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芙蓉豆腐不含黃豆?豆腐5問大破解!

芙蓉豆腐不含黃豆?豆腐5問大破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走進超市,常看到各式各樣的豆腐陳列在架上,從傳統豆腐、嫩豆腐、雞蛋豆腐、百頁豆腐、凍豆腐、魚豆腐、板豆腐、芙蓉豆腐、到杏仁豆腐,不僅外型長得都不一樣,其實原料也不相同!其中有幾種雖然稱做「豆腐」,其實根本不是用黃豆做的,豆腐該怎麼選擇呢?選對豆腐、避免高油高糖楊斯涵營養師表示,黃豆的營養價值高,為植物性的優良蛋白質來源,富含必需胺基酸、大豆異黃酮、卵磷脂、大豆纖維,做成的豆腐,相較於肉類不含膽固醇,是素食者首選的蛋白質食物。「芙蓉豆腐」與「杏仁豆腐」是完全不含黃豆的,滑嫩口感的芙蓉豆腐主要成分為雞蛋、柴魚汁、糖及鹽,中式點心常見的杏仁豆腐是由杏仁、牛奶及糖製成。而百頁豆腐、魚豆腐油脂比例甚至比黃豆蛋白質還多,熱量加倍也容易導致體重增加。營養師破解豆腐5大疑問問題1. 豆腐用石膏做的,不宜食用?錯!傳統豆腐是以食品級的食用石膏硫酸鈣,作為凝固劑製成,石膏聽起來很可怕,其實可以讓蛋白質凝固,含有鈣質,使得傳統豆腐比起用氯化鎂、葡萄糖酸內脂製成的嫩豆腐,鈣量更高。民眾可以放心吃食品級的石膏做成的豆腐。問題2. 豆腐不是有糖?糖尿病人可以吃嗎?可以!黃豆屬於豆魚肉蛋類,主要為蛋白質食物,黃豆中少量的碳水化合物在製程當中也會流失,糖尿病人可以把豆腐當作與魚肉、蛋類的食物代換份量食用。紅豆、綠豆、花豆等等則需要計算醣量,相當於飯、麵等澱粉類食物。2012年發表於歐洲營養學雜誌的世代研究,認為豆腐可降低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問題3. 青菜及豆腐可以一起吃嗎?可以!反而需要一起吃,青菜中的草酸與豆腐中的鈣,才可以在腸道中結合產生草酸鈣,於腸道中排出人體外。問題4. 腎結石患者,可以吃豆腐嗎?可以!農業食品化學文獻指出豆腐富含植酸,可以避免腎結石的形成,豆腐不是導致結石的主要原因,結石患者主要因為體質、水分攝取不足等因素導致,可以放心適量的食用豆腐,與青菜類搭配一起食用更好。問題5. 痛風患者,可以吃豆腐嗎?可以!亞洲太平洋期刊回顧4篇針對台灣人的研究,表示豆製品與增加痛風險無關。豆腐製作過程使得普林含量減少,屬於黃燈區,一般非急性發作時期,可適量食用,痛風患者更需注意多喝水、少高湯及大魚大肉及飲酒。不要再讓豆腐揹黑鍋啦!比起這些迷思,更需注意適當的保存豆腐方法,不讓酸敗的豆腐滋長壞菌破壞腸胃道健康,將豆腐加水浸泡,放入冷藏後保存天數不超過5天,才能確保新鮮。

