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鈦合金鋼板固定術 為肋骨骨折新選擇

鈦合金鋼板固定術 為肋骨骨折新選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肋骨在胸部組成一個環狀,保護著重要器官包含心臟、主動脈、上下腔靜脈、肺和橫隔膜下右側的肝及左側的脾臟。身體靠著橫隔膜和呼吸肌收縮牽動肋骨,才能呼吸做有效的氣體交換。但車禍及意外事故頻繁,導致胸腹部創傷患者人數居高不下,其中肋骨骨折患者數量自然不少。傳統療法以保守治療肋骨骨折,也就是症狀控制,對於骨折處如果沒有造成嚴重肺部穿刺傷、開放性胸部骨折或造成呼吸衰竭無法移除呼吸器,很少建議病人接受手術治療,但近幾年來由於醫療品質的提升,加上保守治療可能造成患者慢性疼痛,或持續失能影響生活無法回到工作崗位,近幾年手術治療肋骨骨折越來越風行。32歲曾先生,運動中被同伴腳踢到右胸,導致第六、七、九、十節肋骨骨折合併氣胸及血胸,患者住院後因為疼痛難耐及工作關係無法長期休養,於住院後第7日接受胸腔鏡輔助肋骨開放復位及內固定手術及胸腔鏡肋膜剝離手術,術後短暫於加護病房觀察1日後即轉一般病房,於術後第4日出院,出院後於需其他人照顧,約一個半月即回到正常工作崗位。哪些患者建議手術治療?目前有以下適應症。三節以上骨折合併明顯脫位、連枷胸、開放性骨折、肺部穿刺、胸壁變形或出血導致肺容積縮小、呼吸衰竭、嚴重疼痛需使用嗎啡類藥物靜脈注射或疼痛量表達6分以上。固定的鋼材一般建議使用新型的「互鎖式64鈦合金鋼板」,一來有較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後無需額外手術移除鋼板,二來鋼板厚度適當,可以有效的針對肋骨彎曲程度做塑形,而互鎖式鋼板比傳統鋼板固定效果更好,可以降低骨折癒合不良的機會。互鎖式64鈦合金鋼板 降低骨折癒合不良的機會在固定鋼板的同時,胸腔外科醫師同時可以以胸腔鏡輔助讓鋼板固定位置更理想、螺絲固定深度不會太深、同時治療血胸及肺部損傷,一次手術同時治療患者所有相關問題,加速術後復原速度。郭綜合醫院癌症中心李武駿副主任表示,術後除了患者手術部位的問題,也會針對患者其他受傷器官作整體的照顧及監測,要知道創傷患者往往是多重器官的損傷,在手術後不能只針對手術部位,更要達到全人整體的照顧,避免發生嚴重的併發症。

3D定位輔助 心導管電燒手術可零輻射

3D定位輔助 心導管電燒手術可零輻射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近幾年飽受心悸所苦的江小姐(化名),每當心律不整發作總得跑急診,正值育齡的她過往擔心暴露輻射後影響生育,無法下定決心接受電燒手術治療,日前接受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心律不整團隊林廷澤與廖敏村醫師利用「3D立體定位系統」重建心臟結構,精準定位心律不整迴圈在於房室結,電燒手術後成功地解決了江小姐長年的困擾,不用再擔心心律不整總是無來由的發作,出國旅遊也不用害怕要臨時掛急診,更重要的是沒有輻射暴露也不用擔心身體受影響。3D定位立體重組除病灶 快速精準零輻射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生理功能室林廷澤主任表示,近年來在心律不整的治療上,越來越多仰賴磁場和電阻的差異作為3D定位、立體重組心臟和電燒治療,有別於X光輻射傷害的必要之惡,磁場與電阻是經由人體自然產生,應用於醫療影像進行3D重組心臟以及偵測定位心律不整病灶十分快速與精準,同時也避免傳統X光帶來的輻射暴露,達到「零輻射」治療。醫療上許多檢查,如X光,便是透過輻射線穿透身體成像於檢查儀器上,達到影像呈現的效果,例如胸部X光、電腦斷層等影像檢查。心臟科醫師也利用X光的輻射線透過心臟,讓醫師來診斷、定位和治療,例如心導管支架置放手術或是心律不整電燒手術。以健檢時所必要的胸部X光為單位(0.02毫西弗, mSv),心導管治療時人體所接受的輻射量為300到400張胸部X光,大約是2到3年人體接受到大自然的背景輻射。台大新竹分院心律不整團隊於去年引進「全方位電燒手術3D立體定位系統」,已經為十餘病人完成「零輻射」電燒治療手術,病人全程無須使用X光就能完成心律不整電燒手術,成功治療患者且不用讓患者暴露於輻射之下。與傳統手術相比,不會延長手術時間且能更精準定位病灶,達到精準與個人化醫療。僅有部分患者因特殊血管結構,仍需要少量的X光輔助醫療,確保手術安全。林廷澤醫師轉述研究指出,有經驗的手術醫師、年輕的患者以及一些特殊的心律不整會大幅降低手術時的輻射暴露劑量。利用3D立體定位系統,醫師能夠達到低輻射暴露甚至零輻射的使用,降低患者風險也能促進患者接受電燒手術的意願,將是未來趨勢。

