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您打鼾了嗎?睡眠呼吸中止症心血管疾病的隱性殺手

您打鼾了嗎?睡眠呼吸中止症心血管疾病的隱性殺手

家住大肚鄉的60歲吳姓男子,本身有高血壓的病史,雖然長期透過藥物控制,但效果都不是很好。不僅如此,吳先生長期以來都有打鼾的毛病,睡眠品質差不說,每到白天就精神不濟,生活品質也大受影響,爲此困擾不已的他便求診於光田綜合醫院睡眠障礙特診。睡眠障礙特診林昌宏醫師於問診中發現吳先生長期有高血壓控制上的問題,便立即安排他進行多項夜間睡眠生理檢查,檢查結果顯示,吳先生每小時呼吸中止的次數竟高達75.1次,最低血氧只有43%,而睡眠時呼吸中止的時間,最長竟達2分10秒。林昌宏醫師表示,吳先生一直無法有效控制高血壓的原因,和睡眠呼吸中止症息息相關,因為睡眠呼吸中止症會使心跳變慢;缺氧時則會刺激大腦微覺醒,打斷原本該有的睡眠深度;而呼吸中止症也會使交感神經興奮,造成血壓脈搏上升。日積月累下來,高血壓、血管硬化、糖尿病等疾病都會提早發生,甚至增加中風的發生率。如今,在光田綜合醫院睡眠中心醫療團隊的協助下,吳先生配戴氧壓型呼吸器已近3個月,除了夜間的睡眠品質大幅改善外,白天精神不繼的狀況也不再發生,連血壓也控制得越來越好。林昌宏醫師指出,很多人都不曉得睡眠呼吸中止症與高血壓、腦中風有很大的關聯,美國國家高血壓預防、偵測、評估與治療委員會(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在2003年所提出的報告中,已將睡眠呼吸中止症列為高血壓十大成因之首,患有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中,超過半數都罹患了高血壓及其他心血管疾病。且腦中風多年來蟬連台灣地區十大死因第二位,僅次於惡性腫瘤。睡眠呼吸中止症與腦中風亦有非常緊密的關係,此類病患初期僅出現習慣性打鼾的症狀,而且還特別容易入睡,甚至嚴重到白天工作時也出現嗜睡的症狀,許多人以為這只是工作太疲累的關係,因而忽略提早就醫診治的重要性。有鑑於此,光田綜合醫院特別橫跨了胸腔內科、耳鼻喉科、心臟內科、神經內科、內分泌與新陳代謝科、牙科還有身心科,打造了海縣首座「睡眠中心」,讓患者透過多項精密的睡眠生理檢查,包括腦波、呼吸、心電圖…等,篩檢出睡眠障礙的原因,並對症治療,輕鬆解決許多民眾晚上睡不好、白天又嗜睡的困擾。林昌宏醫師提醒民眾,睡眠佔了人生近三分之一的時間,防治高血壓、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工作,不如從良好的睡眠品質做起,平時若睡眠品質不佳,有打鼾、白天精神不濟等狀況,可至醫院睡眠障礙特診或睡眠中心作進一步的檢查。

聰明簡單的氣喘治療方式

聰明簡單的氣喘治療方式

忽高忽低的溫度,氣喘的警鈴又開始響起,梅雨季節真的是氣喘病患的致命期。根據調查,台灣目前氣喘患者超過五十萬人。台灣氣喘患者因氣喘急性發作而急診住院或住進加護病房的比率在過去一年高達百分之十八。因此,氣喘控制不良一直成為氣喘病患的夢饜。一位氣喘病患表示,“我曾經以為自己跟正常人沒有什麼不同,只是比別人多了一些限制,多了一些病痛,多了一些不能去的地方,只是當我因為不能和朋友一起打球而被疏離,我好期待如果有一種聰明簡單的氣喘治療方式,可以讓我悠游自在的生活,不用再擔心氣喘的夢饜,到時候,我一定要下個戰帖去跟我朋友嗆聲。” 其實,氣喘病患必須一直存在著隨時發作的壓力,平常沒有發炎反應時,雖然看似正常,但是生活中一直有著很大的限制。如果現在有一種聰明簡單的氣喘治療方式,可以讓你悠游自在的生活,不用再擔心氣喘會壞了興致,你會期待著什麼樣新的生活和新的精采經驗呢?中國時報、基隆市氣喘之友協會和優活健康網邀請有氣喘的您一來做個沒有氣喘的綺麗美夢!  即日起,請上www.azma.com.tw/pant  網站,找尋由中國時報、基隆市氣喘之友協會和優活健康網舉辦的「做一個沒有氣喘的美夢」時尚徵文活動,讓我們一起分享你的綺麗美夢,還有獎金可以拿喔!!

