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單眼看方格表有黑洞 已罹黃斑部裂孔

單眼看方格表有黑洞 已罹黃斑部裂孔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位於視網膜正中央、只有約0.02公分厚的黃斑部是主宰視力的重要部位,一旦發生病變,將大幅影響視力。59歲蕭太太日前右眼視力突然出現看出去的景色,像中間破了一個黑洞般,非常不完整。蕭太太趕緊前往眼科檢查,經醫師診斷為「黃斑部裂孔」,且右眼視力僅存0.01,蕭太太接受「玻璃體切除手術合併內限膜轉植術」,術後視力明顯改善,眼睛看出去的黑洞也已消失,免除日後因視網膜剝離而失明的風險。眼睛老化與高度近視 是黃斑部裂孔主因視網膜常見的病變如:老年性血管增生、黃斑部皺摺、黃斑部裂孔三種。第一種老年性血管增生的情況可透過藥物、雷射治療,第二種黃斑部皺摺則可視情況嚴重度決定是否手術,但若是第三種黃斑部產生裂孔,未及時手術,則會造成視網膜剝離進而失明。台北慈濟醫院眼科部彭義傑醫師說明:「玻璃體跟視網膜在出生時是緊密黏結的,隨著年紀增長,玻璃體會逐漸水化而與視網膜分離。有些人的玻璃體與黃斑部連結較緊密,無法順利分離,在切線力量與玻璃體的拉扯下,黃斑部產生裂孔,導致視野缺損。」然而高度近視的人容易提早罹患眼睛病變,例如:白內障、青光眼、飛蚊症、視網膜退化、黃斑部病變等。新式黃斑部裂孔手術 成功率可達八成以上黃斑部裂孔的主要危險因子是年紀增加與高度近視(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近視500度以上就稱為高度近視),需透過眼科「光學共軛電腦斷層」診斷。彭義傑醫師指出,過往眼科醫師會將造成拉扯的玻璃體移除,再把視網膜表層的內限膜撕除,輔以特殊氣體灌入玻璃體腔,病患保持俯趴姿勢休息數週,促進裂孔密合。但術後仍有部分患者的黃斑部裂孔無法完全癒合,隨著眼科手術的進步,近年來眼科醫師在玻璃體切除後,不完全撕除內限膜,而將其部分保留,轉植覆蓋於黃斑部裂孔上,促進缺口密合。此種術式的成功率可達八成以上,嘉惠多數黃斑部裂孔患者。透過阿姆斯勒方格表 自我檢視黃班部病變彭義傑醫師提醒,民眾可透過阿姆斯勒方格表自我檢視黃班部病變,「將方格表置放於光線清晰的眼前30公分處,用手蓋住一眼,另一眼凝視方格表中心黑點,如格線出現斷裂、扭曲或空缺,就可能是黃斑部出現病徵,必需儘快就醫檢查。」黃斑部裂孔的發生不會有任何徵兆或疼痛,有時因發生於單眼,導致許多人在平時看東西時不易察覺有異,直到偶然間遮住正常眼睛時,才發現視野出現黑影、扭曲變形,趕緊就醫。

脊椎微創手術 救骨鬆者腰椎管狹窄症

脊椎微創手術 救骨鬆者腰椎管狹窄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因雙下肢麻痛,造成行走困難已多年的70歲林女士,近日甚至已無力行走, 經核磁共振診斷為第4.5腰椎管狹窄症。林女士表示「其實多年前就有醫師建議手術,但擔心脊椎手術傷口過大造成術後肌肉疼痛,以及恐懼手術損傷神經而癱瘓,且有骨質疏鬆症,螺釘鬆動後又要再開刀,所以才忍耐多年。」醫師與病人及家屬討論後,決定採用目前最先進的「皮質骨釘中線微創減壓融合術」,手術切口僅5-6公分,比傳統術式減少1/3,出血量也明顯減少,術後3天即可下床行走,5天後痊癒出院。新式脊椎微創手術 治療骨質疏鬆的腰椎管狹窄症臨床上不少與林女士有一樣心聲而決定隱忍的病患,因此錯過脊椎手術的黃金時機,等到症狀嚴重到無法行走才願意就醫處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骨科陳晉瑋醫師表示,「皮質骨釘中線微創減壓融合手術」,是利用X光機透視輔助,可在較小的切口找到最適合的入釘點,進行骨釘固定及神經減壓。與傳統腰椎內固定手術相比,不僅手術操作方便且可改變釘道角度,與皮質骨接觸面積增大,可提供更強而穩的固定力量,減少骨釘鬆動及鄰近脊椎關節的破壞,特別適合骨質疏鬆的脊椎管狹窄症患者,以及曾接受過手術,又需要再次手術翻修的病人。此外,大幅減少肌肉組織的剝離及牽扯,讓病人術後提早下床活動,大大增加病人術後滿意度。陳晉瑋醫師提醒,微創脊椎手術的選擇因人而異,不同程度的退化性脊椎疾病,可選擇不同的微創方式,術前與醫師進行詳細討論,才能得到最滿意的治療效果。 

