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重症醫師的告白:不要成為孩子的壓力

重症醫師的告白:不要成為孩子的壓力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許雅茹/整理報導)「我不希望我的兒子,在面對困難的醫療抉擇時,要承擔我現在看到家屬的壓力。」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暨內科加護病房主治醫師陳易宏表示,在臨床時常遇到重症患者無法表達意願或事前未做好決定,以至於醫療決定的責任和壓力,都落在家屬身上。為了不讓自己的家人和孩子,未來也面臨同樣的窘境,陳易宏與太太日前相偕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加護病房為預立醫療執行最前線陳易宏指出,隨著科技進展,三、五十年前慢慢有加護病房和重症的照護,然而,對於人權、尊嚴的提升,似乎沒有跟上科技的腳步。「維持失智症、重度昏迷等這些病人生命所需的醫療,當病人意識清楚的時候,他有權利拒絕,為什麼意識不清就沒有權利了呢?病人在還沒插管之前可以拒絕,插管之後為什麼就沒有權利拒絕了呢?」。當過往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和當今的《病人自主權利法》問世後,陳易宏意識到人性的尊嚴和人文,是日漸進步以及被實現的。他指出,加護病房正是預立醫療執行的最前線,而平日在臨床上所遇到的問題,驅使他有強烈的意願來接受預立醫療照護諮詢門診。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減輕家屬壓力「有沒有什麼保障,在我沒有辦法享受生命的價值的時候,不要再去維持我的生命?」陳易宏與太太結婚以來,太太一直問他這樣的問題。陳易宏說明,太太是一個非常獨立自主的人,總認為生命的價值高於生命的本身,生命的體驗高於生命本身,當一個人沒有辦法再享受音樂、文學、大自然等等,無法感受風吹過身上的感覺、聞到花草的香氣,她覺得生命是沒有價值的。因此,當《病人自主權利法》在今年上路,太太也就趕緊一起來簽署。總是在感受患者病情沒有好轉,此時陷入兩難的家屬的心情,陳易宏不希望兒子,將來在面對困難的醫療抉擇的時候,也要承擔他現在看到病房家屬的壓力,他提及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對自己、家人、孩子是最好的遺囑。

音樂讓乳房攝影更加輕鬆!

音樂讓乳房攝影更加輕鬆!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許雅茹/整理報導)劉媽媽說:「健康服務中心一直打電話要我做乳房攝影檢查,聽說很痛一直不敢去檢查,邀請電話不斷,感覺不好意思再推拖了,只好去檢查。結果發現初期乳癌,治療後恢復良好,現在還能遊山玩水。所以不要聽說檢查會疼痛就拒絕乳房攝影檢查!每天約31位女性被診斷罹患乳癌臺北市萬華區健康服務中心容笑英主任表示,乳癌為全國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發生高峰在45-69歲之間,約為每十萬名女性188-194人。依據衛生福利部106年死因統計年報及國民健康署105年癌症登記年報顯示,女性乳癌標準化發生率及死亡率分別為72.99及12.6(每十萬人口),每年逾萬名女性罹患乳癌,逾2,000名女性死於乳癌,相當於每天約31位女性被診斷罹患乳癌、6位女性因乳癌而失去寶貴性命。藉由播放音樂轉移痛覺的注意力,降低疼痛容笑英主任表示,經探索發現女性拒絕再次接受乳房攝影的原因,首因是難以忍受篩檢過程中乳房受擠壓之疼痛感。萬華區健康服務中心護理師運用「巧推」(Nudge)理論融入癌症篩檢推廣策略,有助於乳房攝影時藉由播放音樂轉移痛覺的注意力,降低疼痛感受。經由改造環境中情境,以提升女性定期進行乳房攝影檢查。萬華區健康服務中心於107年2場次60位女性乳房攝影檢查中播放音樂,結果發現簽署2年後再次接受乳房攝影比率為100%,高於一般受檢女性(對照組91.67%)。因此,於108年持續且擴大作法,並增加放射師衛教女性「乳攝檢查時疼痛是正常的」,給予情緒上支持,緩和檢查時緊張度,以探索提升女性接受乳房攝影的有效策略。