AI骨髓抹片分類計數 省力且更精準

AI骨髓抹片分類計數 省力且更精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當白血病病患抽血檢查發現異常時,會藉由骨髓穿刺檢查進行確診。將抽出的骨髓液做成抹片,經染色後,觀察骨髓細胞型態並進行分類計數,為診斷血液疾病的首要關鍵任務。計數的工作由檢驗醫學部的醫事檢驗師負責,在顯微鏡下人工進行500顆細胞分類計數,是一項需要經驗與費時費工的工作,一張影像依難度不同平均耗時30分鐘,若抹片差異較大甚至會選擇兩片玻片分別進行計數,耗費雙倍時間。在人工分類計數的限制下,流程屬於全手工,細胞計數的區域及影像無法存檔記錄或再次確認,人工計數的成果也較難被驗證;藉由「骨髓抹片AI自動分類計數系統」,除節省人工計算的時間外,人工智慧不會累,甚至可以增加細胞計數的量,提供更客觀且量化的數據以利醫師進行精準的診斷。臺大醫院檢驗醫學部血液檢驗團隊與亞洲醫療影像AI領導廠商雲象科技合作,已建立超過30萬顆骨髓細胞、共計10類主分類及40類次分類的資料集。共同研發出骨髓抹片AI自動分類計數系統,經醫檢師在AI顯微鏡取像後,即可得到量化的自動分類計數結果,節省人工計算的時間。AI自動分類計數系統 助人類省下一半時間臺大醫院檢醫部血液檢驗團隊與雲象科技合作,透過AI完成自動計數及分類骨髓血液細胞,可縮短計數時間、提高判讀一致性,使用者僅需要透過顯微鏡圈選區域,AI即可提供細胞自動分類計數的摘要成果。目前傳統流程由醫檢師進行500顆分類計數,平均耗時30分鐘,若使用骨髓抹片AI自動分類計數系統,預估至少節省50%手動計算時間,未來加上AI自動選取區域進行影像辨識,更可進一步提升作業效率及品質。藉由AI與醫檢師協作,使顯微鏡智慧化的過程,讓AI真正落地於醫療場域,達到降低醫療人員作業負擔及提升醫療診斷品質的成果。雲象科技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葉肇元醫師表示,將AI引進醫療照護流程,醫療工作型態和內容會逐漸開始產生改變。新科技會讓診斷流程更有效率,而醫界可藉此機會,在AI的協助下,讓醫檢師能在更尖端的領域發展專業,追求更高的醫療品質、造福病患。

中醫籲肝腎雙補 才能延緩老化筋骨好

中醫籲肝腎雙補 才能延緩老化筋骨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代人還未老,骨質就先老了!30幾歲的年輕人,很多都一把老骨頭。年近八十的中醫師李深浦指出,骨質年輕,人就相對年輕;尤其女性更要特別注意,更年期加速流失骨質,更年期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驟減,導致年流失2~3%骨質。服用中藥肝腎雙補 延緩老化筋骨好想要延緩老化,健康快樂,一定要注重保養維持,除了要多運動之外,很多人會注重補充鈣質,也會補腎,但都可能只補到一小部份;其實,服用中藥應肝腎雙補,因為肝主筋,腎主骨,筋骨要好,一定要重視肝腎調養。骨質疏鬆不只骨頭問題 骨髓與心臟都有關係李深浦中醫師指出,骨頭很重要,在中醫骨頭是人體本命,腎主骨,而且有骨質與骨髓;若骨髓已經卡油,就生產不出好的血球,骨質退化,機能就會不好,骨質脆化,琺瑯質也會變差,造血功能不好時,骨髓與心臟都有關係,骨質疏鬆,不僅僅只是骨頭的問題,如血紅素紅血球不足,心臟就會缺血、缺氧、胸悶、氣不足胸痛,這些都有連帶相關性的。老倒縮是關節縫縮短 嚴重時會壓迫到神經李深浦醫師進一步指出,當我們用力搬重物時,會先吸一口氣然後閉氣,呈半呼吸狀態,才把東西搬起來;所以,一般人只注意骨頭而已,但人的氣更為重要,提重物時,關節有關節壓力,來自肺活量要有足夠的氣,若以為骨頭很健康,但骨膜無法承受壓力,骨頭與骨頭間介面會產生氣來支撐,老倒縮就是關節的縫縮短且會壓迫到神經,所以不能只看骨頭,更要著重骨氣、骨質、骨髓與韌帶保護,若沒有受到保護,就很容易受傷。補鈣而且要補氣 關節才不會磨損但是,只有補鈣與關節潤滑產品是不能撐起關節重量,因為單是這樣,無法補充足夠的氣;李深浦醫師解釋,不止補鈣更要補氣,所以除了補骨質還要補氣的力量,才能達到走路運動時關節不會磨損;此外,心臟也要有充足的力量,紅血球與血紅素的量才會足夠,才不會產生心血管狹窄和心肌梗塞,這都是有影響的。不只看營養品質 要看營養能量產生的氣李深浦醫師舉例,椎間盤突出和膝蓋變形,不是只有補鈣,補氣更為重要。中藥角度不是只看營養品質,而是要看營養能量所產生的氣,除了,補充營養的品質還要補足營養的能量;他更說明,目前製藥的成本都很高,要有良心做出對民眾有幫助的藥,要有信用才經得起考驗。和太陽公公說哈囉! 戶外曬太陽不只補充維他命D除了用中藥保養之外,曬太陽也很重要。李深浦醫師說,曬太陽不只補充維他命D,陽光還有很多能量。要累積生命的能量,一定要有戶外活動才能使筋骨更健康、人體補足需要的氣,得氣的人會有溫暖和幸福快樂,才會感受人生的美好,所以骨頭要健康,一定要常常曬太陽,尤其是怕曬太陽會影響美白的女性,更要和太陽公公說哈囉!(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戒尿布好時機?五步驟漸進戒尿布!

