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孕婦妊娠性皮膚炎的治療方法

孕婦妊娠性皮膚炎的治療方法

懷孕中的皮膚過敏,如:妊娠性濕疹多樣性妊娠疹以及妊娠性水 症,往往令懷孕的媽媽癢得非常的難過,但又不敢就醫,深怕用藥的影響,其實這是不正確的認知。基本上孕婦的皮膚問題可以藉由以下不同的方法來幫忙,使媽媽生活的品質會好一些。臺安醫院皮膚科醫師 沈兆煇建議最簡單的方法,也是最沒有副作用的方法,就算是「冷敷」以半乾的冷毛巾濕敷,一來可以減緩搔癢,二來可以使濕疹性之皮膚發炎逐漸緩和,只要感覺到搔癢就可以濕敷,不限次數。第二個方法就是塗抹痱子膏,每天3~4次如:Calamine Lotion,Sinbaby Lotion等等,可以減輕搔癢,可以使濕潤性皮疹吸乾,因此屬乾燥性脫屑的部位就停止使用。第三,如果擦上了痱子膏還未能有效控制的話,可以選用中等強度的類固醇藥膏(副腎皮質素)局部加強治療,這些都屬於醫師處方用藥,民眾應避免自行選購,必須經由醫師看診確立,才能少量使用,如果對用藥有所疑惑,應主動和主治醫師溝通,以免使用不當,延誤病情。然而,皮膚發疹如果愈趨劇烈,一般外用處方的藥膏是完全無效的,這時候皮膚科專業醫師會按照孕婦當時的整體狀況作出適度的調整,這些整體狀況概括了孕婦當時的身體狀況、妊娠週數、產前檢查報告、胎兒當時的概況、皮膚發疹的程度以及有否傷口發炎或細菌感染等等。只要在不影響胎兒及孕婦的健康情況下,治療的目標是要讓準媽媽的生活品質更好。

扣環金屬低腰褲趕流行,小心皮帶皮膚炎

扣環金屬低腰褲趕流行,小心皮帶皮膚炎

正當流行穿低腰褲繫上一條寬版皮帶,搭配越做越大的皮帶扣環,且不吝鑲上華麗閃亮的金屬珠寶來妝點自己的時刻,近來皮膚科門診卻出現一群「皮帶皮膚炎」的患者!新店耕莘醫院皮膚科醫師 楊志雄表示罹患「皮帶皮膚炎」的原因,肇因於某些人對金屬產生過敏現象毫不自知,同時因穿著低腰褲,造成皮帶金屬扣環不小心接觸到皮膚,才會出現一塊塊紅疹、脫屑的痕跡,由於病灶都在肚臍周圍,就好像皮帶頭留下的「印記」一般,若是反覆發炎,還可能留下難以消除的黑色素沈澱。根據國外對金屬飾品過敏指數分析的醫學研究報告指出,過敏發生率最高者,依序為鎳、鉻、鈷、銀、銅、鈀、鉑(白金),而皮帶金屬扣環的材質,多半是鎳、鉻、鈷等金屬合金或電鍍品,因此產生過敏的機率會比較高;不過,要注意的是,有些金屬材質雖然發生過敏的機率很低,但仍然還是有少數人會出現過敏的現象;日前門診中發現一位喜愛打高爾夫球的中年男性因為聽說配戴時下流行的鈦手環可以減少痠痛,所以跟著大家一起配戴,但其他人戴了都沒事,卻只有他手腕出現一圈紅疹,產生接觸性皮膚炎。像「皮帶皮膚炎」這種接觸金屬飾品所產生的接觸性皮膚炎,通常在接觸後一周內出現,一旦人體的免疫細胞產生第一次過敏後,下次皮膚再接觸同材質飾品時,八至二十四小時內會發生同樣的皮膚炎症狀。其實,如果真的遇到過敏時,可到醫院的皮膚科門診利用貼膚試驗找出過敏金屬,同時在日常生活中盡量避免接觸同類金屬製品,較能防範於未然。當然,最重要的是應及早尋求專科醫師的治療,以免留下發炎後的黑色疤痕而後悔莫及。

