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執行限醣飲食 能吃和不能吃的食物?

執行限醣飲食 能吃和不能吃的食物?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在《京都名醫的吃到飽減重法》一書中提到,「限醣飲食」醫院臨床實證,成功率達8成以上,還有改善代謝症候群症狀、讓血流暢通、膚質髮質變好、增強自癒力、抗老、減輕過敏性疾病症狀、避免減肥憂鬱症發生等意想不到的效果。限醣飲食並非不吃主食只吃配菜限醣飲食的重點,在於每餐攝取的醣類總量要少於20公克,不過它只是一個標準,不需要每餐斤斤計較,只要避開醣類含量高的食品就可以了。不用餓肚子、方法非常簡單又不用辛苦計算卡路里,因此能夠輕鬆地持續下去。限醣飲食的10大守則:一、魚貝、肉、豆腐、納豆、起司等,主成分為蛋白質及脂質的食品要確實攝取。二、盡量避免攝取醣類,尤其是白色的麵包、白米、麵食以及零食、白砂糖等精製的醣類。三、主食最好是未精製的穀物,像是糙米、全麥麵粉等。四、少喝牛奶、果汁等飲料,最好喝無添加物的豆漿、水、日本煎茶、麥茶、烘焙茶等。五、醣類含量少的蔬菜、海藻、菇類等可適量攝取,水果少量就好。六、要積極攝取橄欖油以及魚油(EPA、DHA),並減少攝取亞麻油酸。七、可以吃美乃滋及奶油,但要是無糖的美乃滋。八、可以喝蒸餾酒(日本燒酒、威士忌、白蘭地等)。但是釀造酒(啤酒、日本清酒等)少喝。九、零食以及下酒菜要以起司、堅果類為主,適量就好,不可以吃糕餅以及水果乾。十、盡量選擇不含化學合成添加物的食品。限醣並不是一口澱粉都不吃!「醣」是所有碳水化合物食物的統稱,包含砂糖,一般不含食物纖維的碳水化合物也是醣類,就連東方人常吃的主食飯、麵也是「醣類」!減醣的基本概念,是從減少「精緻糖」及「精緻澱粉」量開始。「精緻糖」指的是人為煉製的加工糖,像砂糖、冰糖、紅糖、黑糖、高果糖玉米糖漿等,這類精緻糖沒有營養、空有熱量,攝取後很容易導致血糖飆升,促使胰島素大量分泌。胰島素分泌濃度越高,脂肪的代謝力就越差。糖吃多除了容易造成發胖,還易引起蛀牙、成癮、增加老化、造成身體發炎。「精緻澱粉」指的是加工去除麩皮、種皮的澱粉製成的食物,例如:白米飯、白吐司、米粉、麻糬、麵條、湯圓、糕點、餅乾等,特別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導致血糖迅速上升。蜂蜜、糙米、豆類、玉米、南瓜、馬鈴薯等原型澱粉,則可少量食用,但仍需留意分量。

頭髮一直掉!造成頭髮稀疏6個壞習慣

頭髮一直掉!造成頭髮稀疏6個壞習慣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現代女性愈來愈多人煩惱頭髮稀疏。有人頭頂部分頭髮稀疏,也有人年紀輕輕就不停掉髮。過度清洗會造成皮脂腺變大,使正常菌叢平衡失調,因而有許多人會罹患脂漏性皮膚炎,這就是因為使用過多的防腐劑等化學物質。身體的髒汙,可用溫水洗掉。不用擔心若不使用洗髮精頭髮就會黏膩,事實上,頭髮反而會變得健康有光澤。如果想要隨時有美麗的髮型,首先不要在身體上使用有害物質。《專櫃小姐不知道的保養真相!肌斷食計畫》您曾經檢視過家中洗髮精的成分標示嗎?全都是完全看不懂的名詞,如果認真地一個個詳加調查,一定會大吃一驚。除了強效界面活性劑、Paraben等防腐劑,甚至含有疑似致癌性或環境賀爾蒙的成分。洗髮知識正確嗎?造成頭髮稀疏的6個壞習慣你是不是受到大眾傳播的美容資訊影響,有過度清潔傾向,使用錯誤的洗髮方式呢?請確認自己是否有下面的壞習慣。 使用髮雕產品做造型。 一定每天都要洗頭髮。 洗髮時會仔細地按摩頭皮。 使用潤髮乳後,會讓它停留幾分鐘滲透到頭髮裡。 每1~2個月就會染髮。 洗髮後用吹風機吹到完全乾。符合2 項以上的人,你是頭髮稀疏預備軍!如果繼續現在的洗頭方式,最後一定會頭髮稀疏。不僅只對頭髮、頭皮,還對臉部肌膚有不良影響。檢查表自己有打勾的項目,要馬上重新檢討。修護成份僅小分子胺基酸、維生素B5、天然油脂證實有效另外,《濃‧密‧黑權威名醫的癒髮力》提及修護成分,坊間的產品包羅萬種,包括一些:強調可深層修護的胺基酸、讓髮質強韌的何首烏、可生髮的咖啡因,目前除了證明小分子胺基酸有修復作用、維生素B5有保濕作用、天然油脂可以讓頭髮增加光澤之外,其他功效都還尚未被證實,也由於洗髮精僅在頭皮上停留少數幾分鐘,其實效果都有限。

氣喘不一定會喘 常誤以為感冒!

