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糖尿病到底要吃什麼才會好?

糖尿病到底要吃什麼才會好?

糖尿病患者如果不注意控制飲食,容易引發急性或慢性併發症,使病情惡化。急性併發症包括低血糖症及高血糖症,嚴重會致命。慢性併發症則包含眼睛、腎臟、神經、心血管疾病等病變。 糖尿病的飲食原則: 飲食控制的目的在有效控制血糖,血脂及血壓,並維持合理體重。患者應遵循與營養師共同協商的飲食計畫,養成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 體重過重或肥胖者,減輕體重應是首要目標,通常減輕5~10%的體重就可以改善葡萄糖的利用,控制病情。患者應和醫師或營養師共同協商一個可以達到,亦可長期維持的「合理體重」。 均衡的攝取各種食物。依據飲食計畫適量攝取主食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類、奶類、肉魚豆蛋類等六大類食物。並瞭解與善用食物代換表。 澱粉豐富的食物(如米麵、甘藷、馬鈴薯、芋頭、玉米等)應列入飲食計劃,並列入主食類代換;節慶應景食品及各式點心(如肉粽、年糕、燒賣、壽司、咖哩餃等),應經由營養師指導食用;甜食應先瞭解糖份含量,並嚴格控制攝取,必要時可使用代糖。過度限制澱粉類食品的攝取是老舊及錯誤的觀念。 糖尿病人宜攝取充足的膳食纖維。未加工的豆類、水果、蔬菜、全穀類等食物可攝取豐富的膳食纖維。 糖尿病人應注意血脂肪的控制,宜避免攝取過量油脂與膽固醇。應少吃油炸、油煎、油炒和油酥,以及豬皮、雞皮等含油脂高的食物。宜多採用燉、烤、燒、清蒸、水煮、涼拌等方式烹調食物。 可選購一些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類(如橄欖油、苦茶油等)作為食用油。 糖尿病人不宜飲酒。三酸甘油酯偏高及血糖控制不良者更應禁酒。如果不得已需飲酒,應列入飲食計劃,並列入脂肪類代換,每日不超過90大卡(約13克酒精量)。 糖尿病人應控制鈉鹽(食鹽與味精)攝取,血壓宜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為佳。 赴宴應酬時,應注意選擇食物的質與量,並避免喝濃湯。 維生素與礦物質和需求量一般人相同,從飲食充足攝取,並遵照指示攝取營養補充劑。應注意維生素B群、抗氧化營養素(如維生素C,E等)及鉻、鎂、鉀等礦物質的充足攝取。攝取全穀類食品,充足的深綠深黃色蔬菜,乳品中添加4公克的酵母,都有助於這些營養素的攝取充足。在什麼情況下,應與營養師協商調整飲食? 懷孕時,哺乳時 生病時 出外旅遊時 額外的運動時 罹患併發症時 其他注意事項: 隨身攜帶方糖或含糖食物,一旦有低血糖症狀(如:冒冷汗、心悸、頭暈、發抖等),立即吃二粒方糖或飲用半杯含糖飲料(如:果汁120 ㏄) 依身體狀況遵醫囑持續地適度運動 。 隨身攜帶糖尿病患者識別卡,註明姓名、地址、電話、用藥情況、主治醫師聯 絡電話,以便處理緊急狀況。 了解使用藥物的名稱、作用、劑量及使用方式,遵照醫囑,切勿自行加、減量或停用。對於用藥的問題,亦可請教專業藥師。應請營養師針對個人的狀況與病情設計飲食計劃,並請營養師把您教會如何去吃。以上僅為基本原則。如遇日常飲食上有任何問題,請隨時請教營養師,或就近利用北醫的營養諮詢門診。

