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麻疹要注意 疫苗協對抗

麻疹要注意 疫苗協對抗

(優活健康網記者彭雅筠/綜合報導)因應近期國內外麻疹感染疫情頻傳,今年截至5月8日止,國內累89例麻疹病例,59例為國內感染,30例為境外移入病例,德國麻疹累計病例共11例。麻疹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的病毒性疾病,在世界各地發生,儘管有安全有效的疫苗,它仍然是全球幼兒死亡的重要原因。感染麻疹的特徵是發燒、全身乏力、咳嗽、鼻炎和結膜炎,然後會出疹。傳染期估計是從皮疹出現前五天到四天後,來自麻疹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感染性液滴可在空氣中傳播長達兩小時,因此,即使沒有人與人之間的接觸,疾病也可能在公共場所傳播。典型麻疹感染包括四個臨床階段: 潛伏期-潛伏期時間為6至21天(中位數為13天)。 前驅症狀-前驅期階段約二至四天,特徵是發燒、全身乏力和厭食,隨後出現結膜炎、鼻炎和咳嗽。 出疹-開始發燒後大約兩到四天開始出疹,由紅色的斑丘疹組成,通常先出現在臉部和頭部,隨後開始向下擴散,五到六天後依照出現的順序消退。 恢復期-咳嗽可能再持續兩週。麻疹病例約30%會發生一種或多種併發症,包括腹瀉、繼發性感染、肺炎、腦炎等。腹瀉是最常見的併發症(約8%),年輕患者中常見中耳炎發生(約在5%至10%),而大多數死亡個案則是由呼吸道併發症或腦炎引起的。麻疹併發症風險較高的群體,包括免疫功能低下的宿主(如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患者、服用免疫抑制藥物治療的患者)、孕婦、維生素A缺乏或營養狀況不佳的個體。懷孕期間得麻疹與嚴重的孕產婦及胎兒併發症風險增加有關,可能造成嬰兒出生體重低、自發性流產、早產、胎兒宮內死亡,也和孕產婦死亡的風險顯著增加。麻疹疫苗MMR(measles, mumps, and rubella)為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三合一疫苗,臺灣新生兒常規施打時間為12個月時施打第一劑及5歲到入學前施打第二劑。至於臺灣現行公費MMR疫苗則提供育齡婦女(15-49歲)施打,若目前未懷孕者,可檢具近3個月內德國麻疹抗體檢驗陰性報告,施打1劑,以預防婦女懷孕期間受感染導致胎兒先天性畸形,且接種疫苗後4週內應避免懷孕。婦女於懷孕期間,如經檢測未具德國麻疹抗體,應避免前往德國麻疹流行地區,並於產後儘速持德國麻疹抗體陰性證明,就近至各衛生所(臺北市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12區附設門診部)或合約院所接種1劑MMR疫苗,以保障母親己身及幼兒健康。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也提醒,民眾出入醫院或人潮密集公共場所等,應戴口罩以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此外,應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疫苗的幼兒至麻疹流行地區;如需攜6個月以上未滿1歲的嬰兒前往,可於出發前帶幼兒自費接種1劑MMR疫苗;一般民眾(特別是1981年後出生的成人)如計劃前往流行地區,出國前2至4週可先就醫諮詢評估是否需自費接種MMR疫苗。 

AI雙向互動 機器人造福眼科患者

AI雙向互動 機器人造福眼科患者

(優活健康網記者許雅茹/綜合報導)林口長庚不斷致力落實衛福部「醫病共享決策」,今年更針對糖尿病黃斑部病變病患推出長庚衛教機器人Dolly(多莉),它具有全台創新「AI語音雙向對話功能」及糖尿病黃斑部病變衛教專業資料庫,讓在診間前等候的眼科視力模糊的患者,也能透過語音詢問,聽衛教機器人回答,進行初步衛教,並於門診時與醫師確認疾病相關衛教資訊。打造更完整、連續性的自動化照護醫師看診時間有限、每天有眾多看診患者人潮,無法在有限的看診時間內完整理解,認知差異大,因此針對醫院病歷改造、醫師臨床決策輔助系統、智慧化醫療、大數據應用中心,以醫病共享、智慧醫療為起點,並以眼科患者方便獲取資訊方式–「AI語音雙向互動」功能,開創出全新照護系統。黃奕修醫師表示,多年治療一直致力於打造糖尿病黃斑部病變「自動化照護」,希望使患者獲得到醫療照護不僅只有看診時的幾分鐘,而應能更完整、連續性的照護。尤其黃斑部病變患者本身即視力較不佳、進診間常常又必須進行散瞳檢查,因此在進行疾病衛教時,如果能夠以用「聽」而非「看」的方式進行,對病患十分有助益。視野扭曲變形、出現黑影等症狀是致盲的主因之一近年來民眾高度用眼比例大幅上升,眼睛長期接受光線慢性刺激,視網膜血管受損,導致黃斑部病變患病年齡逐漸下降。糖尿病患者罹患黃斑部病變風險高於一般人,常見視力模糊、視野扭曲變形、視野出現黑影等症狀,是致盲的主因之一,建議糖尿病患者需定期進行眼底檢查,且早期發現、積極治療,可避免失明危機,讓血管恢復功能視力獲得改善。黃奕修主任進一步說明,機器人Dolly除了能夠幫助患者問題找到解答之外,此一智慧醫療平台還包含風險評估檢測,能夠協助找出高風險患者,使其能及時就診治療,此平台上線後,已透過風險評估檢測,包含糖尿病黃斑部病變(DME)高風險計算及視網膜影像AI輔助系統,幫助醫師確認高風險患者,轉診的後續治療,加以落實近年來政府力推之分級治療政策。

