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保護一家之煮,遠離肺癌威脅

保護一家之煮,遠離肺癌威脅

母親節將至,您是否正在構思如何感謝媽媽一年來的辛勞呢?其實,子女的關心及對媽媽的健康照護就是最好的禮物!媽媽是家中的一家之"煮",為滿足全家大小的胃,煎、煮、炒、炸樣樣來,在享受幸福味道的同時,殊不知在廚房油煙長年威脅下,媽媽儼然已成為肺癌的高危險群!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的統計,肺癌連續十六年高居台灣女性癌症死亡原因之首,雖然吸菸或二手菸是導致肺癌最重要的危險因子,但台灣女性吸菸比率不及10%,且罹患肺癌是以腺癌為主(約佔46.4%),依流行病學研究顯示,肺腺癌與油煙相關性較高,在「低吸菸率、 高肺癌發生率」的特性下,廚房油煙成為媽媽肺部健康的頭號敵人。【調整烹調習慣是遠離肺癌的第一步】台灣婦女烹調料理多以大火快炒為主,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吸入油煙,當油煙與氧氣接觸產生脂質的氧化進入肺部與肺泡細胞結合後,破壞肺部細胞之基因、傷害DNA,埋下致癌的因子,且油煙濃度愈高、傷害愈大。其實只要稍微改變烹調習慣,即可降低致癌可能性,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營養師徐景宜提出三項建議:《一、 改變烹調方式》 • 選用發煙點低的油品,如芥花油、苦茶油,其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較高,可耐高溫,適合炒菜用油。• 避免等待熱鍋、冒油煙才讓食物下鍋,改採「熱鍋冷油快炒」方式,或鍋熱後加少許油稍微拌炒後加水、轉小火悶煮。• 減少煎、炒、炸的料理方式,改以涼拌、蒸、煮、滷取代,少油更健康。• 適時使用鍋蓋,減少油煙擴散空氣中。《二、改善烹飪環境》• 注意廚房通風良好。• 正確裝置及使用排煙功能良好的抽油煙機,並定期清洗、更換濾網。• 準備兩個鍋子交替使用,避免熱鍋沖水清洗,冒出大量油煙,應待鍋子冷卻後再以熱水清洗。《三、提高身體防癌機能》• 多吃深綠色的葉菜類蔬菜,如花椰菜、菠菜、蘆筍、綠色萵苣、結球甘藍等;橘紅色或黃色蔬果,如南瓜、胡蘿蔔、地瓜、蕃茄、枇杷等;富含類胡蘿蔔素的蔬果,防肺癌效果。• 補充冬蟲夏草、木耳等有益補肺的食物。• 保養呼吸系統,避免上呼吸道疾病的發生。【定期健診 掌握肺部健康狀態】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納祖德醫師表示,如果擔心長期烹飪,油煙影響肺部健康,除了在一些烹調習慣上做改變之外,定期為媽媽安排健康檢查時,亦可特別著重在肺部篩檢。目前篩檢肺部健康的方式,除了傳統的胸部X光檢查之外,就屬64切肺部電腦斷層為最佳利器。聯安診所提供的64切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攝影檢查,完全無侵入性,並以極低的輻射劑、3D立體影像方式取得清晰影像,可精確地偵側出小於0.1-0.3公分的微小病灶。讓您清楚了解媽媽肺部的健康狀況,也讓全家人更可以更安心地享受媽媽精心烹調的美食。媽媽無怨無悔的付出成就美滿的家庭,而照護媽媽的健康,子女們責無旁貸!聯安診所提醒您,在日常生活中多關心媽媽的身體健康,定期為媽媽安排全身性的健康檢查,徹底瞭解媽媽的身體狀況,擁有健康,幸福的味道才能延續。文章出處:http://www.lianan.com.tw/09_knowledg_01_detail.asp?sn=440