搶救內分泌,DRSP成分幫你養成美麗好體質

搶救內分泌,DRSP成分幫你養成美麗好體質

「快救救我,為什麼我的痘痘長不停?」「我的媽呀!為什麼我這個月的大姨媽沒有來?」「爲什麼每次小紅報到前,我就腫的跟豬頭一樣,裙頭也變好緊?」高雄榮民總醫院 崔冠濠醫師說這些是現代高壓社會下的常見問題,主要原因很可能就是內分泌系統失衡造成所謂的經前症候群。女性進入青春期後,卵巢會週期性的分泌雌激素、黃體激素及雄性素等性荷爾蒙來調節身體的生殖功能,也產生所謂的「生理週期」,然而這些性荷爾蒙一旦失衡,也會爲女性帶來許多困擾。例如許多女性會有肌膚容易出油、長痘痘甚至體毛過度旺盛生長的情況,這可能就是體內雄性素過度活躍惹的禍。崔醫師表示雄性素會刺激皮脂腺並刺激體毛生長,過多的皮脂會使肌膚來不及代謝,輕者造成油光、粉刺,嚴重的話就會導致膿皰,也會影響卵巢的排卵功能,甚至和引起亂經及不孕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有關。而不少平日肌膚狀況還不錯的美眉,到了月經報到前1-2週開始,就發現痘痘狂冒,身體四肢開始浮腫,連體重都平白增加了好幾公斤。崔醫師表示,這和月經報到前的雌激素波動有關。雌激素會使鈉、水蓄留體內,這種情況在月經報到前會達到高峰,不但會造成水腫、擠壓皮脂腺使得原先受雄性素刺激而產生的皮脂提早「冒出頭」外,還會造成女生情緒波動(易沮喪或易怒等..)等,嚴重時還會經前症候群。到底如何做好內分泌管理,擁有美麗肌膚與順暢的經期呢?崔醫師表示,一般女生如果有經期失調並出現肌膚問題等狀況,在經過診斷確定沒有特殊疾病後,他會建議使用口服避孕藥來幫助患者改善症狀。崔醫師說目前口服避孕藥發展的很成熟,而含有新型黃體素DRSP的低劑量口服避孕藥,由於有抗雄性化及改善鈉水蓄積的作用,能幫助調節女性體內雄性素的作用,進而改善體毛生長與肌膚容易出油冒痘痘的狀況,根據國外研究證實也能經由改善女性來經前的水腫進而改善經前症候群,讓女性在來經前後更加美麗舒適。由於是藉由漸進式地調理荷爾蒙來改善症狀,一般要持續使用2~3個月以上效果才會比較顯著。而臨床研究也證實,這種新型避孕藥能讓大多數女性使用後減少經前食慾並降低飢餓感,有助於女性保持身體窈窕。一般來說,只要初經固定來潮達一年以上的健康年輕女性,都可以使用口服避孕藥,但崔醫師叮嚀,使用這類避孕藥仍有需要注意的事項,例如服用21天停7天的原則,此外還是需要經過醫師診斷評估及藥師的指導再開始服用才是最安全的方式。本篇出處:http://www.wewomen.com.tw/doctor/doctor_blog1.asp?id=216&aid=39

