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講座/長者健康吃-談高齡均衡營養

講座/長者健康吃-談高齡均衡營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家裡長者面對滿桌菜吃不下,或常抱怨菜沒味道、吃的量日益減少,擔心老人家營養不夠。由於長者常因為牙齒不好,或食慾差、食物太硬,能吃的食物有限,常導致營養需求不均衡。為照顧長者的飲食營養及健康,亞東醫院將於4月10日(三)舉辦營養講座,由林郁珊營養師主講「長者怎樣吃才健康-談高齡均衡營養」,本課程教導如何利用衛生福利部公告建議量,改變質地或烹調方式,選擇均衡的飲食讓家人照顧輕鬆,長者吃的健康又容易,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長者怎樣吃才健康-談高齡均衡營養時間:108年4月10日(三)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一跌就骨折?正確保骨秘訣防骨鬆

一跌就骨折?正確保骨秘訣防骨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這陣子以來常常覺得腰酸背痛,做點家事就不太舒服,常常感覺背挺不直,被家人說駝背蠻嚴重。這是許多中年女性病友初次到門診時的敘述,最後經檢查診斷為骨質疏鬆症。骨頭難道不是人類身體最硬的地方嗎?家中長輩平常身子硬朗,怎麼因為椅子沒坐好摔坐地上就骨折?或者不小心腳扭到,腳踝就骨折斷了?年紀大容易骨折,可能是骨質疏鬆引起。骨質密度在30歲前達到高峰 往後則逐漸減少花蓮慈濟醫院骨質疏鬆照護中心葉光庭主任說明,骨質疏鬆症是老化後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更是更年期後婦女健康問題的隱形殺手。由於骨質疏鬆初期及疾病進程無明顯症狀,容易被輕忽,像是經常遇到停經後婦女平時身體狀況穩定,但一不小心走路跌倒、屁股著地造成髖關節骨折、彎腰抱孫子或打噴嚏造成脊椎壓迫性骨折後,才開始正視骨質疏鬆症的問題。骨頭的骨質自出生後會隨著年紀而增加,30歲前達到最高峰,往後則逐漸減少。女性在停經後,骨質原本緻密的骨頭變成中空疏鬆。葉光庭主任表示,骨質疏鬆就是人體老化的過程中,流失的骨質超越骨質的新生,導致骨質密度逐漸減少。其中常見症狀為背痛、駝背、骨折,或患者常因脊椎不適而引起腸胃不適、便秘及呼吸問題。若情況劇烈,骨鈣質流失、血鈣增加,還會導致患者有腎結石問題。骨質疏鬆可能發生髖骨骨折 傷害大、死亡率達15%世界衛生組織早已認定骨質疏鬆症是全球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疾病。不只是更年期婦女,男性也會面對骨質疏鬆骨折危機。根據統計,骨質疏鬆症50歲以上的盛行率,男女分別為約為25%及40%,而50歲以上的骨折機率則為男性2成、女性3成。目前常見骨折最好發部位為手腕關節、脊椎骨、髖骨,其中又以脊椎和髖部骨折傷害最大。以髖部骨折為例,1年內女性死亡率高達15%,相當於晚期乳癌死亡率,不可輕忽。衛福部公布資料顯示,老人髖骨骨折後,約40%無法恢復行走能力,約20%在6個月內死亡,而發生第二次骨折的機率高達50%,但因骨鬆症狀難以察覺,患者往往跌倒造成骨折後才就醫,影響生活品質,也易造成難以挽回的遺憾。葉光庭主任建議,骨質密度檢查結果,正常的骨密T值應該大於-1;若是介於-1與-2.5間,表示有骨質流失的狀況;小於-2.5就很可能有骨質疏鬆的問題。防骨鬆 曬太陽、運動、攝取鈣質飲食不可少骨質疏鬆也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飲食習慣採取高鈣對骨骼健康尤其重要。葉光庭主任提醒民眾,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很重要。除了醫療,許多長者常被勸說以補充營養品養生,但適量運動就是最好的養生方式。運動加上曬太陽,人體自身製造維生素D3,促進鈣質的吸收,是預防骨質疏鬆最天然無負擔的方式。飲食中選擇富含鈣質乳製品,避免抽菸、喝酒等習慣,茹素者也可以透過海帶芽等深色蔬菜來補充。如果已經有骨質疏鬆或已經發生骨折,以飲食或運動來補充鈣質已緩不濟急,建議與骨科醫師討論是否適合使用治療骨質疏鬆的藥物及注意事項。葉光庭表示,目前已有不同藥物能預防停經後婦女骨鬆現象,如雙磷酸鹽、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等,根據國外文獻資料研究顯示,調節女性荷爾蒙受體的藥物不僅能有效降低骨質流失的速度,也能使骨頭恢復停經前活性,安全性佳。不過治療骨鬆前需與專業醫療團隊討論,確認患者自身狀況,才能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葉光庭主任表示,繼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後,骨質疏鬆症是高齡化社會應更加重視的慢性疾病,建議女性65歲、男性70歲就可用健保給付定期至醫院進行骨質疏鬆檢測,提早保骨顧健康,降低跌倒發生的機率與危害。

