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中醫調理數月 終助求子12年女獲孕

中醫調理數月 終助求子12年女獲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從30歲就結婚的陳小姐,經歷了12努力求子的過程,期間求診無數醫師,每次西醫檢查結果都是正常,但就是無法懷孕,讓「我想要有個孩子」的期盼不斷落空失望。身心俱疲的陳小姐最後至中醫求診,醫師依據中醫理論診斷為痰濕和寒痹瘀阻所致,經過4個月的中藥調理與中醫安胎,終於喜獲健康男嬰。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張烱宏醫師表示,臨床上常遇到相似的狀況,不孕夫妻接受一定範圍的檢查評估後,仍找不到特定病因,而被歸類為「不明原因的不孕」。醫師花了兩個多星期研究陳小姐12年來的求診病歷與基礎體溫。發現陳小姐卵巢退化,且發現她的基礎體溫,黃體期未達36.7度,這可能是造成不孕的原因。中藥加針灸 持續治療數月與安胎張烱宏醫師判斷應為痰濕和寒痹瘀阻所致,除了給予利濕化痰、溫經化瘀中藥外,並於三陰交、豐隆穴針灸,持續治療4個月後,基礎體溫高溫期超過16天,12年來第一次月經延遲,經驗孕為陽性。當確認懷孕的那刻,兩個人並沒有抱頭痛哭,反而是不敢相信眼前懷孕的事實,因為這個「好孕」足足盼了12年,一切都太令人喜出望外。此外,懷孕過程持續以中醫安胎,終於在今年6月底產下一個健康的男寶寶。沒有避孕的情況下,經過一年規律正常的性生活,都沒有成功受孕,即稱為「不孕症」。不孕與性功能無關,主要是與遺傳基因、生活習慣、 睡眠、抽菸、喝酒有關。張烱宏醫師表示,不孕症牽涉問題非常複雜,可先藉由現代醫學檢查是否有賀爾蒙或器質問題,配合中醫望、聞、問、切四診,理出不孕原因,針對不孕問題,擬出不孕的中西醫治療策略,如此可翻轉不孕人生。

轉診團隊神救援 助無肛新生兒返健康

轉診團隊神救援 助無肛新生兒返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在婦產科診科出生時被檢查出先天無肛門的黃小弟,轉診送至台北慈濟醫院,醫療團隊透過倒立攝影診斷發現他除了「低位無肛症」外,尚有隱睪症、左邊腎臟缺失的情況,診斷為「VACTERL聯合畸型」,緊急由小兒外科醫師執行「後矢狀肛門直腸重建手術」治療。且日後定期實施「肛門擴張術」。黃小弟術後恢復良好,可正常進食、排便,住院14天後順利返家。無肛症比例 男嬰與女嬰比為2:1所謂的「無肛症」就是在肛門直腸發育時,因直腸無法連接到正常肛門開口處的先天性生長發育異常。發生率約四千分之一。男嬰比女嬰的發生率為 2:1。而如果第 1 胎的嬰兒患有肛門直腸異常,第 2 胎的嬰兒患有肛門直腸異常的發生率,大約 1 % 。大約 60 % 的肛門直腸閉鎖是屬於低位性, 40 % 是屬於高位性。產檢超音波檢查 有時無法發現無肛症台北慈濟醫院小兒外科陳克琦主任說明,少數無肛症患者可在產檢中透過超音波發現胎兒腸道異常,但多數患者仍是在出生後發現。無肛症以直腸到正常肛門口的距離分高位、低位兩種,若是低位無肛症,醫師僅需劃開正常肛門口的位置,將直腸外拉和重建肛門即可;但若是高位無肛症,因腸道到肛門口尚有一段距離,必須先在孩童腹部行「結腸造口術」,待腸道長度足夠時,再執行「肛門直腸成形術」。執行「後矢狀肛門直腸重建手術」後,日後需定期實施「肛門擴張術」,術後第一次接受肛門擴張的時間約在 10 天到 14 天左右,之後的肛門擴張最好由父母親每天進行。VACTERL聯合畸形成因不明 但極易同時發生由於「無肛症」可能合併其他先天性異常,新生兒科醫師會同時評估是否合併VACTERL聯合畸型。VACTERL是六個器官的縮寫,指的分別是脊椎、肛門直腸系統、心臟系統、氣管食道瘻管、腎臟系統、肢端系統等,陳克琦主任指出,造成VACTERL聯合畸形的原因尚未定論,但上述部位極容易同時發生異常,因此只要合併有兩種缺陷,就可稱為VACTERL聯合畸型。隨著醫學的進步,對於其它合併異常處理能力的加強,已將死亡率明顯的降低,其存活率已高達 85% 到 93% 。新生兒先天性肛門直腸異常需小兒外科手術治療的一種疾病,儘早請專家診斷治療,做最適當的處置,才能減低它的併發症,以免造成終生的遺憾。