掌握這3問 對抗晚期肺腺癌更有力

掌握這3問 對抗晚期肺腺癌更有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很多晚期肺腺癌病友在確診時都很氣餒,心情已經低落的時候還 要思考用什麼藥?效果好嗎?吃這種藥會不會有什麼副作用?對於治療感到慌張無助。台大醫院新 竹分院胸腔內科主治、教學研究部主任柯政昌醫師表示,病友們可以靜下心來思考以下 3 個問題、 配合醫師的指示,對抗肺癌不用過度緊張!  問題 1.)知道自己的致病基因型嗎?有對症下藥選擇合適的藥物嗎? 「檢測突變基因是很重要的!」柯政昌主任表示,民國 95 年以前,晚期肺腺癌只能採用化療,隨 著新藥陸續問世,包括標靶藥及免疫療法等,無論療效、預後、存活期都越來越進步,要達到個人 化、精準化的治療,首先一定要了解自己的生物特徵,突變基因就是其中一種。  由於肺腺癌佔所有肺癌的六成,晚期的患者,可進行包括 EGFR、ALK、ROS1 等基因檢測,若有 基因突變,就可以選擇相對應標靶治療。台灣肺腺癌患者約 5~6 成有 EGFR 基因突變,一項針對十 國(包含台灣)的 EGFR 突變肺腺癌患者進行的最新 GioTag 研究發現,先使用不可逆口服標靶藥 物,若出現抗藥性,檢測發現 T790M 突變,再接力使用第三代口服標靶,治療時間中位數可達近 四年,成效良好。  曾有一位 40 幾歲晚期肺腺癌女性患者王小姐,在醫師建議下使用不可逆標靶藥物治療。開始治療 時出現疹子及甲溝炎等症狀,柯政昌主任協助調整劑量後,副作用不但改善,療效也不受影響。持續使用近兩年,因為對藥物產生抗藥性,王小姐改用第三代口服標靶藥物並搭配針劑標靶,至今已 持續治療四年,種菜、運動、甚至出國都沒問題。  第一線的治療選擇將影響整體的治療成效,因此先檢測基因,制定治療計畫可以確保患者選到最適 合自己的一線藥物,以不可逆標靶來說,它相較第一代標靶涵蓋更廣的基因型,一天一顆不用打針, 療效較好、也比較不容易失效,若產生抗藥性,也可以藉由第三代標靶的接力治療,可望獲得更長 的存活時間。以前晚期患者很難存活超過一年,現在持續治療到四、五年以上的案例比比皆是。  2.)肺癌就像慢性病一樣,進入穩定狀態後可以停藥嗎? 患者每個月回診、每三個月做一次電腦斷層,若有惡化徵兆,再做切片、基因檢測,選擇下一線藥 可用藥物。柯政昌主任也強調治療的過程就像接力賽跑:「第一棒不行再用第二棒、第三棒,而且 在比賽結束之前一定要盡可能地跑。」肺癌也需要持續穩定的治療,才能達到最好效果。 當腫瘤縮小進入穩定狀態,不代表已經治癒,千萬不可隨便停藥,因為體內仍有少數癌細胞,停藥 一定復發,一復發,原來的藥會失效,就非換藥不可,這種狀況會使存活時間縮短。  3.)開始服藥時,應配合調整飲食和作息嗎?副作用發生時,如何處理? 很多癌友害怕藥物帶來副作用,早期使用化療,常見噁心、嘔吐、掉髮、白血球下降、食慾不振等 令人困擾的症狀,隨著藥物進步,這些症狀已能透過輔助藥物一一克服。  而標靶藥常見副作用如疹子、青春痘、嘴破、甲溝炎、腹瀉等,現在都能使用藥物緩解克服。若能 在症狀出現前就先管理副作用會更好,適量運動、均衡飲食補充養份及體力,也建議做好防曬,注 意皮膚保養;建議治療前及治療期間可以多與你的醫師或個管師討論。  了解並接受基因檢測,擬定適合的治療計畫,並管理好副作用,加上平常心看待疾病,不要輕言放 棄,即使晚期肺癌也能好好享受人生。 