鼻型決定臉部線條的黃金比例

鼻型決定臉部線條的黃金比例

帥哥美女之所以讓人側目,很多都是五官比例均勻,就美學的角度來看,突出的鼻子,往往是視覺重心,臉部線條好不好看,鼻子佔有很大的比例。長美麗緻診所盧醫師表示,在門診經驗中,最常有人拿著濱崎步和蔡依林的照片,指名要做出和她們一樣的漂亮鼻子,但是如果真的將她們的鼻型,完完全全套在另一個人身上,是否就能「複製」出第二個濱崎步,或是第二個蔡依林,卻是不太可能,主要原因就是另一個人的五官比例和臉部線條不見得和明星一樣。盧醫師指出,符合臉部黃金比例的鼻子,鼻樑兩側會呈現很自然的曲線,寬度(指左鼻翼到右鼻翼的距離)大概是臉部寬度(從左顴骨到右顴骨的距離)的五分之一,鼻子長度是佔臉部長度的1/3。如果從側面看,男性的鼻子會略呈一直線,女性則呈微彎曲線,鼻頭有一點向上翹,鼻子最低點的高度,大約在雙眼皮的摺痕處,鼻頭的最突出點,和上嘴唇及下巴的最突出處,大致上是在一直線。如果能擁有這樣的「黃金比例」,絕對稱得上是帥哥美女,但又有多少人天生如此呢?特別是東方人天生鼻子就較西方人來得低,也因此,在東方人的鼻子整形當中,隆鼻的比例很高,最常見的情況是鼻樑不夠高,鼻子看起來比較短。一旦將鼻樑墊高之後,往往會讓人有驚艷的效果。有一位小姐一直認為她的眼睛夠大,但眼神煥散,但經過整體評估後,問題卻是在鼻子,因為鼻子與眼睛的比例不協調,才讓她的眼神看起來較為煥散,經過隆鼻之後,眼睛看起來深邃多了,煥散的感覺一掃而空,當然也漂亮多了;還有一位有著臉部顴骨寬大的小姐,來門診要「削骨」,評估之後發現,她只是山根部位過於凹陷,凸顯了臉部過寬,只要進行隆鼻,臉部線條頓時變得修長,原本的扁臉也變得立體了。長美麗緻診所盧醫師表示,隆鼻手術主要是使用人工材料,如矽膠和Gortex (PTFE)等,矽膠有良好的柔軟度,可以依鼻型將各種長度與不同厚度的L型鼻模植入鼻樑內。Gortex (PTFE) 則是薄薄的軟片,也可剪裁成適合的大小和形狀做為填充物。另一種是以自體組織,例如耳朵軟骨或肋骨軟骨,或是筋膜組織,雖然自體組織的感染風險小,也比較不會有異物反應,但還要多開一個傷口取軟骨,所以如果只是單純的墊高鼻樑,一般而言還是只需植入人工鼻模為主。單純的隆鼻手術可以墊高鼻樑,但如果是鼻頭的問題,如鼻頭過大、組織肥厚、 鼻孔過大或是朝天鼻、鷹勾鼻、鼻頭太低等不夠英挺的鼻型,就得仰賴「鼻雕」來做整體性的雕塑,因為這部份的組織牽涉到鼻子的軟骨,單靠人工鼻模來支撐,是無法做出漂亮的鼻型。鼻雕整形的技術常常需要用到耳朵軟骨、鼻中隔軟骨及肋軟骨來重塑鼻子的外型,也要對鼻子本身的軟骨和軟組織,重做調整來達到雕塑的目的,也因此鼻雕整形通常需要在鼻小柱和沿著鼻翼軟骨外緣切開,也就是說會以外開式的方法來打開整個鼻子進行雕塑。長美麗緻診所盧醫師強調,這種鼻雕整形是非常精密且專業的技術,如果患者必需進行鼻雕整形術時,如果將明星的鼻子來作手術的參考,在術前務必要和專業醫師充分溝通,套在自己臉上是否合適?畢竟適合自己的鼻形才能達到完美的整形結果。

