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糖友聰明選擇 營養師教火鍋健康吃

糖友聰明選擇 營養師教火鍋健康吃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約60歲從事營造業的劉先生,過年與家人聚餐,一連9天都吃火鍋,每天測量的血糖數值越來越高,趕緊回診檢查,發現糖化血色素標高至9.0%,三酸甘油脂超標2倍,令他十分驚訝!冷天與親朋好友聚會,吃熱呼呼的火鍋也是一大享受!台灣的火鍋一年四季到處皆可吃到,選擇種類很多,親愛的糖友,你做出你的決定了嗎?常常會有糖友疑問可以吃火鍋嗎?要怎麼吃火鍋?每次出去吃火鍋後血糖都很高,是不是不能出去吃?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糖尿病中心衛教營養師分享糖友冬天如何安心吃火鍋的秘訣:1) 選擇清淡湯底/昆布、柴魚或是番茄蔬菜當湯底,不僅可以減少過多油脂的攝取、還可以增加纖維的攝取與飽足感。若湯底煮過其他食材就儘量不喝湯。2) 斟酌用餐順序、慎選食材/建議糖友吃火鍋時先吃蔬菜,蔬菜富含膳食纖維,可延緩血糖上升,增加飽足感;再來吃豆魚蛋肉類的食物,雖然豆魚蛋肉類的食物不會直接影響血糖,但攝取過多會使油脂量超過而延緩血糖下降的速度,所以建議選擇油脂含量較少的肉類,例如魚類、海鮮、雞肉等,也要避免加工品及內臟,選擇「原型」食物最後才吃全穀雜糧類且不可過量,除了常見的白飯、冬粉、烏龍麵外,地瓜、芋頭、南瓜、玉米、山藥與米血糕,也屬於全穀雜糧類(澱粉類)而非蔬菜。食用時應注意份量與代換,例如:若每餐的全穀雜糧類為4份,可以吃1碗飯(4份)或半碗飯(2份)加半碗南瓜(1份)加半碗山藥(1份)。3) 飲料、沾醬與飯後點心的小叮嚀/‧甜點、飲料要減糖/飲料最好選擇白開水或無糖的茶類,飯後點心以1 份水果代替冰淇淋、蛋糕等甜點,避免取過多的糖份造成血糖波動太大。‧減少使用沾料/選擇蔥、薑、蒜、生辣椒、白醋、蘿蔔泥等天然的食材,加上少許的清醬油,代替高油脂、高鈉的沙茶醬和辣椒醬,減少熱量降低腎臟、血壓負擔。綜合以上,相信糖友們應該懂得如何聰明選擇健康吃火鍋。以昆布火鍋為例,熱量約870大卡。全穀雜糧類5.4份,建議吃了白飯就不要再吃火鍋菜盤中玉米、南瓜、米血、粉絲,或是吃1/3碗白飯與菜盤中的玉米、南瓜、米血、粉絲做為全穀雜糧類來源,約控制在3至3.5份的全穀雜糧類。不吃過度加工食品,可以請店家不用給予蛋餃、貢丸。既可控制好血糖也可享受美食。