入秋鼻子鬧情緒!改善過敏性鼻炎這樣做

入秋鼻子鬧情緒!改善過敏性鼻炎這樣做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時序入秋,天氣開始有輕微的秋意,有些病患一起床就開始有打噴嚏、眼睛癢、鼻子癢、流鼻水及鼻塞等症狀,這些症狀若持續發生的話,就要注意其實並非感冒而是「過敏性鼻炎」發作找上門了。據統計,台灣每3人就有 1 人有鼻子過敏。造成鼻過敏的原因是過敏原,也就是塵蟎、蟑螂、黴菌、家中灰塵、動物皮毛、PM2.5、香菸、花粉、沙塵暴、花生、蛋、牛奶、螃蟹、小麥、寒涼生冷食物、冰品冷飲、刺激性食物等會直接傷害鼻黏膜。此外,父母其中之一有過敏性鼻炎,其子女罹患的機率約30%;如果父母都有過敏性鼻炎,子女罹患的機率更高達50∼75%。過敏性鼻炎2大主因 接觸過敏原和遺傳體質過敏症狀包括鼻子癢、流鼻水、鼻塞、說話鼻音過重、眼睛癢、耳朵癢、中耳積水、聽力下降、咽喉癢等等。長時間累積可能造成下眼瞼水腫、黑眼圈、頭昏、頭痛、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打鼾,甚至造成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8大天然食材 防過敏性鼻炎1.薑(薑辣素和薑烯酚能提高身體免疫力與新陳代謝)2.蓮藕(含有豐富的黏液素,能避免鼻黏膜太過乾燥)3.洋蔥(含有豐富的槲皮素,具有抑制過敏、抗發炎作用)4.黑豆(維生素B12、鋅、鐵、大豆皂苷、卵磷脂、木酚素等成分)5.益生菌(優格、優酪乳、味噌、泡菜)6.青背魚(沙丁魚、鰹魚、鯖魚、秋刀魚)7.紫蘇(富含維生素K、木犀草素、α-亞麻酸等,可以恢復免疫機能、減少發炎反應)8.薄荷先從生活習慣開始改善 無法改善才選擇用藥或手術治療想改善鼻過敏,可從生活型態調整,包含徹底清潔室內及寢具、少放地毯與絨毛玩具適度規律的運動、保持環境通風、不喝冷飲及過甜食品、睡眠充足、室內避免養寵物、每天排便順暢及舒緩壓力;營養醫學調理則包括機能性益生菌、天然魚油、抗氧化微量元素鋅、抗氧化劑維生素C等。噴劑型鼻用類固醇 安全性高不會造成水牛肩或月亮臉等副作用安南醫院耳鼻喉科劉金瑞醫師表示,過敏性鼻炎對於病患而言的確是個惱人的疾病,在台灣一般常發作於季節交替時,目前有4類藥物可以幫助這類的病患,比如口服抗組織胺、噴劑型的抗組織胺、噴劑型的鼻用類固醇或肥大細胞穩定劑等藥物都是臨床常見治療藥物。目前最推薦可長期控制鼻過敏的藥物是「噴劑型的鼻用類固醇」,但很多病患常抱怨效果不好,常見原因如噴劑使用的方式不對和沒有持續性使用。噴劑型鼻用類固醇僅局部作用於鼻腔內的類固醇,所以長期使用安全性很高也不會造成因類固醇使用所造成的水牛肩或月亮臉副作用。 噴劑型的鼻用類固醇在使用上需注意以下兩點:一、將噴劑噴頭朝鼻翼方向傾斜進行噴藥。二、噴藥時不需大力吸氣正常即可。如確實這兩點都做到加上每天規律使用,病患都可以得到相當程度症狀緩解。劉醫師強調,若病人還是覺得藥物控制效果真的不滿意的話,可考慮手術方式治療,目前有多種手術可以選擇,包含下鼻甲雷射手術、下鼻甲無線射頻手術、鼻中隔鼻道成形手術及內視鏡翼管神經阻斷術,至於何種手術最能解決病人鼻塞及過敏性鼻炎問題,因每位病人都狀況都不一,故需要跟醫師好好討論才能決定最佳治療方式。