潤餅添加去水醋酸Q又蓬鬆,毒性卻較強

潤餅添加去水醋酸Q又蓬鬆,毒性卻較強

清明節即將到來,臺中市衛生局為讓消費大眾能食用安全之應景食品,如潤餅食材、掃墓拜拜用粿類製品等,其抽驗結果已出爐了,共抽驗24件檢驗防腐劑、漂白劑、黃趜毒素,計3件檢出防腐劑-去水醋酸不符規定(標準值:不得檢出),這3件來源廠商皆為開鈴實業有限公司。臺中市衛生局於97年3月10-11日針對本市內超市、大賣場及傳統市場進行清明節應景食品抽驗工作,其抽驗項目包括潤捲皮、豆干絲、紅龜粿等15件產品檢驗防腐劑、豆芽菜7件檢驗漂白劑(二氧化硫)、花生粉2件檢驗黃麴毒素含量。去水醋酸是白色粉末狀、無味的防腐劑,添加後產品更Q、更蓬鬆,但不影響食品風味。由於去水醋酸屬防腐劑中毒性較強的一種,長期過量食入可能傷腎、傷肝,依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規定,只能添加於乳酪、乾酪、奶油及人造奶油中,每公斤食物的用量為零點五公克以下,違反者依食品衛生管理法處新台幣三萬元以上至十五萬元以下罰鍰。清明節是慎終追遠具體表現的節日,民眾習慣在清明節裡吃「潤餅」過節,但油炸過的春捲熱量較高,台中市衛生局特別提醒民眾,潤餅內餡宜多選用蔬菜類食物,烹調時儘量減少油的用量,而糖尿病患者尤其應留意食用份量,因為兩張潤餅皮就等於四分之一碗飯,同時潤餅也應以未油炸過者為優先選擇,以免影響血糖及自身健康。同時亦呼籲民眾購買潤餅皮時,應避免選擇過白、過脆或製售之環境衛生是否良好,選購潤餅之食材亦應注意以天然色澤為宜。

何謂飛蚊症?

何謂飛蚊症?

飛蚊症只是一個通俗名詞,醫學名稱為「玻璃體混濁」。諾貝爾眼科醫師 張朝凱指出當正常清澈的玻璃體液化、發炎或出血以後,形成混濁點,在這時候人就會察覺到其眼前的視野出現點狀、線狀、圓圈或者類似蜘蛛網狀的飄動影像,也有兩種以上形狀合併出現的可能性。這些懸浮物通常在我們眼球停止運動仍會繼續移動,因此有了飛蚊症這個稱呼出現在視野中心,而且較少移動的「飛蚊」會引起比較多的注意及困擾,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工作。在週邊視野出現的「飛蚊」通常會被忽略,它們只是偶而才出現,而且要在特殊眼球位置,或很大的眼球運動才會注意到。通常在強光下或背景亮度均勻的情況下,容易察覺,如閱讀時。造成「飛蚊症」的原因還有因視網膜剝離、破裂所產生的小量眼內出血。其他常見的還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所引起的。

