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男嘴腫潰爛 非荔枝椿象毒液而是唇癌

男嘴腫潰爛 非荔枝椿象毒液而是唇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3-5月是荔枝椿象猖獗時節,農作物大受影響。許多民眾都知道荔枝椿象會分泌毒液,若不慎被牠的汁液噴濺到皮膚時,會造成皮膚灼熱、潰爛等。一名年約60歲的江姓男子,在今年4月的時候覺得嘴唇麻麻的,發現下嘴唇有一硬塊逐漸腫脹增大,甚至潰爛並流出分泌物,他認為是家裡附近荔枝園的荔枝椿象飛入家中,汁液不慎噴灑到嘴唇所致,就醫檢查後才發現嘴唇潰爛的主因是「唇癌」導致。江男因此自行至藥局購買成藥擦拭嘴唇,不過腫塊越長越大並結痂,嘗試將它摳掉,但幾天後又長出來了,且持續潰爛甚至還散發出異味,就這樣拖了3個月,江男決定至醫院耳鼻喉科就診,醫師安排切片及癌症分級檢查後確診為第四期唇癌。患者在經廣泛性唇惡性腫瘤切除及雙側頸部淋巴廓清手術暨皮瓣重建後,現接受後續的輔助性化學藥物暨放射線治療中。唇癌與菸、酒及檳榔的使用脫離不了關係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耳鼻喉科吳昭寬醫師表示,口腔癌是常見的癌症,死亡率佔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五位。口腔癌泛指口腔內的惡性腫瘤,包含唇、頰黏膜、舌、牙齦、口底及顎部。唇癌和一般口腔癌比較不同的地方在於和日曬有關,正因為如此下嘴唇比上嘴唇發生的機率多了八倍,研究發現罹患唇癌的民眾約有一半屬長期戶外工作者,且罹患唇癌的民眾日後也必須特別注意有無罹患皮膚癌的可能。當然唇癌的發生率也和菸、酒及檳榔的使用脫離不了關係。以下四個症狀 小心唇癌找上門第一:唇部表面出現硬塊及結節,脫屑、潰瘍甚至出現惡臭組織液。第二:唇部發現麻木感合併腫痛的現象。第三:唇部的活動功能出現障礙,以致構音、咀嚼或吞嚥發生異常。第四:頸部出現增大的硬塊。唇癌的治療比起治療其他口腔癌更為棘手的地方在於顏面外觀的破壞及後續複雜的顏面重建過程,所以罹患唇癌的民眾往往需要借助心理醫師的輔導來協助面對因顏面外觀缺損而產生的身心障礙。而治療預後方面,第一和第二期唇癌民眾的五年存活率約九成,一旦發現淋巴轉移則驟降至低於四成,所以不得不重視。吳昭寬醫師提醒,民眾應定期安排口腔癌篩檢,若出現口腔相關黏膜潰瘍持續超過 2 週以上沒有癒合,或是口腔有白斑、紅斑、硬塊,不明原因出血、惡臭組織液及頸部淋巴腫大、語言或進食障礙等異常症狀,應盡早至醫院接受專業檢查,期能早期發現,正確治療!

國健署籲天天量體重 連假不增重!

