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12歲以下孩子 安全感培養術!

12歲以下孩子 安全感培養術!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用「愛與尊重」對待孩子,為何換來孩子的自私和不尊重?讀了不少教養工具書,那些妙招對我的孩子都不管用?明明很愛孩子,卻常在某個瞬間理智斷線,忍不住對他抓狂?不知不覺間,發現自己成了曾經最討厭的那種父母?該怎麼做,才能讓教養不再是「知道但是做不到」的理論? 好的教育,不應只局限於對孩子行為的訓練和矯正,更重要的是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看見自己和孩子的內在需求,療癒每個迷失在育兒焦慮的父母。覺知,讓你探索自己,真正連結到孩子的心,讓內在智慧指引你與孩子一起成長,共同完善自我。0~12歲孩子的「安全感」這樣培養!0-3歲母乳餵養,擁抱、撫觸孩子,經常告訴孩子:「我愛你。」讓孩子與你的生活保持在一種有秩序、有規律的環境中。和諧的夫妻關係,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安全感禮物,所以父母親彼此應時常說。3-6歲任何情況下必須與孩子分離都要如實地告訴孩子原因,並讓孩子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再見面,同時遵守約定。盡可能不在孩子面前發生衝突,如果發生爭執,要明確地告訴孩子:「這是父母的情緒導致的事情,與你無關,爸爸媽媽永遠愛你。」到達一個新環境時,首先為孩子介紹新環境,並陪伴孩子適應新環境,直到孩子。6-12歲讓孩子感受到「不論發生了什麼,爸媽都會和我站在一起,支持我」。時常和孩子分享:自己今天犯了一個什麼錯,在錯誤中發現了什麼。讓孩子體驗到「錯誤是最好的學習機會」。示範或者告訴孩子如何去彌補自己的失誤。(本文摘自/覺知教養:看見自己和孩子的內在需求,療癒每個迷失在育兒焦慮的父母/野人出版)

道德束縛了女人的心 妳應當好媳婦?

道德束縛了女人的心 妳應當好媳婦?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在過去台灣的傳統社會中,生女兒不是一件受歡迎的事。傳統認為女性最後還是要嫁到別人家,成為別人的家人,奉養別人的父母,所以有些父母認為,對女兒不需有太多照顧、培養,不然是在「幫別人養女兒」。問題是,進入新的家庭後,沒有過去的感情,過往家庭也沒有給自己太多資源,讓自己培養技能,如此,女性進入新的家庭,似乎只能「好好照顧家庭的每個人」。只有去證明自己是有用處的,才能被留下來,在這個家吃一碗飯。因此,過去家世較好、疼愛女兒的家庭,可能會準備相當的嫁妝,來讓夫家「不要看不起我們」,以免女兒嫁過去被欺負、不幸福。在舊有傳統社會,有許多女性,不論是在自己家,或是在夫家,可能都必須不停地「證明自己很有用」,因此,成為一個「孝順的好女兒」,結婚後成為一個「孝順的好媳婦」,一肩扛起家裡的許多工作,是自己獲得在家庭中一席之地,不會讓人覺得麻煩、被人覺得沒有用的方式。到了現代,社會的變遷很快,女性在社會上的地位提升,也有越來越多的資源,讓女性能夠提升自己的能力,養活自己,工作上表現亮眼,不再是以前被別人決定人生,隨意輕賤的「苦命女性」形象。只是,外在世界變遷雖快,但有時,傳統觀念與社會期待的更新不及,即使身為各方面能獨立自主的女性,身邊的女性長輩,特別是母親,仍不免諄諄教誨著做女兒、做妻子或做媳婦的道理;進入新的家庭後,婆婆若自己曾為家庭做了許多犧牲、放棄許多自我,帶著這樣的痛苦,很難不期待媳婦應該跟自己一樣,負起責任,做出一定的犧牲。有時,甚至必須看到媳婦有這樣的犧牲與痛苦,婆婆才會感覺到「自己為這個家的付出是值得的」,是有被家人尊重的。那麼,抱著舊社會的觀念,期待新社會的女性,「被壓迫的感覺」油然而生。即使有自己的觀念與想法,被這些舊社會「妻子、媳婦裹腳布」纏住的女性們,要擺脫這些根深蒂固、如影隨形的傳統觀念,並不容易。即使覺得這些舊觀念並不合理,但這些把持傳統的權威聲音太巨大,仍在這些聲音中長大的女性,並沒有足夠的勇氣反抗或忽視。於是,這些處在舊社會與新社會過渡狀態的女性,夾在外在環境與內在聲音的衝突中,痛苦不堪。(本文摘自/他們都說妳「應該」──好女孩與好女人的疼痛養成/寶瓶文化)

