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打球聽到啪聲斷裂 該開刀還是復健?

打球聽到啪聲斷裂 該開刀還是復健?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名年近40歲的吳姓上班族利用假日與老同學們相約打籃球,在將對手蓋了一記火鍋之後,腳一著地便聽到斷裂聲,緊接著吳男就痛到無法站立。至骨科求診,在醫師安排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右膝「前十字韌帶斷裂」。通常在受傷初期(急性期),由於關節內血腫的關係,膝關節會腫脹及疼痛。此時期以消腫止痛為主,除了一般常說的PRICE (Protection保護、Rest休息、Ice冰敷消腫、Compression壓迫消腫、Elevation抬高消腫)之外,尚需配合消炎止痛藥物及枴杖的使用,嚴重腫脹時,甚至需要抽取關節內淤血,以減輕關節內壓力。十字韌帶受傷 常發生在突然外力十字韌帶是膝關節中最大、最重要的韌帶,負責維持關節的穩定。常發生在運動傷害、摩托車車禍和摔傷,假日揪打籃球、排球、羽毛球、足球、網球、橄欖球、曲棍球、舞蹈、體操等,都是容易因為激烈運動而拉斷十字韌帶,其中以籃球為最常發生。國軍台中總醫院骨科陳建甫醫師(目前支援南投醫院)表示,前十字韌帶受傷的機轉常是一個突然外力加諸於膝關節而致產生膝外翻、跳躍、急停、轉身、瞬間改變方向、著地不當、或過度伸直的扭轉,而導致膝關節內的前十字韌帶斷裂。接受韌帶重建可幫助病患再恢復從事劇烈運動,且可延後關節退化的時間。無論是否開刀 都要復健若沒有進行手術的患者,在一、兩個月之急性期過後,膝部腫脹會逐漸消退,走路也逐漸恢復正常。但是病人會發現膝關節鬆鬆的、前後搖晃,上下樓梯會明顯的有膝蓋跑掉的感覺,且會恐懼跑或跳,大腿肌肉也出現萎縮的情形。如果膝關節長期處在不穩定的狀況,高達九成的人可能會接續傷到半月板;若時間更久,則有超過八成的人軟骨磨損,提早出現膝關節退化。嚴重的前十字韌帶斷裂,將使許多運動員無法再接受訓練或上場比賽。前十字韌帶斷裂的患者在透過膝關節鏡進行重建手術,可以恢復不錯的膝關節穩定度,且傷口小,術後恢復快,在持續接受復健後可漸進的從事運動相關活動,恢復運動能力。復健可提早到受傷或是手術隔天就開始,大大減少十字韌帶斷裂產生的後遺症。陳建甫醫師提醒在運動前暖身、拉筋要確實,有助於肌肉彈性、運動戴護具;平時維持規律運動的習慣以保持肌肉強度;劇烈運動時應避免不必要的衝撞等以預防十字韌帶等運動傷害之發生。

沙門氏桿菌人畜共通 預防請這樣做!

