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講座/異位性皮膚炎

講座/異位性皮膚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孩子有皮膚過敏體質,手足、四肢彎曲處和脖子皮膚變粗厚。出現紅色丘疹,並延伸到四肢伸展側,皮膚有輕微的脫屑和分泌物,嚴重時會蔓延全身,小心可能是異位性皮膚炎。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4/8(一)舉行小兒衛教講座,由李雯玲衛教師分享,針對「異位性皮膚炎」給予詳盡的解釋及說明。講座內容豐富,歡迎關心小兒皮膚疾病知識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異位性皮膚炎時間:108年4月8日(一)上午10:30-11:00地點:雙和醫院2樓小兒科門診候診區和健兒門診外側洽詢:02-2249-0088

肝炎定期追蹤 防演變肝病三部曲

肝炎定期追蹤 防演變肝病三部曲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3歲的陳伯伯是慢性B肝、C肝帶原者,3年前因急性腹痛送醫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赫然發現一顆5公分肝癌腫瘤破裂出血,狀況危急,經緊急栓塞治療,搶回一命。後續半年經2次栓塞治療,腫瘤仍有復發跡象,甚至開始轉移到血管,進入晚期肝癌階段。經持續服用一線標靶藥物一年半後,腫瘤數量與大小都沒有再擴大。去年初再度接受檢查,發現肺部出現新的腫瘤轉移,於是接受二線藥物治療,不僅腹部腫瘤明顯縮小,其它轉移的腫瘤也沒有繼續擴大及增多,病情控制穩定。肝癌藥物一二線接軌治療  晚期肝癌患者延生機台中榮民總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李少武表示,依據巴塞隆納的肝癌分期定義,若肝癌已侵犯血管或有遠端轉移跡象,如肺部、骨頭轉移,即為晚期肝癌。目前臨床針對晚期肝癌治療,主要會以一線標靶藥物為優先,如治療失敗,或開始產生抗藥性,患者仍具備一定肝功能的前提下,可以使用二線藥物治療。李少武醫師說明,肝癌是血管供應很豐富的腫瘤,肝癌藥物的機轉包括針對肝癌上不同受體作用,讓支配流的血管產生壞死,使腫瘤不易得到養分供應,以及抗免疫抑制作用等等,有機會加以控制疾病。二線藥物治療  有助抑制腫瘤增生李少武醫師進一步表示,依據國外研究顯示,接受二線藥物治療,能抑制血管新生、調控腫瘤微環境,也能抑制腫瘤增生,促成抗免疫抑制作用。不過使用藥物治療肝癌過程中可能伴隨副作用,但只要遵循醫療團隊的醫囑照護,善用乳液、乳膏、高血壓藥物等有助減緩副作用帶來的不適。定期追蹤病毒性肝炎  遠離肝病三部曲根據衛福部統計數據顯示,肝癌仍高居我國癌症主要死因第二位,且有近8成來自B型或C型肝炎感染者。李少武醫師提醒,肝炎病毒潛伏期可長達10至20年以上,一般民眾應做B肝、C肝檢驗,並施打疫苗預防保護。有病毒性肝炎的患者更應注重回診追蹤,每3個月抽血檢查肝功能與胎兒蛋白,每半年到1年做一次超音波,才能降低「肝炎—肝硬化—肝癌」肝病三部曲的發生率。