別人的菜單不見得適合你

別人的菜單不見得適合你

為了能在控制血糖前提下,營養師通常會先依照年齡、性別、體型、病情、活動量、消化吸收情況等算出個別所需熱量,再適當分配各類食物比例,便成了:(舉例)晚餐:1碗飯+2兩瘦肉+1碟青菜+1顆柳丁的結果。但別人的菜單不見得適合您,千萬不要以收集偏方的心態,拿來照著吃,諮詢營養師幫您設計符合您本身情況的飲食,才是上策!【糖尿病飲食重點】》飲食定時定量:血糖才不會忽高忽低,無法控制。一般依照個別狀況,1天會設計為3~6餐。 》足夠的纖維質:多選食燕麥等全穀類、未加工豆類、蔬菜等高纖食物併入可食份量中。 》低油飲食:避免肥肉、皮、堅果類、及油酥糕點攝取;多用蒸、煮、烤、滷、涼拌等低油烹調方式以減少油脂食入。 》使用植物油烹調:以橄欖油、紅花子油、大豆油、葵花子油等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油脂烹調,可使血脂肪有較好控制。》低膽固醇:少吃蟹黃、魚蝦卵、內臟類等高膽固醇食物,其中蛋黃每週不超過2~3個。 》清淡調味:減少調味料使用,尤其避免用糖調味(嗜甜食者,可選用代糖—如阿斯巴甜、或醋磺內酯鉀等調味。 》避免飲酒:即使無法避免,也須適量並且切記,不可空腹喝酒,以免低血糖發生。 》利用低熱量食物:如燙青菜、大蕃茄、蒟篛、去油蔬菜湯等,熱量較低,若覺嘴饞,可選用之,對血糖影響較小! 》少吃含糖點心 》維持理想體重:身高(公尺) 5身高(公尺) 522土10% 。(如160公分者---1.651.6522=56, 土10%都為理想體重,即50~62公斤)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 北醫內科醫師群表示,糖尿病人血糖要控制良好,除了確實遵循飲食原則,另2個重要因子為:運動與藥物,惟有飲食、運動、藥物三管齊下,才能延緩,甚至預防併發症發生,而有較好的生活品質!

痛風和高尿酸血症有什麼關係?

痛風和高尿酸血症有什麼關係?

據文獻報告:罹患痛風的機率,隨著血液中尿酸濃度的升高而顯著增加。誘發性痛風的因素有:外傷、飲酒、手術、暴飲暴食、出血、感染、放射線治療、藥物或飢餓等。【痛風患者的飲食原則】1. 維持理想體重,理想體重可以下列公式估算:理想體重(公斤) = 體重 ﹐ 身高2 (公尺2) = 22 ± 10%。若體重超過理想值的10%時,應慢慢減輕,每月以減重1~2公斤為宜;但不宜於急性發病期減輕體重。2. 不過量攝取蛋白質。在正常情形下,每人每天每公斤理想體重以攝取1公克蛋白質為宜。3. 急性病發期間,應儘量選擇普林含量低的食物。非急性病發期,則應力求飲食均衡,並避免食用普林含量過高的食物。3. 烹調時用油要適量。少吃油炸食物,避免經常外食。4. 黃豆及其製品,雖含較高量的普林,但因普林的種類與肉類不同,故於非急性發病期,仍可適量攝取。5. 避免攝食肉湯或肉汁。6. 食慾不佳時,須注意補充含糖液體,以避免身體組織快速分解,誘發痛風。7. 多喝水。8. 避免喝酒(空腹飲酒易飲起急性發作)。9. 避免暴飲暴食。【普林含量高的食物】發芽豆類、黃豆。雞肝、雞腸、鴨肝、豬肝、豬小腸、牛肝等。白鯧魚、鰱魚、虱目魚、吳郭魚、四破魚、白帶魚、烏魚、 吻仔魚、鯊魚、海鰻、沙丁魚等。小管、草蝦、牡蠣、蛤蜊、蚌蛤、干貝等。小魚乾、扁魚乾。豆苗、黃豆芽、蘆筍。紫菜、香菇。肉汁、濃肉湯(汁) 、雞精等。酵母粉。【何謂高尿酸血症】普林是體內遺傳物質上的一種含氮物質,普林可來自於身體自行合成、身體組織的分解及富含核蛋白的食物;普林經由肝臟代謝形成尿酸,最後由腎臟將尿酸排出體外。當男性每100毫升血液中的尿酸值在7毫克以上,女生在6毫克以上時,便稱為高尿酸血症。(由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 北醫內科醫師群 提供)