先生外遇 其實你並沒有那麼在意!

先生外遇 其實你並沒有那麼在意!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某一次,有位女性找我商量「老公向她坦承自己外遇」。當她聽到先生坦白的那瞬間,腦袋一片空白,內心湧起極度的憤怒,眼淚流了下來,還出現一股「想要嚴懲做出背叛行為的老公」的衝動。這時候該位女性問了自己:「心啊!我對老公的憤怒是我自己的感覺嗎?」結果「心」回答:「不是的!這是婆婆植入的感受!」「咦?這是婆婆植入的?」聽到這句話時,她的感覺有點糟,原本的憤怒也瞬間降了下來。接著再問「心」:「心啊!婆婆對我灌輸了什麼感覺?」「心」回答:「婆婆灌輸了『妳沒有好好照顧我兒子,做為一個女人不及格』且相當憤怒。」她繼續詢問:「既然如此,心啊!我對老公外遇這件事有什麼感覺?」「心」答道:「沒有任何感覺。」女性反問:「咦?心啊!我老公外遇我竟然沒有任何感覺嗎?」「心」告訴她:「因為妳的內心總是波瀾不驚。」「我的確是對老公的外遇沒有任何感覺!」這位女性突然便坦然接受了。之後該位女性無視害怕挨揍而惶惶不安的先生,回到了普通的生活。她笑著說,雖然將老公當作空氣般毫不在意感覺有點不可思議,但是可以專注於眼前自己想做的事,不知怎麼地感覺很好。聽說之後外遇的先生變得開始會照顧孩子,以及幫忙做家事。雖然太太什麼也沒說,但先生開始回家吃晚餐,不知不覺間便闔家團圓了。說出「討厭就是討厭」就能獲得自由另外,有某位女性即使只靠先生的收入就足以生活,卻還是在外從事吃力的工作。該位女性從事的工作經常遭受他人貶低或辱罵,她卻總是帶著笑容工作。雖然令人敬佩,但另一方面,也讓我覺得有些不自然。於是我請該位女性問問自己的「心」:「心啊!我的靈魂究竟在追求什麼?」「心」回答:「從先生的支配中獲得自由。」之後我了解,原來該位女性一直很害怕先生。先生是個動不動就情緒煩躁、說話大小聲的人,所以她沒辦法向先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就這樣度過了數十年。我也因此理解為什麼該位女性的笑容總讓人感覺不自然了。該位女性在先生面前問「心」,「心」告訴她:「妳可以表現出自己的情緒!」於是該位女性對著先生一口氣發洩了從前累積至今的憤怒。原以為先生會加以反擊,沒想到從那之後,先生對她變得很溫柔。此後該位女性藉由聽從「心」的指引,表達「討厭的事就是討厭」之後,變得愈來愈自由。有一天,她彷彿從惡夢中驚醒,發覺:「咦?為什麼我要做這麼辛苦的工作?」之後該位女性豁然開朗,她因為對努力工作的先生感到愧疚,所以選擇了照顧和先生一樣不易相處的人的工作。她也察覺到:「我應該還有其他更想做的事!」而漸漸地可以依照自己所想活下去。(本文摘自/你的感受不是你的感受:找回心靈自由,不受他人左右的「自我暗示」練習/遠流出版)