國健署籲天天量體重 連假不增重!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國慶連假即將來臨,親友團聚,節慶食物和聚餐自然不少。提醒民眾在歡慶節日的同時,可要小心別吃出健康負擔!聚餐應避免選擇吃到飽餐廳,以免攝取多餘熱量而影響體態及健康。研究指出,民眾在節日後平均會增加0.4~1.5公斤,而男女老少為了控制體重,方法無奇不有。大家耳熟能詳的“少吃多動”及”生活型態改變”,雖然是老生常談,卻還是最有效的方法。此外還有一個小撇步,那就是「天天量體重」!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呼籲各界重視肥胖對健康的危害。根據醫學統計,體重愈重者,慢性疾病發生率與死亡率也愈高,常併發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若想避免肥胖危害健康,須從飲食、運動策略雙管齊下,以維持健康體位和健康的生活型態!學童肥胖盛行率已下降 成人部分上升幅度已趨緩依據教育部「學生體位資料」顯示,106學年度國小及國中肥胖盛行率分別為14.6%、16.9%,102學年度則為16.1%、17.0%。另依據教育部體育署「運動現況調查」顯示,106年成人肥胖盛行率為15.0%,105年則為13.7%。我國學童肥胖盛行率已下降,成人肥胖盛行率增加幅度已趨緩,顯見我國推動肥胖防治已初見成效。小習慣養成有大改變 每天多做這個天天量體重這件看似平凡無奇的小動作,卻可以防止節日過後的體重增加。    研究指出,對體位正常的人來說,節日期間每天規律測量體重,節日後體重大致上可以維持,跟沒有量體重的人相比有明顯的差異。而體重過重或肥胖的人,如果在節日期間可規律量體重,節日後體重反而有減輕的效果。可見測量體重有警惕的作用,有助於節制口腹之慾。體重的控制或維持需要長期抗戰,並成為一種生活的日常,除了學會正確選擇節慶食物的技巧外,天天量體重,提醒自己,別讓體重太失控!「肥胖100問+」協助民眾解決肥胖的疑難雜症肥胖資訊五花八門,國民健康署為強化推動肥胖防治及解決民眾對於肥胖的疑難雜症,與台灣肥胖醫學會及臺灣兒科醫學會共同出版「肥胖100問+」小冊,內容涵蓋體位的認識、肥胖相關疾病、減重對身體的影響、肥胖介入與治療等,提供適合該階段的體位控制、生活作息、健康飲食及運動方面等建議,期望可以讓民眾對肥胖防治有更深入的了解,藉此促進民眾正視健康體位的重要並落實健康行為,以降低肥胖相關慢性疾病負擔及死亡率。

7症狀宜早就醫 Hold住口腔癌

7症狀宜早就醫 Hold住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曾因做生意而接觸菸酒檳榔的王先生,自97年發現口腔有腫塊而就醫,從此展開了十一年的抗癌過程,其間經歷了十多次大大小小的手術,但一直無法康復曾一度想自我了斷。後經過台東馬偕醫療團隊的鼓勵與醫師精湛的開刀技術,讓他重拾信心。經十多次手術的王先生,雖然只剩四顆牙齒下巴外形也異於常人,但他勇敢站出來分享自身的生命經驗,呼籲民眾遠離菸檳酒,而一旦發現癌症也要勇敢面對接受治療。若口腔內有白斑、紅斑或粗糙不平 應盡早就醫台東馬偕口顎外科張哲綸醫師表示,近年來積極推動口腔癌癌前病變的發現及治療,在會中表示:癌前病變是漸進式,民眾若發現口腔有白斑、紅斑或粗糙不平,應儘早就醫由醫師為你做詳細檢查,即可能就是癌前病變。在癌前病變階段,我們用二氧化碳雷射予以清除,即可避免衍生癌症及癌症後忍受大手術之苦。口腔癌症狀: 口腔出現不正常腫脹、增厚或硬塊 口腔黏膜上出現無痛潰瘍,超過10天以上沒有癒合 口腔在沒有刺激的情況如剔牙、刷牙,出現不明原因出血 口腔有不明原因的疼痛或麻木 黏膜表面有白色或紅色斑塊 說話發音不清、沙啞,或者舌頭活動受限制 頸部摸到異常硬塊高危險群 應每2年做1次口腔癌篩檢張醫師也以統計數字向民眾呼籲,依據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顯示, 自71年起惡性腫瘤(癌症)已連續37年高居國人死因首位,而台東縣107年的癌症死亡人數為6百人,其中口腔癌死亡人數54人居惡性腫瘤第三名。台東縣男性口腔癌每十萬人口死亡率更高達44.8%,遠高於全國平均值12.1%(3.7倍)。推論與台東地區農業特性及檳榔相關產業人口之特殊性,及台東縣男性抽菸吃檳榔比率高達五成相關。一旦罹患口腔癌,到第四期發現治療後五年的存活率僅12%,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存活率相對提高,尤其若能在癌前病變前接受處理,還可以阻斷癌前病變進展為癌症。鼓勵民眾若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2年做1次口腔癌篩檢。台東馬偕癌症中心為守護台東縣民健康,於「12/3檳榔防制日」前辦理這場「檳榔入口健康失守」免費癌症篩檢闖關活動,吸引很多民眾參加趣味闖關遊戲及免費癌症篩檢,會中宣導台東民眾無檳健康生活,並定期接受篩檢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遠離癌症之危害。

