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講座/正確使用抗生素

講座/正確使用抗生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抗生素是幫助人類對抗細菌入侵身體的最佳武器,過度濫用卻讓細菌大軍「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帶來了身體產生抗藥性與污染環境的可怕後果。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4月10日(三)舉辦藥學部講座,由陳敬昇藥師主講「正確使用抗生素」,藥師將於本講座中告訴您如何正確使用抗生素,講座相關訊息可電洽亞東醫院藥學部(02)-89667000轉分機2123。(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正確使用抗生素時間:108年4月10日(三)下午13:00-14: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2123

睡前滑手機影響睡眠 造成晚睡、少睡

睡前滑手機影響睡眠 造成晚睡、少睡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2017年諾貝爾生理暨醫學獎獲獎主題「控制生理時鐘的分子機制」,指出不規律的睡眠作息可能會增加罹患生理、心理疾病的風險。然而,對學界和醫界而言,在自然狀態下長期(數月或數年)且客觀記錄每天個人睡眠時間,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林煜軒醫師研究團隊,開發一款全自動記錄使用者手機使用與睡眠時間的手機程式「作息足跡」,成功突破此項研究難題,並且運用此程式研究,發現使用手機,特別是在睡前使用,的確會影響睡眠週期與睡眠長度。睡前使用手機 延後睡眠周期影響力高達44%林煜軒醫師團隊發現,一整天手機使用時間,每增加使用1小時的手機,就會延後入睡時間4.9分鐘,並減少5.5分鐘的睡眠時間。不僅如此,團隊發現,睡前使用手機時間雖僅佔全天使用時間14.3%,然而對睡眠週期延後的影響力,卻佔整天手機光源曝露的44%。國際上許多研究文獻已指出,光照是生理時鐘的重要影響因子,而林煜軒團隊證實,睡前使用手機對於睡眠周期具有相當大的影響。研究成果於今年3月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精神醫學研究期刊》(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作息足跡推算紀錄與自填睡眠時間一致性高達84%林煜軒團隊成員包含臺大醫院與馬偕醫院醫師,以及交通大學與淡江大學研究人員,含括精神醫學、臨床心理學及統計學的跨機構跨領域團隊。此研究運用作息足跡APP,連續記錄受試者14天全天候的手機使用行為,搭配問卷調查,針對所收集到的巨量資料分析受試者作息以及睡眠時間。「作息足跡」APP記錄作息及睡眠時間的基本原理,依據手機螢幕的開與關,重要的是,團隊是國際上率先提出「主動使用」(例如打開手機、滑手機、撥打電話等)及「被動使用」(例如接聽電話、收到簡訊等)的分類演算法,從中過濾出每天使用手機比較不活躍的時間點,用以推估睡眠時間,可更精確的計算睡前使用手機對於睡眠時間的影響。團隊經過比對測試,「作息足跡」的紀錄與個人自填問卷上的睡眠時間,一致性高達84%。不同於其他動作偵測方式 直接收集手機使用紀錄推算睡眠時間林煜軒醫師表示,市面上類似的睡眠紀錄APP必須經常手動設定、配戴於身上或擺放於床邊藉由動作偵測進行記錄,若個人忘記配戴或未放置適當位置,記錄就會被中斷。而作息足跡APP,在裝後即可全自動化的從手機背景作業系統,收集整天手機使用活動紀錄,並且從中推算出睡眠時間,此外,此APP更具有極低耗電的優勢。林煜軒醫師表示,作息足跡App可全自動記錄個人手機使用與睡眠時間,能夠進行長時間、客觀的記錄,有助在真實環境下,觀測長期睡眠問題對於健康的影響。此外,可以精準計算睡前使用手機對於睡眠的影響。更因為對比個人主觀陳述或填寫量表,具有更客觀記錄準確性,是行為量測方法的重大突破,在睡眠醫學、精神醫學等領域的臨床醫學診斷上,極具應用潛力。

