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恐導致心血管疾病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恐導致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多囊卵巢症候群(PCOS)是育齡婦女族群中常見的激素紊亂,不規則或長時間的月經週期是PCOS最常見的徵兆。如果併有肥胖,PCOS症狀通常更嚴重。早期診斷和治療及減輕體重,可以降低併發症的風險,如第2型糖尿病和心臟病。許多PCOS患者有胰島素阻抗 進而導致糖尿病、不孕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確切致病原因尚不清楚,可能因素包括肥胖、過量胰島素、過多雄激素或是有家族病史。台灣預防保健協會理事長藥學碩士趙順榮藥師表示,胰島素是一種激素,協助吃的食物轉化成能量。而胰島素阻抗是指身體的細胞對胰島素沒有正常反應,造成胰島素血液水平高於正常。許多患PCOS的女性有胰島素阻抗,特別是超重或肥胖、不健康飲食習慣、沒有足夠運動,並且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女性。隨著時間拉長,胰島素阻抗可能導致2型糖尿病。過量胰島素可能會增加雄激素的產生,導致排卵困難。趙順榮藥師說明,PCOS的併發症包括:‧不孕不育‧妊娠期糖尿病或妊娠引起的高血壓‧流產或早產‧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睡眠呼吸暫停‧抑鬱、焦慮和飲食失調‧子宮異常出血‧子宮內膜癌‧第2型糖尿病PCOS的藥物治療 主要包含避孕、胰島素、排卵等不同方式如果對自己的經期有疑慮,且正在經歷不孕症或有過多的雄激素症狀,如月經不規則、肥胖、不孕、多毛、痤瘡和禿髮等,請盡速就醫,透過專業醫師正確診斷及治療。趙順榮藥師表示,PCOS是複雜的疾病,目前並沒有單一治療方法,減肥是恢復正常月經的最有效方法,改變生活方式,低卡路里飲食和適度運動來減輕體重。就醫後醫師會針對個別病患需求做調整,主要藥物治療包括3種方式:1) 口服避孕藥/如果暫時不打算懷孕,口服避孕藥可以調整月經不規則的情況。合成的黃體素加雌激素,減低身體製造雄性素,而且降低雌激素對子宮內膜的刺激,讓內膜可以休息,降低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改善異常出血、多毛髮生長和痤瘡。2) 胰島素增敏劑/Metformin是用於第2型糖尿病的口服藥物,較常用於改善胰島素阻抗並降低胰島素水平。可藉減少肝臟製造和釋出葡萄糖的機制,降低胰島素分泌,改善排卵狀況及抑制雄性素分泌。3) 刺激排卵藥物/如果計劃懷孕,醫師可能會開刺激排卵藥物,促進卵泡成熟,誘發排卵。肌醇改善胰島素阻抗 葉酸提升懷孕成功率趙順榮藥師指出,PCOS患者補充肌醇及葉酸可能幫助排卵。肌醇被認為是治療多囊性卵巢綜合症的方法之一,增加胰島素敏感性,有助於改善卵巢功能並減少雄激素過多症,降低PCOS患者發生代謝疾病的風險。根據隨機對照試驗顯示, PCOS患者接受降血糖藥Metformin及肌醇可明顯改善月經週期及胰島素抗性,改善懷孕率。根據2018年荷爾蒙分子生物學與臨床研究評估3602例PCOS患者,記錄2520位女性月經週期對排卵週期的改善。其中共545名婦女懷孕,妊娠期間使用肌醇和葉酸2至3個月後15.1%懷孕,肌醇可做為PCOS和不孕症患者的選擇之一。依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懷孕前或懷孕期間應每天服用葉酸。而美國哈佛大學公衛學院研究顯示,計劃懷孕前3個月,服用高水平的補充葉酸,有較高的懷孕率及活產率。養成均衡飲食、運動等健康生活方式 建立身體抵抗力趙順榮藥師提醒,PCOS是身體的內分泌及代謝受影響,容易引發許多併發症,包括肥胖、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最有效且最簡單的治療及改善方法就是減重。平時保持作息正常、不熬夜,落實均衡飲食,少油炸、少燒烤食物、高纖、低脂、多蔬果、多喝水,平日適度規律運動,建立良好身材及抵抗力,調整不良的生活習慣,為健康加分。