蔬果攝取吃得巧 有助用眼保健好

蔬果攝取吃得巧 有助用眼保健好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台灣108年2月底65歲以上人口比率已達14.70%,臺北市更高達17.35%,人口老化速度較世界各國快速。研究指出,長者容易因生理因素(味嗅覺、消化能力退化)、病理因素(牙口功能、吞嚥困難)、心理因素(憂鬱)、社交因素(購買製備食物、經濟問題),造成營養不良,加劇衰弱、肌少症與失能等問題。世界衛生組織也曾指出解決營養不良與改善不健康飲食習慣,為全球當務之急。依據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調查結果,18歲以上國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44.8%。19至64歲成人每日蔬菜攝取量不足3份及水果攝取量不足2份者均多達86%。另長者飲食「熱量」攝取不足盛行率為42%,長者具營養不良風險比例,男性15.1%、女性21.2%,其中乳品類、鈣質、水果類嚴重攝取不足。顯示國人在攝取六大類食物有極高的比例未達到均衡飲食。蔬果攝取不足 長期可能造成胃腸道癌症等嚴重後果臺北市信義區健康服務中心主任周真貞醫師表示,飲食不均衡則可能導致營養不良,包括營養素缺乏、過多或不均衡而導致體重過輕、過重、肥胖、慢性病等健康問題。據世界衛生組織,水果及蔬菜攝取不足,造成全球約14%胃腸道癌症死亡,11%缺血性心臟病死亡及9%中風死亡,而攝取足量的蔬菜及水果,可以預防如心臟疾病、癌症、糖尿病和肥胖等慢性疾病。而蔬菜與水果各有其不同的功能,無法相互取代。107年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公布我的健康餐盤,以圖像讓民眾記住各類食物份量,提出飯跟蔬菜量一樣多,但蔬菜需要比水果量多一點。平時生活忙碌壓力大仍要切記養成「3蔬2果」的健康飲食型態;蔬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可促進腸胃蠕動、降低血膽固醇。攝取新鮮蔬菜可減少自由基,對於皮膚及腦部有延緩衰老的作用,也是預防失智症的大腦保護因子之一。蔬果抗氧化劑如維生素C及E豐富 有助眼睛保健營養師李芷薇強調,現代人3C產品使用過度,蔬果中豐富的抗氧化劑,對眼睛保健很有助益,如維生素C、維生素E與植化素(如類胡蘿蔔素、葉黃素等),不僅可阻擋陽光對眼睛的傷害,也可預防黃斑部病變及白內障的發生。李芷薇營養師提供增加每日蔬果攝取的小撇步,外食族可於買便當選菜色時,3格小方格中至少2格選蔬菜或購買便利超商關東煮(白蘿蔔或海帶)補充。學童家長可運用生菜,快速且便利增加早餐蔬菜量,平日也可川燙蔬菜如玉米筍、四季豆、花椰菜、紅蘿蔔等,簡單調味後切成小塊冰存冰箱,做為飢餓時全家人隨手健康點心,若添加水果,可增加風味。另外,家中若有長輩,可選擇菜梗少的蔬菜,調整烹調方式及食物質地,烹煮久一點,讓蔬菜更好吞咬。

跑步加速膝關節退化?骨科醫師這樣說

跑步加速膝關節退化?骨科醫師這樣說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年來,馬拉松熱、三鐵熱、野跑熱等比賽越來越盛行,一場比賽的距離從原始的全馬42k到超馬的100K,甚至是24小時的比賽,跑步跟關節的退化一直是大家爭論的話題。臺南市立安南醫院骨科醫師方啟榮表示,主要有2個論點,反對跑步的意見認為過量的力量到膝蓋會加速關節的退化,支持跑步的論點來自於運動可以強化關節週遭組織,進而強化及保護膝蓋。運動後雖然軟骨厚度減少 但會增強周遭肌肉、韌帶強度方啟榮醫師表示,一般來說,當一個人從椅子上站起來膝蓋會承受3.3倍體重、走路膝蓋會承受3至4倍、爬樓梯會承受4.3倍、下樓梯會承受6倍、走下坡8倍、慢跑9倍、而跑步則會高達14倍。照這邏輯,難道乾脆不跑步了?其實身體為了承受這些力量,膝蓋週遭有相當多肌肉、韌帶等組織保護膝關節。跑步問題爭論不休,因此有研究使用核磁共振去比較跑步或是跑馬拉松後對關節軟骨的影響。雖然最後發現運動後的軟骨厚度有減少的趨勢,但對於整體是否會構成關節的退化還是無法確定,畢竟軟骨還是有生長的潛能。膝關節退化手術病人 大多數都無運動習慣方啟榮醫師表示,既然現況無法預先知道跑步是否會造成關節退化,就有研究試圖由關節退化的手術病人去回推先前的運動量,得到一個驚人的結論,有跑步的病人是正常人的0.46倍。也就是說,在換關節的病人族群裡面,大多數的病人是沒運動的族群。簡單來說,到目前的研究並無法證實跑步或是馬拉松會直接加速關節的退化,反而如體重過重、先前關節損傷或是發生運動相關的傷害,包括韌帶、半月軟骨等等的傷害,則是真正加速關節退化的因素。方啟榮醫師建議,很多人靠運動跑步來達到減重的效果,但務必適量為主。達到良好的體能、肌力狀態後再進行更進階的比賽,才能避免運動傷害,或受傷後經一循序漸進的休養及回復,才能運動久久。

