樓梯都能達到運動目的,促進健康。運動生活化 別放過走路、家務、遛狗時間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HHS)睽違10年在去年底更新全民運動指南,最新版的運動指南強調將運動生活化,不一定要到健身房才算是運動。例如停車時,將車停到較遙遠的地方,增加走路的時間;遛狗;爬樓梯取代搭電梯;倒垃圾等,簡單、自然的運動效果,也可以促進健康的生活。根據體育署調查指出,台灣人不運動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時間、工作太累及懶得運動。但有研究指出久坐不動與心臟病、高血壓和死亡風險增加有關係。世界衛生組織也指出,全球每年超過320萬人死亡原因與身體活動不足有關。久坐危害大 重點在起而行 就算1分鐘也有幫助運動的好處很多,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表示,運動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及高血壓等,也可降低罹患癌症、精神疾病的風險,提升睡眠品質。新版運動指南建議的運動時間沒變,仍建議每週至少2.5小時以上的有氧運動或1.25小時以上的高強度運動。周建文主任表示,過年期間有些人長時間坐在麻將桌上、沙發上,而開工後上班族也因久坐、長時間固定姿勢造成身體僵硬,長期下來造成身體很大的負擔。以前我們總認為運動至少要持續10分鐘,心跳持續達到一定程度才有效,但由於久坐造成的危害太大,因此鼓勵民眾站起來、多動,就算只有一分鐘,短時間運動也能帶來短期幫助,如降低血壓、減少焦慮和改善睡眠等。建議民眾不妨利用空檔離開座位,站起來走動。只要願意動,就算簡單容易的動作與行為,多動也會獲得身體給予的正向回饋。南投醫院也提醒心肺功能不佳者或有心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病史的民眾,運動前可諮詢專業醫師,針對個人情況,提供適合的運動處方。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