透視你的憂鬱症指數

透視你的憂鬱症指數

美國全國針灸中藥醫師 - 魏哲彰/湯立嘉 醫師在「常見病茶飲湯方」書中指出,憂鬱症典型表現為:長期的情緒低落進而影響食慾、睡眠、活動力及專注力下降,並有自覺性的擔心自己的精神狀態及難以生存的痛苦。憂鬱症患者心理方面可呈現出長期的悲傷、空虛等情緒,並且逐漸喪失「歡愉」的原動力,對生命失去期望及樂觀,並常有悲觀、落寞的感受,有時也會有自殺、死亡等意念。透過臨床觀察可以發現患者,常表現出下列症狀:1. 心情常處在低落、悲哀,或是空虛的狀態(情緒挫折難以恢復)。2. 不喜歡活動,常表現出疲憊無力,或精神不濟的現象。3. 對周遭事物失去興趣。4. 思考或行為變得遲緩,不喜歡說話,或說話、行動速度變慢(有時呈現躁動)。5. 注意力降低,對事情難以作出判斷、猶豫遲疑。6. 不明原因的疼痛,及各種生理上的不適症狀。7. 食慾明顯變差,或食量突然大增(體重1個月變化超過5﹪)。8. 總是失眠,或是表現為睡眠過多。9. 常感到莫名的不安、焦慮,或常感到沒有價值、無成就感,或罪惡感(自責)。10. 反覆的想到死亡、自殺意圖。※上述各項應先排除藥物、酒精、毒品,及生理、內科疾病等因素。一旦出現上述症狀4項以上(包括4項),並且持續發生超過2週而無改善者,即應積極尋求協助。另一方面,躁鬱症則是歸屬於精神疾病的範圍,為一種情緒障礙疾病。情緒的波動主要可將此類病人分為三期:1. 躁狂期,2. 憂鬱期,3. 躁狂憂鬱交替期。躁鬱症與精神分裂疾病最大的區別在於躁鬱症表現為情緒障礙,而精神分裂屬於思考障礙疾病。躁鬱症的主要症狀為:1. 情緒高亢,過度激動:無法保持安靜(心理及生理上)。2. 異常多話。3. 思緒澎湃,主觀的覺得自我聰慧,點子很多,有過度「自我膨脹」的現象。4. 睡眠的需要性減少,而且不會覺得疲累(自覺睡眠是多餘的而不需要)。5. 注意力無法集中;無法專注完成一件事情就又轉向另一件事。6. 涉及危險性的活動(輕率的性行為、輕易草率的投資、瘋狂購物):部分病人隨即會有後悔的情緒,陷入憂鬱期產生悔不當初、抑鬱、低潮、否定自我等情緒中。(上述症狀至少持續一週。)

找回快樂,擺脫憂鬱症糾纏!

找回快樂,擺脫憂鬱症糾纏!

如何擺脫憂鬱症的糾纏?1. 人際關係:建立信任團體,學習分享各種人生經驗,包括:開刀、離婚、成功或是失敗的事情。2. 重新學習:學習新的事物,可以刺激向上積極的情緒,有助於降低憂鬱症的發生。3. 培養興趣:興趣可以激發主動、專注的意志,轉移不愉快或敏感的情緒,對憂鬱症有正面的幫助。4. 照顧寵物:發自內心的喜歡或親近寵物,對於穩定中樞神經、緩和情緒,有很大的幫助。5. 參與社區義務工作:積極投入義工、志工工作,產生熱情的人際關係並建立自信、成就,都有助於身心健康。憂鬱症/躁鬱症的養生茶飲茯神解鬱湯【材料】:茯神12g、生薑9g、蘇葉6g、厚朴9g、陳皮6g、枳實6g【做法】:加入900ml清水共同煎煮,沸騰後改以小火續煮至一半量,即可熄火,取藥汁待溫飲用。 【功效】:胸悶、喉中異物感、情志不舒、腸胃功能紊亂。 【注意】:孕婦不宜飲用。  中藥的性味功效*茯神:甘淡平,利水濕、健脾、安神。 *生薑:辛微溫,發汗、止嘔、止咳、解毒。(文章部分擷取自-常見病茶飲湯方)

皮膚科醫師就是化粧品的製造者?