走過罹癌,男人要幸福

走過罹癌,男人要幸福

在剛得知自己罹患癌症時,您腦子裡想到的可能只有存活的問題。然而,當您開始接受治療後,有些新問題逐漸出現而且變得非常重要。譬如說,如果癌症控制住了,您的生活能夠多「正常」?性生活會有什麼改變呢?性愛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對性的感覺會影響我們對生活的熱忱、自我形象以及與親密伴侶的關係,但是您是不是很難啟口與您的親密伴侶及醫生討論癌症治療對性生活的影響呢?什麼是正常的性生活?人們對性所抱持的信念以及性行為的方式差異很大,因此為「正常」一詞下定義,就幾乎成了不可能的事。有些伴侶喜歡每天做愛,但對其他人而言,也許一個月一次就夠了;許多人認為口交是前戲很正常的一部分,但是有些人卻無法接受。我們對於正常性行為的標準,受到媒體影響甚鉅。打從1960年代以來,書籍、電視、電影以及雜誌對「性」的態度愈來愈開放。公開討論「性」,對民眾而言,大抵是獲益良多。但是對於「美好的性生活」,媒體也助長一些不切實際的標準。男性可能相信他們被期待可以立即勃起。女性如果每回做愛時,未能達到至少一次的高潮,自己可能就會覺得相形見絀。如果您覺得自己有所不足,要記得真正衡量您能符合做為愛人的評價標準,是伴侶雙方就擁有的性生活達成共識,且此共識是讓彼此共同感到愉悅。當您因手術或其他治療的身心影響而對「性」不感興趣,是很正常的事。不過當您的生活逐漸恢復正常時,您的性趣也就會開始恢復。許多人認為性是年輕人獨享的事,人們預期老年人會失去性慾以及性生活的能力,這些觀點大多為迷思。不論男女都可以保有性生活直到生命結束。沒有人該為「我這把年紀了,還對性感興趣」而覺得慚愧。性的反應和功能可能隨年齡改變,例如:一半以上超過四十歲的男人至少有一點勃起的煩惱。對某些男人問題可能比較嚴重,有時問題的源頭起因於兩性關係造成的焦慮與緊張;大部份可能是因身體狀況,而導致性問題或出現惡化。我們現在有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和其他療法,可幫助男士們和他們的伴侶處理大部分的困難。如果您想繼續積極的性生活,您是可做到的。如果您們仍有性關係,任何性問題都會影響到倆個人,最好倆人一起來解決問題。性愛是我們對親密感、撫摸、嬉戲、關懷以及愉悅感的需求的一部分。當做愛變成難事時﹝例如重病或到疾病末期時﹞,透過肢體表達關心仍是分享親密感非常重要的方式。一、 什麼是健康的性反應?男女的性反應都是由慾望期、興奮期、高潮期、消退期四個階段依序所組成的一種週期性反應:(一)慾望期:就是對性感興趣。您可能只是想到「性」 而引起性慾、或是覺得為某人吸引而有感覺。通常從青春期起,性慾就是生活中正常的一部分。(二)興奮期:是覺得被激起或是「啟動」的階段。當在興奮期,碰觸與撫摸的感覺會更為強烈。興奮也可肇始於性幻想,以及情色的影像、聲音、氣味以及味覺。就生理上來說,會出現:心跳與脈搏加速、血壓上升、呼吸急促、血液流到生殖區、陰莖突然充血,導致勃起,變硬、生殖器的皮膚顏色變深。(三)高潮期:即性高潮。不論男女,高潮時神經系統都會使生殖器產生強烈的欣快感。生殖器周圍的肌肉有節奏地收縮,傳送一波波的感覺到全身。男性這些肌肉收縮會導致射精。(四)消退期:發生在高潮後數分鐘,指的是身體回復之前不興奮的狀態,心跳與呼吸逐漸緩和,湧至生殖區的血液開始散去,心理上的興奮之情亦逐漸退去。如果有興奮,但未達高潮,還是會出現消退期,只是比較緩慢。雖然興奮後未達到高潮可能令人挫折,但是並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男性有段「不反應期」,即高潮後有段時間生理上無法再有另一次高潮。通常男性的不反應期會隨著身體老化而愈來愈長。男性到了七十歲時,可能需要等幾天,才能再次享受魚水之歡。女性沒有「不反應期」。許多女性可以在一次性交中,體驗到多次的高潮。二、男性性慾及性反應的構成要素睪固酮是主要的男性荷爾蒙。這種荷爾蒙可以使生殖器官發育,同時有助於勃起與性行為。睪固酮會使男性出現第二性徵,包括聲音低沉,以及長鬍鬚。