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認識頭頸部腫瘤的危險因子

認識頭頸部腫瘤的危險因子

頭頸部腫瘤包括了鎖骨以上(除了腦部以外)耳、鼻、鼻竇、口腔、鼻咽、口咽、下咽、喉、唾液腺、甲狀腺、神經、血管、肌肉、皮膚、軟組織等之所有腫瘤。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公佈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台灣地區最近十五年頭頸部癌病例數增加了一倍,其中口腔癌與鼻咽癌位於前十大癌症內,而下咽癌又因為不易早期發現,五年內死亡率更高達八成以上,此外像頭頸部腫瘤中如口腔癌,是每天吃東西一定會動到和刺激到的地方,甚至張開口也可以看到的病變,卻仍舊讓許多的患者忽略而延誤了,這也是讓口腔癌的死亡率從十幾年前的十名外,爬升到男性的第四名的原因之一。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劉耿僚表示,常見的頭頸部腫瘤症狀包括:頸部腫塊、血痰與流鼻血或鼻塞、咽喉異物感、吞嚥困難、吞嚥疼痛或口腔腫塊潰瘍久治不癒、聲音沙啞、呼吸困難以及其他如莫名之體重減輕,食慾不振等。一般而言,嚼檳榔、抽菸、喝酒、蛀牙、口腔衛生不佳是明顯的危險因素,但是特定的病菌感染、環境污染、個人體質、營養狀況與家族病史也都是頭頸部腫瘤的危險因子,所以任何人都大意不得。劉耿僚醫師提醒民眾,當有上述的症狀而且經過藥物治療卻效果不佳時,即應進一步到耳鼻喉科門診作更詳細的檢查,例如鼻咽或咽喉內視鏡、X光、超音波、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穿刺或切片等等,因為癌症的治療最重要的是「儘早發現與及時治療」,以免轉移擴散而成為所謂的末期癌症。醫師劉耿僚強調,不論是診斷或治療,都應尋求專業的醫療團隊,切勿於初步診斷之後迷信尋求偏方,若錯失儘早治療的時機,恐怖再回到醫院時已經是末期了,所以即使是小小的頸部腫塊,或是不易痊癒的嘴巴破喉嚨痛,建議儘早就醫由專業醫師詳細診察已確立病灶。

一歲寶寶的營養是成長的關鍵

一歲寶寶的營養是成長的關鍵

當爸爸媽媽問到寶寶是否需要補充維他命時,我們要先了解一個正常寶寶每天所需的營養素的質與量,再看看從母乳或配方奶當中提供的營養素成分與含量,更重要的是副食品的添加質量是否足夠,最後再來評估維他命在嬰幼兒成長所扮演的角色,這樣一來,自然可以了解寶寶在什麼情況下是需要或不需要補充維他命,補充過多是否會造成反效果或副作用。臺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方旭彬指出,一歲是寶寶營養的一個重要分水嶺,人類是哺乳動物,此時從哺乳期逐漸進入雜食階段;一歲以前嬰兒的營養主要來源,應該以母乳或合格的嬰兒配方奶(不是鮮牛奶)為主,四到六個月以後,開始適度並逐步添加奶以外的副食品,這時候胰臟功能已經成熟,此時體重也大約達到出生體重的兩倍(約六至七公斤),而每天的總奶量大概也達到1000西西(有時可能還無法達到這麼多的量),而嬰兒平均長第一顆牙齒的年齡也是六個月,這時候通常無法再增加寶寶的喝奶量,也意味著可以開始添加副食品,以補充營養和熱量,持續嬰兒的成長,並進一步逐漸訓練寶寶咀嚼的功能。方旭彬醫師對此進一步詳細說明,直到寶寶滿週歲,奶量可能會維持或稍減,但是如果副食品添加得宜,生長曲線都保持在正常範圍,且發育也都正常(如七個月大會坐、八個月大會爬),則不必擔心。到了週歲以後的幼兒,奶類已成點心,早晚一次即可,也不一定要喝成長奶粉,全脂鮮奶、優酪乳、或乳酪也都是很好的鈣質和維他命B群的營養來源,這時的寶寶可以和大人一起在餐桌上進食,從蛋奶魚肉蔬果五穀米麵等各類食物均衡攝取營養,並學習自己進食和餐桌禮儀,所謂一歲定終身,也意味著父母如果在這個階段可以養成寶寶好的飲食習慣,將決定終身的飲食傾向,很多偏食、體過輕或過重及便秘的小朋友,都是這個階段沒有注意而後造成的,不可不慎。根據一個針對超過8000人以上的大規模研究調查發現:在出生後前六個月內使用多重維他命的黑人嬰兒長大發生氣喘的機率增加;對於餵哺嬰兒配方的嬰而若在早期使用多重維他命發生食物過敏的危險性也增加;在晚期(三歲)使用綜合維他命的幼兒,不論嬰兒時期餵哺母乳或嬰兒配方,他們發生食物過敏的機會也明顯增加。由此可見補充過多維他命,可能會有不良的後果產生。最後,方旭彬醫師表示,以現有台灣嬰幼兒營養的狀況多屬過剩,小朋友大多不須再額外補充維他命。很多爸媽擔心小朋友長得不夠好,常問醫生是不是要買什麼牌子的奶粉,需不需要再添加維他命、鈣粉、乳酸菌、或其他營養劑在牛奶當中,可能忘記了最根本的營養,就是在適當的階段,吃是適當而均衡的食物,過與不及都可能危害身體健康。如果評估嬰幼兒真有偏食情形或已有病狀,也要請教醫師慎選維他命,且別忘了加強小朋友正常的飲食。