孕婦看牙免煩惱 及早治療護寶寶

孕婦看牙免煩惱 及早治療護寶寶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2歲的張姓孕婦懷孕18周左右,右下側牙齦紅腫,刷牙時還會流血,但因為懷孕,擔心治療會影響胎兒,自行使用鹽水漱口。但沒想到情況越來越糟,不僅紅腫還開始出現化膿狀況,在丈夫勸說下才就醫。檢查確診罹患「妊娠齒齦瘤」,緊急進行口腔清潔與治療,先減緩疼痛與避免繼續惡化,並開立藥物讓患者返家服用,再安排定期回診檢查,等生產後再進行更完整的治療。孕婦因賀爾蒙變化、飲食改變 較易發生口腔問題童綜合醫院口腔醫學部醫師余敏甄表示,懷孕婦女因為賀爾蒙變化、飲食習慣改變、進食次數變多、反覆孕吐或孕前就存在的口腔問題等,導致常出現口腔問題如齟齒、牙髓炎、牙結石、牙周病、智齒發炎或妊娠齒齦瘤等,讓孕婦備受疼痛困擾。當孕婦罹患嚴重牙周病時,也可能因為細菌從口腔內跑進血液循環系統,而引發子宮收縮、導致早產。余敏甄醫師指出,很多孕婦因為擔憂進行治療時會傷害到胎兒,遲遲不肯就醫,直到疼痛到無法忍耐才找醫師診療,常演變成更嚴重狀況,得不償失。其實孕婦不用害怕就醫,只要選擇專業牙科醫師進行口腔治療,醫師會選用對孕婦與胎兒皆無傷害的藥物,並且盡量避免X光的使用,以緩和症狀的治療、解決急性發炎等方式為主,直到生產後再進行根治治療。別因為懷孕忌諱就醫 反因拖延導致病況加重余敏甄醫師呼籲,孕婦不要害怕或過度擔心看牙醫,專業醫師都會針對症狀給予最適當的治療方式。有預備要懷孕的女性,可在懷孕前先完成口腔相關問題治療(如齟齒、牙周病等),避免懷孕後因賀爾蒙改變導致問題更嚴重而痛苦;目前健保也有提供孕婦每3個月免費洗牙,降低與避免婦女懷孕期間牙齒的不適感。

講座/嬰幼兒牙齒保健、幼兒用藥安全

講座/嬰幼兒牙齒保健、幼兒用藥安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些人遇到幼兒半夜哭鬧,為了迅速安撫小孩,就讓小孩喝奶,然而晚上喝過又沒刷牙,很容易引發奶瓶性齲齒。另外,小孩半夜突然生病,許多父母會拿家中成藥給孩子服用。但是幼兒用成藥風險高,即使掰開一半也可能超出孩子適用的劑量!雙和醫院將分別舉辦2場小兒科衛教講座,4/10(三)邀請吳竹莊牙醫師主講「嬰幼兒牙齒保健」;4/12(五)邀請黃柏榕藥師主講「幼兒用藥安全」。歡迎家有寶貝的民眾前來聆聽,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第一場:嬰幼兒牙齒保健】名稱:嬰幼兒牙齒保健時間:108年4月10日(三)上午10:30-11:00地點:雙和醫院2樓小兒科門診候診區和健兒門診外側洽詢:02-2249-0088【第二場:幼兒用藥安全】名稱:幼兒用藥安全時間:108年4月12日(四)下午15:00-15:30地點:雙和醫院2樓小兒科門診候診區和健兒門診外側洽詢:02-2249-0088