皮膚科醫師就是化粧品的製造者?

由於皮膚科醫師對皮膚保養的專業,當產品掛上「dermatologist tested」,也就是「皮膚科醫師測試」時,似乎也代表了產品療效及安全性的保障。然而究竟甚麼是「皮膚科醫師測試」,是作貼膚試驗?患者臨床測試?醫師娘試用?還是醫師本身作為「消費達人」,在媒體上推薦自己使用的產品?其實並無清楚的定義。 傳統上皮膚科醫師是皮膚病患最信賴的諮詢對象,他們協助患者找出最經濟且安全有效的產品,一旦產品使用出現問題,也試圖釐清原因,作為廠商及患者間溝通的管道。但白袍化妝品正在迅速發展,也衝擊到傳統的醫病關係。  美國醫師率先獨創成份配方 白袍化粧品於80年代末期起源於美國,最初是以醫師獨創的成份或配方為賣點,但之後更多產品是直接以醫師白袍形象為訴求。醫師站到第一線,甚至產品直接以醫師姓名作為品牌名稱,因此被稱為白袍化妝品。 皮膚科醫師基於皮膚病治療輔助治療的需要,傳統上都會建議消費者使用適當的清潔、防曬及保溼產品,在導入美容醫學後,介紹手術後持續的居家美白、及抗老產品自然也是順理成章。除了由現有產品中挑選外,基於專業照護的需求,皮膚科醫師也會對廠商提出研發建議,或是直接成為公司的顧問,甚至進一步為產品代言。然而在發現化妝品背後的龐大商機時,自創品牌對醫師而言似乎是最佳的選擇。  皮膚科醫師擅長自己調劑 傳統上皮膚科醫師就是化粧品的製造者,臺灣40歲以上的皮膚科醫師許多都有調劑的經驗,有時也會指導患者自行製造便宜有效的保養品。在台大醫院80年代以前的外用處方集內,醫師配方的品項甚至超過藥廠進藥品項。這些品項目前已漸消失,療效、藥品製造規範及醫藥分業固然是重要原因,但健保核價過低,毫無利潤,以至廠商不願承接生產更是主因。 近年來,新的白袍化妝品在行銷及價格上都有了顯著的不同。我們看到醫師在鎂光燈下,穿著白袍,擺出最佳的姿勢,手中拿著產品,臉上露出如同蒙娜麗莎般的神秘微笑。 從美國到臺灣,白袍化妝品的發展其實也非一路平順,民國80年的臺灣,就有皮膚科醫師集資千萬,但品牌並未成功,1年就黯然拆夥收場。不過10幾年後的今天,國產的白袍化妝品已經站穩腳步。 白袍化粧品的成功,除了行銷外,成份的選擇自然重要。醫師傳統在診間的銷售,由於經過與患者一對一的問診,因此可以更大膽用藥,因此療效較佳,也因而建立起消費者信心。      走入大眾通路優勢已不存在 但一旦走入大眾通路,這樣的優勢就已不存在。細看坊間白袍化妝品成份,其實與一般化妝品很難有所不同,頂多只是使用濃度較高,甚至有些只是就現有市售產品重新包裝,改掛自有品牌。也有白袍化妝品只是標榜使用高價藥性成份,例如在抗老化妝品中使用的生長因子,分子比注射的胰島素還大,在學理上根本不可能在正常皮膚吸收。 皮膚科在許多國家都是最熱門的醫療行業,筆者曾與美國的交換學生閒聊原因,竟然有人是因為羨慕皮膚科醫師不用看病,只要賣化妝品就能賺錢。最大的化妝品業者L’Oreal不久前收購了美國知名醫師品牌SkinCeuticals,而不管美國還是臺灣的連鎖藥局都紛紛與醫師簽約,積極介入此一市場,說明了此一發展趨勢確實是銳不可擋。 由醫師檢驗到醫師推薦,之後則是醫師代言,最後則是由皮膚科醫師直接自創品牌。白袍化妝品雖然為傳統化妝品造成衝擊但也帶來了新的成份及保養觀念,目前似乎對化妝品業者、醫師及患者都有好處。診間直接販售產品,對患者最為方便,多數消費者也能接受,而白袍化妝品所提供的價值也不比傳統化粧品遜色。但白袍化妝品是否能進一步成為主流,還是只是扮演關鍵性的少數,長遠來說取決於產品本身的價值及社會對醫師兼商人的觀感。

