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寵食獲品質標章 助提升毛孩食安健康

寵食獲品質標章 助提升毛孩食安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強調「品質•安全」的「SNQ國家品質標章」,在今年增設「寵物食品類」的審評認證,率先成為台灣及亞洲第一個評選寵物食品的標章,而首批自主申請並通過審核的寵物食品名單也正式出爐!如何評判寵物食品的好壞?SNQ根據現行相關法規及參考國際上的管理標準,與主管機關和專家們確認從「品質管制」、「安全與衛生」、「產品特色」及「產品內涵」四大面向檢核犬貓的飼糧、機能性食品和處方食品等。而負責審核和把關的人選,則是邀聘國內產官學界的代表性專家擔任SNQ寵物食品類的評審委員,包括曾任農委會、科技部等要職的首長官員、國立大學動科系知名教授以及獸醫師等十餘位。經過政府規定的6大項檢驗證明本次參與的品項以國產品占多數,飼糧和機能性食品大約各占半數,在機能訴求上以改善犬貓的抵抗力、過敏、關節、腸胃和皮毛等問題。這些產品也都依照政府規定進行了至少6大項的安全性檢驗,包括黃麴毒素、微生物、重金屬、農藥、保存劑(抗氧化劑)和三聚氰胺等,並提供原料的來源證明,且加工廠幾乎都有HACCP和ISO驗證。協助推動SNQ國家品質標章「寵物食品類」的合作單位包括台經院生技產業研究中心、獸醫師公會全聯會、寵物食品及用品公會、飼料及動物用藥公會/全聯會和寵物商業公會全聯會等。本次申請SNQ認證的企業普遍都提到,很高興看到有這樣一個集結寵物食品各領域專家的平台,讓他們在經歷獨自摸索和努力之後,可以得到明確且專業的指引和建議,雖然第一次參與這樣正式、有系統的審查讓他們相當震撼,也十分肯定與珍惜有這樣的機制,可以推動企業和產業持續精進。