頭痛頻發作!勿輕忽身體發出的警訊

頭痛頻發作!勿輕忽身體發出的警訊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頭痛是很多人會遇到的常見問題。可能會耽擱既定行程,影響工作效率,甚至讓人擔心是不是腦袋出了問題。臺南市立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蔡青芳表示,頭痛好比上帝在我們身體安裝的警鈴,然而為何警鈴會響?不外乎兩大因素:1、真的危險示警;2、警報器故障或過於敏感。頭痛的示警 可分辨危險級或黃色警告真的危險示警,例如:顱內構造異常,包含顱內腫瘤,腦部創傷出血,腦膿瘍,腦部動靜脈畸形等之紅色警告;有時候它只是黃色警告,告訴我們身心過於勞累,該休息了,例如:原發性頭痛,包含偏頭痛,緊張型頭痛等。警報器過於敏感,也就是大腦結構正常,卻過度敏感,頻頻引發頭痛,例如:慢性每日頭痛等,還大大降低生活品質。頭痛可能是無害 但身體正發出警訊佳里奇美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南丞表示:頭痛常伴隨著頭暈,頭暈也常伴隨著頭痛。頭痛與頭暈(眩暈)可以是一種疾病,也可以是一個症狀。許多內科疾病,甚至情緒、睡眠品質、藥物以及壓力等等,都可以引起頭痛或頭暈。它們可以是無害的,也可以是個警訊。頭痛或頭暈,應尋求專業醫療協助,排除器質性問題後,調整生活作息及解除誘發因子,往往能回復平靜生活。活水神經内科診所神經科主治醫師柯登耀常被問到:到底頭痛會不會傷腦筋?他說答案是會,但也是不會!在看診一個頭痛病人時,對身為醫師的人最在意的大概是病人會不會「次發性頭痛」了。當中當然有不少是因顱內的問題所造成,如腦部腫瘤、腦血管病變、腦炎或腦膜炎、代謝問題或荷爾蒙不平衡引起的腦部障礙、或是因藥物造成的腦部功能受損。這類的頭痛就極可能會傷腦筋,引起思考或認知上的障礙。而對於大多數原發性頭痛而言,科學家和醫師經過長期的觀察和研究,在頭痛發生時,是會影響我們的認知能力的,但是頭痛結束後是會復原。應盡速就醫的頭痛警訊,包含:1、突發性猛烈型頭痛,常常會被形容”畢生沒這麼痛過”2、頭痛更頻繁更嚴重,狀況跟以前不一樣3、頭痛合併神經學異常,例如:肢體無力、口齒不清、眼歪嘴斜、視力模糊等等4、初次頭痛大於50歲5、長期慢性病人(癌症,嚴重感染,免疫不全病人等)的初次頭痛6、頭痛伴隨全身症狀,例如發燒、體重減輕等等。經常性的偏頭痛 是失智症的一個危險因子近年來也逐漸發現常常偏頭痛,是會造成腦部小血管的傷害,特別是預兆偏頭痛關聯性更是顯著。另外經常性的緊縮型頭痛發作似乎有可能引起腦神經構造上的改變,但相關的證據可能需要更多的研究來佐證。這兩三年來也陸續有一些研究結果,發現經常性的偏頭痛發作似乎是失智症的一個危險因子,特別是中年時期的偏頭痛發作與阿茲海默氏症的發生有明顯的相關性。所以似乎就連過去認為不會影響腦部功能的原發性頭痛,也可能會傷腦筋了!

