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腹部肥胖,暗藏危機!

腹部肥胖,暗藏危機!

如果您擁有腹部肥胖、高血壓、血糖偏高、高三酸甘油脂及高密度膽固醇過低等症狀中的三項,要小心,您可能已經罹患了「新陳代謝症候群」而不自知!※「腹部肥胖」:對國人來說,男生腰腹圍超過90公分(35.4吋)、女生超過80公分(31.5吋),則算是過胖了!但這樣的標準還是有一些問題,如不同身高的人是否標準應該不一樣呢?不過,目前並沒有將身高列入腰腹圍的考量。無論如何,這樣的一個標準的訂定,主要還是在提醒民眾要注意體重的控制非常重要,而且排在新陳代謝五項症候群之首。※「高血壓」:目前高血壓的標準是世界通用的。只要收縮壓超過130「或是」舒張壓超過85出現,就算是有高血壓。然而有很多學者專家做的研究都說明了並不是只要血壓低過130/90以下就沒有問題,尤其糖尿病患者更是如此。因此若真的有高血壓,千萬不要諱疾忌醫,不肯吃藥。否則日後血壓將血管壁壓到硬化時,再開始治療,就來不及了。※「血糖偏高」:新陳代謝科建議的血糖標準,其實是蠻嚴苛的!尤其近一、兩年來更降到了100 。我們要瞭解到血糖高到126以上才有糖尿病,所以100以上,126以下,可以把它想成「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在這個範圍的人,就已經進入警戒線了!而糖尿病所造成的傷害,也是一般人所耳熟能詳的,主要還是在血管方面的問題。自然也是要多加注意。※「三酸甘油脂偏高」:三酸甘油脂比較像是一個指標:三酸甘油脂高的人,容易有另外的一些相關的異常,造成心血管疾病或是糖尿病的發生。當然,若三酸甘油脂高到數千時,會引起胰臟炎,這又是另外一個併發症了!跟我們目前討論的新陳代謝症候群比較沒有關係。※「高密度膽固醇過低」:膽固醇在體內有分高密度及低密度兩種。所謂的高密度膽固醇,其實就是周邊堵塞心血管且正要回到肝臟去被清理掉的膽固醇,因此可以把它想成血管清道夫!男性在這方面比較吃虧,高密度膽固醇這種好的東西比較少,因此若低於40以下,才算不健康。因為女性的高密度膽固醇較高,因此標準也較高,要低於50以下,才算是不好!新店耕莘醫院內分泌科醫師 裴馰表示以上所談的五項危險因子,只要有了三項,就可以算是「新陳代謝症候群」了,不過,其中最重要的還是體重。因為體型肥胖,尤其是「中廣」型的人,往往會伴隨有其他幾項的危險因子,因此控制體重非常的重要。這五項危險因子是互相相關的,因此當其中一項出現時,往往其他的危險因子會隨之而來。再加上就算只有一種危險因子,也會造成身體上的傷害。

莫名汗流不止,怎麼治?

莫名汗流不止,怎麼治?

人是恆溫的動物,需保持一定的體溫,因此由交感神經控制的體溫調節是生存的必要條件之一。多汗症是病態的排汗異常現象,不應該流汗卻莫名其妙地汗流不止,造成生活上的諸多困擾。多汗的原因可分原發性及繼發性兩種:1.) 原發性多汗佔大多數,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交感神經反射的亢進而引起異常排汗。發生最多的是在手心、腳底及腋窩這些汗腺分佈較多的地方。2.) 繼發性多汗的原因包括身體系統性疾病,如糖尿病、低血糖、甲狀腺疾病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如腦下垂體或下視丘的病變,有時也會引起多汗情形。臺安醫院一般外科醫師 謝家明指出,原發性多汗症有強烈的遺傳傾向,半數病人有家族史,一般人在國小時出現症狀,隨著年齡增長,症狀會愈來愈嚴重,在青少年時期達到高峰,出汗部位以手掌最為厲害,其次是腳底和腋下。 手多汗症的治療原發性手多汗症目前最簡便有效的治療方法為「胸腔鏡交感神經切斷術」手術時間約30分鐘,傷口在腋下約0.5~1公分長,術後疤痕不明顯,其成功率高達97%以上,手術合併症極少,術後在腿部及背部等部位會產生代償性出汗,其出汗程度會因人而異,此屬正常的反應。目前針對手多汗症已有非常有效的外科治療方法,術後因為手多汗症所帶來的困擾會因而減少,甚而不再出現,因此,請儘早接受治療以擺脫這惱人之疾病。