心臟顫動亂跳 恐造成急性心肌梗塞

心臟顫動亂跳 恐造成急性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根據研究顯示約有1/5的中風是由心房顫動引起,且心房顫動患者發生中風的機率是正常人的4-5倍,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是正常人的兩倍。一旦有心房顫動,醫師會根據病人的風險,給予適當的藥物,可能包含抗凝血劑預防血栓,或接受較侵入性的電燒灼等手術。一名80歲年邁的女性,過去有高血壓和糖尿病病史,近日接受心導管檢查無明顯阻塞,某日發生急性胸痛,至醫院檢查,發現心房顫動併急性心肌梗塞,再次接受心導管手術確認急性冠狀動脈血管血栓,經處理治療順利出院,且日後接受長期抗凝血劑預防。心律不整容易產生血栓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心臟內科陳冠宇主任表示,心房顫動是心律不整中常見的一種的疾病,由於心臟裡的心房沒有正常的跳動所導致,一種會造成心跳不規則的心律不整。因為不規則跳動,所以在心房內容易產生血栓,血栓如果離開心臟跑到周邊血管,便會造成阻塞。如果跑到腦部,就是造成腦中風,如果跑到腸子的動脈,就是造成腸中風。本案例就是血栓跑至冠狀動脈血管造成心肌梗塞。台灣約有23萬人患有心房顫動而其佔總人口的比率約1-2%,隨年紀增長心房顫動發生的比率就越高,在65歲以上的人口中約有5~7%患有心房顫動,75歲以上的長者它的發生的比率則高達10%。心律不整種類多 大致可歸類為3種情況心臟是人體重要器官,而心臟電氣傳導系統能主宰心臟跳動收縮。正常人的心跳每分鐘約60至100下,如果心臟電氣傳導系統發生異常,出現不正常心跳,就是心律不整。心律不整種類繁多,大致可歸類出3種情況:1、早期收縮:心室或心房收到正常心臟傳導系統傳來的訊號前,便自行跳動而產生不規則心跳。如心室早期收縮、心房早期收縮。2、快速心律:與心臟異常放電或異常傳導等有關,會依發生位置不同而有不同表現。如陣發性上心室頻脈、心房撲動、心房顫動、心室頻脈等。3、慢速心律:心臟結構異常者較常發生。如病竇症候群、房室傳導阻礙。心律不整不一定有症狀 嚴重可能中風、休克心律不整發作時不一定會感到不適,有些患者甚至毫無症狀。但嚴重時卻可能導致中風、休克、心臟衰竭、猝死等嚴重併發症,不可掉以輕心。出現不適症狀時,必須儘早就診找出病因,確定心律不整類型,極早治療,避免憾事發生。陳冠宇主任提醒,民眾如果發現心臟有亂跳的情況,務必要至醫院就診,以釐清是否是心律不整,是何種心律不整,萬一是心房顫動,請務必接受醫師的治療,以預防中風或其他血栓造成的急性疾病。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掌握黃金治療期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掌握黃金治療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白血病俗稱「血癌」,是所有血液疾病中最令大家所熟悉和害怕的。血癌是人體的造血器官――骨髓長了癌症,白血病是指人體的主要造血系統 -骨髓產生了癌化病變。其白血球失去了正常血球細胞應有的分化能力及老化死亡現象,所以造成這些不正常的白血球不斷的增生,逐漸的取代了骨髓內的正常造血細胞,於是將整個骨髓佔據並偏佈於血液中。當癌細胞佔據骨髓後,它所影響的已經不是只有白血球而已,紅血球血小板的功能同時也會受影響。骨髓性血液惡性腫瘤-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得到血癌的名人還不少,像是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親弟弟郭台成、知名藝人高凌風、插畫家幾米等,都是血癌患者。白血病又分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好發於成年人,約有 75~80%的病人超過20歲。急性白血病患者若未盡快治療,任由血癌細胞像電影裡的「異形」急速翻倍生長,塞滿全身大、小、微血管,可能引起大出血、敗血症、心肺衰竭等併發症。九成的急性白血病剛開始沒什麼症狀,往往一發病就很嚴重,更凸顯若有症狀盡快就醫的重要。白血病的確診檢查包括: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之診斷,一般而言,非常容易。1.血液檢查:檢查白血球、血紅素和血小板。2.血液抹片檢查:檢查有無骨髓芽細胞(不成熟的白血球)。3.骨髓穿刺切片檢查:檢查血球組織型態,確定白血病類型。4染色體分析:可抽取細胞之核苷酸,作基因突變之分析。血癌病人大多已經免疫能力低下,常有併發嚴重感染的機會,而且急性白血病之化療一般比固體腫瘤來得強,毒性也較大,有時血癌細胞對化療一開始之敏感度甚高,可能造成腫瘤細胞溶解而釋放出一些有毒物質而致命。通常確立診斷後必須立刻住院,然後接受化學治療及可能必須接受血液造血幹細胞移植,否則疾病會進展非常快,需把握治療的時機。多吃蔬果 有助防血癌有研究顯示,多攝取蔬果中的抗氧化物、抗自由基物質,像是甘藍菜、大蒜、黃豆、薑、柑橘屬水果(如橘子、葡萄柚)、全麥、胡麻等,對於預防血癌發生也有一定幫助。如果出現臉色蒼白、容易疲累、長時間感冒不好、盜汗、食慾明顯減少、體重急速下降、不明原因的持續性發燒、牙齦腫痛、淋巴結腫大或脾腫大、手腳皮膚有瘀青或紫斑、女性月經量不止時,趕緊到醫院掛血液腫瘤科檢查。