NPS吸後致幻 反毒防身五術應警覺

NPS吸後致幻 反毒防身五術應警覺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食藥署每四年針對全國調查非法藥物使用狀況,以往最常見的使用藥物依序是安非他命、K他命、大麻、搖頭丸、海洛因等,不過在最新的調查顯示,包括毒咖啡包等「改裝型混合式毒品」的使用已經超過海洛因。食藥署指出,如果只算「可辨識的毒品種類」的使用,2018年調查的終身盛行率約1.15%,但若加讓混合型毒品使用率,吸食之終身盛行率就提高到1.46%,換算成人數大約是25萬8千人。毒品內容變化萬千,許多化合物經由化學式改變後,就可成為另一新興影響精神物質(New Psychoactive Substances, NPS),藉以逃避法規刑責,成為現今非法藥物濫用的主流,成為全球關注焦點。NPS是指沒有在聯合國1961年麻醉藥品單一公約,或1971年影響精神物質公約附表中所列管,但卻會對公眾產生精神性危害的物質。到107年底,各國向聯合國毒品及犯罪辦公室通報品項已達888種,這些新的NPS,有些作為被管制物質的替代品,有些則與被管制物質相混合,在藥物濫用市場上販售。依毒品外形可分為三種煙:指鴉片、罌粟種子及麻煙或抵癮物品。毒:指嗎啡、高根、海洛因或其合成製品。其他毒品:包括安非他命、紅中、白板、速賜康、強力膠及迷幻藥等。常見的毒品分為四級第一級:海洛因、嗎啡、鴉片、古柯鹼及其相類製品。第二級:罌粟、古柯、大麻、安非他命、搖頭丸、搖腳丸、一粒沙。第三級:FM2、小白板、丁基原啡因、K他命。第四級:蝴蝶片、安定、煩寧、一粒眠、紅豆。吸食毒品易產生的行為現象1.睡眠少或睡眠習慣改變2.食慾不振3.多話、情緒不安4.反應過度激烈5.精神常處於緊張、亢奮6.妄想及行為暴躁、血壓上升7.意識模糊不集中或精神恍惚8.嚴重者會精神分裂並致死反毒防身五術新興毒品經常以偽裝、變裝方式,混合多種濫用物質製成各類型式,如毒咖啡包、毒奶茶包及毒果凍等,藉此降低民眾的防備心。食藥署提醒民眾,在陌生場所時,千萬不要隨意接受陌生人送的飲料或食物,以免遭受毒害。若遇到有心人士引誘吸毒,可使用「反毒防身五術」加以拒絕,防止毒害上身。第一招「直接拒絕」立刻堅定的向對方拒絕,表明不吸毒的決心。第二招「遠離現場」立即找藉口離開現場。第三招「轉移話題」邀請一同做別的事,並順勢轉移話題。第四招「自我解嘲」拿自己開玩笑,以幽默語氣緩和氣氛並婉拒。第五招「友誼勸服」以誠懇的態度表達關愛,建議朋友別碰毒品。毒品會對腦中樞神經造成影響「吸毒者為達到預期的效果,往往需要反覆增加使用量,常常會在不知不決覺的情況下過量使用,造成中毒現象,依賴毒品。一旦終止或減少使用毒品,身體即會產生流淚、打哈欠、嘔吐、腹痛、痙攣、焦躁不安及強烈渴求藥 物等戒斷症狀。吸毒成癮者在持續使用毒品的情況下極難戒絕。可撥打24小時免付費的戒毒諮詢專線0800-770-885(0800-請請您-幫幫我)求助。