吃出健康,熟記『七字箴言』

吃出健康,熟記『七字箴言』

由於不正常的飲食習慣與生活習慣,讓現代人常為健康問題而煩惱,例如:從飲食中攝取過多脂肪、醣類很容易造成肥胖,進而導致心血管疾病發生。想要擁有健康的人生就要建立健康的飲食觀念,不論家庭飲食或外出用餐都要重視營養均衡及衛生安全。當今外食族日益增加,更需要正確飲食觀念,讓忙祿的現代人更輕鬆的吃出健康的人生。失調的飲食習慣是健康殺手:避免高油、高鹽的烹調方式,可減少心血管疾病罹患率。不偏食,適當攝取;講究衛生,營養加分健康飲食實踐四少一多,健康多多:飲食習慣飲食內容,確實做到少肥肉、少油炸、少醬料、少油湯、多蔬果五個原則。在決定營養補充時,須評估熱量的攝取是否足夠,其次考量到蛋白質的品質與供應量?以下就是一些簡單實用的計算方法。男:(身高(cm)-80)×0.7=體重(kg)。女:(身高(cm)-70)×0.6=體重(kg)天主教聖功醫院營養科醫師 葉欽祺建議,每天從下列六大類基本食物中選吃我們所需要的份量:穀根莖類3~6碗:米飯、麵食、甘藷等主食品,主要是供給醣類和一些蛋白質。奶類1~2杯:牛奶及發酵乳、乳酪等奶製品都含有豐富的鈣質和蛋白質。蛋豆魚肉類4份:蛋、魚、肉、豆腐、豆腐干、豆漿都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蔬菜類3碟:蔬菜主要提供維生素礦物質與纖維。深綠色與深黃紅色的蔬菜,例如:菠菜、甘籃菜、胡蘿蔔、南瓜等所含的維生素礦物質比淺色蔬菜多。水果2個:水果可提供維生素礦物質與纖維。例如:橘子、柳丁、木瓜、芭樂、鳳梨、香蕉等。油脂類2~3湯匙:炒菜用的油及花生、腰果等堅果類可以供給脂肪。攝取食物前先瞭解食物內容,善加均衡搭配,熟記『七字箴言』保您吃的健康又輕鬆自在無負擔。【第一招】營養均衡最重要,食物選擇常變換。【第二招】蔬菜每天吃半斤,五穀加入白米飯。【第三招】為了健康少油脂,適量肉類好習慣。【第四招】自然新鮮享美味,鹽量調味都減半。【第五招】適量主食不會胖,無糖飲料最解渴。【第六招】力行飲食好習慣,健康窈窕非夢事。(參考來源: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耳不聰、走不穩、吃飯會嗆到,小心聽神經瘤作怪!

耳不聰、走不穩、吃飯會嗆到,小心聽神經瘤作怪!

聽聽看這些症狀:「耳鳴、單側耳朵重聽、走路步伐不穩、平衡感變差、吃飯吞嚥老是會嗆到」,如果您覺得這只不過是中老年人共通的問題,可就太大意了,要小心,這有可能是聽神經瘤在作怪。羅東博愛醫院院長、腦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陳幸鴻表示,日前有一位六十多歲的女士,因為甲狀腺肥大接受掃描檢查時,意外發現腦部竟然有一個直徑四點五公分大的聽神經瘤,由於腫瘤就是從聽神經開始發展,造成患者單側聽力受損、伴隨經常性的耳鳴。另外腫瘤壓迫到小腦,導致平衡感變差,行走步伐不穩。再加上腫瘤還壓迫到舌咽神經及迷走神經,因此病人在吞嚥的時候老是會嗆到。由於這位女士的聽神經瘤直徑達四點五公分,若不盡快以手術取出,將導致腦幹功能嚴重受損,於是立即安排住院並於隔日開刀。但也因為腫瘤過大、壓迫多處神經,增加手術的複雜性與困難度,手術從上午八點一直進行到晚上八點長達十二個小時,主刀的陳幸鴻院長寸步不能離開,絲毫不能放鬆,對精神及體力是一大考驗。羅東博愛醫院院長陳幸鴻指出,聽神經瘤是良性腫瘤,初期症狀就是單側耳鳴聽障以及身體平衡感變差,只要能夠及早發現,手術後都是可以痊癒的;若等到吞嚥有問題才就醫,通常腫瘤都己經相當大了,這時不但手術危險性高,而且在開刀時較難以保全被腫瘤嚴重壓迫的顏面神經,術後恐怕會有顏面神經麻痺的問題。因此特別提醒中老年人,若出現單側聽力受損、步伐不穩、吞嚥常嗆到等症狀,切莫以為自己只不過是老了退化了,應該提高警覺,到醫院看耳鼻喉科或神經內科醫師並接受可能需要的核磁檢查。

