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想清熱排毒 這8種食物要多吃!

想清熱排毒 這8種食物要多吃!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中醫有句話叫做「藥食同源」,意思是光是每天吃的食物就足以發揮預防和治療疾病的功效。你可能也聽過「養生之道,莫先於食」這句話,可見飲食比補品的作用更大。食物除了可以補充氣力之外,還具有如藥物般積極治療疾病的效果。事實上,很多中藥材都是我們日常生活常見的食材,例如甘麥大棗湯有鎮定作用,主要用於心虛熱、情緒起伏大、歇斯底里等症狀。食物跟藥只有一線之隔,在基準線以內是食物,超過則變成藥。因此我們大可不必忙著尋找好藥,只要挑對適合自己體質的食物,就能發揮治療和預防疾病的效果。八種清熱食物 幫你排熱毒熱分為很多種,有些藏在身體深處,有些接近皮膚,另外還有所謂的燥熱和濕熱之分。熱的種類和性質不同,用來清熱的食物也略有不同,如下:1. 薄荷薄荷是一種極芳香的植物,如薄荷糖就有一股辛辣勁涼的味道,雖然辣味食物通常為熱性,但薄荷則是涼性。薄荷整株都散發著薄荷香氣,主要成分是薄荷醇,鼻塞時一聞,鼻子就通了。薄荷香實際上作用於肺和肝,因此當喉嚨或鼻子發熱腫痛時,薄荷可以發揮降火的作用,還能清除眼睛和頭部的熱。薄荷因為香氣濃烈,不易生吃,所以主要是泡茶喝,或是乾燥後加在芳香用品中。因為薄荷的香氣很容易溢散不見,沖泡薄荷茶時可先讓熱水稍微冷卻後,再放入五至六片薄荷葉即可。2. 牛蒡子牛蒡子就是大家熟悉的根莖植物牛蒡的種子,我們常吃的根部本身就是涼性,其種子也具有味辛、涼性的特質,有清熱之效。尤其牛蒡子作用於肺和胃,能有效清除風熱引起的熱毒,以及消除熱毒引起的皮膚發炎。牛蒡子歸肺、胃經,尤其對肺作用較大,能消除肺和支氣管的炎症,有效化痰止咳,像是治療扁桃腺發炎、感冒喉嚨痛、咽喉炎等症狀的「銀翹散」,就添加了牛蒡子。3. 桑葉桑葉是桑樹的葉子,味苦甘,性寒有利清熱。它的功效可作用於心、脾胃、大腸、膀胱、肺、肝等五臟六腑,其中最主要是肺和肝,可降肺火、潤燥、清除風熱引起的熱毒,並且有效舒緩肝熱造成的眼睛充血。除此之外,桑葉還能降血糖及血壓,有益於控制糖尿病和高血壓。4. 菊花菊花味甘、辛、苦,芬香性涼,濃烈的香氣可進入肺和肝以疏散風熱,恢復被肝熱傷耗的肝功能。此外菊花還可以清除裡熱、消除炎症。熱往上竄使眼睛充血疼痛時,也適合服用菊花。雖然現在菊花常拿來泡茶喝,但以前老祖先就會在春天摘菊花的嫩芽,汆燙後食用,夏天用菊花葉來包飯或肉,秋天則用菊花瓣來做煎餅。除此之外,包括菊花花瓣在內的其他可食用花瓣,也能用來做韓式拌飯。5. 葛根葛根是乾燥後的葛藤根部,味甘辛,性涼。飲酒隔天可喝葛根汁解渴,那是因為葛根能清除酒精引起的胃熱。葛根主要作用於肺和胃,可疏散皮膚、胃、肌肉裡的濕氣和熱,且不僅是單純清熱而已,還能補充肌肉的津液,放鬆僵硬的肌肉。葛根主要用於茶飲,也可以將生葛根打汁飲用。但若想把葛根茶當水來喝,必須注意用量,避免喝太多易造成水毒,建議泡濃一點、喝少一些。6. 蒲公英指的是整株曬乾後的蒲公英,味甘苦,性寒。蒲公英可清熱解毒、淨化血液,尤其對清除肝熱效果顯著,適合肝不好而引發的急性肝炎、黃疸,或是熱旺盛而少尿的人。此外,它還可以消除熱毒引起的癰腫。蒲公英又分為白花和黃花兩種,用來當藥材的是韓國當地種植的白花蒲公英,雖然西方黃花蒲公英並非完全無藥性,但與韓國現產的蒲公英仍有所差異,也不適合韓國人的體質。平常可將白蒲公英和春天生長的野蒜醃製,做成好吃的涼拌菜。7. 蘆薈蘆薈是指蘆薈的莖部,味苦性寒。用於肝和大腸,適合肝或大腸熱旺盛的人。熱多容易便祕,這時候吃富含水分的蘆薈可以軟化因熱而乾硬的糞便,有益於排便。將蘆薈塗抹在熱毒引起的皮膚炎患部,也有很好的療效。8. 黃豆芽又名大豆黃卷,其實就是我們常吃的黃豆芽,豆芽湯、辣涼拌菜、韓式拌飯都少不了它。這項常見的食材富含水分、性涼,有很好的清熱效果,它不僅可以消除脾胃的熱,還可以清腎熱以恢復其功能,讓小便更順暢。(中醫師教你排熱治病:簡單5招調整飲食、清熱解毒,改善三高、過敏、不孕及過動症等疾病,2週讓你煥然一新!/聯經出版公司 )