嗯不出來 恐與這6大常用藥物有關

嗯不出來 恐與這6大常用藥物有關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現代人生活忙碌,便秘是國人常見的健康問題,除了運動的時間減少、常常外食、飲食不均衡,食物殘渣進入大腸後,大腸持續蠕動並吸收殘餘的水份,剩下無法再吸收和消化的殘渣,就是糞便了。糞便累積後,腸壁神經傳達至大腦,讓人體產生便意而排便。只要會影響上述生理過程如水份的吸收、蠕動能力……等因素,都可能導致排便困難。此外,嗯不出來也可能是「藥物」所引起的。為什麼會造成便祕?造成排便不順的原因有很多種,常見的有膳食纖維和水份攝取不足、缺少活動的生活方式和環境的改變,像是旅行、懷孕,或飲食改變也會有排便不順的狀況產生。生活、學習或工作壓力大,或者睡眠不足也可能影響到排便。除此之外,很容易被民眾忽略的是藥物所引起的排便障礙。事實上,許多常見的藥物可能會造成排便不順的不良反應。藥害救濟基金會為民眾整理了以下可能會引起排便困難的常用藥物:哪些常用藥物可能會讓你「嗯」不出來1、降血壓藥:高血壓患者在服用降血壓藥的期間,可能有排便不順暢的困擾。其中利尿劑(diuretics)具有排出體內水分的作用,腸腔內水分不足就會使大便變硬;而降低中樞神經的交感神經作用之降血壓藥如clonidine通過對腸道神經的作用,會促進液體和電解質吸收,限制消化液分泌,並降低腸道平滑肌蠕動能力而導致排便不順暢;另外鈣離子拮抗劑如nifedipine,便祕亦是常見的不良反應,其藥理機轉可能為減少腸道蠕動動力(特別是結腸),導致了食物殘渣在結腸滯留時間的延長,增加水分的吸收。2、胃藥:胃藥中的制酸劑,用來中和人體分泌的胃酸,以緩解因胃酸過多導致的不適。常見的制酸劑成分以含有鎂、鈣或鋁化合物為主,若長時間服用容易與腸道內的食物殘渣結合,成為難溶解又無法吸收的鋁鹽和鈣鹽,使大便變得乾硬,使排出更為困難。3、鴉片類鎮痛劑:服用鴉片類鎮痛劑如嗎啡morphine,其主要作用中樞神經系統作用,使腸道蠕動減緩,延長食物殘渣在腸腔的滯留時間,增加水分吸收;同時也會干擾排便反射,減弱排便的慾望。4、抗組織胺: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s)除了用於治療過敏外,也是感冒常使用的藥品成分,其中第一代抗組織胺透過干擾組織胺的接受器而緩解症狀,同時也會作用在副交感神接受器上而延緩腸道平滑肌蠕動,因此容易有排便困難的不良反應發生。5、抗憂鬱藥:抗憂鬱藥包括三環抗鬱劑(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TCA) 如amitriptyline、選擇性血清回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如paroxetine、正腎上腺素與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erotonin-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SNRIs)如duloxetine及其他各種作用機轉不同的抗憂鬱劑,上述不同類別的藥品,導致便秘不良反應之機轉也有差異,例如TCA、SNRIs可能導致腸道分泌腸液不足,及減緩腸道平滑肌蠕動,造成糞便在腸道內滯留的時間延長,而導致便秘。6、刺激性瀉劑:番瀉葉(番瀉苷;sennosides)、蘆薈(蘆薈素;aloin)、大黃(大黃素;emodin)等屬於刺激性瀉劑,因刺激大腸壁而用來治療便秘。但民眾若一有排便不順的症狀就自行服用,久而久之不僅容易造成依賴,更可能因結腸張力減弱,使排便更不順暢。因此,使用含這類成分的藥物前,建議要先諮詢醫師或藥師。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民眾,在服藥期間,如果有排便困難的情形,可以和醫師或藥師討論可能的原因,降低因用藥引起的不良反應,另一方面也可以減少多重用藥的情形;另外,也可以視身體情況,藉由逐漸增加適量的膳食纖維攝取,如燕麥麩、薏仁、黑豆、木耳、蘋果……等等,補充足夠的水分和適當的運動,及調整生活型態,以改善排便不順暢的困擾。