氣喘不一定會喘 常誤以為感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多氣喘患者聽到類固醇就怕,自行去藥房買短效型支氣管擴張劑,過度使用,小心致命!根據全球氣喘倡議組織(GINA)2019年氣喘最新治療指引,不再建議單獨使用短效型支氣管擴張劑(SABA),因僅使用高劑量 SABA會增加急診就醫和死亡率。據最新指引,台中榮民總醫院胸腔內科傅彬貴醫師建議,應以「吸入性類固醇」搭配「長效型氣管擴張劑」作為保養和急救的藥物。氣喘不一定會喘 常誤以為感冒氣喘是一種慢性支氣管、呼吸道疾病,通常由危險因子促發,包含遺傳和環境刺激,造成氣道過敏反應,氣管會收縮,呼吸時可聽見咻咻聲,常以慢性咳嗽、胸悶或夜咳表現,很多人為誤以為是感冒,因此延誤了正確診斷及治療的機會。且氣喘常隨季節變化發生,如秋冬氣溫下降、空氣品質不佳都是誘發因子,傅彬貴醫師強調,大部分患者都不會喘,等到會喘都是急性惡化才發生,平時應控制病情,才不會因氣喘急性惡化來急診就醫。吸入型類固醇治氣喘 正確使用別怕副作用「氣喘不能治癒,但可以控制。」傅彬貴醫師解釋,氣喘治療以吸入性藥物為主,尤其是「吸入性類固醇」搭配「長效型氣管擴張劑」,但很多民眾聽到類固醇就怕,其實類固醇種類繁多,而口服或針劑的全身性類固醇,對全身影響比較大;另一種是局部使用的吸入性類固醇藥物,其劑量較小,與針劑劑量可差10-100倍,對身體影響最小。許多研究顯示,吸入型類固醇可以修復氣喘病患受損的呼吸道上皮細胞,才是對氣喘病最根本的治療。「氣喘患者最好使用吸入性類固醇搭配長效型氣管擴張劑。」醫師強調,吸入性類固醇副作用低,大部分都因使用後沒有漱口,所以有聲音沙啞、黴菌感染等副作用。使用藥物前,先把氣吐乾再吸入藥物,吸入藥物後要憋氣5秒以上,讓藥物在肺部充分發揮作用。如果使用錯誤,可能產生副作用、控制效果變差。全球治療指引大修定 不建議單用短效支氣管擴張劑根據全球氣喘倡議組織(GINA)2019年氣喘治療指引修訂,不再建議單獨使用短效型支氣管擴張劑(SABA),應以吸入性類固醇搭配長效型氣管擴張劑作為保養和急救的藥物。傅彬貴醫師提到,如果不使用吸入性類固醇,只使用短效型支氣管擴張劑(SABA),會增加急診就醫風險和死亡率。大醫院攜手基層診所 雙向轉診建氣喘照護網至於氣喘病患該選擇診所或大醫院?傅彬貴醫師指出,氣喘仍否控制是關鍵,台中榮總與100多家基層診所進行呼吸道疾病雙向轉診合作,當診所醫師懷疑患者有氣喘等呼吸道疾病時,就會轉診至醫學中心重新評估診斷以及調整藥物控制,穩定後再轉回診所。「雙向轉診是患者接收雙主治醫師共照,不僅可以省去在大醫院大排長龍的就診等候時間,也可以在診所得到相同的藥物治療,是比較好的氣喘照顧模式。」傅醫師說,我們與診所合作的個案中,許多肺阻塞和氣喘患者,在基層院所已經開立正確的藥物,但患者控制不好的原因有可能只是用藥方式錯誤。轉來之後,經過評估以及衛教師正確衛教藥物後,就可以改善病情,再迴轉至基層診所照護;也有許多控制不良的患者,經系統性的評估後診斷為嚴重型氣喘患者,由傅醫師幫忙申請生物製劑後,病情獲得大幅的改善及控制。許多診所具有完善照護氣喘病患的能力,建議患者加入雙向轉診照護網絡,嚴重型氣喘則由診所上轉至醫學中心評估。正確使用氣喘藥物、及早使用吸入型類固醇,才不會在天冷或空品不佳時,發生胸悶、喘不過氣的情況,可以大幅減少到大醫院掛急診的機率,與氣喘和平共處,安全的度過寒冷的冬天。(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弱勢兒少餐費僅32元 盼眾募款傳愛