腳腫成煙燻火腿 醫籲運動前暖身自保

腳腫成煙燻火腿 醫籲運動前暖身自保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華哥日前與客戶相約打小白球,因當天僅做簡單的暖身運動,途中他快跑跳上開球台,不料著地瞬間聽到「啪」的一聲,痛得倒地不起,小腿肚整個漲痛不已,但他堅持打完全場,返家後用草藥敷了一週,沒想到小腿發黑膨脹宛如煙燻火腿,緊急就醫檢查,確診為「內側腓腸肌部分撕裂傷」,治療兩週後總算可行走,目前已經恢復正常生活作息。小腿肌肉撕裂又名「網球腿」小腿肌肉撕裂是跑步中十分常見的急性創傷,患者通常正進行運動中,感覺小腿被人從後踢了一腳,並聽到「啪」的一聲。受傷位置會有劇烈痛楚及局部腫脹,患肢亦難於受力,需要一拐一拐地走路。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林琮凱表示,所謂「內側腓腸肌部分撕裂傷」又名「網球腿」,受傷位置位於腓腸肌的肌肉和與肌腱交界處,約莫在小腿肚附近,不少民眾會與腳跟的「阿基里斯腱」混淆,後者位置在腳後跟,連結小腿的腓腸肌、比目魚肌、屈指肌,兩者都是好發於球類運動,因為瞬間加速及變換方向,例如踮腳或跳躍動作,肌肉必須製造強力收縮,因而導致斷裂或撕裂傷,嚴重者可能就此斷送運動生涯。網球腳不須開刀 休息冰敷才重要林琮凱指出,一旦出現小腿腫脹疼痛症狀,務必盡快就醫,可透過超音波或者核磁共振確診,若肌腱沒有斷裂,多半無須開刀治療,可先休息、冰敷,並抬高小腿避免持續腫脹,同時會建議使用副木或繃帶固定患肢,必要時搭配熱敷、電療、推拿等物理治療,減輕疼痛狀況。若通過急性期,會建議患者嘗試將腓腸肌處於拉伸狀態,盡可能在家練習將足跟緩慢向前伸展,小腿肌肉處於延展狀態,避免後期出現肌纖維瘢痕增生,形成慢性損傷或者二度復發,大約6-8週後即可明顯改善。林琮凱特別提醒喜愛球類運動的民眾,發生「網球腿」的主因多半是熱身不足,因此下場前,務必做好雙腳肌肉伸展牽引的基本功,體重較重者更應提高警覺,可採取弓箭步下壓、手扶固定物,重複踮腳尖,以及單腳彈跳運動等等,都能有效避免網球腿的悲劇。

謹守防腸癌4重點 一起腸保健康

謹守防腸癌4重點 一起腸保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根據統計,大腸癌患者有一半的人都會出現血便的現象,雖然血便不一定是由大腸癌引起,大多數是因為痔瘡、肛裂、大腸憩室炎等下消化道疾病,或是胃潰瘍、胃出血等良性上消化道出血所引起。而大腸癌有逐年增加以及年輕化的趨勢,有血便問題應及早治療,尤其是50歲以上的病患及有大腸癌家族史的好發族群更要小心,才不會錯失治療良機。篩檢陽性及早做大腸鏡 腸道健康又保命根據2018年台大醫院李宜家醫師等研究團隊分析資料顯示,若糞便潛血篩檢為陽性,且完成大腸鏡的檢查者中,5.1%的民眾有大腸癌、1.1%者有進行性大腸癌、47.6%的民眾有腺瘤、13.9%者有進行性腺瘤;若能越早進行大腸鏡檢查,其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越低。大部分的息肉都能在做大腸鏡的同時進行切除,要降低罹患大腸癌風險,糞便檢查潛血陽性後「3個月內及時做大腸鏡確診」是不二法門。防腸癌4步驟 你可以這樣做大腸癌有許多的危險因子,多半和生活作息有關,包含肥胖、高脂肪食物、紅肉、低纖維飲食、抽菸及飲酒等。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呼籲:「大腸癌是可預防的,記得少紅肉、多蔬果、多運動、要篩檢,全民一起“腸”保健康!」一、少紅肉:國際癌症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豬、羊、牛)會增加17% 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二、多蔬果:每日建議食用3份蔬菜與2份水果,蔬菜1份大約是煮熟後半個飯碗的量;水果1份相當於1個拳頭大小。挑選當季新鮮、顏色豐富且富含纖維的蔬菜,如:花椰菜、杏鮑菇、洋蔥、甜椒等。三、多運動:肥胖的人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1-2倍,而21-25%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平時就要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餐後與親朋好友相約散步,聯繫情感也避免肥胖上身。四、要篩檢:大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的民眾,隨著年齡增加發生率也會隨著攀升。而研究已證實定期每2年接受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2成至3成。定期篩檢 兩年一次無負擔 還降兩成大腸癌致死率有鑑於88%大腸癌發生於50歲以上的民眾,國民健康署補助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糞便潛血檢查安全又簡單,沒有侵入性也不會造成疼痛,且檢查前不必限制飲食,僅需在排便後使用糞便採集棒刮取檢體並送回檢驗單位,便可等待篩檢結果。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篩檢資料顯示,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每22人就有1人為大腸癌。國民健康署呼籲篩檢民眾,若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陽性時,及早至大腸直腸外科、腸胃肝膽科、消化腸胃系內科或一般外科接受大腸鏡檢查,才能達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