藥妝品迷思大解析

藥妝品迷思大解析

近幾年來藥妝品蔚為風潮,不只藥粧店滿街林立,甚至威脅到傳統專櫃品牌的化妝品,不過究竟什麼是藥妝品,恐怕沒人有人說的清楚,事實上目前不只在世界任何國家的法規上不存在藥妝品的分類,在科學上也沒有所謂的藥妝品。勉強來說藥粧品只是通路上的區別。但即使如此,專櫃品牌、大賣廠品牌及藥粧品的銷售管道在台灣也存在著許多重疊之處。一般認為藥妝品一詞,來自英文的Cosmeceutical,結合化妝品及藥品二字而得,意思是具有藥性的化妝品,此字雖於1963年即出現,但真正廣為使用是到1993年後,因果酸類產品之風行,才由美國賓州大學皮膚科教授Kligman再次倡用。在台灣,化妝品立法明顯受到日本的影響,我們的含藥化粧品早期相當於日本的「醫藥品外部」,但藥粧品在台灣的風行,明顯是因為媒體的大量報導、皮膚科醫師的介紹,再加上如康是美、屈臣氏等藥粧店林立的結果。早期的藥粧品通路是依循著先醫院、診所,再到特定門前藥局。經由皮膚科醫師介紹,取得專業形象後再進入一般賣場。但在藥粧店興起後,目前藥粧品的上市已經沒有一定的模式可以依循。單純、有效,提供比專櫃產品更物超所值的化妝品,原本是藥粧品的核心價值。而醫師則將藥粧品作為醫療輔助品來使用,是在廠商、消費者之間中立的第三者。但目前只要是能夠在藥粧店、醫院、診所上架,甚至是以DIY起家的網路商品,只要能加上一些藥效成分,例如維他命C,甚至是植物萃取物,一樣堂而皇之以藥粧形象銷售。藥粧的興起其實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傳統的化妝品業界只在劑型上打轉,講求的是安全溫和及舒適,再經由形象包裝而銷售。在講求效率的今天,自然比不上講求療效的藥粧品。原本化妝品業界對於「藥」字充滿戒心,藥品雖然有效,但藥就是毒的觀念也深植人心,且訴及藥效,可能會觸犯藥事法。因此早先化妝品常刻意強調不含藥性,但在藥粧品儼然成為療效保證的現在,連原本真正的美白藥膏,也以「醫藥級」產品包裝上市,價格則是連翻10倍、百倍。傳統化妝品常被譏為「希望之泉」,只是販售希望。其實受到所謂藥粧品的衝擊,傳統化妝品也開始走向功能性,部分廠商本身就同時有傳統化妝品及藥粧品通路,其他業者也開始走向臨床測試。產品好不好用,其實與是不是藥粧無關。專櫃品牌也有不少好用的商品,而醫院診所的產品也不少是濫竽充數。只要是經由嚴謹的測試,作合理的訴求,價格公道,都是值得推薦的產品。