沙門氏桿菌人畜共通 預防請這樣做!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沙門氏桿菌廣布於我們日常生活環境中,尤其是家禽、食物(如:牛奶、蛋類、肉類製品等)、水。若不小心食用遭到污染且未煮熟之食物與飲用水,即可能受到感染。受到感染後,並非每一個人都會發病,必須視其攝入之細菌量及病人本身之免疫狀況。一般嬰幼兒、老人、免疫機能不全之病患(如: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服用類固醇患者、愛滋病患)較易引起嚴重之臨床病徵。近5年我國平均每年約有347人感染沙門氏桿菌。主要是食入受到污染的食品而感染,如:生的或未煮熟的雞蛋、牛奶製品、禽畜肉類等。沙門氏桿菌屬人畜共通傳染病沙門氏桿菌廣泛存於動物界,可經由人、貓、狗、蟑螂、老鼠等途徑污染食品,屬於人畜共通傳染。沙門氏桿菌有2,600多種型別,在全球引起的食品中毒事件常居首位或第二位。日前媒體報導,一位主婦因為冰箱壞掉,把剩餘的食品拿給6歲的女兒吃,導致孩子感染沙門氏桿菌,因而高燒不退、上吐下瀉、持續腹痛數日,須住院治療。我國食藥署提醒,無論是居家飲食或出門外食,都有可能感染沙門氏桿菌引發腸胃炎,千萬不可掉以輕心。今年5月,美國官方發布一起攝食西瓜、哈蜜瓜、香瓜等截切水果感染沙門氏桿菌的食品中毒案調查報告,造成137人生病、38人住院。我國業者推出各式各樣的水果拼盤供消費者選購,業者和民眾應多留意,慎防沙門氏桿菌引起的食品中毒。最好選擇完整的新鮮水果,裁切前要適當清洗,維持刀具、砧板等接觸器具的清潔及低溫保存成品,確保截切水果品質,並儘快吃完,以降低微生物危害的風險。徹底清潔與加熱 預防沙門氏桿菌感染沙門氏桿菌感染主要症狀為下痢、腹痛、寒顫、發燒(高燒維持在38~40℃)、噁心、嘔吐,症狀持續2~3天後會痊癒,但有5%的人會成為帶菌者。食藥署提醒,食品調理應充分加熱,並立即食用;加熱後的食品應防止交叉污染,生食及熟食所使用的容器、刀具、砧板應分開,勿混合使用;並應防止病媒侵入;同時避免寵物接近調理及供餐場所;處理食材及進食前應徹底洗淨雙手;被病媒沾染、過期或腐敗等不潔食物,均應丟棄,切勿食用,才是預防沙門氏桿菌感染之不二法門。

不塗消毒藥水貼敷料 傷口不留疤!

不塗消毒藥水貼敷料 傷口不留疤!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發生皮肉傷或是手術時,除了影響外觀,還可能會痛、癢,且很怕傷口會留下疤痕,甚至有人會出現蟹足腫,長出有如蜈蚣般的疤痕;該如何護理才能避免肌膚產生疤痕?是否有護理產品可有助於使傷口癒合?對此,彰化基督教醫院皮膚科邱足滿醫師表示,此時就要妥善照顧傷口,盡快讓它復原,不想留下明顯的痕跡,就要做到以下的除疤祕訣喔!傷口護理前六個月 是重要的黃金期一般而言,常見傷口種類包括:開刀的傷口、外傷的傷口、燙傷的傷口、抓傷的傷口、痘疤等等,受傷後身體會有修復機制,由纖維母細胞分泌膠原蛋白修復傷口。而傷口深度較深或是癒合時間較久。萬一出現感染時一定要妥善治療,若有皮膚濕疹發炎,則要治療發炎。此外,依照傷口狀況選擇合適的藥膏、敷料也很重要,照護傷口的大原則是,必須維持適當濕潤度,換藥不造成沾黏、疼痛,傷口快速癒合,就能減少疤痕的明顯程度。人工皮可避免形成明顯疤痕在傷口乾淨、沒有感染的情況下,適合使用「人工皮類水膠體」敷料,但要注意,傷口癒合過程會有組織液,和水膠體敷料結合會出現白色外觀,讓人誤以為是膿。以往醫療資源匱乏,長輩會教導讓傷口結痂、傷口癒合結痂脫落即可,但卻容易留下明顯疤痕,現今已有好的敷料,可避免形成明顯疤痕。受傷時勿塗抹任何藥水 只需用生理食鹽水清潔傷口如果不想留下疤痕,受傷時一定要避免塗抹優碘藥水、紫藥水、白藥水等等,因為各種消毒藥水雖然有殺菌力,但也傷害幫助傷口癒合的正常細胞,對於乾淨的傷口,千萬不要使用各種消毒藥水,最好用生理食鹽水清潔傷口。當傷口的組織液、滲液較多時,則要用海藻敷料、水膠體纖維敷料、泡棉敷料等,吸收組織液能力強的敷料,並適時更換。當傷口完全癒合之後,務必要做好防曬措施,才會讓色素逐步淡化、減少沈澱,至於是否可使用淡化色素的藥膏,可請教專業的醫護人員。而經縫合後拆線的傷口,要貼半年的美容膠帶(免縫膠帶),以免皮膚張力使疤痕擴張而變寬。若持續使用矽膠成分的藥膏或矽膠片,可減少疤痕突起的風險,對於燙傷的疤痕,可能需要穿著壓力衣,壓迫疤痕。如果是已形成的疤痕,則要依據疤痕狀況予以治療,包括:疤痕內注射藥物、雷射、疤痕重建手術、注射自體脂肪或填充物(凹陷性疤痕)等等。