慣用單手,手部肌肉可能已受傷!

慣用單手,手部肌肉可能已受傷!

有沒有注意到,平時你是怎麼拿東西的?倒開水時是一手拿水壺倒,還是兩手捧水壺,拿書怎麼拿?托盤怎麼拿?不論是重複抽出檔案、鍵入資料、拿滑鼠、建檔,或者是拿較重的書本、湯碗、水壺,甚至是幫小孩洗澡等,通常拿取的方式,都很自然的會用一隻手去拿,以四指及大拇指抓取。臺安醫院復健科醫師 鍾佩珍指出如果長此以往,當使用者發現已經無法從書架上抽出書本或拿東西時,很可能手腕已經高高的腫起來了。這時候,就必須要趕快找復健科醫師,做副木來讓受傷的肌鍵休息,用藥物及復健治療的輔助,例如抓啞鈴、在椅背等圓圓的東西上轉等動作,來訓練伸腕直肌。此外,以後在日常生活中,必須用到大拇指的動作,一次都要用兩隻手一起做,不要只用單手,因為雙手會更有力量。例如拿水壺時,不要用一隻手直接握著水壺的手倒水,最好是一手握水壺的手把,另一手也扶著水壺,以兩手的力量共同分擔水壺的重量,才不會造成傷害。又如書架上的檔案不要放太緊,抽出時不必過於用力;抽取較重的檔案時,最好在一手拉出後,以另一手在檔案底下接住,而不要直接用一手拿下來,以免傷害大拇指及手腕。此外,端盤子時應該用托盤,且手應該平托在托盤底下,而不是用手去抓盤子或托盤;鍵入資料、使用滑鼠等時,每卅分鐘就應該要休息一次;拿太重的東西最好分次拿取或請人幫忙,不要怕麻煩或逞強。這些日常生活上的動作,應該隨時隨地注意可能的傷害。而已經受過傷害,必須使用副木的患者,就一定要好好休息;如果仍不願休息而勉強不當做某些動作,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傷害。因為使用副木,就等於是要強迫患處休息,再不休息,則不但患處要抵抗副木的力量,而且其他未使用副木的部位會受影響而更用力,又造成其他部位的傷害。

耳朵嗡嗡叫,是生病嗎?

耳朵嗡嗡叫,是生病嗎?

一般人對於『耳鳴』這種症狀所知有限。當耳鳴患者身處安靜或密閉場所時,容易發生耳鳴;有人形容聲音是「嗡嗡叫、哼聲、鈴聲、吱吱叫」等,實在令人不堪其擾。根據統計發現,耳鳴的發生率男性高於女性,隨著年紀增加,罹患率也會隨之增高。通常,耳鳴與聽力受損有所關連,在幾近65歲至74歲的男性耳鳴族群,約有12%的聽力會受到影響;其實,在孩童時期也可能會有耳鳴的情況發生,但很少被察覺。新店耕莘醫院藥劑科藥師 彭子安表示,大多數耳鳴發作的病患都認為自己有嚴重的疾病,但耳鳴只是一種鮮少發生的「症狀」而已,由於這種問題的病理成因所知不多,因此侷限了治療成效。其實,有很多原因都會造成耳鳴的現象,臨床上必須找出根本原因予以處置。主要引發耳鳴的因素約可區分為:1.) 外來因素引起:像是噪音所產生的耳聾或是感染,如中耳炎或腦炎等、梅尼爾氏症(一種耳內疾病,伴有暈眩症狀)、頭部發生外傷或腫瘤或服用藥物所引發;最常發生的為水楊酸類藥物(如阿斯匹靈)、非固醇類消炎藥、利尿劑、抗生素以及癌症化學治療藥劑等。2.) 自身因素引發:頸部動脈狹窄、辦膜性心臟病、貧血、耳部鼓膜肌肉痙攣等,有時也可能是牙科方面的問題。提醒您務必在就診時向您的主治醫師詳細敘述自身症狀,如頭暈感、疼痛感等、生活習慣,如長期飲酒的習慣、工作壓力沉重或日夜作息不規律、或失眠等、服用藥物以及曾患有的疾病或頭部外傷;便於醫師安排相關的檢查,以利找出原因對症治療,改善耳鳴的症狀。

