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限醣要避免吃這些!調味料裡含隱形醣

限醣要避免吃這些!調味料裡含隱形醣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盡量避免攝取醣類是限醣飲食的基本,所以選擇食品時,最重要的是知道哪些食品的醣類含量高。一定要避開的醣類含量高的食品,大概就是含澱粉的食品與甜的食品。澱粉多的食品包括穀物製成的主食,以及馬鈴薯、番薯、芋頭等「薯類」。令人意外的是,有些蔬菜的澱粉含量也很高。我採行三餐限醣的超級限醣法,所攝取的總熱量有十二%左右是醣類,而它們幾乎都來自蔬菜,當中又以南瓜、慈菇、蓮藕、百合根、紅蘿蔔等的醣類含量高,這點要小心。小心罐頭、調理包、真空包食品、醬汁、番茄醬、味霖、白味噌接著就是甜的食品。從味道就可以判斷,不需要想得太複雜,幾乎都能用常理判斷,不過有些食品還是容易被忽略。首先要留意的是保存食品。有些罐頭、調理包、真空包食品,烹煮時加了大量砂糖。還有就是大家不大注意到的調味料,醬汁、番茄醬、味霖、白味噌裡都含醣類,有些感覺不甜的調味料裡也有很多醣類,所以一定要詳讀成分表。我們很難完全不用這類調味料,重要的是一餐中所含醣類的總量,甜的調味料並非完全不能加,只是要注意少用。只要避開含大量澱粉的食品以及甜的食品,在選擇食品上就幾乎過關了。乳製品只吃不喝乳製品方面,可以入菜,但最好不要喝它。因為乳製品原料的牛奶裡有乳糖這個醣類,100cc鮮乳中含有5公克醣類,限醣飲食限制一餐的醣類總量,如果是超級限醣飲食,每餐可以攝取的醣類總量大約是10〜20公克,將牛奶入菜,一人份最多用到100cc,吃進去的醣類量頂多5公克,可以不用在意。若是用喝的,一次會喝進200cc甚至是300cc,喝下的醣類量就不能小看了。優酪乳也是,容易一次喝進大量醣類,一定要注意。當然,吃的優格也是一樣,不要吃太多。起司與奶油可以吃 但不建議吃人造奶油起司與奶油則沒有問題,它們當中含的醣類非常少,吃多些也不會吃進太多醣類,西餐雖然經常會用到奶油與起司,但可以不用太在意。起司也是方便的零食,飲食限醣時不可以吃含醣類的點心,但是嘴饞時可以吃些起司。一般不建議吃人造奶油,人造奶油雖然含醣類少,但是含大量有害健康的反式脂肪酸。有極少產品不含反式脂肪酸,當然可以吃,但是價錢跟奶油相去不遠。午餐時最方便的就是便利商店冬天有關東煮,可以選擇蛋以及蒟蒻等醣類含量少的菜。另外像是沙拉、茶葉蛋、香腸等,便利商店裡有很多醣類含量低的食品。不過,便利商店的關東煮的湯裡所含醣類多了些,不要喝。另外,馬鈴薯沙拉以及筆管麵沙拉的醣類含量多,也不要碰。最近街上開了很多自助餐店,上班族可以好好利用這些地方,雖然價位高了些,可以告訴自己這是在超級限醣飲食期間才有的開銷。也可以到百貨公司的美食街或者熟食店選購醣類含量少的熟食吃,也有些便當店可以只買配菜。學生就找可以自己選擇配菜的食堂,就像自助餐一樣,而且不貴。如果學生餐廳正是採取自助方式的話更便宜。有些員工餐廳是自助式的,在那樣的公司更好採行限醣飲食法。如果附近沒有便利商店也沒有自助餐廳,加上沒錢吃好料,只能吃食堂或便當店時,就不要吃白飯,雖然有點浪費,但這也是非常時期的作法。其實,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準備便當。(本文摘自/京都名醫的吃到飽減重法/商周出版)

五步驟 讓青少年變成負責任的人!