檢視自己的大小創傷 勇敢面對傷疤

檢視自己的大小創傷 勇敢面對傷疤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法蘭的故事說明了極度強烈的情緒和孤獨感如何造成創傷。基於許多原因,法蘭沒有足夠的內部或外部資源協助她走出悲傷。相反的,法蘭的大腦阻礙了這件事,當時她的悲痛強烈到難以承受。父母猝逝是巨大的創傷,這意味著她經歷了一個影響她幾十年的重大災難事件。其他重大創傷包括性侵、戰爭、意外事故、天災、身體虐待和性虐待,以及目擊犯罪事件或成為犯罪受害者。但還有另外一種專業人員稱為小創傷的創傷,這種創傷的起因是反覆出現,有時看似無關緊要,但日積月累,最終導致患者出現創傷性壓力症狀的事件。我們都有某種程度的創傷,也都有能力治癒。莎拉的故事圍繞著小創傷。她來諮商之前,相信自己接受了正常的教養。她也相信母親吼她實際上對她有好處。莎拉相信,如果她沒有被大吼,就不會成為好人。這是很好的例子,可以說明創傷如何誤導當事人的價值觀,以及虐待和情緒忽略(無論程度有多小)會導致羞愧。我建議莎拉不要再抨擊自己,別複製她母親對待她的態度,但她駁回這個意見,擔心要是自己沒有遵守那些嚴苛的標準,就會變得很糟糕。小創傷許多事件可能導致小創傷,包括:•缺乏感情 •缺乏眼神接觸•缺乏情緒理解•情緒虐待:被吼、被辱罵、被操縱、被利用、被威脅遭到拋棄等。•被父母、兄弟姐妹、同儕或其他人欺負•被忽略•父母太專橫•受到太多注意(侵擾),過度刺激•在學校過不好•失業• 感覺自己達不到父母的標準或手足的成就,亦即:不會念書、不擅長運動、不外向或不擅長交際• 基於任何原因,感覺「跟人不同」或孤獨,包括但不限於對性別、精神或肢體障礙、精神或身體疾病、性取向、學習障礙、體型、體重、社經地位、文化問題等的感受。•搬遷•離婚•父親或母親再婚•混合家庭•不忠•認養或有孩子•被領養•與家庭成員發生衝突或疏遠•法律問題•身體或精神疾病•身體上的傷害•父親或母親生病,或是有兄弟姐妹或家人死亡•父親或母親坐牢•被監禁•有家人染上毒癮•父親或母親有憂鬱症•父親或母親受到精神創傷、患有精神疾病或人格障礙,例如自戀或邊緣性人格障礙•貧窮 •受壓迫•受種族主義影響•受厭女症影響•成為偏見或批判的目標•移民國外•無法達到社會期望你也可以再增加上面沒有提到的自身小創傷:小創傷是大多數人根據生活經驗,以浮動計算法發展出來的項目。