總用手機保母安撫幼兒 恐礙心智發展

總用手機保母安撫幼兒 恐礙心智發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兒童節即將到來,各界舉行慶祝形式,都希望兒童們能健康快樂的長大。臺南市立安南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主任黃雪婷醫師提醒,除了教育、醫療、生活所需,臨床接觸的發展遲緩個案中,發現家長將自己的責任及功能弱化。最常發生父母遇到孩子在哭鬧或不乖乖吃飯時丟給孩子手機或是平板,但是使用這些產品會對兒童的視力及肌肉發展有直接的影響,減少動態活動的時間也提高兒童肥胖的機率,最無形也是最嚴重的影響孩童的語言能力及人際互動與情緒表現。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的是有溫度的陪伴,對其情緒穩定、心智發展有相當大的助益。有溫度的陪伴 以繪本、扮家家酒遊戲取代3C產品黃雪婷醫師表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有溫度的陪伴,3C產品不應該被當作安撫的工具,還有許多物品可以使用。例如繪本,透過圖案閱讀可以讓親子一起發掘文字沒有描述到的細節,繪本內的文字也有別於一般的口語對話,可提升孩子語言表達的能力及增加詞彙量。扮家家酒遊戲可以訓練孩子的想像力、學習與他人合作及分享的能力、加強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透過玩遊戲的過程中家長也可以觀察到孩子的興趣,陪伴過程中讓孩子學習在互動中做出合宜的情緒表現,更可以讓親子間的關係更加緊密,家長的教育與陪伴是影響孩子人格養成的重要關鍵。早期療育介入 幫助減輕發展遲緩甚至趕上學習進度引起發展遲緩兒童的原因很多,大多數成因仍不明,目前能被發現的原因約僅占20%至25%,其中包括環境因素、社會文化因素、心理因素及腦神經、肌肉系統疾病等。一般大部分的家長對孩子的發展遲緩現象並沒有警覺性,大多是入學後與其他孩子相比才發現,錯失及早療育的機會。若能透過早期療育的介入,包括: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福利服務等,可能使兒童的發展遲緩現象減輕,甚至一部分的孩子經過早期療育而趕上學習進展,減少對家庭及社會的負擔。發展遲緩包括粗動作、精細動作、溝通與語言發展、認知與社會性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學齡前期的發展遲緩比例約6至8%,包含4大項目:粗動作、精細動作、溝通與語言發展及認知與社會性,當大部分孩子都可做到但你的孩子卻無法做到,就有可能是發展遲緩的兒童。發展遲緩需要經由各職類的工具檢查來確診,早期診斷找出原因,及早介入安排合適的療育,大部分的孩子都可以順利在學齡期回歸主流教育體系,也能訓練孩子生活自理技巧,減少家庭及社會的負擔。適逢兒童節,希望我們的孩子都能健康平安,更期許大人們能夠建置一個讓孩子快樂成長的環境。