感染愛滋反覆發燒 易被當感冒而誤診

感染愛滋反覆發燒 易被當感冒而誤診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愛滋病在20世紀之初,被喻為「世紀黑死病」,認為是一種絕症、這種病沒藥醫。不過現代醫學進步,愛滋病患如果接受治療且長期規律的服用藥物,愛滋病其實是一種「可控制的慢性疾病」。根據統計,規律服藥的患者,在3至6個月後,體內的病毒數幾乎「零檢出」,且抵抗力明顯回升。而感染者可長期保持在健康的狀況下,繼續工作以及擁有正常的生活品質。關於愛滋病的迷思愛滋病毒(HIV)是專門攻擊人類免疫系統的一種病毒,主要經由血液、或含血的液體、或有高濃度愛滋病毒的體液,如精液、前列腺液、陰道分泌物、母乳的交換、和他人共用針頭,達到傳染的目的。並不會經由朋友、親人間的一般接觸或飛沫傳染。愛滋病的感染已跨越性別的界限,不論男女老少,同性戀或異性戀,皆有感染的風險。此外,現在網路發達加上性觀念開放,國內感染者有逐漸年輕化的現象。臨床發現,每25個愛滋病感染者就有1人年齡小於20歲,所以愛滋病議題並非小眾議題,而是需要全民共同關心。感染愛滋病毒後 容易被當作感冒而誤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在急性感染期會有發燒、畏寒、全身倦怠等症狀,因常常會有喉嚨痛的症狀,所以容易被當作是感冒而錯過早期診斷的時機。急性期血液中含有大量病毒,因而造成發燒畏寒等症狀,也因抗體尚未形成,抗體檢查可能呈現陰性,此時可用RT-PCR(聚合酶連鎖反應)來偵測HIV RNA而早期診斷。一般即使沒有治療,當抗體漸漸產生,血液中的病毒下降,發燒也會退去(1~2週),進入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的無症狀期,時間可能長達5~10年,若中間沒有主動進行愛滋篩檢,疾病會繼續進展,下次發現恐怕是疾病後期的愛滋病發病期,這時期往往因伺機性感染而入院治療,病情重且危急,有失去生命的危險。雞尾酒療法 可控制愛滋病毒愛滋病毒(HIV)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愛滋病(AIDS)為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一個人感染愛滋,會稱他為愛滋感染者或帕斯堤(Positive),但若到愛滋發病,變成AIDS患者,才會說他是愛滋病患。歐美國家及台灣已經把愛滋病界定為慢性病,雖然無法根治,但經由抗愛滋病毒合併療法(俗稱雞尾酒療法),可以有效控制愛滋病毒。雖然世界各地尚未研發出根治愛滋病毒的藥物,但是只要依照醫師的吩咐定期回診且按時服藥,可以有效抑制體內的病毒量,並且改善免疫功能,幾乎可以跟正常人一樣生活。預防愛滋上身應遵守避免愛滋找上門,應遵守應保持單一性伴侶、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若性伴侶無法提供安全性行為,就應拒絕與其發生性行為、不與人共用可能被血液污染的器具,如剃刀、刮鬍刀、牙刷、穿刺等,最好使用拋棄式空針、針頭、避免不必要之輸血或器官移植。學習保護自己、守護健康,讓愛滋遠離你。