小創傷會發生,是源於日常生活中隱藏或未被承認的事件。小創傷的出現,是因為情緒虐待,或是忽視,包括微妙和明顯的忽視。新的手足誕生時,長子或長女可能會受到忽視。家裡有罹患殘疾或生病的孩子時,「輕鬆」的孩子會感到被忽視。當我們沒有獲得適當的照顧、回應、看見、關愛、保護或援救時,會發生較微小的傷害,進而產生小創傷。換句話說,小創傷源於主觀的痛苦和傷害感,不論你的父母、手足、親戚、老師和神職人員是善意的,或者你似乎是被照顧和愛護的,你都同樣會有小創傷。嬰兒和兒童特別容易患有小創傷。他們的大腦不成熟,還不具理性。如果大人不太會安撫寶寶和使他們平靜下來,寶寶容易不知所措。年幼的大腦對傷害和不適會有強烈反應,例如,照顧者如果很久都沒有幫寶寶更換濕了的尿布,寶寶會不舒服,接著就會難過生氣,啼哭要引人注意。如果沒有人靠近,寶寶的情緒強度就會建立,因為他們需要防禦措施來應付情況。寶寶會從情緒變化三角地帶往上移,而不是往下移,從核心情緒移到焦慮角落,然後轉移到發展防禦。如果沒有人來安撫寶寶,像「解離」(dissociation)這類的防禦措施就會形成,以應付壓倒性的情緒。但如果照顧者安撫寶寶,讓他不要哭,寶寶就會回到平靜狀態,不會發展防禦措施。另外也有可能的是,有些嬰兒和兒童很難安撫。有些孩子可能天生就難以安撫或不斷發脾氣,儘管父母有心關懷。在沒有正確答案之下,這些情況對所有人而言都是痛苦而具有挑戰性的。如果你是在這些小插曲中認出你自己的為人父母者,我想鼓勵你不要自責,也不要責怪別人。我也不希望你感到內疚。我主要是想讓你認同你自己的童年,以及你可能經歷過的小創傷。作為父母,我們都是盡力而為。我希望你能藉由這項資訊得到希望、治癒傷口,以及預防自己和孩子在人生中出現新創傷。小創傷和大創痛一樣,會留下印記,因為它們喚起了難以管理的強大情緒,尤其是當我們年輕而脆弱時。莎拉一想到她會使我不悅,就陷入了凍結的恐慌狀態。當我要求患者嘗試用言詞說明諮商時出現的情緒和身體經驗時,他們描述了一個類似黑洞的現象,先是一片空白、進入改變的狀態、開始頭暈、感覺麻木、脫離自己的身體,以及其他令人不安的感覺。這些奇怪的感覺是早期小創傷或大創傷造成的傷疤,可以透過情緒變化三角地帶來加以治療:越過防禦;平息焦慮、羞愧和內疚;處理核心情緒,使身體恢復到自然穩定(平衡)的放鬆狀態。(本文摘自/不只是憂鬱/時報出版)