婦胃癌4期併轉移 免疫療法助緩解

婦胃癌4期併轉移 免疫療法助緩解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7歲的張女士胃部腫瘤是已轉移的胃癌第4期,接受胃部手術切除2/3,並安排化學治療,但病情起起伏伏,換過多種藥物仍未能控制,後曾因惡性腸阻塞完全已無法進食、喝水。家屬不放棄最後希望,詢問醫師意見,決定採用臨床試驗對胃癌有療效的免疫療法。使用首次藥物注射後,全身癢及脫屑,但醫師指出,病人皮膚癢顯示對藥物有反應,但後續能不能發生正面的作用仍待觀察。同時間進行剖腹探查,尋求繞道或做造口的可能,結果發現腹內滿滿癌細胞,腸子黏得非常緊無下手處,不得已又把肚子關起來。免疫療法雖證實有效 建議仍從標準治療做起家屬接受最壞結果的心理準備時,張女士的腸子開始通了,完全沒法進食、排便的情況,在第2次免疫治療過程中也明顯好轉,胃管引流減少且開始排便,並順利恢復飲食。台中慈濟醫院外科部主任兼任一般外科主任余政展表示,短短一個月間見證轉變,推斷應是免疫治療發生作用,腸道恢復通暢活力。張女士免疫療法每個月做2次,近一年治療後,癌症指數完全恢復正常、電腦斷層看不到癌症跡象,所有檢查都在正常範圍內,腹水消失、腸道恢復通暢,所有病灶消失,無新病灶出現,且腫瘤標誌物正常至少維持4周。臺中慈濟醫院癌症中心主任高瑞和提醒,免疫治療雖然已被證明有效,但仍非第一線藥物,病人仍必須依醫師建議,從最標準的治療開始執行。健保今天起 增3種免疫療法給付標準的適應症余政展主任表示,免疫治療藥效發揮作用的機轉是激發人體免疫T細胞毒殺癌細胞,研究報告的反應率大約1到2成,張女士對免疫療法反應十分顯著,是突出個案。但免疫療法費用高,張女士自費治療近一年,雖有個人保險貼補,但持續治療帶給病人與家屬沈重經濟壓力。衛福部健保署公告4月1日起,3種免疫療法藥物給付標準的適應症之一,包括胃癌在內。免疫療法非第1線用藥 一線治療無效果才考慮進行到第2線用藥臺中慈濟醫院癌症中心主任高瑞和提醒,免疫治療發展至今,已是癌症治療不可或缺的部份,但相關資料仍在累積,還有很多未知的部份要探討,病人決定是否使用免疫治療前仍要有正確觀念,就是免疫治療雖然已被證明有效,但仍非第1線藥物。所知有效的癌症治療,大部份都被放在第2線或第3線,病人仍必須依醫師建議,從最標準的治療開始執行。尤其目前第1線藥物都是經過實證醫學驗證,效果是最好的,除非第1線藥物真的不能達到效果,才再考慮包括免疫治療在內的第2線藥物。未來若臨床試驗能證明免疫療法優於第1線用藥,經衛生主管單位核定後才能成為第1線治療。

講座/預防代謝症候群的飲食技巧

講座/預防代謝症候群的飲食技巧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最新 2005-2008全國營養健康調查,國人代謝症候群盛行率隨年齡上升而有增加趨勢。代謝症候群與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腎病變、高血壓等疾病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國代謝症候群臨床診斷準則公告,即以下列5項危險因子中,若包含3項或以上者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患者:腹部肥胖、高血壓、高血糖、高密度膽固醇過低、高三酸甘油酯。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4月9日(二)舉辦營養講座,由張昱凡營養師主講「預防代謝症候群的飲食技巧」,此次講座內容將告知大家遠離代謝症候群最有效的飲食方式!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預防代謝症候群的飲食技巧時間:108年4月9日(二)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清明祭祖燒金紙 防空汙保健康有訣竅