長效針劑可去汙名化 找回生活步調

長效針劑可去汙名化 找回生活步調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現年32歲的貓頭鷹(化名),在高職汽修科畢業後,原來希望能夠快快服完兵役,進入職場改善家裡的經濟,但在兵役體檢時,醫師卻發現他有幻聽、身體妄想、焦慮等情形,經轉診後確認罹患「思覺失調症」,確診後開始穩定用藥,一邊攻讀大學企業管理系,最後終於完成學業,在南部某醫院擔任小夜班環保員。因為工作屬排班性質,為節省回診時間,從口服藥改為使用長效針劑,貓頭鷹也發覺使用長效針劑後,自己的情緒除了能維持平穩,感覺更能掌控生活步調。穩定治療可有效降低思覺失調症復發率思覺失調症是大腦當中的多巴胺失調,病友會產生幻聽或幻視,這些雖是幻覺,但對於病友而言卻十分真實,經常影響病友的情緒。奇美醫學中心精神醫學部部長林健禾表示: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是一種「思考」及「知覺」失調的疾病,一如血壓和糖尿病等慢性病,只要規律用藥、及早治療,病友仍可維持原有的認知與生活功能,降低復發風險;但相對地,中斷用藥或不穩定接受治療的病友,復發率會是穩定治療者的五倍,也容易對腦部造成不可逆的傷害。精神復健與社會接納 和藥物治療一樣重要透過穩定服藥,病友可以減少與這些症狀相互對抗的時間,有更多心力與時間打理好自己的生活,不再受情緒困擾,病友的人際互動能力也會進步,跟家人、鄰居的相處會更加融洽。奇美醫學中心精神醫學部部長林健禾特別指出,治療思覺失調症除了藥物之外,精神復健與社會接納也不可或缺,而家屬的支持跟病友穩定用藥有正向循環的關係,因此家屬所扮演的角色尤為重要。長效針劑 可額外降低約3成復發風險奇美醫學中心精神醫學部成癮防治科主任張志誠發現,社會對於精神疾病認知不足所形成的偏見及誤解,會直接反應在與病友的互動上,讓病友產生自我責怪、罪惡感等負面情緒。研究結果指出,有超過八成的思覺失調症病人受到烙印與差別待遇的影響。最常發生的負面差別待遇經驗為,刻意迴避(20%)、交友方面(18.5%)、鄰里之間(17.6%)。最常見的預期差別待遇依序為,隱瞞精神健康問題不被他人發現(48.8%)、放棄擁有親密關係(28.3%)、放棄應徵工作(24.4%)。若要消除社會對精神疾病的污名化,除了提升思覺失調症的正確認知之外,也可以從減少病友可識別的外在特徵開始,例如每日服藥,也是一種被識別為病人的象徵。長效針劑不用每天服藥 淡化定時服藥的刻板印象奇美醫學中心精神醫學部成癮防治科主任張志誠進一步說明:在穩定治療的情況下,病友能維持認知水平,行為與一般人無異,除了大家熟悉的口服用藥,也有健保給付的長效針劑。根據國外臨床試驗顯示,持續接受長效針劑治療滿三個月,83%病友可達到有意義的症狀改善。另一項針對715位思覺失調症病友進行的大型研究指出,相較口服藥物,長效針劑可額外降低約3成復發風險。病友可選擇每兩週、一個月或三個月回醫院打針一次,不用每天服藥,有助於淡化社會對病友「定時服藥」的印象,消除汙名化的狀況,同時也對病友生活帶來正向的期待跟努力的目標。無論是口服藥或是長效針劑,對藥物的療效反應或副作用是否發生,因人而異,對於病人及家屬應針對病人服藥後反應,跟醫師作詳細溝通及討論,選擇最適合病人的治療方式。