甲亢免驚慌,配合醫囑重拾健康

甲亢免驚慌,配合醫囑重拾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彭雅筠/綜合報導)甲狀腺亢進在台灣是相當常見的疾病,病患大多為20~50歲女性,其中以女性佔比較高,約為3:1,國際武打巨星李連杰也深受甲狀腺亢進折磨,去年被捕捉到英姿不再顯得老態龍鍾的樣貌,54歲的他看起來猶如80老人!新北市一名53歲女性,近期數月時常感到疲累、胸悶、喘不過氣、下肢水腫,體重也直線上升10公斤直到她到醫院求診,才將甲狀腺亢進控制下來,恢復正常美好生活。衛生福利部樂生療養院新陳代謝科吳秉豪醫師解釋,病患坦承過去有甲狀腺亢進的病史,但已數年未門診追蹤及服藥,經抽血檢查發現她的甲狀腺功能超過正常人2倍,多項症狀心搏過快、心臟衰竭都可能和甲狀腺亢進復發有關,在給予抗甲狀腺藥物及控制心搏藥物治療後,病患體重和心跳恢復正常,心悸、顫抖、焦慮、全身無力等症狀緩解,呈現良好的治療效果,也讓她願意繼續規律在新陳代謝科門診追蹤治療。甲亢有三大治療方式,包括了口服抗甲狀腺藥物、放射性碘治療及手術,國內多以藥物控制為首選,通常還會配合交感神經抑制劑及精神安定劑,來輔助控制心悸、手抖、焦慮等症狀,治療一般約需12至18個月,之後可逐漸在醫師指導下減少藥量進而到停藥,然而完全緩解機率僅20~60%,仍有相當數量的病患會復發。吳秉豪醫師提醒,若民眾發覺外觀上改變,諸如眼突、脖子腫,或是心跳快速、心律不整、手抖、體重驟減、四肢肌肉乏力、怕熱、失眠、易怒、緊張,眼睛異常,像流淚、怕光、眼睛酸澀、轉動不靈活等症狀,須盡速就醫讓專業醫師作進一步檢查與治療。而且患者飲食及生活習慣的調整十分重要,平日應避免熬夜及過度勞累,限制攝取含碘量較多之食物〈海帶、海苔、含碘鹽等〉,少吃刺激性食物(咖啡、茶、辛辣食物),避免暴飲暴食、戒菸並定期回新陳代謝科門診追蹤,自行停藥可能造成其他器官的併發症,如心臟病變(心衰竭、心律不整)、眼睛病變〈角膜受傷,視力受損〉、骨質疏鬆等,不可不慎! 