清明祭祖燒金紙 防空汙保健康有訣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清明節將至,許多民眾規畫利用4天連假返鄉掃墓或出遊。臺南市立安南醫院胸腔科醫師韓孟志表示,根據研究顯示,焚香與燒紙錢時,空氣中的懸浮微粒會大增,即使不是自家燒香燒金紙,只要社區中有寺廟焚香與燒紙錢,就會使周邊住家增加細懸浮微粒(PM2.5)的瞬時濃度,甚至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建議PM2.5的24小時值的近2倍,是社區PM2.5污染源之首,對心肺功能有危害,慢性病族群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氣喘者更應盡量避免。PM2.5懸浮微粒 一般口罩無法隔絕韓孟志醫師說明,空氣污染物中飄浮著類似灰塵的粒狀物稱為懸浮微粒,PM10代表粒徑小於或等於10微米,PM2.5是粒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PM10可藉由戴口罩阻絕,但是PM2.5非常細小,不到人的頭髮絲粗細的1/28,一般口罩無法隔絕。經鼻子吸入後可穿越細支氣管壁直達肺泡,同時干擾肺內的氣體交換,引起發炎反應,甚至跑進微血管,進入血液循環,影響全身器官。長期影響甚至可能增加各種癌症發生機會。醫學研究也發現,PM2.5也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長時間暴露於PM2.5環境,提高心肌梗塞、 中風的發生機率。有心血管疾病、肺病、腦部疾病者 更應杜絕空汙環境韓孟志醫師提醒,由於PM2.5對心肺功能、心血管、腦血管影響較大,所以特殊族群對PM2.5傷害更為敏感,像是有心血管疾病、心臟病、心絞痛、慢性阻塞性肺病、氣喘、腦部疾病等患者,暴露在高濃度PM2.5環境,病情可能加重,心肺功能會變得更差。當戶外PM2.5濃度超標,建議關密窗戶,避免戶外PM2.5進入室內,室內也可以放空氣清淨機,幫助過濾PM2.5。此外,清明祭祖改以鮮花素果或膜拜不點香等方式追念先人,減燒紙錢及焚香也可降低PM2.5濃度造成的危害。

莫名劇痛找無原因 發水泡才確診皮蛇

莫名劇痛找無原因 發水泡才確診皮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4歲的張先生是工廠作業員,平時健康情形良好無慢性疾病。3月初出現突發性頭部及眼睛交替疼痛的症狀,反覆至眼科診所檢查都沒有問題。張先生每日承受反覆且越來越劇烈的頭痛,痛到晚上無法睡覺、情緒煩躁,頭痛1個星期到無法忍受,半夜到急診哀求醫師打止痛針。急診醫護人員一度懷疑張先生是精神疾病或是藥物成癮,經過相關檢查,也會診眼科和神經科仍然沒有發現異常的病灶。觀察到隔天中午,張先生的右眼周圍出現許多小水疱,原來是帶狀疱疹。帶狀皰疹又稱皮蛇 可能因為老化、免疫下降、壓力活化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感染科醫師黃崧溪表示,帶狀疱疹俗稱「皮蛇」,源自於潛伏在體內神經節的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因老化、免疫功能下降或情緒壓力等原因再度被活化。典型的帶狀皰疹會在單側身體的某個皮膚部位引發局部群聚性紅疹、水皰或膿皰,伴隨劇烈的神經性疼痛等症狀。帶狀疱疹初期症狀多先出現不明原因的嚴重疼痛,病人描述像針刺或被火燒灼的感覺,皮膚水泡在局部疼痛開始後2到3天、甚至1週後才出現。局部嚴重神經痛的症狀即便在水泡消失後仍可持續超過3個月,稱作皰疹後神經痛。帶狀疱疹的治療除了需要充足的休息、水分及營養補充,也要好好照顧傷口避免續發性細菌感染,必要時搭配止痛藥做症狀治療。早期的抗病毒藥物治療可以縮短病程及減輕病況,且有助於縮短皰疹後神經痛的持續時間。50歲以上 可考慮諮詢評估是否適合打帶狀皰疹疫苗張先生的帶狀疱疹的水疱長在右眼和右邊的額頭,病毒侵犯的部位是三叉神經分佈的眼分支,這部份的感染很有可能會侵犯到眼球而造成視力損傷,符合健保給付規定中給予抗病毒藥物治療的適應症。在住院接受1週的抗病毒藥物治療後,症狀逐漸改善,很幸運的並沒有影響到他的視力。黃崧溪醫師說明,雖然帶狀疱疹好發在老人或免疫力差的病人身上,但是近年來發生的年齡層有下降的趨勢,不規律的生活作息和壓力也可能會引發這個疾病。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充足睡眠、調適壓力很重要。目前市面上已經有帶狀皰疹疫苗可供民眾自費施打,根據疾病管制署的建議,未曾接種過此疫苗的50歲以上的成年人都可以考慮至醫療院所諮詢醫師,評估是否適合施打疫苗。