晚期肝癌治療新選擇 有助提升存活率

晚期肝癌治療新選擇 有助提升存活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長期飲酒且患有B肝卻未定期追蹤的59歲陳先生,3年前因肝癌不得不切除右肝,不料半年前又因呼吸喘、胸悶及肺部積水就醫,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右心房有一顆6公分腫瘤,加下腔靜脈4公分腫瘤,合計10公分,且右橫膈膜也有大小不一的腫瘤,經具影像導引照射功能的放射治療設備治療2週,搭配免疫療法治療,右心房腫瘤接近全消,連遠端因癌細胞擴散的橫膈膜腫瘤也接近全消,日前已回工作崗位,恢復「走跳人生」。癌栓是腫瘤常見併發症之一陳先生的情況,研判為由肝癌引發之「癌栓」。肝腫瘤生長過程會層層堆積,所產生的「癌栓」約有1%至3%的機率,會脫落沿著血管流動跑到右心房,侵襲血管和淋巴系統,因此肝癌末期患者為右心房或下腔靜脈血管阻塞的高風險族群,一旦癌栓打入肺動脈,容易出現急性呼吸窘迫或衰竭、休克、昏迷,嚴重更可能猝死。癌栓是腫瘤常見並發症之一,是指癌細胞在生長、繁殖、轉移過程中,侵襲或堆集血管和淋巴系統,或引起血液的凝血異常,導致血管功能和血液運行障礙、凝血異常、形成血栓的併發症。影像導引放射治療合併免疫治療 可大幅提升存活率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陳政國介紹,免疫治療雖為晚期肝癌治療的新趨勢,但因單獨使用免疫治療的成效有限,僅約15%至20%患者能有效控制癌細胞,目前臨床上發現以影像導引放射治療合併免疫治療,不但能消除肝腫瘤,更能使遠端腫瘤消失,稱為「遠端免疫共鳴效應」(Abscopal Effect),據亞大醫院臨床統計,有57%的晚期肝癌患者,疾病因而獲得控制,相較於傳統標靶藥物治療成功率42%,效果明顯較高,且副作用較小,患者耐受性也高。具全影像導引照射功能的新型放射治療設備,治療時除了能殺死照射區域的腫瘤細胞外,近期研究及臨床上發現,因放射治療能釋放腫瘤抗原,改善腫瘤周邊環境,啟動免疫反應,增強體內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的能力,使其餘沒有接受放射治療的病灶亦部分消失緩解,再搭配免疫治療,可大幅提升存活率。建議肝癌患者治療狀況穩定後,6個月內儘量不要從事出力的工作,運動則改以散步的方式,才能避免肺梗塞或腦梗塞等「癌栓」併發症。陳政國提醒,雖然晚期肝癌通常難以提早發現及治療,且預後不佳,但建議患有B肝和C肝的患者,應定期回診追蹤,並配合肝癌多專科團隊針對患者量身訂制的治療計畫,才能掌握自身的健康狀況。

