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有多少人有乾癬性關節炎?

有多少人有乾癬性關節炎?

根據不同的研究中,乾癬患者當中有5%~42%會同時合併有乾癬性關節炎,另一個統計則發現42%的住院乾癬患者中有乾癬性關節炎。另外在最近幾個大型的的乾癬生物製劑的治療研究,對於中度或重度的乾癬患者做研究,大概平均有30%的乾癬患者,同時合併乾癬性的關節炎。蔡呈芳 醫師指出,最主要是因為對乾癬性關節炎,診斷上並沒有一個確定的標準。另外乾癬性關節炎的表現方式,跟一般的關節炎不太相同,一般關節炎是侵犯關節囊內的滑液膜,乾癬性關節炎主要則是以所謂的骨接點病灶方式來表現。還有一部份是因為乾癬性關節炎本身,雖然X-光檢查可以看到有關節破壞變形,但並不一定會產生疼痛的現象。而平常判斷關節炎常常不會把這種不會痛不會腫的現象認定是有關節炎存在。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乾癬性的關節炎侵犯病人的脊椎時,可能以相當不明顯的腰酸、僵硬的方式來表現,如果不配合作X-光的檢查,可能並不會發現這些脊椎的病灶的存在。最後一點許多的口服乾癬藥物的治療,特別像是methotrexate本身對關節炎也有一些治療的效果,這些患者乾癬患者的關節炎症狀,因為使用methotrexate治療乾癬而變得不易發現。在美國國家乾癬基金會National Psoriasis Foundation的調查當中,乾癬患者當中31%曾被醫師診斷過有乾癬性關節炎。還有一份是來自於芬蘭的研究,在一般族群當中發現有1.3%的患者具有乾癬性關節炎,其中男女發生率相近,最主要是發生在二十幾歲到三十幾歲,平均最好發的年齡是三十六歲。在臺灣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罹病率,在男性都顯著較高,乾癬約為2.15倍,而乾癬性關節炎甚至高達3.8倍。

30~50歲中年女性,好發類風濕性關節炎

30~50歲中年女性,好發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為一慢性發炎性疾病,除了關節的慢性病變,也會引起全身性疾患。此病好發於30~50歲中年人,女性和男性比約為2:1。蔡呈芳 醫師表示,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乃依據美國風濕病學院1987年所訂的標準,包括以下七點,若有四點以上陽性,則可據以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其中1到4項必須持續超過6週:1. 晨間僵硬超過一小時以上。 2. 上肢肘關節(含)以下(包括肘、腕、掌指、近指)及下肢膝關節(含)以下(包括膝、踝、蹠趾),兩側共十四關節區中有三個或以上關節炎同時存在,關節旁的軟組織種大或關節內有關節液。3. 手部侵犯,在PIP、MCP、MTP或手腕關節處至少一處發生關節炎。4. 對稱性侵犯,同一關節區的左右關節同時被侵犯。5. 血清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 factor)陽性,但該實驗室的假陽性檢出率需小於5%。6. 有類風濕結節出現。7. 有典型X光變化,包括關節周邊骨質疏鬆,邊緣性侵蝕(糜爛),梭形軟組織腫,尺側偏移,關節脫位,關節面狹窄、變形等。蔡呈芳 醫師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常較為對稱、疼痛較明顯,較常見於女性,也較易侵犯掌骨-指骨關節。

45歲前男性,易罹患僵直性關節炎

45歲前男性,易罹患僵直性關節炎

僵直性關節炎診斷,目前普遍認定的診斷標準是,在X光的檢查有雙側二級或單側三級以上的薦腸骨關節炎合併有(1)下背痛、僵硬、休息無法減輕至少三個月以上;(2)腰椎運動範圍受限;(3)擴胸範圍受限。以上三點任一點,即是罹患僵直性脊椎炎。【新的診斷標準(Linden criteria,1987)】 一、發炎性下背痛, 45歲以前發病  二、HLA-B27陽性或家人有AS病史,且有任何一點者:反覆性無法解釋的胸痛或僵硬、單側葡萄膜炎及肌腱,韌帶與骨骼交接處的發炎、其他血清陰性脊椎關節病變 三、 腰椎運動範圍受限   四、 擴胸範圍受限 五、 X光有薦腸關節炎 蔡呈芳 醫師表示一般好發於成年男性,偶而可見於幼年及女性病人,且這兩個族群的臨床表現與典型AS稍有不同,是為非典型僵直性脊椎炎。在臺灣女性罹患者比例較歐美高些,且HLA-B2704的比例也較高。幼年型病人於16歲以前發病,常有週邊關節炎,稍晚才有典型的薦腸關節炎,預後較差。而女性病人的薦腸關節炎亦不明顯,頸椎的侵犯較多,但預後較好。乾癬性關節炎與僵直性脊椎炎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比較會有不對稱分佈,如骨刺及薦腸炎,對於脊椎的活動度影響較輕微,不過除皮膚出現乾癬外,也常伴有周圍性關節炎。