現代文明病:乾眼症

現代文明病:乾眼症

眼睛乾澀儼然已成為現代文明病,其中以中、老年人占大多數,尤其是停經後婦女為數更多,不過近年來有乾眼問題的年輕人口快速成長攀升,追究其生活型態,包括使用電腦,長時間上網、看電視,長期配戴隱形眼鏡以及空調環境等,都讓這群年輕族群提早面對「乾眼」困擾!隨著個人體質的不同而異,除了眼睛乾澀外,也伴隨著紅、癢、模糊、畏光、流淚、刺痛、易疲勞、灼熱感、異物感,或出現白色分泌物等症狀,甚至淚流不止,尤其在早起或傍晚時眼睛都會覺得特別乾澀。眼科醫師採用「淚水測試」。正常人5分鐘內淚水分泌量可沾溼試紙達10mm,一旦淚液分泌少於5mm,你可就罹患乾眼症了,治療乾眼症必須找出病因來對症下藥。乾眼症屬於慢性病,不易根治,若不好好追蹤檢查,嚴重可能導致角膜病變影響視力。乾眼症的預防及治療,需要每方面兼顧才能有成效,除了要保持正常生活、充足睡眠和均衡飲食,注意周遭環境及用眼習慣,避免眼睛的發炎及傷害,並多注意給予眼睛補水的動作,養成正確的用眼習慣。諾貝爾眼科醫師 張朝凱表示,緩解眼睛乾澀主要點用人工淚液是最普遍的治療方式,以補充淚水及調理不健康的淚水成分。近來國外醫學界提出「乾眼症診療的新觀點」,乾眼症與眼睛的發炎有著密切的因果關係,治療方法可藉由增加淚液以及保護眼睛,來除去眼睛發炎所造成的傷害。乾眼症除了用人工淚液補充水分外,平時也可以多用熱毛巾熱敷眼部,每天34次,每次10分鐘,若有配戴隱形眼鏡者,可要減少配戴時間了。

預防齒槽骨脊萎縮,立即植牙並非萬靈丹

預防齒槽骨脊萎縮,立即植牙並非萬靈丹

牙科門診,常聽到許多民眾因為疾病或者意外而導致牙齒脫落、甚至必須拔除的狀況,有時候未經過適當處置,造成將來齒槽骨嚴重萎縮,在美觀上或口腔復健的過程中都造成極大的困擾。黃怡豪醫師表示,拔牙後立即植牙的確是一個好方法,不但可以縮短療程,而且可以大致保持牙齒周圍組織及齒槽骨的原本的型態。因為在牙齒拔除後,不出幾個月,齒槽骨脊就會開始萎縮,一年後萎縮量甚至可達60%以上,在這種情況下想植牙就有可能必須擴大手術,事倍而功半。此外,如果拔牙處有根尖感染病灶,或者有嚴重牙周病感染發炎的現象,則不適合採用拔牙後立即植牙的方式復健。然而難道有發炎感染病灶的拔牙位置,就無法保存牙周組織及齒槽骨嗎?黃怡豪醫師解釋說,這樣的狀況就必須採用“牙脊保存術”,以自體骨或人工骨粉配合再生膜,把拔牙後的空缺填補起來,提供支撐效果,防止以後齒槽骨脊萎縮塌陷,效果也相當不錯。拔牙後是否適合立即植牙仍是須要諮詢專業的醫師,並且也可以在無法立即植牙的情況下,做好牙脊的保存,確保將來植牙的“骨本”。