如何判斷小孩有無「過動兒」症狀

如何判斷小孩有無「過動兒」症狀

日前藝人李明依,透露其實她的兒子小威力也是「過動兒」患者後,再度讓大家對於「過動症」的教養引起關注。一般來說,過動的小孩常在幼兒與學步期就被家長認為淘氣、外向、活動量大且好奇,並常因此而受傷或者與其他小孩衝突;通常自幼稚園開始因為無法配合團體生活的規則如插隊、隨意拿他人物品、隨意走動與不聽從老師指揮等,但真正會接受診斷與治療通常起自於「學齡期」,因為從國小開始「團體生活的約束」對於這些坐不住、容易分心與忘東忘西的孩子,相對於其他小孩是一項嚴格的挑戰。為恭紀念醫院精神科陳建良醫師指出,過動與注意力缺失主要有以下三大症狀:(一)活動量過大、坐不住等,主要是控制不了自己。(二)注意力不易集中,比其他正常小孩的注意力短很多,通常不到十分鐘就無法集中注意力,而一般小孩可達三十分鐘以上。(三)衝動,通常表現為欠缺多方面的思考而行動,容易受外界刺激所影響,通常容易粗心犯錯、情緒容易暴怒、易與同學起衝突等。目前在學齡兒童中有3%~9%患過動症,男童罹患比率為女童的3~4倍。但並非調皮的孩子就是過動兒。要判斷孩子是否為過動兒的標準,不在量的多寡,而在孩子是否自己能控制行為,臨床上分成三種型態,單純過動與衝動、單純注意力缺失與合併過動、衝動與注意力缺失。如果一但發現自己的孩子是過動兒,又該如何應對呢?陳建良醫師表示,學齡前的兒童一般並不建議用藥,先以行為治療來處理。一般是進入小學之後才開始用藥,直到青春前期會開始評估停藥的可能性,因為一般來說青春期的過動兒活動量過大的情形會先改善,但大約有四成到六成的患童會有持續的注意力不集中與易衝動犯錯的情形,會建議屆時由於患童的認知發展足以瞭解自己的缺陷,待觀察自己的情形與自我調適後若仍不足,則可繼續服藥用藥。但藥物只能緩解但不能治癒過動症,所以要確定用藥的目的與要改善的症狀,例如:為何如不專心、坐不住、作業無法按時完成、衝動與人際關係衝突等,以便觀察藥物的效果,一般來說80%以上的患童在服藥後會主觀感覺比較安靜、注意力比較集中、學習較有信心與同學的關係也改善等。陳醫師強調,過動症的治療除了藥物之外,家長與老師的協助相當重要,配合行為修正的技術,加強與多鼓勵其正面行為以減少挫折與自卑感,因為此對於小孩未來的人格發展有很重要的影響,若有相關的問題最好還是至醫院詢問專業的醫師。【過動症常見症狀】‧注意力障礙:注意力不集中,易受外界干擾,無法專心完成學業與遊戲,不能專心聽玩別人說話。‧衝動行為:未思考便行動,不遵守團體規則,處理事情沒有組織。‧情緒障礙:約有五成以上合併有情緒症狀,學習成就低,人際關係不佳,常造成負面的情緒發展與憂鬱的症狀,低自尊心,加上又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逐漸會變的不聽話與固執。‧品行障礙與人格偏差發展:五成合併有偷竊、說謊、打架、不守規矩等行為,嚴重者發展成反社會性人格與藥物濫用的行為。‧過動行為:坐不住,東張西望,動不停。‧運動協調障礙:精細動作差、手眼協調差、平衡感差、對於空間距離判斷錯誤、左右不分等(軟性神經症狀)。‧抽動症狀:有些會不自主的肌肉抽動與發出怪聲音等。‧學習障礙:在閱讀、書寫、算數的能力特別差,有些是單純因為注意力不集中而導致學業成績不佳,甚至許多小孩被診斷有智能障礙。