持續數週脹尿痛 竟是疝氣膀胱掉落

持續數週脹尿痛 竟是疝氣膀胱掉落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72歲的吳姓老翁持續數個星期,只要脹尿左邊陰囊就會鼓鼓的不舒服,尿完不舒服感又稍微緩解。到泌尿科教學門診求診,經醫師陳韋志理學檢查發現老翁非單純疝氣,凸起物不像腸子或其他組織,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凸起物竟是膀胱。長期用力解尿或便祕 膀胱容易掉到外側豐原醫院泌尿科總醫師陳韋志表示,疝氣的成因很多,器官掉到鼠蹊部外側導致疝氣,其主要是長期解尿用力或便祕,加上鼠蹊部周邊脆弱,膀胱長期解尿用力,就容易掉到外側,造成病人脹尿時出現不舒服感,解尿後又有緩解症狀發生。肌肉層明顯裂孔 將膀胱推回再縫補避免再次疝氣豐原醫院泌尿科主任林德祺表示,術中看見患者的肌肉層明顯產生缺陷,膀胱經由肌肉裂孔掉到陰囊位置形成疝氣,復位過程中礙於裂孔大小已經固定,因此再將裂口稍微撐大,才能順利將膀胱推回原來的位置,縫補裂口避免再次發生疝氣情形。疝氣可能會有腸子卡住的風險 盡快就醫處理陳韋志醫師提醒,只要發現有疝氣情形,建議盡快就醫處理,不要害羞而不就醫。只要有疝氣的問題,就會有腸子卡住的風險。這名老翁經由術後將膀胱推回原來的位置後,解尿時也不再覺得有不適感。

把握春季時節 中醫經絡調養轉骨

把握春季時節 中醫經絡調養轉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春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也是青少年長高最好時期。新營醫院中醫科醫師張育誠表示,從立春到夏至這段時間,是進行身體「轉骨」調養最好時機。第2個階段是白露到冬至,為明年的春天生長打底。小孩生長如同樹木生長一樣,需要空氣、營養和水分滋潤。所以小朋友的呼吸系統和消化、代謝的功能非常重要,如果有鼻子過敏或腸胃吸收、大便不暢的小孩,都會對身體的發育成長及身體的免疫力形成有影響。早睡、多做跳躍運動,都對長高有幫助。經絡循行有固定時間 建議孩童9點半就上床睡覺張育誠醫師說明,身體的成長發育,除了營養與吸收外,水分及養分的輸送也很重要。就像樹木有維管束運送,身體也有網絡系統來運輸水分的代謝,像三焦系統。而且三焦系統屬相火,可以把腎水氣化成腎氣,併蒸騰敷佈到身體各個器官。腎氣是我們身體個組織運作的基本能量,所以在中醫理論中,「腎」主先天,腎氣的充足對生長發育有很大的影響。張育誠醫師強調,中醫的經絡對身體成長有很大的幫助。由於經絡循行的道路經過五臟六腑,所以對身體機能調節能發揮很好作用。可是要如何讓身體的經絡發揮最大的功效呢?充足的睡眠及運動是很好的方法。經絡的循行都有固定的時間,三焦經的循行是晚上9至11點,所以小朋友最好晚上9點半就上床睡。另外按摩穴道也有幫助,像腎經的湧泉穴在腳底,腎主水,比喻腎水從腳底湧出,能促進生長。所以跳躍運動可以刺激腳底的湧泉穴;像女孩子常跳繩對長高會有幫助。中醫治療幫助青少年長高 方法包括口服轉骨藥方、針灸、雷射針灸張育誠醫師提醒,除了營養和睡眠外,中藥在對12、13歲的男孩及10歲以上(初經已來)的女孩,可以服用促進營養吸收、骨質生長的轉骨方。現在有已先煎煮好的中藥藥水包,以純中藥熬煮再隔水加熱就可以飲用,方便口服。針灸雖對長高有幫助,直接刺激穴道效果當然更好,但由於扎針的恐懼,使小朋友常常不敢接受針灸。現在由於有雷射針灸的儀器,使針灸可以沒有痛感,而且鼻過敏及腸胃問題都可以一併治療,對小朋友的「怕針」問題來說是可以選擇的替代方法。