夏季旅遊好時節,注意飲水食物不輕忽

夏季旅遊好時節,注意飲水食物不輕忽

七、八月的夏季雖然炎熱,卻仍是大多數民眾選擇出外旅遊以及戲水弄潮的好時節,大家都希望透過旅遊及玩水的方式,能夠滌清一下工作的壓力與塵囂,並和家人享受天倫樂趣。不過,提醒民眾在旅遊時仍需注意食物及飲水的安全攝取,否則出現樂極生悲,敗興而歸的情形,那可是大為掃興的一件事。通常我們在出發前往國內外異地旅遊時,常常會被諄諄告知要注意飲食衛生,但僅有少數人確實知道其涵義,明白飲食衛生的一般原則對旅客而言非常重要。醫學統計指出,大約有20%~50%的旅客在旅遊時因誤喝不潔飲水發生腹瀉的情形。腹瀉會造成尷尬、不便及破壞旅遊與洽商的計畫,有時身體較虛弱的遊客若未能即時有效治療,甚至僅數小時便有可能死亡。旅遊中,遊客除可能會遇到上述尷尬的腹瀉外,傷寒、副傷寒、小兒麻痺症,A型肝炎及多種寄生蟲感染症等感染性疾病都可能經由污染的食物及飲水而傳染。為了讓自己與家人能夠有一個愉快、平安的旅遊假期,最好的方法也是最不聰明的做法就是小心地選擇及準備食物、飲水。然而由於身處異地,人生地也不熟,有時單憑食物的外表無法判斷其是否衛生,因為污染的食物也可能看起來很吸引人,這時請您一定要把握住一個大原則:不能何時何地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以下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感染科陳應盛醫師提供民眾及您的家人在旅遊時應該注意的安全攝食原則:首先,您最好將沒有加熱消毒過的牛乳、非瓶裝的飲料、未烹煮的食物、不能去皮或剝殼的蔬菜水果,甚至某些甜點(如慕思)、來源不可靠的冰淇淋,都應視為可能已經受到污染,千萬不要為了〝嘗鮮〞,大快朵頤後卻染疾上身,得不償失。其次,即使是烹煮過的食物,您也要確定其是否完全煮熟及煮好多久了,比如說看食物是不是熱騰騰的。通常,烹煮過的食物在供應前,應保持在10℃以下或60℃以上,以確保其安全。若將食物置於15-40℃的周遭環境中過久(4-5小時以上),因致病菌可能已在食物中增殖,傳染疾病的危險性便會增加。第三,除非確定冰塊是用乾淨的水製成的,您還是盡量避免食用冰塊。第四,如果您想要鬆弛一下身心,來點啤酒、烈酒、熱茶、咖啡、碳酸飲料及果汁等,一定要注意瓶裝或包裝的完整。總之,提醒您旅遊在外,攝取食物一定要烹煮,水果一定要可以剝皮,否則寧可不吃。此外,旅遊所攜帶的醫藥包中應確定有補充體液所需的鹽類(rehydration salts);若是預計將面臨到旅遊目的地飲水不潔的狀況,也應攜帶飲水消毒劑。同時如果可能的話,您最好還是向當地的衛生機關洽詢相關魚類、牡蠣、蝦及蟹等水產品有毒的生物種類,因為有時上述海鮮類即使經過烹調,毒素仍會存在。若是實在沒有其他選擇而不得不食用不安全的食物時,就只好少吃一點,這樣危險性會低一些,這是因為胃酸有一些保護作用,不過對於胃酸分泌不足的人則較為危險。如果與您一同出遊的家人包括嬰幼兒、孕婦、老人以及身體較虛弱、免疫功能不全的人,上述的誠心建議將成為您愉快、平安的旅遊假期最佳的保障。