衛福部放寬 看護工家庭使用喘息條件

衛福部放寬 看護工家庭使用喘息條件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為減輕聘有外籍家庭看護工之家庭因短時間家庭看護工無法協助所衍生之照顧負荷,衛福部與勞動部前於107年12月推動「107及108年擴大外籍看護工家庭使用喘息服務計畫」,開放聘有外籍家庭看護工照顧之獨居或主要照顧者為70歲以上之長照需要者,經縣市照管中心評估失能等級為7至8級,如外籍看護工短時間休假,即可予以給付喘息服務補助,預估符合受益人數達17萬9千餘人。考量家庭照顧者身分及現今居住型態多元,且受照顧者失能等級為7至8級者,確有需較為綿密之照顧服務,是類家庭如遇外籍家庭看護工臨時請假,恐有照顧安全之疑慮,為保障受照顧者之安全與照顧品質,本部已與勞動部完成會商,將於近日正式公告實施放寬適用對象為「經照管中心評估屬長照需要等級第7級或第8級者,即可於外籍家庭看護工短時間休假時申請喘息服務」,有助於使更多聘有外籍看護工家庭之照顧者得到喘息之機會。衛生福利部將持續追蹤服務需求及使用情形,以完善長期照顧服務,聘有外籍家庭看護工之家庭若有長照服務的申請需求,可利用市話或手機撥打「1966」,將有縣市照顧管理中心的專人提供申請長照相關服務資訊。