睪固酮大多為睪丸所分泌。不過不論男女,在位於腎臟上方的腎上腺,也會分泌少量的睪固酮。荷爾蒙的分泌量由腦部下視丘所控制。當睪固酮濃度低時,下視丘會傳送訊息到位於腦底的腦下垂體腺。腦下垂體就派遣荷爾蒙信使,經由血液告知睪丸加速分泌睪固酮。男性的荷爾蒙濃度差異甚大,但是大多數男性血中循環的睪固酮,會比身體需要的量來得多。睪固酮濃度低的男性,會有無法勃起,或勃起無法持久的問題,可能也會喪失性慾。健康的男性很少有荷爾蒙的問題。因焦慮導致勃起問題的情況比較常見。其他導致勃起問題常見的病理性原因,包括骨盆腔血管或神經問題。當性興奮時腦部發出訊息,下送到脊髓,並經由神經下達到骨盆腔時,就會導致勃起。這些重要的神經有一部份是沿著攝護腺兩側分布。勃起訊號被接獲後,陰莖幹中的海綿組織會放鬆,將血液帶往陰莖的動脈也會擴張。動脈壁擴張時,血液以高於平常五十倍的速度湧進陰莖,使陰莖幹內兩根海綿組織管充滿血液,陰莖的靜脈這時會擠壓關閉,使排血過程的速度變慢。於是導致陰莖內部血壓上升,以及陰莖變硬。讓男性在陰莖受觸摸時感到快感的神經,與控制血流與勃起的神經路徑不同。即便男性因神經受損,或是血管阻塞而無法勃起,仍可能透由由觸摸中獲得快感,也還是可以達到高潮。男性高潮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稱為泌精,這時攝護腺、儲精囊以及輸精管﹝連接睪丸與儲精囊的管﹞收縮,使精子細胞與組成精液的液體相混合。精子細胞由睪丸所產生。精液是種富含蛋白質的白色液體,由攝護腺及儲精囊所產生,可以滋養精子細胞,使精子細胞得以存活。在泌精階段這種混合物貯存於尿道的上端﹝縱貫陰莖的管道﹞,隨時準備好射精。此時尿道上端的一小瓣膜緊閉以防止精液向上進入膀胱。男性在這個時刻,會有泌精的感覺。他知道即將出現高潮。泌精由交感神經系統,即不隨意神經系統所控制。第二個階段是射精。控制射精的神經,與生殖器受愛撫時,傳送快感訊號的神經相同。這些神經導致陰莖底部的肌肉有節奏地擠壓,將精液經由尿道推出陰莖。同時快感的訊息會傳到腦部。這種感覺就是性高潮。下圖為男性性器官。三、接受癌症治療時保有健康性生活的關鍵接受癌症治療期間及治療之後,欲嘗試保持性生活時,需要牢記下面幾點。(一)盡可能多搜集相關資訊,了解您所接受的癌症治療會對性生活造成何種影響。與醫生、護士或是其他醫療團隊的成員談談。當您知道該做何期待時,就可以計劃應對之道。(二)要記得,不論您將接受何種癌症治療,由撫摸中獲得快感的能力幾乎是永遠存在的。舉例來說,有些癌症會傷害到男性勃起的能力。除了會影響腦部某些區域或是脊髓的癌症治療外,很少癌症治療會傷害到由撫摸中獲得的快感,以及達到高潮所牽涉到的神經與肌肉。大多數無法勃起或製造精液的男性,在受到適當的觸摸時,還是可以有高潮的感覺。這種倖存的達到高潮的方式,值得癌症患者去嘗試。就算某部分的性能力改變,還是可能獲得快與滿足。(三)試著對獲得性快感的方式保持開放的心態。有些伴侶對「正常」的性,定  義非常狹隘。如果雙方都無法在男性陰莖進入女性陰道時達到高潮,就會有受騙的感覺。但接受癌症治療的人有些時候的確不可能性交。這些時候可能就是學習的機會,可以學些給予及獲得性快感的新方式。您和伴侶可以透過相互碰觸與撫摸,幫助對方達到高潮。有時候光是擁抱,就讓人覺得夠愉快。您也可以繼續享受自我刺激。不要因為「正常」的方式改變了,就剝奪自己其他表達關心,以及覺得生氣勃勃的途徑。(四)努力就「性」的話題與伴侶及醫生保持良好的溝通。健康性生活的頭號大敵是沈默。如果您尷尬到無法問醫生能不能恢復性生活,可能就永遠不知道答案。如果您不提及「性」的問題,醫師與護士也不會主動問您,您要與醫生討論「性」的問題,並將您所學到的資訊告訴您的伴侶。否則您的伴侶也許會擔心「性」會對您造成傷害。良好的溝通也是癌症對性生活造成干擾時,改變性生活方式的關鍵之一。如果您覺得虛弱或疲倦,希望伴侶撫摸您時能夠更主動積極,明白說出來。如果身體某些部位一觸即痛或痠痛,可以引導伴侶如何觸摸,以獲得最多的快感及避免疼痛。(本文擷取自「男人的癌後性福」手冊,由癌症希望協會發行。)