糖尿病的中醫治療

糖尿病的中醫治療

根據衛生署的追蹤,在診所就診的糖尿病患者有三分之一是老人家,即使以最寬鬆的標準檢視,仍有一半以上的患者控制不良。糖尿病控制指標是糖化血色素 (HbA1c),代表患者最近三個月的血糖波動幅度,美國訂為百分之七以下為良好,歐洲則訂為百分之六點五,但在台灣,即使是放寬標準,訂為百分之八以下,仍有超過一半的糖尿病患者不及格,表示血糖控制情形極須改進。此外,歐美將糖尿病合併高血壓的病患,嚴格要求病患應將血壓控制在130/85mmHg以下,因為糖尿病患者合併血壓控制不良,進一步併發糖尿病腎病變的風險,是血壓正常糖尿病患者的二到三倍。糖尿病,中醫古稱為『消渴病』,是以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對胰島素接受力減弱所引起的高血糖狀態,進一步表現為內分泌代謝紊亂性的病症。發病年齡不限,但近年來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所以如何幫助患者維持穩定血糖,進而恢復其自體調節能力更顯重要。傳統中醫將糖尿病依『消渴病』的分類,分為『上消、中消、下消』三大類。一.上消症:飲水多而小便少,水消於上,屬肺燥。二.中消症:食穀多而大便堅,食消於中,屬胃熱。三.下消症:飲水隨飲便下,飲水一斗,小便一斗,小便味甘而白濁,屬腎虛。杏儒中醫診所 蔡醫師指出血糖高,血管內滲透壓增加,促使細胞內水分順著濃度梯度擴散進入血管裏,造成細胞內脫水,造成口渴感。中醫常用處方如:清心蓮子飲、丹溪消渴方、白虎加人參湯、沙參麥冬湯等,滋陰潤肺祛火,可以調節血糖穩定度,解除細胞內脫水現象,進一步改善血糖被利用率而改善糖尿病。血糖高,但細胞卻無法透過胰島素的幫助取得葡萄糖,細胞處在相對飢餓狀態,能量持續耗損,食量增加卻無濟於事。中醫常用處方如:玉女煎、甘露飲、中消黃耆湯、理中湯、香砂六君子湯、參苓白朮散等,益氣養陰化濕潤燥,可以幫助葡萄糖進入細胞內,降低能量損耗,進而解除胰島素的分泌壓力,穩定糖尿病。蔡醫師表示血糖濃度超過180mg/100ml時,腎臟中負責將葡萄糖從尿液再吸收回血液中的攜帶者已飽和,所以開始出現尿糖,滲透壓增加,所以水分隨著葡萄糖從尿液中排泄,造成多尿。中醫常用處方如:六味地黃丸、玉女煎、二至丸、金匱腎氣丸、真武湯、杞菊地黃丸等,滋脾腎化濕濁,可以幫助腎臟的再吸收功能,降低尿糖穩定血糖,進而降低糖化血色素,緩和腎臟負擔。臨床上利用中醫理論辨證論治加上現代醫學辨病論治,可以提高糖尿病治療效果。初診糖尿病患者大部分都控制不好,常可見到飯前血糖300多,甚至到500多還不以為意,或者合併視網膜病變、腎病變、周邊神經病變者亦不在少數。加入中醫治療後皆可控制良好,飯前血糖90~100,糖化血色素穩定在5左右,西藥降血糖藥也逐步減量,甚至連原來只能注射胰島素控制的患者,也可以逐步減低注射劑量。有不少患者經過逐步改善過程後,已經完全不需依賴口服或注射降血糖藥控制了,甚至連中藥也逐漸減量,改用飲食治療,使生活品質提高不少。只要患者能正視糖尿病,配合醫師處方與指示,就可以讓糖尿病患者過得更輕鬆更自在,也使得糖尿病不再是人見人怕的不治之症。