乳癌二等親要留心 罹乳癌率高達1.5倍

乳癌二等親要留心 罹乳癌率高達1.5倍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於107年建置北市癌症篩檢資料倉儲系統,首創以API方式介接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癌症篩檢系統,即時自動化整合數據並分析,改善重複通知並減省工作流程。根據臺北市癌篩乳房X光攝影檢查,較103年精實管理前篩檢人數提升2萬1,143人,成長率達23.6%,其中106年40-69歲具乳癌家族史者陽性率10.0%,而40-44歲具家族史之年輕族群陽性率則為13.9%,較全市乳癌篩檢陽性率(9.0%)達1.5倍。乳癌篩檢精實管理 數據智慧化分析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黃世傑局長表示,104年起推動各部門精實管理專案,為整合中央不同系統之篩檢資料,建置北市癌症篩檢倉儲系統,首創以API方式介接國民健康署癌症篩檢系統,即時自動化更新資料,避免重複彙整及通知市民,並以視覺化分析市民健康問題,聚焦於高危險族群,進而投入專業之陽性案追蹤與管理,提升服務效率。臺北市致力於乳癌防治除了宣導及加強45-69歲女性定期乳房X光攝影檢查,惟經乳癌篩檢數據智慧化分析,於106年40-69歲具乳癌家族史(指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之二等親民眾,乳房X光攝影檢查陽性率為10.0%,而40-44歲具家族史之年輕族群陽性率則為13.9%,較全市乳癌篩檢陽性率(9.0%)達1.5倍。黃世傑局長表示,北市為關心乳癌風險,自106年起結合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國泰醫院、萬芳醫院、振興醫院、新光醫院、台北醫學院附設醫院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5院區等院推動「臺北市乳癌高危險群關懷服務計畫」,運用資訊流制定院內乳癌高危險群轉介篩檢服務流程、建置提示資訊系統及主動通知乳癌二等親家屬篩檢等機制,本市乳癌高危險群篩檢人數增加,由105年9,658人,上升至107年1萬986人,成長率達13.8%。醫院主動介入乳癌二等親關懷 具家族史篩檢率每年提升2%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護理部鄭春秋副主任分享推動「臺北市乳癌高危險群關懷服務計畫」:「個案之一的58歲陳女士正值中年期,表示雖然過去曾經接到通知乳房X光攝影檢查,但因為怕痛、也沒有不舒服症狀,認為沒有檢查必要;今年初因為妹妹被診斷乳癌,醫院在召開家屬病情說明會時,醫師很慎重提醒家屬,且個案管理師不厭其煩衛教關懷及鼓勵我去做乳房X光攝影檢查,我當時很勉強的去完成了檢查,結果檢查結果發現是早期乳癌,還好有聽醫生及個管師的話去做檢查,才能及早發現並進行治療」。鄭春秋副主任強調,女性往往是家庭及職場重要支柱,常因沒有症狀而忽視檢查,106年起透過醫院主動介入乳癌個案二等親家屬關懷,具乳癌家族史篩檢率每年提升2%,協助二等親家屬無症狀及早發現早期乳癌並及早治療,讓疾病預後好、存活率高,減少對家庭、生活的衝擊及社會醫療資源成本。經由篩檢發現乳癌 85.3%屬早期(0、1、2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乳房外科陳火木主任表示,乳癌的高危險群包括家族有乳癌病史(媽媽、姊妹、女兒……)、第一胎生育在30歲以後、未曾懷孕、未曾哺乳、服用口服避孕藥、停經年齡晚(>55歲)及停經後肥胖等,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乳癌雖可怕,但只要早期發現並接受適當治療,早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但到了晚期的存活率即大幅下降至不到3成。此外,經由篩檢發現的乳癌女性,85.3%屬早期(0、1、2期),相較於臨床乳癌個案的54.2%,可更早發現早期癌症。陳火木主任強調乳癌防治,應落實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拒絕菸酒外,一定要「定期篩檢」,另市立聯合醫院針對乳癌個案二等親家屬,規劃於個案治療穩定期,推動轉介家屬進行乳房X光攝影檢查篩檢,以達高危險群早期篩檢。

腺病毒疫苗 希冀為呼吸道治療新解方

腺病毒疫苗 希冀為呼吸道治療新解方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人類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cal Virus, RSV)是造成嬰幼兒和老年人嚴重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其中對嬰幼兒的威脅最為明顯。在台灣,每年約有1,000個嬰幼兒因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而住院,高達9成為2歲以下的嬰幼兒。呼吸道融合病毒的棘手之處,在於其病程進展相當快速,只需兩三天的時間,便可能從發燒的症狀發展為嚴重的呼吸窘迫,進而演變成肺炎或支氣管炎。麻煩的是,目前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並沒有治療的藥物,僅能事先使用對抗F蛋白質的單株抗體(Palivizumab)來進行預防,且必須固定每個月服用一次,不管在藥物價格或是時間療程上都是一筆不小的負擔。腺病毒疫苗 將進入臨床人體試驗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周彥宏研究員研究團隊利用黏膜性載體發展帶有F蛋白質的重組腺病毒疫苗(Ad-RSV),能夠有效抑制感染肺部組織細胞的呼吸道融合病毒量,進而降低肺部組織細胞發炎及體重減輕等症狀,此為治療呼吸道融合病毒之重大突破。該研究成果已於106年技轉予國內廠商,預計於今(108)年底進入臨床人體試驗。此次成功的產學合作模式亦榮獲科技部「107年度傑出技術移轉貢獻獎」。周彥宏研究員指出,在小鼠實驗中顯示,重組腺病毒疫苗可以激發人類呼吸道融合病毒特異性之Th1細胞性免疫反應的活化及中和性抗體的形成,有效降低肺部組織細胞的病毒量。周彥宏研究團隊進一步分析發現,就人類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小鼠所引起的嗜酸性淋巴球增加之發炎作用,重組腺病毒疫苗會減輕嗜酸性淋巴球在血液裡增生的作用,顯示重組腺病毒疫苗具有降低人類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之病理反應。未來人類呼吸道融合病毒疫苗問世之後,除了讓15歲以下小孩及65歲以上的老人做為預防接種對象,以確保國人健康之外,利用重組腺病毒疫苗載體也可以作為其他疫苗的發展平台,也能有助我國未來疫苗相關產業的後續發展。