不明發燒不可怕,及早就醫最重要

不明發燒不可怕,及早就醫最重要

如果您發現家中成員發燒超過三週而且體溫高達38度以上,或是出現異常腹瀉,糞便中又帶有血絲的話,您就要特別注意了!因為他們可能已經罹患了不明原因發燒以及桿菌性痢疾而不自知!發生不明原因發燒的因子包括感染、惡性腫瘤、風濕免疫性疾病及藥物等,在台灣地區,如結核病、各種病毒感染(含愛滋病)等感染因子是最常見的致病因素,而年輕人則常因風濕免疫性疾病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引起不明原因發燒。耕莘醫院新店總院感染科 陳應盛 醫師指出在診斷上,首先必須確定病患是否有發燒,其次,由於不明原因發燒通常是某種疾病的不典型表現,所以詢問病史是非常重要的,諸如近來是否出國?飼養寵物?職業及工作環境為何?以及瞭解其家族病史、生活、飲食及用藥習慣等。至於桿菌性痢疾,在台灣地區最常見的急性傳染性胃腸炎就是桿菌性痢疾所引起的。桿菌性痢疾係由志賀桿菌(shigella)感染所產生的疾病,多發生於夏季,常出現腹瀉、糞便血絲、噁心、嘔吐、痙攣、有時伴隨發燒或毒血症,如果為小朋友,可能會出現抽搐,少數病患會形成更嚴重的腸炎,甚至造成敗血症,導致死亡。日常家中糞便的處理應注意是否直接排放至衛生下水道、廁所保持清潔以及便後與工作後一定要洗手等都是應當遵行的。其實,不明原因發燒以及桿菌性痢疾都屬於感染性疾病的一種,只要您及早發現並儘早就醫,切實遵從專科醫師的指示服藥治療,還是可以及早痊癒的。

氬氦刀治療前列腺腫瘤

氬氦刀治療前列腺腫瘤

美國每天有超過100人死於前列腺癌,每年有22萬新病例,治療花費超過50億美元。靶向冷凍切除法提供了一個臨床有效的方法,最近所作的對120個接受氬氦刀治療的前列腺癌病人的研究,早期切片證明99%病人6個月時無復發,97%病人12個月時無復發。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外科 黄銘德主任表示,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占美國50歲以上男性的50%及80歲以上男性的80%。前列腺增生是由於前列腺組織增生以致阻礙尿道。氬氦刀使手術醫師能夠在增生的前列腺選定部位施行靶向消融,可以快速減輕前列腺增生患者痛苦,改善病人的排尿及其他症狀。Derrick等在2005年召開的第69屆AUA東南分會上發表了249個病人的回顧分析,其中88個有10年追←記錄。他證明了氬氦刀治療前列腺癌的有效性:● 10年無復發率:74%病人PSA<1.0ng/ml, 85%病人PSA<2.0ng/ml● 尿失禁發生率:10%● ← 管發生率:<0.5%Chinn等在2005年召開的第15屆國際前列腺癌會議上發表了氬氦刀治療前列腺癌292個病人的回顧分析,其中49個有9年追←記錄:● 93.8%無復發● 9年無復發:低危組88%,中危組74%,50%高危