縮胃保命?搶救破百大叔找回健康

縮胃保命?搶救破百大叔找回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現代人很容易在忙碌時忘了健康,往往只有吃而沒有動,甚至認為工作中的勞動可以取代運動,用美食犒賞自己,直到肥胖後健康也跟著亮紅燈,才藉由各種方法、藥物瘦下來,反倒可能引發更多疾病。根據統計,肥胖者平均死亡率是正常體重者的2倍以上,包括缺血性心臟病、腦中風、糖尿病、惡性腫瘤及呼吸道疾病等,其中又以糖尿病的風險最高。餐廳主廚楊先生,退伍時身高156公分、體重55公斤,算標準身材,但當主廚後無法忌口,體重飆破90公斤,一度靠減肥藥物減重,停藥後復胖,體重失控衝破110公斤,甚至引發三高、睡眠呼吸中止症達殘障程度,健康亮起紅燈才決定就醫。經過「胃縮小手術」搭配飲食控制,減重減去30公斤,三高緩解也不需要再服藥控制,終於找回健康與自信。「胃縮小」及「胃繞道手術」為常見代謝減重手術臺中慈濟醫院代謝及減重中心主任李旻憲醫師指出,較多人採行的代謝減重手術方式為「胃縮小」及「胃繞道手術」,都在美國獲得合法認可,超重體重平均約可減輕七成五。胃縮小手術利用腹腔鏡縱切把胃做袖狀切除,保留三分之一的胃,容量約一百毫升(如小根香蕉),經限制食量及去除飢餓感達到減輕體重。胃繞道手術則以腹腔鏡將胃分成大胃和小胃,小胃容量約30毫升(乒乓球大小),並將部分小腸繞道以減少吸收。胃縮小手術可縮小胃口 再搭配飲食控制 獲成功減重代謝及減重中心術前評估,檢查結果糖化血色素、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等相關指數全都超過標準。李旻憲主任表示,楊先生身體質量指數 (Body Mass Index,簡稱BMI)為46.84,當BMI超過35,就屬於病態性肥胖,加上服藥控制高血壓超過20年,全都是健康警訊,經「胃縮小手術」搭配飲食控制,5個月後健康減重到86公斤,BMI降為35,高血糖與高血壓獲緩解,不必再服藥控制血壓。手術減重前的超大尺碼5L的上衣、48吋腰圍的褲子全成了布袋,朋友們看到他氣色愈來愈好、愈來愈健康,都替他高興。下一步是努力朝75公斤努力,期待重現年輕俊俏。縮胃減重手術對象必須符合評估條件李主任表示,BMI為評估主要依據,並考其他併發症:BMI大於40或BMI大於35並伴隨肥胖引起的糖尿病、高血壓、痛風及高尿酸血症、高血脂或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等,以及BMI大於30且伴隨糖尿病,都符合健保規定進行縮胃減肥手術。年齡限定14到65歲間,可接受全身麻醉與無濫用藥物的人。李旻憲說,代謝及減重中心團隊會為不同病人量身評估,搭配營養師、個管師與護理師持續追蹤,病人術後飲食從一開始輕流質到流質、軟質,半年後正常飲食,卡路里減少就可以健康瘦下來,九成以上可達到預期減重目標,九成改善代謝疾病。