弱勢兒少餐費僅32元 盼眾募款傳愛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11歲小敏來自隔代教養家庭,由曾祖母扶養,現在六年級卻還沒30公斤。曾祖母、姑婆兩位年事已高、健康狀況及體力逐年退化,照顧能力及陪伴時日都憂心。靠社會救濟過日子,家扶轉贈生活物資,或阿祖還能夠走路去菜市場買簡單的青菜,雖家中餐桌上菜色不豐盛,但小敏覺得阿祖料理比學校營養午餐好吃!阿祖擔心其發育不良,青菜、水果都會盡力準備,也叮嚀小敏要吃光光,不浪費。因為信仰,淬鍊小敏有樂觀的態度,勇於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夢想著要趕快賺錢幫助阿祖過好日子。弱勢兒少每餐費用僅32元、70.2%兒少曾餓肚子家扶基金會長期關注貧童成長與健康,為了解扶助兒少飲食及營養資源概況,今年針對小學五年級至國中三年級服務對象,以抽樣調查方式完成《弱勢兒少飲食營養調查》。發現有75.2%弱勢兒少每天都有固定吃三餐,但卻有69.7%未每日攝取蔬菜水果,有54.3%弱勢家庭每戶每月餐食花費未達萬元。若以整體而言,平均每位兒少每餐僅有32元可用。充滿愛與正能量的暖男歌手古曜威擔任《2019無窮世代計畫-傳愛過好年》愛心大使,分享今年年初準備年菜送給弱勢家庭時,得知他們反而期待的是蘿蔔糕等日常食物,讓他驚訝:「原來弱勢家庭的需求是如此簡單」。曾經因收入不多只能吃罐頭度日的他,參與「更好的選擇」短片拍攝,帶領社會大眾從弱勢兒少的視角,看見他們的困境。他感同身受道:「相信我們都有能力,陪伴弱勢孩子做更好的選擇」,呼籲粉絲一同幫助弱勢孩子。家扶基金會籲社會大眾支持募款 在歲末寒冬一起溫暖傳愛!家扶基金會重視兒少營養問題,在生活扶助的基礎上積極推展營養改善的各種方案,包括食物轉贈、營養補充、料理教室、生活營隊等,補充弱勢兒少成長所需營養、或幫助弱勢兒少與家長學習知識及料理技巧。何素秋執行長表示:「家扶基金會從69年弱勢兒少服務中看見,受限於經濟及家庭環境因素,弱勢家庭在飲食上因為各式限制進而影響選擇。我們觀察到弱勢兒少容易有過胖或過瘦的狀況,需要社會大眾一起關注,尤其健康成長是孩子們基本的需求,期待能一起為這空缺補位!」家扶基金會呼籲社會大眾支持《無窮世代計畫》,傳愛過好年募款目標6,000萬,邀請您在歲末寒冬中,一起溫暖傳愛!家扶基金會《無窮世代計劃》http://www.ccf.org.tw/new/endpoverty/※捐款專線:04-22061234※捐款管道:郵政劃撥:戶名/家扶基金會;帳號/00224801(備註「無窮世代」)  家扶官網、LINE Pay、萊爾富Life-ET、OK超商OK GO、遠傳電信語音捐款:591993

高齡孕婦比例破3成!5大守則助順產

高齡孕婦比例破3成!5大守則助順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每位孕媽咪都希望自己能平安度過孕期、順利產下寶寶。超過35歲的產婦,稱為高齡生產。依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國人107年女性生育平均年齡為32.03歲、生育第1胎平均年齡為30.90歲,其中35歲以上者占30.12%。隨著準媽媽年齡升高,妊娠併發症的風險或胎兒低出生體重情形也隨之提升。國民健康署呼籲,高齡孕婦請依孕婦手冊所列時程定期產檢,讓媽媽安全生產,寶寶健康出生。高齡懷孕風險高依107年出生通報統計年報資料,107年出生之新生兒約18萬人,其中生母年齡為35歲以上者,生產低出生體重(低於2,500克)比例達11.65%,較20至34歲的8.84%高,且死產比例為1.56%,較20至34歲的0.99%高。美國婦產科醫學會指出,高齡婦女發生不孕、流產、早產、死產、高血壓、妊娠糖尿病等高危險妊娠合併症的風險增加,且隨著準媽媽年齡升高,胎兒低出生體重、染色體異常或其他先天缺陷的發生率也隨之提升。高齡孕婦5大好孕守則隨著國人平均結婚及初次懷孕年齡逐年上升,懷孕併發症的風險也隨年齡逐漸增加,因此,國民健康署建議高齡孕婦應掌握下列守則:1.要按時產前檢查:目前國民健康署補助每位準媽媽10次產前檢查、1次超音波檢查及第35-37週1次乙型鏈球菌篩檢,另針對孕期重要健康議題(孕期營養、維持母胎安全、孕期心理適應等),於第1、3孕期各提供1次產前衛教指導。準媽媽於懷孕期間,可藉由產前檢查及醫護人員照護,幫助準媽媽順利度過孕產期。2.要認識早產預兆:若出現一小時內6 次以上或10-15 分鐘一次的子宮收縮(休息30 分鐘仍無改善,不一定有疼痛感,但肚子會變硬或有下墜感)、類似月經來時的悶痛感或來之前的脹痛感、子宮與陰道有下墜感或陰道有壓迫感、其他方法無法改善的下背痛、持續不斷的腹瀉或腹部絞痛、陰道水樣、黏液和血液樣分泌物增加或感覺胎動較平常減少一半以上等類似早產徵兆的情形,應儘快就醫才能降低早產風險。3.要做好孕期保健:不論自己吸菸或吸入二手菸,除了可能影響胎兒的神經、消化系統和視力,也會增加自然流產、先天畸形、早產及新生兒低體重的危險性。在懷孕期間,飲酒也可能造成造成流產、胎盤早期剝離和死產,或影響胎兒在子宮內的生長。另懷孕時應避免X 光照射,以減少胎兒畸形的風險,但如有必要(例如:咳嗽超過2 週需安排檢查是否為結核病),可在醫師指示下進行。4.要辨識危險妊娠:當醫師告知您本次懷孕可能是高危險妊娠,需要經由完整的產前檢查,來早期預防懷孕過程可能發生之併發症,並建議在人力及設備較完善的醫療院所生產,如此,母親及嬰兒的安全較可獲得保障。準媽媽們可於衛生福利部網站查詢經政府核准的「高危險妊娠孕產婦及新生兒照護品質中度級、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名單,當您在懷孕過程中出現任何緊急狀況時,這些責任醫院可提供您較完善的緊急醫療照護服務。5.要知道產兆來臨:接近生產期之前,會出現輕鬆感(食慾較好,呼吸較順暢)、落紅或現血、陣痛或腰酸、破水(由陰道流出多量液體)等徵象。若有規則的陣痛(第一胎約7-8 分鐘陣痛一次,第二胎(含)以上產婦規則陣痛即可待產)、破水或其他異常(如產前出血胎動減少等),應儘速直接到產房待產。