睪固酮低下威脅男性健康 醫籲莫忽視

睪固酮低下威脅男性健康 醫籲莫忽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男性荷爾蒙,睪固酮,在男性生理跟心理運作佔有重要的關鍵角色。它大部分源自於睪丸,同時會受腦部腦下垂體分泌的性腺激素所調控,因此當睪丸或腦下垂體有異常時,就可能會造成睪固酮低下,年輕男性可能有睪丸縮小、勃起功能障礙或不孕的情況。43歲陳先生因有糖尿病、高血壓等內科疾病規則服用藥物,且有長期至醫院追蹤。因晚餐後就在沙發上打起瞌睡,老婆假日想找他出去戶外走走但先生卻託辭說很累,假日就是想休息。也因為沒什麼動力運動,體重持續上升且體型越來越「中廣」。老婆偶然看到「男性更年期」的報導,找先生去醫院做檢查,結果是「遲發性睪固酮低下」,醫師給予適當的荷爾蒙補充,以及鼓勵減肥運動等生活型態改變。低於標準值以下  就會產生「男性更年期」 影響男性健康「遲發性睪固酮低下」大部分發生在中年男子,起因於睪固酮濃度會因年紀而有所差別,平均來說約三十幾歲達到高峰,四十歲後會以每年1-2%的速度下降。若體內睪固酮維持在正常範圍,可以穩定身心調控,但如果它在四十歲以後降到標準值以下,就會產生所謂的「男性更年期」,影響男性的各項健康。目前大量的研究證實,睪固酮過低和所謂的代謝症候群有極大的相關性,包括血壓血糖控制不好(高血壓及糖尿病)、血油太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或三酸甘油脂太高)、腰圍過大等。另外它也會影響包括骨質酥鬆、心血管疾病等容易影響人體健康的疾病。睪固酮低下造成肥胖 也越不愛運動這裡特別提醒一個現代人常見問題,肥胖它本身是造成睪固酮低下的一個危險因子,因此有所謂「男性肥胖引發次發性睪固酮低下症」的問題,包括一些機轉:例如脂肪組織本身透過代謝酶會把睪固酮代謝掉、肥胖飲食造成腸道內膜損傷而有後續的全身發炎體質,而影響睪固酮的生成。另一方面,睪固酮降低也會讓人缺乏動力去運動,會負向地造成體重增加、中廣身材等肥胖問題。這些互為因果的關聯及負向的影響,往往把男性的健康帶向不歸路。男性更年期易被忽視「男性更年期」不像是女性更年期發生在停經後,男性更年期為一緩慢且漸進式的變化,加上它不痛不癢的臨床表現,往往很容易被忽視。奇美醫學中心泌尿外科主治醫師謝昆霖再次呼籲:針對一些有危險因子的男性族群,包括:性功能障礙、不孕、肥胖、代謝症候群、腰圍過大、糖尿病(甚至糖尿病前期)、情緒不穩、暴躁、心情低落等,要隨時想到男性賀爾蒙低下,可先透過簡單的ADAM問卷來做自我檢測,若符合可進一步至醫院做系列抽血檢查,並接受適當的治療。美國聖路易大學老化男人睪固酮低下(簡稱ADAM)問卷:1)你的性慾是否降低?2)你是否感到缺乏活力?3)你是否察覺有體力不足,同時也有耐力不足?4)你的身高有否減少?5)你是否發現自己「享受生活」的感受不如從前?6)你是否感到沮喪,同時(或者)脾氣變壞?7)你勃起時的硬度是否無法與過去同日而語?8)你是否發現最近運動時,體力變差很多?9)你是否在吃完晚餐後就感到昏昏欲睡?10)你是否發現最近工作績效每下愈況?若有上述的(1)或(7)或其他任三個答案為「是」,那臨床症狀就已經符合。此時建議至門診做進一步檢查,如果抽血證明睪固酮的確低於標準值,須加以治療,包括從生活習慣、飲食調整、運動和減肥,以及適當的賀爾蒙補充(針劑、口服、塗抹),往往可以改善或預防其他許多相關影響男性健康的問題。