五步驟 讓青少年變成負責任的人!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假設個案困鎖在僵化的狀態裡持續痛苦,而治療最好的方式是幫助個案親身體驗到改變。經驗會改變一個人的情緒和狀態,而訊息知識沒有辦法做到這點。如果你想要一個人進入幽默的狀態,創造一個醒覺式經驗,或許可以說個笑話。讓我們思考一個狀態:做個負責任的人。父母親通常都會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一個負責任的人。有時候他們會這樣說:「負責任的孩子成績比較好,比較好的成績表示你會進到好大學,有一個很棒的人生。這就是為什麼你要做個負責任的人」。現在,你覺得青少年聽到這些關於好成績或是好學校的說法,就會變成負責任的人嗎?不太可能。但是大部分的父母親怎麼做?他們提供小孩建議和知識,不停耳提面命,就算他們經常對於結果感到失望,還是繼續說。當我們面對一個簡單的任務時,知識和建議或許是有效的,但是如果要誘發不一樣的狀態,我們就要創造一種蛻變經驗。大部分的孩子都知道要負責任,也知道負責任是一種美德,一個優點。但是,成長的過程和社會心理因素可能會阻礙孩子學會負責任。有時候,孩子反抗父母親是為了建立自我身份認同。例如,青少年致力於創造自我身份認同,而他們經常透過反對或反抗父母親的觀念想法來建立自我身份認同。所以,治療師可以幫助青少年獲取他們的理想狀態。在這裡我們以負責任為例子。要讓青少年變成負責任的人,治療師可以考量成長和改變的五個步驟。 步驟一,想法。青少年是否知道負責任是什麼意思?如果他們不知道,我們可以教導他們。 步驟二,概念體現:「我可以負責任」,這是一種內化的能力。青少年如何從一個想法轉變成真實體驗概念?必須要有一個關鍵醒覺經驗(Significant Evocative Experience, SEE)來幫助青少年體現概念。或許是開始照顧寵物。或許是報名去上體操課,或是喜歡上異性,然後發現要吸引對方最好的方法是變成負責任的人。這裡我們談到想法,談到概念體現。獨特經驗會誘發負責任的想法,變成負責任的概念體驗:「我可以是負責任的人」。 步驟三,做決定── 內化過程的另一個步驟:「我會是負責任的人」。一旦青少年體驗到「我可以是負責任的人」這個概念,另一個醒覺經驗可以幫助青少年進一步體驗:「我將會是負責任的人」。 這引導到步驟四,「啊哈!我是負責任的」,這透過另一個蛻變式關鍵醒覺經驗 (SEE) 達成。我們可以把這樣的經驗當成一個參考經驗,提供一個更穩固的基礎。一個參考經驗可能就有蛻變的效果,但有時候可能需要更多的參考經驗,一個不夠。 最後,步驟五,身份認同:「我是一個負責任的人」。當然,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新的身份認同。連結許多參考經驗就會創造一個新的身份。比如,幸福的親密關係或事業上的成就可能連結到一個身份:「我是聰明的」、「我是一個好老師」、「我結婚了」。但是,參考經驗也可能創造不好的身份認同,像是,「我不夠好」、「沒有人愛我」。負面的醒覺經驗可能創造負面的身份認同。因為我們假設不是所有的身份認同都是好的,治療師必須有多樣方法協助個案建立正向身份認同,而這些方法最好是透過醒覺方式達成。運用邏輯思考無法改變我們的身份認同,身份認同的改變需要透過醒覺體驗時刻。(本文摘自/經驗式治療藝術/心靈工坊)

吃完飯就脹氣 是膽囊的問題?

吃完飯就脹氣 是膽囊的問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阮綜合醫院是台灣最早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的醫院,約在近三十年前,即已率先完成首例腹腔鏡膽囊切除病例。之所以需要切除膽囊,主要是出現結石、息肉、肌腺瘤、急性膽囊炎等症狀。生活中,若出現上腹痛、脹氣,尤其是餐後脹氣,經胃鏡檢查並未發現問題,或服用胃藥也未見好轉,便要懷疑是膽囊問題。有腹痛、脹氣等症狀的膽結石若不立即治療,恐合併急性膽囊炎、總膽管結石或急性胰臟炎,嚴重時還會造成敗血症。曾譯諏曾在過年時收治一位男病患,他與親友到小琉球旅遊,不料卻在除夕時出現肚子痛症狀,一直痛到初四才至醫院急診,檢查發現患者膽腫大,不僅肝指數高且有輕微黃疸現象,趕緊讓患者住院治療。緊急安排腹腔鏡手術,結果發現,患者的總膽管大幅腫脹,當下拿掉患者膽囊,而膽管結石的部分則因困難截石而改採迷你開腹手術來取出結石。術後患者復原良好,一週後即出院,但傷口仍不如腹腔鏡微創手術般小。曾譯諏說,阮綜合醫院每個月平均做三十多例腹腔鏡切除膽囊的病例,主要以治療膽結石居多。膽結石屬文明病,主要因為人在吃東西時,膽囊會收縮、讓膽汁排出,但許多上班族工作一忙,忘記吃飯時間,膽囊無法正常收縮,膽汁濃度過高,沉澱後就會形成結石,因此,當出現腹痛等症狀時,一定要立即治療,且三餐飲食應定時定量。除用餐時間不規律,膽結石也與家族遺傳有關。曾譯諏收治過家族中不少人均患有膽結石的個案,例如:父母親、小孩都動過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除了傳統腹腔鏡手術,院內目前也使用單孔腹腔鏡手術,一般從患者肚臍上1公分半左右位置,開一個1公分、兩個0.5公分的小傷口,手術後不必拆線,三天就能出院,僅須門診追蹤。(本文摘自/全方位診療室/天下文化)