懷孕缺鐵 恐導致早產、低出生體重

懷孕缺鐵 恐導致早產、低出生體重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依據國民健康署104-107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我國15-49歲育齡婦女貧血的比率為18.6%(血紅素濃度<12 g/dL視為貧血),其比例已逐年下降(102-105年、103-106年貧血率依序為22.40%、19.54%)。育齡婦女約2成有貧血現象孕媽咪營養充足是寶寶健康成長的重要關鍵!為能傳輸重要的營養素幫助寶寶健康發育,懷孕期間鐵的需求量會較一般成人增加,國民健康署呼籲有懷孕計畫的婦女孕前就應該注意攝取富含鐵質的食物,將身體調整至良好健康狀態,以孕育健康的下一代。懷孕期缺鐵 可能導致胎兒早產、低出生體重女性進入青春期後至更年期前,每月皆會有經血的流失,為出現貧血的高風險族群,貧血症狀包含容易感到疲勞、嗜睡、頭暈、體能衰退、臉色蒼白等,其中最常見的類型即為缺鐵性貧血。若進入懷孕階段,孕媽咪會因生理變化而增加血液量,再加上分娩時的大量出血及哺育母乳導致的鐵質耗損,此時母體對鐵的需求量將會不斷增加。鐵是製造母體及胎兒血紅素的重要元素,若懷孕期間鐵缺乏可能導致胎兒早產、低出生體重,且新生兒出生4個月內所需的鐵質主要來自孕期母體的提供,若未能於懷孕期間儲備足夠的鐵,可能造成寶寶生長發展遲緩。孕前留意鐵攝取4原則 儲備關鍵營養依據國民健康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成年女性每日建議鐵攝取量為15mg,並提供減少貧血的飲食原則如下:1.多吃富含鐵的食物:平時注意食用含鐵量高的食物,例如:海產類(文蛤、章魚、蚵仔等)、肝臟、紅色肉類,但不宜超過每日建議攝取量。2.多吃深色蔬菜:富含鐵質的動物性食物常含有高量脂肪,而深綠色蔬菜的鐵吸收率雖然較低,但亦可作為部分鐵質的來源,例如:莧菜、甜碗豆、紅鳳菜等。3.多吃維生素C:用餐中或餐後一起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當季水果,可促進鐵吸收。4.避免用餐喝茶:茶中的單寧酸會與鐵形成不溶性化合物,減少近50%的鐵質吸收,建議不要於用餐時喝茶類飲料。一般成年女性若出現貧血症狀,建議就醫進行血液檢查;有生育規劃的婦女在懷孕前即需注意營養攝取量,如有需要應洽詢營養師改善飲食,或在醫師處方指導下補充相關補充劑。孕婦產前檢查及營養諮詢服務 預約健康好孕為能瞭解孕媽咪及寶寶的健康狀況,以及早發現異常及早治療,我國提供孕婦免費10次產檢,其中於第1次產檢之血液常規檢查進行血紅素濃度檢驗,並包含2次一對一衛教指導服務,強化準媽咪孕期營養健康識能。民眾如有任何孕前、孕期及產後營養的問題,歡迎撥打孕產婦關懷諮詢專線0800-870-870(國語諧音:抱緊您,抱緊您),將由專業人員解答及主動致電回復,或至「孕產婦關懷網站」(https://mammy.hpa.gov.tw/)查詢孕期照護資訊,歡迎準爸媽們多加利用!