3D立體腹腔鏡手術 助精準切除囊腫

3D立體腹腔鏡手術 助精準切除囊腫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宜蘭一名65歲陳姓婦人,年初因經常下腹悶痛、排便及排尿不順而求醫,經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在直腸左外下側,接近肛門交界的骨盆腔深處有一個8公分的瘤狀物,造成病患的直腸及膀胱受到擠壓而偏向右方,出現排便及排尿上的困難。因位置罕見,最後決定以3D立體腹腔鏡精準切除囊腫,術後傷口小,更避免不必要的損傷。羅東博愛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余盈輝表示,該婦人的囊腫位置位於骨盆腔的左下極深處,又非一般直腸手術可直接截斷血管、切斷腸子;在不了解瘤狀物屬性的當下,必須保持瘤狀物的完整、需剝開並避開周遭神經,沿囊腫的邊緣切除,難度極高。為了緩解病人症狀,決定直接使用3D立體腹腔鏡為婦人手術。於腹腔鏡鏡面上安裝兩個單眼鏡頭,醫師戴上特製眼鏡進行手術,畫面便成為3D,在兩眼視覺能力下操作,比2D腹腔鏡多了立體感,更讓此次的手術進展如虎添翼。皮下囊腫一般常發生於體表余盈輝主任也發現該瘤狀物並非惡性病灶,而極可能是單純的皮下囊腫。余主任解釋,皮下囊腫為良性,一般常發生於體表,且通常體積較小,若不影響日常生活,通常不會急於處理。但此次囊腫位置很罕見,不只位於體內,更位於骨盆深處的直腸與肛門交界位置,且已讓病人直腸受壓迫而排便不順,造成生活上的不便。3D立體腹腔鏡讓腹腔視野更清晰 精準切除囊腫3D立體腹腔鏡微創手術提供腹腔內3D視野,使手術過程精確定位、徹底移除病灶,同時減少不必要的損傷、出血與併發症,手術時間縮短,且術後傷口小、恢復快。透過3D立體腹腔鏡,即便囊腫位於骨盆深處的困難位置,依然能精確且輕鬆的切除,讓婦人從此排便不卡卡,並恢復一如往常的生活品質。

