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孩子打破規矩 最有效懲罰是收回關愛

孩子打破規矩 最有效懲罰是收回關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喬和莎拉都覺得自己愛著對方,是對方不愛自己;他們也都覺得自己用了正確的方式處理衝突,而對方卻非如此;他們都覺得是另一半打破了規矩。喬和莎拉理所當然地認定彼此對愛情的看法相同,是對方故意找碴。這樣簡單的例子顯示,當沒說出口的潛規矩控制著大家的行為舉止時,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那就是沒有人真正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所有規矩的基本目的都是要控制家庭成員的關係,如果大家都配合遵守規矩,家庭關係就能保持平衡。每當家庭增加一位成員,新成員就要學習這些家規。家中的孩子以兩種方式學習家規,一是在他們打破規矩之後所經歷的焦慮感,二是在他們打破規矩之後,體驗父母的焦慮感。問題在需要處理家庭成員之間的分歧與衝突時,你的原生家庭的顯規矩和潛規矩是什麼?對不同人或不同性別的家庭成員,處理衝突的規矩也不同嗎?年齡是否會影響這些規矩?在目前的家庭關係中,你繼續使用同樣的規矩處理衝突嗎?或是你已經改變這些規矩了?你現在所使用的規矩是否跟從前的規矩相反?還是你已經制定出「全新」的規矩了?另一半的原生家庭中處理矛盾的規矩又是什麼?對方習慣的規矩和你的規矩又有什麼衝突?焦慮是不良情緒,焦慮感基本上就是對未知的恐懼。與對特定事物那種一般的恐懼感相比,焦慮感更為糟糕,焦慮不安的情緒會讓你覺得脆弱無力。大部分的人(尤其是兒童)都會盡其所能避免焦慮的情緒。因此,我們全都學習以特定的行為舉止避免憂慮不安,就算這樣會帶來其他令人不舒服的感受,例如我們寧可選擇沮喪或偏執,也不願意受焦慮所苦。能讓你感到焦慮的人就能控制你,父母在跟孩子打交道的過程之中,很早就學到了這一點。當孩子打破規矩時(無論是顯規矩或潛規矩), 父母當然可以體罰,但最有效的懲罰就是收回關愛(withdrawal of love,或威脅要收回關愛);每個人在年幼的時候都害怕被遺棄,收回關愛的懲罰就應用了這一點,遭受遺棄的威脅通常會引起孩子焦慮不安,這樣的焦慮感足以讓孩子改變以避免被拋下。一個常見的例子就是父親告訴兩歲大的兒子該離開公園了,孩子不願意且不肯動,這位父親當然可以直接把孩子抱起來、強行帶他離開,不過他卻選擇採用心理戰術。他會走開幾步,然後說:「好吧,那你就留在這裡,我要走了。」等父親走了幾公尺之後,孩子自然會追上來。這種遺棄的威脅,在多種情況中以不同的偽裝方式,被用來控制孩子性格的許多方面。因為年幼的孩子極度需要父母,孩子寧願壓抑性格中讓父母反感的部分,也不願感受焦慮不安。事實上,孩子會跟自己說:「我一個人沒辦法生活,我需要爸媽,所以我最好不要做任何會失去爸媽的舉動。」我們就是這樣學會了一件事:「做自己」經常是危險的舉動。當孩子打破規矩時,就算父母不使用體罰或心理懲罰,孩子還是會因為父母變得焦慮而學會規矩。幼童為了存活,必須對父母的焦慮極度敏感,一如幼童會密切注意父母在不在身邊,他們也發展出對父母情緒的認知。不管有沒有人說出口,父母難過的時候,孩子都會知道。孩子經常會覺得自己對父母的焦慮感有責任(有時的確是他們引發了父母的焦慮感),如果孩子做了一件事,父母因此感到憂慮,那麼孩子也會感到憂慮;如果這個情況經常發生,孩子就可能會停止做這件事。孩子會試著遵守規矩、照顧父母的情緒,藉此自我保護。問題在你的家庭中,如果有人打破了潛規矩,家人的焦慮程度會產生什麼變化?誰會站出來反對,對逾矩的舉止大驚小怪,或因此變得焦慮呢?舉例來說,如果家中不允許發怒,而有人在家裡公開表現憤怒的情緒,這時候會發生什麼情況?這個情況又會如何被控制呢?如果有人不遵守顯規矩,會發生什麼事?你認為自己還在遵守的規矩有哪些?當有人打破這些規矩時,你又會有什麼反應?(本文摘自/原生家庭療法:七個步驟,解開關係束縛,做出改變,重建更成熟的情感對應方式/本事出版社)