戒尿布好時機?五步驟漸進戒尿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什麼時候該戒尿布?不戒會不會穿到大班?小兒科醫師告訴你,拿掉尿布對孩子的影響,以及實用戒尿布五步驟,讓孩子逐漸不穿尿布! 戒尿布難不難 看孩子的成熟度 從小包著尿布長大,若突然被要求拿掉,小朋友會很抗拒,因為穿著尿布太有安全感。那到底什麼時候可以戒尿布呢?長庚新生兒科醫師程劭文表示,「沒有特別說幾歲可以開始戒尿布。因為對小朋友來說,把尿布拿掉是很大的挑戰,需要面臨生理及心理上的成熟度,因此每個孩子的差異性是很大。」臨床通常建議一歲半到兩歲可以開始戒,因為這個年紀的孩子正在學說話,所以可能很樂意跟你分享他有沒有尿尿或便便,但主要還是看每個孩子生理及心理上的成熟度。 生理的成熟度,是指他生理上會不會去認知到想尿尿或便便的感覺。有些寶寶即使不會講話,但他會用拍肚子的方式來表達想尿尿或便便更常看到的是已經尿下去了或是便下去了,他覺得不舒服,才去找爸爸媽媽幫忙這都代表,孩子在生理上知道溫溫熱熱是怎麼回事。而有的孩子其實尿下去或便下去沒感覺,所以戒尿布跟心理的成熟度也有關。 戒尿布好時機,就看這三點 一歲半的孩子除了開始面臨戒尿布之外,爸媽也會準備想要戒奶瓶、戒奶嘴,甚至戒母奶。這些改變對小朋友來講都是一點壓力,程劭文醫師提醒一件事情一件事情來,不要同時一起戒。 爸媽可以觀察孩子的狀況,若有這些表現,就是戒尿布的好時機。 1.小朋友曾主動表達尿布濕了想要換掉。 2.小朋友曾主動表達我想尿尿。 3.小朋友不排斥坐小馬桶。 如何成功戒?五步驟漸進戒尿布 一、習慣不穿尿布的感覺 首先讓孩子習慣不要穿尿布,很多孩子排斥戒尿布是因為把尿布拿掉之後非常沒有安全感,建議爸媽幫孩子洗完澡後,不要急著包尿布,先讓小朋友不穿衣服在床上玩。讓他習慣不要穿尿布,一陣子之後再穿回去。若孩子沒有排斥不穿尿布,可以試著給他穿小內褲,程劭文醫師提到,「雖然市面上有所謂的學習褲,但如果小朋友尿濕不會不舒服,就不會想換,所以建議直接穿一般小朋友的內褲來做訓練。」 二、模仿上廁所、坐馬桶 為了讓孩子模仿上廁所的動作,可以讓他跟著爸爸媽媽去廁所,觀察尿尿的行為,讓孩子知道馬桶是做什麼的,不是可怕的東西,進而會在馬桶上模仿動作,即使穿著尿布坐小馬桶也可以 三、定時提醒尿尿時間 程劭文醫師提醒,「不要期待小朋友馬上學會,加上這個年紀的孩子就是很愛玩,所以即使知道有尿尿的感覺,可能也不會去上廁所。」因此建議爸媽要主動提醒孩子上廁所,每天定時問說「我們去坐小馬桶好不好?」並帶孩子去廁所,剛開始可以間隔密集,像是半個小時、一個小時,並且觀察孩子成功上廁所的次數,慢慢拉長詢問上廁所的頻率,可以用輕鬆的態度善意提醒,不要讓孩子覺得一定要去做,而是要讓他願意去做,即使沒有尿出來也沒關係,那就再下一次。 四、靠近廁所玩耍降低意外發生 為了減少中間發生意外的次數,建議在訓練時,可以讓孩子在廁所附近玩,也能讓他覺得自己可以控制這件事情。如果說孩子成功尿尿的話,就可以給他讚美,若失敗,就安慰他說沒有關係,不用給孩子太多壓力。 五、天氣溫暖,戒尿布更方便 在戒的時候也要注意方便性,降低戒尿布的門檻。程劭文醫師建議可以等天氣溫暖再戒,因為冬天戒尿布,若孩子尿濕怕會著涼,做清理時爸媽也會比較困擾。另外爸媽的態度很重要,不要小朋友都還沒準備好就硬逼他。 (文章授權提供/嬰兒與母親)