肺癌又腦瘤光子刀兵分兩路速擊癌

肺癌又腦瘤光子刀兵分兩路速擊癌

肺腺癌屬於肺癌的一種,屬於非小細胞癌,不同於鱗狀細胞癌,肺腺癌較好發於女性,且腫瘤擴大較慢,症狀不明顯,診斷出來時往往已是晚期!一位58歲男性患者,因咳嗽帶有血絲,檢查出肺腺癌的同時也發現腦部腫瘤,澄清醫院中港院區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梁家郡表示,由於化療藥物難進入腦部,該患者接受一次性超高劑量的標靶光子刀治療後,腦部腫瘤消失,讓患者更安心持續治療肺腺癌。    但這位患者連續咳嗽三週,呼吸過喘又咳出血絲,檢查出在左肺上葉有一顆約4.6公分的肺腺癌,再以腦部核磁共振發現在右腦頂葉有一顆約0.4公分的腦瘤,極可能是肺腺癌的轉移,雖然該患者沒有出現腦瘤的症狀,行動自如,在醫療團隊的評估後,採取兵分兩路擊殺癌細胞。    梁家郡醫師表示,腦腫瘤除開刀外,為避免10到15次全腦放射的可能後遺症,而化療藥劑又不容易由血管進入腦部,因此利用精準的三度空間立體定位鎖定才0.4公分的腫瘤部位,做一次性超高劑量的標靶光子刀放射治療,是目前很好的治療選項。該患者於去年11月接受這樣的標靶光子刀治療後,於今年3月間做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其腫瘤已消失不見,目前該患者已再接受肺腺癌的化療和免疫療法,他的肺腺癌已由原來的4.6公分縮小為2.8公分,顯示這樣的治療獲得效果。    梁家郡醫師表示指出,這種超高劑量標靶光子刀放射治療,最適合小於3公分、少於3顆的原發或轉移性腦腫瘤、聽神經瘤、腦膜瘤、良性動靜脈畸形、腦下垂體瘤。尤其是有乳癌和肺癌症病史的民眾,特別要注意轉移性的腦瘤,發現自己有頭暈頭痛、想吐、肢體無力等症狀,最好能進一步做腦部影像檢查。  