陪伴憂鬱,從照顧自己開始

陪伴憂鬱,從照顧自己開始

憂鬱症會傳染?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憂鬱症的家人長期壟罩在患者焦慮、憂鬱的情緒中,心情不僅會受到影響,甚至隨之罹患身心疾病。爰此,本院特開辦「憂鬱症親友支持團體」讓憂鬱症患者親友向憂鬱與焦慮的情緒說拜拜。本院日前就有一個案例,三十出頭的阿芳(化名)時常笑臉迎人、人緣佳且幽默風趣,是他人眼中的開心果,但在笑容的背後,阿芳因長期照護罹患憂鬱症的先生,也逐漸有了憂鬱症的傾向。初次坐在諮商室內,阿芳娓娓道出她心中的煩惱:原來丈夫阿志在兩年多前經商失敗,之後的投資及工作都不順遂,在連番的打擊下罹患了憂鬱症,除了覺得自己無用,更常有自殺念頭。阿芳一旁鼓勵阿志,期待他可以勇敢面對挑戰;但卻也時時擔心阿志是否會做出傻事。但一年來,阿志的狀況毫無改善,阿芳漸漸失去耐性,爭吵便時常上演…。面對家庭失和的阿芳焦慮得不知所措,也不知該如何向親友求援。慢慢的,心中的抑鬱亦開始湧出…。董氏基金會曾調查顯示,照顧憂鬱症患者最困難的問題是「不知如何與患者溝通」,其次為「沒有時間照顧」及「對於憂鬱症了解不足」。若短時間內憂鬱症患者無顯著改善,其親友常很容易感到失落與沮喪,對於現狀感到疲憊及不知所措。另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憂鬱症為21世紀的三大疾病之ㄧ,全世界目前約有3%,近兩億的人罹患形式不同的憂鬱症,照顧者往往在長期陪伴後也會壟罩在焦慮、憂鬱的情緒中,嚴重者會隨之罹患身心疾病。

肝功能檢查正常,不代表沒有肝病!

肝功能檢查正常,不代表沒有肝病!

「肝哪好,人生是彩色的;肝哪不好,人生是黑白的!」這句膾炙人口的廣告詞,刻劃了肝臟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台灣,肝病一直是危害國人身體健康的第一大殺手。在國人十大死因一直獨佔鰲頭的癌症,肝癌是男性癌症死因的第一位,女性癌症死因的第二位,全台每年約有五千人死於肝癌,四千人死於肝硬化。光田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何建興醫師指出,B型與C型肝炎正是造成國人肝病死亡的第一號及第二號殺手,全台約有三百萬B型肝炎帶原者,C型肝炎感染者約有三十萬人。大部份B型與C型肝炎的患者都沒有任何症狀,等到二、三十年或三、四十年之後,發展成肝硬化或肝癌時,才會有症狀出現,此時才想要就醫,大都為時已晚,不易治癒。很多B型與C型肝炎的患者,常常會有「抽血檢查GOT、GPT值正常,就表示沒有肝病」的錯誤觀念。我們常在胃腸科門診遇到一些這類的病患,在坊間檢驗所自行檢查肝功能,而GOT、GPT數值一直是正常的,卻不幸罹患肝癌的案例。何建興醫師,也提醒肝癌的高危險群患者─B型與C型肝炎患者、各種病因造成的肝硬化、家族中曾有肝癌的患者,一定要定期接受篩檢,才不會因延誤就醫而抱憾終生。建議肝病定期篩檢項目‧肝功能檢查‧血清甲種胎兒蛋白‧腹部超音波檢查