間皮療法正流行

間皮療法正流行

間皮療法原文是mesotherapie,又譯為中胚層療法、中胚細胞間質療法、美塑療法,意思是把藥品注射到間皮層,也就是中胚層mesoderm。解剖上的中胚層包括真皮、皮下脂肪、肌肉、關節、軟骨、血液。其實將藥物經由局部注射,用於消炎、止痛由來已久,如在皮膚科治療圓禿、慢性溼疹、青春痘、蟹足腫,其他如肌肉痛、關節炎、神經痛的治療也十分常用。藥物是否真由局部注射會達到最佳療效,其實並不一定,蔡呈芳醫師表示多數皮膚病的治療,仍然是以塗抹為主,口服居次。這是綜合考慮療效、便利性及安全性的結果。直接皮內或皮下注射小分子水溶性物質,除非藥物與局部組織或細胞有特殊親和性,如肉毒桿菌素,否則往往藥物迅速進入人體循環,並無法真正達到選擇性局部療效。如果使用大分子物質或油溶性物質,雖然達到延遲吸收,但一旦引發局部發炎反應,或是吸收不均,打在臉上可是會變成王二痲子。還有些人則只是因單純的全臉針刺,引起紅腫丘疹不退。間皮療法已經是全球的流行現象,但在消脂針源起的巴西,政府已宣告並未核准此種用途。許多間皮療法注射所用的藥劑,也並非由合法藥廠所製造,品質堪慮。即使是合法的藥品,如果在台灣未合法登記,也屬於偽藥。間皮療法相對於傳統美容手術,有著相當吸引人的地方,但間皮療法在學理及安全性上,都還存在著許多的未知。

美容危機停、看、聽

美容危機停、看、聽

美容及抗老市場近年來推陳出新,由化妝品、健康食品、到各式機器、注射劑,新的產品多的目不暇給,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要擺脫價格戰,除了提昇品質外,獨特性及誰能掌握市場先機,也就特別重要。許多「率先引進」、「全球首創」、「獨家代理」,的行銷方式履見不鮮,然而在這許多的第一背後,其實也潛藏著許多的危機。3年前開始流行的脈衝光所引起的「斑馬線」,及最近磁波光﹝拉皮機﹞所引發的「烤肉網」,就是明顯的例子。由於醫療資訊的普及化,民眾接觸到各式新的美容訊息,醫療無國界,科技無時差,消費者在這些訊息的洗禮下,要求更新、更好的治療,當然是這波要求「台灣第一」,甚至是「世界第一」,最重要的推手,因此醫師也需要密集的參加各式研討會,學習最新的資訊及引進最新的治療。然而新的不見得就是好的,特別是目前的醫療資訊也有明顯的商品化現象,常是特定廠商或相關從業人員炒作的結果。雖然許多轟動一時的療法,不久就消失無蹤或是乏人問津,但只要能拔得頭籌,搶得先機,至少還是有一波熱錢流入。如何開發新的治療,顯然是維持競爭力的重點,然而多數技術還是要搭配醫材,不管是新的皮膚填充劑,新的保養品,還是懸吊拉皮線、雷射、磁波機。但是已經公開販售的產品往往已失去獨特性,因此有些醫師會由國外攜入國內尚未核准的產品,而有些則是廠商在衛生署查驗登記前,就已經偷偷販售。更「貼心」的廠商,還會優先讓其產品在全球首先在台灣開始銷售,拿台灣當作試金石。能夠率先接觸享受新的醫療,固然是一件好事,然而新的醫療科技往往需要在不斷的重複錯誤中累積經驗,其中也有不少還來不及上市就被淘汰,一味講求台灣優先的結果,就是導致之前提到的「斑馬線」,及「烤肉網」。即使如此,廠商及業者也只是表示是因為初期的機種設計不良,新的機種會加以修正。不只是機器,其實包括注射添充用的人工真皮Cymetra、小分子玻尿酸、間皮療法﹝中胚層療法﹞、懸吊拉皮線,都可能有著同樣的問題。依照規定,原本這些醫療技術或器械、材料,都需要經核准,否則初期只能在醫學中心測試,找出國人最合適的治療方式。但只在醫院或診所中單次使用的產品,其實追查不易,而在各醫療單位追求搶得先機情況下,即使仍未核准,廠商仍然不怕沒有市場。如果為了趕上新醫療發展的速度,或是搶佔先機,其實還情有可原,更糟糕的情形是為了節省成本,明明有合法產品,卻偏要用未經核可的低價產品,那就只能用貪婪來解釋。先前美國爆發的非法肉毒桿菌素中毒事件,就是一個例子。許多百貨公司都會對消費大戶在週年慶前提供優先選購服務,但愛美一族在面對各種美容新療法時,則不應急在一時,還是該多打聽一下所使用的機器或是產品,是否有足夠客觀文獻支持,是否已經被核准上市,或是已經衛生署核准在醫學中心進行人體測試,否則率先作了人形白老鼠,可別後悔莫及。