14歲少女爬樓梯跌倒,導致腰椎間盤破裂

14歲少女爬樓梯跌倒,導致腰椎間盤破裂

2年來走路都是墊腳尖年紀輕輕14歲的張姓少女,只要走路下背就會痛並延伸到右腳,離譜的是竟然走路都是墊起腳尖卻渾然不知,等家長發現帶她就醫,才找出病因,原來是她的「腰椎間盤破裂」才引起的坐骨神經痛,並引發姿勢不正確。童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李明鍾表示,這名張姓少女只要一走路下背就會痛並痛至右腳,合併酸、麻及無力的感覺已有2 年的時間,6月中旬前來看診,經檢查顯示,確定是因「腰椎間盤破裂」所引起的坐骨神經痛,使用「顯微椎間盤切除術」,術後情形良好,第2天即可下床活動,且疼痛不適感已完全消失,活動不會受到限制,於7/10(二)辦理出院。張姓少女笑著的說,國一時期童綜合醫院曾經到學校做健檢,那時全班的人都可以蹲下來,只有她無法蹲下去,並不覺得會怎樣,直到有一天媽媽告訴說:走路為何墊腳尖?才知道自己走路時會不自覺的墊腳尖。這兩年來走路就會覺得腳筋緊緊的,並不知道是自己只要一走路就會墊起腳尖,接受手術後,腳痛、腳筋緊緊、酸與麻的感覺都不見了。她開心的說,現在能正常走路,心裡很高與,也很感謝李明鍾醫師。問她為是否曾經受過傷,她說只是以前爬樓梯時間跌倒過,覺得沒什麼,就沒有跟家人說,也從沒想到會這麼嚴重。李明鍾醫師說,一般會發生「腰椎盤破裂」大多數是在25歲至30歲間工作勞力大的青年人,或是運動員較常見,而14歲的少女年紀那麼小會發生「腰椎間盤破裂」實在少見。李明鍾醫師說,一般人的脊椎有7塊頸、12塊胸椎、5塊腰椎,共24節,另有5塊骶椎融合成骶骨,4塊尾椎融合而成尾骨、頸椎、胸椎與腰椎,每一塊椎之間皆有一塊軟骨盤,中間是凍膠狀,周圍是較硬的纖維環,形成一個圓形的間盤,稱為椎間盤。若是受到意外衝撞、過度使力或重力擠壓,椎間盤就會破損破裂,而張姓少女是第5腰椎與第1薦椎椎間盤破裂,壓迫到神經,產生酸、麻情形,使得她的姿勢不正確,活動會受到限制。所以,提醒民眾若是椎間盤受傷者,不要大意,最好到醫院檢查,以利找出病因。

年輕婦女性行為不舒服,尿失禁惹禍

年輕婦女性行為不舒服,尿失禁惹禍

日前一名年輕婦女,近期來每1小時就要上廁所,與先生恩愛時也很不舒服,才前往醫院,檢查發現罹患「陰道鬆弛合併膀胱下垂」所引起的尿失禁,經治療後,解決尿失禁問題,並重拾夫妻魚水之歡。童綜合醫院婦產部魏添勇醫師表示,這名33歲的鄭姓婦女,生產過2次,最近常發生漏尿情形,下腹悶悶的痛,分泌物變多,且每1小時就得上廁所,甚至連和先生做愛做的事也備感不舒服,影響著夫妻間的互動,經檢查發現患有「陰道鬆弛合併膀胱下垂」,造成骨盆腔鬆弛,所以只要一用力或咳嗽,就會產生漏尿症狀,也造成了生活上極大的不便。尿失禁有很多不同類型,最常見的是「應力型尿失禁」,約佔所有尿失禁的80%以上,應力性尿失禁通常發生在多產婦與停經後的婦女,主要是因腹壓增加如大聲笑、打噴嚏、咳嗽等,無法控制尿意,產生尿液外漏的情形。治療尿失禁可使用藥物治療、強化骨盆肌肉訓練的凱格爾運動,然二者只能改善症狀並無法根治應力性尿失禁。魏添勇醫師說,「應力性尿失禁」手術治療可運用最新的「陰道無張力吊帶手術」,在陰道與恥骨上緣做三個微小切口,藉由特殊材質的吊帶托住尿道中段,並結合膀胱鏡立即調整吊帶張力,確實做到尿液不外滲,此手術的優點在於傷口小、併發症少,癒後效果良好,多數患者在當天或隔天即可出院。魏添勇醫師指出,一般尿失禁的患者大多是發生在年紀較大的婦女,這名病患僅33歲算是很年輕的病患,可能與個人的生產次數與生產時間長短有所關聯,而尿失禁病人多半合併有不同程度的骨盆鬆弛問題,包括子宮下墜、膀胱脫出、直腸脫出等,因此解決尿失禁關鍵在於須將器官鬆弛疾病一併治療。若是婦女有尿失禁症狀,不要不好意思就醫,應該儘快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忙。