一瓶擦全臉?混合肌五區塊保養法

一瓶擦全臉?混合肌五區塊保養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首先來了解乾性肌膚、中性肌膚(正常性肌膚)、油性肌膚的定義。這個簡易的分類是以肌膚的出油量而定。皮膚的出油會在表皮包裹一層保護層,降低皮膚的「經皮水分散失量」(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前兩種膚質的定義如下,油性肌膚的定義請參考上一章。我算是乾性肌膚嗎?□ 臉部出油量低,到了傍晚還是不出油□ 臉部常常脫屑、泛紅、敏感□ 皮膚很薄、血管明顯□ 臉上有斑點□ 臉上毛孔不明顯,老化性毛孔不在此定義□ 不常長青春痘中性肌膚( 正常肌膚)□ 出油量介於油性肌膚與乾性肌膚之間□ 臉部不常出問題□ 不會泛紅、不敏感□ 通常沒有青春痘的困擾,但可能偶爾有生理痘混合肌膚該做的「五區塊保養法」雖然如此,但生物體何其複雜,怎麼可能只細分成三類?好比你可能是乾性肌膚,但是可能是「偏中性」的乾性肌膚,所以你的保養品選擇當然與極度乾燥的肌膚不一樣。也可能你是油性肌膚,但是偏偏兩頰的出油量就是沒有那麼大,保養品的選擇當然也與臉油到可以煎蛋的那種肌膚不同。所以你現在可以好好觀察你的臉,把整張臉分成五個區塊:額頭眉心、鼻子下巴、兩頰、耳前、眼周,分別觀察出油量、脫屑、泛紅/血絲、細紋、痘痘發生率,來進行分區保養。假設你的額頭、鼻子、下巴、兩頰都是出油量高、毛孔粗大、沒有泛紅也沒有血絲、也沒有細紋,這些區塊應該要依照油性肌膚的保養方式,在那些區塊擦上對應的保養品與藥物。但是眼周已經出現了一些小細紋,不常出油也不會長痘痘,你可以在眼周擦上一些比較滋潤的乳霜保養肌膚。耳前與額頭不太一樣,雖然偶爾會長青春痘,但是出油量並沒有那麼高,冬天偶爾還是乾乾癢癢的,就建議擦上中性肌膚適合的滋潤產品。所以,一罐產品不應該整臉使用,而是將不同的產品,使用在對應的膚質上面,但我卻發現很多人都是用一罐產品擦全臉。我們舉幾個混合肌的案例來看看。額頭鼻頭出油、臉頰中性的保養案例A 女月經來之前下巴會冒出幾顆大的生理痘,只有額頭與鼻頭會出比較多的油脂,兩頰平常不過敏、毛孔也不粗大、但也不乾燥,這樣的肌膚要怎麼保養?這種人就是得天獨厚的膚質,除了不適合使用很油膩的乳霜, 質地清爽或是保濕度強一點的乳液都適合。既然額頭比較會出油就獨立出來保養,不要擦兩頰專用的乳液,只擦玻尿酸或是果酸就可以。最後當然不要忘了痘痘藥,月經前一週就要每天勤勞地塗在下巴上。油性保養‧ 保濕、清爽、無油‧ 果酸、杏仁酸‧ 一瓶,最多二瓶一般保養‧ 冬天夏天可依油脂分泌量選保濕‧ 夏天無油、少油‧ 冬天多一點油脂額頭鼻頭出油、臉頰中性的保養案例假設Z 男平常的出油量不像是油性肌膚那麼嚴重,但就是硬生生比中性肌膚多一點,會不定時長一些青春痘。但是冬天的時候,他的肌膚就會變成偏乾性,甚至還會脫皮。這樣的肌膚該怎樣保養? 廣義的分區保養概念,也可以延伸到因天氣而改變的膚況, 保養方式也應調整。Z男夏天會長痘痘,出油量也大一點,就該從簡使用清爽的保濕產品,並且控制痘痘。但是冬天一到就變成乾性肌膚,保養方式就得變成乾性肌膚的保養方式。痘痘藥物一般都會讓皮膚變得乾燥些,所以冬天如果沒有長痘痘,就不需要擦痘痘藥了。出油量較大‧ 果酸乳液‧ 非常清爽的水狀乳液‧ 抗痘、清潔可能乾到脫屑‧ 脫屑嚴重→就醫‧ 乾燥→擦含脂量大的霜(只在乾燥處)肌膚會因為膚況、天氣、生理狀況而改變,所以你的保養方式也要有所因應,千萬不要為了省錢或省事,用一罐產品就想打發整張臉!(本文摘自/痘痘,醫生教你鬥!痘疤女王莊盈彥讓肌膚乖乖聽話的養肌攻略/商周出版)