骨鬆服藥不持續 骨折依舊找上門

骨鬆服藥不持續 骨折依舊找上門

蔡老師(化名)原本是一位國小教師,退休後享受著充實、自在的生活,七年前,經診斷同時罹患帕金森氏症與骨質疏鬆症,必須開始接受長期的藥物治療。多年來,蔡老師因面臨藥物服用上的特殊限制,每週有一天必須特別早起並經歷長時間的空腹,以配合服用這兩種不同疾病的藥物,造成她在治療過程中相當大的困擾,並開始對服藥產生強烈的抗拒感而經常自行中斷用藥,結果年初的骨折意外讓她到現在依然臥病在床,生活一切癱瘓。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宋永魁醫師表示,目前國內50歲以上女性每三人就有一人罹患骨質疏鬆症,嚴重的骨鬆患者需要長期的接受藥物治療。但研究報告顯示,台灣地區約有四成服藥患者在接受藥物治療半年內就會自行中斷用藥,半途而廢的治療導致成效不彰。國外研究報告顯示,患者使用口服骨鬆藥物十次當中若超過三次未服用,預防骨折發生的效果將大打折扣,與未使用骨鬆藥物者相差不大。目前骨鬆治療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患者持續用藥的意願偏低,尤其若家中的老年人同時接受其他慢性疾病的藥物治療,更容易因需要服用的藥物過多,而對繁瑣的用藥過程產生排斥感進而放棄繼續用藥。尤其老年人普遍記憶力衰退,服藥的過程中往往必須時時依賴子女的提醒,一旦子女疏忽提醒,患者用藥的狀況恐將更加惡化。宋醫師強調,骨質疏鬆症不像其他疾病在服藥後就能立即感受到效果,因此容易造成患者按時服藥的持續力不足,而中斷用藥最嚴重的後果就是發生骨折。據統計,更年期婦女發生骨折的地點有五成是在家中,門診中常有骨鬆患者因為對於骨鬆的危機意識偏低,加上沒有持續治療,直到做家事時一不小心發生骨折的意外,才後悔當初過於輕忽骨鬆的威脅,不但賠上了健康,更造成家人經濟及照護上極大的負擔,嚴重者甚至可能因髖骨骨折而導致死亡。研究顯示,髖骨骨折後第一年的死亡率大約為15~30%,且半數以上的骨折患者,將永遠無法恢復往常的活動力。宋醫師也指出,年底將有一年只要施打一次的骨鬆新藥上市,該藥物成分與目前健保核准的口服藥物相近,主要是能在骨頭中產生長效的作用,以抑制骨細胞的流失,日前已通過FDA的認可並於美國上市。有別於口服藥物在服用時的諸多限制及可能造成的腸胃道副作用,此類藥物一年只需一次的用藥方式,大幅降低用藥頻率,將可有效改善患者對於骨質疏鬆症服藥治療的挫折感,並解決患者中斷用藥而影響治療效果的問題。對於那些經常性中斷用藥或必須時時依賴子女提醒用藥的骨鬆患者,將是一大福音!