長期臥床尿袋呈紫色?日常照護要注意

長期臥床尿袋呈紫色?日常照護要注意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81歲女性有腦中風、膀胱結石、反覆性泌尿道感染及便秘的病史,目前有放置鼻胃管、尿管。今年一月初家人發現尿袋呈現紫色而求診。看診後,醫師建議個案每日飲水量2000ml,每天蔓越莓錠2顆。解大便時以清水沖洗,從尿道口往肛門口擦拭。每日2至3次沖洗會陰,並保持會陰部的清潔及乾燥。至少每2小時檢查一次尿布,若潮濕應立即更換。袋應懸掛於床邊,勿置於地上,且不可高於膀胱。保持導尿管與尿袋的完整性,並避免脫落。每天應檢查導尿管是否阻塞,並以擠通或擠壓的方法使導尿管維持暢通。1個月後尿袋已呈正常顏色。郭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廖健男醫師表示,紫色尿袋症候群指集尿系統(包含導尿管與集尿袋)出現紫色變色的情形。由於臨床上較為罕見且普遍對此現象認識不足,常造成照顧者及醫療人員的壓力與緊張。表現為導尿管在放置一段時間後,整個集尿系統(包含導尿管及集尿袋)出現色素沈積的現象。顏色從紅色、藍色到不同程度的深淺紫色都可能,且導尿管與集尿袋有時會分別呈現不同的顏色。顏色會隨時間逐漸加深,尿液的氣味也會越來越強烈。紫色尿袋症候群 較常發生在行動不便、臥床等長期使用導尿管族群廖健男醫師表示,根據相關案例分析,紫色尿袋症候群可出現於任何年齡層,但以老年人居多,常發生在長期照護機構、居家照護或長期照護病房的患者,常與行動不便、臥床、慢性便秘及長期使用導尿管有關聯。紫色尿袋症候群的形成機轉仍未被完全了解,目前認為與色胺酸的代謝途徑有關。在腸道中的色胺酸會被腸道細菌代謝成靛基質,隨後經由肝門循環,在肝臟中被代謝成氧靛基質硫酸鹽,隨後被分泌至尿液,被尿中含有磷酸酶或硫酸酶的細菌分解成氧靛基質,最後在鹼性環境中被代謝成紅色的靛紅質與藍色的靛質,當氧靛基質與靛紅質以不同比例混合後,便會產生不同的顏色。造成紫色尿袋症候群的常見原因包括:1) 鹼性尿液。2) 導尿管長期置放後造成的菌尿症。3) 導尿管的材質。4) 慢性便秘及栓劑使用。5) 女性。6) 身體狀況及衛生情形。7) 其他可能相關因素/‧年齡/紫色尿袋症候群的危險性隨年齡增加而升高。‧脫水/除了造成尿中的氧靛基質硫酸鹽濃度增加,同時因會減少尿量而使尿中細菌濃度增加。‧飲食/攝取色胺酸含量高的飲食,如香蕉及奶酪製品等,可能會增加高危險族群發生紫色尿袋症候群的風險,但此假說仍有爭議存在。‧溫度/較高的溫度會使細菌聚生及生長速度增快;但觀察發現,即使尿道內的導尿管所處的環境溫度較高,但並未有變色的情況,故溫度對於紫色尿袋症候群產生的角色仍待商確。建立紫色尿袋症候群觀念 避免醫護人員及家屬恐慌廖健男醫師表示,紫色尿袋症候群大多發生在長期照護實務中,臨床上較為罕見且盛行率不明。大部分的紫色尿袋症候群患者雖無其他症狀,但常會造成照顧者及醫療人員的壓力。目前認為紫色尿袋症候群屬於良性情形,除了泌尿道感染的風險較高,並無法證實紫色尿袋症候群會影響患者的預後。讓家屬及醫護人員正確的認識紫色尿袋症候群,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檢驗。但要注意,由於紫色尿袋症候群患者常是免疫功能較差及發生嚴重感染的高危險群,指導家屬有效評估並及早發現泌尿道感染相當重要。

