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目前「香港腳」逐漸改以口服治療

目前「香港腳」逐漸改以口服治療

一般所稱的「香港腳」,是一種表面的黴菌感染,在美國統計,約五分之一人口有香港腳,在台灣,這個數字可能更高,像這樣一個常見疾病,一般人又有香港腳無法斷根的觀念下,各式各樣民俗療法便應運而生,泡醋大概是最常用的方法,而塗蒜頭、泡尿、泡硫磺、烏梅泡醋也偶有耳聞。這些療法似乎提供了部分改善,但在門診也看了不少因此皮膚潰爛、發炎的病例。強力的角質剝除劑,雖然提供了立即的黴菌去除,但卻是一種危險的療法;而傳統的藥膏,雖然較為溫和,但常有穿透力、殺菌力不足的情形,因此目前對於香港腳的治療,有逐漸改以口服治療的趨勢。香港腳要治癒並不困難,一般口服或外用抗黴菌藥都有效,但復發卻十分常見,治療不完全是部分原因,但重複感染也不容忽視。一些植物精油,如茶樹油,雖然殺菌力不強,但因止癢效果不錯,也有其輔助的效果。【足癬治療容易復發,以下方式,可減少復發】1. 同時治療指甲及家中其它成員2. 襪子以60度水消毒或以消毒水隔夜浸泡3. 持續使用抗菌藥粉及抗菌指甲油

90﹪兒童氣喘與過敏有關係

90﹪兒童氣喘與過敏有關係

根據統計,全世界兒童氣喘的發生率都在增加,每十個兒童就有一個是氣喘兒,除了遺傳外空氣污染是造成氣喘發生率上升的主要因素之ㄧ,而不斷接觸過敏原更是促使小朋友的氣喘發作日益嚴重的主要關鍵。如果您發現孩子有持續或經常復發的咳嗽(尤其於晚間、凌晨時分或運動後出現) 氣喘、呼吸困難或呼吸時發出「咻咻」聲,胸口緊悶、感覺有壓力的情形,就連普通傷風感冒都會引起咳嗽,而且持續許多天,那麼您家中的孩子很有可能罹患了氣喘的疾病,不過,要提醒家長要特別留意的是,孩子不ㄧ定有以上的病徵才算是有氣喘病,有些輕微的患者未必會喘,但是只有咳嗽是唯一相較之下較容易察覺到的症狀。所以如果孩子有持續或經常復發的咳嗽,便需要留意了。近來氣喘的治療在臨床上已經有很大的突破,吸入性的治療也分為很多種不同的形式,目前臨床醫師多半會建議同時使用吸入性類固醇和吸入型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合併療法,以使病人減少攜帶兩種藥物的負擔,據臨床經驗這種相輔相成的合併療法的確能加強氣喘症狀被控制機會,但建議要多思考合併療法的成分,類固醇含量不宜過高,由於每個小朋友的氣喘症狀的嚴重程度不同,建議醫師根據病人症狀嚴重度適當建議病童使用吸入藥劑,提供家長更大的用藥彈性與便利性,就能明顯提升氣喘症狀的控制,也減少藥物過多的吸入造成身體的負擔。隨著孩子的成長與發育,在適當的治療下,兒童氣喘是有良好的控制,只是一般家長都把氣喘當作感冒咳嗽來看待,所以會延誤治療的時機,再加上氣喘反覆的發作,以及家長的忽視下,兒童氣管可能會造成永久性的傷害,這時氣喘的症狀就不容易痊癒。