用孩子天生的遊戲力 玩單字卡認字

用孩子天生的遊戲力 玩單字卡認字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家家都有的尺、紙張、體重機就是玩具;日常生活的買東西、看地圖、打掃、寫作業也是遊戲。不用買一堆高單價教具,用家裡現成的玩具文具,就能進行的易行、有趣幼兒開發遊戲。日本補教名師小川大介,針對兩歲至小學三年級孩子設計的幼兒智力啟發生活體驗遊戲,將日常中平凡無奇的場景,轉換成欲罷不能的遊戲園地。家中就是潛能啟發遊樂場!用孩子天生的遊戲力,培養學習力 認字遊戲小寶貝你手上的卡片是什麼詞呢?塑造互相出謎題的環境單字卡,就是如同大家所知道的,一面是圖畫,另一面寫有單字。由於是用來將東西(事情)的名稱傳達給孩子的有效道具,可以將許多單字卡鋪在地上,讓孩子看圖猜詞彙,或是單純地問孩子會不會念這個詞彙的玩法。祕訣在於,要用猜謎的概念來玩。單字卡的種類、程度差異有所不同,而無論是哪一種,基本的遊戲方式就是「猜謎」。孩子也非常喜歡由自己出題。「我要來出題了喔!」當孩子有這樣的意圖時,會抱有一種想要炫耀自己的知識的想法,顯得很興奮。「答錯了!答案是○○喔!」當孩子像這樣情緒高昂地表現時,言語、知識與思考的突觸(Synapse)就啪嚓地連結在一起了。根據我一直以來與許多家庭進行教育諮詢的相關經驗來說,越是聰明的孩子越喜歡猜謎。而且,其父母也喜歡猜謎,或是很擅長解謎。所謂的猜謎,簡單來說就是「喂喂喂,你知道這個嗎?」的提問。由於原本頭腦就很好,會有想要出謎題考別人的傾向,然而我覺得應該是喜歡上猜謎後,頭腦很自然地就會變好的關係。正因為如此,我建議要塑造讓孩子想要自己出謎題的環境。除了單字卡之外,當孩子越長越大,還可以善用書籍、報紙或電視上聽到的各式各樣情報。猜謎遊戲,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玩。 馬上試試看吧!取出五張單字卡,由媽媽先開始拿出一張問:「這是什麼?」若孩子答出來的話,就換孩子來出題。當然,可以讓孩子只負責答題,也可以讓孩子只負責出題。(本文摘自/日本老師都這樣開發兒童潛能/出色文化 )

老菸槍罹喉癌 竟誤當慢性咽喉炎治療

老菸槍罹喉癌 竟誤當慢性咽喉炎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喉癌位居台灣男性癌症中第17位,可分為聲門癌、聲門上癌及聲門下癌,並以聲門癌最多,也是最容易早期發現的癌別;喉癌好發族群為40歲以上,且有抽菸、喝酒、嚼檳榔習慣的男性,當出現喉嚨卡卡合併頸部腫塊、聲音沙啞、吞嚥疼痛等症狀,就得當心可能與喉頭病變有關。愛唱歌的78歲徐伯伯,因長年抽菸,近月來感到喉嚨卡卡,連說話也很有磁性,就醫檢查以為只是胃酸逆流導致慢性咽喉炎,但後續出現吞嚥困難、喉嚨疼痛等症狀,改至大醫院詳細檢查,發現竟是「喉癌第二期」,為保留說話及吞嚥功能,醫療團隊建議接受放射線治療,目前狀況恢復良好,也決定徹底戒菸。罹喉癌竟誤當慢性咽喉炎治療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黃純惟表示,徐伯伯數個月來受喉嚨卡卡所擾,但之前到診所就醫,均以慢性咽喉炎治療,直到赴醫院透過鼻咽內視鏡檢查後,發現喉部的會厭軟骨處有一個2.5公分大的腫瘤,經切片檢查證實為喉癌第二期,令徐伯伯震驚不已。為此徐伯伯接受放射線治療7週,每週5天,每次10到20分鐘,終順利恢復健康,又能開心出門唱歌。放射線治療可保留喉部的構造與機能黃純惟強調,喉癌是頭頸癌中預後較好的癌症,其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和化學治療,可依患者狀況選擇單獨或合併使用,因徐伯伯罹患聲門上癌,經評估,透過放射線治療,除了可保留喉部的構造與機能,治療後也能經口發音,治癒率相當高,但若是喉癌晚期的患者,恐需透過手術切除合併放射線治療,才能根除惡性腫瘤。黃純惟提醒,長年抽菸、喝酒、嚼檳榔,以及有家族癌症病史的男性,若出現喉癌的症狀(持續性的聲音沙啞、喉嚨異物感、呼吸困難、吞嚥困難及咽喉疼痛等症狀),一定要提高警覺,若能早期治療,通常早期喉癌治癒率高達8成,但若到晚期,則治癒率降至5成左右,千萬不能輕忽。