品葡萄酒 不可不知的的6大商業禮儀

品葡萄酒 不可不知的的6大商業禮儀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葡萄酒,涵蓋地理、歷史、語言、文化、宗教、藝術、經濟等知識,瑞士全天候寄宿學校學生,從16歲就開始接觸,甚至將其列為必修課。法國前總統歐蘭德訪問美國,媒體焦點不是他的外遇誹聞,而是美國總統開了一瓶不稱頭的酒給他喝…… 可見,葡萄酒不單單是「酒」,更是商業人士必備的社交禮儀和共通語言。1. 乾杯禮儀喝葡萄酒時,可不可以碰酒杯,其實是依酒杯而定的。例如商業晚宴或正式宴席上的酒杯,一般說來比較輕薄,因此不適合相互碰觸,以免不小心打破。因為做工越細緻的酒杯越容易一碰就碎。不過,有些國家認為乾杯時的聲響是好兆頭。因此,如果宴會主人舉杯示意的話,不妨客隨主便,照做即可。2. 維持潔淨拿酒杯時,記得握穩杯梗。材質高級的酒杯一般輕薄細緻。如果握住杯肚,漂亮的水晶杯容易沾上指紋或者弄髒。這些做法都不符合飲酒禮節。除此之外,五隻手指握住酒杯也會讓對方感到不舒服。喝葡萄酒時,務必記得保持姿態優雅。用餐時,注意食物的殘渣不可沾到酒杯上。要注意的是,吃了油膩的菜餚後,記得先用紙巾擦嘴,再飲用葡萄酒。當不小心弄髒杯口時,立即用紙巾擦乾淨。女性應注意酒杯上的脣印。3. 享受酒香飲用葡萄酒時,記得先將酒杯搖晃個兩、三次,享受一下酒香。因為享受酒香、慢慢品嚐也是禮儀之一。葡萄酒不適合像喝啤酒一樣咕嚕咕嚕的一口喝光,以免暴殄天物,浪費了那麼好的葡萄酒。4. 切忌倒滿為客人斟酒時,應該由男主人服務。同時,注意紅葡萄酒不可倒滿。因為倒得太滿,客人就無法搖晃酒杯。如果酒杯大一點,那麼倒的量最好低於酒杯一半以下。大酒杯通常用在波爾多或布根地等高級葡萄酒,因此斟酒的量不宜過多,以便讓客人好好品嚐葡萄酒的美味。至於白葡萄酒,雖然也與葡萄酒的品質或年分有關,但因為不需要常常轉動酒杯,讓葡萄酒與空氣接觸,所以斟酒的時候適量即可。另外,香檳或氣泡酒使用的笛型杯就沒有這些講究,即使量多一點也無所謂。5. 適時斟酒葡萄酒需要與空氣接觸,才能享受酒香與味道的變化。因此,不需要隨時添酒。特別是紅葡萄酒,更需要在與空氣接觸以後,才能展現不同風味,所以不需要一直添酒。即使是白葡萄酒,隨時添酒也會讓白葡萄酒原本冰鎮過後的溫度產生變化,而改變酒的風味。話說回來,讓客人空著酒杯也是失禮的行為。最佳的方法是觀察客人的飲用速度,抓對時機適時添酒。6. 酒量差的對策如果自己受邀參加宴席又酒量不好的話,可以先跟主人打一聲招呼,讓他們斟酌倒酒。此外,酒杯裡的酒放著不喝也很失禮。當主人倒第二杯時,也可以打個手勢將手蓋在杯口上,委婉的拒絕。(本文摘自/商業人士必備的紅酒素養:新手入門、品賞、佐餐,商業收藏、投資,請客送禮……從酒標到酒杯,懂這些就夠/大是文化)

只要提起後腳跟 就能促進血液循環?

只要提起後腳跟 就能促進血液循環?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想提升身體解毒功能,千萬不要過著「不活動身體的生活」。一直採取相同坐姿或站姿,雙腳會浮腫。請碰觸一下你的雙腳和腰部,雖然天氣不冷,這些部位摸起來卻是冰涼的感覺,相信有許多人是這樣的情況。「血液循環不佳」就是導致這些現象的原因。大家絕對不能輕忽血液循環惡化的嚴重性。人如果保持不動狀態,流經下半身的血液就無法重新流回心臟。血液是透過心臟的泵浦作用送往全身。氧氣也是依靠血液運送,透過血液的循環將氧氣送至全身的末端細胞,活化所有細胞,才能進行身體活動。這時候必須留意腦部及骨盆腔的血液循環狀況。大腦的位置在心臟上方,而且工作量龐大,需要大量氧氣。骨盆腔是血液循環面積大的部位,需要全身三分之二的血液量。骨盆腔內部有腸子、腎上腺,如果是女性就有卵巢,男性就是精巢,是製造重要荷爾蒙的器官集中區。腦部和骨盆腔都需要充足的血液,可是心臟泵浦作用是自律神經在管轄,無法任意調整。換句話說,這時候需要血液循環的輔助者。這位強而有力的輔助者就是「小腿肌肉」。大家都知道位於膝蓋下方的柳葉魚形狀的肌肉「腓腸肌」,猶如「第二個心臟」。提起後腳跟的抬放運動、踮腳尖爬樓梯、蹲坐等運動都可以鍛練腓腸肌。這些運動習慣可以維持腦部健康,還能讓骨盆腔內部的器官正常運作,代謝功能及解毒功能也會順暢運行。肩胛骨是另一個輔助者。肩胛部位也是血流量多的地方。舉起雙手,左右伸展,再將身體左右擺動,也可以鍛練肩胛骨肌肉,有空時不妨動一下。(本文摘自/難怪你瘦不下來/新自然主義)