男生做出什麼表現 說明其實他不愛妳

男生做出什麼表現 說明其實他不愛妳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愛情從來不是乞討與施捨,不是種花得花,更不是付出了時間及精力,就能換來那個人的全部注意和愛。很多時候,在愛情裡,那個先愛上對方的人,一定得承受更多──因為喜歡一個人,就賦予了他傷害妳的權力。我想起一個朋友,蔣蔣。她是我大學同學蚊子的女朋友……雖說是女朋友,但又有點奇怪。蚊子總是對她愛理不理的,不回她訊息、不接她電話已成常態,就算蚊子和我們出去吃飯、喝酒,也不會叫上她;有時他們甚至半個月也見不到幾次面,蚊子又總是搞失蹤。某一天,當蔣蔣跟個門神似的杵在教室門口,我們所有人都驚呆了。一見到蚊子,她便不管不顧的衝進教室,連老師都被她弄得一愣一愣的。由於這次事件,大家都知道蚊子有個黏人的女朋友。後來蚊子說,那天中午他什麼也沒吃,看蔣蔣哭得撕心裂肺,說自己那麼對她,她難受啊!換作是我,和男朋友處成這樣,我也會天天梨花帶雨,眼睛裡滿是溼潤的亞熱帶雨林氣候。我問蚊子:「你幹麼不喜歡人家,還霸占著一個好女孩?這豈不是占著茅坑不拉屎嗎?」想不到蚊子有氣無力的回答:「我也不想啊,她都纏著我四、五年了,無論我做什麼,她都要跟我在一起。我不理她,她就奪命連環call;我不找她,她就想盡辦法來找我。」這下輪到我不解了。蚊子說,他們是青梅竹馬,小時候兩家人指過娃娃親(按:男女雙方在年幼時由父母訂下的親事,而此類婚姻是沒有保證的),可他一直把蔣蔣視為妹妹。其實他曾經很努力的想要接受她,因為蔣蔣對他實在太好,好到失去自我。例如她會送他自己親手做的圍巾手套;抄讀書筆記抄到半夜,然後送給他;每天和他道早安、晚安;在他失落時,不斷安慰他,幫他打氣;記錄他說過的每一句特別的話……他感動,也曾想要接受她的愛,可是不行啊!蚊子問我:「妳和真心沒感覺的人在一起,會不會心累啊?」我回:「廢話啊,當然累!」那天,蔣蔣又找不到蚊子了,於是打電話給我:「喵,妳知道蚊子在哪嗎?」「啊,不知道。」我打哈哈,然後她就在電話裡小聲哭了出來。其實我很理解蔣蔣的感受:愛一個人固然無法克制,但愛上一個不愛自己的人,就只能是場悲劇,如同在機場等不到妳要坐的那艘船,在那個地方也等不到載妳的那輛車。他不愛妳,即使妳妝容美好、溫柔體貼、款款動人……他就是看不到。妳送他的糖是不甜的,妳給他的牛奶也不會香醇。妳隔三差五問他「在幹什麼」或者「在哪裡」,這些訊息在他看來,和售屋簡訊、購物網站群發的訊息性質一樣。妳為他花那麼多小心思,他即使不感到厭煩,也不會做出任何回應,就好像妳花光了所有力氣,都得不到他一個心動的眼神。如果說暗戀是一個人的兵荒馬亂,那麼單戀就是兩個人的無聲片場。可是,妳那麼愛他,然後呢?我安慰蔣蔣:「妳是個好女孩,我也知道妳喜歡蚊子,不過妳也應該想想蚊子為什麼會一直躲妳。不怕妳嫌我說話直接,但妳覺得你們真的適合嗎?這就是妳想要的愛情嗎?彼此折磨,彼此牽絆……明知道蚊子沒那麼喜歡妳,又為何拚了命的作踐自己呢?」蔣蔣頓時止住哭聲,靜默了。話筒裡那麼幾十秒的間隔,卻比一個世紀還漫長。過了一會兒,蔣蔣說道:「親愛的,我知道妳把我當朋友。至於妳說的,我也懂,但我就是很喜歡他,不能沒有他……。」「蔣蔣,妳聽我的話,去找一個真正懂妳的人吧。妳很好,錯的不是妳,所以別等他了,他要是愛妳,一定會來找妳。」愛就在一起,不愛就放過自己。當我掛掉蔣蔣的電話,室友的手機剛好傳來莫文蔚的〈他不愛我〉:「他不愛妳,說話的時候不認真,沉默的時候又太用心。」女孩,真的別等了,愛妳的人一定會來找妳;哪怕要搭摩的(按:即摩托車的士〔計程車〕,是以改裝型摩托車作為出租營運的工具車)、搭飛機,甚至翻山越嶺、飄洋過海、天上落刀子,都義無反顧,只要他想跟妳在一起。他會買十八個小時的硬座火車票,只為了向妳解釋那些誤會;他會記得你們在一起所有有意義的日子,只為了告訴妳,他很在乎妳;他會把妳安排在他的未來裡,因為他想要他的未來裡頭,有他愛的妳。信有一首歌叫〈死了都要愛〉,這首歌也說明:對於兩個相愛的人來說,時間、距離都不是問題,問題只有「你們夠不夠愛」。我始終相信,愛妳的人一定會繼續愛妳。無論他愛過多少人,「他愛妳」,是他心裡怎麼抗拒也否定不了的事情。但如果他不愛妳,就算妳感動天、感動地,或是大哭、自殘、天天替他洗衣做飯、日日說早安、夜夜道晚安……讓他知道妳的好,可是對不起,他一樣不愛妳。不愛妳,就會對妳做的一切視若無睹;不愛妳,就不會考慮妳的任何感受;不愛妳,即使妳要走了,他也絕不會說出半句挽留妳的話。有人痛哭流涕的問:「我對他這麼好,他怎麼一點都不領情?真是狠心啊!」答案終究只有一個──因為他對妳沒感覺啊!妳對他發信號,可惜他跟妳處在不同的頻率上,怎麼樣都收不到;妳逆向操作,耍賴、任性、不知輕重,他照樣不喜歡妳;妳傷心欲絕,他也不會慈悲安慰。都說一個蘿蔔一個坑,他就是不喜歡妳,能有什麼辦法?感動不是愛,領情不是愛,可憐妳更不是愛。若他看不見妳所有的愛,那麼在妳眼前,他只是個睜眼的瞎子。「愛妳」不需要理由,「不愛妳」更沒有任何理由。其實他不愛妳,又有什麼關係?命裡有時當珍惜,命裡無時莫強求。他不愛妳,妳還有明媚的自己。每一個女孩都是獨一無二的,每一個女孩都美得無可替代,沒有必要為不愛妳的他變得黯淡和蒼涼。失戀不可怕,分手就放下,生活終歸還是自己的,未來還在手裡閃閃發光。好好的愛自己,一定會有一個人穿過暴風驟雨去擁抱妳,去點亮妳內心最炙熱的感情,去珍惜妳今生前所未有的好──他會愛妳,勝過生命。那個人一定會出現,妳要相信愛,也要相信自己有人愛。雖然有時候,等待的時間有點長,也許他恰好卡在半路,遲到了那麼一下子,但他一定會來。他愛妳,就一定會來找妳。(本文摘自/妳那麼獨立,一定受了不少委屈吧:男人最常使的13種「渣」法。殺不死妳的,會讓妳更強。/任性出版)