腫瘤化療、放療的中醫輔助治療

腫瘤化療、放療的中醫輔助治療

腫瘤人人害怕,但是不幸遇到了,要怎麼辦呢?除了可以單純用手術處理的早期癌症之外,其他大部分皆須配合化療、放療等輔助治療,而大部分患者卻因其副作用而卻步,甚至放棄治療。臨床上化療藥物的選擇,需依腫瘤特性、患者病情個別調整之外,還需考慮藥物感受性的問題。經過化療放療之後,局部組織會出現壞死現象,包含腫瘤細胞及一般細胞都會壞死,使的血液灌流量減少,會降低之後的治療效果,造成藥物感受力降低的情形,而迫使改用更強效或副作用更明顯的藥物,但是人體忍受力畢竟有限。中醫藥對此情形,有一套特別的輔助治療方式,就是『增效減毒』療法。即是在化療或放療前及治療中,依照體質配合服用中藥,讓局部血液灌流量減少、穿透力降低的情形大大減輕,並能有局部清除壞死細胞的功效。杏儒中醫診所院長 蔡易昌表示中醫藥對化療的增效作用,不僅指加用中藥後,可使化療療效進一步提高,而且指增加腫瘤對藥物的敏感性,使用較低劑量的藥物產生同樣的效果,以及使原本對化療不敏感的腫瘤在應用中藥後有效。其作用機制有四個方面:1.) 通過中藥減毒作用使化療充分發揮抗癌效能。2.) 一些中藥對腫瘤細胞具有抑殺作用。3.) 中醫藥具有整體調節作用,可改善機體免疫狀態,增強抗癌能力,抑制腫瘤轉移。4.) 中醫藥對腫瘤耐藥基因的逆轉作用。中醫藥對放療的增效作用:惡性腫瘤的放射治療存在的最大矛盾是:腫瘤的放射致死量和正常組織的耐受量。中醫藥可以提高腫瘤組織的放射敏感性和提高正常組織的耐受性,而提高整體療效並保護正常組織。而減毒療法,在化療或放療過程中或治療後,加入培正固本或養陰解毒的中藥,將治療的毒副作用降到最低,讓患者有體力完成既定的療程,以達到治療的最好結果。蔡院長指出中醫藥對化療的減毒作用:化療藥物對腫瘤細胞產生細胞毒殺作用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損傷人體增殖分裂活躍的正常細胞,如造血細胞、淋巴細胞、口腔及胃腸道黏膜上皮細胞、毛囊細胞及生殖細胞。針對化療所造成的骨髓抑制、免疫低下、胃腸道反應及肝腎功能損傷,中醫學認為,化療在『祛邪』的同時,損傷了人體的正氣,因此保護和增強正氣是預防化療毒副作用的根本原則。臨床研究證實,益氣補血、滋陰溫陽及活血化瘀中藥,可減輕化療的骨髓毒性,甚至可恢復骨髓造血功能。而胃腸道毒副作用,則可以依症狀選用香砂六君子湯、橘皮竹如湯、丁香柿蒂散、參苓白朮散、四神丸、旋覆代赭湯達到減毒療效。中醫藥對放療的減毒作用:由於放射線對於腫瘤細胞與正常細胞的破壞無選擇性,所以會引起一連串全身或局部的毒副作用,而延長放療療程或放棄化療。臨床研究證實,益氣養陰類中藥可以達到保護黏膜及骨髓避免受到輻射線破壞,而達到減毒效果。

什麼是臨床試驗?

什麼是臨床試驗?

「醫師,您要我參加臨床試驗,是不是把我當白老鼠?」「醫師要我參加臨床試驗,如果我不參加,醫師會不會不高興,不盡力醫治我的病?」,這是臨床試驗常遇到的問題。臨床試驗也稱為人體試驗或臨床研究,指的是評估藥物或醫療技術對人體效果的方法。臨床試驗的立法起源於美國,1906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防止仿冒食物或藥品的黑心貨上市,1912年美國成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簡稱FDA),目的是要確保食物、藥物、生物產品、及化妝品的安全。到了1930年末期,發生一種含有硫質的藥物(Sulfanilamide)使用後導致100人死亡的慘痛事件,這個藥物在上市前並未做人體試驗。1938年美國國會通過新的法案,要求新藥上市前需要提出藥物的安全報告;1962年新法更進一步要求新藥除了提出安全性報告外,也需要有療效的報告。因為新藥需要繁複的安全與療效報告才能取得上市許可,開發一種新藥需費時至少10-12年,投資金額至少都要4-5億美元。國內隨著科技的發達,國際交流日趨密切,也有不少國外藥廠尋求與國內醫院合作藥物臨床試驗的機會,這也表示我們的科技與法規受到國際的肯定。國內對臨床試驗也有完善的法規保護受試者,規定只有在教學醫院才可以進行,進行人體試驗前需要事先提出研究計畫,由人體試驗委員會審查通過。依據我國「藥品優良臨床試驗準則」規定,「人體試驗委員必須至少由五位專業人士組成,包括具備足夠專業知識和經驗的醫療科技人員,及至少三分之一以上為法律專專家和社會人士等非醫療專業人員」;另醫療法也規定:「教學醫院進行人體試驗時,應善盡醫療上必要之注意,並應取得接受試驗者之同意」。這些法規目的無非是要研究符合倫理,給參與者更多的安全保障。事實上,美國是全球臨床試驗進行最多的國家,以美國的人權標準,可想而知臨床試驗絕對不是把人當白老鼠,病人有權不參加臨床試驗,並不影響醫療的權益,但對參與者我們更應由衷的感激,畢竟現在的醫學成就,是過去參與臨床試驗者的貢獻,現在的參與者同樣貢獻未來的人。