吩坦尼止痛比嗎啡強 使用需注意事項

吩坦尼止痛比嗎啡強 使用需注意事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藥效長達72小時的吩坦尼(Fentanyl)止痛貼片劑是鴉片類合成藥物,是一種經皮膚吸收的類鴉片止痛劑,主要用於慢性疼痛和頑固性疼痛(如手術麻醉、癌症末期病患、重度疼痛、慢性頑固性疼痛),常見的副作用包括:噁心、嘔吐、便秘、暈眩及嗜睡等,在台灣屬於第二級管制藥品,效力比嗎啡強100倍,須由醫師處方管制藥品專用處方箋使用。使用吩坦尼貼片的注意事項由於吩坦尼貼片劑是經皮膚吸收後作用到全身,不需特別貼在疼痛部位上,在72小時內能持續不斷的釋放成分於全身循環,以達止痛效果。使用期間要特別注意以下事項:1、貼在毛髮較少的地方,適合貼片黏貼位置如前胸、後背、上手臂、大腿等平坦處,以及放射線照射的平整皮膚表面。2、使用前先用清水清潔皮膚,不能使用肥皂、潤膚油、乳液或任何其他會刺激皮膚的物質,避免影響皮膚通透性。3、切割貼片會破壞其藥效,故不可隨意切割;使用前須檢查貼片的完整性,不要使用被分割、裁剪或損壞的貼片。4、貼片受高溫影響會釋出更多藥量,故貼片黏貼部位不能直接曝露於外部熱源 (如:加熱墊、電毯、熱水瓶或熱水浴等),避免藥品劑量過量。5、移除貼片後,新的貼片要貼在與前一片不同的位置。同一部位的皮膚必須相隔數日,才可再使用一片新的貼片。6、第一次使用貼片,因貼片藥效開始作用時間長,故貼上貼片後12~24小時內,仍須口服原止痛藥(morphine);若使用長效止痛藥,於最後一次口服止痛藥時可同時貼上貼片。7、可合併其他非侵入性的治療方式,如:放鬆技巧、音樂治療、看電視等,來轉移注意力以增加止痛的效果。吩坦尼貼片並非痛哪裡貼哪裡!由於吩坦尼貼片中的有效成分必須通過層層皮膚,因此並非貼上後就能立即感受到止痛效果,通常需要約24小時貼片的止痛效果才會達到穩定。此外,取下的舊貼片中仍然含有藥效成分,因此用過的舊貼片不要隨意棄置,應妥善保管並於下次回診時繳回藥局。食藥署貼心小叮嚀,使用吩坦尼貼片時,須遵照醫師指示,有疑問時可請教藥師或醫師,才能有效緩解疼痛,改善生活品質!