食材來源政府把關 美味拉麵安心吃

食材來源政府把關 美味拉麵安心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拉麵被視為日本國民美食代表之一,獨門湯頭濃郁醇厚、麵體彈牙勁道各有特色,現今國人不必遠赴日本,在臺北就能品嘗各式道地風味的日式拉麵,「臺北市食材登錄平台」自102年建置,迄今共計開闢10大專區,今天隆重登場的「連鎖日式拉麵專區」,截至今日共有14家品牌82家門市已上線登錄,揭露95項產品、682種食材來源及72種食材檢驗報告資訊。此外,為貼近國人生活的在地美食之食品安全把關,今年同步增設「傳統市場專區」,截至今日共有5個公有市場包括南門、中崙、東門、水源及成功市場,共115家飲食攤已上線登錄,揭露337項產品、584種食材來源資訊。臺北市政府鄧家基副市長表示,配合臺北市政府政策,於臺北市食材登錄平台完整揭露食材資訊,是企業自主管理的第一步,也符合北市府建構開放政府的理念,臺北市食材登錄平台係依據《臺北市食品安全自治條例》第三章「資訊透明」篇,並秉持應用科學及大數據分析,可以快速、有效的解決問題,過去國內發生逾期腐敗蛋再加工及近期蝶豆花作為食品原料食用之安全疑慮事件,北市府都能透過平台快速清查、淨空疑慮產品,並派員逐一確認、釐清,同時配合食安條例24小時通報及48小時下架,展現全國最高效率及毋枉毋縱的精神。由於食材登錄平台可發揮事前預防、事後防堵的作用,因此食品業者不用擔心食安謠言滿天飛,市民也不用為食品來源安全與否煩惱。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黃世傑局長說明,臺北市為美食之都,異國美食及在地美食都廣受國人眾喜愛,依據經濟部統計,餐飲業營業額呈現逐年上升趨勢,民以食為天,讓民眾享受美食之際亦能吃的健康又安心,是政府與業者共同的責任。臺北市政府產發局林崇傑局長表示「傳統市場是城市的人文風情,它蘊含著當地生活的智慧,不僅可以向攤商討教如何挑選生鮮蔬果,還能吃得到當季的在地美食」。臺北市今(108)年推出全新「連鎖日式拉麵專區」及「傳統市場專區」,市民享用美食之際,不用再擔心食材安全性,透過手機掃碼可立即揭露食材來源,享受安全又美味的食物就是如此方便,臺北市衛生局更呼籲餐飲業,製作販售場所應符合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操作人員於調理食品前後要徹底洗淨雙手避免污染食材、注意食材儲存溫度管控等,以維護商譽及帶來無限商機。臺北市衛生局感謝日式拉麵業者及市場業者熱情協助揭露臺北市食材來源,把關食品安全,共14個日式拉麵品牌及115個市場飲食攤加入平台完整登錄,共揭露432項產品、1,266種食材來源及72種食材檢驗報告資訊,發表會現場由鄧家基副市長逐一頒發感謝狀及合影留念外,現場亦展示各種拉麵、市場在地美食等,完整揭露食材來源,歡迎大家上臺北市食材登錄平台瞭解食材資訊,一同為食安把關!

罕病皮爾羅賓症 顱顏患者勇敢做自己

罕病皮爾羅賓症 顱顏患者勇敢做自己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11歲徐仁萱,患有皮爾羅賓症。媽媽在懷孕時,照超音波並無異樣,直到生產後才發現孩子患有罕見疾病。仁萱媽媽說:「前3個月幾乎天天以淚洗面,覺得沒讓她健健康康生下來是我的錯。生下後也不敢跟婆家及娘家說,怕他們擔心。」皮爾羅賓症的出生機率在二千分之一到三萬分之一,主要有三大症狀,小下巴、舌後垂、顎裂,九成的皮爾羅賓寶寶有腭裂,通常會呈現U 型的腭裂,跟真正的腭裂有所不同。皮爾羅賓症跟40多種其他疾病有相關,所以需要做基因檢測來看有沒有其他的問題。皮爾羅賓症發生的原因,在胎兒發育的早期,舌頭位於兩片垂直分開的顎板之間,到了第8至l2週,胎兒舌頭開始下降,而兩邊顎板水平抬起,於中線接觸融 合,正常的顎部發育隔開了口腔和鼻腔。如果某種因素引起下顎發育受阻,譬如說子宮內下顎的壓迫,則會出現下顎後縮,阻止舌頭的下降,使顎板無法中間接觸融 合造成顎裂。臨床上有多種因素已經知道,如基因異常、染色體異常、母體懷孕期間酗酒或服用某些藥物、羊水過少或子宮構造異常等皆可能引起皮爾羅賓症。皮爾羅賓症其他可能合併的異常臨床上有語言發展遲緩、智能不足,或小腦畸型、水腦症等,也有人報告過喉軟化和頸椎異常。百分之十五的病人可能合併先天性心臟缺陷。眼睛和耳朵可能合併異 常,但較少見。手指腳趾的畸型則稍微常見。這些需要各專科醫師們的會診與共同照顧。仁萱媽媽表示:「仁萱剛出生一個月時,都會吐奶,怎麼養都養不大。後來慢慢發現每次只能餵30cc,每半小時餵一次。仁萱睡覺的時候也必須注意是不是無法呼吸,因為過小的下顎會使舌頭擠在口腔後方,阻礙呼吸,有幾次因為呼吸困難整個臉都變成了紫色。」為了照顧孩子,仁萱媽媽幾乎沒有休息也不敢入睡,每天盡心盡力照顧,害怕有任何閃失。仁萱在充滿愛的環境下長大,成了一個溫暖善良的人。就讀四年級的仁萱頭腦非常聰明靈活,不只常常在朗讀、演講比賽中獲獎,學校成績也名列前芧,當選為模範生。皮爾羅賓症患童 需採俯臥姿勢皮爾羅賓症目前並無藥物治療,只能針對症狀治療。因為患童的下顎發育不良,常有呼吸困難的問題,父母需讓患兒採俯臥的姿勢且避免仰躺,以保持呼吸道暢通,若姿勢的調整仍無法改善患兒的呼吸問題,嚴重時需要施行氣管切開術。上顎裂的症狀則以手術修補,手術的施行的時機依生長發育的快慢而有所不同,又因顎裂易影響患童的語言發展,所以需會診語言治療師。而下顎發育不良嚴重時,可考慮進行骨骼擴增術(Mandible Distraction),將下顎延長後可使舌頭往前移以減低呼吸道阻礙問題。另外部分患童常有中耳積液的情形,可在中耳放置通氣管改善,同時也要小心中耳的感染,因為會造成短暫或長期的聽力喪失而影響語言的發展。仁萱的二妹在今年出生,亦患有皮爾羅賓症。這次,仁萱媽媽在20週高層次超音波中早已得知,但因為有了照顧仁萱的經驗,所以堅決把她生下來。仁萱對妹妹說:「放心,我們跟別人沒有什麼不一樣,只要有信心、夠勇敢,就算身體有缺陷,都可以克服!妹妹別擔心,姊姊會陪著妳。」