阿公染結核菌 未咳嗽卻侵蝕骨頭

阿公染結核菌 未咳嗽卻侵蝕骨頭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般人常聽到「肺結核」,普遍認為只有肺部會感染結核菌,會引發咳嗽,非常不好治療,然而這樣的印象並不全然正確。一名80歲陳姓阿公,結核菌竟侵襲其左肩鎖骨,造成左肩腫大如拳,肩峰鎖骨關節被侵蝕2.5公分,是少見的「肺外結核」,發生在該處更罕見。陳姓阿公表示,1年前開始覺得左側肩膀有點腫脹,但因為沒有很不舒服,也以為只是一般的脂肪瘤並不在意。後來左肩越來越腫還痠痛,就醫沒想到是結核菌感染,更沒想到骨頭被吃了都不知道。肩部腫大 照X光才知肩峰關節遭侵蝕彰化醫院骨科醫師洪宗賢說,病患就醫時左肩柔軟腫大如拳頭,一般考慮是良性囊腫或脂肪瘤,門診測試性抽吸呈現部分均勻暗黃液體,不像是化膿組織,並且有一大部分腫脹無法抽出,感覺並不單純。若是脂肪瘤切開後應是一坨脂肪,若是囊腫,也應抽取很順而腫脹消除。X光檢查發現鎖骨肩峰關節有被侵蝕的情形,若是細菌感染性侵蝕,也應化膿、紅腫、熱痛、發燒,但病患又沒有這些症狀。洪宗賢指出,安排病患進行手術切除,切開後發現滿布上百顆淡黃色米粒狀脂肪球組織,切除清創後將檢體送細菌培養、細胞學檢查及組織病理檢查,竟然發現是結核菌作祟,也由於結核菌特別頑固,目前正對患者進行至少半年以上的藥物治療。大部份肺外結核菌感染 不見得有明顯症狀洪宗賢醫師表示,若沒找出病因是結核菌感染,僅進行患部抽吸,可能會反覆腫脹,更甚者是結核菌向周邊侵犯,若進入淋巴或血液,恐有引發細菌性或瀰漫性肺炎之虞,慢性病患長者也恐將引發其他併發症。骨頭被吃,為什麼陳姓阿公並沒有很痛?洪宗賢表示,結核菌繁殖慢,蠶食骨頭,沒有造成化膿、膿瘍等急性疼痛,而且阿公的鎖骨穩定度還沒受到影響,活動力還好,才沒有大的疼痛感。洪宗賢強調,阿公並無肺結核病史,可能早已感染結核菌,免疫力下降後發病,而大部份肺外結核菌感染的病患不見得有明顯症狀,往往只是患部酸痛及倦怠,所以若是身體患部的腫脹經抽吸後又反覆發生,可能得懷疑是結核菌,千萬不要輕忽,而年長者、愛滋病患者、嬰幼兒等免疫力較低者更要小心。肺外結核比例少 偶於肝臟、肋膜、脊椎、淋巴、泌尿道等處發生台灣結核暨肺部疾病醫學會理事長暨彰化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黃伊文表示,結核菌是非常頑固的細菌,透過空氣傳染,經過肺部,大部分在肺部著床發病,會出現咳嗽2週以上、發燒甚至咳血等症狀,稱為肺結核,俗稱「肺癆」。若在身體其他地方發病稱為「肺外結核」,比率較少,約10%,偶於肝臟、肋膜、脊椎、淋巴、泌尿道等處發生,至於發生在肩峰鎖骨關節的位置非常罕見。黃伊文理事長提醒,全世界有1/4的人染有結核菌,但大部分人不會發病,因為被免疫系統壓住。依現在的醫學技術,結核病致死率不高,但老人家的結核病患者常因合併症而死亡。