這樣做家事 水桶腰也能變成小蠻腰

這樣做家事 水桶腰也能變成小蠻腰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想要瘦身減重,不用特地上健身房,打掃工具就是最佳健身器材!不忌口、不挨餓,不用特殊器具、不挑時間場所,我家就是全年無休的0元健身房!抹布是我的啞鈴,吸塵器是我的戰繩!利用家中現有的掃除工具,打造全年無休的自家健身房!由日本當紅掃除達人╳愛知縣立大學副教授共同開發出的「美掃除」,讓你親身體會邊掃邊瘦的神奇效果!美掃除的5大重點!1)了解整理收納的訣竅和重點,又能在家中輕鬆減肥!2)掌握掃除的基本事項,常保整潔的環境!3)一邊掃除或整理收納,同時進行有益健康的運動!4)在整潔環境及適度的運動下,讓身心維持美麗,打造不易發胖的身體!5)養成整理收納、收拾、掃除的習慣,自然就能持續下去,壓力也會因而減少!擦桌掃除對這裡特別有效・ 腹直肌 ・ 腹斜肌・ 腹橫肌體驗者的說法:高級篇帶給我強烈的衝擊(笑)。持續做之後,竟然也能輕鬆地擦拭了! 用意物:『抹布2條』就如早上的5分鐘掃除中介紹過的,一天中會使用數次的抹布,要挑選吸水力和速乾性強的。可以的話最好準備數條抹布,才能拿去換洗並曬太陽。藉由扭腰來緊實腹部側邊的肌肉!腹部周圍是很容易形成脂肪的地方。想要獲得散發女性魅力的小蠻腰,就必須活動腹部側邊的肌肉。在這方面,扭轉身體是非常有效的。去意識下腹部地扭轉身體,就能同時活動到腹部周圍的腹直肌、腹斜肌和腹橫肌。擦桌掃除的STEP客廳茶几和餐桌很容易被食物殘渣或手垢弄髒,也是細菌容易繁殖的地方。請養成使用後立刻擦拭的習慣吧!STEP1)用手掌大小的抹布由遠向近擦拭抹布充分擰乾後,摺成手掌的大小,從離身體較遠的地方開始向內擦,以ㄈ字型擦拭。若是用S字型或是像雨刷般左右來回的擦拭方法,可能會出現漏擦的地方,須注意。STEP2)不要忘了周圍和邊框在擦拭時抹布會漸漸變髒,所以中途要更換布面。將污垢完全擦掉後,再次更換抹布布面,擦拭周圍。像要抓住邊框部分般地以口字型擦拭。STEP3)用乾抹布再擦一次只用濕抹布擦拭, 不管擰得多乾, 還是會留下水漬。可以的話,不妨再做一次乾擦。就算嫌麻煩,也要養成一天中有一次擦桌是擦2次的習慣。(本文摘自/家事鍛鍊掃掃瘦:深蹲擦地、伸展擦窗、扭腰擦桌……每天打掃兼運動,我家就是健身房!/出色文化)

孩子應多方學習 勿剝奪體驗的機會

孩子應多方學習 勿剝奪體驗的機會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孩子在嘗試錯誤的期間,所累積失敗和成功的體驗,會逐漸讓他學得正確的行動。這種經過體驗學習的方法,可說是最原始的學習方式,雖然乍看之下效果緩慢,但其優點是貼近現實,孩子可以確實學習,家長也能藉機成長。所以,請不要剝奪孩子透過體驗學習的機會。當孩子做事(行動)的結果,只有孩子本身承受時,便是「孩子的課題」。這時,孩子行動的結果,依照自然法則會回歸到孩子本身,這稱為「自然結果」。例如:「淋雨身體變冷,或許會感冒」、「電動遊戲玩太久,對眼睛造成負擔,眼睛會痛」之類,家長經常比孩子提早預測到「不好的」結果,為了不讓孩子吃苦,因而出面干預「孩子的課題」。可是「好」和「不好」,必須孩子親身體驗,並依據這個體驗自己思考,嘗試錯誤後,才能學會自我管理。為了讓孩子從結果學習成長,放手使其嘗試,亦需勇氣。家長給予勇氣讓孩子自己處理的結果,假如成功,孩子將會因此獲得極大的自信。讓我們來看看小堇的案例吧。父母在事前禁止孩子「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孩子會因恐懼失敗,而變得膽小;或是產生反抗心,故意跟父母說的話作對。小堇從自然結果,學習到「鞋子太大的話,跑步時會脫落,不能跟大家一起玩遊戲。我還是等大一點再穿好了!」於是自己決定選擇「現在不穿」。因為阿楓的回應,小堇從自然結果中學習,也感受到「我有(自己思考、自己決定)的能力」、「(跟以往不同、由我決定)媽媽是我的夥伴」。放任孩子的情況下,當然有時結果會「不佳」,不過孩子能從結果學習到許多事情。即使家長認為「有點危險」,還是多少讓孩子自由的體驗吧。這麼做,算是打了「危險的預防針」,獲得避免更大危險的智慧。(本文摘自/3歲起,阿德勒式勇氣育兒/遠流出版社)

女性壽命比較長 退休銀彈多少才夠?