幾歲前叫性早熟?怎避免提前轉大人?

幾歲前叫性早熟?怎避免提前轉大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發育又早又快可別高興得太早,因為這有可能是性早熟的情況,家長要注意!正常孩童的發育過程來說,男生在9至14歲會開始出現第二性徵、女生則是8至13歲,如果在此之前就出現了第二性徵的狀況,就是所謂的性早熟。女生最明顯性徵是乳房發育、月經來潮。發育階段男孩生殖器改變不容易辨識,有些男孩聲音比較粗,以致變聲現象不明顯,家長應多觀察,不要輕忽男孩的轉變。然而臨床上7到9成女孩性早熟發生原因不明,也就是所有檢查包括腦部影像學檢查都正常,則稱為「特發性性早熟」。性早熟 恐提早結束長高期小孩子長不高,父母藥補、食補的結果,造成近年來兒童性早熟現象越來越普遍,年齡也有越來越提前的趨勢。然而性早熟不僅性荷爾蒙分泌增加,就連生長激素也一併增加,使得孩子常常在兒童時期就到達生長高峰,甚至在10歲前身高發展就開始延遲、停滯,讓父母以為是自己小孩發育比別人好、「鶴立雞群」而高興不已,卻不知早熟也會使骨骼年齡加速進展,提早癒合。青春期是小孩子長高的最後黃金期,青春期前期指的是10-14歲、青春期後期則是15-20歲,而青春期造成身高不足的五大因素,包括:睡眠、運動、營養、基因、心情。每天10點前上床 睡足8~9小時、多運動孩子長高主要是因熟睡時,腦下垂體分泌生長激素刺激骨骼上下兩端的生長板,讓骨頭變長,進入青春期後,體內分泌的性荷爾蒙雖然會加速長高,但同時也會加速關閉生長板,只要閉合,孩子就完成長高發育。生長激素在晚上8到12點間分泌最旺盛,10點前上床睡覺,睡足8~9小時,並多運動。什麼食物容易造成性早熟?現在的小孩發育比較越來越提前,很有可能都是因為吃了過多含有生長激素的肉類、牛奶,例如草莓、大棗、芒果、櫻桃、葡萄、含生長激素的肉類、過量保健品、口服液、牛初乳、蛋白粉、人參、蜂王漿、花粉、高熱量油炸食品(巧克力、奶油蛋糕、烤肉串、炸薯條、甜飲料等)加工食品,以及環境賀爾蒙!跟肥胖脂肪一樣會擾亂人體激素分泌,導致早熟、發胖、無法長高。成長期所需營養:一天3 ~ 5份蔬菜,2 ~ 4份水果、低脂乳品1.5 ~ 2杯、豆魚肉蛋類要控制在3 ~ 5份(注意一份肉的大小為一個巴掌大),父母應慎選食材讓孩子充足多元的攝取營養。並避免使用塑膠袋或用塑膠製品盛裝熱食熱飲,外食自備餐具等,家長在生活中多加預防,均衡飲食、多運動,避免肥胖,才是健康成長的正確之道。