掌握坐月子新觀念 產後自然水噹噹

掌握坐月子新觀念 產後自然水噹噹

作為一名女性,一生中有一次作媽媽的經歷才能算是擁有一個完整的人生。而如何「坐月子」,月子裏又應注意些什麼?這是每一位新媽媽首先要面對的課題。那究竟什麼是"月子"呢?所謂"月子"是指胎兒、胎盤娩出後到產婦身體機能和生殖器官復原的一段時期,一般需要6~8週。醫學上將這段時間稱為產褥期,民間俗稱“坐月子”。而目前“月子”的爭論已涉及到國人傳統的生活方式與西方影響下的現代新觀念。因此,國人應根據自身的文化底蘊沉澱出一套以養生保健為主的月子新理念,打破舊習俗,吸收一些更科學的養生之道。中醫對產後病的理論基礎是因在孕期時聚血養胎,全身相對氣血不足,又加上產時用力耗氣傷血,如果產程延長,加之分娩時的出血,造成氣血虧損;產婦臨產時用力,骨盆腔、身體毛細孔都張開,以及胎兒胎盤娩出,子宮突然空虚,全身會發生生理性改變,百脈空虛,淤血易停滯胞宮,造成一個多虛多瘀的生理狀態,所以需一段時間坐月子以調理體質。古人有「彌月為期」、「百日為度」之說,即產後一個月為「小滿月」,三個月為「大滿月」。產婦須於生產第一天起開始坐月子,時間愈久愈好,至少三十至四十天方為足夠。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鄭芳騏醫師指出,產後的月子膳食與中藥調理應分階段調理:第一階段(產後第一週):生化湯是婦女產後常用的方劑,中醫認為淤血不去,新血不生,本方能化瘀生新,所以名為生化湯。方藥組成有當歸、川芎、炮薑、桃仁、炙甘草,現代藥理研究證明,生化湯有增強子宮平滑肌收縮,抗血栓、抗貧血,消炎及鎮痛作用。亦即調節子宮收縮,以排除子宮內未剝離的黏膜或血塊,幫助惡露排出,防止產褥感染,預防血栓形成,並幫助子宮復舊,減少宮縮腹痛。一般於產後第2~3天開始服用,通常服用5-7帖即可;有些產婦將此方當作必備補品長期服用反而造成惡露不斷,甚至於大出血,其實生化湯破瘀血、生新血為活血破血藥,活血破血藥不宜使用過長,一般使用不超過十天。因長期大量使用活血破血藥會影響血小板凝集。若遇到不正常出血、傷口感染、腹痛、腹瀉、發燒等情況也應避免服用生化湯。此期三餐均衡攝取,食物以清淡為主,產後七天內傷口未癒合,禁麻油或酒料理的食物,可配吃香菇雞湯、鮮魚湯、玉米排骨湯、豬肝湯、海鮮粥等蛋白質高的食物。第二、三階段(產後第二、三週):此期可服用補血養血基礎上加些補氣的中藥,如當歸、川芎、黃耆、黨參、山藥、茯苓等,幫助子宮內膜修復,促進產後新陳代謝及幫助子宮恢復機能,調整水分代謝、利水消腫。產後第8-13天可以開始酌吃麻油料理食物,如麻油炒豬肝、麻油炒腰仔、杜仲腰仔湯等。第四階段(產後第四週):此期若未調理得當,則易掉髮、腰酸背痛、早衰、月經失調,可服用八珍湯補氣養血加補益腎陰陽之品,如杜仲、首烏、黃精、巴戢天等。可恢復五臟六腑的正常運作,幫助卵巢功能恢復及骨盆腔復原;強化骨盆肌肉群,避免骨盆子宮及陰道壁下垂鬆弛;補肝腎、強筋骨,避免日後腰酸背痛。藥膳調理有八珍排骨湯、麻油炒紅蟳等。產後膳食以吃得下、睡得著、二便正常為原則,若有口乾舌燥、身熱多汗、煩燥難眠、便秘、痔瘡、傷口疼痛等現象,表示吃太補上火了,需暫停一切補品的進食。中醫重視產後的調理有很多來自於民間的風俗,許多月子期間的傳統禁忌無非是希望產婦可以在坐月子期間好好休息,讓身體盡快復原。鄭芳騏醫師表示,傳統與現實之間難免會有些衝突,有些流傳已久的的說法是有一定道理,如產後注意保暖,不要當窗口吹風等都是非常科學的,但是有些不科學的東西還是應偋棄,如未滿月前不洗頭、不洗澡等。‧禁忌一:不碰冷水?傳統觀點認為產婦要在滿月後才能洗頭和洗澡。不要洗澡、洗頭原因是因為生產過後全身的毛細孔都會張開,包括頭皮。月子裏洗澡可能導致日後全身疼痛或虛弱的產婦洗澡後因而感冒。現認為分娩後兩三天就可洗淋浴,產後7至10天即可用熱水洗頭,洗後要完全擦乾。剛洗浴完不宜進入通風的環境以防著凉。產後身體排出的汗液、惡露以及溢出的乳汁,不及時清洗會使抵抗力弱的產婦感染病菌,引起毛囊炎、子宫内膜炎、乳腺炎等。不過,浴室宜暖和、避風。‧禁忌二:禁吹冷風?產婦身體虛弱吹風可引起感冒,另一個原因是產後全身筋骨鬆弛,如果讓冷風吹襲到骨頭,以後有痠痛可能。其實只要室内温度適當,就不必如此怕“風”,即使在冬季,開窗通風呼吸新鲜空氣,對產婦和婴兒也都有利。或者媽媽們坐月子期間最好穿長衣、長褲,如果是夏天則選擇薄的長袖衣物。每一位正在做月子或者準備做月子的新媽媽們一定要把握好這一特殊時期的保健新觀念,使月子期間可以達到最佳休養調整,把握脫胎換骨的良機,享受一段愉快、安全、健康的月子生活。