誤以為無病=健康

誤以為無病=健康

49歲的陳先生是知名企業負責人,生活忙碌,平常喜歡打高爾夫球,健診報告中核磁共振、胃鏡、X光、超音波,結果皆顯示器官功能正常,但鐵蛋白指數偏高,顯示身體發炎的指標異常,即使清淡飲食、運動、早睡,症狀也不見改善。不知道自己身體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也讓陳先生慌了手腳,擔心是大病來臨前的徵兆。在與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專業醫療團隊接觸後,透過身體全面性功能分析,發現原來過敏、解毒基因弱及睡眠時會打呼引起的缺氧竟是造成鐵蛋白過高的主因。經由透過飲食控制減低過敏,並適時補充營養素加強解毒功能,搭配口腔肌肉訓練及鼻貼片輔助,調整2週後成功改善睡覺打呼造成缺氧的問題,精神狀況也變佳,半年來鐵蛋白更從500 ng/mL降到300ng/mL (正常是400ng/mL以下)。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從累積14年的健診資料庫中發現:高達8成的受檢者,處於亞健康狀態,雖然健診結果並無太大異常,但日常生活中卻還是會有疲倦、焦慮、壓力、失眠、免疫力下降等困擾產生。你我週遭都有類似陳先生這樣身處於亞健康狀態卻不知如何做好健康管理的例子存在。由於過去的醫學觀念裡多偏重疾病的治療,故健康檢查都只在乎提早幫受檢者找出疾病微兆,卻忘了症狀背後隱含著個人心理、生活習慣等問題。為了打破民眾對無病=健康的迷思,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引入國外風行已久的預防醫學新思維,成立聯欣診所,以「全人觀點」為中心,創新業界推出「Pr FIN個人化健康資產管理VIP專有照護」服務,由「預防、專業、身體功能、整合、營養」五大元素結合,落實平日的健康保養。聯欣診所院長林美秀醫師表示:「健康與每個人基因、目前生理狀況、環境、飲食習慣、生活作息與工作壓力息息相關,故健康檢查應由各種面向去了解每位受檢者「個別化」的問題,而非只是疾病的篩檢。真正的預防醫學目的是不要發生疾病,最好方式就是從前端的健康管理及保養做起,整合個人的所有關係健康的資訊,才能達到健康管理的最佳效果。」聯安預防醫學機構李文雄總經理表示,「夠過聯安及聯欣診所共同合作,可以將健康管理的服務從1日延伸到364天。」由聯安為民眾在1日健診中,發現健康問題,進而透過聯欣提供的364天健康管理服務,從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到生活健康層層把關,替客戶落實全年健康保養。聯安預防醫學機構推出的「Pr FIN個人化健康資產管理VIP專有照護」服務,幫企業經理人及負責人做好健康資產管理,讓他們在事業上全心衝刺,提升自我競爭力。一推出已吸引近2百多名客人詢問,甫成立1個多月以來,已有近40名知名企業經理人及負責人加入。顯見企業經理人及負責人在個人健康管理照護上有極大需求,並有愈來愈多人願意在自己的健康上做投資,預計未來也將帶動醫療服務與個人健康管理新風潮。

拒當毛毛蟲,向毛茸茸的夏天說再見!

拒當毛毛蟲,向毛茸茸的夏天說再見!

夏天到了,包裹在厚重冬衣下的「毛毛蟲」,再也隱藏不住了;為了在夏天可以穿上背心、短褲、迷你裙,已經有一群自稱「毛毛族」的帥哥美女們,正在進行一場擺脫毛手毛腳之苦的除毛大作戰。喬美整形外科診所盧醫師表示,每到春夏交替時期,臨床門診中有關除毛的諮詢,一定會比秋冬季節來得多,常有些患者自行在家裡用鑷子、蜜蠟拔毛,痛得哇哇叫不說,蜜蠟除毛的過程,稍微不小心,還會被燙傷;懊惱的是,過沒多久,毛髮還是會再長出來,而且新生出來的體毛又粗又黑,不僅難看反而造成毛囊炎或毛髮倒插的問題,頻頻來詢問有沒有一勞永逸的方法。  盧醫師指出,毛髮的生命週期,可分為生長期、過渡期、休止期;在生長期階段,毛囊母細胞會從毛乳頭的毛細血管,吸收製造毛髮所必需的養份而不斷成長;到了過渡期,毛髮成長速度會減緩、變慢;到了休止期時,則是成長完全,進而脫落,待另一根新的毛髮再長出來。  就因為毛髮有這樣的週期性,所以在除毛的過程中,如果不是在成長期階段就將毛囊母細胞清除,毛髮還是會再不斷地再長出來,這也是為什麼用鑷子、蜜蠟除毛之後,新生毛髮還是會再長出來的原因。在除毛的方法上,鑷子和蜜蠟都屬傳統、DIY的方式,不斷進步的醫學美容技術,早已發展到可以用熱能來除毛。從雷射到脈衝,最新的方法則是利用改良式脈衝光學技術,使用低溫導光晶體探頭,除毛效果更好之後,也大幅降低雷射過程中,可能引發的灼傷風險。盧醫師表示,雷射除毛是利用雷射產生的熱能,將毛囊母細胞加熱燒除,進而破壞毛髮的再生能力,達到永久除毛的目的;雖然也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對東方人多屬黑色素體質而言,雷射過後反而容易造成反黑、紅腫和灼傷等困擾。而改良式脈衝光學技術的原理,是一種經高科技過濾的多重波長光源,藉由脈衝光子回收系統,將能量回收進到毛囊母細胞,使毛囊中的黑色素吸收光能,產生光熱效應,進而破壞毛囊再生結構,達到除毛的目的。之後再使用低溫導光晶體探頭進行冷卻,多了這道冷卻過程,可以增加治療的舒適度及降低紅腫、灼傷的風險,同時也能避免反黑的副作用。改良式脈衝光學技術的除毛範圍,可運用在腋下、比基尼線、臉部、手臂、大小腿,甚至是男性的鬢毛等任何毛髮過量的部位,每次的治療時間只需10-30分鐘,療程約4-6次。面對炎熱的夏天到時穿起小背心、小短褲,就不再擔心毛毛蟲蠢蠢欲動了,真正可以向毛茸茸的夏天說再見。