睡眠呼吸中止症 猝死風險提高逾2倍

睡眠呼吸中止症 猝死風險提高逾2倍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每年3月15日是世界睡眠醫學會訂定的世界睡眠日,今年主題為「健康睡眠,健康老化」。國際睡眠調查發現,僅有10%的人認為自己的睡眠品質非常好,且民眾面對睡的問題也僅有35%會求助醫師或睡眠專科醫師。台灣睡眠醫學會理事暨台北榮民總醫院睡眠醫學中心執行長周昆達醫師表示,除了失眠、睡眠缺乏外,影響民眾睡眠品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長期下來會對身心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睡眠中發生猝死的風險高於一般人2.5倍。好的睡眠品質為健康的基石,呼籲民眾若有睡眠相關問題應積極諮詢醫師並且持續接受治療。8成民眾希望提升睡眠品質 高達6成卻選擇相信網路資訊而非就醫三人中就有兩人會在夜間醒來至少一次;呼吸中止症患者六成現未接受治療此研究針對橫跨歐、美、亞洲的12個國家、共11006名成人進行調查,發現民眾周間睡眠時間平均為6.8小時,而多數民眾認同睡眠對整體健康有重大影響,卻僅有1成民眾表示其睡眠品質非常好,而近7成(67%)民眾在夜間至少會醒來一次。8成的民眾希望改善睡眠品質,但超過6成(62%)民眾選擇參考網路資訊而非就醫。周昆達醫師表示,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建議成人每晚應該睡足7至9小時,由於國人的工作時數在世界名列前茅,推測民眾的睡眠時數很可能達不到這個標準。除了睡眠時間不夠,「睡眠呼吸中止症」是除了失眠外常影響民眾睡眠的慢性疾病。但根據調查結果,65%確診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從未治療或現已停止治療。周昆達醫師表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為最常見的類型,主要成因為睡覺時上呼吸道反覆塌陷,呼吸道阻塞無法呼吸,重度患者這樣的情形每晚甚至可能發生500多次以上。國外研究更發現這些患者在深夜至清晨發生猝死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5倍。周昆達醫師表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盛行率約2至10%,估計全台灣有數十到數百萬的患者,通常年紀較大、男性、肥胖、呼吸道狹小、慢性鼻塞、氣喘、吸菸等風險較高。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常有打鼾、白天昏昏欲睡、短暫噎住或倒吸一口氣清醒過來等症狀。長期會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也升高癌症、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等疾病的風險。輕忽睡眠呼吸中止症未治療 39歲壯男不幸中風周昆達醫師呼籲,改善呼吸中止症可以先從改變生活習慣開始,例如減肥、不喝酒、戒菸或改變睡姿,而目前治療第一線多建議使用陽壓睡眠呼吸器,藉由持續維持呼吸道正壓、產生風壓,來防止呼吸道在睡眠時發生塌陷而阻塞。過去針對中重度患者會推薦陽壓睡眠呼吸器治療,但今年2月美國睡眠醫學學會發表的治療指引,卻不再強調以疾病嚴重度來界定,因此即使是輕度患者也可考慮使用陽壓睡眠呼吸器治療。此外還有其他治療,包括口腔矯正器或手術治療等供患者選擇,有需求的患者可找專家進一步評估。患者常見治療動機不足與持續度不佳的現象,自認症狀不嚴重而輕忽治療重要性。周昆達醫師分享,一名39歲壯年男子,因長期夜間打鼾睡不好,被枕邊人帶到醫院接受檢測,確診為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每小時呼吸中止至少30餘次。醫師建議積極減重及應用陽壓睡眠呼吸器治療。然而患者因未遵從醫囑接受治療,3個月內竟然中風,醫師建議確診後及早治療,減少遺憾的發生。睡眠呼吸中止症對健康的影響廣泛,即使短期症狀不顯著,長期也容易有不良的影響。周昆達醫師呼籲,民眾若有長期打鼾或白天精神不濟等症狀,宜求助睡眠專科醫師進一步評估與治療。睡眠呼吸器通常約需2周至1個月的調適期,建議患者應調整心態與睡眠呼吸中止症和平共處,並且定期回診及追蹤治療反應,享有良好睡眠品質,打造健康人生!