皮蛇上身痛不欲生?口服藥助縮短病痛

皮蛇上身痛不欲生?口服藥助縮短病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年底工作繁忙、加班、家中大掃除、睡眠不足等諸多原因,門診來了許多「皮蛇」上身的患者。衛福部樂生療養院家醫科林昀嬃(ㄒㄩ)醫師表示,帶狀皰疹與水痘是同一種水痘帶狀病毒 (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 引起,第一次感染時是水痘,痊癒後病毒並不會消失,而是潛伏於體內神經節,日後待免疫力下降時,病毒會沿著神經蔓延,在皮膚表面形成水皰群,呈帶狀分佈,因此稱為「帶狀皰疹」。雖然「帶狀皰疹」病毒不致命,不過它的症狀與後遺症,卻常讓人痛苦不堪、坐立難安。帶狀皰疹的病程發展及症狀帶狀皰疹發病頭幾天,身體單側會先有皮膚疼痛、刺癢、痠麻、灼熱的症狀,也可能出現疲倦、頭痛甚至全身不適的前兆。接著在皮膚感受異狀及疼痛的部位,會出現群聚紅疹或小水泡,1-2天內發展成充滿淋巴液且較大顆的水泡,此時也會伴隨針刺般的神經痛。約莫3天左右開始會化膿,7-10天左右會漸漸萎縮乾掉、結痂、脫落。通常在2-4週內就會痊癒,傷口在癒合後會有色素沉澱,爾後逐漸淡化。一般而言不會留下疤痕。帶狀皰疹後遺症林昀嬃醫師指出,感染帶狀皰疹並不可怕,多數會自行痊癒,但若處理不當,或是長在臉部、耳部、生殖器等特定部位,就有可能引發較嚴重的後遺症。如皮膚傷口處理不適切併發細菌感染、眼睛併發症、耳朵併發症、排泄功能障礙等,以及相對常見的皰疹後神經痛,一般成人有1/5機率,而超過79歲的老人家,則有1/3的可能產生皰疹後神經痛。治療方法第一線的治療,有抗病毒藥物、外用藥膏、止痛藥等等。衛福部目前將帶狀疱疹使用的口服acyclovir抗病毒藥物,納入健保給付,不限年齡、發生部位皆能使用。若能早期診斷帶狀皰疹,在72小時之內投予口服抗病毒的特效藥,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增殖並有助於縮短病程及減少急性期疼痛,也可減少難纏的疱疹後神經痛。尤其是超過60歲患者,發生疱疹後神經痛的可能性較高,因此急性期時,建議及時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如何防範病毒侵襲林昀嬃醫師提醒,帶狀皰疹與免疫功能及年紀相關,特別是年齡超過50歲或免疫功能較差者。而帶狀皰疹短時間的復發率並不高,絕大多數的人一生只會得到一次帶狀皰疹,只有在極少數免疫力不全或癌症的病人才可能發作二次以上。要全面防範病毒侵襲,必需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時間作息、均衡攝取各類營養素、充足睡眠、保持運動習慣、及減少過度的壓力,並由醫師評估施打疫苗,降低病毒可能帶來的危害。