糖尿病用藥安全 一定要知道的6件事

糖尿病用藥安全 一定要知道的6件事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台灣約200萬人患糖尿病,依據國民健康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臺灣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6%,男性盛行率12.9%,女性盛行率10.5%。此外,十大死亡原因中,糖尿病一直高居第五位。糖尿病是一種新陳代謝疾病,在中國歷史上稱為消渴症。糖尿病病因主要是人體中胰臟分泌胰島素的功能不良或分泌不足,胰島素是一種會降低血糖的荷爾蒙,它可以幫助葡萄糖進入細胞內,提供細胞組織活動所需之能量。當身體無法妥善使用葡萄糖製造能量,以致在血液中葡萄糖濃度過高,便有可能產生糖尿病。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1)年齡>452)體重過重(BMI>25)3)有糖尿病的家族史4)靜態的生活習慣(不太動)5)先前有血糖異常病史6)懷孕時有妊娠糖尿病7)有高血壓病史(140/90mmHg)8)高密度膽固醇過低(HDL<35mg/dl)9)三酸甘油脂過高(TG>250mg/dl)10)多發性卵巢疾病11)有心血管疾病12)合併胰島素阻抗情況(黑色棘皮症)診斷糖尿病的標準為何?1)隨機血漿血糖濃度大於200mg/dl,合併有多吃、多喝、多尿及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等症狀2)空腹血漿血糖大於126mg/dl3)口服耐糖試驗(喝下75克糖水),2小時血漿血糖大於200mg/dl4)糖化血色素大於6.5%只要任意一個條件符合,便可診斷為糖尿病。糖尿病急性併發症1)高血糖昏迷:當血糖迅速上升,會出現虛弱、飢餓,和頻尿的現象,嚴重者會發生昏迷。2)低血糖風險:當使用過高劑量的口服降血糖藥或注射過量的胰島素時、吃得太少或延遲吃飯、運動過量、喝酒過量時有可能會產生低血糖。低血糖的症狀為虛弱、發抖、饑餓、嗜睡、混亂、頭暈、皮膚蒼白、心跳加速、頭痛、流汗、發冷、抽搐、情緒及行為改變等。嚴重者可能喪失意識,甚至昏迷,若不即時予以適當處理,可能造成死亡或後遺症。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罹患糖尿病,容易因此產生慢性併發症,例如: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病變、水腫、蛋白尿、血壓上升、腎衰竭引起尿毒症需終生洗腎、心血管病變、運動、感覺及自主神經病變、足部病變等。關於口服降血糖藥-你一定要知道的6件事1)注意藥品服用時間:先確認藥品一日吃幾次?一次吃幾顆?何時使用?糖尿病藥物服藥過量容易造成低血糖,反之劑量不夠不易到達血糖的控制目標。尤其是使用磺醯尿素類(sulfonylurea)、美格替耐類(Meglitinide)等降血糖藥物要特別注意其低血糖副作用的發生。2)生活型態的配合:規律的運動及均衡飲食,同時搭配定時的血糖監測,可以協助達到良好的控制目標。3)生病時仍需按時服藥:生病時會因為體內賀爾蒙調節因素,血糖比平時還來得更高些,降血糖藥物不需自行停止使用。生病期間須注意自己飲食,如有任何不適須立刻就醫。4)忘記使用藥品時怎麼辦?若用藥的時間離下一次用藥還有一段時間,可立即補用。若已經快接近下次使用藥品時間,則依照原時間使用,千萬不可補服雙倍劑量。5)忘記用餐怎麼辦?若使用藥品治療期間也忘記用餐,發生低血糖的風險也會增加,不論何時想起,就應盡快用餐。6)糖尿病病人請隨身攜帶糖包若糖尿病病人真發生低血糖的症狀如飢餓、發抖、冒冷汗、心跳加快、無力、頭暈、嘴唇麻等症狀,應立即使用流質性含糖飲品或糖果、果汁,若無法緩解不適,必要時仍須送醫救治。只要糖尿病人在使用降血糖藥物時能夠認識以上6項重點,生活配合三餐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按時監測血糖,即可達到血糖控制,進而延緩糖尿病所產生的相關併發症,同時也可以減少用藥發生低血糖之不良反應風險。若使用藥物或對用藥有任何疑問,可洽詢各醫療院所藥劑科等單位進行相關藥物諮詢。