手拿更好吃?觸覺飢餓擺脫暴飲暴食

手拿更好吃?觸覺飢餓擺脫暴飲暴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觸覺飢餓可分成兩類:舌頭的感覺,以及你用雙手進食時手指的感覺。口感一詞指的是食物或飲料在你嘴巴和喉嚨裡引起的感覺。食客要求把菜餚退回廚房多半都是因為嚼勁問題,而不是味道(想想濕軟的薯條或嚼不動的肉)。在葡萄酒業,口感已變得極其重要,這一行向來有一套絕佳的詞彙來形容酒的各種特質。目前,一種「柔和、圓潤、更醇厚濃郁的口感」正在飲酒客當中流行,而造酒業也有各種方法和添加物來製造這種效果,包括添加甘油或某種酵母菌株,或者利用燻烤橡木屑來熟化葡萄酒。此外,釀酒廠還發現,當葡萄酒的黏度增加,我們也能察覺酒是比較甜的。每個文化中都有一些可以文雅地用雙手享用的食物。在美國,這類食物包括許多點心或速食、脆餅和乳酪、薯片沾醬盤、炸雞、漢堡、炸薯條、墨西哥玉米餅、辣雞翅、披薩、吐司和餅乾。不包括咖哩飯、玉米糕配花生醬或麵包沾魚露。然而在印度、馬拉威還有衣索匹亞(依次對應)這三種食物人們都是用手抓著吃的。在許多國家,人們只用雙手吃東西。他們說使用餐具就像用金屬武器攻擊食物。他們強調用雙手吃東西是一種較為投入、直接的體驗,較容易控制吃的分量,也會讓食物更加美味。當然這是有規矩的:進食前後都要洗手,而且只能用右手(左手是處理個人衛生用的)。習慣上你得捏起一小團米飯或扁麵包,沾一點蔬菜或肉醬,然後才送入嘴巴。通常大家會圍著一張中央擺著許多上菜盤的桌子團團而坐。某人可能會將一小口好菜放在別人的盤子裡。大家一起吃吃喝喝、聊聊天,能製造一種溫馨、親密感。衣索匹亞的餐館一向鼓勵客人用這種傳統方式進餐,而目前印度有些大城市的餐廳上菜時只有應顧客要求才會提供餐具。如果你有冒險心,何不試試用雙手吃完一整頓飯?一開始可能會有點怪。(湯可以用湯匙或就著湯碗喝)。要是你不想在家裡這麼做,可以找一家印度、中東或衣索匹亞餐館,請服務生教你如何不用餐具進食。親自體會一下這會不會讓你的速度放緩,或者增加你面對餐食的專注或感官愉悅。嬰孩很喜歡用雙手進食,儘管他們的雙親可能得忙著清掉嬰兒頭髮、衣衫前襟和地板上的食渣。新的調查發現,如果嬰兒被允許用雙手進食,他們會吃下無論分量或種類都較為適當的食物,而且較不容易發胖。這種方式能讓他們學習自我控管,我稱之為「appestat」(食慾調節),告訴你何時該停止吃的一種內在訊息。當大人出於焦慮把某種食物或者「最後一口」硬塞進抗拒的嘴裡,只求把瓶罐或碗裡的食物清空,等於是在教小孩蔑視他們身體所反饋的訊息,究竟吃多少才恰當?練習法吃東西時多留意觸感,包括類似柔滑、鬆脆、濃厚、粗糙、軟硬和清脆等嚼勁。至少一餐,放下餐具,試著用雙手進食。(你可能需要在桌邊放一些餐巾和一盆洗手用的溫水。)自我提醒在你經常用餐的地方附近貼一張手指、舌頭的圖片或者一張寫著「觸覺飢餓」的便條。在你可以用手指用餐的餐廳保留一個桌位。深度課程人類被碰觸時會茁壯。研究顯示,碰觸的剝奪,又稱「皮膚飢餓」,會導致各種健康和心理問題,而按摩對於多種症狀具有療效。碰觸有助於降低高血壓,增進氣喘兒的肺功能,增加帕金森氏症患者的活動力,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減緩焦慮、沮喪和疼痛。如果有一種藥物具有這麼多正面功效,肯定會被稱作「特效藥」。這些功效的促成主要似乎是因為壓力賀爾蒙皮質醇的降低,以及多巴胺、血清素和催產素這類能帶來舒服感覺的賀爾蒙的分泌增加了。觸覺並不是我們在進食時會專注的感官;嗅覺和味覺才是我們意識到的首要感覺。然而,被我們稱作「嚼勁」的觸覺可能極為重要。想想你咬下濕軟洋芋片的那種錯愕。用心留意觸覺和嚼勁能夠改善你的進食經驗。盡情享受巧克力在你舌上融化的柔滑感,鮮奶油的綿密質感,還有堅果或生紅蘿蔔的爽脆口感。以現代人對清潔的著重,用雙手吃東西一開始或許會顯得怪異、骯髒,或者不衛生。根據阿育吠陀(印度傳統)醫學的教導,當人用手指拿起食物,有些營養竟然會透過皮膚被吸收,致使某些消化激素被釋放。據說這會導致人滿足於較少的食物。用雙手進食會減緩吃的速度,這的確有助於我們吃少一點。當你帶著觸覺意識吃東西,你擴大你的意識,涵蓋的不只是你的雙手,還有嘴唇、舌頭的微妙觸覺敏感度。你的舌頭能偵測黏在你牙齒上的細小顆粒,而且一次次不斷回頭去撥弄,直到成功把它們剔除為止。試著細細品嘗一小塊巧克力融化在你口中的滋味。如果你接著吃第二或第三塊,你所體驗到的風味或愉悅有沒有什麼變化?有許多方法可以透過觸感來滋養你自己,而不必藉由食物。溫柔地擁抱自己。輕輕按摩自己身上某個痠痛的部位。沖個熱水澡,或者悠閒泡個澡,打開所有感官迎接水流的觸感。結語進食時專注於觸覺和嚼勁,能為吃這件事帶來更大的愉悅與滿足。(本文摘自/正念飲食:舒壓、瘦身、慢活的23個健康飲食療法/時報出版)