只要配合肩膀起伏 就能把主管變和善

只要配合肩膀起伏 就能把主管變和善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一開始很難看出呼吸時肩膀的起伏,但這時不要只集中注意力在肩膀,而是隨意地看著對方的整個身體,不特別聚焦在某一點,這時就可以看見「肩膀跟著呼吸上下移動」。之後不斷重複「吸氣時,配合對方的動作慢慢地向上抬起自己的肩膀;吐氣時,配合對方的動作慢慢地放下肩膀」的動作。該位女性在電車中以坐著的乘客為對象練習,結果對方「咚!」地就睡著了。配合呼吸的過程中,自己緊繃的身體放鬆的瞬間,對方就睡著了,因此能得知「在這瞬間對方進入了催眠狀態」。經過數次練習之後,該位女性試著使用在背對她工作的主管身上,結果主管不再對她大力批評了,也在不知不覺間開始以溫和的眼光看待她。在配合主管的呼吸消除緊張的瞬間,主管的態度突然一百八十度大轉變,讓該位女性很困惑,彷彿自己做了錯事般擔心:「這麼做會不會太卑鄙了?」我向她說明:「催眠只是單純引導出對方原本的面貌,也就是無意識的狀態,而不是在操控對方。」結果該位女性掩不住吃驚地說:「這個意思是,在無意識狀態下,我主管其實很信賴我嗎?」引導出對方原本就有的信賴感事實上,人類在無意識狀態下是相互信賴的,我們可以認為是意識從中干擾了彼此。而可以排除意識干擾的就是催眠療法(催眠有各種不同的解釋)。我進一步請她使用暗示排除意識的干擾,讓主管恢復原本的樣子。該位女性在配合呼吸放鬆緊繃感時,使用了「稱讚的暗示技巧」,向主管暗示:「謝謝您總是幫我的忙。」「稱讚的暗示技巧」是指藉由籠統的稱讚,排除意識的干擾,讓對方進入原本相互信賴的無意識狀態。說完後,主管鼻子抬起45度角,帶點驕傲地說:「身為妳的主管,這是理所當然的吧!」在那之後,主管為該位女性寫了推薦信,那是她一直很渴望的國外分公司的最高職務。當公司公布候補人選為其他人時,主管還主動去向高層抗議,這是她後來從其他部門的人那裡得知的。主管用不同以往的溫暖語調向她說:「真是太可惜了。」但也帶著爽朗的笑容告訴她:「不過妳這麼優秀,可以留在這個部門真的是太好了!」之後,以前那種完全不交付想做的工作給她的情況大為改變,該位女性漸漸成為主管的得力助手,非常勤奮能幹地工作。使用催眠療法的技巧排除意識的干擾後,原本那麼令人厭惡的主管竟然成為自己的同伴。不過更不可思議的是:對該位女性而言,她感受到的不是「主管及職場改變了」,而是「回到原有的狀態」,所以情緒上也沒有大太波動。她只是覺得:「咦?使用了這個技巧之後有產生什麼改變嗎?」我想,使用催眠技巧真的只是回到原本應有的狀態而已,並為這件事感到開心。(本文摘自/你的感受不是你的感受:找回心靈自由,不受他人左右的「自我暗示」練習/遠流出版)