別害怕人工肛門 日常活動仍可照常

別害怕人工肛門 日常活動仍可照常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4歲的王姓男患者大便有出血的情形,本來以為像以前一樣由痔瘡導致,只要擦藥就好,但沒想到十多天仍無法改善大便有血的情況。在親友的勸說下進行大腸內視鏡檢查,發現直腸內長出一顆腫瘤,切片送驗後確定為神經內分泌細胞瘤。以經肛門腹腔鏡手術,將出現細胞瘤的直腸進行小部分切除,並在切除後將直腸下段接回肛門。直腸長低位腫瘤 以保留肛門術式切除並先以臨時造口排泄但為了讓直腸與肛門括約肌連接的傷口修復癒合,因此再將小腸拉至右小腹做一個臨時造口(人工肛門),以利排泄物能夠不經由肛門口排出,避免傷口的拉扯與感染,住院7天後即返家休養。6周後醫師確認直腸與肛門的傷口已經完全癒合,再次安排手術,將小腸接回腹內,並將右小腹的造口傷口縫合,住院3天即出院恢復正常生活,目前也已返回工作崗位,只須定時回診檢查追蹤。童綜合醫院直腸外科醫師張乃元,上述個案罹患的是低位直腸神經內分泌細胞瘤,細胞瘤長出位置距離肛門僅6公分左右,還好還沒侵犯到肛門括約肌。為讓患者日後保有正常的生活品質,因此採用保留肛門手術來切除細胞瘤,但因切除後仍要使傷口癒合恢復正常功能,所以必須將小腸截斷連接到腹部來做出一個臨時造口,待肛門處的傷口癒合完全,才將造口縫合恢復正常排便方式。造口手術常因患者及家屬排斥不願治療 放棄治癒機會張乃元醫師表示,需要進行造口手術的原因多為直腸或肛門有腫瘤、腸部受傷、腸部壞死、大便失禁等。造口常讓患者與家屬感到不自在,因為無法適應排泄物從腹部排出的情形,還有隨時須與便袋共處的不便,有些患者因此排斥進行造口與正確治療而導致病情延誤,甚至造成生命提早終止。但造口手術無論是臨時或永久,都是為了讓患者得到最好與完全的治療。造口平時服貼身體,以衣服遮蔽後,平時活動也不易被發現,很多日常活動仍然可以照常,並不受造口影響。張乃元醫師呼籲,定期健康檢查很重要,才能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若因病情或治療上有需要進行造口手術時,切勿因無法接受、擔心外觀等情形而拒絕進行正規治療。只要依循醫護指導的造口護理與清潔,很快就能習慣並恢復以往正常生活,畢竟疾病的治療與生命的延續才是更重要的事。

講座/頭頸癌病友營養迷思

講座/頭頸癌病友營養迷思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頭頸癌病人於手術或治療期,最直接面臨飲食的改變,病人在這段期間可能因治療副作用食慾減低、進食量變少,而忽略營養的充足;或是病人喝營養品喝膩了,家屬與病人陷入苦惱,不曉得能有哪些替換方法?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3月15日(五)舉辦癌症講座,由營養師孫文蕙主講「頭頸癌病友營養迷思」,營養師將於課程中與病人及家屬雙向互動,協助大家如何提供充足營養,並打破一些營養迷思,報名可電洽亞東醫院癌症資源中心(02)89667000轉分機2176。(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頭頸癌病友營養迷思時間:108年3月15日(五)上午9:30-10:30地點:亞東醫院腫瘤暨血液科(J250-J253)候診區(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2176

中風後手痙攣 肉毒桿菌素緩解肌張力

中風後手痙攣 肉毒桿菌素緩解肌張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肉毒桿菌素不只能用在美容微整形,也是中風患者的好幫手。注射肉毒桿菌素治療,解決因肌張力太高的疼痛與日常清潔不易的問題,使肌肉達到放鬆的效果。55歲的謝先生為中風患者,一年多前某日突然右手拿不起牙刷,緊接著右腳無力跌倒,家人聞聲趕到只見病患跌坐在地,右側肢體無力,口齒不清。緊急送醫診斷為急性梗塞性腦中風,黃金3小時內施行「靜脈血栓溶解」注射,病患自住院期間開始到出院後,積極接受物理與職能復健,配合中醫針灸,復原到能拿輔具行走。中風病患 每3至4位就有1人肢體痙攣台南市立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蔡青芳表示,最讓謝先生困擾的後遺症是右側肢體痙攣,肌肉持續痙攣疼痛,右上臂夾緊困難打開,腋下清潔不易,右肘與右手腕彎曲緊繃,每當復健伸展時就疼痛不已,甚至右手握拳打不開,連剪指甲都困難。若持續生長的指甲嵌入手掌,可能造成感染發炎。因此接受局部注射肉毒桿菌素,調解神經與肌肉傳遞,改善肌張力過強,緩解肢體痙攣,配合規則物理與職能復健,及規律的中醫針灸,三合一治療下,提高復原成效。蔡青芳醫師說明,常見的腦部或脊髓系統損傷,如梗塞型腦中風、出血型腦中風、頭部外傷、腦性麻痺、脊髓損傷等,損傷後肢體張力增強,肌肉緊繃僵硬,持續過久造成肌肉纖維化、肌腱短縮,甚至關節變形、伸展困難,這種現象稱為「痙攣」。除了局部疼痛,也造成復健困難,攣縮處不易清潔,影響生活品質。根據醫學文獻統計,中風後肢體痙攣比例約佔25%至30%。中樞神經若嚴重受損,肢體痙攣現象甚至可能在中風後1至2週就出現。健保有條件給付 每年3次注射肉毒桿菌素口服抗痙攣藥物雖可緩解,但有嗜睡虛弱等全身性副作用。蔡青芳醫師表示,目前年滿20歲以上,中風後經復健、輔具或藥物治療6個月以上,肢體痙攣影響日常生活,痙攣程度符合MAS 2或3級,排除臥床與手臂關節活動度已固定無法伸展。經區域級以上醫院神經內科與復健專科醫師診斷,健保局審查核准後,健保可每年給付最多注射3次。一般而言,肉毒桿菌素注射藥效可維持 3至6個月,重症肌無力患者,懷孕或哺乳婦女不可接受注射。