口腔有白斑、紅斑 小心口腔癌悄上身

口腔有白斑、紅斑 小心口腔癌悄上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嚼檳榔是在台灣可看到的一種特殊嗜好,但嚼檳榔確實和口腔癌脫離不了關係,譬如在不嗜食檳榔的北美或歐洲地區,頰膜癌發生率極低,但在台灣頰膜癌卻是最常碰到的口腔癌之一。台灣拜嗜嚼檳榔所賜,口腔癌每年新發生個案一直高居不下。以台灣本島而論,許多嚼食檳榔人口比例高的地區如彰化、雲林、嘉義沿海及山地地區,恰也是口腔癌比例最高的地區,可見檳榔與口腔癌的高度相關性!嚼食檳榔會產生紅斑、白斑等癌前病變 有可能轉變成癌症安南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劉金瑞表示,嚼檳榔後,口腔會產生各類的癌前病變如白斑或紅斑,而這些癌前病變約有2至10%機會轉成癌症,而且常常是不可逆的變化。口腔癌最重要在於預防,最有效的預防即在遠離相關的危險因子,如嚼檳榔及抽煙等。目前針對有嚼檳榔或吸菸的族群,國民健康署補助30歲以上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民眾、18至未滿30歲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進而降低癌症的發生和死亡。民眾可持健保卡(18至未滿30歲原住民請多備戶口名簿)至健保特約具牙科、耳鼻喉科之醫療院所接受口腔粘膜檢查以防萬一。口腔黏膜檢查 及早阻斷癌症發生劉金瑞醫師強調,口腔黏膜檢查並不會疼痛,是由醫生目視或觸診口腔黏膜,看有沒有疑似癌前病變或癌症的病兆。口腔黏膜檢查可以早期找到口腔癌,更重要的是要找出癌前病變並予以適當治療,阻斷癌症的發生。除了可以改善部分輕微或淺層的病變,還能減少日後再發生癌前病變與癌症的風險。

清明野外活動當心 慎防恙蟲病

清明野外活動當心 慎防恙蟲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清明時節是民眾安排祭祖掃墓的日子,適逢連假,許多民眾也會利用假期安排野外踏青、登山及露營等戶外活動,醫師提醒民眾在戶外行動時應當心恙蟲附著叮咬,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資料指出臺灣全年皆有病例發生,恙蟲病例每年約4月開始增加,流行季節主要為夏季。恙蟲病會出現持續性高燒、頭痛、淋巴結腫大等症狀南投醫院感染科主任廖嘉宏表示,恙蟲病是由帶有立克次體的恙螨叮咬而傳染,恙螨會停留於草叢中,伺機攀附到經過的人類或動物身上,又稱叢林型斑疹傷寒。恙蟲病的潛伏期約9至12天,恙蟲病雖非大型傳染病,但每年仍有零星各案通報,診斷不易,威脅民眾健康。廖嘉宏主任表示,感染恙蟲病的患者會出現持續性高燒、頭痛、淋巴結腫大等症狀,約發燒1週後皮膚出現紅色斑狀丘疹,恙蟲叮咬處通常會出現焦痂,若沒有經過適當治療恐有生命危險。南投醫院每年皆會收治患者,其中一名年輕女性在登山後不明原因發燒,脖子後方出現焦痂,就醫後確診恙蟲病,所幸即時投藥治療後,已康復出院返家。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活動後盡快沐浴並換洗衣物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提醒民眾,適逢清明掃墓,也是春暖出遊的好時節,民眾到野外活動時應多加防範,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等保護性衣物,避免恙蟎附著叮咬,並於活動結束後儘快沐浴並換洗全部衣物。如於野外活動後發生不明原因發燒,民眾就醫時,應主動告訴醫師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群聚情形,以利感染科醫師鑑別診斷。

3撇步 讓你遠離惱人過敏

3撇步 讓你遠離惱人過敏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柳柏丞/整理報導)到了季節交替之際,對有過敏的人來說苦不堪言,一整天打噴嚏流鼻水真的很痛苦!過敏性鼻炎雖然是小毛病,但一發作起來真的會要人命,也會因濕度差異、空氣污染而誘發慢性咳嗽,無法好好入眠,降低生活品質。濕度差異、空氣汙染 誘發慢性咳嗽到底鼻子過敏的原因為何?家醫科醫師王健宇指出,過敏是身體的免疫系統對於外來物質過度反應、過度敏感而產生的,免疫系統中肥胖細胞分泌大量的組織胺釋出,使得局部發生腫漲,充血造成鼻塞、流鼻水、打噴嚏等症狀,而引起過敏的,就是過敏原。過敏原、運動、飲食要注意改善過敏症狀,過敏性鼻炎的居家護理可以注意以下幾點:1) 避免過敏原/衣物以純棉的衣服為主,房間要裝空氣清新器,塵螨在環境濕度在50%以上容易生存,在台灣潮濕的環境更容易發生;建議每3週把毯子、被單、床罩等以攝氏55度的熱水浸泡以殺死塵蹣,再用洗衣機清洗。家中盡量不要養寵物、不要有絨毛娃娃、毛毯、地毯等物品。2) 運動強身/以上半身為主效果較好,例如籃球或是羽毛球。3) 飲食禁忌/少食堅果類、海鮮類、食品添加物如零食類,這類食物會引起發炎及過敏反應。約9成患者屬於寒性體質,要少吃生魚片、西瓜、哈密瓜、水梨等或是冰涼的飲料。可以多食用蘋果、魚類、番茄、莓果類、豆類、馬鈴薯,皆對於舒緩過敏症狀有幫助。