香煙加重氣喘病發作率

香煙加重氣喘病發作率

抽煙與吸二手煙對有異位性體質的個體(包含抽煙懷孕母體子宮內的胎兒)的異位性疾病的發作及其過敏性炎症反應的持續存在,皆有很強的促進性免疫調節(佐劑)作用。抽煙曾被證實會增加呼吸道黏膜的通透性,因此會促使具有異位性體質的個體對常見的吸入性或職業性過敏原產生致敏現象。故抽煙與吸二手煙皆會增加異位性個體氣喘病發作的發生率,尤其是當病童接觸香煙的時間越長,且其性別為男性時,其受香煙的危害率會更加嚴重。抽煙者與不抽煙者比較時,常見有較高的血清免疫球蛋白E濃度,而吸二手煙者其血清免疫球蛋白E的濃度則介於兩者之間。但當個體停止抽煙後,其血清免疫球蛋白E濃度下降的程度會與其停止抽煙的長短,存在有逆向的相關性。有抽煙母親的異位性體質孩童,通常於出生後幾年內較會有早期發作的氣喘病、較高機率的持續喘鳴發作、較常存在的漿液性中耳炎、使用較多的氣喘病治療藥物、對組織氨激發試驗有較高的氣道過敏度、和發育遲緩且異常的肺部功能。當母親於懷孕期間抽煙時,對其胎兒的產前影響,包括有增加胎兒及新生兒死亡率、降低新生兒的平均出生體重、和可能增加的胎兒流產率。而其所生出的新生兒則常見有臍帶血免疫球蛋白E濃度的升高,及較易於十八個月大前發生異位性的疾病。吸入二手煙亦被文獻報告,對懷孕婦女及其胎兒會有類似的影響。故我們建議於有嬰幼兒及孕婦存在的家庭或場所,應該完全禁止抽煙。

肥皂的時代又回來了!

肥皂的時代又回來了!

厭倦了瓶瓶罐罐?在一片復古、回歸自然的風潮下,肥皂又悄悄的出現在浴室中,而且搖身一變,成為時尚與個人品味的象徵。 今日的肥皂以不同的造型、顏色及香味,逐步搶回了近2、30年來被洗面乳、沐浴乳等合成洗劑所攻佔的市場,任何人走過擺滿這些香皂的展示架,目光都很難不被吸引。 傳說肥皂是在古羅馬動物祭祀時,獸脂經雨水沖刷混合草灰流入泰伯河而自然形成,西元前2800年古巴比倫人則以熱油混草灰自製肥皂 ,在16世紀才開始有肥皂的商業販售。  肥皂歷史 源遠流長 所謂肥皂,是混合動物性的牛油、羊油,或植物性的椰油、棕櫚油、橄欖油以及皂鹼而形成的清潔成分,必定為鹼性,多數做成塊狀。不過不論天然皂鹼或是合成洗劑,其實都可以做成塊狀或是液體狀。 相對而言,現有的合成洗劑,最早是在1946年因應海軍需要而誕生,因為傳統肥皂會形成皂垢,無法在含有鈣、鎂等礦物質的海水中清潔。合成洗劑最早用於清潔物品,在個人衛生使用上,崛起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傳統肥皂的清潔力較強,對於勤於清潔的現代人常過於刺激,而額外添加油脂的肥皂又有洗不乾淨的感覺,更重要的是傳統 肥皂的鹼性,在許多測試中都被發現對於皮膚溼疹者不利,此外維持皮表的弱酸性,有利於角質層正常代謝,可防止青春痘產生。  過度去油 易引起溼疹 傳統肥皂的殺菌及除菌力較強,除垢、去油力較佳,但同時也會洗去皮膚的油脂,引起溼疹惡化及改變皮膚酸鹼度。而合成洗劑可任意調節清潔力以及酸鹼度,又不沾手,似乎更符合個人衛生的要求。 在歷史上,西元一到三世紀的羅馬人是最重視清潔的,遍布的羅馬澡堂就是最佳的見證。之後18世紀英國的清教徒更強調皮膚的清潔是心靈純淨的一部分。在細菌未被發現前,戰時就發現以肥皂清潔傷口可防止感染,因此醫療界也在推廣肥皂的使用。不過在1979年,現代皮膚科學大師Frosch及Kligman提出肥皂刺激試驗,將8%濃度的肥皂 水做貼膚測試,進行刺激度排名後,興起了清潔觀念革命,自此徹底清潔的觀念逐漸為溫合洗淨所取代,不過所謂的溫和也就是清潔力下降,換言之越溫和也就是越洗不淨。  溫和清潔 最恰當 其實對於多數的現代人,溫和的清潔是好的,其實即使不用清潔劑,如果沒有油垢,只用清水也是無妨的,溫和的洗劑也能接受。只有在有皮膚感染時,才建議配合殺菌劑使用。一份調查顯示每25名法國人中有一位幾乎不洗澡,而皮膚科醫師也往往教育溼疹或老年人只用清水洗澡。 肥皂又回來了,而且似乎已全然脫去了傳統給人的刺激感。目前這股回歸肥皂的風潮,主要是由一些標榜環保、自然及植物配方的化妝品業者發動,網路則有不少合成洗劑致癌的不實謠言,使人對天然肥皂愈有好感。 平心而論,合成洗劑因含水量高,必須添加了防腐劑及其他抗氧化成分,的確比不上純天然肥皂本身就有的抗菌能力。但即使添加了植物精華或其他保溼成分,天然肥皂的鹼性對受損皮膚不利的事實也並無法改變。 清潔在現代人心理的需求其實大於生理,洗後的感覺、特別是香味才是多數人選擇的焦點。不過就科學觀點而言,痤瘡患者還是建議用弱酸性合成洗劑,而油性健康肌膚者則不妨以肥皂清潔,至於溼疹、富貴手及皮膚乾糙患者雖然建議使用合成的低刺激性洗劑,不過清水其實也是不錯的選擇。