筷筷相傳  孩童筷拿好,健康學習好

筷筷相傳 孩童筷拿好,健康學習好

(優活健康網記者許雅茹/綜合報導),現在學校大多會特別教導西餐禮儀如何拿刀叉,卻往往忽略培養孩子正確拿筷子的重要性。根據107年調查指出,各縣市尚未開始重視學校午餐時間用筷子的飲食教育,孩子更常使用湯匙、叉子,以至於少用筷子,也就學不會如何正確拿筷子。根據同樣將筷子作為主要傳統飲食文化的日本調查,近年能夠正確使用筷子的人越來越少,18歲以上僅有54.2%拿夠正確拿筷子、兒童部分則有93.8%無法正確使用筷子。筷子是華人食具的代表筷子從文化層面看,筷子從竹加快,乃環境素材及飲食快樂的感覺,也是華人食具的代表,幾乎每一位華人父母,所謂「手把手」教給孩子的技術,就是拿筷子,這就是筷筷相傳,希望孩兒能拿得對、吃得開,人生順遂。拿筷子有益孩子手掌肌肉與耐力發展,也助於手部精細動作發展,正確拿筷子不僅夾菜省力,更能減少孩子用湯匙取代筷子造成的狼吞虎嚥,降低因吃太快造成慢性病肥胖之風險,同時也能讓孩子從細嚼慢嚥中品嘗食物的美味。用餐時使用筷子可以減少狼吞虎嚥的機會,對於穩定血糖有益,另一項針對學童的研究也指出,學童使用筷子的穩定性與語文類學習成效呈顯著相關。正確用筷及禮儀1)正確拿筷子: 勿使用太長或太短的筷子,拿筷子時筷尖齊頭,筷子頭部露出手部約1公分長度。 拇指前端輕輕固定在食指第二指關節前方。 筷子下側一根固定不動,僅動上側筷子。 若夾菜時筷子頭部呈交叉即代表使用筷子的姿勢是錯誤的。2)避免以筷子做出以下動作: 將筷子含在口中。 將筷子當作牙籤。 用筷子指別人。 將筷子直插在碗中。 用筷子敲擊碗盤。

母親節快樂!孕媽媽辛苦了

母親節快樂!孕媽媽辛苦了

(優活健康網記者許雅茹/綜合報導)有一種「長假」,不但不用上班又可躺在床上被伺候吃喝,讓人羨慕不已。但這種長假卻是每個安胎媽媽畢生難忘的痛苦回憶!在知名上市公司工作的吳小姐,35歲意外懷了老三,原本還在掙扎是否留下孩子,沒想到懷孕12周就出血,幸經詹德富醫師緊急處置後,展開長達126天的安胎人生。除了身體上的痛苦,與家人分離更難以承受安胎期間,吳小姐因子宮閉鎖不全,不但歷經兩次的突然出血及手術,甚至打針打到血管破裂,苦不堪言,但一想到「媽媽多挨一天針,寶寶就可以少插一天管子」,她依然乖乖躺在床上,過著如坐牢般的「完全臥床」生活,吃喝拉撒睡全在小小的病床上完成。除了身體上的痛苦,更讓吳小姐難以承受的是對家中大寶、二寶的分離及思念,再加上擔憂肚子胎兒能否保住的壓力,在懷胎28周時提早破水,原本已做提早生產的最壞打算,但高醫婦產部專業團隊竟讓破水的孕婦還可繼續安胎。懷孕最常見子宮頸閉鎖不全詹德富醫師說,孕媽咪如有出血、分泌物增加、子宮收縮等症狀,要特別注意且立即求診。到了懷孕中期最常見的是子宮頸閉鎖不全問題,應積極接受手術治療;已破水但仍需安胎時,則應多臥床休息。安胎期間孕婦承受很大的壓力,極需醫護人員與孕婦家屬共同努力,並給予鼓勵;孕婦長期臥床有可能造成肌力衰退,下床時除要慎防跌倒外,也需復健師協助才能快速恢復。在母親節前夕,期盼能帶給孕媽媽們最大的支持,祝福天下偉大的媽媽們:母親節快樂!

臉部按摩改善顏面神經麻痺

臉部按摩改善顏面神經麻痺

一般當出現顏面神經麻痺,多半都去找神經內科醫師,尋求神經內科藥物治療。不過曾罹患貝爾氏麻痺症的復健科醫師蔡定達表示,「臉部按摩」、「臉部運動」與「電療」,即可避免臉部肌肉萎縮,且幫助縮短療程、改善症狀不適。 蔡定達醫師解釋,貝爾氏麻痺在發病初期,通常兩天內顏面神經就會麻痺,一邊臉部肌肉失去功能,常出現歪嘴、半邊臉不能笑、喝水會漏、眼睛不能閉、容易流淚、吃飯食物卡在一邊、味覺消失或遲鈍、半邊臉部麻木、感覺遲鈍等症狀。除接受神經內科藥物治療,臉部按摩、臉部運動與電療等復健療程,也能幫助舒緩不適並減少後遺症。 蔡定達醫師舉例,一篇國外研究顯示,顏面神經麻痺患者若進行臉部按摩、臉部肌肉運動,可增加組織血液循環及攝氧量,對改善臉部肌肉僵硬、疼痛等,都很有幫助。另有一篇文獻回顧研究發現,中度、慢性顏面神經患者若能盡早做臉部肌肉運動,可改善臉部功能,且減少復原時間。 在復健療程當中,電療也是重要一環。「電療的目的並不是針對神經修復,而是避免顏面肌肉因缺少主動收縮而萎縮!」蔡定達醫師表示,對於顏面神經麻痺,最常見的復健療程為「肌肉電刺激」,這種電刺激方式是透過肌肉被動式收縮,減少肌肉萎縮後遺症風險。或者像紅外線、冷療等,也常用於肌肉放鬆,也有患者接受雷射、針灸等輔助治療,藉由不同刺激,訓練臉部肌肉功能。 蔡定達醫師叮嚀,出現顏面神經麻痺後,多數病患預後良好,而復原時間長短取決於神經受損嚴重度。只要有耐心,保持正常作息,並擁有充足睡眠、紓解壓力,配合規律臉部運動、按摩,以及定期接受電療等復健治療,輔以充足營養攝取,顏面神經麻痺狀況一定能得到改善,患者生活品質,也會有明顯提升。 