3招全身伸展動作 讓你和腰痛分手

3招全身伸展動作 讓你和腰痛分手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造成腰痛的原因,除了久坐,長時間低頭滑手機、重複動作引發的滑鼠手…等,都會影響到脊椎,初期現象包括:駝背、圓肩、高低肩、歪頸…等不良姿勢,連帶長時間,腰部也跟著受罪!因此舒緩腰痛,不只針對腰做伸展,全身整體的舒展也是一大重點。運動教練傳授3招伸展動作,有助緩解腰痛。 第1招 胸椎伸展步驟:(1) 側躺在瑜珈墊上,左腳屈膝,可先墊一個枕頭或是滾筒在膝蓋下方,右手抓住左膝穩定身體。(2) 左手向外水平伸展,身體與視線同時向左邊延伸,停頓約10秒後,再回到起始位置,換邊動作,每邊可做3次,過程中注意呼吸節奏。另外,運動教練提醒,延伸身體時只轉動上背,屁股不會跟著移動。 第2招 腰部伸展步驟:(1) 採坐姿,雙腳平放於地面,雙手掌心向外,左手高舉過頭,右手握住左手手腕,輕輕向上拉,停頓約15到20秒,再慢慢回放。(2) 運動過程中配合深呼吸,換邊動作,一邊可以做3到5次。此外,屁股要坐穩,或是選擇有靠背的椅子,避免太多搖晃。 第3招 髂腰肌伸展步驟:(1) 首先在瑜珈墊上,左膝跪地、右腳屈膝,大腿和小腿呈90度,雙手輕扶右膝,保持身體穩定。(2) 吐氣時,將身體重心前移,直到左腳大腿前側有緊繃的感覺,停留約15到20秒。(3) 運動過程中保持呼吸節奏,再慢慢回到起始位置,換邊動作,每邊可做3到5次。切記,背部保持挺直、核心用力,讓骨盆維持在正確位置,才有效果。 運動教練表示,雖然伸展操有助於緩解不適,不過要從根本解決腰痛,建議要從原因開始了解,再對症下藥!並且從改變日常習慣著手,例如:上班族大多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建議多起身走走、舒展筋骨;或是家庭主婦經常彎腰做家事,很容易造成腰痛,因此務必要減少重複性彎腰的動作,並且增加肌力、保持良好姿勢,才是正確方案!但如果腰痛一直沒有得到緩解,一定要盡快就醫,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桌曆認捐!梁文音邀鼓勵孩子勇敢追夢