手抖非老化 全球創舉AI診斷帕金森

手抖非老化 全球創舉AI診斷帕金森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身體僵硬、步伐變慢可能不是衰老現象,而是帕金森氏症的前兆。帕金森氏症的診斷通常都是根據「動作障礙專家」經驗,初期常常被誤以為中風或關節退化等疾病,顫抖的症狀又有可能被誤為是自發性顫抖或者其他疾病。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與清華大學電機系李祈均教授團隊共同合作,結合醫療和AI專長,利用「人工智慧」輔助「動作障礙專家」判斷,全球首度利用影像人工智慧輔助幫忙診斷帕金森氏症,從今年開始研究109個案例中,準確率可高達八成,有潛力成為未來輔助帕金森診斷的好工具,不只減少確診時間,也可應用在偏鄉。AI 智慧輔助診斷帕金森 可提高準確率帕金森氏症病程依嚴重程度共分成5期,第1期會單側肢體僵硬、手部顫抖、寫字歪曲;第2期則是雙側肢體都出現顫抖或僵硬、動作遲緩;第3期出現走路常跌倒、步態不穩;第4期則是難以獨立走動,需要他人攙扶;第5期須臥床或坐輪椅,無法自行照料生活起居。一般就診的患者發現都已是第3期,除非較有病識感才會在第1期警覺發現、及早就醫。非典型帕金森氏症與典型帕金森氏症最大的區別在於肢體靜止性的顫抖,非典型帕金森氏症通常沒有肢體顫抖的現象,卻會出現行動緩慢、反應遲鈍、表情僵硬、手腳不聽使喚、身體平衡感變差、容易跌倒、焦慮等情形。由於這些症狀並不像典型帕金森式症明顯肢體顫抖的症狀,很容易被忽略為老化、失智或頸椎神經的問題,其實是一種腦部神經障礙的疾病。帕金森氏症自我檢測表 逾3徵兆速就醫帕金森氏症初期常被當成是單純一般老化或是頸椎、脊椎退化,可參考台灣神經學學會發布的「帕金森氏症自我檢測表」,如果發現以下10個問題中有3題以上的回答為「是」,建議盡快至神經內科就醫檢查:1)手或腳是否曾經在休息放鬆的狀態下,會不自主顫抖?2)走路時有一隻手臂彎曲,且不會擺動?3)身體在站立或行進時,姿勢會向前彎曲?4)走路姿勢雜亂、不順暢、好像要打結或一隻腳拖在後面?5)步伐小且常常跌倒或摔跤?6)常覺得懶洋洋,做什麼事都沒動力?7)頸部後方或肩膀常常疼痛?8)刻意避免與聊不來的朋友或家人相處?9)音調出現改變?變得更單調、小聲或沙啞?10)寫字變慢且字體變小? 帕金森氏症發作時,越早診斷,越能盡快給與有效介入與治療,不過動作障礙的診斷非常仰賴專家經驗,臨床上的診斷非常困難,就算在歐美,病人也常在不同的專科醫師間輾轉,數年後才被診斷出來,現在有AI 智慧輔助,有助及早診斷,診斷之一致性與準確率也可望提高。 

肋骨骨折爆痛 及早手術癒後佳

肋骨骨折爆痛 及早手術癒後佳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根據調查統計,國人事故傷害每年死亡率高達七千多位,外傷佔絕大部分,而其中10%合併肋骨骨折,死亡率高達35%,每斷一根肋骨,感染肺炎機率上升27%,死亡率增加19%。熱愛運動的石先生,某次與自行車車友騎乘時,為了閃躲突然衝出來的小動物,不慎摔車飛了出去,導致腿部與肋骨骨折、胸部張力性氣胸,經救護車送至醫院急診,醫師診視後緊急啟動創傷團隊為石先生手術,免去呼吸衰竭的憾事。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急診部杜雄醫師表示,胸部外傷致肋骨骨折是外傷急診常見的疾病。其受傷機轉常見於高齡長者在日常生活中跌倒、車禍或是工地高處跌落的傷者。人體胸廓由鎖骨、左右兩邊十二對肋骨、胸骨與胸椎所組成。肋骨在胸部組成一個環狀,保護著重要器官包含心臟、主動脈、上下腔靜脈、肺和橫隔膜下右側的肝及左側的脾臟。身體靠著橫隔膜和呼吸肌收縮牽動肋骨,才能呼吸做有效的氣體交換。肋骨骨折怕痛不敢呼吸 痰液累積恐肺炎當發生意外,肋骨骨折的第一個明顯症狀就是肋骨折斷處疼痛。一旦肋骨骨折,會表現劇烈疼痛,上下床、翻身、深呼吸、咳嗽、上肢出力等動作都會令肌肉牽扯受創肋骨,引發劇烈疼痛,這種疼痛會一直持續到肋骨癒合才會改善,時間大約需要二至三個月。嚴重的肋骨骨折可能會立即危及生命,例如導致張力性氣胸、大量出血的血胸、因無法做有效呼吸致呼吸衰竭的急性連枷胸、心包膜出血填塞壓迫心臟或肝脾臟破裂出血等;慢性致死原因則有因為疼痛不敢或無法做有效呼吸、咳痰以致引發肺炎敗血症或因連枷胸導致呼吸衰竭等。杜雄醫師指出,肋骨骨折治療首重止痛,讓病人感覺舒適,有效呼吸才能預防肺炎。如果止痛沒有做好,病人會因為疼痛而不敢深呼吸,呼吸深度就會慢慢變淺伴隨咳嗽力度減低,最終變成肺炎。肋骨骨折微創治療手術 幫助患者遠離疼痛折磨以往的保守療法為吃止痛藥等待時間讓它自己癒合,隨著醫療的進步與生活品質的要求提升,肋骨骨折固定接合手術應運而生。肋骨骨折固定接合手術其最大目的就是要減低肋骨骨折病人的疼痛,避免併發症發生、減低死亡率、縮短住院日數,以利早日恢復正常生活和回到工作崗位。臨床統計發現有做肋骨骨折固定接合手術的病人可以大幅減少肺炎發生率達九成,縮短一半加護病房照顧和住院日數,甚至可以減少三成的死亡率。依肋骨骨折團隊的臨床經驗,嚴重的肋骨骨折如連枷胸、超過6根肋骨骨折、或超過3根嚴重移位肋骨骨折合併血氣胸的病患是目前肋骨固定接合手術的適應症;尤其是連枷胸患者,肋骨固定接合手術是目前認為最佳的治療方式。然而肋骨骨折所導致的劇烈疼痛也是固定接合手術的相對適應症。手術確實能改善肋骨骨折病人的疼痛、併發症和死亡率,許多病人對手術前後疼痛感受差異之大也直呼手術有神奇的效果。