親子教養 傾聽孩子說話很重要

親子教養 傾聽孩子說話很重要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阿德勒心理學課程採取不獎賞,也不懲罰,是沒有「賞罰」的教養方式。我們認為,使用賞(讚美)和罰(責罵)的教養方式,其目標只是教導,而非培養孩子產生「我有能力」、「大家都是我的夥伴」的感覺。例如:當孩子不肯唸書的時候,你嚴厲的責罵他說,不唸書的話,會得到「沒有點心、不可以看電視」等等他討厭的懲罰。如此一來,孩子學到了什麼?反之,如果孩子認真唸書,你便拚命的讚美,甚至買他喜歡的東西,作為鼓勵的獎品。這樣的孩子又學到了什麼呢?家長一旦使用賞罰的模式來進行教養,代表從外界來刺激孩子,就像訓練動物一般,或許短時間見效,但長期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呢?請大家仔細思考一下。這個單元,我們建議家長用「賦予勇氣」取代賞罰,讓孩子明瞭,在社會上我們要做該做的事,不做不該做的事。而身為父母既不能像皇帝,高壓權威式支配孩子生活;也不能像奴隸般,永遠服務孩子。那麼,「賦予勇氣」到底是怎樣的教養方式呢?讓我們來看看山野家的案例。看了剛剛的實例,你認為阿楓的回應,符合阿德勒心理學中教養孩子的心理層面目標嗎?有傳達了「我有能力」、「母親是我的夥伴」這樣的信念給大樹嗎?從大樹的立場來看──或許他感覺:「本來想跟媽媽分享和朋友玩耍的快樂,想跟她聊晚餐的話題,卻被拒絕。原來我就像媽媽說的,是個一無是處的壞孩子啊!真難過︙︙媽媽好恐怖!她如果不肯給我吃最愛的飯後甜點,那可就糟糕了!沒辦法,還是快點去寫功課吧!」他也有可能認為:「媽媽不但不聽我說話,狠狠的罵了我一頓,還抓住我的弱點,叫我照她說的話行動,我又不是她的傀儡!管他的,別生氣!只要把功課寫完,就沒事了!」說不定大樹會想:「是啊,原來像媽媽那樣,非常生氣的大聲說話,抓住別人的弱點,就可以讓別人聽話。真可惜,下回要用這個方法對付媽媽。」以上不管是哪一種想法,大樹都極可能從阿楓的回應,學到不太好的事情。(本文摘自/3歲起,阿德勒式勇氣育兒/遠流出版社)

修正步態與足部輔具 可改善足底疼痛

修正步態與足部輔具 可改善足底疼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足底疼痛是現代生活常見的不適症狀,不論是青少年、上班族群、或是退休後的老年族群,都造成日常生活上的不方便。臨床常見的足部疼痛,有一部分是源於足部局部的因素,譬如足底筋膜炎、前蹠痛、因步態和受力不當造成的第五蹠骨疼痛、因副舟狀骨突出或過度內旋造成的內側足弓疼痛、跟腱疼痛、以及高跟鞋族群常發生的姆趾變形疼痛等等。雖然足底疼痛症狀輕微者可以在休息後自行緩解,但在許多情況下如果另有其他因素諸如:骨骼排列異常、走路的步態和力學上施力不當、以及更上游的神經與相關的筋膜緊繃或受壓迫等而導致的足部疼痛-則多半不易自然緩解,有一部分疼痛的原因,卻不是在腳本身,而是更上游的神經或筋膜緊繃或受壓迫,或者有不對稱的骨架排列(譬如脊椎、骨盆與下肢等)而造成次發性的足部疼痛。仔細檢查足底疼痛的原因對於足部局部的原因造成的疼痛,臨床上會先檢查靜態的足部結構,看看骨骼排列有沒有異常或不對稱,足弓是否過高或太塌,前後足有沒有過度內翻或外翻,軟組織是不是過度鬆弛或者緊繃。接下來可以研究患者在走路、跑步時的步態以分析在動態下各個關節施力和受力的交互關係。另外觀察患者和使用的鞋子之間的互動結果(譬如磨損方式和變形狀態)。也可以檢測其足底受壓的分布情況,看看是否和疼痛或長繭的位置相對應。有時足底疼痛的問題點並不在腳但有時候足部疼痛得原因並不是發生在足部本身,而是更上游的問題,譬如雙腿、骨盆、脊椎和神經筋膜等,就需要多花一些時間找原因和處理。例如是否有雙腳長不等的情況、是否因下肢骨折或外傷後造成阿基里斯腱攣縮、纖維化以致步行時無法充分做好踝關節的背屈、是否雙下肢後側以及延伸到背部甚至顱骨後方的淺背線的筋膜與其中的神經緊繃、單側或雙側的脊神經根壓迫導致的坐骨神經痛,都可能是足底疼痛的原因或加重因子。此類的問題比較複雜,往往需要影像檢查脊椎或下肢骨骼的排列,或者經由神經學檢查來尋找可能的原因,將上游的障礙排除,才能使得症狀獲得解決。針對足底疼痛的處理方式,可經由修正不當的步態、改善鞋具選擇,或者製作鞋墊或支架輔具來修正站立和步行時的生物力學,就往往可以得到解決。