「溼疹」其實一點也不溼

「溼疹」其實一點也不溼

西醫把一群以小水泡、紅斑、脫屑的皮膚病都歸在「溼疹」家族內,又依其紅腫、水泡程度分為急性、亞急性及慢性。急性期以紅腫、小水泡為主要變化,亞急性期則以潮紅、落屑為主,而慢性的溼疹其實一點也不溼,而是皮膚乾燥變厚產生色素沈澱,一般民間常稱為「牛皮癬」,但民間所指的牛皮癬,也包括乾癬。皮膚病命名的不統一,時常引起患者的困惑,「溼疹」一詞就是最好的例子。一般用法上,「溼疹」就等於「皮膚炎」,前者是英國、歐洲的用法,而後者則在美國普遍使用。蔡呈芳 醫師表示,同一種溼疹可以有不同的命名方式,並不會糊塗,但病人往往在看了不同醫師、得到不同的診斷後,一頭霧水,甚至懷疑到底哪一個診斷才正確。溼疹的成因,大致可分為內因性〈體質性〉及外因性兩大類:內因性溼疹如異位性溼疹、脂漏性溼疹、缺脂性溼疹、鬱積性溼疹、汗犭疹、錢幣狀溼疹及部位掌、蹠溼疹,這些溼疹由於常缺乏明顯病因,往往不易治療,會反覆發病。而另一類的外因性溼疹,如接觸性溼疹、日光性接觸性皮膚炎,則在找出病因,予以避免後即可根除。不過並不是所有皮膚發炎都是溼疹,細菌感染、黴菌感染、病毒感染都可能看來像溼疹,而且上述病症若以溼疹藥物治療,除延誤病情外,也會使病毒惡化。相反的,治療細菌感染的抗生素,常被稱為「消炎藥」,但對溼疹卻並無幫助。

包皮過長,悶熱天氣易產生龜頭包皮炎

包皮過長,悶熱天氣易產生龜頭包皮炎

蔡呈芳 醫師表示,龜頭包皮炎一般發生在包皮過長者,不同的原因,引起的症狀也不相同,以常見刺激引起的情形,多數是在龜頭被包皮覆蓋處、冠狀溝或是包皮內側產生界限不清楚的紅腫、滲液情形,變得溼溼、黏黏的,表面變得較為敏感、刺痛。更嚴重時,就會產生黃色膿液,導致糜爛、潰瘍形成。在多次反覆發作後,有時即使在不發作狀態也會留下一塊隱約浮現的光滑紅斑。如果是念珠菌感染引起者,則病灶處呈現紅色光滑表面周圍有細小薄膜狀脫皮,有時還可看見小膿皰存在。 【導致的成因主要有五類】《外傷》例如性交時的擦傷,或不小心被拉鍊夾傷。《刺激》如前面提到的汗水、尿液、包皮垢,或是未沖乾淨的清潔劑,甚至是清水,在密封情形下,都可能形成刺激的來源。《過敏》一般男性較少在生殖器塗塗抹抹,但卻可能會在性行為時,接觸到女性局部塗抹的藥劑或栓劑而過敏。《感染》最常發生的是念珠菌,在糖尿病患,或是配偶有陰道念珠菌感染時,最易發生。《鏈球菌或是厭氧菌》也有人的發炎是起因於菜花病毒感染。此外,一些皮膚病,如脂漏性皮膚炎、乾癬、梅毒,都常在龜頭處發病。蔡呈芳 醫師建議去除刺激,加強局部清潔是治療的第一步,但已經發炎的皮膚,需要較溫和的清潔成分,且洗後要充分衝去清潔劑。如果病灶表面十分潮溼,可以稀釋的過錳酸鉀,或直接以生理食鹽水浸泡數次,以加速局部乾燥。如果有明顯的感染跡象,則給予口服或外用抗菌藥來加以控制。龜頭包皮炎往往有復發性,平時想辦法將包皮後推,以露出龜頭,注意清潔,避免尿液、清潔劑殘留,如果仍然無效,可能就要靠局部手術切除包皮。男性的念珠菌感染,多半來自異性伴侶潛在的念珠菌陰道炎,此時必須雙方同時治療,才能真正根除。