早產兒照護眉角多事先預防少遺憾

早產兒照護眉角多事先預防少遺憾

當許多家庭沉浸在足月新生兒誕生的喜悅中時,部分父母卻因早產兒「巴掌仙子」的來到,感到無比擔憂…亞東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梁翔醫師表示,巴掌仙子或許剛開始各項成長指標比較不理想,但是只要經過醫護團隊及家長的悉心照料,仍然可以跟其他足月出生的孩子一樣跑跳自如,甚至表現得更加傑出。為了瞭解早產寶寶出院後的健康狀況及生活適應情形,亞東紀念醫院特於今年母親節前,舉辦「早產兒回娘家」活動,邀請50對早產兒父母帶著寶貝齊聚一堂,分享小小巴掌仙子的成長奇蹟,共度一個溫馨的母親節。預防早產比治療重要  母體體內待足能降低合併症機率梁翔醫師指出,早產兒依據出生體重分為「低體重」,即出生體重低於2500公克;以及「極低體重」,即出生體重低於1500公克。由於各器官尚未成熟,低出生體重的早產兒比一般足月兒更容易出現發展遲緩的問題。如何讓每位早產兒都能定期追蹤生長發育情形,適時給予介入是醫療團隊跟早產兒家庭共同關心及努力的目標。推薦家有早產兒的父母們可多加詳閱國民健康署e化平台刊載的「早產兒居家照顧手冊」,其內容涵蓋早產兒照護相關知識及技能,能幫助父母照護每位巴掌仙子平安長大。梁醫師進一步說明,造成早產因素眾多,目前已知的相關原因包括: 生活習慣:抽菸、喝酒、使用成癮藥物; 孕前狀:如懷孕年齡小於18歲或大於40歲、未婚懷孕及子宮閉鎖不全等現象; 孕期狀:如感染、發燒、多胞胎、子宮有畸型及胎兒染色體異常或先天性畸型等。如能提前預防、排除上述情況,便能減少早產機率。胎兒能在母體的時間愈久達到足月,得到合併症的機會愈低。早產兒照護眉角多 居家環境特重防汙抗染梁醫師表示,早產兒因為各器官的不成熟,容易有各種問題,常見的合併症包括: 急性的:呼吸窘迫症候群、腦室內出血、開放性肺動脈導管、壞死性腸炎及敗血症等; 慢性的:有慢性肺病、視網膜病變、腦室旁白質軟化症及聽力影響等。梁翔醫師呼籲,家有早產兒的居家環境應避免空氣污染,建議不要抽菸或燒香。居家照顧上要特別注意預防感染,特別因為早產兒的抵抗力低,照顧者要勤洗手,避免到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如百貨公司、餐廳等,同時早產兒也應定期完成所有預防注射。亞東紀念醫院小兒部主任梁昭鉉醫師提醒,部份長大後的早產兒,也許有發展遲緩的問題,在生理成長或動作發展方面,應注意他們的身高、體重及頭圍是否配合矯正年齡;此外,早產兒需要更多的營養才能追得上正常嬰兒的生長發育。梁昭鉉醫師呼籲,早產兒併發症的後續門診追蹤檢查,是早產兒成長非常重要的一環,包括:生長發展評估、神經肌肉發育評估、心智發展、視力發展等,都是需要父母和照顧者共同努力,才能達到「早期發現,早期療育」的目標。

肥胖救星棕色脂肪不致胖助燃脂降糖

肥胖救星棕色脂肪不致胖助燃脂降糖

國健署2018年公布其調查結果指出,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破4成5,平均每二人就約有一人處於肥胖狀態。肥胖是目前全球共同面臨的重大健康議題,它與許多疾病密切相關,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血管疾病、腦中風、脂肪肝、癌症(乳癌、大腸癌、肝癌等)等。比起健康體重者,肥胖者發生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及血脂異常的風險超過3倍。 一般人容易誤以為,脂肪是造成肥胖的元兇。花蓮慈濟醫院林欣榮院長表示,脂肪組織分兩種,一是儲存能量為主的白色脂肪組織(white adipose tissue, WAT),另一種則是以燃燒能量、代謝為主的褐色脂肪組織(brown adipose tissue, BAT)。白色脂肪組織能存儲過剩的能量,細胞內型態上為單一、大顆油滴;相較於白色脂肪組織,褐色脂肪組織被認定為「好的」脂肪,除了可以消耗能量,研究證實褐色脂肪與肥胖、高身體質量指數、高血糖呈負相關。如何增加成人體內棕色脂肪細胞的比例,是近年學界努力的目標。 今年「第十二屆泛太平洋幹細胞及癌症研究研討會(12th Pan Pacific Symposium on Stem Cells and Cancer Research , PPSSC)」,有來自美國、中國、香港、日本、越南等地的幹細胞研究領域的二十三位重量級大師齊聚。其中,專精棕色脂肪研究、同時也是美國哈佛大學喬斯林糖尿病中心(Joslin Diabetes Center)研究計畫主持人的曾玉華副教授分享了最新的棕色脂肪細胞研究成果。 曾玉華副教授表示,棕色脂肪能快速燃燒葡萄糖和血液中游離脂肪酸,產熱而無副作用,因此被視為治療肥胖、糖尿病等代謝症候群的一個重要解方。不過隨著年紀增長,棕色脂肪細胞的比例就大幅下降。花蓮慈濟創新研發中心副研發長韓鴻志表示,目前研究發現,米色和棕色這兩種深色脂肪代謝血糖和脂肪的能力極強,可大量產熱,能有效降低血糖和血脂,另一個附加效果就是能幫助減肥,因此花蓮慈濟創新研發中心持續尋找活化棕色脂肪組織的機轉,誘導白色脂肪轉換成棕色脂肪的應用,將有助於體內代謝能力,並抑制現代高脂飲食、缺乏運動、遺傳等因素造成的相關代謝疾病。 這次美國哈佛大學喬斯林糖尿病中心與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除了將攜手合作活化棕色脂肪組織的研究,林欣榮院長表示,乳癌細胞也都包圍著脂肪組織,未來也將與曾玉華教授合作利用脂肪組織的特性,找出更好的對策克服乳癌。 