溺水意外頻傳 醫師籲學CPR超重要

溺水意外頻傳 醫師籲學CPR超重要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夏季是戲水旺季,但溺水意外也頻傳。民眾到泳池或海邊戲水,務必選擇設有救生人員的海域,並聽從指導及勿超越警戒線,不可在航道、港區、急流區、礁岩區及碼頭等較危險區域游泳。如發生意外除迅速打119求助外,旁人可緊急施行CRP(心肺復甦術)。政府設立的禁止標誌之區域 嚴禁闖入在蘭嶼打工換宿的馬來西亞國青年,3日在海邊戲水發生溺水意外,緊急後送台東救治,呈陷腦死狀態。家屬昨悲痛決定捐贈器官,化小愛為大愛。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急診內科主任劉冠廷醫師表示,由於海水是處於流動狀態,有海流、波浪,與游泳池不同,需要加倍的耐力及體力,遊客下水前要衡量自身的體能,避免造成意外。對已設有「禁止游泳」或「水深危險」等禁止標誌之區域更應避免接近。尤其颱風逼近,海面風浪大,當海水浴場關閉或太陽下山後,不可強行進入游泳。 不幸遇難 應冷靜學會自救與救人若被海流捲到外海,應向岸上發出求救信號,保持體力及體溫,並察看周圍有無可助浮的漂流物加以利用,等待救援。岸上人員除了盡速打119求助外,在等待救援期間,可利用周邊可使用的物品丟給溺水者,設法拉回岸上,溺水者如無意識心跳,應盡快進行CRP(心肺復甦術)。急救CPR:壓胸30下+2次口對口人工呼吸溺水會造成腦部缺氧,缺氧時間越長對腦部造成傷害越大,後續為多重器官衰竭甚至死亡。因此搶救上岸後應迅速予人工呼吸,採吹氣給氧動作,若在給氧中發生嘔吐情況,可以將傷者身體轉向側邊為其清除異物,最重要的是,再進行人工呼吸前,應檢查溺水者口腔沒有殘留物體阻礙呼吸道後,再繼續進行人工呼吸,以免異物進入溺水者呼吸道而造成更嚴重的窒息。CPR方式為壓胸30下,然後進行2次口對口人工呼吸,CPR時壓胸速率需維持每分鐘至少100下,一直到救護人員抵達。因應旅遊旺季,戲水人潮增多,下水前要記得做好暖身運動,讓肌肉做好延伸運動能避免過冷的水溫刺激血管收縮,使得血流緩慢而不能滿足肌肉運動的需要產生痙攣,而下水前應該注意是否有身體不適狀況,也要避免飲酒後游泳;情緒不穩定時更是要避免下水,另外選擇有救生員或救生設備的水域,才是戲水安全之道。