新生兒黃疸警訊別輕忽 2週內慎觀察

新生兒黃疸警訊別輕忽 2週內慎觀察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期盼10個月寶寶終於出生,剛出生的嬰兒皮膚很粉嫩全身紅通通,看到的人都說好可愛!可是怎麼出生第3天抱回家後,皮膚從臉開始漸漸泛黃?醫師說明,這就是常見的「新生兒黃疸」,醫學上稱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也就是新生兒血液中的膽紅素濃度過高。生理性黃疸屬正常 約6至7成足月寶寶會發生烏日林新醫院小兒科醫師廖偉利表示,人體血液中膽紅素的主要來源是衰老的紅血球經由肝臟代謝而產生,當體內膽紅素變多卻來不及排出體外,就會在皮膚、眼睛及黏膜堆積造成黃疸現象,導致嬰兒皮膚及眼睛開始變黃。生理性黃疸在正常健康的新生兒中很常見,足月兒發生率為60至70%,而早產兒可達到80%。一般正常嬰兒於出生第2至3天開始出現黃疸,在第4、5天達到高峰,但1至2週內會逐漸消退。生理性黃疸不會對小寶寶造成影響,不需要治療。發生病理性黃疸 可能是血液或感染等原因造成然而,若是新生兒出生第一天內黃疸數值上升太快或太高,或是持續太久還沒消退(足月兒超過2週),就要小心有其他相關疾病,需要由小兒科醫師進行抽血檢查、及早治療及密切追蹤。發生病理性黃疸時,更要小心濃度過高的膽紅素可能會穿透腦細胞,造成神經功能受損、腦病變,甚至腦性麻痺。廖偉利醫師指出,寶寶出現病理性黃疸的情況時,可能是因為下列原因:1) 新生兒血液方面/媽媽和新生兒血型不合、患有蠶豆症等先天的溶血疾病。2) 新生兒細菌或病毒引起的感染。3) 出生時頭皮血腫或嚴重皮下出血瘀青。4) 其他/先天性肝膽疾病、先天性甲狀腺低下、母親有糖尿病等。廖偉利醫師說明,黃疸的治療主要為照光治療,會使用特殊光線(光譜425-475nm的藍光)促進膽紅素的排出。極少數使用照光治療仍無效,可能會進行換血治療。新生兒出生2週內 在光線充足處密切觀察黃疸情況照顧方面,需給予寶寶足夠的餵食量,可促進膽紅素排出。另外一般的日光燈或陽光並沒有治療黃疸的效果,切勿讓新生兒過度曝曬。不建議給予新生兒葡萄糖水、開水、八寶粉、退胎水,不但無法改善黃疸,反而會加重症狀影響食慾,造成電解質不平衡等嚴重後果。新生兒出生2週內,應在光線充足的地方密切觀察黃疸的情況,若發現腹部以下也出現黃疸,或顯得倦怠昏睡、食慾減退、吸吮力變差、嘔吐發燒等現象,應立即就醫。若是出現灰白色大便,新生兒可能有肝膽方面的疾病。