孕期少用唇膏、香水 降低塑化劑暴露

孕期少用唇膏、香水 降低塑化劑暴露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個人保養護理產品常常具有迷人的香味,清新、濃郁、甜蜜、或是淡雅。我們隨著個人的喜好挑選的屬於自己的味道,但是您可能不知道,為了香味持久,這些產品都添加了定香劑,而最常使用的定香劑就是鄰苯二甲酸二乙酯(DEP)塑化劑!懷孕期間使用留滯型個人護理用品 增加塑化劑暴露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王淑麗研究員與國立陽明大學、高雄醫學大學及慈濟大學合作研究,參考國際文獻將個人護理用品分為留滯型(即免沖洗型)與沖洗型,於2012-2015年,調查臺灣北中南東10家醫院出生世代的1676位母親,於懷孕期間使用11種個人護理用品的習慣分析前、中、後3時期的尿液中鄰苯二甲酸酯代謝物濃度,搭配問卷調查。增加留滯型個人保養品的使用頻率,會顯著增加尿液中DEP代謝物(MEP)的濃度。依使用頻率以4個級距來看(每個月1-3、 4-12、13-24、≥ 25次), 上述每上升一個組別,平均可增加13%,若使用精油則可高出近22%,至於沖洗型個人保養品則多數無關連。MEP不會累積於人體內,從追蹤型研究發現,其暴露可能與過敏性疾病有關(如上呼吸道發炎、氣喘症狀及肺功能下降);至於對國人的影響,則需要再驗證。此外,洗面乳的使用頻率越高,量測到尿液中的塑化劑代謝物濃度反而低,可能是洗臉同時也洗去一些臉部個人護理用品,以及洗臉過程也同時洗手,因為過去已有研究證實洗手可降低塑化劑濃度。建議孕婦減少塗抹口紅和精油薰香 留意洗髮精成分是否含有塑化劑本研究為國際上首次針對完整孕期量測尿液中塑化劑代謝物濃度的研究,研究顯示尿液中塑化劑代謝物濃度與個人護理產品使用有明顯的關係。透過此項研究成果,團隊建議孕婦於懷孕期間減少使用個人保養護理產品的頻率,避免鄰苯二甲酸酯的暴露,降低對胎兒的影響。研究成果於108年1月刊登於國際權威環境科學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王淑麗研究員表示,由於懷孕期間對於胎兒發育很重要,許多研究已證實,懷孕期間暴露於鄰苯二甲酸酯,可能造成內分泌干擾等健康效應。因此建議懷孕婦女應避免過度使用留滯型皮膚調理劑,並減少塗抹口紅和精油薰香,使用的洗髮精則留意成分是否含有塑化劑,也鼓勵懷孕婦女應注重臉部清潔及常用肥皂洗手,減少塑化劑的暴露。在使用這些個人保養護理產品時,應盡量避免使用具香味的產品。由於鄰苯二甲酸酯的暴露無法避免,且不像一些污染物容易在體內累積造成傷害,但是若此短半衰期的物質暴露濃度高,可能增加體內代謝的時間,所以研究團隊建議降低個人照護用品的使用,降低暴露劑量。進入體內的塑化劑,由於已代謝為親水性物質,可以多喝白開水或運動流汗,均有助於經由尿液、汗液排出體外。