北市這些地方 9月起實施騎樓禁菸!

北市這些地方 9月起實施騎樓禁菸!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肺癌的死亡率及發生率居冠,另外,不抽菸的人若得肺癌大多數是肺腺癌,這也是台灣目前數量最多的肺癌類型。其實肺癌是最可能預防的癌症之一,如戒菸、避免室內空氣污染、改變烹調方式、空污嚴重時避免戶外激烈活動、避免吸取二手菸或三手菸,都有助於防癌。依據菸害防制法第16條第1項第4款規定,臺北市共15家連鎖便利商店、咖啡店前公告之騎樓,自108年9月1日起為全面禁止吸菸場所。營造騎樓無菸環境 符合民眾期待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黃世傑局長表示,菸害防制法僅規範少數戶外場所為禁菸場所,未將騎樓、人行道等戶外人潮聚集場所納入禁菸場所規範。為維護民眾不吸二手菸之健康權益,臺北市衛生局積極溝通協調,結合市府相關局處、學校、企業、里長、社區民間團體、拒菸志工等資源共同擴大建置戶外無菸健康環境。包含:統一、全家、萊爾富、OK、美廉社等5家連鎖便利商店,及星巴克、85度C、路易莎、伯朗、丹堤、怡客、西雅圖、cama café、金鑛、彼得好等10家連鎖咖啡店)。違規於禁菸騎樓吸菸之民眾,依該法第31條第1項規定,處新臺幣2,000元至1萬元罰鍰。98年7月依據菸害防制法規定,首創全國第1次以公告方式將臺北市24處公園、綠地納入禁菸場所,截至108年7月臺北市已公告建置2,569個戶外禁菸場所,均為場所產權清楚,負責人能管理環境、設置禁菸標示標線,且能勸阻違規吸菸行為人。民間企業共同響應與支持騎樓禁菸怡客咖啡股份有限公司孫立強經理表示,常有顧客於店前騎樓邊喝咖啡邊吸菸,並會要求門市人員提供水杯來充當菸灰缸,因菸味往往會飄進店內,造成其他顧客覺得非常不舒服,惟騎樓不是禁菸場所。9月起騎樓開始禁菸後,將以明確的勸阻在騎樓吸菸之顧客,希望有吸菸的朋友,能夠遵守咖啡店前騎樓禁菸規定。萊爾富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許鴻文區經理表示,常接獲消費者抱怨,因有民眾於騎樓吸菸,當走出超商門口必需暫時停止呼吸、快步通過。很高興能與臺北市衛生局共同推動騎樓禁菸政策,門市人員終於可以理直氣和的予以勸阻,以維護到超商來消費民眾的健康。黃世傑局長表示,臺北市政府積極營造無菸環境之最終目的,是要提升吸菸者不便利性,促使及早成功戒菸,並維護不吸菸者之健康,因為無論是吸菸,或是吸入「二手菸」、「三手菸」,都會嚴重傷害健康。臺北市衛生局提醒,維護無菸環境是全民運動,請市民朋友們共同遵守15家連鎖便利商店、咖啡店前公告之騎樓禁止吸菸,以營造清新健康的戶外無菸環境。