牢記防身術四要點 靠人前先靠自己

牢記防身術四要點 靠人前先靠自己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防身術(self defense、defensive tactics)意指日常生活中遇到 意料外的犯罪事件時,積極從中逃脫的技巧。重點是得以快速判斷自己身處的犯罪狀況、做出適當反應。假使對方是以殺人為目的,我們當然要用盡方法對抗,但若對方的目標是錢包裡的一筆小錢,最好先乖乖交出然後去報警。如果為了一筆小錢跟對方僵持不下,我們無從得知對方是否會採取更極端的手段,因而不幸喪命。接下來,我將介紹防身術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要點,之前其實已提過好幾次,但這邊我只介紹四種防身術,如果不幸遇到犯罪事件,就算忘記我們前面提過的那些方法也沒關係,但希望各位可以將我接下來介紹的這四種方式牢記在心。一、防身術基礎:大聲呼叫「請幫幫我。」「請救救我。」兒童防身術課程中,通常都會先教他們「大叫」,如果被陌生人拉著走時,就要大聲呼喊或高聲尖叫,用這種方式向周遭的人求救,而遭遇危險時,大聲呼救也是成人的必備防身基礎。對個性非常內向的人來說,大聲呼叫可能很困難,但即使需要花時間練習,也該要學會如何大叫。這點十分重要,必須大喊「救人啊」或「請幫幫我」,讓旁人知道有人需要幫助而前來查看,唯有這麼做我們才不會淪為受害者,就算只有一個人跑過來,也要把握機會向他求救。那麼,請各位自己練習一下吧,大聲呼叫!二、最好的防身術:逃跑使用防身術時,我們不應該把重點放在壓制對方,而是把逃脫當下危險列為優先順位,並爭取報警的時間。用防身術讓對方倒下後,我們就有時間逃離對方身邊向旁人請求幫助,無論任何情況下,只要有機會就要拚命逃跑,因為逃跑才是最好的防身術。三、出其不意的防身術:咬人牙齒是最容易出力的一個身體部位,一顆門牙足以承載 20 公斤的重量,大臼齒則能承載高達 60 公斤的重量,牙齒很健康 的人甚至可以發揮 350 公斤左右的力量。因而,牙齒能當作十 分強大的武器,如同動物為了生存和獵食者激烈打鬥或狩獵捕食時,以「牙齒」作為倍具殺傷力的武器一樣。萬一我們身處被人拖著走,而嘴巴又被加害者摀起來的情況,當下腦中必定會一片空白而且非常慌張,一時之間想不起什麼防身術技巧,就算想起來,也可能提不起勇氣使用在加害者身上。即便是每天練習防身術的人,實際遇到犯罪情況時,也有可能無法及時做出正確判斷。這種時候無論對象是誰、在什麼情況下,我們都要毫不猶豫地試圖「咬人」,兒童防身術課程中,就有教在對方試圖綁架時,用力朝對方手臂咬下去,犯人即使是被小朋友的牙齒咬到,也會因突然失去平衡而稍微鬆手,這時就要使出最好的防身術「逃跑」。四、無論如何,攻擊重要部位2017 年 9 月 9 日,凌晨 12 點 30 分左右,安城市發生了一 起事件,一名 40 多歲的男性 A 某,以利器威脅一名女高中生,將她拉到樹林裡試圖性侵害。但這名女高中生很勇敢地咬了 A 某的手臂,然後用力朝他的重要部位踢下去,逃離案發現 場逃跑並報了警。結果當天晚上 6 點左右,警方就抓到了這名嫌犯整個過程女高中生的手指有被利器刮到一點小傷口。這名女高中生在面對嫌犯手持利器的威脅下,不僅沒有愣在原地,還能咬對方手臂並攻擊重要部位。雖然手被割傷了,仍勇敢對加害者做出「咬人」和「攻擊重要部位」兩種防身技巧,從一對一的情況中勝出。萬一女高中生因為恐懼而什麼都沒做,說不定可能會失去寶貴的生命。因為這起事件,女高中生往後的生活可能會非常不一樣,她那天成為邪惡罪犯的目標而獨自面對攻擊,卻善用自我保護的本能積極逆轉情況。另外,她沒有選擇先去醫院處理被刮傷的手,而是先報警確保加害者無法逃跑。成功逃跑前遇到的情況,可能會在心中留下創傷,但我相信她一定會成為一名機智利用生存本能的成人。我希望各位把重點放在女高中生「咬人後攻擊加害者的重要部位並從現場逃走」這個部分。要讓加害者無法動彈的防身術就是「攻擊重要部位」,所以攻擊重要部位是最致命也最有效果的方法。然而,萬一攻擊失敗對方就能採取防備姿勢,故為了抓好出手時機,希望大家平常可以跟家人或朋友練習看看,才能找到攻擊的要領。另外,不論哪一種防身術都需要靈活且柔軟的肌肉,透過反覆練習才能讓身體做好準備,在危急的情況下做出反應。(本文摘自/預感危機的女生防衛練習/方言文化)