胸悶痛、呼吸不順 氣胸好發瘦高男

胸悶痛、呼吸不順 氣胸好發瘦高男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瘦高的年輕男子若出現胸悶痛、呼吸不順的症狀要當心,可能是罹患縱膈腔氣腫或是氣胸!近日接連2名年約12至13歲的國中男生因為出現胸悶、胸痛,在家長陪同下求診。其中一名上午與同學嬉鬧中遭拍背,下午開始覺得胸部悶痛;另一名則是打球時不慎被籃球砸中胸口,突然覺得左側胸部劇痛,後來就一直感到左胸悶悶的、呼吸不順。經醫師安排胸部X光檢查後,證實兩位分別罹患縱膈腔氣腫與氣胸,住院治療後皆已無大礙。縱膈腔氣腫與氣胸症狀相似 胸悶痛、咳嗽、呼吸困難正常的情況下,除了氣管、食道有空氣,其他器官都不該有空氣存在。南投醫院胸腔內科醫師王耀麟表示,縱膈腔氣腫與氣胸症狀類似,簡單來說,兩者皆是氣體不正常進入不該進入的組織,壓迫肺部。好發於體型瘦高的年輕男性身上,最常引起的症狀為胸悶、胸痛、咳嗽、呼吸困難等,若未就醫嚴重恐引發併發症,因此建議民眾倘若出現症狀應盡速就醫。受外力撞擊、外傷、手術等可能是導致氣胸的原因縱膈腔氣腫是指胸內壓增高,導致空氣從肺泡的間質漏出,從縱膈腔跑到胸部或者頸部導致皮下氣腫。王耀麟醫師表示,引發縱膈腔氣腫的原因可能為氣喘、肺結核或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引起,也有可能因鈍傷、撞擊、劇烈咳嗽、嘔吐或用力憋氣等行為導致。氣胸則是指空氣堆積於肋膜腔內,使肺葉塌陷。王耀麟醫師指出,引發氣胸的原因也分為2大類,自發性氣胸是因肺部氣泡破裂引起,成因不明;外傷性氣胸則是遭受外力撞擊、外傷、手術等過程導致肺部破裂。自發性氣胸復發率較高 應盡快就醫上述2位患者皆在住院期間接受氧氣治療後獲得明顯緩解。王耀麟醫師表示,會依病人的症狀及嚴重性給予適當治療。縱膈腔氣腫較不易復發,但自發性氣胸的復發機率較高,因此提醒若出現不尋常的胸悶、胸痛及呼吸困難等症狀,應盡快就醫。

小兒腹痛別輕忽 4大警訊要注意

小兒腹痛別輕忽 4大警訊要注意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歲吳姓小弟,因著發燒伴隨著嘔吐、腹痛等症狀,來到兒科門診就醫,經過醫師理學檢查,眼白明顯偏黃呈現略有黃疸徵兆,而且沒有下痢狀況,腹部超音波檢查後發現膽囊有個囊腫,即刻進行進一步的醫療處置與協助。膽道囊腫是指膽道有一段擴大形成囊腫,亞洲地區尤其是日本及中國小孩罹患率較歐美國家更為常見,且女孩的發生率是男孩的4倍。急性腸胃炎 易出現高燒、嘔吐、脫水、劇痛等症狀衛福部樂生療養院兒科醫師張瑩雯說明,腹痛可區分為急性與慢性腹痛,一般而言兒童慢性腹痛多為功能性腹痛,如果疼痛不嚴重,位置在肚臍周圍,大多是功能性胃腸疾病,而功能性腸胃疾病又以便祕引起的疼痛佔多數。兒童急性腹痛最常見的原因是急性腸胃炎,會合併出現嘔吐、腹瀉、發燒,若是出現以下4大警訊時,就須提高警覺並儘速就醫診治:1) 高燒不退。2) 持續嘔吐。3) 脫水等現象。4) 疼痛劇烈。若發生腸阻塞、急性闌尾炎等症 需特別留心就醫少部份急性腹痛係因外科急症所引起,如急性闌尾炎、腸阻塞及腸套疊等,醫師將以疼痛部位、年齡、合併症狀3個重點做初步判斷,請家長們務必留心觀察。持續嘔吐、甚至吐出黃綠色的膽汁,可能是發生腸阻塞;疼痛到身體蜷曲冒冷汗、無法站立的患者,必須平躺觸診是否有急性闌尾炎或腹膜炎的可能性;合併出現膚色變黃、倦怠則可能是肝炎發作或膽道囊腫。張瑩雯醫師提醒,只要家長留心觀察孩子的腹痛是否具有上述異常狀況,並儘速尋求醫師的專業診斷,必要時進行X光片與腹部超音波檢查,可及早找出病因對症治療,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講座/異位性皮膚炎