倦怠期想放棄?6方法培養運動好習慣

倦怠期想放棄?6方法培養運動好習慣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大家都知道運動對於減重瘦身與維持健康的重要性,但大部分的人真的想執行時,往往感到知易行難而放棄。如何讓運動持續下去,進而培養成為生活中自然的習慣,必須先對運動瘦身有正確的認知,使用有效率的方式,勿操之過急,給自己合理的目標與進度,在每一階段看到應該有的成效,就會有堅持下去的動力。要減「1公斤的脂肪」 需要運動多久運動後量體重減1公斤可別高興太早,一般來說都是流汗脫水的結果,並不是真的減了1公斤的脂肪。要減去一公斤的體脂肪,需要消耗7700大卡。一次中度運動30分鐘,大約可消耗250大卡的熱量,一週運動三次消耗750大卡,以這樣的運動量也要兩個半月左右才能減去約1公斤的體脂肪 。如何計算運動消耗的熱量?雅得麗診所新竹院區院長楊智堯表示,常在健身房的有氧器械螢幕上看到這樣一個英文單詞MET,它到底代表什麼意思呢 ?  MET其實是Metabolic Equivalent的縮寫,中文解釋為「代謝當量」,代表運動時代謝率與安靜時代謝率的比值。簡單來說,1 MET相當於一個人在安靜狀態下坐著,沒有任何活動時,每分鐘氧氣消耗量。MET是一種表示運動強度的數值(越大越強)。 以下列出常見運動項目的MET代謝當量表   散步(4km/hr)  3.1 直排輪      5.1 快走(6km/hr)    4.4  羽毛球      5.5 跑步(16km/hr)   13.2  網球        6.0 腳踏車(慢)      3.0 游泳(慢)      4.5 腳踏車(快)      5.7 桌球        4.5 下樓梯         5.2 跳繩         12.0 上樓梯         9.0 有氧舞蹈     7.0 有了MET(代謝當量)的概念後,再套用以下公式,就能更精確的計算出運動消耗的熱量:運動消耗熱量=MET(消耗熱量kcal/kg/hr) x 體重(kg) x 運動時間(hr)。以一位體重70 公斤成年人,做有氧舞蹈半小時為例,共可消耗的熱量為: MET(7.0) x 體重(70kg) x 運動時間(0.5hr)=245 大卡。這相當於一支甜筒、一碗飯、甚至不到半個炸雞排的熱量。所以運動減重是需要累績的,可別以為運動後就能放縱大吃,這樣往往看不見成效還有可能越減越重!熬過運動倦怠期的6大方法很多人剛開始運動都很認真,但往往沒多久就放棄了。其實孤軍奮戰是相當寂寞也容易失去動力的。1)尋找能一起運動的夥伴。有同伴一起運動較不會枯燥,同時也能形成一點壓力,互相督促。2)最好選擇離家或公司近的地方運動,距離太遠會讓去的機率降低。3)把運動排進行事曆 ,把它當成重要的事,就像上課或上班一樣,時間到了就一定要去。4)每隔一陣子可稍微調整運動內容,調整強度,增加新鮮感。5)不要超出自己的體力負荷,把自己操到過度疲勞或運動傷害,這樣反而容易使運動變成了壓力,導致不易維持。6)發覺運動的好處及樂趣,多想想運動的好處,例如體重減輕、氣色好、穿衣服更好看、睡得更好、健康檢查正常、看起來更年輕、認識新朋友等,常提醒自己運動帶來的收穫會讓人更有動力持續下去。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 避免運動傷害雅得麗診所新竹院區院長楊智堯強調,運動的目的是為了健康,但如果不注意傷了身體,甚至造成持續性的傷害,可就得不償失了。預防運動傷害最重要的就是運動前的熱身,作一些關節肌肉的伸展動作,增加柔軟度,慢慢的增加體溫及心跳,讓身體有時間來適應接下來更激烈的運動強度。運動結束後,幾分鐘的伸展動作不僅可減少乳酸堆積,讓第二天肌肉不至於太過痠痛,也可以拉開緊縮的肌肉團塊,讓身體線條更好看,避免變成蘿蔔腿或金剛芭比。再者,運動的過程要注意自身的狀況,若覺得不適就要馬上減低強度,不要做超出自己體力能力範圍的運動。如果身體狀況有特殊考量,例如體重過重或是膝關節不好,所進行的運動項目就要有所選擇,可以選擇瑜珈或是游泳或水中快走,避免再加重膝關節的負擔。