多食抗氧化食物 讓維生素護膚又美容

多食抗氧化食物 讓維生素護膚又美容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近年來開始流行提倡抗氧化食物。你知道嗎?抗氧化食物事實上是為了要對抗「自由基」。自由基是人體新陳代謝的產物,因為它的不穩定,容易破壞周遭物質。在正常的情況下,當身體遇到病菌侵入,免疫細胞會產生自由基去破壞這些外來物,保護身體。但是外在環境如紫外線、空氣污染、農藥、輻射,或是內在壓力,生活作息不正常時,身體會產生過多的自由基,遠超過身體自然的抵禦能力,這時就會破壞周遭的組織,造成身體和皮膚的損傷、破壞和老化。既然自由基會造成這麼多的破壞,身體是不是存在哪些抗衡它的物質?的確,人體本來就有自然的抗氧化物質,保護我們不受到自由基的破壞。但這些抗氧化酶的運作需要仰賴一些礦物質,像是鋅、銅、硒和鐵。但是必須注意這些礦物質不能夠攝取過度,否則反而會有中毒的風險。從食物上可取得的這些礦物質,普遍存在於海產類、肉類、蛋、蒜和蔥裡。其他具有抗氧化作用的食物包含了維生素C和E、胡蘿蔔素,和各類的蔬菜水果類;近期研究顯示,維生素B3 也具有皮膚抗癌的功效。每種維生素對皮膚各有不同功效維生素是很重要的「輔酶」,對於皮膚的健康和美容是不可或缺的。營養補充品的攝取,都必須秉持著過猶不及的觀念,太少太多都不好。維生素A對於皮膚角質的代謝有很大的幫助,維生素A缺乏容易因為角質代謝不佳而產生毛孔角質化、皮膚乾燥、頭髮脆弱,以及夜盲症。皮膚科有不少藥物的發明是源自於維生素A的結構,像治療痘痘的口服或是藥膏的A酸,用來促進表皮角質代謝,減少油脂分泌;或是治療乾癬的口服A酸;對抗表皮皺紋和光老化的保養品「視黃醇」。適量的維生素A,可以幫助老舊角質代謝,幫助對抗皮膚老化等好處,但過量攝取還是會造成身體的負擔。維生素A的來源包括了橘黃色食物,諸如胡蘿蔔、魚肉、肝臟類食物。維生素B總共分成8種類型,對於皮膚的維護有很大的幫助,維生素B是屬於水溶性維生素,無法儲存在體內,因此適量的攝取很重要。維生素B 的缺乏,大家最熟悉應該就是造成嘴角炎,也會造成皮膚的發炎紅腫、光敏感、落髮、乾燥、脂漏性皮膚炎的表現。維生素B12缺乏容易造成皮膚變得暗沉無光和貧血,比較常會發生在純素食的人身上。雖然維生素B有許多好處,但是在嚴重青春痘的病患身上,過量的維生素B 是有可能誘發痘痘的產生。維生素B 尤其是B12的來源大部分是來自肉食和豆類,如納豆、豬肉、肝臟、發芽米等。維生素C常被稱為是皮膚的「美容維生素」, 因為維生素C 具有高抗氧化作用,可以減緩破壞、預防斑點;維生素C對於膠原蛋白的合成和免疫力也有幫助,因此常被使用在皮膚美白回春。但是如果有草酸鈣結石的患者,必須要小心服用,避免造成結石的生成。維生素C 的來源大部分來自水果類,如柳橙、檸檬、奇異果、芭樂等。維生素D的攝取,大部分必須透過太陽作用維生素 D 在皮膚的作用比 較少被提及,但近年來一些研究發現,維生素D除了對骨骼有幫助外,對於皮膚復原大有影響,能作用在調養過敏性體質。但維生素D的攝取大部分必須透過太陽作用在皮膚生成。看到這裡,或許會有讀者產生疑問,不是說要做好做足防曬嗎?會不會維生素D缺乏呢? 的確,醫界也針對這個問題周旋了很久。為了預防紫外線對皮膚造成的皮膚癌,皮膚科醫師強調嚴格的防曬,但是如果完全不暴露在陽光下,反而會造成維生素D的缺乏。維生素D和鈣的食物來源包括了雞蛋、牛奶、香菇、鮭魚等。維生素E是人體很強的抗氧化劑,可以減緩皮膚老化的自由基,促進血液循環和調整荷爾蒙分泌。而富含維生素E 的食物來源包含了南瓜,鱈魚子,酪梨等食物。簡而言之,維生素對於皮膚的養顏美肌有很大幫助。但是凡事「過猶不及」,太多太少都不好。脂溶性的維生素A、D、E,必須搭配油才能夠增加吸收;水溶性的維生素B、C,在高溫加熱的時可能被破壞。因此像服用生菜沙拉的時候,不妨考慮加一些橄欖油或亞麻仁油來促進維生素的吸收;並搭配一些蛋白質、蛋、肉類和適度的碳水化合物,如麵包丁,這樣才能夠兼顧營養均衡。(本文摘自/黑斑白斑有話要說/大塊文化)