癌患多喝魚湯?3方式檢測營養是否足

癌患多喝魚湯?3方式檢測營養是否足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因胃癌進行胃全切除手術的85歲伯伯,半年內體重下降10公斤,且有不斷下降的趨勢。醫師轉介至營養諮詢門診,家屬表示都會準備很營養的「魚湯、精力湯、雞湯」給伯伯吃,營養師評估後發現家屬所準備的三餐都是大家認為營養的補充聖品,但卻不知其所含的熱量很低,食用期間如果再加上術後病人的食慾不佳,喝完這些飲品後沒再多吃其他食物,所攝取的熱量將會偏低,體重也將跟著大量且快速的流失。臨床上常見癌症病人無法持續治療的原因就是“營養不良”,所以這段期間病人更需要及時接受營養補充之專業評估及建議,了解營養不良可能提高風險相關訊息。不道聽塗說  正確補充營養才是癌症治療的重要助力中醫大新竹附醫王依屏營養師說明,國人最常見的是利用「魚湯、雞湯」來補身體,甚至認為湯才是營養最精華所在,因此常常只有喝湯而缺乏及忽略了其中的魚肉或雞肉。另外,也有患者擔心“養肥”癌細胞而不敢吃得太營養,甚至連飯都不敢吃,更別說有額外補充營養品。於是王依屏營養師重新調配適合的熱量,搭配其身體狀況輔以少量多餐,並正確選擇適合的營養品,伯伯體重下降的問題逐漸獲得改善。癌症治療過程中 需攝取足夠的熱量及蛋白質約有八成的病人在癌症治療過程中,因為疾病本身、藥物治療及手術引起食慾減退或進食困難,進而面臨體重下降的問題,因此如何在治療過程中均衡營養、穩定體重及體力相對重要。王依屏營養師強調,在癌症治療及其手術後最需要補充的就是熱量及蛋白質的攝取,「接受療程是現階段最重要的事,如果攝食量不足、營養不夠,就會沒有體力,這將影響後續的放化療進行,還可能因此中斷療程。」營養師並不建議癌症治療中及術後病人 採取生機飲食此外,大多數人所認知以一些堅果類及新鮮蔬菜水果為主的精力湯,能夠提供許多抗氧化物質,可作為癌症療程中的飲食輔助。原則上,營養師並不建議癌症治療中及術後病人採取生機飲食,這類的飲食比較像是防癌飲食,容易造成熱量蛋白質攝取不足,導致營養失衡、並且化療中病人免疫力功能下降攝取生食反而增加感染危險性。癌症病人的營養是否足夠 三種簡易方式自我檢測(一) 身體質量指數(BMI)過低體重(公斤)/身高²(公尺²),即為BMI,BMI<18.5的病人屬於瘦弱型體位或較嚴重營養不良,營養不良惡化風險高。(二) 自我體重監測目前體重和前一個月的體重相比流失5%以上或半年內體重流失10%以上,意味這6個月患者的營養狀況較快速惡化。如果體重流失5%以上,是營養不良的警訊。(三) 連日攝食量與平常食量相更少倘若病人連續好幾天的攝食量都是平常食量的一半或2/3,可能是因接受治療導致口腔難以吞嚥或腸胃不適等症狀,也是營養,不良的預兆,應提高警覺。病友們都可以透過自我監測的方式了解自身營養狀況,若發生以上營養相關問題,建議應向營養師諮詢,中醫大新竹附醫設有營養門診,由專業的營養師提供正確營養補充的訊息,以確保所需營養素及熱量攝取適當,讓病友們在良好的飲食品質下,保有足夠的體力,在癌症治療中獲得最好的生活品質及結果。 