抹片檢查假陰性,小女子擔驚受怕

抹片檢查假陰性,小女子擔驚受怕

傳統的子宮頸抹片檢查,會有10%至40之間的假陰性率,亦即其實是異常,但卻沒被篩檢出來。 主要來自兩大類。一是抹片檢體的問題,第二類則是實驗室判讀的問題。 有些人一提到抹片檢查不良,立刻指責醫師失誤,事實上可能有部份的婦產科醫師不夠用心,或者不知道如何正確採集上皮細胞,不過目前台灣地區有一些防癌抹片是由家庭醫學科醫師或公共衛生護士做的,要提高採取檢體的正確性,這方面的再教育顯然十分重要。另外,健保給付的抹片費用,其實不是只有子宮頸抹片,還包括了內診在內,也就是說做抹片的同時,應該也要做骨盆腔內診,就這一點而言,派護士做抹片似乎並不合適。 然而,也有不少狀況其實不能怪罪醫師,例如子宮頸狹窄的婦女或停經後卻未補充女性荷爾蒙的婦女,不少人的子宮頸都已關門大吉了,不易採到細胞轉化區。也有些婦女事先把陰道沖洗得一乾二淨,有些則是使用了塞劑,有些在前一夜剛剛行房,有些則是白帶很多才想到上婦產科做抹片。總之,這些狀況都可能造成假陰性。 鄭丞傑 醫師表示,也有比較罕見的病例,是因為子宮頸癌長在內子宮頸,甚至是接近子宮體的地方,我就曾遇過一位連做八年抹片都正常的婦女,後來因子宮肌瘤合併出血而手術,才發現原來在內子宮頸口還有個子宮頸癌,已經是第二期了!所幸長在深處的子宮頸癌為數極少,大家也不必太擔心。 至於判讀抹片的問題,近年來醫學界已發展出電腦子宮頸抹片和病毒抹片來做改善。前者是利用電腦的人工智慧,先挑出片子上最不正常的一些細胞來,供細胞病理技術員及醫師進一步檢視,可以大幅度降低失誤率,後者則是找出是否有高致癌性的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亦可補傳統抹片之不足。 除了抹片取樣和判讀可能造成陰性結果之外,其實還有少部分的子宮頸癌是屬於「快速惡化」或「突發性」的,亦即這些患者在過去的三年之中,抹片都正常,卻突然變成侵襲性的子宮頸癌,幸好這樣的病例也不多。 事實上假陰性的片子中,絕大部份都只是低度的上皮細胞病變,要轉變為子宮頸癌還有好多年的時間,因此,只要妳記得每年做一次防癌抹片,被誤掉的機會是很低的。 女性每年請找一個容易記的日子,例如生日、結婚日……,避開月經期及剛過後一、二天內,上婦產科做個「六分鐘護一生」的工作就對了。

女人四十沒子望?-高齡未孕婦女有生機

女人四十沒子望?-高齡未孕婦女有生機

目前在台灣,婦女平均停經年齡是四十九點八歲,不過醫學上認為四十歲以後停經皆屬正常,而的確有一部分婦女在四十二、三歲之前即已進入更年期,甚至也有極少數在三十多歲就停經的,醫學上稱為早發性停經或早發性卵巢衰竭。 無論是那種狀況,一旦進入更年期,懷孕機會驟減。因此,高學歷、高成就的婦女最好把握「生」機,盡可能在廿五到卅五歲之間的黃金年齡懷孕。鄭丞傑 醫師指出,三、四十歲的女性常見子宮內膜異位症和子宮肌腺症,這兩種病的成因都和晚育、少育、不育有關,並且也都引起經痛、不孕、性交痛等狀況。子宮肌瘤在這個年齡層也十分常見,其中也有少部分影響受孕機率。另外,過去的骨盆腔炎如引起輸卵管阻塞,也可導致不孕;至於相對高齡的婦女,卵巢排卵功能當然也不如廿多歲時。 鄭丞傑 醫師表示話雖如此,我們卻不必勸一心想要當媽媽的四十歲以上婦女放棄希望,畢竟科技進步,排卵功能很差的個案,都能借卵生子,即使停經之後,都還有可能再創生機,更何況是不少人在四十多歲仍有規律的月經與排卵。 即使是難纏的子宮內膜異位症和子宮肌腺症,只要還想生育,未必年過四十,就得切除子宮,畢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現在保守性的手術療法,以及各種新藥紛紛推出,為高齡未孕婦女帶來一線生機。 因此,如果妳努力多年,仍可再接再厲,如果妳年近或年過四十,才遇見白馬王子,也一樣可以懷抱「明年生子」的美夢,不過,當然最好能先上婦產科檢查一下生殖機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