小便痛併發燒 憋尿成習致急性腎盂炎

小便痛併發燒 憋尿成習致急性腎盂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今年50歲的王女士是道路清潔工,最近因為小便疼痛就醫,診所診斷為泌尿道感染,但是吃了1週的藥物,仍有小便疼痛、尿急、後腰部疼痛、發燒、畏寒症狀。後來到大醫院急診,診斷為急性腎盂腎炎,經住院靜脈注射抗生素,順利治癒出院。探查其泌尿道感染的原因,主要是清潔道路工作的關係,工作時間長、不易找到廁所小便,長期憋尿導致。女性生理結構差異若加上長期憋尿 更容易發生感染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一般內科主任暨腎臟內科主治醫師林易生說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到泌尿道感染,美國有50%以上婦女一生至少會得到一次。女性因為尿道口離膀胱只有3公分,生理構造的差別使細菌更容易進入女性尿道進而進入膀胱造成感染。再加上長期憋尿,容易導致尿液存留在膀胱太久滋生大量菌,若尿液積存在膀胱更大量,會導致尿液逆流到輸尿管以及腎臟,進而產生更嚴重的腎臟腎盂感染。泌尿道感染的治療,輕者可以口服抗生素治療,但如果已經感染到腎盂腎炎或是嚴重到敗血症,就需要住院接受靜脈抗生素注射治療。更嚴重的話,合併敗血性休克可能還要住進加護病房接受輸液及升壓劑的治療,對於個人健康的傷害,對於服務單位所造成的人力成本增加都非常可觀。預防勝於治療,其實預防泌尿道感染的發生方法很簡單:多喝水、不憋尿、保持衛生習慣。某些職場環境對於女性間隔休息時間較不友善 導致感染機率增加以往新聞多著重在辦公室女性因為工作關係而憋尿導致的泌尿道感染機會增加。最近發現,非辦公室的女性勞動者,更容易因為工作環境的不友善,導致必須憋尿,進而增加泌尿道感染的機會以及嚴重性。例如上述本病例的道路清潔工,還有科技廠房必須穿著防塵衣的女作業員、飯店廚房的女性廚師、百貨公司的專櫃小姐,乃至新聞從業人員採訪記者,都曾發生過無法提供女性員工適當工作間隔時以及合適的排尿環境。提醒政府有關單位及民間私人企業,督導作業環境時,設計工作環境提供女性更友善的環境,特別是讓他們有時間有地點能夠放心小便而不用憋尿,降低泌尿道感染的發生率。