國人鈣磷比失衡達16倍補鈣白做工

國人鈣磷比失衡達16倍補鈣白做工

【優活健康網記者彭雅筠/綜合報導】根據102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統計,台灣人從7歲兒童到65歲長者,高達97.6%鈣攝取不足。而台灣人不只缺鈣情形嚴重,連體內鈣質吸收都發生問題。國健署建議,民眾飲食中應遵循最佳鈣磷比1.3 : 1的攝取量,可以有助於鈣質吸收,但多數人都未曾檢視過飲食中鈣磷比的含量。因此,為了解國人飲食中鈣質攝取狀況,營養師宋明樺檢測6種國人早餐常見組合,發現常見肉包、三明治、蔥油餅搭配奶茶、豆漿和美式咖啡的早餐組合,其鈣磷攝取量較國健署建議1.3 : 1標準最高竟不足16倍!大部分人從一天最重要的早餐開始,就因鈣磷比例失調影響鈣質吸收。 禾馨醫療小兒科陳映庄醫師強調,飲食中鈣磷攝取比例相差太多,對正值發育的孩童和需積極補鈣的老人家,會讓鈣質無法被充分吸收,長期下來還有可能影響生長發育與骨骼健康狀況。陳映庄醫師建議,民眾應該挑選好的鈣磷比且高鈣的食物來源,在既有的食材替換成起司、牛奶、黑豆芽等平衡飲食中的鈣磷比,才能有效增加身體對鈣質的吸收。 陳映庄醫師解釋,鈣和磷元素在體內的吸收和代謝是相互制約的,只要保持在適當的比例範圍,就可以確保鈣質被小腸充分的吸收,減少噬骨作用,進一步維持骨骼的生長發育。陳醫師表示,台灣人普遍對於補鈣食物仍有錯誤認知,門診常見媽媽因為孩子發育不好,拼命給小孩吃些「轉大人」的食物,如大骨湯、烏骨雞湯和魚肉類。醫師解釋,事實上,這些食物鈣質含量其實都不高,且鈣和磷的含量也相差過多,無法真正補鈣。 考量台灣民眾普遍缺鈣問題嚴重,陳映庄醫師建議,要杜絕缺鈣問題,可以從好的鈣磷比且高鈣的食材替換和多做戶外運動兩方面著手,達到增進鈣質吸收的效果。

國健署報告台平均每日11人因酒死亡

國健署報告台平均每日11人因酒死亡

【優活健康網記者彭雅筠/綜合報導】據國民健康署102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及106年委託計畫資料分析顯示,不當飲酒行為每年約導致4,500名國人死亡,平均每天就有11名飲酒者因此失去生命,造成約11萬人年損失,另有約4萬多人因不當飲酒而罹病,整體醫療資源損失約35億元,經濟損失更高達近549億元。台灣有將近一半的人具有ALDH2基因突變,無法正常代謝酒精轉化的乙醛,除引起臉紅外,還會導致心跳加快,頭痛,頭暈,噁吐,宿醉等症狀。美國史丹佛大學陳哲宏博士將其命名為「酒精不耐症」。乙醛已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為是一級致癌物質,帶有酒精不耐症的民眾飲酒更容易造成罹癌的風險。國人除了警覺酒精對全身性的傷害外,更應關注乙醛的毒性。飲酒對社會傷害廣泛,目前醫療及政府衛生政策仍迫切需要有合適的解決策略,台灣酒精不耐症衛教協會及台灣酒害防治協會結合學生的創意,共同發起5月9日為 <台灣無酒日>,提升酒精對健康傷害及酒精不耐症的認知,也希望大家一起正視並關注酒精使用及健康和社會議題。酒精不耐症衛教協會陳哲宏理事長呼籲:無酒、減酒、節酒、戒酒大家一起來,更希望每年5月9日訂為 <台灣無酒日>。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諶立中司長更提出「59無酒健康久久」的口號。台灣酒害防治協會理事長及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陳益乾主任,希望提醒大家酒精對健康的危害,也關注飲酒對社會、家庭等各層面造成的負擔,把無酒健康的概念帶給您所關懷的親人及朋友。