不吃減重藥就復胖?把握7重點不復胖

不吃減重藥就復胖?把握7重點不復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減重藥一停就很容易復胖怎麼辦?這個問題,在減重門診是常常會被質問到的,也是很多減重客人很困擾的問題,不繼續療程就容易復胖,繼續療程卻又覺得好像與減重藥物無法脫鉤,心中充滿矛盾,不知如何是好。雅得麗生活診所陳弘聖醫師表示,常覺得減重療程或是減重藥物應該只是一個過程,它應該只是一段時間而非經年累月,當你脫離肥胖的體態,達到理想的體重目標或是體脂率時,陳醫師會鼓勵客人嘗試靠自己維持不讓體態復胖,但是重點來了,這個時候到底應該注意些什麼,或是應該做些什麼,才可以輕易地維持住體重呢?以下幾個重點供大家參考:一、在準備停止或已經停止減重療程或減重藥物時,建議做一週到二週的完整飲食記錄(包括正餐與零食或飲料),這個紀錄是把每天所有吃的東西全部記錄下來,包含進食的時間、地點、食物的內容物、份量、烹調方式等,鉅細靡遺的寫下來,藉由這樣的飲食記錄,比較可以客觀的看出一個人的常態飲食習慣,再藉由回診時與營養師或醫師討論,就可以看出飲食有無明顯的問題需要改進或修正。二、檢視自己的生活作息是否不正常,例如有沒有很晚睡、睡眠不足、失眠、用餐時間很亂、有一餐沒一餐、正餐忙到沒時間吃卻在過了正餐時間後反而去吃零食、常需要輪班(白班夜班輪值),如此作息容易導致內分泌或是自律神經失調,讓基礎代謝更差,形成易胖體質。三、平時每天喝的水份量是否充足?很多人在減重療程期間會喝比較足夠的水,但停止療程後就又怠惰下來,喝水量不足,自然基礎代謝就差,每天要喝多少水,基本公式就是體重的公斤數乘以30,例如70公斤的人就至少每天要喝2100西西以上的水。四、聚餐應酬是否過多,也是影響體重很大的因素,建議的做法是類似的應酬有時要推辭掉一部分,即使赴約,菜也要挑著吃,酒精類或是含糖飲料能少則少,盡量把傷害降到最低。五、壓力是否過大?很多人不知壓力過大會導致肥胖,這其中的機轉包括內分泌、自律神經、食慾中樞等多重複雜機轉,因此若你的生活常過於緊湊,壓力明顯過大,不妨調整我們對待事情的角度,適度的放鬆也是能幫助體重的控制喔。六、檢查有無長期服用容易讓體重上升的藥物,例如類固醇、某些降血糖藥、某些身心科用藥(主要是精神官能症用藥)、避孕藥或調經藥等等,建議與原開立醫師討論是否能更換其他不影響體重的處方。七、有沒有固定運動的習慣,在體重的維持上相對重要,運動除了當下消耗的熱量以外,它所帶來的後燃效應也能讓基礎代謝率維持得比較好,但運動要達到效果,必須要達到三項要件,就是持續時間、強度與運動頻率,最基本的要求大概就是每次至少30分鐘,每週至少3次,運動強度以中強度運動(有點喘又不會太喘,或是心跳每分鐘約130下)較為合適。以上幾點,是陳醫師認為在沒有減重藥物輔助下,能夠維持住體重較為重要的因素,這幾點若能把握住,體重的控制應該就相對容易,也就可以擺脫減重藥物的依賴了喔!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