別當放羊的父母 3要點重建親子關係

別當放羊的父母 3要點重建親子關係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再不乖乖上課,我就把你留在這裡!」這樣的台詞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家長在要求孩子乖乖吃飯、好好走路、好好打招呼的時候,孩子顯得不願意配合時,家長挫敗後氣急敗壞,通常就會祭出這句話來要脅孩子。大部分孩子聽到就會乖乖配合,家長也會高興得繼續用這種方式繼續要求不乖的小孩。家長承諾給予孩子達成後獎勵 完成後不應隨意敷衍搪塞然而,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臨床心理師蔡岳融表示,有的大人覺得孩子應該有「努力做好事給自己看的才對」的想法,所以理直氣壯的畫大餅給孩子虛無的希望,然後孩子達到時耍賴敷衍。這樣的做法,讓孩子無法真的轉化為自己負責,反而會對這個世界沒有信心。聰明、能力好的孩子也許會轉而追尋其他可以控制的外在世界,像跟同學朋友、老師互動,追尋課業成績或其他競爭排名來獲得好的感覺,但其他孩子就會很痛苦,可能沉迷電玩、菸酒藥物等可以明確引起欣快感的刺激。但其實不管是哪種孩子,都明顯他們很想脫離跟爸媽的相處,孩子也都會跟家長間保持一段心理距離,因為當孩子不知道從家長這裡相信的時候,相處起來也緊張。說到做到 3點讓親子互動重建構蔡岳融心理師表示,父母的權威不是用在打罵孩子,而是用在教育。父母說出的話就是權柄,一定要說到做到,孩子自然不敢挑戰。若已演進青少年或成年心理疾病,要修復並不容易,可能需要長期的心理治療及家庭狀況處理。早期防範顯得更為重要。以下列出3點,讓行為改變施行得更有效果,也能重新建構家庭的互動:1) 空出時間跟孩子相處/家長雖忙於日常,但一定要有跟孩子相處的時間,等待孩子完成、跟孩子一起面對挫折,跟孩子一起玩、一起討論事情都非常重要。‧練習/每天抽出10分鐘到半小時,陪伴孩子說說話,或跟孩子一起完成某些家務、遊戲,討論某些約定,並彼此鼓勵。2) 說到做到/家長應練習認真執行自己說出口的諾言,並思考自己可以付出哪些而不感覺悔恨,家長也要想想自己的限制,不能漫無目的的滿足孩子。‧練習/真的做到說出口的事情,並想想下次怎麼說比較好。3) 想著是預告而不是威脅/家長在孩子已經能理解前因後果後,家長的腳色更像是在說明後果,而不是用施行處罰或獎勵來驚嚇逼迫他們。‧練習/心平氣和告知孩子行為的後果。別當放羊的父母 以身教讓孩子成為誠信的人蔡岳融心理師表示,父母們都教導小孩要當一個誠信的人,然而自己的一言一行才是身教,才是小孩學習的榜樣。父母們千萬不要為了達到自己的便利,而說謊哄騙小孩。一兩次,小孩嘴上雖不說,但心裡已種下「媽媽總是說謊騙人」的種子。不但親子關係會惡化,孩子的品行也會偏差。「狼來了」的故事耳熟能詳,別在孩子眼中成為喊「狼來了」的父母喔!

講座/病毒性腸炎

講座/病毒性腸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嬰兒或幼童因為對衛生習慣的認知不夠,常隨手一抓就將周邊物體放入嘴巴,是病毒性腸胃炎的好發族群。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4/1(一)舉辦小兒衛教講座,由李雯玲衛教師主講「病毒性腸炎」,為家長提供小兒的常見疾病徵兆的正確處置之道。講座內容豐富,歡迎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病毒性腸炎時間:108年4月1日(五)上午10:30-11:00地點:雙和醫院2樓小兒科門診候診區和健兒門診外側洽詢:02-2249-0088

講座/芳香精油紓壓班

講座/芳香精油紓壓班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透過老師指導精油DIY,藉由適當芳香療法和自我按摩,簡單易行,輕鬆愉悅,幫助癌友釋放壓力,舒緩治療後造成的不適與焦慮,亦可提升睡眠品質,協助病友疾病適應,讓身心靈得到完全的放鬆。亞東醫院將於4月2日及4月9日(二)舉辦癌症講座,由高秋華老師主講「芳香精油紓壓班」,活動參與對象以本院癌症病友為主,報名可電洽亞東醫院癌症資源中心 (02)8966-7000轉分機1709。(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芳香精油紓壓班時間:108年4月2日及4月9日(二)上午9:30-11:00地點:亞東醫院南棟14樓第一教室(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709