常嘴飽眼睛餓 想少吃跟我這樣做!

常嘴飽眼睛餓 想少吃跟我這樣做!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飢餓是一種多重感覺的經驗。我們的眼睛、鼻子、嘴巴,我們的胃、細胞,我們的心甚至意志,全都可以把所謂「飢餓」的訊號傳遞給我們。但人們很容易混淆──到底是身體哪個部分餓了?探討「九種飢餓」,能幫助我們了解,究竟是哪種飢餓在召喚我們,進而在飲食方面作出更好的抉擇。眼飢餓你剛在一家高級餐館用完餐,感覺很飽,或許有點過飽了。親切的服務生:「您想不想來份甜點?」你:「不了,我真的很飽,而且相當滿足。菜真的很美味,不過我實在吃不下了。可以幫我們把剩菜打包嗎?」服務生(察覺你有些許遲疑):「沒問題,我去給您拿餐盒,不過,我把甜點盤端出來讓您看看如何?」你的腦:「應該無妨。」於是服務生端來了甜點盤:淋了覆盆子醬的紐約乳酪蛋糕,頂著一團鮮奶油的巧克力慕絲,佐以焦糖醬的熱蘋果派,還有上頭綴著顆松露巧克力的檸檬塔。你的眼睛:「我們可以挑一種來嚐嚐!」你的嘴:「那還用說嗎?」當你的胃已經滿了,但你的眼睛決定要繼續吃的時候,「你的眼睛比你的胃更大」這句俗諺便成真了。我們的眼睛擁有極大權力可以決定要吃什麼、吃多少。也許這是因為,在我們演化過程的多數時期,當時食物缺乏狩獵採集者搜查可食用、能量豐富的動植物的能力,對於人類的生存攸關重大。我們的腦部耗去我們攝取的整體熱量的四分之一,以便它能幫我們找到含有高熱量的食物。科學家質疑,超市和餐廳過度豐富的食物、美化食物的熱門烹飪節目,尤其是社群媒體無孔不入的食物影像,可能是肥胖流行病更普遍的原因。那些影像展現的多半是高熱量、高脂肪食物。2014、2015這兩年,食物是網路上第二大熱門搜索主題。最近調查顯示,13到32歲的人,有六成三曾經上傳自己(或別人)正在享用的飲食照片到社群媒體。目前光是Instagram就張貼了5,400多萬張食物照片。有些大廚禁止顧客拍攝自家餐點的照片,有些則把這當成免費宣傳而加以鼓勵,甚至還提供相機腳架。美食照片或許會讓我們對高熱量食物產生渴望,但這類影像同時也可能會讓我們實際在進食的時候,無法全神貫注在食物的滋味和口感上。全心投入是滿足感的來源。虛擬食物無法滿足嘴、胃、身體或心。少有食物被調成藍色,也許這是因為人天生對可能發霉的食物具有警戒心。如果你把食物染成怪異的顏色,人們的反應會很有意思。有個實驗,受測餐廳的燈光刻意調得很昏暗,來掩飾食物的真實顏色。當燈光亮起,顧客們發現牛排被染成藍色,薯條是綠色,豌豆是紅色,許多人便開始抱怨自己不舒服。在另一個調查中,草莓飲料被染成綠色,結果有二成七的試吃者形容它的味道像萊姆。研究發現,人通常是根據眼睛得到的回饋來決定自己會吃多少。當拿到一大盒免費但走味的爆米花,他們抓起來吃的次數比那些拿到中杯爆米花的受測者多了21次,吃下的熱量多了173卡。當我們用大盤子或大碗用餐,吃下的食物也更多,因為同等分量的食物在大盤子中看起來較少。在美國,人通常是在看見盤子空了或者電視節目結束時停止吃東西,而在法國,人多半是在食物「失去吸引力」的時候停止吃。廣告商非常了解眼飢餓。他們總是雇請一些精於將食物拍攝得對眼睛極盡誘惑的攝影師。當你去看電影,看見銀幕上出現一大盒熱呼呼的奶油爆米花,或者一支六呎長的棒棒糖,你很難不往販賣部走過去。練習法持續一週,仔細觀察哪些事物會引起你的眼飢餓。多留意雜誌、餐廳菜單、超市、網站和廣告看板的照片。當你坐下來用餐,留意什麼食物會吸引你的眼睛。特意看著你的食物,並且留意當你沒看食物時,你的進食經驗是否會起變化。要是你自己開伙,本週要在菜餚的視覺吸引力上多花點心思。(本文摘自/正念飲食:舒壓、瘦身、慢活的23個健康飲食療法/時報出版)