女性壽命比較長 退休銀彈多少才夠?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退休後到底要準備多少錢,已經不容許妳打迷糊仗了。在50 歲之前,因為時間還早,對於實際退休金額需要多少,可以不用那麼精確,只要一個大略數字就行。更何況,退休前與退休後的花費不同,當距離的時間太長時,就很難估算出退休後的「最起碼生活費用」。其次,先要能精確計算出實際應該要準備的退休金,才能知道還有多少差額?而這個差額的大小,就決定了妳在接下來的這個退休的衝刺期中,到底能有哪些作為?是「小拚一下,再努力多存一些退休金」?還是「根本很難達到,就只能想辦法努力開始降低生活花費」?亦或是「想辦法在65 歲退休後另外找一個工作」?簡單來說,只有透過「確實精算」出所需的退休金之後,再減去下一篇的「現有資產盤點」,妳才知道其中的缺口有多?且這個缺口,完全決定及指導妳退休後的生活及各項作為。而為了精確地計算此生的退休金,讀者必須先確定以下三件事:1)退休年紀(when,何時退休):事實上,不論是已經定案的軍、公、教年改方案,或是現有的勞工保險退休制度,除了少數例外的情況外,幾乎都已經朝向「65 歲為法定退休年齡」的統一模式。也就是說,絕大多數民眾,不論身分是軍、公、教、勞,退休年齡都只能設定在65 歲。而在設定退休年紀之後,用「平均餘命」或「自己假設餘命(例如家族成員中,差不多的平均壽命)」減去退休年齡後,再乘上每年的預計花費金額,就很容易得出準備退休金的總金額。2)餘命:一般來說,可以「國人平均餘命」來設算。根據內政部所公佈的「2017 年簡易生命表」,國人的平均壽命為80.4歲。其中,男性平均壽命77.3歲,女性則為83.7歲。再以勞工在法定的65歲退休、台北市民平均餘命是83.57歲為例,表示退休後平均還有近19年可活。代表住在台北市的勞工,必須準備至少差不多20年的生活費,才可能會「夠用」。3)定期與固定花費:在這裡,一個最簡便且不花腦筋的算法,就是依照行政院主計處「2017 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裡的數字-台灣地區平均每人年可支配所得(所得總額扣除稅費、利息等非消費支出)27,659元,以及平均餘命20 年來算,等於這輩子至少要準備差不多332 萬元。假設只用較低的數字-平均每人每月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的23,686元,以及平均每人每月消費支出為2,203.2元來看,在計算不同平均餘命下,需要準備的退休金數字也會不同。(本文摘自/空巢的勇氣:人生下半場的35個必修學分/時報出版)