搞懂美白成分:A酸

搞懂美白成分:A酸

維生素A酸是一個有趣的美白成份。最初是1992年Voorhees報導對solar lentigo有效,之後在1993年Friffiths及1994年報導中,都報告對黑斑患者有效,但觀察期卻長達四十週。維生素A酸在東方人似乎很容易有刺激及脫皮現象,甚至有初期惡化乃至誘發黑斑之報導,因此較少單獨用於黑斑治療,但對於老人斑則效果較佳。蔡呈芳 醫師指出在醫藥界,當使用維生素A酸於美白治療時,最常見的使用方式是採用Kilgman所提出的三合一療法,將維生素A酸,合併對苯二酚,再加上外用類固醇以減少前兩種成份的刺激性,但外用類固醇長期使用所產生的皮膚副作用,卻是值得小心的。維生素A酸治療黑斑的機轉並不清楚,除了影響黑色素細胞分化,也可能會影響黑色素小體的分泌,另外角質細胞因周轉率變快,色素較不易堆積也是可能原因。

鑽耳洞,染髮,都可能發生接觸性皮膚炎

鑽耳洞,染髮,都可能發生接觸性皮膚炎

接觸性皮膚炎可以粗分為過敏性及刺激性兩種,典型的過敏患者,如染髮劑過敏或藥布、中藥膏過敏,會有明顯的紅腫、水泡及癢感,而且每次接觸到同樣物質都會發炎。急性的刺激性皮膚炎,如遇到強酸、強鹼,會立即引發皮膚壞死。至於慢性刺激性皮膚炎,則以皮膚乾燥、落屑、皮膚增厚為主要表現,雖然也會有發紅現象,但腫的現象較輕微,癢感也較不明顯,反而是有刺痛、乾癢的現象。一般接觸性皮膚炎發病的部位局限在接觸到的部位,但嚴重的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卻可以產生全身性的過敏疹,甚至引起淋巴腺腫大,這種情形在醫學上稱為「自體溼疹化」,或稱為ids。最常發生在對中藥布過敏或原本對鎳的過敏,又在鑽耳洞時配戴含鎳耳環者。明顯的接觸性皮膚炎多數患者自己會加以避免,但生活中所接觸的過敏物、刺激物因濃度較低,所以症狀較不明顯,可能只是輕微的發紅、脫皮而已,在反覆接觸後,症狀才逐漸明顯,因此病因常不容易察覺。另外有些過敏原潛藏在食物中,所以食用特定食物後溼疹會惡化,稱為系統性接觸溼疹。有些過敏是很容易發現,例如染髮劑引起的急性溼疹,但往往一些慢性過敏現象,並不易察覺出病因。因為過敏物質,常微量潛伏在日常接觸的物質當中,而一般人往往忽略,臉部雖然較不會直接接觸到許多環境中的過敏原,但這些過敏原卻可透過手部間接傳播〈稱為轉移性接觸性溼疹〉、空氣播散〈如香精〉,甚至是親密愛人間皮膚接觸而導致溼疹〈夫婦溼疹〉,有賴詳細的問診,加上偵探般推理加以診斷,最後再以貼膚試驗,即將懷疑的過敏原密封貼在背上或在患部,或前臂內側塗抹,看是否引起發炎反應來加以確定。治療上首重找出病因,加以避免,而正確的診斷,有賴醫病雙方共同的努力。然而排除過敏原僅是第一步,有些接觸性溼疹,如水泥工的手部溼疹,即使排除了過敏原,或許因皮膚內殘餘的過敏物質,溼疹仍可持續許多年才會痊癒。也有少數幸運患者,即使持續接觸過敏物質,經過數年會自然產生適應性,不再過敏。需要接受貼膚測試的對象如下:慢性手部溼疹、慢性溼疹、使用全身性類固醇者、長期使用類固醇、水泥工或接觸鉻的人、食品製造業、或換工作、醫療訴訟、呈光照分布的溼疹、溼疹化的乾癬。