引導員工減壓管理電玩網路是新解方

引導員工減壓管理電玩網路是新解方

  根據董氏基金會最新公佈2018年上班族壓力及紓壓方式資料顯示,上班族紓壓方式與年齡相關,年長者多用「運動」及「宗教活動」方式紓壓;而年輕上班族用「睡覺」及「玩電動或線上遊戲」方式紓壓比例高。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2018年回收匯整1,138份問卷,分析後發現,上班族在職場上感到壓力的事件前五名分別為-「業務」、「健康」、「時間」、「上司/主管」、「進修」。不同性別有明顯差異,男性較偏好「睡覺」、「玩電腦或線上遊戲」,女性則為「找親友訴說」、「逛街、買東西」。 葉雅馨進一步說明,從2002年起至今調查皆顯示,看電視、電影為上班族紓壓首選,此紓壓方式雖然簡便易行,但需注意長時間久坐可能對身心帶來的反效果,建議在家中觀看時可邊做簡易的伸展運動,讓身體真正獲得恢復。 另根據一篇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以網路為基礎的自我引導壓力管理」能夠減少深陷壓力所苦的員工出現心理及工作相關的健康症狀。該研究對象包括264名感知壓力症狀升高的員工,將其隨機分配到「以網路為基礎的自我引導壓力管理實驗組」與「六個月等候對照組」,透過開始至治療7週後,及六個月結束後的追蹤,比較兩組的感知壓力、心理健康及與工作相關。葉雅馨提醒企業主關心員工心理健康,可協助員工建立情緒檢視及紓壓習慣,提供員工自主減壓的線上專業資源,透過雙向的協助讓上班族養成自我壓力管理及求助的習慣,達到真正的工作與生活平衡。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表示,網路自我壓力管理是個可近性高的方式,只要有網路隨時可以進行,其隱密性可增加害羞內向者使用。他說明,網路自我介入訓練並非適合所有人,其持久性、介入效果較臨床成效低,建議作為輔助使用,適合剛開始有壓力症狀但還不是很嚴重時應用,例如感到輕微工作壓力時進行,幫助自己緩解症狀並建立正向的態度。通常情況嚴重者會比較封閉不願意尋求協助,而網路自我介入訓練可增加尋求正式醫療協助的意願,他提醒,網路自我介入效果見仁見智,應用者本身的努力及尋求態度很重要,適合本身有意願且主動的上班族應用。  

想變美?提防母親節醫療優惠廣告陷阱

想變美?提防母親節醫療優惠廣告陷阱

母親節將近,許多人利用假期選擇去醫美診所「改頭換面」,或是購買醫美療程當作孝敬媽媽的母親節禮物;許多醫美診所也趁機於網路推出各項醫療優惠活動吸引民眾。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民眾把關,加強淨化醫療廣告,統計自105年至108年4月,裁處違規醫療廣告案共347件,達2,353萬元罰鍰,其中網路醫療廣告佔280件(80.69%),計新臺幣1,718萬元罰鍰;電視醫療廣告佔20件(5.76%),計新臺幣323萬元罰鍰;其他(傳單、報章雜誌)醫療廣告佔47件(13.55%),計新臺幣312萬元罰鍰。醫療法第86條規定:「醫療機構不得以優惠、團購、直銷、消費券、預付費用、贈送療程或針劑等具有意圖促銷之醫療廣告宣傳。」,依同法103條裁處新台幣5萬至25萬元罰鍰。因此,診所搭母親節商促熱潮推出的各項優惠活動廣告,於官網或其他商業網站平台刊登「母親節活動已經開跑啦!活動期間滿千就送百喔!滿三萬還可以抽獎。」這類促銷訊息,實已違法。臺北市衛生局呼籲民眾,不要被天花亂墜的廣告和五花八門的行銷手法所影響,切勿看到低價促銷就衝動付款,治療前應妥善與醫師溝通要改善部位,由醫事人員親自執行療程及確實瞭解療程效果,不要預付訂金,預購療程,以降低醫療消費風險並保障自身權益。民眾如對美容醫學有相關疑問,臺北市衛生局網站美容醫學專區(網址:https://health.gov.taipei/Content_List.aspx?n=4FE149A73EB78603)載有法令及衛教供民眾參考查詢。此外,衛生福利部亦提供醫療機構及醫事人員查詢(路徑:首頁/便民服務/常用查詢),若有相關問題需諮詢,可撥打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外縣市可撥打02-27208889)轉7100洽詢。