感恩愛戴.讓媽媽安心變美麗

感恩愛戴.讓媽媽安心變美麗

「醫生,割眼袋手術,老人家的身體承受得了嗎?」「醫生,我媽媽快八十歲了,可以割眼袋嗎?」送給媽媽一個變年輕的整形禮物,居然已成為母親節送禮的新趨勢,而其中則以眼袋手術的詢問度最高,很多子女希望送給媽媽一個「割眼袋」的禮物,但又擔心手術會不會影響到媽媽的健康,紛紛前往診所詢問醫生的意見。長美麗緻診所盧醫師指出,最近門診當中,就一位莊小姐表示,她的媽媽六十幾歲,身體還算不錯,但就是年紀大了,眼角下垂、眼袋浮腫,為了讓媽媽看起來年輕一點,今年的母親節,她想帶媽媽來割眼袋,當成母親節的禮物,但是媽媽一輩子沒開過刀,她很擔心手術是不是要住院,所以先來診所問清楚。另有一位宋小姐,因母親的眼袋很嚴重,所以也想於母親節送「割眼袋手術」,只是媽媽快八十歲了,並考量到媽媽有高血壓,不知道眼袋手術是否會影響到母親的健康。在眾多整形項目中,眼袋手術可以說是最普遍,也是最簡單的手術,目前所採行的手術,是新式的「眼袋外開─下眼瞼筋模整形術」,除了將貯積的脂肪抽出來之外,同時也會針對鬆弛的筋膜進行縫合,讓眼袋手術更細緻。盧醫師並指出,眼袋手術是屬門診手術,過程只需局部麻醉,大約1個半小時之後,就可以回家休養了,不需住院,手術之後也不會影響到視力和生活作息,大約5-7天就可以拆線。只是對老人家而言,還是有些注意事項要特別留意。就是在未拆線之前,最好不要從事必需彎腰的工作,如彎下腰來洗衣服、拖地,或是頭部低於心臟的活動等等,易使手術患部充血腫脹,同時也要避免剌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菸、酒等。此外,對於很多子女們最關心的慢性病是否會影響到眼袋手術的問題,長美麗緻診所醫師表示,只要有固定服用藥物控制,即使是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患者,或是年過八十歲的老人家,也都不會受到影響,為人子女們可以不用太過擔心。