山藥護胃降三高!5大營養價值告訴你

山藥護胃降三高!5大營養價值告訴你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山藥又稱淮山、山芋、山薯,即中藥材中的淮山,自古以來就被視為補虛佳品。是一種生長在土壤中的根莖類植物,主要分布在熱帶與亞熱帶地區,有多達 600多類的品種,其中最常見的為日本山藥、捏芋、紫山藥等。山藥的營養價值很高,它那獨特的黏稠口感,更是精華所在。《本草綱目》:「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潤皮毛。」山藥中含有澱粉酶、多酚氧化酶、黏液蛋白、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等眾多營養素,有助保健腸 胃、預防心血管疾病、延長人體壽命。山藥含有能大量供給人體多種糖蛋白質的混合物黏液蛋白,能增加黏膜與皮膚的潤滑度,減少皮下脂肪蓄積。中醫常用於治療脾虛泄瀉、虛勞咳嗽、健忘煩熱、遺精帶下、小便頻數、夜尿、盜汗、糖尿病、婦女白帶等疾病。日本山藥宜生吃 台灣山藥要煮熟中醫師周宗翰表示,山藥在日常生活中生吃、熟食都可以,但是因為口感的關係,日本山藥比較適合生食,台灣土產的山藥適合熟食。日本山藥常常磨泥生吃,口感非常黏滑,內含多醣體與黏蛋白(Mucin),這些黏稠物真正的成分是食物纖維,是腸內益菌的食物來源,因此可幫助整腸、提高免疫力,也可美容養顏、增加抵抗力。台灣山藥常見於四神湯中白白一片,吃起來口感像馬鈴薯。那是經過炮製的山藥,是一定要煮熟的。煮熟的山藥具有健脾補肺、滋腎養肝、固精收澀的作用。山藥的營養價值外形為細長的圓柱狀,有著土褐色的外皮,並長著一些雜鬚,外型毫無華美之處點綴的「山藥」就是處處充滿營養,俗話說「黑矸仔裝豆油」的食材。山藥富含多種人體所需的礦物質與維生素,包含以下成份:1.抗氧化、抗發炎:山藥生食其黏液富含黏質多醣體、薯蕷皂苷(diosgenin)等抗氧化營養素,動物實驗顯示,薯蕷皂苷(diosgenin)對於消炎止痛藥經常引發的胃腸道潰瘍具有很好的預防效果。在台灣山藥抗氧化和抗發炎特性及其相關成分之研究中,結果顯示薄葉野生山藥(Dioscorea japonica Thunb.)的萃取物為自然抗氧化及抗發炎物質。2.降血糖:研究發現,山藥含有胰島素分泌必不可少的礦物質鎂和鋅等成分,以及維生素B1、維生素B2,可促進血液中葡萄糖的代謝。此外,山藥的黏滑成分由黏蛋白形成,它會包覆腸道內的食物,使糖分緩慢吸收,抑制飯後血糖急劇上升,同時也可以避免胰島素分泌過剩,使血糖得到較好調控。山藥也含有可溶性纖維,能推遲胃內食物的排空,控制飯後血糖升高,還能助消化、降血糖。3.消除疲勞,去痰止咳:山藥內含豐富的酵素、維生素B1、維生素C、鈣與鉀等營養素,能夠強健身體,補肺氣,益腎精,改善虛勞與咳嗽症狀。而「薯蕷皂素」的性質黏稠,有潤滑呼吸器官的作用,可以緩和感冒時喉嚨不適的症狀,去痰解咳。4.降血壓血脂:山藥富含鉀離子,能夠排除體內多餘鹽分,有助於血壓控制。黏性的食物纖維可以減緩體內糖分的吸收,鎂、鋅以及維生素B1可促進葡萄糖代謝,幫助胰島素作用,抑制飯後血糖飆高。研究結果指出部分山藥成分被發現到能夠有效降低血壓。生山藥能經由抑制VLDL的釋放來降低膽固醇,能降低血脂,研究結果指出,薯蕷皂苷(diosgenin)為相當有效的成分,能藉由改善血脂和調節氧化壓力以控制高膽固醇血症。5.調節女性賀爾蒙:研究發現,山藥中的營養成分薯蕷皂苷(diosgenin),類似類固醇皂甘結構,是一種天然的脫氫異雄固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 DHEA),可刺激細胞製造人體脂質,促進內分泌荷爾蒙的合成作用,進而促進細胞新陳代謝,因此對於更年期婦女的種種症狀與不適,包括潮紅、失眠、心悸、情緒不佳等,山藥具有改善作用。山藥富含荷爾蒙 更年期後可多補充山藥富含荷爾蒙雌激素,有「荷爾蒙之母」之稱,周宗翰中醫師提醒,若是女性本身荷爾蒙分泌不穩定,又服用添加類雌激素的食物,容易破壞體內雌激素,以及黃體素的平衡而造成病變,過量使用容易產生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乳房纖維囊腫等症狀。進入更年期後,女性的雌激素開始下降,容易產生骨質疏鬆的現象,此時才是補充山藥的最佳時機。