斷不開糖質依賴?竟是因為缺鐵

斷不開糖質依賴?竟是因為缺鐵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體細胞當中,有種名為「粒腺體」(Mitochondrion)的微小器官,負責進行有效率的熱量代謝。如果代謝不夠確實,就會引起代謝失調,最嚴重的影響便是缺鐵症。缺鐵和糖質成癮,乍看之下似乎毫無關係,但其實兩者相當密切。人體所需的熱量,是由細胞中的粒腺體製造而成。也就是說,粒腺體就像是細胞裡面的發電廠。據說每個細胞裡的粒腺體多達數百至數千個,占了人體體重的一成左右。一般的情況下,粒腺體會利用氧氣,把糖質和脂質轉換成熱量。這種粒腺體的熱量代謝非常有效率,但需要各式各樣的營養素作為輔助;最具代表性的營養素是維生素和礦物質,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鐵質(見第七十五頁圖表4)。熱量代謝的最終階段需要鐵質,即便之前所有階段的代謝都正常,最後若是鐵質不足,代謝還是會停止,自然無法製造出足夠的熱量供人體使用。也就是說,身體一旦缺鐵,粒腺體就不能正常運作,無法順利製造熱量。代謝失調,改以糖解作用製造熱量︱所以你戒不了糖在這之後,身體就會開始啟動另一個不同(但也最原始)的熱量代謝迴路:「糖解作用」(Glycolysis)。這種代謝不使用氧氣,也不需要粒腺體,而是在「細胞質」進行代謝。糖解作用儘管不需要維生素或礦物質輔助,但是非常沒有效率,不但會使身體偏向酸性體質,還會使體溫下降(見第七十六頁圖表5)。此外,糖解作用的原料僅有糖質;缺鐵的人之所以戒不了糖,就是糖解作用在作祟。這種單純使用糖質製造熱量的迴路,會在身體各處發生,不但效率較差,還會使人渴望更多糖質。總而言之,缺鐵會引起糖質成癮,很難斷開糖質依賴。為何貧血的女性大多是甜食主義者?體內缺乏鐵質的人,通常同時缺乏其他維生素或礦物質。那是因為他們的日常飲食多以糖質為中心。至於身體是不是缺鐵,只要透過血液檢驗便可知曉。人體內的鐵質有「血清鐵」(Serum Iron)和「鐵蛋白」(Ferritin)兩種。血清鐵是血液裡的鐵,呈現馬上可使用的狀態;鐵蛋白則屬「貯藏鐵」(Storage Iron),是被蓄積起來的鐵。若以金錢來比喻,血清鐵就相當於身上的現金;鐵蛋白(貯藏鐵)則是像支票一樣,留待需要時再兌現。比較常見的狀況是,儘管鐵蛋白足夠,但實際上身體卻很缺鐵。這是因為當身體出現發炎反應、肝臟數值異常時,鐵蛋白的數值會隨之上升,但這不代表體內可用的鐵質充足(現金和支票的使用方式本來就不同)。為了避免這樣的情形,可以使用TIBC(總鐵結合能)檢驗人體內的鐵質狀況。TIBC是表現「載運鐵質的蛋白質」有多少的數值;只要TIBC的數值有上升的現象,便可推斷為缺鐵。基於以上所述,臨床上我都是以血清鐵、鐵蛋白、TIBC、發炎反應、肝臟的數值等,來進行綜合性判斷。先做身體檢查,確認是否有缺鐵問題在此建議無法戒斷糖質的人,可先到醫院安排身體檢查,確認是否有缺鐵的現象。現代人常有鐵質缺乏的問題,尤其女性(較容易有貧血問題)更為嚴重。各位身邊應該不乏愛好甜食的「甘黨女子」吧?這些人之所以「無糖不歡」,或許正是因為缺鐵所致。一旦確定體內缺鐵,便可多吃富含鐵質的食材(如牡蠣、大豆、燕麥、杏仁、馬鈴薯、肉類、全麥麵包、胡蘿蔔、南瓜等),或服用鐵質補充劑等營養食品來補充鐵質,這正是擺脫糖質成癮的第一步。(本文摘自/少吃點藥,血糖值照樣穩妥當/方舟文化)

勇敢如妳 但什麼是真正的愛自己?