講座/異位性皮膚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孩子有皮膚過敏體質,手足、四肢彎曲處和脖子皮膚變粗厚。出現紅色丘疹,並延伸到四肢伸展側,皮膚有輕微的脫屑和分泌物,嚴重時會蔓延全身,小心可能是異位性皮膚炎。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4/8(一)舉行小兒衛教講座,由李雯玲衛教師分享,針對「異位性皮膚炎」給予詳盡的解釋及說明。講座內容豐富,歡迎關心小兒皮膚疾病知識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異位性皮膚炎時間:108年4月8日(一)上午10:30-11:00地點:雙和醫院2樓小兒科門診候診區和健兒門診外側洽詢:02-2249-0088

肝炎定期追蹤 防演變肝病三部曲

肝炎定期追蹤 防演變肝病三部曲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3歲的陳伯伯是慢性B肝、C肝帶原者,3年前因急性腹痛送醫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赫然發現一顆5公分肝癌腫瘤破裂出血,狀況危急,經緊急栓塞治療,搶回一命。後續半年經2次栓塞治療,腫瘤仍有復發跡象,甚至開始轉移到血管,進入晚期肝癌階段。經持續服用一線標靶藥物一年半後,腫瘤數量與大小都沒有再擴大。去年初再度接受檢查,發現肺部出現新的腫瘤轉移,於是接受二線藥物治療,不僅腹部腫瘤明顯縮小,其它轉移的腫瘤也沒有繼續擴大及增多,病情控制穩定。肝癌藥物一二線接軌治療  晚期肝癌患者延生機台中榮民總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李少武表示,依據巴塞隆納的肝癌分期定義,若肝癌已侵犯血管或有遠端轉移跡象,如肺部、骨頭轉移,即為晚期肝癌。目前臨床針對晚期肝癌治療,主要會以一線標靶藥物為優先,如治療失敗,或開始產生抗藥性,患者仍具備一定肝功能的前提下,可以使用二線藥物治療。李少武醫師說明,肝癌是血管供應很豐富的腫瘤,肝癌藥物的機轉包括針對肝癌上不同受體作用,讓支配流的血管產生壞死,使腫瘤不易得到養分供應,以及抗免疫抑制作用等等,有機會加以控制疾病。二線藥物治療  有助抑制腫瘤增生李少武醫師進一步表示,依據國外研究顯示,接受二線藥物治療,能抑制血管新生、調控腫瘤微環境,也能抑制腫瘤增生,促成抗免疫抑制作用。不過使用藥物治療肝癌過程中可能伴隨副作用,但只要遵循醫療團隊的醫囑照護,善用乳液、乳膏、高血壓藥物等有助減緩副作用帶來的不適。定期追蹤病毒性肝炎  遠離肝病三部曲根據衛福部統計數據顯示,肝癌仍高居我國癌症主要死因第二位,且有近8成來自B型或C型肝炎感染者。李少武醫師提醒,肝炎病毒潛伏期可長達10至20年以上,一般民眾應做B肝、C肝檢驗,並施打疫苗預防保護。有病毒性肝炎的患者更應注重回診追蹤,每3個月抽血檢查肝功能與胎兒蛋白,每半年到1年做一次超音波,才能降低「肝炎—肝硬化—肝癌」肝病三部曲的發生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