顳顎關節整合治療 找回自信與燦笑

顳顎關節整合治療 找回自信與燦笑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20歲王小姐因暴牙導致下顎後縮且歪斜、前牙開咬、嘴巴無法緊閉、咬合不良等狀況,造成進食困擾、牙齦露出、顏面歪斜等,甚至出現下顎骨後縮壓迫到呼吸道,產生睡眠呼吸中止現象;顳顎關節功能的缺失大大降低生活品質,且外表的不美觀嚴重影響自信心。因此先會診齒顎矯正科為王小姐進行齒列矯正治療,持續重建顳顎關節,同時實施正顎手術,經過顳顎關節整合治療後效果良好,整個人煥然一新,終於可以自信綻放燦爛笑容。治療顳顎障礙 最常使用「咬合板」治療方法萬芳醫院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姜厚任指出,,顳顎障礙是由許多咀嚼系統問題集結而成,針對治療,建議初期以非侵入性且可逆的保守治療為主,例如藥物、飲食調整、咬合板等,最常使用的治療方法是先按病人之齒列而製作「咬合板」,用以提高咬合或尋找該患者最合適的齒顎關係。當關節調息癒後,才開始作其他口腔內補綴、矯正或膺復等重建工作,讓顳顎關節能重新恢復其功能。大約8至9成的患者可減緩症狀或恢復。但若仍有持續關節疼痛則考慮使用微創治療,像是關節沖洗、玻尿酸注射、微創顳顎關節內視鏡手術,合併有嚴重咬合問題或顎顏面發育異常患者,可考慮接受齒列矯正或正顎手術治療。8至14歲為早期或全口齒顎矯正的重要觀察與治療期萬芳醫院牙科部主任李勝揚表示,顳顎障礙的患者因疾病嚴重度不同,應考慮不同的治療方案。由於牙齒年齡與骨骼生長發育的個人差異化不小,處理的時機也會有所不同。矯正治療並沒有年齡限制,但是有治療的黃金時機。牙齒矯正的適當時機會因咬合不正種類不同而有所差別,有學齡前及青少年時期之分。若能掌握最佳時機接受治療,就能有效縮短矯正時間,並得到更加理想的治療結果。建議家長每年固定帶小孩至牙科檢查牙齒狀況,8至14歲為早期或全口齒顎矯正的重要觀察與治療期,若有矯正需求可把握時間儘早評估;若因顏面不對稱、歪斜、戽斗等情況想合併接受正顎手術,則建議尋求專業評估且待骨骼發育成熟後再接受治療,以免受發育影響造成復發。 

流感疫苗11月開打 2大族群優先施打

流感疫苗11月開打 2大族群優先施打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今(2019)年公費流感疫苗因為受到世界衛生組織(WHO)流感疫苗選株結果的延遲,導致全球疫苗廠商供貨時程跟著延後,為了因應此現象,疾管署6日宣布,今年公費疫苗開打時程為11月15日,且為了阻斷大規模社區傳播,接種對象將優先從高傳播風險族群開始,即國小至高中學生及醫事人員為第一順位。學生及醫事人員 為流感接種第一順位每年公費流感疫苗正常時程會在10月1日開打,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過往世界衛生組織在每年的2月份會就北半球宣布流感病毒株的選株結果,但今年卻延遲1個月才公布北半球疫苗選株決定,造成全球疫苗生產、供貨時程延後,且各國皆受影響。莊人祥指出,廠商供貨時程目前是11月中旬到12月8日前會有90劑流感疫苗到位、12月中旬280萬劑、12月下旬300萬劑,1月10日以後600萬劑全數到位,依據此最新供貨時程及數量推估,今年公費流感疫苗開打時程將延後至11月15日以後,且今年採接種對象分批開打。接種順序第一批是學生及醫事人員、其次為65歲以上長者及學齡前幼兒、再來是其他公費對象。流感疫苗保護力 可以維持1到3年李秉穎強調,流感疫苗保護力可以維持1到3年左右,差別只是第2年起的保護力開始遞減,因此,就算今年疫苗接種時間稍晚,防疫也不至於會出現空窗期。疾管署強調,符合公費接種的民眾,在尚未接種疫苗時,記得落實手部衛生及咳嗽禮節,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以降低感染的風險,並於開打後儘速完成接種,保護自己及家人的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