勇敢如妳 但什麼是真正的愛自己?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坊間太多兩性書籍、網路文章不停的在提倡女人要「多愛自己一點」。網友轉貼著「愛自己的八個法則」「檢測是否夠愛自己的三步驟」「學習愛自己的SOP」。更有不少女性名人在公開訪談時,振臂疾呼:「女人……真的要好好愛自己啊!」我曾經很疑惑,「愛自己」這件事情為什麼需要別人來對你循循善誘?畢竟,你自己都不願意愛自己了,別人又何必在乎?而且,為什麼普遍認為「女人」比較不夠愛自己呢?或許,因為女人很常在愛情中委曲求全,為難自己。甚者,女人常在婚姻生活中犧牲奉獻,沒了自己。但我發現,這社會卻不停的恭維著女人的溫柔謙讓,讚揚著媽媽為了小孩奉獻自己的情操。類似的故事不停的被傳頌著,媽媽為了小孩放棄工作、夢想、自我,就為了成就另一半的事業與小孩的未來。媽媽啃著魚頭和魚尾巴,還笑著說自己就是愛吃這部位的魚肉,其實是為了讓還在成長中的孩子能盡情享受肥美的魚腹肉。在一個女人只要過度犧牲奉獻、成就他人,就會被誇獎讚揚的社會裡,女人愛別人多一點,愛自己少一點,好像變成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無關犧牲,只是選擇不要誤會,我認為媽媽真的很偉大,為了小孩,把自己縮的很小,捨棄了許多層面的需求。但老實說,我不喜歡這樣瓊瑤般的自我犧牲情節。這造成了一個很重的框框,框住了「母親」這個角色,好像母親如果把自己擺在第一順位,就是不夠偉大、不夠愛老公、小孩。我更不喜歡女人利用這樣的「受害者心態」來襯托自己的偉大,更糟糕的是利用這樣的「宿命感」來說服自己,跟自己的軟弱妥協。「我不是不去爭取,而是我現階段更重要的是家庭」「我也有夢想,但小孩需要媽媽的陪伴」。然而,這樣的犧牲有時搖身一變,成了握在手上的令箭:「我為了你放棄一切,你怎麼還可以愛上別人?」「媽媽為了你們這麼辛苦,你們怎麼可以不聽我的話?」但說穿了,一切都只是「選擇」罷了,是每個當下對自己最好、最適合的選擇,無關犧牲,更無須說嘴。你可以選擇離開職場,在家裡照顧小孩,但那是你在評量了各個面向後得出的最好結果。如果選擇了離職,或許可以解決保母費的沉重負擔,解決家中財務的燃眉之急,卻必須接受在家全年無休、隨時待命的疲勞,或是承擔之後二度就業的高門檻。但優點是可以有更多時間陪伴小孩,盡情發揮母愛,擁有看著孩子成長的幸福喜悅,勝於工作有形或無形的收穫。反過來說,如果選擇全力衝刺事業,只當個週末媽媽,那也是評估了各面向的獲得與犧牲後,對自己最適切的選擇,畢竟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不論是否在當下做出了讓步與妥協,那往往也只是因為我們不想面對硬碰硬的爭吵場景,或不敢承受撕破臉的後果,而做出的選擇罷了,不是嗎?勇敢承擔選擇的結果那麼,為什麼犧牲奉獻的宿命牌,永遠有人買單呢?或許,「愛別人」是最方便的卸責原因。當委屈求全的理由是「愛別人」,似乎沒有人可以責備你選擇、考量的不夠周全。為愛犧牲的你,好像怎麼做都是對的,即便之後的發展沒有美好結局,周遭人好像也不會責怪你,反而會覺得你可憐、傻氣。但是這種雙邊討好的犧牲,又何嘗不是一種不敢承擔的軟弱?為了對父母的愛,不去投入自己喜歡的工作,遵從他們的期望選擇職業,即便工作的非常不開心,好像別人也無從譴責你的服從,而會將矛頭指向限制兒女自我發展的父母。為了對小孩、老公的愛,放棄高薪的收入、美好的前途、出國進修的夢想,在家洗手作羹湯,就算之後老公開始嫌棄你是黃臉婆,小孩長大離巢後,難以再次進入職場,大家也只會對你投以憐憫的眼神。「憐憫」比起「譴責」,承受起來簡單多了,對嗎?「愛別人」絕對是非常合理的選擇,但當你在衡量當下所有得失後,選擇了「愛別人」帶來的滿足感,也要一肩扛起這個選擇的風險,並且積極的去預防與管理。就像是大學選科系、進社會選工作、進賣場選水果一樣,自己的選擇,自己承擔。在關鍵時刻選擇了愛,就把選擇扛起來,這是一種女人該有的勇敢。而當你確定可以勇敢承擔任何因為「愛別人」而做的選擇,承受將來可能不如預期的結果,沒有任何埋怨與委屈,擺脫了受害者的宿命感,那麼,其實你也同時選擇了「愛自己」。「愛自己」不代表不愛別人,不代表自私,更不代表你因為要讓自己開心,而犧牲了任何人的利益。「愛自己」只是單純的表示,你很清楚任何一個當下,做的每一個選擇,都是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勇敢承擔利弊得失的結果。這種篤定、勇敢、堅強,不帶任何宿命論、不打任何犧牲牌,甚至不替自己留一個寧願被憐憫也不要被譴責的後路,就是「愛自己」。妳,有好好愛自己嗎?(本文摘自/勇敢如妳 To be a better me/商周出版)