假牙不合小心口腔癌找上門

假牙不合小心口腔癌找上門

(優活健康網記者許雅茹/綜合報導)南投一名年近70歲的陳姓婦女,平時無抽菸、喝酒或吃檳榔的習慣,近兩個月舌頭經常破皮,而且同個部位反覆發作,於日前就診後耳鼻喉科醫師發現患者舌側緣明顯潰爛,進一步切片檢查確診為第二期口腔癌,研判應是陳婦多年前配置的活動假牙因為牙齦萎縮導致咬合不整,長久地摩擦刺激使潰瘍反覆發作而導致舌部癌變。蛀牙、不適合的假牙導致慢性潰傷吳昭寬醫師表示,發生在口腔部位的惡性腫瘤,譬如嘴唇、牙齦、舌頭、上顎等區域,都算口腔癌,其中最好發在兩個部位,一個是舌頭,另一個則是口腔頰黏膜。除了菸、酒及檳榔等三大致癌因子外,蛀牙、歪的智齒、拔牙後殘留的牙根或是不適合的假牙等,都可能因為不斷的刺激、摩擦口腔組織,導致慢性潰瘍,久了出現像是紅斑、白斑、疣狀增生等癌前變化,如果置之不理,就可能會導致口腔癌。年長者假牙需定期追蹤狀況許多長輩配戴假牙後,一戴就是二十年,縱使假牙出現鬆動、不合的情況,也是忍耐續用。牙科曾光暉主任表示,年齡的增長與配戴假牙之後,牙床可能會有變化,建議應定期至牙科門診回診追蹤牙齒狀況,不只是調整假牙,也要保養剩下的真牙。吳昭寬醫師提醒民眾應定期安排篩檢,若出現嘴破持續超過2週以上沒有癒合,或是口腔內部有白斑、紅斑、硬塊,不明原因出血、頸部淋巴腫大等異常症狀,應盡早至醫院接受醫師診療。

媽媽、阿嬤是行動早療神隊友

媽媽、阿嬤是行動早療神隊友

(優活健康網記者許雅茹/綜合報導)畫出大愛心的七歲「小青蛙」、用「蘑菇扣」拼出家中小狗和狗屋圖案的四歲「多多」、會獨立唸故事書的四歲「寬寬」,接受「行動早療」服務的慢飛天使和陪伴的老師聯手,在母親節前夕為辛苦的媽媽或阿嬤送上窩心小禮、表達感謝。看見孩子在行動早療中逐漸進步「進步超多的!」小青蛙媽媽透過影片訴說女兒小青蛙的改變。小青蛙約莫一歲的時候成為行動早療的服務對象,六年多來從躺著不會動,進步到會翻身、穩坐在椅子上、用屁股坐著移行、上下床墊、扶著桌子站立、聽得懂話、開始「仿說」這是行動早療團隊、孩子、媽媽三方合作,建立良好互信、互動的結果。行動早療組長蕭振民語言治療師指出:「雖然仿說是語言發展的初階表現,畢竟是開口說話了,接下來若聽得懂別人說的、講得出自己想的、答得出別人問的,逐漸就有了溝通的功能。」主要照顧者的媽媽或阿嬤是療育成效的關鍵媽媽和音樂治療師發現小青蛙有很好的節奏感,多方嘗試用音樂來誘發及強化她學習坐跟站的意願及耐力。物理治療師麥文彥表示,小青蛙受限於天生疾患,腿部細弱、肌肉無力,本來沒有預期她這麼快就能夠移位,沒想到現在她已經可以自己扶著桌子站立了,雖然離行走的目標還有一段距離,可是過程中她的努力及媽媽的堅持,看在眼裡著實感動。以「家庭」為中心的服務模式是行早的特色,除了接受早療的孩童,身為主要照顧者的媽媽或阿嬤也是療育成效的關鍵,因此,行早團隊特別依據孩童的特質設計母親節窩心小禮,一起獻給並肩作戰的神隊友。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