你永遠都是對的?四項破壞婚姻的因素

你永遠都是對的?四項破壞婚姻的因素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小莉跟浩威是一對年輕夫妻。他們是在唸大學的時候認識,進而戀愛、交往。兩人本來想唸完研究所後再結婚,但又考慮出國唸書期間彼此好有個照應,就趕忙在出國前結了婚。目前兩個人都已經完成學業,找到工作了。小莉在工作上很受老闆賞識,是一家大公司的行銷副理。浩威在公家機關做事,有穩定的工作。自從出國後,環境、生活、文化的壓力,以及在婚姻中的磨合與適應,讓他們的關係經歷了許多的考驗。離婚這件事,也反覆地被提出來,最近一年來,提到離婚的頻率越來越高,甚至有一次在吵架的時候,就上網把制式的協議書印出來要簽名了。但就在這個時候,小莉懷孕了。這在兩人已經緊張的關係中,又跑出了一個對他們婚姻具有很大影響和衝擊的變數。「我實在受不了她的脾氣,全世界就只有她是對的……」浩威皺著眉頭,大大地嘆了一口氣。「他受不了我?」小莉當著浩威的面,用的是第三人稱,所以……她是在對我說話,我是小莉說話的對象,但話中提到的浩威,就坐在她旁邊。小莉目不斜視地看著我,用「他」來指稱隔壁的,他的丈夫。我不是清官,也沒有想要判斷他們的家務事,但在做婚姻治療的過程中,常常有被當成公證人、裁判或是法官的感覺。我看著小莉,知道她還沒說完。「跟他一起生活,有時候比單身時還覺得孤單。單身的時候,我可以接受身邊沒人、沒伴。但結了婚,就會預期身邊有人陪伴,而事實上也是如此啊!他可不是我的幻覺吧?」小莉諷刺地說。「但這人,怎麼常常跟沒有在一樣?任何需要花點精力、動點腦的事,都不能靠他。至少單身的時候,我顧好自己就好。現在要有孩子了,我是不是會跟單親沒兩樣?」小莉對著我抱怨坐在她旁邊的浩威,她的丈夫,從單身說到單親,言詞犀利,情緒激動。破壞婚姻的四項因素根據婚姻大師約翰.戈特曼(John Gottman)的研究,在伴侶或婚姻關係中,有四大因素會對關係造成極大的破壞和威脅。戈特曼用基督教聖經中的啟示錄裡,在描述世界末日時提到的四匹馬,或稱作四騎士(4 horsemen),來比喻這四項破壞婚姻的因素。在聖經中,這四騎士分別代表了:征服、戰爭、飢荒、和死亡。對應這世界末日四騎士,在婚姻中代表的是:批評、鄙視、防衛、和拒絕回應。批評(criticism),在此的用法不同於抱怨(complaint)。後者主要是針對事件,前者是針對個人。例如,你今天不回來吃飯也不講一聲,害我準備那麼久(抱怨);還是,你就是那麼自私,從來都不會為別人想(批評)。鄙視(contempt),更勝於批評,帶有高人一等、不尊重,甚至輕視對方的意味,例如:我對你沒什麼期待,反正你也不會有什麼驚人的表現。防衛(defensiveness),是感覺被攻擊時需要保護自己時的反應。當我們覺得被冤枉,或遭受不公平對待的時候,會感覺是受害人,要為自己找很多理由來解釋自己的行為,例如:被對方說事情沒做好的時候,可能會說,我壓力真的好大,我有多忙,你知道嗎?如果一個人常被批評或藐視,可能會發展出防衛的心理模式。最後,拒絕回應(stonewalling),原意是在關係中築起石頭一樣硬的高牆,對伴侶不理不睬,不處理對方所釋放的任何訊息。這時候,對方不管說或做什麼,都會像碰到牆一樣,完全得不到回應,只有沉默、冷漠,避重就輕地轉移話題。我們連目標都還沒有設定,在小莉與浩威短短幾句的對話中,我已經看到婚姻末日中的三個騎士了:批評、鄙視和防衛。拒絕回應,目前還沒看到,但並不代表沒有。這真是個具有挑戰的開始。Learning of Love如果一個人常被批評或藐視,可能會發展出防衛的心理模式。(本文摘自/感情這件事:五種角色,在愛的學習中遇見心理學家/三采文化)

家庭主婦久咳逾月 檢查才知罹肺癌!

家庭主婦久咳逾月 檢查才知罹肺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7歲的林女士是一名家庭主婦,每天替全家人張羅三餐,不抽菸、不喝酒、生活規律,雖然偶爾會咳嗽長達一個月以上不止,以為是小病症始終不以為意。直到去年5月,林女士做身體健康檢查,發現肺部有小塊陰影才驚覺不對勁,進一步經「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後,找到左上葉肺有一顆2公分大的腫瘤與另一顆較小腫瘤,確診為肺癌第二期。肺癌初期難察覺 發現往往已中後期新光醫院醫療副院長、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高尚志表示,癌症是衛福部死因統計資料的頭號奪命殺手,而最可怕的癌症首推肺癌,長居癌症死亡率之首。不僅初期病症不明顯,且胸部有肋骨、心臟、大血管、肺臟、肝臟等器官容易遮住病灶,早期肺癌單靠X光難以檢測,多半得靠「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才有辦法發現腫瘤一公分以下的病灶,往往發現都已經是中後期。高尚志建議,健康檢查一定得納入肺癌相關篩檢,尤其是三等親內有家族病史者、肺部有慢性疾病、曾罹患肺結核或慢性肺部發炎、居住環境於工廠附近等高危險群,健康檢查時務必加進肺部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根據臨床統計,肺癌患者男性中有四成不抽煙、女性則有九成以上是不抽煙,「建議40歲以上的老菸槍,或是50歲以上的一般民眾,每二到三年就要檢查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 有助早期偵測肺癌高尚志表示,根據衛福部研究顯示,「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的確有助找出早期肺癌,根據新光醫院統計,光是在2007年6月至2019年10月所檢查的38105例中,確診肺癌者即有345位,偵測率為0.9%,等於每一千人即確診九名肺癌患者,其中有八成是第一期以內癌別,大大降低肺癌死亡率。高尚志指出,其實不只是肺癌,癌症早期症狀皆不明顯,新光醫院每年都會鼓勵民眾主動進行四癌(大腸癌、口腔癌、乳癌、子宮頸癌)篩檢,「最好的治療方式,就是早期發現、早期開刀切除,時間越早、癒後越好。」根據新光醫院統計,光是今年1月至8月,院內接受20811名例的四癌篩檢個案,就有1099名是癌前病變,其中62名確診罹癌。新光攜手諾華 推動癌友關懷活動為提升民眾癌症篩檢的意識、鼓勵患者積極治療,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與台灣諾華股份有限公司,攜手舉辦「你的幸福集氣・我的抗癌勇氣——聖誕節癌症病友關懷活動」,將於11月28日早上10時舉辦開幕活動,將在大廳進行點燈儀式、打造3D聖誕節裝置藝術,展期至明年1月8日,活動也設計四款不同形式的集氣小卡,希望藉由溫暖、祝福的氣氛,帶給病友不一樣的感受。