體寒是萬病之源!吃葛根湯有解

體寒是萬病之源!吃葛根湯有解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們常說「感冒是萬病之源」,「感冒」的英文是「Cold(寒冷)」,因此我們也可以說:「體寒是萬病之源」。中藥當中,有效治療的藥方之一是「葛根湯」。葛根湯的成分是:葛根、麻黃、生薑、大棗、芍藥、桂枝、甘草等能夠溫暖身體的成分,服用後20分鐘左右,身體就會發熱、冒汗,能夠消解肩膀痠痛及頭痛等症狀,減輕身體不適。另外,用來治療腹瀉、濕疹及蕁麻疹等也經常有效。中醫書籍中記載,葛根湯能夠有效緩解的病症,除了感冒之外,還對支氣管炎、肺炎、扁桃腺炎、結膜炎、淚囊炎、耳下腺炎、口內炎、乳腺炎、中耳炎、蓄膿症、麻疹、水痘、頸部淋巴結炎、肩膀痠痛、五十肩、風濕、蕁麻疹、皮膚化膿、高血壓、痢疾、夜尿症等疾病也具有療效。換句話說,只要讓身體溫熱起來,就能治癒這麼多種疾病。健康的關鍵就在於「讓身體溫熱」。人不耐寒冷是天生的!人類不像動物身上覆有毛皮,因此推測最早的人類出現在熱帶地區。人類雖然有可以對抗暑熱的體溫調節器官,卻缺乏抗寒的特別機能,以至於容易發冷,可想而知一著涼就容易引發各種疾病。譬如說,一到冬天,感冒、肺炎、中風、心肌梗塞、高血壓等循環系統生病的患者就會增加。此外,癌症、腎臟病、糖尿病、膠原病等疾病的死亡率,幾乎都會在寒冷季節裡上升。另外,一天當中外界氣溫及體溫最低的半夜三至五點時段,也是人們死亡率最高的時間。在這個時間點,氣喘或異位性皮膚炎發癢都會變嚴重。原因是在平常的體溫下能夠正常代謝、燃燒的營養物質及代謝廢物的處理變得不順暢,血液裡產生了剩餘物質及代謝廢物開始汙染血液。此外,即使是健康的人,早上剛起床的一、兩個鐘頭,也容易感到身體沉重,易陷入發呆等無緣由的狀況,尤其低血壓或憂鬱症的患者更是如此。但是到了下午,情況會漸漸好轉,隨著天色開始變暗,精神也變好,這種「夜貓子」族群不在少數。這種現象,全和體溫變化有很大的關係。天剛亮時原本最低的體溫,會漸漸開始升高直到下午五點左右。通常我們的體溫在下午兩點到八點左右升到最高,一天當中最低體溫和最高體溫也會相差達 1 ℃。我們的身體之所以會隨著熱度而運作,是因為體溫對人的健康和生命而言,可說是最重要的因素。(本文摘自/排寒袪濕治百病/野人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