寶貝出痱子,燕麥粉泡澡刺激少

寶貝出痱子,燕麥粉泡澡刺激少

痱子由淺到深分為四種:【晶狀痱子】發生於新生兒六至七天、曬傷後、高燒後,僅一至二公釐,有如透明小水珠,並不會發紅或發癢,一至二天就自行痊癒,好發於新生兒頭、頸、上半身。【紅痱子】這是一般人最熟悉的痱子。在天熱、出汗、密封情形下最易形成,新生兒第十一至十五天是好發期,四肢彎曲側、脖子、腋下、鼠蹊、頭、前胸,都是好發處。整片皮膚布滿針頭般大小的紅色丘疹,刺癢難耐,摸起來粗粗的有如砂紙般。如果不再出汗,也需要一到二周時間,汗腺重新打通後才會好轉。【膿包性痱子】膿包性痱子是紅痱子發炎較嚴重時的表現,由於發炎細胞湧入皮膚,死亡分解後形成膿包。膿包性痱子本身並非細菌感染,但因搔抓破皮,也可能導致續發性細菌感染,進而形成毛汗孔炎及汗腺膿瘍。【深痱子】反覆痱子發作後,形成汗管於表皮及真皮交界處的阻塞,因阻塞位置較深,因此外觀呈現皮膚色突出,有如雞皮般,疹子可隨溫度變化而改變大小,但局部因汗腺阻塞而排不出汗,可因此導致全身倦怠無力。痱子的治療並無特殊有效方式,減少出汗、穿著寬鬆吸汗衣物、使用痱子膏、減少磨擦是基本的處理。只要不再出汗一、二周內會自行痊癒。蔡呈芳 醫師表示痱子發作時皮膚較為脆弱易受刺激,可給予燕麥粉泡澡,並避免使用一般肥皂。如果有大型膿腫形成,可予以切開排膿,或給予口服抗生素。而在食物方面,蔡呈芳 醫師建議少吃高鹽食物,以減少汗中的鹽含量,但是否真有幫助值得懷疑。另外在六○年代,也流行每天口服維生素C一公克,來治療痱子。

對抗黑斑,從防曬開始

對抗黑斑,從防曬開始

肝斑主要分布方式有三種:分為顏面中央型、蝴蝶斑型及下顎骨型。肝斑之所以得名,與肝氣鬱結無關,有人說是顏色像肝臟,也有人說是肝斑發於顴骨時,外形如同肝臟。肝斑惡化因素包括陽光、懷孕、口服避孕藥、內分泌疾患、化妝品及藥物,尤其以陽光為主,任何肝斑治療,如果不能同時作好防曬,最後都將是枉然的。肝斑治療起於防曬,也終於防曬。肝斑的防曬,是減少日曬,至於選購之防曬品必須防曬係數〈SPF〉大於十五,且同時能防UVA及UVB。治療上,最傳統的是用漂白方式,如外用雙氧水及維生素C。但最有效的,還是一些外用抑制黑色素製造的藥品,如對苯二酚及壬二酸。在化妝品方面,目前廣為人知的果酸,用於黑斑時,多半只是輔助其他有效成分,低濃度單獨使用效果不是很好,且需六周以上。但也有人以高濃度果酸換膚獲得不錯效果。而除了果酸外,維生素C及其衍生物,麴酸〈kojic acid〉及熊果素〈又名捕黑素arbutin〉是美白化妝品中較常用的成分,一般於四至六周見效。麴酸是一種發酵產品,在一九八八年日本即有麴酸化妝品上市,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已有多例接觸性皮膚炎之報導。而熊果素在結構上近似對苯二酚,現有文獻似乎也顯示其作用機轉相近,至於副作用方面,雖未出現赭色症之病例,但高濃度使用下,部分副作用卻與對苯二酚相近。除了上述成分外,一些植物或天然成分也逐漸被使用,如甘草、桑椹萃取物〈mulberry extract〉、菸鹼醯胺,但整體而言,這些成分的效果並不見得特別好。黑斑護理說來不難,只是需要持續治療加上全面的防曬。至於一般所說的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茶、咖啡、辣椒〉、服用鈣質以改善酸性體質、強化肝臟解毒功能,都無明顯的科學根據。其實單單防曬一項,已經不易,除生活規律、舒緩精神壓力,不需再作無謂的限制。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