改善過敏氣喘體質 把握冬季三九貼治療

改善過敏氣喘體質 把握冬季三九貼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氣喘、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及容易感冒的患者,一年有兩次改善過敏體質的節令,可以利用每年夏季三伏貼及冬季三九貼的中醫貼敷療程,改善過敏性鼻炎、氣喘等發作。傳統中醫依照節氣,從冬至後的九天稱為「一九」,依此類推,每隔九天為一個階段,第二段的九天稱為「二九」,第三段稱「三九」共27日稱之為三九天。今年的三九天分別為108年12月31日、109年1月9日以及109年1月18日。灸貼用藥溫熱刺激穴位南投醫院中醫科顏素美主任表示,三九天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時候,此時人們常感到身體的能量不足、血液循環不良、皮膚乾燥、毛孔緊縮、活動力下降,身體處於一種低代謝狀態,也是過敏性鼻炎、氣喘、慢性支氣管炎的好發的時候。若在此時配合天氣施行溫灸貼敷穴位的治療方法又稱為「冬九貼」治療。灸貼用藥是以具有辛散溫通作用的藥物為主,通過對特定穴位的溫熱刺激,補充身體陽氣、提高身體能量,以祛除肺中寒飲伏邪、解痙平喘而達到減緩過敏性鼻炎、減少氣喘發生的目的。這些人不適合貼喔!顏素美主任表示民眾不一定要在特定的三九天來治療,在期間內進行敷貼皆有良好的效果。但顏主任也提醒正在感冒或是肺部感染、發燒和咽喉發炎者、嚴重心肺功能不足者、孕婦、小於1歲以下幼兒、嚴重藥物過敏者以及短時間敷貼即會皮膚大量起泡的患者,不建議使用此法。