我愛他又覺得他煩!照顧者的情緒矛盾

我愛他又覺得他煩!照顧者的情緒矛盾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曾經遇過一對相依為命的父子,情感很深厚,父親的病況致使他晚上睡眠品質差,父親的病況甚至還有大小便失禁的症狀,所以只要父親半夜失眠起床,兒子也會跟著醒來,就怕父親上廁所走路摔倒。有時,一不注意就會發現父親又到處大小便了,兒子整個晚上就忙著善後清理,隔天又重複著同樣的模式。時間一長,兒子的耐性也逐漸減少,兩人的衝突也越來越多,兒子甚至還會懷疑爸爸是不是因為對他不滿,而故意做出這種行為找他麻煩?於是,當父親又在夜半起來隨地大小便時,兒子就會有言語上的責備,甚至是肢體上的暴力。被照顧者是弱勢的一群,但照顧者在面對照護上的挫折或是無助時,反而會覺得自己更加弱勢,所以,經常會聽見:「我每天這樣子照顧他,他還沒走,我遲早會比他更早走!」但是,兒子絕對是很關心父親,否則也不會在大半夜起床照看,這就是照顧者的情感矛盾,一方面很愛他,另一方面又展現對被照顧者的不耐。鬆了一口氣,我錯了嗎?等到被照顧者去世之後,照顧的一方要承接哀傷的情緒。臨床上,有所謂的「預期性哀傷」,預期性的哀傷是事情還沒有發生之前,已經預想到之後的狀況,這種預期性哀傷情緒有時會比真實發生時的哀傷反應更為強烈。比如說,兒子想到有一天相依為命的父親不在了,他該怎麼過剩下一人的生活?這時候出現的哀傷反應,是對被照顧者一旦離世的預設想像導致的情緒,可能會焦慮、哀傷,或者害怕自己都付出那麼多了,而他還是會離開的一種生氣,甚至因為不知道如何面對分離,而在情感上產生了距離,不敢繼續投注更多的關心,也不敢再主動表達對於即將分離的不捨。對長期的照顧者而言,某一方面,既等待結束不分晝夜的照顧生活,另一方面,卻又害怕那樣的一天真的到來時,自己是否真的能承受。對很多的照顧者來說,光是要照顧病患,時間跟壓力追得快要喘不過氣,並沒有多餘的心力來處理屬於自己這種偶爾出現、一閃而過的預期性哀傷情緒。另一種哀傷是在失落發生之後所產生的情緒反應,例如:兒子在父親生病的期間,先暫停工作,全心全意地照顧爸爸,從最基本的護理知識開始學習,想要把爸爸照顧痊癒,所以只要能夠讓爸爸放心、舒服,或是讓爸爸覺得有意義、可以圓夢的事情,他都願意做,直到精力耗竭,出現情緒反彈。但是,真的等到爸爸離開的那一天,他才回過頭來想到:「我好像沒有為爸爸做這個、做那個……。」此時,兒子的 情緒在哀傷中夾雜憤怒與自責,認為自己沒辦法幫爸爸做到某些事情,又或者,認為哪個地方出現了疏失,希望有人可以為這個疏失負責。這個階段的情緒的過程,還可能有一種反應,就是當他把自己的事情全部放下,全心全意地照顧爸爸。等爸爸走了之後,他出現的情緒是一種突然之間「釋懷」和「輕鬆」衍生的罪惡感。「我是一個這麼孝順的兒子,為什麼他離開了之後,我反而覺得輕鬆、鬆懈下來的感覺?」接著,有可能兒子對於這種輕鬆感覺又產生了罪惡感,然後開始自責,因為他覺得照顧爸爸的時候,有很多事情沒有做好,讓他沒有辦法放下。面對情緒,學著不去評判它這個時候先不要去批判自己為什麼會有這些情緒反應,先問自己:「如果這就是我現在的感受,那我可不可以先停在這個情境裡面,不去評判它對或錯?」對於現在的無感、輕鬆,或是情緒雜亂的時候,單純接受自己的現狀,不用急著去跳脫它、改變它。不急著去釐清這個情緒是怎麼來的,或者是情緒背後所代 表的意義。 告訴自己:「我就是生氣了、無助了、矛盾了!」這對深陷在情緒裡面的人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這也是接納情緒的機會,對自己的幫助。(本文摘自/當父母老後……,兒女面臨高齡長輩老、衰、病、死的情緒困頓出口/博思智庫 )

蓋博符號訓練 能有效保健近視老花?