乳癌年輕化,女人30、40、50篩檢方式各不同

乳癌年輕化,女人30、40、50篩檢方式各不同

自我檢查是不夠的提到乳癌篩檢,許多婦女的觀念仍停留在:「不就是洗澡時,自我檢查就行了嗎?」羅東博愛醫院放射科陳明聰主任表示,有位五十多歲的女士,洗澡時在乳房摸到硬塊,但她想「應該不會那麼倒楣得乳癌吧」,於是拖了好幾個月,後來自己越摸越奇怪,在家人催促下到醫院接受乳房攝影才發現腫瘤已經五公分大了。這位女士從未接受過任何乳房檢查,除了「應該不會是我」的逃避心態,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讓男醫師檢查乳房很難為情」。羅東博愛醫院放射科陳明聰主任指出,事實上零期與第1期治癒率高的乳癌,自我檢查是摸不到的,女性自己發現的乳癌通常都已超過2公分大,多半已經是第2期以上。有效的乳癌篩檢診斷,有賴外科醫師的觸診、乳房X光攝影以及超音波檢查,或是進一步的細胞抽吸檢驗。人造海咪咪 vs自然小籠包 年輕vs年長  檢查方式各不同女性朋友會問:「那我該做哪一種?」時下許多年輕女性為求美觀,隆乳者不在少數。羅東博愛醫院外科主治醫師羅鴻捷指出,隆乳不會增加乳癌的罹病發生率,不過會增加乳癌檢查的困難度(乳房內有隆乳水袋,X光人員做乳房攝影操作時,會不好施壓,照到的乳房面積相對會比較少,有可能影響診斷,臨床上也曾有水袋被壓破的個案。),因此做過隆乳手術的女性比較適合採用超音波,進行乳癌篩檢。一般東方女性乳房較小、屬於緻密型,年輕女性若採用乳房攝影,常因乳腺組織緻密,拍出來的X光片上呈現白茫茫一片,再加上35歲以下婦女,乳房受放射線影響可能較大,一般建議以超音波檢查為主。至於乳房X光攝影則較適用於鬆軟型(脂肪較多)乳房,三十五歲到四十歲應做第一次乳房X光攝影,再配合超音波交替檢查,五十歲以後乳房鬆垂,以乳房X光攝影檢查為主。不過還是要由醫師根據每位就診婦女的個別情況,決定最適當的檢查方式。由於乳癌篩檢有賴乳房攝影及超音波檢查,攝影技術、影像品質和判斷準確率非常重要,羅東博愛醫院與中華民國醫事放射學會、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日本NPO法人乳房攝影品質精度管理中央委員會,於97年4月12日至13日,舉辦「中日乳房影像品質提昇研習會」,中日專家學者與醫師、放射師,針對不同年齡層的東方女性,應該進行何種乳癌篩檢方式,進行技術交流與討論。乳癌年輕化 女性要注意羅東博愛醫院放射科陳明聰主任指出,隨著生活及飲食習慣日漸西化,乳癌已連續4年名列女性第一好發癌症,台灣婦女罹患乳癌的平均年齡比歐美少10歲,每11位患者就有1人小於35歲,似有年輕化趨勢。國內乳癌病例每年以7%到8%的速度持續增加中,目前每年約有6千名新增病例。過去兩年羅東博愛醫院乳房攝影篩檢兩千多例,最小可篩檢出0.7公分腫瘤,且攝影時都由女性放射師協助將乳房固定,讓女性朋友不會覺得尷尬。今年四月再購入最新頂級超音波儀器,超音波檢查無害無痛,可提昇蘭陽婦女接受乳癌篩檢的意願。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95年台灣地區因癌症死亡的女性共有1萬3,570人,其中死於乳癌者有1,439人(圖表一)。95年因為乳癌接受門診或住院治療的女性,高達5萬3,979人,較94年增加4,262人(圖表二),乳癌已成女性不可輕忽之重大疾病。台灣的乳癌發生率是每10萬人有49人,雖然低於美國和英國(圖表三),但已從乳癌低發生率國家躍升為中發生率國家。台灣年輕女性的乳癌發生率高於歐美國家也是相當值得注意的。美國婦女乳癌發生率最高的年齡是50到60歲,台灣是40到50歲;台灣40歲以下乳癌患者比美國高2倍,35歲以下年輕乳癌患者比率,台灣是美國的4.5倍(圖表四)。臨床發現年輕乳癌患者癌細胞惡性度較高、預後較差,歐美國家研究也證實,50歲以上婦女定期接受乳房攝影篩檢,可降低20%~30%的乳癌死亡率。因此羅東博愛醫院放射科陳明聰主任建議女性要定期接受乳房檢查,高危險群更要提早作乳癌篩檢。所謂危險群分為四大類:高危險群(乳癌機會大於一般人4倍):一側乳房得過乳癌,家族史中有停經前得過兩側乳癌,乳房切片有不正常細胞增生現象。次高危險群(乳癌機會為一般人2~4倍):母親或姊妹得過乳癌,第一胎生育在三十歲以後,未曾生育者,停經後肥胖,卵巢癌,子宮內膜癌患者,胸部大量放射治療者。略高危險群(乳癌機會大於一般人1~4倍):中量飲酒,初經在十二歲以前,停經在五十五歲以後。可能危險群:口服避孕藥,更年期荷爾蒙補充(HRT)。圖表一圖表二圖表三圖表四

我還可以懷孕嗎?