久站工作腰椎滑脫 伸展2招防惡化

久站工作腰椎滑脫 伸展2招防惡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45歲教授,長期久站加上姿勢不良,出現腰痛、右腳痠症狀。原本以為穿上護腰就會好,沒想到就醫竟被診斷為腰椎滑脫,一度擔心需要開刀。物理治療師表示,脊椎滑脫有年輕化且增加的趨勢,但不一定都需要開刀,經過積極保守治療大多可以改善,並傳授2招在家就可做的運動,防止滑脫惡化。改善脊椎滑脫 可以護具搭配物理治療、居家伸展運動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復健室組長徐佩萱物理治療師說明,「脊椎滑脫症」是指脊椎鬆脫滑動,椎體往前或往後移。雖然大部分脊椎滑脫不需要開刀,但因脊椎不穩定會導致下背部和臀部肌肉攣縮疼痛,若只穿上護具而未接受積極治療,長久下來可能出現壓迫神經,引起坐骨神經痠、麻、痛等症狀。症狀嚴重惡化者,將需要接受開刀治療,復位滑脫的椎體。可改善脊椎滑脫的保守治療,如物理治療(徒手物理治療、背部熱敷、脊椎牽引及電療等)、居家伸展運動,減少背痛、肌肉緊繃及減緩神經壓迫症狀。以這位教授為例,定期1週2次接受物理治療,輔以徒手物理治療,半年後改善不適症狀。駝背、站立工作、肥胖等族群 都好發腰椎滑脫至於造成脊椎滑脫的原因,徐佩萱物理治療師表示,主要分為先天腰椎結構不正常及後天性,臨床上後天性滑脫以椎弓斷裂及退化性滑脫較常見。退化性的滑脫原本多好發於50歲以上女性,但卻有年輕化及增加趨勢。包括駝背、長期站立工作、肥胖、腹肌無力、搬重物及清潔人員都是好發族群。另外,近來許多年輕人常因路跑、跑步運動造成腰痛,若是1、2周後還沒舒緩,最好盡早就醫確認是否為脊椎滑脫或脊椎受傷情形。為防止脊椎滑脫持續惡化,徐佩萱並示範2招居家就可以做的運動,一天3次。1) 屈膝抱胸運動/仰躺,膝蓋彎曲,雙手抱膝到胸部,停10秒,重複10次。放鬆腰椎,改善腰椎不適。2) 雙腳懸空運動/躺著,雙腳抬起停5至10秒,重複5至10次。可增加腹肌的肌力,增加腰椎穩定度。

幼兒咳嗽逾2週 當心恐為百日咳

幼兒咳嗽逾2週 當心恐為百日咳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家長別輕忽,當孩童咳嗽連續2週不停,可能是百日咳。百日咳傳染力強,醫師呼籲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務必按時施打百日咳疫苗。嬰幼兒預防百日咳 最佳方式為按時施打疫苗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資料指出,今年截至目前為止已有10例百日咳確診病例、3起家庭群聚事件。百日咳最佳的預防方式是接種疫苗,我國百日咳疫苗施打政策為嬰幼兒出生後2、4、6、18個月及5歲時各接種一劑相關疫苗,提醒家長應按時完成疫苗接種,也提醒有疑似症狀應及時就醫與診斷,保護自身及家人健康。初期症狀咳嗽、打噴嚏似感冒 易被忽略而延遲就醫衛福部南投醫院感染科廖嘉宏主任表示,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桿菌引起呼吸道細菌性疾病,百日咳經由飛沫傳染,傳染力強,初期症狀與感冒相似,如咳嗽、打噴嚏、流鼻水等,容易被忽略而延遲就醫,進而傳染給家中幼童或其他同住成員,引發群聚感染。尤其是6個月以下的嬰幼兒,嬰幼兒若感染百日咳的症狀較嚴重,可能會引起抽搐、肺炎、腦病變等重症。其他年齡層也可能感染,但症狀較輕微。懷孕28至36周可考慮自費接種 避免家庭群聚感染由於家庭群聚中感染源多為照顧者或同住者,廖嘉宏主任也建議懷孕28至36週的婦女及嬰兒照顧者可自費接種疫苗,降低嬰幼兒感染的機會。提醒民眾若出現呼吸道症狀時,應主動配戴口罩,避免出入公共場所,勤洗手,也盡量避免帶嬰幼兒出入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降低感染的風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