無法說服孩子勤奮向學?兩重點燃動力

無法說服孩子勤奮向學?兩重點燃動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陳志恆諮商心理師表示,我遇過許多家長,都有著擔心孩子不肯唸書的煩惱。他們常問我:「孩子不喜歡唸書,好說歹說都不聽。到底要怎麼做,孩子才會想通,願意用功向學呢?」這讓我想起,有許多在學習上欲振乏力的孩子與我分享,自己其實也很想好好唸書,但就是坐不住、靜不下來、讀不下去,也感到很氣餒。但父母往往認為他們放棄學業、消極懶散。而每當父母對他們說教時,只會讓他們對學習感到更厭倦。孩子們說:「他們越是碎碎念,我越是不想唸書!」放棄吧!別再說教了!對家長而言,最頭痛的就是孩子對讀書學習興趣缺缺,總要三催四請,甚至祭出河東獅子吼,才願意進書房,而且還很不甘願。而同樣的場景,每天都要出現。所以,他們多期待,孩子有一天會「想通」。如果你想對孩子曉以大義,通常,失敗的機率很高;而且,如果這麼做會有效,早就不需要再做了。所以,別再說教了!你越念,孩子只會更厭惡學習!「可是……」我知道你想說什麼。如果不說教,又不知道該怎麼做好;如果什麼都不做,又凸顯自己是個失格的家長。到頭來,拼命講道理、碎碎念,只不過是大人自己在安慰自己罷了。學習動力低落,因為不相信自己學得好一個人對讀書學習缺乏意願、意興闌珊的原因很多。絕大部分與過去在讀書學習上累積的挫敗經驗有關,也就是,對學習這件事有著負面的情感連結,包括:覺得某些科目很困難,花了心思也學不會;考試成績總是不理想;厭惡某些科目的授課老師;常需面對家長的高度期許與指責批評。當然不只上述這些。想一想,如果你本來很想去完成一件事,但過去的經驗告訴你,執行的過程會困難重重、鳥事不斷,甚至努力了也沒好結果,你當然會遲疑退縮、一拖再拖。那麼,再想一想,對一個本就厭倦學習的孩子,家長的勸說,到底是讓孩子對學習產生正面情感還是負面情感呢?答案很明顯,孩子只會更加痛恨學習。於是,你好說歹說、說破了嘴也沒用。不是孩子不能理解你說的,而是,當我們對孩子講道理時,裡頭總是隱藏著許多否定、批評、指責與怪罪,而讓孩子不斷感受到「我不夠好」、「我很糟」、「我做不到」或「我不被喜愛」等。為了逃避這些痛苦,當然會與讀書學習保持距離,以免再次受傷。你會說:「孩子真傻!他只要用功努力,獲得好成績,大人就不會指責他了呀!」對許多學習低動力的孩子而言,他們已經不相信自己能夠學得會、考得好,或者有好的學習表現。內心深處的無力感讓他們知道,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改變現況。因此,遠離痛苦唯一的方式就是不要去接觸;顯現在外,就是家長常看到的,對學習總是抱持消極與擺爛的態度。引燃孩子學習動力的兩大回饋重點—表達關懷以及肯定欣賞如果要有效引動孩子的學習動力,必須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可以「做得到」、「學得會」、「達到預設目標」而有成就感,連帶著覺得自己正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而感覺到自己是重要與有價值的。特別是,自己的努力能夠被看到,被讚賞,而感覺到被支持與被接納。那麼,即使學習的過程再辛苦,孩子也會願意堅持下去。身為家長,我們很難左右孩子在學校裡求學時會發生什麼事,但是,我們可以透過給予孩子適切的回饋,幫助孩子引燃對學習的內在動機,包括了兩大重點——表達關懷以及肯定欣賞。你是否曾經聽孩子訴說過,他在學習上的痛苦、瓶頸與煩惱,以及對學習的厭惡、無力與痛苦?大概很少,因為,大人總是不想聽,於是,久了,孩子也不想講。所以,你需要主動去關心孩子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以及對學習的感受。找個時間,坐下來,問問孩子:「讀書學習的哪個部分讓你感到困擾呢?」、「對課業學習感到最痛苦的地方是什麼呢?」、「是什麼卡住你了呢?」,同時,聽聽孩子怎麼說。就只是聽,絕不否定,更不需要講任何道理。這麼做便會讓孩子感覺到有人願意理解他,在讀書學習上,自己不再是孤軍奮戰的,而是被接納與受到關懷的——這正是一份正向的情緒感受。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找機會肯定孩子,特別是聚焦在那些「有做到」與「做得到」的時刻。比方說,孩子不會每天都消極擺爛,如果有主動溫習功課的時候,那怕時間很短,都要立即予以肯定;又像是,孩子不會每次考試成績都不理想,若偶有一次比平常出色,也要立即予以肯定。這樣的回應方式,稱為「自比式回應」,也就是將比較的焦點放在自己身上,自己和自己比,而是不是和別人比。最終,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努力、表現與進步,是有被父母看見的,於是孩子也會願意欣賞自己,願意相信自己是有可能做得更好,而願意繼續花心力在課業學習上。幫助孩子創造對學習的正向情感體驗如果孩子願意勤奮向學,肯定是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了正向的情緒感受。而講道理與不斷地催促,只會讓孩子感受到更多的痛苦與壓力。不是每個孩子在學習上都能一帆風順,更不可能每個孩子都是全班第一名,因此,父母的回饋就相形重要,特別是在孩子的學習遇到困頓,並感到挫敗時,適時給予關懷,並看見孩子的難得與不簡單之處,總能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重視與被支持,這會是孩子能夠再度站起來,繼續投入學習的動力來源。也許,孩子的課業表現仍不理想,但孩子只要不放棄學習,離開了校園,孩子仍然能夠因為對學習保持熱情,而透過學習為自己打造美好的人生。