老想請長假?!因為你荷爾蒙槽枯竭了

老想請長假?!因為你荷爾蒙槽枯竭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身心承受壓力之後,人體內有個治療專家能去除壓力,而且它能抑制身體所有發炎。這個專家就是由位在腎臟上的腎上腺所分泌出來的抗壓荷爾皮質醇。「就算覺得累,只要睡一覺,隔天仍神清氣爽。」正因為抗壓荷爾蒙充分發揮作用,才消除了身上的疲勞和發炎。荷爾蒙槽的儲藏量因人而異這項功用非常難能可貴,但可惜抗壓荷爾蒙的量是有限的。在這裡,我想先請讀者想像一下用來裝水的槽。雖然人體內並沒有槽,不過抗壓荷爾蒙也有儲藏的地方。為了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向各位說明,我暫且將存放抗壓荷爾蒙的地方,稱之為「荷爾蒙槽」。荷爾蒙槽的容量因人而異。假如某人幾乎每天都在加班,長時間感受到壓力,就會大量消耗抗壓荷爾蒙,於是荷爾蒙槽就沒有餘力幫忙抑制體內其他的發炎;或每天長時間為工作操心的人,很難擺脫疲憊感的狀態,其原因也是荷爾蒙槽枯竭。這是個「荷爾蒙槽枯竭」的時代當然,只要睡眠或休息,荷爾蒙槽就會恢復到某個程度。因為抗壓荷爾蒙會在黎明到睡醒之間大量分泌。但若一起床馬上就出門去公司,我們難免提不起勁且感到有壓力。不只工作,家庭也是如此,當人步入社會越久,便不斷的面臨越來越多問題,如養育幼兒、照顧年邁雙親等。這類的壓力會消耗荷爾蒙槽,因此,就算說現代是「荷爾蒙槽枯竭時代」也不為過。「好想請長假休息……不,現在工作很忙,所以不行……。」要是這樣想,只會累積越來越多的疲累。當心臟和身體其它部位發生問題,或心理生病時,社會中的你我,正被丟進一個龐大的惡性循環當中。2008年,巴西的坎皮納斯大學(University of Campinas)就發表一項研究:憂鬱的人唾液內的抗壓荷爾蒙值很低。由此可以看出,疲勞、抗壓荷爾蒙與憂鬱之間有很大的關聯。接下來,我要介紹除了睡眠以外的解決的方法。因為讓我們產生疲勞的,不只是身心的壓力。錯誤的飲食或日常生活習慣,其實也會導致身體消耗多餘的能量。只要我們改變錯誤的習慣,就能遏止身心的疲勞,抑制荷爾蒙槽的枯竭。(本文摘自/治累:讓身體每天都精神奕奕的最高回復法/大是文化)

如何引導有選擇性緘默孩子開口說話?