肢端肥大症延誤就診 平均壽命少10年

肢端肥大症延誤就診 平均壽命少10年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55歲陳先生,102年1月初因心悸被送至急診,經醫師詳細檢查後發現腦下垂體長了一個1.7公分腫瘤,確診罹患「肢端肥大症」。之後會診神經外科醫師評估手術切除腫瘤後合併藥物治療,目前狀況穩定,腦部的腫瘤暫無復發情形,並定期回診抽血追蹤,確保體內荷爾蒙與類胰島素生長因子維持正常。「肢端肥大症」是一種生長激素分泌過量的罕見疾病,起因於腦下垂體分泌生長素的細胞出現增生或腫瘤所致,據流行病學統計,發生率為每百萬人口中每年新增3~4個新病例,台灣每年平均新增約60個新病例,平均發病年齡為40歲左右。肢端肥大會造成病人外觀逐漸改變,包括手部、足部、臉部五官增大等,但因其疾病進程緩慢,故常被誤認是身體的老化現象而忽略,提醒民眾平時對自己外觀多一分留心,若有病兆懷疑應至內分泌新陳代謝科或神經外科就醫,即早揪出肢端肥大症!臉型改變、鞋子穿不下 恐為肢端肥大症引起奇美醫學中心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田凱仁表示,肢端肥大症造成生長激素過量後,會進一步導致類胰島素生長因子濃度上升,因此肢端肥大症最明顯的特徵,即病人外貌不正常的肥大或增生,常見的症狀如額頭變寬變高、顴骨變高、鼻子變大、舌頭變大、嘴唇變厚、齒縫變寬、戽斗;以及手腳增大導致戒指戴不下,鞋子尺寸越穿越大、無法做精細動作;也有人因肢端肥大症導致出現聲音低沉、經常性頭痛、呼吸困難、視野變窄、陽痿、過早停經、不孕、性功能障礙等現象。奇美醫學中心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楊純宜提到,由於肢端肥大症的疾病進程較慢,短時間內病人通常難以察覺,使得警覺性降低而未能及早就醫,由於許多肢端肥大症的病人確診時往往已在罹病後數年,未能及早治療,故許多病人早已合併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頭痛、關節炎、甲狀腺腫、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共病。病人若延遲就醫又未能適當治療,預後就比較差,平均壽命可能會比常人少10~15年。盡早確診及早治療 維護良好生活品質奇美醫學中心外科部部長暨神經外科主任張進宏解釋,肢端肥大症治療目前第一線以手術為主,目標為移除腦下垂體腫瘤並使類胰島素生長因子正常化,若術後未能緩解會再施以藥物與放射線治療。術後病人須定期回診追蹤,檢查血液中生長荷爾蒙和類胰島素生長因子是否維持在正常範圍,並逐步治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共病。田凱仁醫師提醒,肢端肥大症只要早期發現並及早治療,呼籲有相關共病者或民眾出現類似症狀,發現自身外觀有明顯變化,應盡快至內分泌新陳代謝科就診諮詢,確認是否為肢端肥大症所引起。若確診罹患肢端肥大症也無須太過灰心,肢端肥大症並非絕症,只要積極配合醫師治療、定期回診追蹤,將可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中秋月圓人好圓 中藥茶飲助消油解膩