馬鈴薯挑選五重點 避高茄鹼發芽誤食

馬鈴薯挑選五重點 避高茄鹼發芽誤食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隔壁林媽媽驚呼:「前幾天才從市場買回來的馬鈴薯,竟然有好幾顆的外皮已經長出一點一點的綠芽了!」「黃阿姨則發現買到發綠馬鈴薯薯條」。為維護消費者食用馬鈴薯及其製品之品質及衛生安全,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於108年6月派員至臺北市蔬果行、早餐店、速食店、餐飲店、超市等處,專案執行馬鈴薯及其加工製品配醣生物鹼專案抽驗計畫,共計抽驗30件產品(馬鈴薯及薯條各15件),檢驗結果均符合規定。臺北市衛生局表示,近年來陸續發生綠薯條事件引起各界關注,衛生福利部於108年1月1日施行「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訂定馬鈴薯塊莖中「總配醣生物鹼/茄鹼(Glycoalkaloids, total):α-solanine 及α-chaconine 之總和」限量為200mg/kg,要求衛生單位如遇有是類案件依該標準進行核判,食品業者亦可依循此標準進行自主管理。本次抽驗30件馬鈴薯相關產品,均無發現外觀有綠色部位,其配醣生物鹼檢出值均低於200mg/kg。配醣生物鹼為馬鈴薯的天然成分 故發芽的馬鈴薯勿食用依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資料,配醣生物鹼為馬鈴薯塊莖的天然成分,是一種植物之二次代謝物,具有殺蟲及殺菌活性,能幫助植物抵抗動物、昆蟲及真菌危害。馬鈴薯變綠是因光照生成葉綠素所致,雖然光照也會導致配醣生物鹼的累積,但兩者是不同且獨立進行的反應,因此無法僅由馬鈴薯外觀變綠的現象,判斷配醣生物鹼的含量,所以消費者不必因馬鈴薯或其製品有產生些微變綠而感到恐慌。北市衛生局提醒5大重點1)採購馬鈴薯時,一次不要購買太多。2)應挑選儲存良好、表面完整乾淨、觸感堅實光滑、無發芽的馬鈴薯。3)購買後應置於低溫、乾燥通風保存,避免陽光照射。4)如發現馬鈴薯已發芽或吃起來有苦味,建議不要再食用。5)食品業者應定期自主檢查原物料是否合乎衛生規格、妥善儲存原物料於乾燥環境與原物料管理採用先入先出原則,以維護消費者食用安全。馬鈴薯發芽後產生的茄鹼含量 比未發芽高出7倍新鮮的馬鈴薯本身就含有非常微量的茄鹼。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訂定的一般安全劑量是「20~25毫克以下/每100公克的新鮮馬鈴薯」,攝取超過就產生食用安全風險。馬鈴薯在發芽過程中會大量生成茄鹼,特別是外皮含量特別高。馬鈴薯發芽後所產生的茄鹼含量,比未發芽時要高出7倍以上。另外茄鹼本身的化學結構較為複雜,具有耐高溫特性,一般加熱不容易完全去除。即便馬鈴薯只長出一點點的綠芽,再經過仔細削皮、加熱煮熟後,整體的茄鹼含量仍可能微量存在。其他會發芽食物如蕃薯、紅蘿蔔、大蒜、洋蔥等,並不屬「茄科植物」,不像馬鈴薯含有「茄鹼」。這些植物發芽是植物本身儲藏的醣類產生變化,並提供發芽所需的養分使然。所以蕃薯、紅蘿蔔、大蒜、洋蔥發芽後仍是可以安全食用的,只是發芽後的品質、風味及營養價值會有所降低,建議民眾還是以新鮮的食材為優先。

本土登革熱北飄!首例中和汐止警戒

本土登革熱北飄!首例中和汐止警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中和區秀景里40多歲男子近期無出國史,8月6日出現發燒、頭痛、喉嚨痛、腹瀉及肌肉痛等登革症狀,平時活動地包括中和區住家,台北市文山區及新北市汐止區工作地,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於8月14日公布新北市今(2019)年首例本土登革熱病例,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接獲通知後隨即橫向聯繫新北市環保局與文山區健康服務中心,立即啟動進行孳生源清理、噴藥,包括個案工作地周邊半徑100公尺病媒蚊密度調查、孳生源清除與化學防治。針對個案活動地半徑100公尺再次進行巡檢與化學防治,以避免疏漏,並依地形、地勢評估擴大逾半徑100公尺進行防治。登革熱的傳染途徑?病人發病前一天至發病後5天的這段期間,稱為「可感染期」,或稱為「病毒血症期」,如果感染者在這個時期被斑蚊叮咬那麼這隻斑蚊將感染登革病毒,病毒在蚊子體內經過8-12天的增殖這隻斑蚊就具有終生傳染病毒的能力當牠再叮咬其他人時,就會把體內的登革病毒傳染給另一個人。臺北市衛生局疾病管制科歐佳齡科長表示,臺北市政府業於108年5月1日公告臺北市「防止病媒蚊孳生,預防登革熱」之孳生源清除防疫措施,若發現孳生源,經通知限期改善仍未改善者,依據傳染病防治法第25條及第70條,處新臺幣3,000元以上1萬5,000元以下罰鍰。做好清理打掃 才能防範登革熱疾管署官員指出,北部登革熱病媒蚊為「白線斑蚊」,主要棲息於室外,且多在離孳生源不遠、陰涼不通風處活動,民眾如未做好孳生源清除與防蚊措施,一旦遭病媒蚊叮咬均有感染的風險。因此平時應留意環境整潔並清理戶內外積水容器;如有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及告知旅遊活動史;醫療院所如遇有疑似症狀患者,可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並及早通報,早期診斷與治療。