幼兒挑食怎辦?營養師2大重點助改善

幼兒挑食怎辦?營養師2大重點助改善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照顧幼兒最常發生的問題就是『挑食』!令很多爸爸媽媽頭痛不已,不同種類的挑食會影響幼兒不同的成長,可以看到以下簡單表格,對於六大類食物攝取不足影響,挑食問題可大可小,嚴重還會造成發育不良,所以不能忽視!李佳蕙營養師今天要告訴大家如何解決幼兒挑食的問題,分為兩大重點:生活習慣及食物替換。首先生活習慣,可以針對以下4點改善幼兒挑食:1.言教身教非常重要,通常爸爸媽媽挑食,幼兒會有樣學樣,跟著挑食,所以爸爸媽媽要以身作則,不可以偏食,即使本身不喜歡吃某樣食物,也要讓幼兒有接觸機會。2.調整幼兒的作息時間,避免給予過多零食。3.長輩不要在幼兒面前批評食物好壞,容易影響幼兒對於食物的誤解、厭惡。4.增加幼兒活動量,可以幫助增加食慾。接著食物替換,看到以下表格,幼兒最常挑食的食物,通常在於特殊氣味及口感,如果幼兒真的極度無法接受及厭惡,不妨試試其他食物,也可以攝取到不同營養素,才不至於造成幼兒因為挑食營養不良。除了食物替換外,還有以下4點可以進階改善幼兒挑食:1.發現幼兒挑食,先少量嘗試,真的不能接受,則隔一段時間再嘗試,有時並非食物本身不喜歡,而是烹調方式,可以嘗試找到原因。2.避免單一食物,多變化菜單,廣泛給予不同種類食物,增加幼兒食慾。3.養成用餐定時定量習慣,使用幼兒專屬餐具,增加幼兒用餐意願。4.用鼓勵方式讓幼兒進食,千萬不可以強迫,否則對食物的厭惡感會更加嚴重。要仔細觀察幼兒的挑食,可由生活習慣及食物替換逐步著手。吃飯是一件開心的事情,別強迫幼兒進食,容易造成反效果,討厭的食物越來越多。善用食物替換,讓幼兒一樣可以攝取到不同營養素!幼兒挑食的路有點漫長,爸爸媽媽加油!

控好膽固醇 別讓心梗帶你走訪鬼門關

控好膽固醇 別讓心梗帶你走訪鬼門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年約80歲的李婆婆回診時跟醫師炫耀「現在我的健康『脂數』都很正常吧!」,但其實在一年半前她因心肌梗塞走訪了二次鬼門關,從此她才開始認真用藥控制。在第一次心肌梗塞發生後,醫師已處方高劑量的他汀類藥物來降低壞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期間數值控制在88mg/dL,不料,卻在服藥後的二年內發生了第二次的心肌梗塞,這次成功救回李婆婆性命後,除口服用藥外,同時再搭配PCSK9抑制劑,才成功讓她的壞膽固醇降至25mg/dL,目前「脂數」控制良好且對治療生活品質也感到相當滿意。最新治療指引 你的膽固醇應落在哪個「脂」南?收治該名案例的新竹馬偕醫院心臟內科林柏霖醫師表示,李婆婆透過服藥治療確仍然無法獲得控制,根據2019歐洲心臟學會最新指引,這類極高風險族群已服用最高耐受劑量他汀類藥物治療,並於兩年內發生第二次心血管事件的患者,應將壞膽固醇指數降於40mg/dL以下,因此,後續搭配PCSK9抑制劑治療,才成功讓李婆婆的壞膽固醇指數下降至25mg/dL。林柏霖醫師說明,依據風險性來分類,每個族群各有不同的「脂」南,若是一般無其他危險因素或年輕型糖尿病患者,應將壞膽固醇控制低於100mg/dL;若是高風險患者,如高血壓患者或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及糖尿病患者,建議控制低於70mg/dL;極高風險族群,也就是曾發生過心肌梗塞、中風、糖尿病伴隨視網膜病變或腎病變的患者,就建議應該要低於55mg/dL。膽固醇與你「心心相連」 應積極控制林柏霖醫師解釋,多數民眾往往不知道自己的膽固醇指數,但當壞膽固醇控制未達標時,便會容易引發心肌梗塞、腦中風、動脈粥樣硬化等相關心血管疾病,這也是台灣107年十大死因心臟病和腦血管疾病分別位於第2和第4位的主要原因。因此,了解並積極控制自己的膽固醇指數,才能確保心血管健康。對此,林柏霖醫師呼籲,可以透過抽血了解自己的膽固醇指數,篩檢後若無需治療僅需每兩至三年透過健康檢查來檢視膽固醇指數即可;但若檢查後發現壞膽固醇數值比較高的患者,則先透過飲食及運動來控制數值,約三至六個月後再抽血追蹤;若確診需要治療的患者,就必須配合醫囑用藥,才能避免併發症發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肥胖不控制!罹糖尿病風險增4倍