非法肺腺癌藥侵台 食藥署證實未核准

非法肺腺癌藥侵台 食藥署證實未核准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據媒體報導,有中國大陸不肖業者在廁所製造假肺腺癌藥,運到孟加拉洗產地後再賣給癌友謀利,假藥甚至在台灣流竄,對此,食藥署指出,並「未核准」孟加拉製造肺腺癌用藥進口。據《周刊王》報導則指出,台灣的肺腺癌病患雖然不是最多的,但通常都是晚期才發現,因此死亡率最高,且癌藥支出也最高,能有效治療肺腺癌移轉至腦部、被封為「肺癌神藥」的泰格莎,雖獲台灣藥證卻沒被納入健保給付,一天雖只需服用一顆,每月卻要價15萬元,讓多數病患難以負擔,因此有8成癌友都選擇孟加拉生產、成分相同的「孟藥」,要價僅需泰格莎的十分之一,只是因目前台灣禁止銷售孟藥,癌友通常是透過親友代買或請人代購。食藥署已嚴密防範不法藥物流通食藥署表示針對藥品研發、上市及上市後安全監控,已建置與國際接軌之藥品全生命週期管理體系,保障民眾用藥安全,並與各機關合作強化打擊不法藥物作為,嚴格審查藥品專案進口;與海關合作,加強國際包裹監測;與衛生局合作,定期市售藥品稽查,並主動監控網路賣藥或代購行為,發現不法情事,則進行查處。食藥署呼籲,應使用合法有許可證藥物,勿購買使用來路不明藥物,以保障用藥安全。未來民眾如有發現不法藥物,可直接撥打食藥署為民服務專線「(02)2787-8200」或各地方政府「0800-285-000」檢舉專線,以維護民眾安全及健康。

外淋巴廔管引起之耳鳴 可手術治療

外淋巴廔管引起之耳鳴 可手術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耳鳴是一種自覺症狀,通常病患聽見持續高頻,例如像是蟬叫聲或是機器轉動聲。但若是像個案的耳鳴是聽到血管搏動聲音,頻率和心跳一樣,規律的呼呼聲或咻咻聲,稱為脈動性耳鳴,那就要小心了。若是有規律性的耳鳴,尤其是咻咻叫這種特別聲音,及合併眼瞼、結膜、及眼眶充血、水腫,就要立即就醫,以免是血管病變,嚴重恐失明。每6人中有一個會有耳鳴狀況新營醫院耳鼻喉科謝貞洲主任表示,依據資料顯示,每六個人中有一個會有耳鳴,耳鳴是沒有外來聲音,仍然感覺耳內聲響,耳鳴可分為他覺性耳鳴及自覺性耳鳴。一般耳鳴的成因大約可分為外傷性、噪音性、藥物性、腫瘤性、以及代謝性,當左右兩耳同時發聲的耳鳴,以中樞性成分居多,例如血管因素、藥物因素、代謝因素和內分泌的因素引起等等。耳鳴和身體的疼痛一樣 事出必有因謝主任說明,外淋巴廔管是一個最近熱門的話題,所謂外淋巴廔管就是內耳裡面的水流到中耳腔的現象,病人感到耳朵很脹、耳鳴、重聽,覺得自己好像浮在水面上。其原因大多是搭飛機、潛水、打噴嚏、提重物、劇烈運動而生。近年來國人常出國旅遊,搭飛機轉機起飛又降落,中耳承受突然急遽的壓力變化,因而產生外淋巴廔管而被忽略掉,常延誤了治癒的良機。過去認為感音性重聽乃神經已死無法恢復,卻不知若病人的重聽及耳鳴是因外淋巴廔管而引起,透過手術治療可改善上面各種問題。謝主任建議,若民眾有出現耳嗚、重聽及顏面神經麻痺問題,宜即早就醫,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癒後狀況良好又可保持聽力,所以千萬不可輕忽,以免延遲病情。