蓋博符號訓練 能有效保健近視老花?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沒有有效保健視力的方法?」這是我最常被患者問的問題。雷射手術是目前最確實而且有效改善視力的方法,但是大家最想知道的是,有沒有最安全、有效的視力保健法。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我開始搜尋各種資料,看了超過100篇以上的論文和140本以上的醫學相關書籍。甚至,以「○○可恢復視力」為題的雜誌或書籍至少讀了120本以上,但得到的結果大多都是沒有科學基礎,或是乾脆建議患者動手術的內容。於是,我開始搜尋國外的資料,發現了「蓋博符號」!美國當地的報紙也介紹過這個方法,許多運動選手或飛機機師也都在使用。最重要的是,這項方法還得到了科學實證。蓋博符號訓練QAQ:要做幾天才有感呢?A:至少十四天。完整的訓練期間是二十八天(約一個月)。Q:一天要做幾次呢?A:建議每天做。沒有時間的話,一週至少三天。Q:訓練過度,會不會對眼睛造成負擔?A:訓練過度不會有副作用。如果覺得眼睛好累或不舒服時,建議早點休息。Q:一次該做幾分鐘?A:一次以三到十分鐘為標準。一天只要做一次,若覺得眼睛沒那麼累,一天可做超過兩次。Q:什麼時間做比較好?A:隨時都可以。不用在意時間點,就算覺得有點累也能進行。Q:習慣題目之後,訓練還有效果嗎?A:就算記得符號位置也有效果。因為訓練的重點不在找到正確的位置,而在辨識蓋博符號,這樣的過程就有效。Q:有年齡限制嗎?A:沒有年齡限制,小孩或是高齡者都能安心進行訓綀。Q:對近視、遠視、老花或散光也有效嗎?A:從目前的實驗結果來看,能有效保健近視和老花。就理論而言,遠視和散光應該也有效。Q:為什麼效果因人而異呢?A:大腦功能正常者會特別有效。如果一直覺得這個方法沒用的人,就很難有效果,所以這個方法適合只要有一點點變化就覺得有變好的人。Q:做的時候可以戴著眼鏡或隱形眼鏡嗎?A:沒問題,戴著也能做。Q:如果三分鐘熱度的話怎麼辦?A:強迫自己每天都得做的話,就很容易因為壓力大而放棄。不妨抱著玩遊戲的心情,更能持之以恆。所以不妨變換訓練菜單, 今天多做一點熱眼運動,明天做遠近伸展操,後天再來做蓋博眼訓練。每天都做蓋博眼訓練,當然效果最好,但是持之以恆才最重要。(本文摘自/1天3分鐘14天有感 腦科學認證!拯救視力╳防失智的「蓋博符號」/三采文化)

家長協助這4件事 改善孩童過動症

家長協助這4件事 改善孩童過動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過動症的主因是熱,因此最基本的日常療法就是少吃會加重熱毒的食物,然而過動兒本來就屬熱旺易餓體質,又很難控制自己的行為,所以飲食方面需要家長特別留心。基本上,有益過動症治療的日常療法需要家長的協助,沒有家長協助是做不到的。家長做得好,才有可能提早治癒,包括:1. 避免孩子過度沉迷智慧型手機最近的孩子從幼兒園就迷上智慧型手機,只要一拿到手機,連好動的孩子也可以專心玩上一陣子,可見手機威力多強大!手機乍看之下似乎能提升專注力,但事實恰恰相反,手機會帶給大腦過度的刺激,反而使專注力下降,更容易分心。因此家長應限制孩子每天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時間,只有在規定的時間內才能玩手機。2. 話要說得淺顯易懂對容易分心的孩子更要用心溝通,盡量把話講得淺顯易懂,不要說得太複雜,一次講太多東西會讓孩子聽得很吃力。3. 和孩子一起訂規則對過動兒而言,制定一日計畫並遵照計畫執行是很有幫助的。訂規則時必須讓孩子一起參與,且要傾聽孩子的意見。例如制定「起床刷牙洗臉→吃早餐→上學→回家洗手做功課」的一日生活秩序,並鼓勵孩子照著做,如此一來將有助於控制孩子的過動行為。4. 讓孩子多做能消耗熱的運動世界級游泳好手菲爾普斯(Michael Phelps)也有過動症,他的父母為了幫助他改善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而讓他學游泳,沒想到這個決定不但有助於治療過動症,還挖掘出菲爾普斯潛藏的運動才能。由於過動兒的熱很旺盛,像游泳這樣能降溫的運動就很有幫助。雖然任何運動只要流汗就能使熱發散,但對過動兒來說,他們更適合四肢向外伸展的運動。如果是肌力訓練等需要將四肢向軀幹拉回的運動,效果就沒那麼好。最好選擇如同游泳般,能散熱又能接觸水的運動。(中醫師教你排熱治病:簡單5招調整飲食、清熱解毒,改善三高、過敏、不孕及過動症等疾病,2週讓你煥然一新!/聯經出版公司 )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