6招聰明吃火鍋!不怕冬天胖10斤

6招聰明吃火鍋!不怕冬天胖10斤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熱騰騰的火鍋常是民眾在入冬時節的聚餐首選,而多數民眾至吃到飽的火鍋餐廳往往為了吃回本,總是將自己的胃塞到撐不下才肯離開,忽略這樣ㄧ頓吃到飽的火鍋有高達3170大卡熱量,相當約11.3碗白飯的熱量(如附件1),已遠遠超過體重60公斤的成年靜態工作者中餐或晚餐的建議熱量700大卡,甚至超過一整天所需的熱量(約1800大卡),吃一頓就增加0.32公斤,若每週吃1次,一個冬天下來體重會增加約4.3公斤(如附件2);一頓吃到飽火鍋鈉攝取量更高達5700毫克,約為衛生福利部建議每日鈉建議攝取量(2400毫克)的2.4倍!掌握6招聰明吃火鍋火鍋通常含有較高的鹽分(鈉)、油脂及熱量(卡路里),經常食用,會導致體重過重、肥胖、高血壓、動脈硬化,甚至導致腦中風、狹心症、心肌梗塞等嚴重併發症。即使偶然食用,也應注意選擇火鍋食材,才能享受親友圍爐之樂時,亦避免危害健康。此外坊間吃到飽火鍋店,經常提供高糖食品(如飲料、冰淇淋、甜食點心等),除容易引起蛀牙之外,還可能增加糖尿病、血脂異常等代謝症候群、甚至罹患癌症的風險。國民健康署提供民眾6招聰明吃火鍋,讓您可以享受暖呼呼的火鍋,還能避免失了健康。第1招 拒吃到飽:建議愛吃火鍋的民眾選擇份量固定的火鍋店,並養成餐餐吃七分飽的習慣。吃到飽的火鍋常會短時間內吃下大量東西,增加腸胃道負擔外,多餘的熱量還會轉成脂肪囤積在體內。第2招 採清湯底:選擇昆布或番茄蔬菜湯,少選麻辣鍋、酸菜白肉鍋等熱量較高的湯底,如喝2碗(400毫升)麻辣湯底熱量高達382大卡,是清湯湯底熱量(約10大卡)的38倍之多,且鈉含量即達一天建議攝取量(2400毫克)。第3招 巧搭醬料:沙茶醬、醬油、辣椒醬及豆瓣醬等醬料類,油脂及鈉含量高,應減少使用,並建議可使用天然食材如羅蔔泥、蒜、蔥及香菜搭配提味。第4招 多吃蔬食:建議多選當季天然未加工、可見食物原貌之食材,蔬菜類如茼蒿、菠菜、蘿蔔及各式菇類,熱量低又富含營養素及纖維質,更可以增加飽足感。第5招 少加工品:炸豆皮等油炸類加工火鍋料含有大量油脂,貢丸、火鍋餃則多會使用肥肉來增加口感,其脂肪及熱量皆很高。常見的加工類火鍋料中,熱量最高前5名分別為炸豆皮(358大卡/100克)、燕餃(311大卡/100克)、魚餃(275大卡/100克)、蝦餃(270大卡/100克)、貢丸(235大卡/100克) ;另外加工火鍋料為了避免在鍋中久煮失去味道,通常調味較重,鈉含量最高前5名分別為魚卵卷(825毫克/100克)、旗魚丸(710毫克/100克)、蟹味棒(692毫克/100克)、甜不辣(685毫克/100克)和魚餃(663毫克/100克)(附件3)。第6招 少吃甜點:1杯(240毫升)檸檬紅茶有86大卡,含糖量21.5克(約4.3顆方糖);1杯(240毫升)可樂有122大卡,含糖量30.5克(約6.1顆方糖);1球(60克)巧克力冰淇淋有164大卡,含糖量12.9克(2.6顆方糖);在店家無限供應下,容易攝取過多熱量及吃下大量的糖,建議以白開水或無糖茶取代,既能解渴,也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國民健康署提醒,在享用火鍋時,應該注意避免攝取膽固醇較高的內臟類及脂肪較高之食物(如牛肚、鴨血等);火鍋湯底因久煮,普林含量較高,應少喝湯,避免造成痛風;此外可搭配水果如芭樂,補充纖維、維生素及礦物質,並以無糖茶取代含糖飲料,就可開心健康聚餐。而本身已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或痛風等慢性病的民眾,在享受火鍋時,更應該謹慎攝取。

3C網路使用 是控制誘惑的練習!