小孩的牙齒怪怪的

小孩的牙齒怪怪的

在牙科門診中,經常聽到媽媽們很憂心的問:「醫師怎麼辦?我們家寶貝怎麼長了兩排怪牙齒,會不會有什麼不好?會不會傷害他呢?」或者是說:「我家寶寶長出的牙齒很怪喲!不是像一般牙齒是平的,反而是上面有三個凸凸的小隆起。要不要考慮把牙齒磨平,不然他可能會不舒服。」像這一類的問題,大概發生的年齡都在五至六歲,小朋友開始長新牙齒的階段。第一顆恆牙的萌出,通常是下顎的第一大臼齒,位置在所有乳牙的最後面。因為位置比較後面不明顯,而且又不會有乳牙脫落,所以常常不知不覺的就長了出來。但在有些情況下,第一顆恆牙的萌出,卻會是出現在下顎正中門牙附近,這時問題可能就會出現了。臺安醫院牙科醫師 陳和錦指出一般而言,恆牙的牙胚向咬合面萌出,可以使乳牙的牙根被吸收。等到恆牙長出口腔內時,乳牙的牙根大概也都被吸收的差不多,所剩無幾了。所以乳牙就會鬆動後自然脫落,恆牙再取代之。可是在某些情況下乳牙排列的比較緊,而且又因為恆牙會比乳牙較大,造成恆牙無法移到唇側,於是就無法直接壓迫到乳牙的牙根。牙根不被吸收,乳牙就不會脫落,恆牙只好由舌側長出。於是小孩子就有兩排牙齒的情形。碰到這種情況,家長也不需太緊張,只要就近找個牙醫師把乳牙拔除,即可解除兩排牙齒的怪現象,順道也可以請牙醫師替寶寶作個口腔衛生檢查及洗牙等清潔維護。但是得請家長須稍微留意一點:小孩子的牙弓(指的是牙齒長出的上、下曲線顎骨)可能比較小或恆牙比較大,在未來也許會有牙齒排列不整齊的趨勢,可能需要考慮安排孩子接受牙齒矯正治療,才能使他有一口整齊又好用的牙齒。這是因為門牙的牙齒有四個生長點,一個在舌側靠近牙齦的地方;三個就在門牙的上面。牙齒的形成是鈣化組織慢慢的堆積而成,所以在生長點的附近會顯得較突起,就如同後面大牙的牙面突起般,也都是生長點所在的位置,是非常正常的。隨著年歲的增長,牙齒自然磨耗,漸漸地突起就便平平的了,不需要找牙醫師提早幫他磨平。再次的提醒您,孩子在長出第一顆牙齒後就應該每半年帶去給牙醫師作定期口腔檢查與學習潔牙的清潔維護。健康的牙齒是帶給孩子健康一生的基石,疏忽不得的。

認識《紫尿袋症後群》

認識《紫尿袋症後群》

一般人的觀念都是「尿液是黃色」的,怎麼會有紫色的尿液呢?其實,紫色的尿液不是常見的現象,這是因為慢性病患因疾病的關係,需要使用到導尿管,而使得流到尿袋的尿液呈現紫色的顏色,所以稱之為「紫尿袋症後群」。新店耕莘醫院家醫科醫師 廖俊凱表示紫尿袋症候群是一個少見的現象,1978年首次於國際著名雜誌發表。這些病人常患有腸胃方面的問題(如便秘)及容易有泌尿道感染的情況。臨床上,病人可能無明顯的不適 (如發燒、疲勞、食慾下降等)。現行的醫學研究中也證實了這一點,有學者在長期照護機構中,探討具有插導尿管的157位慢性病病患,進行紫尿袋症候群的研究。其中,常見的疾病有腦中風、糖尿病、失智症等,有13位被診斷出具有紫尿症,這幾位病患皆有便秘的問題,而必須依賴灌腸或借助口服軟便劑來排便,尿液檢查結果為pH值大於7.0 ( 正常範圍pH值5-7、小於7為酸性、大於7為鹼性 ),尿液細菌培養則為前面提到的菌種。紫尿袋症候群通常發生在女性的機率大於男性,而且如果有慢性疾病及需長期臥床、患有慢性便秘的腸道機能障礙、須長期放置導尿管、常患有泌尿道發炎的現象、尿液呈鹼性…等病換,也常常會出現紫尿袋症後群。如何來預防紫尿袋症後群的發生?9首先,必須常注意病患具有尿道插管的尿袋顏色;其次,平時要攝取大量的維他命C來維持酸性的尿液,同時改善腸道環境,如攝取益生菌、加強腹部按摩等及多攝取水份;此外,經常更換尿管及尿袋、保持皮膚及生殖器官的清潔,加強照顧者及家屬的衛生教育,才能有效避免紫尿袋症後群的發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