我還可以懷孕嗎?

即使台灣進入高齡化、少子化的趨勢,雖然孩子的教養費用逐年升高,生活壓力上升,但渴望膝下有子的父母還是比比皆是,門診中就常見這樣的例子。42歲的小慧(化名)不孕多年,也曾是各大醫院不孕門診的常客,去年小慧來院探病時,無意中得知自然生殖門診的設立,決定抱著半信半疑的心情姑且一試,在做了一陣子的外陰黏液紀錄後,由紀錄結果發現其排卵功能不良,且每次經期結束後一周內,還持續會有咖啡色分泌物,又經檢查確認有子宮內膜息肉存在,在用子宮鏡切除約2公分的瘜肉後,再加上藥物治療改善外陰黏液的分泌狀況,持續追蹤外陰黏液紀錄三個月後終於順利懷孕,順利生下金豬寶寶。此外,隨著新移民的人口漸增,門診中也常見到大陸新娘的身影,43歲的尹華(化名)在家鄉曾有過一段婚姻並已結紮,後因再婚之故,嫁到台灣,她自覺年紀已不小,又急思為夫家傳承香火,於是來門診諮詢是否可以早日懷孕,經手術接通輸卵管後,再持續做了三個月的外陰黏液紀錄追蹤便順利懷孕,雖一度不幸流產,但三個月後又順利懷孕至今。新店耕莘醫院婦產科醫師 張正坤表示,自然生殖科技是以疾病為導向的治療,首先須找出器官的問題加以治療,再由外陰黏液紀錄探究生殖功能的問題,進一步治療。上述的幾個例子都是真實的案例,即使已屆不惑之年,或是曾經有過失望灰心,只要願意再踏出新的一步去尋求醫學上的幫助,也許一個新生命的萌芽,屬於媽媽的春天就不遠了。

好想要一個好鼻子─鼻整形的迷思

好想要一個好鼻子─鼻整形的迷思

「鼻整形」在台灣常被稱做隆鼻手術。事實上,隆鼻只是鼻整形手術中的一部分,由於亞洲民族常見鼻根或山根過低,故將鼻子做得更突出(也就是隆鼻),會比鼻子變小手術來得多,目前在台灣、日本及韓國大多流行使用矽膠人工鼻骨,雕塑形狀後再置入;歐美國家由於鼻子皮膚薄,不適合承受矽膠鼻骨較大的張力,多半採修整或移植鼻子內部的軟骨(病人本身的鼻中膈、耳後軟骨或是肋軟骨)來達到改造鼻子形狀的目的,至於何者為最好的手術方式,至今仍無定論。新店耕莘醫院皮膚科醫師 陳志剛指出,矽膠人工鼻骨可以分為L型及I型兩種,L型涵蓋鼻根、鼻尖及鼻柱,能對鼻形做較大範圍的改變,I型則只涵蓋鼻根部及鼻樑,台灣則較流行L型。人工鼻骨的好處是較容易做出想要的鼻形,特別適合有些鼻根太低的亞洲人,不過,矽膠鼻骨對人體來說仍是異物,對皮膚會產生張力,設計不良的鼻骨有時會撐破鼻尖的皮膚;此外,臉部骨骼的結構會隨著時間改變,原本合身的矽膠鼻骨在幾年後可能因張力過大而彎曲或變形,導致必須施行第二次的鼻整形手術。在鼻子上半部置入人工填充物,比較不會出問題,這是I型鼻骨設計的原理,缺憾是無法很戲劇性的改變鼻子形狀,頂多能將鼻根墊高而已,術後的美觀效果不如L型鼻骨;但如果採用L型鼻骨,問題常出在延展性小的鼻尖或鼻柱皮膚,因此,醫師在設計鼻整形手術的同時,必須考量病人本身鼻子皮膚的特性,如果鼻尖承受過大張力,就容易造成皮膚壞死或變形。歐美鼻整形手術主要藉由修飾鼻子軟骨結構來達到外觀上的改變,由於使用病人本身軟骨,不會有異物反應,較不易像矽膠鼻骨會有皮膚張力過大的問題,手術方式雖較複雜,但對於鼻尖及鼻柱來說最合適,後遺症也最少;不過,對於山根(鼻根)太低的亞洲人來說,由於需要很大量的自體軟骨,同時不容易雕塑的很平滑,使得術後鼻根部的觸感不佳。由於對鼻子皮膚解剖特性以及鼻整形手術的了解,目前已經有醫師開始針對適合的病人,將鼻子上半部及下半部的皮膚用不同的手術方式來處理,上半部使用I型矽膠鼻骨,下半部則使用自體軟骨,後遺症較少,比較不會有矽膠鼻骨變形的問題。鼻整形是一項非常複雜且充滿美感的手術,不同的臉型適合不同的鼻形,加上每個人心目中理想的鼻形都不一樣,因此在接受手術之前一定要與您的醫師做充分的溝通,才能得到令您滿意的鼻形,建議病人在手術前應該至少有三次的門診,抉擇出對自己最合適的手術方式。