劇烈腹痛應警覺 巧克力囊腫恐不孕

劇烈腹痛應警覺 巧克力囊腫恐不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年輕菲籍勞工A小姐因腹痛至醫院就診,經腹部超音波檢查後發現左側卵巢有一顆約6-7公分的巧克力囊腫,故安排手術。未料A小姐於手術前兩日因劇烈腹痛而急診,醫師判斷為囊腫破裂,立刻住院施行腹腔鏡手術,將囊腫摘除並保留部分完好的卵巢,A小姐出院後狀況穩定並給予治療藥物門診追蹤。巧克力囊腫=子宮內膜異位臺南市立安南醫院婦產科吳志南醫師指出,「巧克力囊腫」其實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內膜異位」就是子宮內膜組織跑到其他部位,好發於骨盆腔、腹腔及肺臟,而隨著每月月經週期,該異位內膜組織也會受到身體荷爾蒙的影響脹大縮小,形成血液積聚並破壞周邊組織引起沾黏瘀滯,造成該處疼痛如經痛、性交疼痛、咳血、骨盆腔疼痛等。臨床上常見處理方法為藥物治療,以抑制排卵減少月經,使異位組織萎縮,如萬一形成囊腫就需要手術摘除,再配合藥物將殘餘不大的內膜組織使其萎縮以達到治療目的。子宮內膜異位症 易造成婦女不孕吳醫師也說,巧克力囊腫如長期一直存在會有癌變的可能,尤其是超過8cm的囊腫。此症和雌激素水平有關,年輕女性雌激素水平高,因此越是年輕的女性朋友其復發率越高,因此常見年輕女性病人表達因比較常復發所以手術意願低。根據研究指出,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不孕風險,比未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機率高出20倍。吳志南醫師強調,如不做手術囊腫只會一直生長變大,且切除囊腫對生育也有幫助,術後趕快懷孕效果最好。20歲後的續發性經痛 建議就醫診察子宮內膜異位症治療分為手術、藥物或藥物及手術複合治療三種,但無論採取哪一種治療方式,皆以減緩疼痛、預防及減少復發、恢復生育力或盡可能保存生育能力為主要目標。20歲以前的經痛為「原發性經痛」,在子宮發育完全之後會自動痊癒或改善,20歲以後的「續發性經痛」就可能造成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瘤、子宮內膜異位、卵巢腫瘤、骨盆腔發炎、骨盆腔充血或沾粘。若女性於20歲後,每月持續出現續發性經痛,且隨年齡增長而感到愈來愈痛,極有可能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徵兆,建議應趕快至婦產科就醫,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別讓3C產品 耽誤了孩子的社交能力