中秋月圓人好圓 中藥茶飲助消油解膩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中秋月圓的節日氣氛下,不免來點月餅、烤肉及柚子應應景。以前是在自家門前烤肉,現在還有集合在社區或公園烤肉,甚至還有封街大烤肉,烤肉幾乎變成一年一度的全民運動,群聚烤肉不但能促進人際交流,還可以讓家人感情更加熱絡。不過若是沒有節制的攝取,大量吃肉對糖尿病、腎臟病或腸胃道疾病等慢性病友往往是一大負擔,中秋連假之後肚子也會跟著圓了一圈。多吃蔬菜可以增加飽足感、減少熱量攝取、幫助血糖維持穩定、避免肉類及油脂攝取過量是避免中秋月圓人也圓的方法。中秋月餅熱量爆表 應適量小嚐中秋節最不可或缺的應景食物就是月餅,根據統計,可是一顆傳統廣式糕皮月餅大約有400-700大卡不等的熱量,其他如綠豆椪或蛋黃酥等酥皮月餅,雖體積較小,但仍有300-500大卡的熱量,總是讓人不知不覺就讓人攝取超標。現今改良的新式月餅,如茶月餅、冰皮月餅或各式風味的小月餅,雖然強調低糖、低熱量,但每顆依舊有150-250大卡的熱量。建議選擇低熱量、份量小的月餅,另外採用分食的方法,不僅可以品嘗各種不同風味的月餅,避免攝取過多的熱量,還可以增進家人與朋友間的感情。烤肉食材這樣選 健康美味不怕肥一圈烤肉又香又好吃,要怎樣才能健康與美味同時兼顧?肉類的選擇建議選擇切薄片,在燒烤過程中比較快熟,也不易因為火候不均勻而出現烤焦而產生致癌物的情況。少吃含脂量高的香腸、培根、雞翅、雞屁股,多選擇雞胸肉或里肌肉等少油脂的肉類。另外在燒烤過程,可用調味粉取代高鈉、高熱量的烤肉醬,除了可以品嘗食物新鮮原味之外,更能降低健康的負擔。同時多搭配蔬果,尤其像茭白筍、青椒、甜椒、蘆筍、玉米筍、秋葵、四季豆、綠花椰菜、洋蔥、胡蘿蔔、香菇、金針菇、柳松菇、袖珍菇、杏鮑菇、絲瓜、冬瓜、大黃瓜、小黃瓜等蔬菜,熱量低又富含纖維質,讓烤肉既可增加美味又可減少負擔。中藥茶飲 助消油解膩此外,吃月餅或烤肉時建議搭配無糖茶飲或白開水來代替含糖飲料,若過度進食,出現消化不良、胃脹氣等腸胃症狀,可以使用中藥茶飲來幫助消化吸收。藥材:荷葉3錢、山楂3錢、烏梅1顆、陳皮2錢。將以上藥材置入500CC沸水中,燜煮15分鐘,除去藥材後即可代替茶飲飲用。其中荷葉除了消油解膩之外,尚可減少腸胃對脂肪的吸收,山楂及烏梅可以促進腸胃對肉類及油脂的消化,陳皮可以幫助消脹氣。若食用月餅較多,可在上方中再加入麥芽2錢,可增加對澱粉的消化。以上建議希望能幫助大家中秋月圓人團圓,唯有肚子不再圓。