高度近視一定會視網膜剝離嗎?

高度近視一定會視網膜剝離嗎?

台灣由於地狹人稠,居住空間較擁擠,加上升學壓力大,導致近視好發率節節上升,初發年齡也逐年下降。據研究發現,孩童越早得到近視,度數越不易控制,日後成為高度近視的比率也越高。高度近視者因眼球擴大與拉長,眼球壁也隨之變薄、變脆弱,一旦眼球壁產生裂孔後,眼球內玻璃體中之膠狀液體會慢慢滲入視網膜下方,使得主管視覺最重要的神經性視網膜與色素上皮層分開,也就產生了近視族最畏懼的「視網膜剝離」。諾貝爾眼科醫師 劉淳熙表示,視網膜剝離一開始可能只有不明顯的前驅症狀,如閃光幻視或眼前產生一群浮動的黑點,接著就會產生進行性的視野缺損及明顯的視力減退,萬一視網膜剝離的範圍影響到黃斑部,就可能造成不可恢復的視力喪失。視網膜剝離除了要保護眼球遭受碰撞,是無法使用藥物來預防的。但若能早期發現視網膜的裂孔或退化,即可在門診接受簡易的局部視網膜雷射光照,避免玻璃體進入裂孔。但若有明顯之視網膜剝離,便須住院接受手術治療,手術方式以「鞏膜扣壓術」為主,有時還需要合併「玻璃體切除術」或「氣體視網膜固定術」,術後復元時間也較長,同時一旦產生視網膜剝離,一般皆極有可能傷及視網膜原本之功能而損害視力。建議高度近視者最好每半年接受詳細的視網膜檢查,一旦發現眼前有飄動的黑點、黑影或突現閃光,就須立刻安排散瞳之眼底檢查,及早找出病兆,及早治療。高度近視族也有較高比率罹患黃斑部退化、青光眼、白內障之嚴重眼睛疾病,定期檢查眼睛健康狀況才是上策!

幼兒容易發生的眼睛疾病

幼兒容易發生的眼睛疾病

一般常見的幼兒眼部疾病有以下幾種:一、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由於胎兒在母體內尚未發育完成,故易伴隨許多疾病的產生,可能造成日後的斜視、弱視、屈光異常、青光眼及視網膜剝離,嚴重者更會因此導致失明。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可依視網膜發展情形分為四期,輕微的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第一、二期)會自動痊癒、發育成熟。嚴重的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第三、四期)則應積極施以冷凝、雷射或手術治療。二、先天性鼻淚管阻塞及新生兒眼炎這兩種問題皆會造成流眼淚、眼屎較多,可使用抗生素眼藥水治療。但先天性鼻淚管阻塞多在出生就有溢淚、眼睛分泌物增加、擠壓鼻梁、有膿樣物的情形。大部分的鼻淚管阻塞皆會在出生幾個月內自動緩解,若於接近一歲還是症狀明顯,宜儘速就醫施行淚管通條術治療。三、先天性眼瞼下垂出生時即發現有明顯「大小眼」,孩童也會常有抬頭的奇怪姿勢。若下垂情形嚴重,兩歲以前要動手術,以免影響視覺發展。若下垂不是很嚴重,只須密切觀察視力發展情形。四、斜視即俗稱的「鬥雞眼或脫窗」,約有2%的幼兒有斜視現象,有些是與生俱來,然而大多數是不明原因造成。屈光不正亦是造成斜視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遠視容易形成內斜視。斜視要找出原因並早期治療,以免變成弱視。有一種情形稱為「假性內斜視」,發生原因是內眼貲部皮膚過多將眼白遮住一部分,外觀看來兩眼球靠得很近很像內斜視,實際上並沒有斜視,大多年紀大一點就會改善,無需過度擔心。五、弱視造成弱視的原因:斜視、兩眼不等視(兩眼度數差250度以上)、高度屈光不正(高度近視、遠視、散光)、視覺剝奪引起之廢用性視力(如眼皮下垂、白內障)。幼兒常用視力較好的那眼,視力差的那眼不用,久之,就造成弱視。弱視若能及早發現(七歲以前),配眼鏡、遮蓋治療或施以弱視訓練,皆能獲得良好效果;太晚發現,療效將大打折扣,而徒勞無功。 六、屈光不正因為近視、遠視、散光引起的視力模糊,看物體時,瞇著眼睛可以減少屈光度數而看得更清楚。如果發現家中孩童常瞇著眼睛看遠處物體,要及早檢查原因。若未能及早治療高度遠視、散光,有可能產生弱視。近視問題也必須定期檢查控制度數,避免惡化至高度近視。本文擷取自 『眼睛保健聖經』一書,由圓神出版社發行