如何引導有選擇性緘默孩子開口說話?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面對孩子在學校不說話,我這個當爸媽的,到底能怎麼辦?我不知跟他講了多少次?老師鼓勵他講,同學也在一旁打氣,但他依然不說,我也莫可奈何。」這是許多選擇性緘默家長所面臨的困擾與無奈。只是對當事人來說,要讓自己在教室裡開口,又談何容易。這絕對不是周圍的人,一句肯定、鼓勵,或威脅利誘,就容易讓他開口。避免焦慮如漣漪擴散「說啊,說啊,老師會等你。慢慢說,不要急,不要怕。說錯沒關係,我們慢慢來。」我非常不建議老師在班上使用這種方式,來鼓勵孩子開口。因為,當老師這麼說,這時,眾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當事人身上。讓孩子把注意力全部放在說話這件事情,更顯焦慮。當說話這件事情開始變成是一件過度注意的事,這時,孩子就會非常容易放大他的焦慮,就像拾起一塊大石頭丟進池塘激起的漣漪一樣,不斷地向外擴散。除了水波之外,孩子更顯得緘默。合理的醞釀時間我們先清楚了解,過去孩子開口需要醞釀的時間,大概是多久。每個孩子不盡相同。如果你眼前的孩子,過去需要三分鐘,這時,我們可以很明確地告訴他,三分鐘後,再請他回答。現實是,許多孩子在第一時間如果沒有開口回應,接著在同一個問題上,就很難開口回應。如果是這種情況,或許你可以試著改問孩子不同的問題,再來觀察孩子是否開口。無言的結局,無盡的焦慮我們都急於讓孩子在短時間之內,在教室裡開口說話。但是,我們卻忽略了一件事情,孩子在教室裡,已經長期累積了好幾個月,甚至於好幾年,都很難自在開口說話。一直無法順利開口,這樣的情況,很容易讓當事人以及一旁協助的父母、老師陷入一種困境。我(孩子)無法順利開口說話,我(父母、老師)也無法順利讓你(孩子)開口說話。無言的結局,將讓選擇性緘默的問題,隨著時間惡化下去。「說錯,沒關係。」這樣說,有問題!有時,孩子很怕說錯話,在這種情況下,有些老師為了鼓勵孩子多開口,很容易不時的跟孩子強調:「說錯,沒關係。」但是,我們愈這麼說,反而愈容易讓孩子把注意力聚焦在說錯這件事情上。這種情形,就如同孩子在走平衡木一樣,我們不時提醒他:「摔下來沒關係,再來一次就好。」但是,當我們愈是這麼強調,孩子原本應該專心走在平衡木這件事卻分心了,他轉而將注意力擺放到摔下去這件事。結果,你可以預期,當孩子愈怕摔下去,愈提醒自己不能摔下去,注意力愈不在走平衡木上,結果就真的摔下去了。你愈強調不要急,不要慌,對於選緘兒來說,反而更容易著急,更容易慌。對於容易焦慮的孩子來說,哪壺不開提哪壺,是很容易讓孩子過度把注意力聚焦在負面的訊息上,反而造成反效果。當孩子說錯時,我們的回應,愈是自然愈好,讓孩子降低對於說錯的反應與過度注意。例如,如果孩子說錯了,就只是請他坐下,或是換下一個人回答,或是直接告訴孩子正確的答案。過程中,不要有太明顯的批評、指責、謾罵、糾正,也避免直接告訴孩子:「這答案不對,你再說一次。」與其這麼說,我們倒不如告訴他:「針對這個問題,你可以再想一想,或許你會有新的答案。」先從「非語言的指令」開始與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溝通與互動,先不要馬上期待他立即開口說話,但是,我們可以退而求其次,當我們的話說完了,那他是否可以有所行動。沒錯,先讓孩子願意針對我們的提問有所動作。例如,請孩子在課堂上,協助把今天回家的作業項目抄在黑板上。這件事情,孩子不需要開口,但你可以從孩子的反應來觀察,他本身的焦慮程度。這時,我們先不急著要讓他開口說話,但至少孩子願意和我們互動。讓孩子在一次一次的互動中,慢慢熟悉與我們之間的關係。使用非口語的溝通,是階段性的,讓孩子有機會用行動表達內在的感受,同時,讓周圍的老師與孩子先建立好關係。但是請提醒自己,避免讓孩子最後只依賴非語言的溝通模式,使得他的緘默問題,依然持續存在。不為所動,怎麼辦?如果,你發現他杵在現場,連動都不動,這時,你需要提醒自己,這段時間,先不要期待他開口說話。因為,眼前你遇見的孩子,已經不只是開口說話上的困難,他連非語言的動作反應也卡關了。這時,不要再問他:「你為什麼不抄?」說真的,你愈問他,他愈不會有反應。這時,你可以再將指令說一次。如果孩子依然不為所動,你可以考慮先換其他同學抄寫黑板。教室裡的對話情境該如何和選擇性緘默孩子溝通?特別是在校園裡,也就是這些孩子開口說話最困難的地方。先來說說,盡量避免做的事情。請避免在課堂上,在大庭廣眾面前,直接把孩子叫起來,直接問他問題。因為這樣的場合、這樣的情景,對這類型的孩子來說,其實是處在莫大的壓力源裡。在教室裡,老師可以先選擇旁邊人比較少的時候。一步一步來,試著先從人少的情境開始。先避免讓這些孩子把焦點聚焦在:大家都在等我說話,大家都在看我說話。當這樣的想法被喚起,孩子很自然的又會開始放大焦慮。分享與提問接著,在私底下,我們可以試著和孩子分享自己的一些想法。當然,也不都只是我們在說,畢竟,讓這些孩子願意開口,也是我們最終的目的。雖然,這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醞釀。我們可以在分享的過程中,偶爾拋出一些想法,聽聽看孩子的回應。例如:「你認為呢?」「你覺得呢?」看看孩子,他是點頭、搖頭,或是做出其他的反應。和選緘兒互動,我們從他所擅長的事物開始,會比較容易。讓孩子對於他要回答的事情,他是有把握的,是有能力回應的。或許,孩子的表現可能不符合你的期待,讓你有些挫折。但和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對話,他原本就並不是那麼容易回應你。而你可能會疑惑:「這樣的狀況還要多久?」我必須強調,急不得。但是每一次的成功經驗,都足以燃起這些孩子開口說話的動機。(本文摘自/選擇性緘默症:不說話的孩子/寶瓶文化 )