3招訓練生理時鐘 恢復學童生活作息

3招訓練生理時鐘 恢復學童生活作息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孩子在暑假中的生活作息因晨昏顛倒,導致無法盡快恢復正常作息?或是擔心孩子們因為沉重的功課壓力深夜才能入睡,影響身心健康?根據2019 年5月發表於《睡眠醫學期刊》的一篇研究指出,採取調整睡眠作息的干預措施可幫助夜貓族在三週內改變其晝夜節律顯著地改善睡眠/清醒時間、早晨的工作表現、飲食習慣以及減少憂鬱和壓力。該研究由英國伯明罕大學、薩里大學及澳洲蒙納許大學學者共同進行,研究對象包括22名18~24歲青少年,受試者為所謂的「夜貓族」。將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及控制組,在為期3週內,實驗組的參與者被要求改變生活習慣,包括比平常早2~3小時醒來,並盡可能去戶外曬充足的陽光、起床後盡快吃早餐,並定時用餐、下午3點後不喝任何咖啡因的飲料、七點前吃晚餐、有運動習慣者改成早上時間運動、比習慣入睡的時間提早2-3小時上床並在晚上限制光照時間;控制組的參與者僅要求每天固定時間吃午餐。結果顯示,建立簡單常規方式可以幫助「夜貓子」調整他們的生理時鐘、改善整體身心健康,且其憂鬱和壓力的感覺以及白天嗜睡感都有降低的情形。調整生理時鐘 先從光線著手樂群診所院長范樂群說明,人體睡眠受生理時鐘影響,而生理時鐘則與光線有關,當太陽光進入眼睛,會刺激視叉上核,並通知松果體停止分泌褪黑激素,讓人清醒;晚上時因光線變少,褪黑激素增加,新陳代謝減緩,讓人逐漸有睡意。因此要調整紊亂的生活作息可先從光線著手。建議睡覺的時間可提早一小時入睡,早上出門吃個早餐,白天盡量不要躺床,維持清醒,多往外動一動曬太陽,如真的想睡,最多只能睡半小時的午覺,晚餐不要吃太多,避免讓腸胃不舒服,睡前可喝杯溫牛奶,或補充保健營 養品-維他命 C、鈣、鎂,來安定神經、穩定睡眠品質,維持這模式持續3-5天,後續依照需調回的時間差,慢慢將生理時鐘調回正常的作息。他提醒,生理時鐘紊亂時,會影響內分泌失調、神經功能受損、記憶力下降、專注力下降、引發腸胃問題...等,甚至影響到自身情緒,需透過正常的睡眠來恢復體力及白天的情緒。親子規範3招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暑假才剛結束,孩子混亂的睡眠習慣,是容易調整回來的,不過需適當的壓力及要求,建議家長可依循三個方式來進行:第一、與孩子溝通,如睡眠不足早上昏昏沉沉,會影響上課的專注力,需提早上床的時間,趁開學功課不是很多,將重點放在生活作息的調整上。第二、孩子就寢前的事項均提早完成,例如吃晚餐、洗澡、打電動、與朋友聊天…等,且跟同學、朋友預告這約定,將有助這件事順利執行。第三、家長自身的作息也試著調整,與允許孩子的時間範圍內完成,暫捨棄一些自己的事,包括與朋友聚餐、聊天、追劇…等,她提醒,家長要自我控制回到以孩子為主的作息,盡量配合,才能協助養成孩子的規律生活。這個研究帶來很正向的結論:不依靠藥物,僅用實際的干預措施可3週內改變夜貓子的晝夜節律。每天在同樣時間入睡、同樣時間起床,保持身體的節奏感,更是維持健康的祕訣。

從下背痛到腳底 別輕忽坐骨神經痛!

從下背痛到腳底 別輕忽坐骨神經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坐骨神經是人體最長、最粗的神經、分佈範圍相當廣。從人體腰椎一路往大腿、臀部、小腿等下肢延伸至腳踝。「坐骨神經痛」是指坐骨神經受到異常刺激,造成下背部以下至下肢的疼痛症,症狀可能迅速且突然發作,不會是漸進式,一旦發作,可持續數週以上;從腰、下腰處、臀部至下肢,甚至到足跟蹠部,嚴重時恐刺痛、麻木、或腿膝部無力,併發症可能影響腸道或膀胱控制喪失,造成排泄機能異常。在臨床上,坐骨神經痛指的不是單一部位的疼痛問題,而是用來泛指,腰、臀、腿等人體下肢部位,出現廣泛性疼痛、灼熱感症狀的統稱。常見於中老年患者、懷孕者、患有脊椎腫瘤者、損傷如骨折、感染或炎症造成、經常搬重物、長時間彎腰或久坐、糖尿病病患。網路有謠傳「要改善坐骨神經痛,一定要開刀。」是真的嗎?坐骨神經痛的治療方式一般保守治療先以消炎止痛劑、肌肉鬆弛劑、維他命B群來治療,並配合復健腰椎牽引,但若沒有明顯效果,就要考慮手術。● 物理性治療/復建包括症狀改善及手術後復健二種,或是按摩、整脊及瑜珈,有時也能幫助緩解。● 化學性治療/分為口服藥物或直接注射藥物二種,椎管內注射可迅速降低周圍神經的炎症,因此常用於嚴重的坐骨神經痛;口服藥物又分為中藥及西藥,服用解熱止痛和鎮靜劑藥物,如阿斯匹林、水楊酸鈉、魯米那、利眠寧等。雖然制成及原理不全然相同,但效果都是能緩解疼痛。● 侵入性治療/針灸或外科手術,針灸對坐骨神經痛的緩解有立即改善的效果,且針療後若能緩解疼痛,仍建議用中藥配合治療,以及搭配西醫的復健治療,來達到持續性的治療效果;若是持續而嚴重的坐骨神經痛,已影響到行動和排泄功能,醫師將評估外科手術的必要性。坐骨神經痛未必需開刀 復健、伸展可緩解根據臨床統計,除了少見的因脊椎滑脫等結構性原因引起的坐骨神經痛外,一般來說,高達80~90%的坐骨神經痛,只要透過適度的復健、伸展治療,矯正過去不當的錯誤姿勢,不需要開刀,也可以得到改善與緩解。坐骨神經痛是常見的疾病常與腰椎的不當使用有關,造成的結構變形磨損,進而傷害神經,保養的方式就是要善待腰椎,注意姿勢正確,少搬重物、不要翹腳、坐姿端正、避免彎腰駝背、不睡過軟的彈簧床、避免穿高跟鞋、座椅應有適當靠背、不宜久坐及久站。在居家、辦公閒暇之餘,做些有助伸展腰、臀神經、肌肉的伸展操、拉腰、拉單槓、游泳等運動,是不錯的自我保養方式。對於長期因坐骨神經痛而煩惱,且不想接受手術治療的病人,建議可與醫師討論並接受檢查評估,找出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磨牙釀顳顎關節痛 三方治療效果加倍