男人並非多餘!父愛對兒童發展很重要

男人並非多餘!父愛對兒童發展很重要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男人很容易在家裡變得多餘。他們是資源提供者和撫養人,除此外,他們並不常介入兒童教養。即使作為親生父親,至少在出生後的第一周,他們也只能耐心等候。與新生兒的親近程度,從生產、哺乳或把孩子帶在身邊,無論如何都不能與一個女性所經歷的相提並論。以上是截至今日仍然廣被接受的教養觀念與偏見。即便學者在研究幼兒時期的依附關係時,也經常只針對母親與嬰兒之間的互動。在這個議題上,英國的兒科醫師就提出警告,呼籲不要低估了父親的重要性。「在出生後的前幾年,父親是否付出感情以及付出多少感情,都會對孩子與青少年的行為產生很大的影響。」牛津大學(Universität Oxford)的查爾斯.歐龐都(Charles Opondo)表示。針對父親的角色對兒童日後發展的影響,歐龐都曾經研究了超過六千名兒童。根據該研究,如果父親樂於作為父親這個角色,關愛孩子並且承擔起照顧的責任,那麼年齡在九歲與十一歲之間的兒童心理狀態較為穩定,並且比較不會有怪異表現。相較於那些父親較少參與成長過程,而且對自己作為父親的角色常感到不確定的孩子,前述兒童的心理問題和社交障礙比例更少了十四%。「一個能常伴孩子左右,與他們有情感上的交流,並且承擔起責任的父親,家庭可說是他的王國。」布里須說。「父親會以不同的方式和孩子相處、他們玩遊戲的方式也和母親不同,他們甚至餵養和照料孩子的方式也不同、對不同的事情特別敏感。這些對男孩、女孩一樣重要。」嬰兒到兩個月大時就能感受到這種不同的相處方式。寶寶在尿布檯上會有不同的動作表現,因為他們知道現在爸爸要幫他們做體操訓練。男性的行為表現較為陽剛,但他們也有不同於孩子從母親那裡感受到的敏感的一面。重要的是:父親與母親沒有誰做得比誰好,只是他們的方式不同而已。「無論男孩或女孩,如果他們能與父母雙方分享感受與經驗,較容易發展出自信。」布里須表示。「男孩從父親那裡體驗到競技與活力,以及可以在遊戲或運動中解決衝突。坐下來討論對他們來說有時比較強人所難。」這也正好說明,為何許多男性無法在餐桌邊坐下來討論他們的人際關係或其他可能的問題。騎自行車、散步或運動時或許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同樣地,如果父親和女兒打鬧,或幫女兒爬上樹,玩到筋疲力盡,也會讓她們感到很開心。這告訴她們:就算是女孩子也可以很堅強、發出很大的聲音或狂野地跑跳。「除此之外,她們又還能從哪裡知道男性是怎麼一回事呢?」布里須說。越來越多專家發現,與男性相處和受到父親的肯定對孩子非常重要。童年的生活裡,教養者、教師與母親等角色多是由女性主導,因此做為男性的父親也應該展現他們能做的事。因此就更難理解,當法官審理監護權訴訟時,總是以舊時對父母角色的刻板印象處理,認定父親不是那麼重要,並認為讓孩子主要與母親同住對孩子最好。(本文摘自/情緒暴力/商周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