DIY美容面膜,別亂敷!

DIY美容面膜,別亂敷!

先來杯紅酒,再來些蕃茄、豆腐、蛋黃、葫蘿蔔、混合鮮乳、酵母粉,小黃瓜切片,再擠些檸檬汁,三滴白醋,最後再來一罐原味優格,一顆新鮮葡萄柚,還有一杯綠茶。如果不喜歡葡萄柚,也可以用蘋果或是香蕉。這可不是什麼美容食譜,而是近幾年在台灣頗為流行的美容面膜,將各式食材直接研磨榨汁,敷在臉上。 這股將廚房轉變成化妝品工廠的風潮,究竟有多普遍,由相關的書籍熱賣,及報章、電視的密集報導就不難想見,但在醫學上則是偶爾會見到因DIY面膜不當而因起副作用的個案。一般傳統天然面膜,由於只能發揮部分清潔、保濕的效果,談不上療效,問題也不大,但有些坊間美容師建議的面膜,為了顯現自己的專業並達到特定的療效,會刻意介紹添加一些化工原料,甚至使用市售藥品,以達到如去角質、殺菌、美白、抗老的功效,此時消費者在使用這些面膜後就可能因為不了解本身皮膚狀態,或是調劑不當而引起皮膚的傷害。當然介紹外用蔬果養顏,就如同是使用一般化妝品,並不需要許可證的,但如果是刻意添加外來化學成份就可能成為藥用化粧品,甚至成為藥品。臺灣現行的美容DIY面膜,其實部份是游走在法律邊緣的。將蔬果、食品,運用在美容保養品上,由來已久,較為近代出名的例子則是一家起源於英國的連鎖美容商店,以一連串天然、環保的議題,創辦人在沒有任何化學、醫藥背景下,建立了全球性美容體系,而最近各個傳統的化妝品大廠,也在自然風之下引進了多項以食物內所含植物性抗氧化成分為訴求的產品,例如紅酒、綠茶多酚,或是豆類植物雌激素。這類添加了傳統食材內所擁有成分的化妝品,也稱為營養性化妝品,往往索價不低,也因此自製化妝品也更有了市場及賣點。化妝品的高利潤是眾所皆知,有時產品是貴得沒有道理,然而在學術上所更關注的是究竟產品的療效及安全性是否有保障。雖然許多知名品牌化妝品所添加的成分,其實在產品功效上並無幫助,只是便於宣傳,然而所謂的紅酒、綠茶多酚,或是豆類植物雌激素絕不是單靠直接敷上紅酒、綠茶或是豆腐就能經由皮膚攝取而發揮效果。皮膚不像腸道有足夠的吸收功能及分解酵素,這當中也牽涉了有效成分是否濃度足夠、及是否有效成分必須經由萃取才能分離吸收。以最近的紅酒面膜而言,原本是要利用其中的紅酒多酚,但直接倒在臉上的紅酒,最可能感受到的反而是其中的酒石酸,產生去角質功能,或是單寧酸,產生收斂作用。期待自己擁有最佳的皮膚狀態,不要只是相信一些美容專家或是媒體中的使用者見證。在目前媒體經營困難下,其實這波蔬果、紅酒美容風,其實背後還是有著濃厚的商業動機。未經特殊處理的蔬果食材,外用是很難發揮真正足夠的美容效果。中國菜的美味雖然世界聞名,但把自己的臉上當作菜覘板,出了問題可不是電視上的美容專家,或是蔬果供應商、酒商所會負責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