自殺者親友常見之心理困境

自殺者親友常見之心理困境

所謂自殺者親友包含家人、朋友、情人、同事,有交情的人,有時候甚至還擴及到看護或是醫療機關的工作者。而親友的反應強度,會根據和自殺者之間的交情深度或時間長度而不同。自殺者如果與他們是小有交情的人、同學或同事,多少會受到打擊;但是換成是家人、情人或摯友,情緒反應會更強烈。這些情緒反應會因人而異,沒有一定的順序且猶如狂風暴雪般肆虐人的心靈。高雄立市凱旋醫院成人精神科醫師 陳偉任指出自殺事件發生後,身邊的人大多表現得若無其事,小心翼翼地避談傷心事,以致於自殺者及親友刻意去壓抑情緒,但壓抑的情緒終究有天還是會反撲。雖然可以肯定,讓他們沉靜一下總比不謹慎的話語或態度好的多,但是「持續痛苦,陷入低潮也不是辦法」,依據高雄市自殺防治中心兩年來之實務經驗,常見之自殺者親友心理困境如下:《驚訝》絕大部分的人,在接到消息的第一反應是:「怎麼會這樣?」、「他真的這樣做?」心中會因過度驚訝,而顯得手足無措。《恍惚》有些人說,在得知自殺消息時,那份驚訝使心跳加速,而腦袋一片空白、思考停擺,根本忘記自己是誰,也不記得自己說過什麼,這一段時間做了什麼。《自殺相關情境再現》由於突如其來的自殺事件,帶給他們的衝擊太強烈了,有些人的腦海裡會不斷浮現他們和自殺者自殺前夕見面的場景。《否認》也有人因為無法承受自殺這項殘酷的訊息,而產生極欲否認事實的行為,例如:「覺得應該只是剛好同名同姓」、「是聽錯了吧?根本不是什麼自殺吧!」、「所有事情都會沒事的」。《自責》親友認為自殺者會選擇死亡的直接原因在於自己,因而產生強烈的自責,例如:「一定是我那時候說的那句話刺激到他了。」、「早知道就應該認真的聽你把話說完。」、「你明明有暗示了,我竟然忽略掉。」會責備自己沒為自殺這件事做出任何的預防。《憤怒》「為什麼?為什麼你要這麼做?你擺明就是故意做給我們看的吧!」甚至挑釁自殺者再進行自殺,其實對自殺者發怒、再怎麼罵也於事無補,甚至是加深傷害的。然而,親友發怒的舉動有時候只是是表象,他們憤怒的箭頭實際上是指向自己。《情緒轉移》當自殺者親友把怒氣發洩在他人身上時,會把責任轉嫁給其他人,以緩和自責感。《隱瞞》有不少人擔憂旁人在自殺者親屬的背後竊竊私語或深信「自殺是家族的恥辱」,因而隱瞞自殺的事實,或讓這個問題看起來並不重要。而身旁的人也順勢配合,完全不提起自殺的往事。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