日常生活五妙招 可助氣喘不來找

日常生活五妙招 可助氣喘不來找

今年11歲的陳小弟,從8歲起就被醫師診斷有氣喘病況,平時並無規律回診就醫,都是等到氣喘發作才緊急就診,每當病情有改善且無不適症狀時,又不按時吃藥,因此一旦碰到感染、刺激物、過敏原或氣候劇烈變動等影響,便導致嚴重急性發作,常須住院接受治療,不僅影響學習與生活品質,也徒增自己和家人身心負擔。 每年5月第一個星期二為世界氣喘日,今年全球氣喘倡議組織(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INA)將宣導主題訂為「讓氣喘停下來」,呼籲民眾可透過評估與觀察日常症狀,遵醫囑定期回診,以及配合醫師指示正確用藥持續治療,積極控制氣喘,讓氣喘穩定停下來。   氣喘患者未定期回診或按時用藥 恐招呼吸衰竭 氣喘是一種常見且可達嚴重程度的慢性病,最常見的臨床症狀是慢性咳嗽,咳嗽的同時可能合併痰音。由於氣喘患者的呼吸道長期處於發炎狀態,易受刺激物影響,且許多氣喘患者會因平時沒有症狀發生或暫時緩解,因而擅自停止、減量用藥,導致氣喘反覆發作,嚴重時更可能會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根據國民健康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NHIS),12歲以下兒童氣喘的盛行率是5.6%,其中有73.3%沒有定期回門診追蹤,而67.2%完全沒有使用治療氣喘的處方藥。為避免氣喘反覆發作,氣喘患者平時除避免碰觸誘發因子外(包括:塵蟎、灰塵、花粉、氣溫急遽變化、病毒感染及二手菸、三手菸、空氣汙染等因素),應當規律就診,以及遵從醫師指示按時用藥。   日常生活五妙招 可助氣喘不發作  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供日常生活控制氣喘五妙招,讓氣喘患者有效控制疾病,增進健康與生活品質︰ 第一招、定期回診,規律用藥:氣喘患者需長期且規律的使用藥物來穩定氣管發炎狀況,家長應遵照醫師指示,教導小朋友正確服用藥物,並定期帶小朋友回診,讓醫生評估氣喘狀況,才能有效控制氣喘狀況。 第二招、時常打掃,遠離過敏原:家中的寢具、絨毛玩具及布製品,容易藏匿塵蟎或沾黏寵物毛髮,不常接觸到的地方也會堆積灰塵,引發氣喘患者不適,應維持定期清掃的好習慣;建議打掃時戴口罩、保持空氣流通,並用吸塵器或濕抹布取代掃把,減少灰塵飛揚。 第三招、外出戴口罩,保護呼吸道:氣喘患者容易受病毒感染,有感冒症狀要盡早治療好;此外,為減少冷空氣及空氣中汙染物質(二手菸、花粉、廢氣等)的影響,外出時應隨時注意保暖、戴口罩,避免吸入刺激物及冷空氣,引發呼吸道不適,導致氣喘發作。 第四招、少吃冰冷食物:夏天即將來臨,許多人都喜歡吃冰品、喝冷飲等來消暑,但冰冷食物會刺激氣管收縮,引發患者咳嗽、有痰等症狀。氣喘患者如果想吃冰,平時需按照醫囑服藥、並定期回診穩定病情,避免氣管處於發炎狀態,且注意食用冰冷食物時不能過量或猛然食用。 第五招、氣喘控制評一評,掌握照護狀況:對於已罹患氣喘的國人,國民健康署引用GINA的資料,提供民眾簡易的評估表來檢視氣喘控制狀況;如控制不佳,應盡速與醫師詳細討論治療計畫,以即時掌握正確治療時機。