氣切移除醫療團隊 助氣切返家嘸免驚

氣切移除醫療團隊 助氣切返家嘸免驚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隨著高齡化社會的到來,臺灣65歲人口於2018年突破14%,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然而,在長期照護乃是針對身心功能障礙或高齡者提供連續性的長期居家醫療、保健、護理、個人與社會支持的照護。臨床上,常發現氣切病人留置,會有管路移位而立即影響呼吸功能等危急情況,更加深了照護上的困難。在居家護理中,有一群氣切留置的病人,於是「氣切移除醫療團隊」助病人能夠在居家中得到優質的生活品質,更能減少照顧者的照顧負荷。80年次吳先生於107年年初因車禍導致頭部外傷,術後因急性呼吸衰竭而無法自主呼吸,需要施行氣管內插管(也就是把一根氣管內管,經由病人的口腔或鼻腔,穿過咽喉與聲門,放入氣管深處,接上呼吸器,協助病人呼吸)。當時,吳先生因無法在短時間之內順利脫離呼吸器,故進行氣切造口手術放置氣切套管,以減少長期放置氣管內管的併發症。107年2月底返家,並於該年3月中申請佳里奇美醫院護理部居家護理所進行居家護理收案,居家護理團隊在照顧過程中,發現吳先生意識清楚、呼吸平順、血氧濃度皆達98-100%、痰液量很少,加上吳先生的母親很希望團隊能幫助吳先生順利移除氣切套管,故居家護理團隊建議至胸腔內科門診評估是否有機會可以移除氣切套管,在內科部副部長暨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廖光明的協助之下,安排吳先生住院進行周全性的評估與安排復健計畫,亦開始進行氣切管移除各個步驟。醫療人員把氣切套管出口塞住,並以生理監視器,來監測個案的血氧狀況、呼吸次數、心跳和血壓,採漸進性增加塞住氣切套管的時間。在這樣漸進性的訓練過程中,吳先生的血氧濃度都可以維持在98%以上,亦無因塞住氣切套管而造成血氧下降。經過團隊的討論與評估後,由廖光明醫師協助將吳先生的氣切管移除,並做適當的氣切造口照護。當確定個案生命徵象及呼吸道的通暢都維持穩定,則安排出院返家,由居家護理團隊接手,繼續進行居家照護活動。

蟹足腫反覆發作醜又癢 放療竟能癒?

蟹足腫反覆發作醜又癢 放療竟能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蟹足腫(Keloid)和肥厚性疤痕(Hypertrophic scar)都是異常增生的疤痕組織,好發於有色人種(亞洲人及黑人族群),少數人會合併搔癢或刺痛,目前主要認為和體質及基因有關,兩者差別在於肥厚性疤痕只在原本受傷的地方增生,蟹足腫則會擴展到傷口周遭,擴展的範圍會大於原先受傷部位。傷及皮膚真皮層的較深傷口,會比表淺傷口容易發生蟹足腫,身體皮膚張力較大的部位如前胸、肩頸部、上背、關節等處較容易好發。陳女士(化名)的左肩及背部因蟹足腫和肥厚性疤痕困擾多年,不僅影響美觀,還造成左肩關節活動受到影響。在這數年間嘗試過局部皮下類固醇注射、手術切除及植皮,仍舊一再復發。這次在整形外科醫師做完疤痕切除手術後,為陳女士轉介術後放射治療,目前術後五個月沒有任何復發跡象。蟹足腫的復發率偏高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放射腫瘤科胡明原醫師表示,蟹足腫的治療方式很多,包含局部皮下類固醇注射、雷射治療、局部冷凍治療等。目前臨床上最常使用是局部皮下類固醇注射,但須多次注射,除了治療時的疼痛,若疤痕面積較大、需大量注射亦可能出現藥物副作用。冷凍治療是用液態氮的低溫破壞真皮層過度生長的纖維母細胞,達到抑制疤痕生長的作用。這些方法的共同缺點是復發率偏高,且往往需要長時間反覆治療。當其他治療效果不佳時 可考慮採手術搭配放射治療當病灶較大時,醫師也會考慮手術治療,手術切除的風險在於仍可能復發,甚至比原先病灶更大,因此大多需要搭配其他治療方式,防止再次復發。較常搭配手術的治療方式便是放射治療。其原理是使用放射線破壞過度活躍的纖維母細胞,減少疤痕的增生。過去研究認為在手術後24小時內接受放射治療的治療效果最好,治療時不會有特別的不適,只有少數病人出現局部皮膚發紅等反應。較常使用的方法為電子射束,治療次數約為1到5次,每次數分鐘,一般來說控制復發的機率大於80%,成效比其他治療方法來的好。不過,雖然治療蟹足腫的放射劑量較一般治療癌症低,但仍有極低機率會增加之後局部罹患癌症的風險。因此,對於一般患者,胡醫師提醒,放射治療應該在使用其他方法治療效果不佳時才建議搭配手術使用。如果民眾有類似的困擾,建議與您的醫師討論,充分了解不同治療的利弊後,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