肥胖不控制!罹糖尿病風險增4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遠離糖尿病,先做好體重控制!今年27歲的蕭先生有肥胖家族史,求學時常被同學取笑為「肥豬」,因此感到自卑不敢照鏡子,過去試過6次減重,也曾採取單一飲食法,每餐只吃肉類、蔬菜或水果,卻每次減不到1公斤就放棄。直到今年6月飯前血糖飆高達224 mg/dl,是正常人(70至110 mg/dl)的2-3倍,確診為「糖胖症」才嚇到決心減重。幸好在彰基專業體重管理團隊的幫助下,蕭先生不動手術,光靠飲食和運動,也成功穩定血糖且甩肉21.8公斤,找回自信和健康。身高170公分、堅持拒絕手術減重的蕭先生,學會米飯減半、雞腿去皮等均衡且清淡的飲食秘訣,以及建立有系統且規律的運動習慣,加上Line群組中減重夥伴的相互激勵,5個多月後終於讓體重從117.2公斤減至95.4公斤,衣服尺寸從5L漸漸穿回2L,飯前血糖也降至正常值90 mg/dl左右,不僅整個人變得神清氣爽,對於尋找未來人生伴侶的幸福之路,也越來越有信心。蕭先生表示,只要做好「80%飲食+20%運動」的減重原則,再加上200%的堅持,總有一天可以達成目標。輕忽肥胖 小心糖尿病風險增倍!彰化基督教醫院糖尿病健康e院教學部主任鄭畬方醫師表示,「糖胖症」是糖尿病和肥胖的合稱。調查發現,台灣人體重過重增加的比率逐漸減緩,但受到高油、高糖和高熱量等不健康飲食型態所影響,過重者的肥胖程度卻有逐漸惡化的趨勢。在不健康飲食習慣中,豐富又多元的含糖飲料文化特別需受重視!彰基體系國際糖尿病代謝及慢病康復e院院長杜思德醫師表示,2019年台灣糖尿病年鑑資料顯示,國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比率連年攀升,關鍵兇手就是含糖飲料,長期攝取不僅易發胖,也會提高糖尿病的風險。改善糖胖症先減重!飲食和運動有秘訣如何逆轉勝「糖胖症」呢?肥胖是百病之源,除了會造成糖尿病,也可能引發脂肪肝、心血管疾病和導致膝關節退化等疾病,因此近年臨床興起「以肥胖為中心」的治療趨勢。也就是說,想要改善糖胖症,應從減重著手,才能治標又治本。鄭畬方表示,改善肥胖主要有飲食、運動、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等4個途徑,其中以飲食和運動最為重要!其中在飲食部分,建議把握4大原則:1.定時定量,六大類營養均衡攝取。2.適度採取「低熱量飲食法」,每人每日攝取總熱量控制在每公斤體重20-25大卡,有助健康減重。3.採取「低脂飲食」、「低醣飲食」(例如生酮飲食法)和「間歇性飲食」等特殊飲食法前,先諮詢醫師,以免減重不成反傷身。且單一特殊飲食法執行超過半年,應再諮詢醫師或營養師以做調整。4.用餐時先吃肉類和蔬菜,再吃米飯,胃腸道的吸收速度較慢,研究發現有助改善血糖。運動的重點則在於將脂肪轉成肌肉,提升基礎代謝率,進而達到減少體重和避免復胖的目的。建議減重者採取「間歇性運動法」,以輕度、中度和強度運動搭配進行,全面提升心肺能力和肌耐力,更有助減重。而較嚴重的糖胖症病友,無法靠飲食和運動減輕體重和穩定血糖,鄭畬方建議可在醫師評估下適度使用胰島素和腸泌素,同時穩定飯前和飯後血糖,不只不會增加低血糖的風險,還能減少體重增加的情況。至於重度肥胖(BMI>35)以上且有併發症者,則可尋求減重手術的幫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