補牙也要汰舊換新

補牙也要汰舊換新

現代人生活作息的改變,許多民眾都有長期熬夜的習慣,再加上罹患慢性牙齦炎的問題,及餐後清潔牙齒不夠徹底,導致許多嚴重的多面蛀牙。但有部份民眾,以前曾用含汞合金補牙材補過的蛀牙,卻因為懶惰、想要省錢等原因,遲遲沒有去“脫胎換齒”。 用含汞合金補牙已是年代久遠的事,甚至汞合金的補牙材有重金屬毒性釋放的疑慮,汞合金與牙齒間的密合度也有容易有裂縫產生,細菌如果滲透到象牙質裡,很容易造成二度蛀牙。由於汞合金在填補前需將牙齒磨較大的倒凹窩洞才能填補卡住,牙冠琺瑯質如果過少很容易發生斷裂,因此建議口腔裡還有汞合金的民眾要特別注意自己的口腔健康。 如果想“脫胎換齒”,最好還是要跟醫生作好事前的溝通。一般這種牙周手術會用陶瓷外篏體取代原有的汞合金補牙材,首先需把感染的牙周組織割開翻瓣,用骨刀、鐳射清除乾淨,再用人工骨粉及含有再生因子的PRF生物膜一起回補牙周組織,促使牙周齒槽骨的再生,讓遭牙周病破壞之搖晃牙齒藉此技術恢復健康,因為牙周組織是牙齒的地基,沒有穩固健康的地基,所有的贋復、根管治療、植牙、矯正治療等工作都會因此功虧一潰。 牙周病已更正名為「牙周血管疾病(Periovascular disease)」,因為有越來越多研究証據顯示,牙周的細菌感染會影響全身健康。例如有牙周病的患者心肌梗塞與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三倍;糖尿病患者若同時有嚴重牙周炎,則血糖控制可能更困難;孕婦若有牙周炎則流產或新生兒體重過輕的機率是一般良好者的七至十倍。加上據流行病學的研究,牙周病菌會經由父母傳給子女,也會在伴侶間互相感染,因此牙周病的預防與治療最好是全家一起努力,有健康、完整的牙齒,才能享受健康完美的生涯。

亞熱帶國家盛行的疾病「尿路結石」

亞熱帶國家盛行的疾病「尿路結石」

傳統治療尿路結石的手術,是將身體的腰側切開,找到腎臟,剖開腎的下緣,可以取出結石,再把腎臟、肌肉、皮膚一層層縫合,只是這種手術工程浩大,對身體的侵襲性較大,腎功能也會受到損害。臺安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陳永泰表示,近年來所發展出的腎臟鏡手術及腹腔鏡手術,不再需要切開身體剖開腎臟,改由體表挖幾個洞,伸入內視鏡管鑽到腎臟就可以取出結石,同時修補狹窄或阻塞的尿路預防結石復發。這些新的手術對身體的侵襲性較少,但仍然要在腎臟打個洞,潛在的風險依舊得小心。地處亞熱帶的台灣,罹患尿路結石(包括腎、輸尿管、膀胱、尿道結石)的患者為數眾多,約9%的人罹患這種反覆發作,痛起來想找地洞鑽的毛病。陳永泰醫師指出,結石的治療方法依發生部位和結石大小而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尿道、膀胱或輸尿管的結石都可以用內視鏡,直接看見結石,再用鐳射、超音波或水電波等種種工具加以擊碎,然後讓結石排出體外;大多數的腎結石則可以直接用體外震波碎石機(俗稱碎石機)擊碎佐以藥物幫忙,使結石粉末排出。然而,有一種結石,非常頑固,很難加以排除常令醫生和病人頭痛不已,那就是下腎盞結石。陳醫師解釋,腎臟是大多數結石的出生地,自從牛頓發現地心引力之後,人們了解到不是只有樹上的蘋果會往下掉,凡是重的物體都會掉到下面。因此,發生在上、中腎盞的結石都比較容易掉到腎盂再隨尿液順勢而下,排到膀胱,最後解出人體之外。然而,位於下腎盞的結石可就沒那麼幸運了。這種下腎盞結石,缺乏魚兒不畏困境逆流而上的精神和力量,通常遵循重力原理,如石沈大海一般待在腎臟下方,即使接受最先進的體外震波碎石術,將石擊碎成細沙,這些碎片能自行排出體外的機會也只有六成左右。將近一半的碎石又繼續石沈大海,身陷腎臟的底部,無法逃脫地心引力的束縛。運氣不好的患者,結石會逐漸長大,甚至引起發炎細菌感染,造成腎功能的損害。