暖暖人間四月天,小心防範腸病毒!

暖暖人間四月天,小心防範腸病毒!

依據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監視資料顯示,今年截至3/21止,共計通報疑似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50例,其中21例為確定病例,疫情明顯較前兩年來得嚴重,除了1例為感染伊科病毒第6型的新生兒外,其餘20例均為腸病毒71型引起,並有1例死亡。最近腸病毒定點醫師通報比率持續爬升,疾病管制局預估下月底全台病例數將快速攀高,進入流行期;由於腸病毒71型活動情形自去年下半年即開始上升,且該型病毒最容易導致重症與死亡,衛生局呼籲民眾務必要隨時注意個人、幼兒及學童衛生,以降低感染腸病毒的機會,避免重症的發生,造成家庭的遺憾! 由於腸病毒型別很多,無法得過一次就終身免疫,而且目前並沒有疫苗可以預防(小兒麻痺除外),又可經口、飛沫及接觸等途徑傳染,控制不易,在人與人密切接觸、互動頻繁的處所,如家庭與教保育機構(國小、幼稚園、托兒所、安親班)等地方最容易傳播,故民眾應注意小心預防:1、高危險群:三歲以下小孩要特別小心,因為免疫力較低,且本身無行為自主能力,或無足夠能力管理自身衛生,容易經由大人摟抱、親吻,或與其他孩童遊戲互動時而感染腸病毒。同時感染後有較高比率得到腦炎、類小兒麻痺症候群或肺水腫。2、增強個人之免疫力:注意營養、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及充足睡眠。3、加強個人衛生:正確且勤加洗手(濕、搓、沖、捧、擦),以預防自身感染,及避免藉由接觸傳染給嬰幼兒。4、注意環境衛生:保持環境清潔及通風。5、避免接觸受感染者:避免出入過度擁擠之公共場所,不要與病患(家人或同學)接觸。6、如有疑似腸病毒感染症狀請儘速就醫。7、家中有病患時應注意:(1)小心處理病患之排泄物(糞便、口鼻分泌物),且處理完畢應立即洗手。(2)多補充水分,學童儘量請假在家休息,以避免傳染給同學。(3)對家中之第二個病患要特別小心,其所接受的病毒量往往較高,嚴重程度可能提高。若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要注意觀察患者是否出現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的前兆病徵,請立即前往本市疑似腸病毒重症建議轉診醫院治療(臺中榮民總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 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前述一般神經併發症是發疹二至四天後出現。 ● 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 ● 持續嘔吐。 ● 持續發燒、活動力降低、煩躁不安、意識變化、昏迷、頸部僵硬、肢體麻痺、抽搐、呼吸急促、全身無力、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 另外,在環境消毒方面,由於腸病毒在50℃以上的環境,很快就會失去活性,所以食物經過加熱處理,或將內衣褲浸泡熱水,都可以有效減少腸病毒傳播。我們也可以善用太陽光,將可清洗的物品清洗後接受太陽光的照射,藉由紫外線殺滅病毒。對於常接觸的物體表面(如樓梯扶把)、遊樂設施等也可購買家用漂白水(濃度一般6-7%),以15-20CC漂白水加入5公升水稀釋後做重點消毒。腸病毒雖然可怕,但做好相關的防治措施,確實可減低對小朋友造成的傷害;如果有任何問題,也請不要忘了衛生局及衛生所是隨時守護民眾健康的朋友! 臺中市衛生局防疫諮詢專線:23801151。