血友病預防性治療 人生不卡「關」

血友病預防性治療 人生不卡「關」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關節脹痛時,連走路都變成一場噩夢!現年29歲的重度A型血友病病友林先生,因長期反覆出血導致關節病變,23歲就被醫師宣告膝關節嚴重退化,必須置換人工關節。雖然預防性治療可降低出血機率,但那時每週打3針,整隻手都是針孔甚至黑青,能躲就躲。所幸在醫師建議下,改以長效型凝血因子治療,打針頻率大幅降低,也助其提升治療順從性,改善生活品質。針劑施打次數頻繁 台灣僅5成病友規律預防性治療血友病為遺傳性基因缺陷的疾病,主因為X染色體突變導致凝血因子異常,患者多為男性。據健保資料統計,截至2019年1月,台灣領取重大傷病卡的血友病病友(含A、B、C型)約有1200人,其中又以A型血友病即缺乏第八凝血因子的病友最多,約佔八成。血友病分為輕、中及重度,體內凝血因子濃度越低,越容易自發性出血,最常見的臨床問題為關節出血。研究顯示約3/4的血友病病友有一個以上的關節病變,受影響的關節以踝關節、肘關節、膝關節為主。三軍總醫院血友病防治及研究中心主任陳宇欽醫師表示,定期注射固定劑量的凝血因子,維持體內凝血因子一定濃度的規律預防性治療,是重度血友病病友的最佳療法,可降低出血風險、避免關節損傷。但血友病病友常因害怕打針而影響治療順從性,在台灣即使預防性治療已在2014年納入健保,仍有近5成A型病友沒有接受預防性治療。依據臨床經驗觀察,能落實每週3次規律性預防治療的比例可能更低,不少病友關節都處在反覆出血、腫脹疼痛的狀況,嚴重影響病友行動力及自主照顧的能力。因此,維持凝血因子的血中濃度、減少施打次數與降低出血機率,是未來血友病治療的重點。長效保護不卡「關」 長效型減少注射次數更規律治療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友病中心主任張家堯醫師說明,根據研究顯示,體內凝血因子濃度若維持1至5%,可使關節出血次數大幅降低。以過往一般型藥物而言,病友需每2至3天施打1次7,每年約須施打156針。頻繁打針不僅讓病友時間上難以配合,也常因為害怕打針而中斷治療。目前已有多種長效型第8凝血因子針劑,每年可減少34至83次注射次數,提供血友病病友更多選擇!根據臨床觀察,接受長效型凝血因子治療後,重度A型血友病病友的規律預防性治療比率也從5成提升至9成,包含慢性關節、風濕性疼痛、運動耐受性、早晨僵硬症狀皆得到顯著改善,可望未來能幫助病友達到每年1次以下出血次數目標。

情緒在天平兩極擺盪 躁鬱知多少

情緒在天平兩極擺盪 躁鬱知多少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許多民眾常常好奇「躁鬱症」指的是什麼狀況?甚至有些人常常用我今天很躁鬱來形容自己。其實一般人認為的煩躁、不耐煩並不是躁鬱症的症狀,在精神醫學的定義裡,到底怎麼樣才符合躁鬱症呢?躁鬱症在青年期發病後 出現情緒狂躁時期及憂鬱時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治醫師張祺康表示,躁鬱症是一種慢性病,患者在青年期發病後會出現情緒經歷狂躁的時期及憂鬱的時期,這種在天平的兩極擺盪的狀況英語形容叫作「雙極症(bipolar disorder)」。根據美國《精神醫學診斷和統計手冊》第五版(DSM 5)中說明,躁期症狀是持1一週以上以情緒躁動與高亢為主要表現的疾病,主要病徵為情緒高昂易怒、易激動、目的取向活動和高風險享樂活動增加(性、金錢活動增加)、睡眠的需求減少、多話、注意力不集中、自尊膨脹、思考飛躍。而鬱期指的是持續2星期以上的低落情緒、失去興趣、睡眠失調、食慾改變、疲勞或失去活力、思考講話速度變慢、專注力下降、無用感及罪惡感、自殺意念等。躁鬱症深深影響生活 可就醫幫助控制病況躁鬱症患者常常處在情緒的交互蹲跳中,而情緒會明顯影響生活,需要固定服藥才可穩定病情。即使處在相對穩定的狀態,有些患者也常常會因為擔心壓力會影響發病而無法接受一些生活上的挑戰。另有些患者常常會為了追求人生的自我實現,而不斷讓自己反覆處在讓自己容易發病的環境中,常見的人生關卡,對於患者來說都有可能是過不去的一道鴻溝。張祺康醫師提醒,若您不幸正處於躁鬱的幽谷中,除了遵照醫囑按時服藥外,惟有更進一步了解自己,並在過程中不斷摸索,才能和自己的疾病和解進而新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