磨牙釀顳顎關節痛 三方治療效果加倍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因為學校功課壓力大不自覺會咬牙,晚上邊唸書邊吃魷魚絲,入睡後還有磨牙聲,顳顎關節因不斷有異常的受力,造成疼痛不已的16歲小雯,長期覺得左耳旁疼痛甚至有偏頭痛的情形,找遍骨科跟牙科治療,服用肌肉鬆弛劑以及止痛消炎藥可稍微改善,但是還是會反覆發作,直至找到具有中醫、牙醫雙執照的醫師,經過三週診治,不但不用持續服用消炎藥,且恢復開口大笑。 顳顎關節幫助下巴開闔 說話、進食、打哈欠都用到顳顎關節的位置位在我們兩側耳朵的前方,連接頭顱及下顎骨,與身體其他的關節不同,是一種很特殊、可以滑動的關節,上半部是由顳骨內凹的關節窩,下半部則是由下顎骨隆起的骨髁,中間連著一片軟骨盤所構成,左右各一個關節位於耳朵軟骨的前方,外面的關節包囊及肌肉,是顳顎關節異常所致的疼痛來源。顳顎關節可以前、後滑動使嘴巴張開、閉合約4公分寬,也可以左右移動約1公分,配合中間的軟骨盤,可以有效、無痛咀嚼、吞嚥、說話,甚至做出一些誇張、戲劇性的臉部動作。 顳顎關節障礙發生的症狀常見的症狀包括:1、 張口閉口有異聲2、 張口疼痛3、 咀嚼時顏面疼痛4、 張口受限5、 張口歪斜6、 下顎無法咬回固定位置或下巴脫臼7、 顏面肌肉痠痛8、 頭痛9、 脖子肌肉痠痛10、耳朵內疼痛、耳鳴、聽力障礙、耳朵閉塞感或太陽穴、臉頰部、頸部疼痛。 顳顎關節症候群主要症狀是顳顎關節區疼痛,會有異常的關節音以及下顎運動功能障礙,常見於青壯年與女性,目前發病機制仍不清楚,但越來越多研究顯示顳顎關節症候群與精神心理狀態非常密切,23%的患者伴有明確的精神心理症狀,而且高達50%的顳顎關節症候群的患者合併有睡眠的問題,女性發生的情況往往多過於男性。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求診郭鈺君醫師提到,中醫治療顳顎關節症候群有別於西醫的思考方式,不能單純只從消炎跟肌肉鬆弛著手,中醫包含氣血陰陽寒熱虛實等八種辨證方向,另外還要從經筋、經脈等方面考量,從案例來看,小雯長期精神緊繃、睡眠不足、飲食不節,導致肝氣鬱滯、陰虛火旺、胃火上炎,最後甚至導致氣滯血瘀、經絡瘀阻,治療上要考慮疏肝理氣、滋陰降火、清降胃火、活血通絡著手,多靶點用方才是中醫的治療特色。 郭醫師另外還針對下關穴、聽宮穴、顴髎穴、翳風穴、頰車穴等舒緩顳顎關節區附近肌肉,也增加了三陰交穴、內關穴、合谷穴等安神以及舒緩壓力的穴道,此外還得注意要減少張口的幅度、時常留意肩頸肌肉拉筋放鬆,也得配合腹式呼吸減少焦慮、幫助睡眠,多管齊下療效加倍。若是民眾有類似症狀,很有可能就是顳顎關節在跟您抗議,請儘早就醫,避免症狀惡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