胸背撕痛速就醫!恐是致命主動脈剝離

胸背撕痛速就醫!恐是致命主動脈剝離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主動脈剝離是指血管內壁因為壓力而撕裂、剝開,導致血流順著破洞流進血管管壁中,形成假的管腔,並逐漸擴大壓迫到原本的主動脈血管,使得主動脈血管狹窄,影響正常送血功能,造成全身血液供應不足的問題,容易引起多種器官衰竭的情形發生,如心臟衰竭、腎臟衰竭、下肢缺血壞死等。無三高疾病、平日生活正常的70歲林先生,日前在家吃過早餐後,突然感到胸背部劇烈疼痛、坐立難安,緊急送醫,經胸部X光、心電圖及電腦斷層一連串檢查,確認病人是高度危險的心血管急症「主動脈剝離」,立即安排緊急手術,經切開胸部、切除胸主動脈剝離病灶,置換人工血管並在加護病房觀察一週後逐漸康復。主動脈剝離是會快速致命的危險疾病萬芳醫院副院長、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施俊哲指出,這位病人很幸運能夠在病發最短時間內就醫,挽回寶貴生命。他指出,急性主動脈剝離就如同體內有一顆不定時炸彈,一旦發生若未能迅速就醫,一半以上的病人會在病發後48小時內死亡,嚴重時甚至會猝死。因此,這個急症目前仍是心血管最大挑戰的疾病之一,每年奪走許多人性命,其中包括很多青壯年人。施俊哲表示,在台灣主動脈剝離發生率遠高於西方國家,以50-70歲男性居多,約為女性的兩倍。近年來因生活型態、飲食習慣及工作環境壓力,主動脈剝離的年輕化也逐年增加。主動脈剝離除因血管破裂直接致死外,極有可能因假腔血流壓迫真腔血流導致各個器官缺血;因此,病人的臨床症狀會隨著剝離的位置、範圍而千變萬化。大部分的急性主動脈剝離起因於高血壓 典型症狀為像撕裂傷般的劇烈胸痛造成主動脈剝離的原因,高血壓控制不好是最常誘發的因素,另外,先天性主動脈狹窄、先天性主動脈畸形、心臟手術後遺症、馬凡氏症候群及胸部外傷等。施俊哲強調,高血壓忽高忽低控制不佳,是導致主動脈剝離最常見的因素。主動脈剝離 致命只需幾分鐘針對主動脈剝離的治療,依病情不同而有不同治療,如果是A型的心臟主動脈根部撕裂引發急性主動脈剝離,必須立即進行手術治療;另外,B型的主動脈剝離是主動脈破口在弓部遠端,此時可以用藥物治療,但是如果有併發症發生,動脈主要分支阻塞而造成器官缺血,持續嚴重高血壓或疼痛、肢體缺血、內臟器官缺血壞死、玻璃範圍擴大,形成動脈瘤或破裂時,則須改採手術。對於動脈剝離痊癒的患者,施俊哲醫師建議,一定要控制良好血壓,避免三高、同時戒菸並禁止劇烈運動、避免高鹽高膽固醇食物、不暴飲暴食、維持規律生活,才能避免主動脈剝離的威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