漫談寵物治療

漫談寵物治療

談到寵物治療,大多數人直覺反應就是導盲犬。那只是寵物治療中的一類,而寵物治療也並非單指「狗」。一般通稱的寵物治療正式用詞為「動物輔助治療」(animal-assisted activeity, AAT)。高雄立市凱旋醫院 許義忠醫師指出,動物輔助治療不是一種把戲,而是一種利用人與動物間具有自然療癒力量的關係,將動物做為治療媒介,經由治療者以系統性、計畫性的方式介入去達到緩解、治療個案的目的。若是未經審慎評估而急性貿然的介入,對動物、治療者、個案都會是一種傷害。當作治療媒介的動物都必須經過基本服從訓練及特別篩選,且擁有身心健康的動物。施行AAT時除了治療人員、個案和動物之外,飼主(或助手)也需同時在場,治療前所有參與人員需經過完善的溝通,而在進行AAT的過程,治療師經由事前的評估及溝通瞭解去設定目標及治療活動、主掌活動的進行,動物則是扮演個案動機引導者、共同參與和配合者,飼主為動物的指令主要提供者、維持動物的情緒及其在活動中的反應,動物、飼主以及治療師形成一個以個案為中心的治療性三角關係。AAT並無特定限制什麼動物可以當作治療媒介,但在台灣較廣為人知的就屬「馬術治療」及「狗醫生」。馬術治療較常用於神經生理肢體障礙的個案,藉由馬匹行走骨盆的律動與人類相似運動,透過藉由週而復始的馬步移動,重複練習重心的轉移訓練、姿勢動作控制能力。而台灣狗醫師協會從1999年成立迄今,共有74隻狗醫生大使,在北中南等處進行義務性的服務。動物輔助治療(AAT)在台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相當多議題要克服,正向思考也就是還有許多空間可發展。

血便、頻便,小心大腸直腸癌上身

血便、頻便,小心大腸直腸癌上身

根據衛生署的統計,每年死於大腸直腸癌的病例超過3000人,其發生率與死亡率僅次於肝癌與肺癌,高居癌症的第三位。雖然腸癌發生原因尚無定論,但遺傳基因、環境及飲食生活習慣均佔重要的因素。尤其國人飲食習慣日漸西化,平日攝取過多的肉類、脂肪、膽固醇,卻缺乏纖維質的食物,因此國人罹患大腸直腸癌的病例,有明顯增加的趨勢。雖然癌症高居國內十大死因的第一位,但在眾多的癌症當中,大腸直腸癌是治療效果最好的,存活率也最高。本院統計477例大腸直腸癌患者的存活率,顯示第一期可達100﹪,第二期81.4﹪,即使是淋巴腺擴散的第三期腸癌,五年存活率仍可達63.6﹪。但國人往往輕忽定期檢查的重要性,致使腸癌早期發現率低,有將近五成的患者,都是拖到癌症第三、四期才發現,也因此錯失了治療先機。光田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 陳壽星指出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但民眾若發現自己有血便、頻便、排便習慣改變、腹脹痛、貧血等症狀出現時,最好儘速就醫檢查。透過簡單的肛門指診及乙狀結腸鏡檢查,就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也提醒40歲以上的民眾,應每年接受肛門指診及糞便潛血檢查,每三年接受一次乙狀結腸鏡檢查。而高危險族群如癌症家族、有大腸息肉或大腸癌病史者、慢性大腸炎症及婦科惡性腫瘤患者,則應每兩年接受一次全程大腸鏡檢查或大腸鋇劑攝影,定期追蹤確保健康。

要怎麼吃才不會食物過敏?