「腎」選正確飲食 保護腎臟健康

「腎」選正確飲食 保護腎臟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台灣有洗腎王國的稱號,腎臟是沈默的器官,初期沒有明顯病徵,不少民眾擔憂自己的腎臟會不會哪天也出問題。事實上,保養腎臟並不困難,「腎」選好食物,改變日常飲食,就是保護腎臟、遠離洗腎的第一步。血糖、血壓未控制好 易引起腎臟病苗栗醫院營養師林昱蓁表示,台灣3成民眾不知「血糖未控制好易引起腎臟病」、6成民眾不知「血壓未控制好易引起腎臟病」。在腎臟病門診衛教時見到的病人,多數有血糖與血壓問題,因此將血糖、血壓控制好,是預防慢性腎臟病的好方法。林昱蓁營養師表示,面對慢性腎臟病,應選擇低蛋白飲食,建議第4及第5期的慢性腎臟病人,不論有無糖尿病,每日蛋白質攝取量降至0.8-0.6 g/kg,可減少體內含氮廢物,減緩腎功能惡化。六大類食物中含蛋白質食物包括豆魚蛋肉類1份,相當於1顆蛋,含7克蛋白質;乳品類1份,相當於240cc鮮奶,含8克蛋白質;全榖雜糧類1份,相當於1/5碗白飯,含2克蛋白質。因此飲食上需控制豆魚蛋肉類、乳品類以及全榖雜糧類的攝取量。愛沾醬者攝取較多鹽分 血壓增加、易水腫林昱蓁營養師說明,門診中發現不少民眾習慣進食大量的飯才有飽足感,而不知不覺中增加蛋白質攝取量,因此會指導病人選擇同樣是全榖雜糧類,一份卻只有0.02-0.1克的低蛋白澱粉類,如冬粉、米粉、米苔目、水晶餃皮、肉圓皮等。口味重或習慣沾醬者,容易攝取較多鹽分,使血壓增加,也可能使排水功能變差而造成水腫,建議每日鹽分應控制在5克以下(約1茶匙鹽巴),可選擇以天然辛香料,如白醋、檸檬、蔥、薑、蒜等增加食物風味,並且避免醃製品、加工品等隱藏含鈉的食物。慢性腎臟病排洩鉀的能力下降,食物中的鉀離子大部分存在植物,如蔬果,建議可將蔬菜類先燙熟,瀝乾再拌油與調味,並避免選擇高鉀水果,如楊桃、香蕉、奇異果、香瓜、桃子、水果乾等。磷離子是幫助營養代謝的重要營養素,但高磷血症可能造成副甲狀腺亢進造成骨骼流失,甚至血管鈣化引起動脈硬化。高蛋白飲食同時是高磷飲食,除了控制豆魚蛋肉類攝取量,也必須限制全榖雜糧類、奶製品、堅果種子類的攝取。營養補充品鈣、磷含量高 不適合腎友飲用年長者常因咀嚼功能退化而習慣吃飯加湯或配菜湯、肉汁等,導致攝入過多鉀離子與磷離子。建議可將食物如葉菜類、瓜類的蔬菜燙熟後再拌油,或選擇豆腐、魚類、雞蛋等軟質食物,增加烹煮時間或切小塊,提供長輩食用。許多家屬會為病人準備雞精、滴雞精、靈芝精、樟芝萃取液等,想幫病人補氣,然而這些都是食物濃縮液,鉀與磷含量高,不適合慢性腎臟病人。建議民眾在購買營養補充品前,應諮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林昱蓁營養師表示,能夠掌握腎臟病的飲食原則,均衡攝取天然食物,做好血糖與血壓控制,每天飲水1500至2000c.c.、不抽菸,都是保護腎臟不二法門。

症狀不同難辨 神經內分泌癌悄發生

症狀不同難辨 神經內分泌癌悄發生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1歲的李女士因為1個月來一直解黑便,到腸胃科就醫,經醫師安排胃鏡及大腸鏡檢查,發現十二指腸有一個約0.3公分的瘜肉,病理化驗為神經內分泌癌。神經內分泌腫瘤依發生部位不同 症狀表現也不同評估確認沒有其他部位轉移,由外科醫師進行腹腔鏡微創十二指腸腫瘤切除手術,手術當天李女士即可下床活動,出院後只要固定回診追蹤即可。大千綜合醫院外科部主任馮啟彥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會透過神經內分泌細胞遍布身體內的每個器官,最常發生在腸胃道,尤其是直腸,其次為小腸及胰臟。也因為發生的部位不同,病人會產生不同的症狀,包括咳嗽、氣喘、腹瀉、盜汗、低血糖、腹痛及臉紅等,因此容易被誤認為是其他疾病,例如:長期腹瀉被誤為大腸急躁症。目前神經內分泌瘤的治療方式以手術為主,若手術無法切除或已轉移,才會以藥物治療。定期做腸癌篩檢 有腸胃不適盡早就醫馮啟彥主任提醒,神經內分泌瘤雖好發於腸胃道,但其他器官(如肺臟)也會生長。由於現在仍不清楚神經內分泌瘤發生的原因,鼓勵民眾定期做大腸篩檢;如果有腸胃不適的情形,也要盡早就醫,以利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痣突變大?5種變化當心惡性黑色素瘤