3C網路使用 是控制誘惑的練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這年頭的父母,不免要經歷一段親子之間「手機大亂鬥」的時期,也就是,孩子極力爭取更多使用3C或手機的時間,但父母則需要做好把關的角色。先撇開網路上的各式內容不管,單就手機或網路使用這件事來談,「到底要不要讓孩子擁有自己的手機?」、「每天開放使用多長時間?」、「使用時需不需要大人在一旁陪伴?」,這些問題真是有夠惱人的。即使你現在不去想,有一天孩子也會逼著你不得不面對。網路使用的控管,就是對抗誘惑的過程陳志恆諮商心理師表示,其實,3C產品或手機網路的使用,不單單只是可以用或不可以用的問題,我們需要把它看成是對抗誘惑的過程。為什麼?智慧型手機的設計,就是要讓你「愛不釋手」。當生活中的各種必須活動,以及全世界最有趣的事物,全被集中在一個小小螢幕中,大家當然拼命盯著看,誰還有空理會身旁的人呢?而當大人都難以抵擋手機的誘惑,大腦尚在發育中的孩子,更是無招架之力。因此,我越來越同意有些學校規定進校門收手機的政策,因為,誘惑管理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眼不見為淨」——沒看到,就不會想起,心思就會放在當前重要的事情上(當然,這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所以,大部分的「手機大亂鬥」都是發生在放學後的家庭時光中。孩子憋了一天沒上網,回到家瘋狂滑著手機,任憑大人怎麼勸、怎麼吼,都沒用——這樣的場景,你應該不陌生。特別是,如果你沒有從孩子小的時候,就逐步鍛鍊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手機網路往往是佔上風的一方。 上得去,也要下得來在孩子手機網路使用的管控上,我們最怕遇到兩種狀況:第一、國中以前,家長認為孩子功課壓力不大,無限制開放使用,國中之後見學習大受干擾,這時才要規範,已經一發不可收拾。第二、國中以前,家長認為孩子還小不該碰,嚴格禁止,上國中後甫解禁,就讓孩子網路吃到飽;孩子沒有從小練習,當然上去後就下不來。由此可知,面對手機誘惑的自我控制能力,是需要從小培養的。但是,怎麼培養?(一)小處著手—從孩子做得到的開始練習首先遇到的問題是:「孩子多大時,可以給他使用智慧型手機或網路?」這目前沒有固定的答案,但你不可能一輩子禁止孩子接觸,讓孩子成了原始人類。通常在幼兒園或上小學時,就可以讓孩子有機會接觸到手機或網路世界。除了要幫孩子過濾及篩選網路內容外,更要規範孩子網路使用的時間,例如,從每天每次10分鐘開始。 事先規範:開放孩子使用前,先說好規則,請孩子時間到就要停下來。預告提示:時間快到前,如7分鐘時,預做提醒,讓孩子有心理準備為自己踩煞車,結束網路使用。 堅持停止:時間到時,務必請孩子停下來,原則上不能有討價還價的空間。 溫和而堅定:若孩子不從,或因此大發脾氣,請父母保持「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先同理孩子的感受:「我知道你還想玩」、「我知道不能繼續玩手機,你很生氣」,同時堅定地繼續要求孩子停止使用網路。 適時肯定:當孩子能做得到,在事先約定的時間內停止使用手機網路時,請不吝給予孩子大大的肯定;因為,這對孩子而言,真的不容易。越小的孩子,在使用網路的過程中,父母盡可能參與互動與討論;越大的孩子,只要確認孩子使用網路內容無不妥,便可以給孩子獨自使用的空間,或者在一旁陪伴就好。(二)逐步開放—依孩子年齡及自我控制能力漸次開放使用時間當孩子能夠一段時間(通常是以一年為單位)做得到在規範的時間內,結束手機網路使用,我們便能夠相信孩子已經具備一定程度的自我控制能力;此時,便是延長孩子手機及網路使用時間的時機了。每次延長5到10分鐘不等,通常需要與孩子事先充分討論,取得共識。如此,只要孩子能夠一段時間都遵守規則,確實做到「上得去也下得來」,父母就可以在新的年段,再多開放孩子使用手機網路的時間。請注意,一次增加一點點就好,以孩子能做得到的為原則;如果孩子停不下來,就請退回原來的使用時間,當然,這些規則事先都要說清楚。(三)反覆堅持—每天都做到,沒有例外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在執行過程中,父母必須堅定立場,讓孩子知道不可能有例外。因此,不論晴天雨天、平日假日,甚至功課進步或退步,都要共同遵守規範。這時,最該避免的是,把上網時間與孩子的成績或學習表現掛勾在一起。如果你告訴孩子:「只要你功課進步,就讓你多上網一些時間!」,到頭來會變成,孩子威脅父母說:「如果你不讓我玩手機,我就不讀書了!」同理,父母也不可以因為任何理由,無故剝奪孩子使用手機網路的時間——要求孩子遵守規範,父母自己也得先遵守。如此,孩子便會清楚知道,每天他有多少時間能上網。這時候,父母若能與孩子討論以下兩個問題,將更能幫助孩子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該如何充分運用這段有限的上網時光?如果一直很想繼續上網,不想下線時,可以怎麼幫助自己踩煞車?從小讓孩子反覆練習的目的,是在孩子進入青春期時,能夠擁有足夠的自我管理能力以抵擋誘惑,知道什麼時候可以上線,什麼時候要停下來;什麼時候可以多上網一些,什麼時候連碰都別碰比較好。高品質的親子關係是避免網路沈迷的防護網單純把手機網路本身看成是個誘惑源,若能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便有能力抵擋誘惑,不至於讓網路主宰了人生。然而,我們都知道,孩子的網路沈迷,時常反應的是生活中遇到困境、陷入痛苦之中,像是課業挫敗、同儕孤立、情緒困擾或家庭危機等。生活中若缺乏一定的成就感,也感覺不到被家人朋友接納與看重時,孩子便能輕易地在網路世界裡獲得慰藉,當然進得去同時出不來,而且越陷越深,這才是最大的問題關鍵。身為父母,我們大概很難幫助孩子掃除所有成長過程中會造成痛苦的障礙,但我們至少能盡力與孩子維持一段高品質的親子關係,這能讓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因挫敗而急速下墜時,穩穩地接住孩子,不至於陷入網路世界裡,不可自拔。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