別讓3C產品 耽誤了孩子的社交能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有些父母以3C產品餵養孩子,就連吃飯都要看卡通。因此養成許多孩子離不開手機平板,甚至開學後還欲罷不能,嚴重影響正常學習時間,形成開學症候群。根據2019年4月發表於《兒童發展期刊》的最新研究指出,孩子花太多時間玩電玩將影響其社交能力,尤是10歲時經常玩電玩遊戲的女孩,其社交能力到了12歲時比不常玩電玩遊戲的女孩低。沉浸在電玩遊戲裡的女孩 社交能力較差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陳質采表示,社交能力有限的兒童可能會增加他們花在電玩遊戲上的時間,因電玩遊戲可以讓他們不須面臨面對面社交時造成的尷尬與掙扎,且某些電玩遊戲需團體互助合作,會讓他們覺得是有凝聚力、彼此是在一起的,感覺就像自己可掌握與他人間的關係。常玩電玩遊戲的女孩,由於較缺乏在現實生活中和其他女孩一起互動、練習社交技巧的機會,在社交方面可能更加孤立,也使得之後的社交能力受到影響。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男孩一般而言戶外活動多,本就有助於社交技巧的提升。因此在時間分配上,女孩花在玩電玩的時間多,自然擠壓其實體練習社交能力的機會。玩電玩就像成人追劇一樣,容易變成生活中的話題,和同儕間有共同話題,彼此容易建立關係,有時為了增進與同儕間的互動,就會花較多的時間在上面。父母應重視孩子身心 別用3C產品填補孩子的童年陳質采表示,要禁止讓孩童玩電玩實屬不易,身旁的家長或老師當發現孩童社交能力面臨困境時,要能適時協助他們與人開心互動交流,培養快樂健康的休閒,才能過著健康的生活與人生。同時葉雅馨也提醒,如果孩子不玩電玩,會出現焦慮、空虛感、覺得生活中失去重心,甚至影響日常生活作息,則需正視。3歲以下兒童 不宜使用任何螢幕產品雖科技產品如此方便,但美國醫師就指出,依照年齡來看,3歲以內的孩童,其大腦最為脆弱,不建議讓他們接觸任何的螢幕產品,3至7歲每天使用螢幕的時間也最好控制在一小時以內。根據長年的研究指出,兒童與青少年每天待在螢幕前面,除了會影響視力之外,更可能會產生孩童認知困難、注意力不集中、社交困難等問題,甚至也容易罹患肥胖症與增加罹患第二型糖尿病之風險。事先約法三章 戒除孩子對3C產品的成癮不讓孩子玩手機的最好方法,就是家長以身作則,在陪伴孩子時丟開手機。家長若給孩子使用3C產品,可先釐清評估孩子的狀況,如花多少時間在電玩上、影響哪些生活作息(熬夜晚睡、省略三餐)、課業成績顯著落後….等,接著與孩子討論,取得玩電玩與正常生活作息兩者間平衡的方式,如無法達成,就收回彈性並制定打電玩時間。另外加入實體面的行動:與孩子一起玩電玩;或邀請他的同學、朋友來家裡來,也是增加孩子實體面的互動,以約法三章的方式讓孩子減少網路成癮問題。

多喝水卻頭暈噁心 原來是低血鈉!

多喝水卻頭暈噁心 原來是低血鈉!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位有中風病史的78歲老先生,最近因泌尿道感染,被鼓勵多喝水,以避免再度發生泌尿道感染。但老先生連續多日頭暈、倦怠、沒有精神,而且四肢無力,常常有噁心想吐的感覺,以為只是感冒需要休息,結果因為活動能力受到影響,走路不穩而跌倒,被家人送到急診。醫師檢查發現老先生血中鈉離子濃度才只有116 毫摩爾每升 (正常值為 135 至 145 毫摩爾每升)。因此,給予高濃度鹽水靜脈注射,血中鈉離子濃度逐漸回升。急性低血鈉症恐陷昏迷一般人每日喝水多達2000 cc的喝水量,並不會造成不良影響,但在中風病人卻可能會造成血中鈉離子濃度過低。原因是中風病人的抗利尿激素會分泌過多,也稱為「抗利尿激素不適當分泌症候群」,造成腎臟持續回收水分到體內,若再加上額外補充過多水分,血液中的鈉離子濃度就被「稀釋」過低,也就造成低血鈉,因而引起很多不適症狀。醫師提醒 有中風史病人須留意喝水量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腎臟科鄭暉騰醫師表示,「抗利尿激素不適當分泌症候群」除了在中風病人很常見,一些抗憂鬱藥物或精神科用藥也會造成這種症候群。治療的原則是不能飲用過多水分,一般而言,每日限制在1500cc,如果像這位病人有其他醫療目的需要飲用一定量的水分,必要時可以在每日的食物中加入鹽分,「抗利尿激素不適當分泌症候群」的病人也有促進腎臟排出水分而不會排出鈉離子的藥物可以選擇。以往建議運動員、軍人或其他戶外活動者(馬拉松路跑、鐵人三項等),在酷熱環境下運動,經常是揮汗如雨,應該多喝水以保健身體,如果沒有適度地補充水分,很容易就造成「中暑」(急性熱傷害)。但近年來卻衍生少數因「多喝水」而造成的「急性水中毒」(運動型低血鈉)的案例。因此各個運動醫學會都提出相關呼籲及飲水建議,提醒教練及運動員重視及預防此一可能發生的嚴重病症。低血鈉常見原因包括:1)鈉鹽攝取不足/過度飲食控制、市售流質飲食含鈉量較低。2)經消化道流失/嘔吐、腹瀉、腸胃道引流。3)經腎臟流失/使用利尿劑、某些腎臟病。4)鬱血性心臟病。5)腎上腺素不足。6)肝硬化合併腹水。7)甲狀腺功能不全(甲狀腺功能低下)。8)腦部滲透壓受器重新設定。9)抗利尿激素分泌不當症候群。急性低血鈉會出現腦水腫、頭昏、頭痛、倦怠、無力、食慾不振、噁心、嘔吐、抽搐、嗜睡、記憶力喪失、反應緩慢、意識障礙,甚至昏迷等現象。慢性低血鈉則會造成失智、便秘、憂鬱、情緒緊張、骨質疏鬆、及肌肉萎縮等狀況。當有這些症狀時,要小心可能是低血鈉造成,找出真正原因加以治療,才不致於嚴重到癲癇或昏迷,或發生跌倒而造成骨折外傷或腦出血的嚴重後果。