春季角結膜炎

春季角結膜炎

又稱春季卡他,是一種反復發作的、季節性、免疫性角結膜病。多在春夏季發作,熱帶地區也可以常年發病。主要發生在20歲以下的青少年,男性多見,常侵犯雙眼。可能是Ⅰ、Ⅳ型超敏反應共同作用的結果。過敏原可能為花粉、微生物、動物羽毛等。症狀主要有眼部奇癢、畏光、流淚、異物感,可有大量的粘液性分泌物。該病分3型:瞼結膜型、角膜緣型和混合型。依靠典型的病史和體征可以確診。也可以取結膜囊分泌物塗片查嗜酸性粒細胞。諾貝爾眼科醫師 張朝凱表示本病具有一定的自限性,主要是對症治療。根據病情程度,可以選擇不同藥物治療。1.) 症狀較輕者,可以單純局部應用抗組胺藥物。2.) 中度症狀者,可以局部應用肥大細胞穩定劑滴眼。3.) 症狀嚴重者,需要局部應用糖皮質激素或環孢素等免疫抑制劑。糖皮質激素最好在急性期短期應用,一般大約1周左右,然後迅速停用,在此同時聯合應用05%環孢素眼藥水。

小痛未理會,大痛跟著來

小痛未理會,大痛跟著來

痛覺是人體正常的感覺之一,當刺激的強度超過所設定的標準,便產生疼痛,藉此提醒我們身體哪裡受壓過度了。扭傷的腳踝、挫傷的手肘,第一個星期因組織傷害而發炎、導致疼痛,目的就是要身體好好休息,不要使用受傷的區域。這種急性疼痛的特徵是「用力就痛,休息就不痛」,待組織修復,發炎消失(一般從幾天到一個月內),疼痛感也跟著撤退。不過,疼痛這位身體的守護者有時工作太認真,一旦被喚起就長駐不走。一開始,周邊的組織發炎,不斷發出疼痛訊號到脊髓區域,相關的疼痛神經細胞經過一段時間刺激,便覺得「事情大條了」,於是忙著在脊髓區域建立疼痛的神經聯結,分泌更多疼痛相關的化學物質,一步步築起疼痛的第二道機制,準備用更長時間的疼痛感來提醒主人,更加注意這一次傷害。豈料,這種善意的努力卻帶給主人無盡的痠痛感,如果疼痛超過三個月,這種內化在中樞神經系統的疼痛結構便已存在,使得疼痛升級為一種中樞化的慢性痛,至於周邊組織是否仍受傷或已康復就不重要了。永和耕莘醫院神經內科醫師 方識欽指出,應在慢性痛的發展期(任何疼痛超過1個月時)便警覺,減少疼痛的傷害來源,多休息,不要忽視持續的小痛,好讓你的中樞疼痛系統感到安心;如果不理小痛,盡責的中樞神經會把它變成大痛。至於已形成的慢性痛,多半不會自行康復,可以使用三環抗憂鬱劑等藥物,將疼痛的聯絡抑制掉,一段時間後,慢性痛的疼痛結構會逐步解散,回復正常狀態。慢性痛的病人很苦,苦的不只是整日酸痛不適、看醫師看到絕望、吃止痛藥吃到胃出血、洗腎,還可能被當成無病呻吟、裝偷懶的精神疾患,所以提醒有此困擾的人,在四處求醫解痛之前,先想想「疼痛的道理」是什麼,免得白忙一場!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