長期鼻塞要注意 鼻腔塞滿乳突瘤別大意

長期鼻塞要注意 鼻腔塞滿乳突瘤別大意

(優活健康網記者彭雅筠/綜合報導)長期不知原因鼻塞的人要小心,南投有一名40多歲黃姓女子,沒有其他感冒的症狀卻經常反覆感到鼻塞,右邊鼻子擤出來的鼻涕還帶有血絲,就醫後經內視鏡檢查,發現黃女右鼻腔長滿腫瘤,經切片證實為倒生性乳突瘤。醫師安排內視鏡鼻竇手術併微型吸絞器切除後,鼻塞情形明顯改善,術後恢復良好。國軍台中總醫院耳鼻喉科賴文森醫師(現支援衛福部南投醫院)表示,乳突瘤顧名思義是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而產生的良性腫瘤,是一種非常微小的DNA病毒,較常感染人類表皮及黏膜組織,經過多年來在分子生物學、流行病學及臨床醫學等領域的研究,人類乳突病毒在子宮頸癌化所扮演之直接、必要角色。但如果長在口腔、口咽、或喉部,患者可能會出現喉嚨異物感或聲音沙啞等症狀。然而,長在鼻腔的「倒生性乳突瘤」則可能會出現單側鼻塞、流鼻血、頭痛等症狀,目前確切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的原因與過敏、慢性鼻竇炎和病毒感染有關。需要注意的是,鼻腔倒生性乳突瘤與鱗狀上皮惡性腫瘤有相關,不可大意,且復發機率不低,手術後仍可能復發,建議應定期返診追蹤。長期單側鼻塞一般都隱藏著鼻部病變,除了常見的鼻中膈彎曲、鼻甲肥厚,多數也與單側鼻竇炎有關。其中,約七成是慢性鼻竇炎,近兩成是黴菌感染,其他與倒生性乳突瘤及惡性腫瘤有關。根據國外研究發現,有息肉增生的單側慢性鼻竇炎患者更可能發生惡性腫瘤和倒生性乳突瘤。所以無論大小鼻塞,或以前沒有出現過的症狀,特別是單側鼻塞時,更應提高警覺,立即求診專科醫師,早期就醫,早期治療。

報稅季來囉!健保費可全額列舉扣除

報稅季來囉!健保費可全額列舉扣除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許雅茹/綜合報導)5月報稅季來囉!許多民眾常會詢問:「報稅時,107年的健保費繳納金額要如何查詢得知?」健保署表示,民眾所繳交的健保費和補充保費可在申報個人綜合所得稅時全額列舉扣除,不受2萬4,000元保險費扣除額限制。健保費查詢:網站、電子申報軟體107年度健保費繳費金額要如查詢,除了可向所屬投保單位及扣繳補充保險費單位申請外,還有以下更便利的查詢管道:1)健保署網站利用已註冊健保卡或自然人憑證,進入健保署網站「個人健保資料網站服務作業」查詢。2)電子申報軟體5月報稅期間,利用已註冊健保卡或自然人憑證透過綜所稅電子申報軟體進行查詢。此外,民眾還可透過手機下載APP,進行快速認證及相關程序,日後可以隨時查詢過往的就醫紀錄,包括用藥、檢驗檢查報告、疾病評估、風險預測等,自我健康管理。如對健保費繳費金額或健康存摺查詢有疑問的話,可直接詢問健保署諮詢專線。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