沖繩特產:百歲人瑞 少患病、少死亡

沖繩特產:百歲人瑞 少患病、少死亡

沖繩的特色就是人瑞多,數量遠比法國多出3倍!法國是世界排名第二的長壽國,10萬人中也不過才12人逾百歲,但在沖繩卻高達有……33人之多!而且,沖繩人瑞不只占全世界人瑞最多數,他們的年齡也最大(超級人瑞),身體更是最健康的。不過千萬別以為沖繩是一座光住著老人的島,恰恰相反的,在日本47都道府縣裡,沖繩是兒童比例最多的縣,足足占了該縣19%的人口(東京兒童只占12%)。沖繩居民比其他人活得都更久、更好。這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已經獲得「沖繩百歲人瑞研究」的證實,這是世界上針對百歲人瑞所做的費時最久也最廣泛的研究。它由日本厚生勞動省出資贊助,有極度精確的資料作為依據,而且記錄準時更新,非常可靠。鈴木信(Makoto Suzuki)、柏德利.威克斯(Bradley Willcox)及克雷格.威克斯(Graig Willcox)三位博士在1976年發起這項研究,提供了非常精確的資訊,並且透過為數超過兩百種的醫療出版品向大眾發表。部分沖繩人瑞從70歲起,每10年會接受這項研究做檢驗、提問及追蹤觀察,直到過世。科學家已經分析過他們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體育活動、基因,還有他們所處的社交、文化背景甚至精神生活。可惜沖繩人的祖訓,新一代居民並不繼軌。再者政府也來淌渾水,卻適得其反。沖繩兒童的飲食量本來比日本兒童少40%,但是政府認為他們太瘦了,於是訂立一個「學校供應多脂肪且精緻的飲食」計畫(我可沒在開玩笑!)。牛奶、白麵包取代了幾千年來以蔬菜和黃豆為主的傳統飲食。不過就算沒有這個令人惋惜的錯誤,也因為國際化的關係,典型的美國飲食文化成了沖繩年輕人的主食。比起上一輩的人,沖繩年輕人吃多、動少,背離了一向為沖繩立名的傳統生活方式。不幸的是,報應很快就來了,身體過重的情形越來越普遍,也一併帶來相關病痛: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等種種會折壽的疾病。這在在顯示出基因的重要性很有限,是環境和飲食習慣決定了我們的健康狀況和壽命長短。一項研究顯示,在移居巴西的沖繩人當中,百歲人瑞的數目比沖繩當地人少了80%。巴西沖繩人多攝取了30%的卡路里,所以明顯比較胖,還患有結腸癌、攝護腺癌、乳癌……而且平均少活17年。唉,他們明明就有一樣的基因啊!然研究人員也曾經試過要證明,沖繩人這個「曠古未聞」的好健康以及不可思議的長壽是來自特別幸運的基因。答案是否定的:某些人瑞是真的有「好」基因,不過擁有「壞」基因的也大有人在,而且跟其他人比起來,一般沖繩人的基因都很「正常」。既然沖繩人的遺傳基因並非異於尋常,那麼一定是環境使然,也就是生活、飲食習慣和紓壓法等等。因為這消息讓科學家得以證實,我們的健康無疑是操在自己手上。比起遺傳到的基因品質,我們選擇的生活方式有更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要為自己的健康狀況和壽命長短負起更大的責任。積極採取行動,別把健康和壽命都賠掉了!(文案部份擷取自高寶書版「沖繩養生法」一書)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