孩子頻上網當休閒?心理健康易出問題

孩子頻上網當休閒?心理健康易出問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您注意過家中孩子休閒時最常做的事,是否一有空閒就盯著螢幕看?要注意他們的上網時間是否過長了!根據一篇2017年4月發表於《BMC公共衛生》期刊的研究指出,網路使用時間與心理健康困擾有高度關連。青少年憂鬱 女性比例明顯高於男性該研究為一項橫斷面研究,研究者以2013-2014年《第二次澳洲兒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福祉調查》資料,透過階段區域隨機抽樣,選出5500名具有代表性的年輕人。其中共2967名11至17歲平均年齡14.5歲的青少年透過平板電腦完成自我報告問卷,包含平日和週末的平均網路使用情形、評估憂鬱症狀及測量心理困擾的量表。研究者檢驗網路使用和心理健康的關係,並調整可能的干擾因子。結果顯示,9.7%的青少年出現憂鬱症狀,且女性(13.9%)明顯高於男性(5.8%);1/5(21.7%)的青少年經歷高或非常高的心理困擾,其中女性(28.7%)約為男性(15.3%)的2倍。研究指出,平日有17.8%的青少年每天使用網路超過7小時,週末則每4至5人就有1人。網路使用平均時間超過7小時,與女性罹患憂鬱症及青少年有心理困擾問題達顯著相關。網路遊戲聲光效果強 使其他休閒活動難以吸引孩子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陳質采表示,上述研究為大樣本的實證研究,證實網路使用對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及情緒影響,但仍需瞭解是否因身體不適或其他原因造成此行為。休閒時網路使用通常為社交群體及遊戲,而大多遊戲容易使玩家久坐、長期盯著螢幕、飲食不規律甚至干擾睡眠,這些行為都會影響心理健康。陳質采醫師提醒,網路遊戲有較強烈的聲光效果,當孩子從豐富的感官世界撤退時,一般休閒活動就會顯得平淡無奇,如同吃了重口味的食物,其他食物就沒味道,較難吸引孩童。建議新世代父母可透過延後孩子接觸網路的使用,培養其他健康的休閒行為,以降低其網路成癮的機會。父母阻斷或改變孩子網路使用習慣 可以讚美、兌換等方式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一般研究顯示女性罹患憂鬱症或憂鬱傾向為男性的1.5倍,與上述研究顯示青少女較青少男易出現憂鬱症狀及心理困擾結果相同。相關研究也顯示,網路使用習慣中女性多為社群網絡、男性為遊戲,可能因為女性對人際關係較為敏銳,同時社群網絡經營與言語不當的處理也相對增加女性的使用時間。上網為現今多數青少年常見的休閒行為。通常一個習慣是長時間養成,當父母覺察到孩子過度使用網路或黏在網路上,就應該要阻斷或改變使用習慣。葉雅馨主任提醒,阻斷的過程如同習慣的建立需要花時間,父母可漸進式的協助孩子改變,當孩子每減少網路使用一小時,可給予鼓勵讚美,或是兌換的方式,例如孩子不要帶手機到戶外跑步或打球一小時,回來就可以上網兩個小時。用相對的方式去限制及增強,有助於孩子改善上網久坐行為。現今健康相關促進大多著重在身體方面,因應網路成癮行為問題,應建構完善的心理健康促進網路資源,達到有效預防的效果。

講座/三高整合治療介紹

講座/三高整合治療介紹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三高指血壓偏高、血糖偏高與血脂肪偏高。在還未達到疾病定義前,稱為代謝症候群。無論是三高或是代謝症候群,除非疾病已經進展到非常嚴重,大多數病人不會有明顯的症狀。很多人已經得病卻沒有感覺,但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與腎臟疾病的機率卻都已經比健康的人高。有鑑於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將於3月14日(四)舉辦衛教講座,由新陳代謝科李國陽醫師主講「三高整合治療介紹」,講座中醫師將提供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整合治療方式進行介紹。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糖尿病治療新進展時間:108年3月14日(四)下午17:30-18:3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一樓大廳院徽前衛教區洽詢:02-2791-9696轉1008(社會工作室劉大任社工)