桌曆認捐!梁文音邀鼓勵孩子勇敢追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許多在偏鄉或弱勢家庭中長大的孩子,面臨著家庭失能、資源缺乏與經濟弱勢的窘境,對他們來說,成長的路途充滿挑戰與考驗。為了成為這群孩子的支柱與陪伴,伊甸基金會與台灣賓士合作多年,積極推動星夢想桌曆認捐活動,共同募集「象圈工程計畫」服務經費。今年2020星夢想活動邀請到知名療癒系歌手梁文音擔任公益大使,前往屏東三地門的青葉國小擔任一日教師,陪孩子們一起唱歌、跳族舞,透過一日教師活動的舉辦,梁文音與孩子共同留下美好回憶,更成為彼此在追逐夢想上堅持下去的力量。青葉國小的孩子大多是魯凱族,同樣身為魯凱族的梁文音,特地以自己最喜歡的歌曲〈魯凱的姑娘〉與孩子一起歡唱,教唱過程中她分享,最令她感動的是感受到孩子們努力想學習、想唱歌的熱情,也在他們純真的臉龐裡發現滿滿希望,就好像看見當初努力追夢的自己。梁文音說,自己從小就很愛唱歌,是自己表達內心想法的最好方法,也因為家裡環境關係,促使自己在比賽中不斷努力,相信只要有信心、不輕言放棄,上帝總會看顧,讓自己用歌聲把愛傳遞出去。在文音的鼓勵下,孩子們也勇敢分享自己的夢想,有的想成為廚師,有的則想成為一名導演,有的則是想成為跟梁文音一樣,站在舞台上發光發熱的歌手。面對孩子們的夢想,梁文音鼓勵孩子一定要做個勇敢追夢的人,勇氣跟愛是上帝給的最美好禮物,不管遇到任何的難題,都不要停下追夢的腳步。一份支持 即可助偏鄉或弱勢孩子伊甸基金會表示,從2006年來推動象圈工程計畫已邁入第13年,持續與學校、教會、社區發展協會等在地單位合作,除了提供原有的課業輔導、營養餐食、才藝、閱讀與社區培力等服務外,近年來更積極重視與解決社區文化失傳、青年人口流失等問題,為有需要的孩子,打造更緊密的支持網絡,守護他們最純真、美麗的夢想。今年2020星夢想桌曆認捐活動將於10月14日開跑,這次桌曆畫作入選許多孩子的夢想畫作,活動期間只要在伊甸「星夢想」線上捐款專案捐款,每月捐800元,持續一年以上,即可獲得「星夢想桌曆」與「賓士鑄瓷保鮮盒」,募款所得將全數支持「伊甸象圈工程計畫」,邀您用愛與行動守護孩子們的夢想,讓他們擁有美好童年。有關2020星夢想桌曆認捐活動,請來電洽詢(02)2230-7715分機5321。

海陸弟兄義舉捐骨髓 盼助病患獲新生

海陸弟兄義舉捐骨髓 盼助病患獲新生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服務於海軍陸戰隊六六旅的34歲張侑翔,擁有助人的熱血個性,從18歲起就有定期捐血的習慣,並已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因緣際會下接觸到慈濟造血幹細胞捐贈資訊,張侑翔特別前往活動地點完成驗血建檔。在抽血建檔的一千多個日子後,被告知骨髓配對僅十萬分之一成功機會的驚喜,日前在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完成「周邊血幹細胞捐贈」,為正在受苦的病患帶來重生希望。張侑翔表示,接到消息當下又驚又喜,自己可以助人真的很開心,但曾聽聞長輩說捐骨髓要「抽龍骨水」,會對身體造成負面的影響、甚或危及性命安全,所幸在慈濟志工及相關專業醫療人員的講解下,瞭解捐髓無損己身,所以家人也支持他的決定。為了能順利完成造血幹細胞的捐贈,張侑翔全力配合捐骨髓的相關前置作業,包含認真運動、鍛鍊身體、規律的生活習慣,希望自己為幫助一個生命,甚至一個家庭,也希望能為他們帶來一絲希望的光芒。骨髓捐贈方式可選用周邊血幹細胞捐贈大林慈濟醫院臨床病理科血庫股股長謝建洋表示,目前捐贈的方式95%的捐贈者都選用周邊血幹細胞捐贈,當專科醫師確定符合捐贈之條件時,透過慈濟志工聯繫,確認收集造血幹細胞日期。在收集周邊血幹細胞前,會先注射白血球生長激素。周邊血幹細胞收集時,利用血液分離機以離心的方式,進行1~2次的白血球分離術來收集造血幹細胞。每次收集所需的時間約需六至八小時,收集周邊血幹細胞時,會從一條手臂血管的留置針流進血液分離機,以離心的方式將造血幹細胞分離收集於機器內,剩下的血液,將會立即從另一條手臂的留置針回到體內。大林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李思錦表示,對於一些化學治療無效、復發或屬於高危險性的急性白血病、地中海型貧血等血液性疾病的病人,造血幹細胞移植是另一線希望。李主任呼籲,截至目前為止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已完成國內外超過五千例造血幹細胞捐贈,期待大家繼續支持捐髓救人的善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