3D列印輔保膝手術 患者6週甩拐杖

3D列印輔保膝手術 患者6週甩拐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50多歲潘女士,長期從事搬重物的工作,幾年前雙膝開始覺得內側疼痛,經過藥物、復健、藥物注射等治療,不但沒有好轉反而疼痛加劇,嚴重影響工作及生活。到醫院檢查後,發現雙膝呈現內側膝蓋軟骨磨損,併有膝關節O型腿的症狀,骨科醫師建議施行「保膝手術」,左右腳先後進行客製化3D列印輔助高位脛截骨手術(High tibia osteotomy, HTO),術後恢復良好,解決長期疼痛問題。退化性關節炎 造成膝蓋活動受限 無法長時間行走或站立隨著高齡化、體重過重、缺乏運動造成肌力下降,或長期勞動過度使用,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治療需求也越來越多。長期受力下,膝關節軟骨磨損而造成膝關節產生骨刺產生、關節間隙變小,進而造成膝關節疼痛、腫脹情形,成為「退化性關節炎」。早上起床可能會有關節僵硬或疼痛,嚴重者可能出現如O型腿、X型腿等關節變形,膝蓋活動受限,無法長時間行走或站立。保膝手術 讓患者盡早脫離拐杖邵崇榮醫師表示,「保膝手術」包含應用於O型腿膝關節退化的高位脛骨截骨手術(HTO),以及X型腿膝關節退化的遠端股骨截骨手術(Distal femoral osteotomy, DFO)。大多數膝關節退化為O型腿類型,但有10-20%為X型腿病患,台南市立醫院引進中南部多數醫院尚無的的遠端股骨截骨手術,希望協助X型腿患者也能重獲「膝」望。於是邵崇榮醫師將原先僅由內側鋼板固定的方式,改成內外側同時固定,藉由三角立體結構穩定的概念,讓患部得到更好的固定。一般僅內側固定的方式,需2~3個月才能脫離助行器,而雙側固定方式,不只術後只需單側拐杖助行,且約6星期就能脫離拐杖自行行走。退化性膝關節炎依病症程度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如非類固醇之消炎止痛藥;以維骨力來減緩軟骨的破壞;類固醇之關節注射,可降低關節內發炎的程度;玻尿酸關節注射,潤滑關節以降低關節承受壓力。以及膝關節矯正手術和膝關節置換手術。邵崇榮醫師表示,對於60-70歲相對年輕的患者,或是膝關節相對嚴重但未達置換人工關節標準者,截骨矯正手術提供保留了原生膝關節的結構,延後需要人工膝關節置換的年齡。當關節出現疼痛、僵硬、無法伸直或屈曲,甚至活動有嘎嘎聲,應盡快就醫,尋求適當的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