教師五十肩難寫板書 徒手治療緩肩痛

教師五十肩難寫板書 徒手治療緩肩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50歲的女老師,近3個月前因右肩痛,手沒法抬高寫板書,先前就醫僅被告知是筋膜發炎或拉傷,治療始終不見起色近2個月。由物理治療師評估後,才發現她的右肩關節已經出現沾黏且活動角度受限、也就是「五十肩」。幸好經密集徒手物理治療,進行牽拉與關節鬆動,讓病患肩痛逐漸緩解。五十肩沒治療好 到第2期將使肩膀活動角度受限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康復治療中心主任孫偉傑物理治療師說明,「五十肩」是肩關節沾黏,發生原因不明,但當有肩峰下滑液囊炎、肌肉拉傷或肌腱發炎,卻沒有積極治療加以根治,很容易變成五十肩。好發於40至50歲,卻不一定到50歲才會得到五十肩,也曾遇過30多歲的工人,因負重拉傷肌肉引起發炎而引起五十肩。孫偉傑主任進一步表示,五十肩發作讓人疼痛不已,此時屬於第1期的「發炎期」。若沒有治療好,將會使肩膀活動角度受限,在分期上已屬於第2期的「冰凍期」,就如同這位女老師,因此也有「冰凍肩」之稱。五十肩患者無法穿脫貼身衣服、曬衣服、洗頭髮、寫高處板書等,影響工作及日常生活,嚴重者夜間側躺還會疼痛,影響睡眠。徒手物理治療外 五十肩發展出如玻尿酸、增生療法等療新趨勢治療五十肩一定要動手術嗎?孫偉傑主任說明,其實治療五十肩能透過密集接受徒手物理治療,藉由專業手技,進行牽拉、關節鬆動,讓肌肉放鬆,進而讓關節有效的增加活動度,改善疼痛,不一定需要開刀。兩式專業徒手物理治療的手勢,對患者漸進改善五十肩有明顯效果,「肌肉放鬆術」可讓緊繃的肌肉鬆軟,增加肩胛骨的活動,角度更為增加;「關節鬆動術」可鬆動沾黏組織,增加關節活動角度。此外,孫偉傑物理治療師表示,五十肩已發展出許多治療上的新趨勢,能提供患者選擇,包括施打玻尿酸,撐開沾黏處,提供潤滑,以幫助關節的活動;使用增生療法或施打葡萄糖,促進組織增生與修復;接受體外震波治療,破壞沾黏組織,讓組織恢復自體修復能力。以上這些治療,若能再配合徒手物理治療,可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

聽力下降是重聽?4症狀小心腦神經瘤

聽力下降是重聽?4症狀小心腦神經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戴耳機聽音樂及長期接觸噪音的族群易聽力受損,但如果伴隨頭暈症狀時,就得小心腦裡可能長聽神經瘤。一名年輕男子因聽力下降又常感到頭暈而前往求醫,原以為只是單純的耳朵問題,沒想到腦內竟檢查出一顆3公分大的聽神經瘤,嚇得他趕緊接受手術治療,術後目前已恢復正常。聽神經瘤壓迫小腦及腦幹 走路不平衡、頭暈、聽力下降家住雲林縣的28歲黃先生表示,半年前開始發現身體出現異常,每天起床後莫名頭暈,腦袋整天昏昏沈的,走路也會不平衡、稍微偏向左邊,而且感覺左邊比較無力。平時開車都聽音樂,轉得比平時還大聲卻仍聽不清楚。經由核磁共振檢查影像,才發現腦袋裡長了一顆聽神經瘤。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陳金城表示,由於黃先生的聽神經瘤已經壓迫到小腦及腦幹,必須做手術治療。聽神經及顏面神經相當靠近,過去手術常會造成顏面神經傷害,造成病人臉歪嘴斜,為避免這樣的狀況發生,手術時藉由神經刺激的方法,確定顏面神經的位置與走向,手術中藉由顯微鏡放大腫瘤神經,比較容易保留神經,把腫瘤切除。術後病人沒有發生顏面痳痺現象,黃先生相當開心。出現單側耳鳴或聽力減退、突發耳聾或眩暈等應就醫陳金城副院長說明,聽神經瘤是一種緩慢生長的良性腫瘤,依腫瘤大小而症狀有所不同。腫瘤小的時候,因腫瘤侵犯到前庭及耳蝸神經,易造成聽力變差、平衡感不好,容易頭暈;如果瘤長到2至3公分時,就會壓迫到小腦、腦幹,引起手腳無力;嚴重時甚至可能壓迫到其他顱神經,引起吞嚥困難、易嗆到、複視、臉麻、癱瘓,危及生命。提醒民眾初期發病時,腫瘤小於3公分可採用加馬刀治療,不用開刀。但若大過3公分時,就需要手術,且風險很高。若有莫名單側耳鳴、單側聽力減退、突發性耳聾、眩暈症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