痣突變大?5種變化當心惡性黑色素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每個人身上普遍都存在幾顆大大小小的痣,痣的形成來自痣細胞,屬於黑色素細胞的一種,正式名稱為黑色素細胞痣。當痣細胞聚合在一起即成為一般稱的「痣」。羅東博愛醫院皮膚科主任張景皓表示,痣的生成有深有淺,有些痣從出生就存在,有些可能日後才突然生成。如果痣突然出現變化,建議求診詢問醫師。無害的痣若顧忌美觀 可採取正規醫療去除痣依據分布的位置又可分為接合痣、真皮痣與複合痣。其中接合痣位於表皮層內,通常較表淺,真皮痣則位於真皮層,多為較大、突起較明顯或長毛的痣,而複合痣存在表皮層與真皮層間,大小一般介於接合痣與真皮痣。痣若無害,通常不會引起民眾困擾,但若對痣的位置與美觀有所顧忌,也可以採取的安全做法能協助去除,如雷射、電燒或手術切除等。除痣手術雖屬小型手術,卻仍須專業醫師診斷與正確手術治療,建議民眾應尋求正規的醫療機構與專業的醫護團隊,確保手術的順利與安全。出現以下5種變化任一種 當心為惡性黑色素瘤除了良性的痣以外,若發現皮膚上的痣或深色斑塊出現變化,民眾也不應輕忽,以皮膚癌中的黑色素瘤,特徵即為皮膚上出現黑色斑塊、痣出現變化或指甲面內出現深色條紋等。惡性的黑色素瘤通常具有5項明顯特徵,若身體上的斑塊或黑痣出現以下情況任一種,甚至伴隨滲液、脫屑或潰爛時,應盡速就診,尋求皮膚科醫師確認:1) 上下左右不對稱性。2) 邊緣呈現不平滑甚至鋸齒狀。3) 顏色出現變化或深淺不一。4) 大小突然變大且大於6毫米5) 突然快速隆起。亞洲人罹患黑色素瘤好發四肢末端 不痛不癢易疏忽張景皓主任補充,亞洲人若罹患黑色素瘤,好發部位為四肢末端,初期因為不痛不癢,因此很容易疏忽。但黑色素瘤一旦病發,治療效果與預後普遍不佳,建議必須從自我檢測做起,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腳「翻船」扭傷靠自癒?長期恐關節炎

腳「翻船」扭傷靠自癒?長期恐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相信不少人都曾發生腳踝「翻船」,當下處理切記把握「RICE」的原則:Rest(休息)、Ice(冰敷)、Compression(壓迫)、Elevation(抬高患肢),大多數都有不錯的恢復狀況。安南醫院骨科醫師姜典佑表示,門診常見腳踝扭傷若處理不當導致關節慢性不穩定甚至疼痛,呼籲傷者應及早就醫檢查與治療。外側韌帶較易受傷 踝關節因此不穩定而疼痛發炎姜典佑醫師表示,腳踝周遭的韌帶結構簡單可分成內側和外側2部分,內側叫做三角韌帶,外側可分成距腓韌帶和跟腓韌帶,通常內側韌帶比外側強壯,也因此外側韌帶比較容易受傷。一旦外側韌帶受傷治療不當,踝關節就有可能慢性不穩定造成疼痛,長期下來負重受力不平均,更可能造成關節炎。至於慢性不穩定的診斷方式,一般來說可用前拉測試和內翻測試來檢查,再輔以關節攝影或核磁共振檢查來確認。姜典佑醫師說明,一旦診斷出韌帶損傷造成慢性不穩定,這時因為韌帶品質不佳已無法做直接修補,因此就必須依靠周邊的支持帶或關節囊縫到腓骨做重建手術或是自體韌帶重建。別一味尋求推拿治療 延誤病情造成不可逆遺憾最後姜醫師強調,慢性踝外側不穩定其實在骨科門診是很常見的踝運動傷害後遺症,該如何治療只是一個大原則,患者若有類似情形應請教醫師或循正常管道求診,切勿一味尋求跌打損傷接骨師的推拿治療而延誤病情,造成不可逆的遺憾。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