錯誤的偏執 讓你不停懲罰自己

錯誤的偏執 讓你不停懲罰自己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罪惡感這種情緒會經常攻擊你,讓你無法幸福快樂,因此,日積月累下去,便會形成一種偏見:無論發生什麼事,「都是我不好」。無論出了什麼問題,「啊,搞不好是我害的?」這種感覺便是其中一例,甚至會覺得:「今天下雨也是我害的。」簡直把自己當成瘟神了。這麼一來,就會把自己重視的人事物往外推。例如:遠離心愛的人、重要的朋友、想保護的東西、無可取代的場所等。一旦為罪惡感所縛,你會覺得自己簡直是世界上最十惡不赦的壞蛋、世上最不可原諒的人,就是自己。換句話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比你更不原諒你自己,也沒有人比你更會懲罰你自己。」心理師想對你說:心懷罪惡感,你會把自己當成「瘟神」看待。沒有人比你更猛烈地攻擊你自己。對事不對人,擺脫不必要的自責,讓你無法擺脫罪惡感的思維方式前面提到過,碰到問題時,若覺得:「這是我害的吧?」便是罪惡感作祟的證據,表示存在於你內心深處的自責感藉機浮上檯面。因此,只要療癒罪惡感,就有可能解決問題。不過,有一點你必須特別注意,認為「是我造成的」,自責「都是我不好」、「我必須設法解決」而承擔問題,其實是沒必要的。自責「是我造成的」,與「原因出在我這邊」這種「自我本位」態度完全不同。當你處於被罪惡感操弄的狀態,你就會自責:「全都是我不好,全都是我害的。」而且,即便旁人已經原諒你,罪惡感仍會讓你不斷自責,讓你覺得:「不可能,犯了這種錯的我不可能獲得原諒。」因而永遠無法從罪惡感中解脫出來。換句話說,即便別人已經原諒我們,要是我們不肯原諒自己,就無法擺脫罪惡感。客觀看問題,避開自責陷阱「原因出在我這邊」這種「自我本位」態度,並不是受制於罪惡感,而是客觀地看待自己。亦即,不會怪罪自己。不過,這時候,罪惡感會巧妙地對你展開攻擊,方法之一就是讓別人來指摘你:「是你不好!」「是你害的!」當我們認為「原因出在我這邊」的時候,如果別人主張「那就該由你負起責任」,我們便會不小心掉進罪惡感的陷阱中。而且,即便我們主張:「不對!不是我的錯!只是原因出在我這邊而已!」對方也無法理解吧,搞不好反而惹火對方,讓他以為:「自己做錯事還在硬拗!」這時候,應該誠摯地表達歉意,但展現「不因為罪惡感而自責」的態度,才是以「自我本位」解決問題的正確之道。分寸的拿捏必須恰到好處才行,總之,只要能夠以「自我本位」過生活,你就能將「對事不對人」的態度套用在自己身上了。心理師想對你說:碰到問題時,沒必要出於罪惡感而自責:「是我不好。」只要能夠採取「自我本位」態度,便會思考:「是我做了什麼才發生問題的呢?」不會否定自己,而會正向地面對問題。(本文摘自/擺脫「習慣性自責」的47個練習/采實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