要怎麼吃才不會食物過敏?

過敏就是當接觸或吃到對一般人無害的過敏原或食物時,身體的免疫系統卻誤把它當作是有害的入侵物,就發動了圍剿的反應,包括釋出抗體和大量的組織胺到全身血液中。過敏的反應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層,但因為嬰幼兒的免疫系統和腸胃道尚未完全成熟的關係,發生過敏的機會居多;而且父母若是有過敏體質的,所生的小孩有過敏可能的機率是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嬰兒期對牛奶產生的過敏算是最早的食物過敏。餵母奶比嬰兒配方奶較不會引起過敏,應鼓勵母奶哺餵,並且哺乳的媽媽應盡量避免食用自己可能會過敏的食物。有過敏體質的父母最好在寶寶六個月以後才給予副食品添加,而高過敏原的食物,更要延至一歲以後才添加。添加副食品時,要記得一次只能添加一項並觀察餵食後寶寶身體和情緒的反應。 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 張靜芬指出,過敏的症狀有些會隨孩子長大而消失,而有些則從一個器官系統轉向另一個器官系統。可能幼兒時期的腹絞痛或濕疹的問題消失了,卻出現了過敏性鼻炎或氣喘,或是轉變成其他潛藏性的過敏反應。自然醫學的研究者就宣稱,慢性偏頭痛、異常好動、關節炎、水腫、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都有可能是潛藏性的食物過敏所引起,但這個可能的病因卻經常被主流醫學所忽略。其實,我們只要試著從飲食上做一些改變,若因此能得到症狀緩和或改善,就可以推論病症與食物過敏的相關了。 在醫院常被用來鑑別過敏症的方法有「皮膚試驗」、「血液試驗」,我們也可以執行「剔除過敏原飲食法」來鑑別過敏症和過敏原。方法就是將可能引起過敏的食物全部從飲食中先排除,大約二至三週不吃這些食物,等過敏症狀完全消除之後,再一一將食物帶回飲食中,然後再看每加入一種食物之後所產生的反應來找出過敏原,就像嬰兒副食品添加時的步驟一樣。進行這樣的試驗期間較長,一定要確保攝取到均衡且足夠的營養素。為了避免長期的飲食不均衡而導致營養不良的發生,對於曾發生過敏的食物應該在不吃一陣子之後,再嘗試一、二次以確認是否該種食物真會導致過敏,如果是,才需遠離該食物,否則,過多而不必要的飲食禁忌反而會影響了孩童的生長與發育。 治療過敏可從藥物及食物兩方面下手。藥物治療方面的目的是減輕過敏的症狀並預防嚴重過敏反應所引起的傷害,而飲食方面除了盡量避免過敏原之外,我們也可以注意營養素的補充以強健身體的免疫系統並幫助減輕過敏的反應。

銀髮族「旅遊醫學」需知

銀髮族「旅遊醫學」需知

根據國外統計,全世界每年平均大約有10億人次搭乘飛機旅行,其中20-70%的旅行者,在旅程中會有健康的問題。國際間的旅行,約1~5%的人需要醫療的照顧,其中,十萬人中約有一人會死亡。同時,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大多數是心血管疾病、肺病相關及意外死亡等。因此,出遊前詳細的健康諮詢及健康檢查是有必要的。那麼銀髮族要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平安、健康的旅遊呢?新店耕莘醫院家醫科醫師 廖俊凱建議以下幾點提供參考。《行前的健康檢查不可少》健康狀況是實現旅遊計劃的決定因素,因此,必需具備健康的身體,才能完成預期的旅遊目的。《妥善安排旅遊計劃》根據身體健康狀況選擇旅旅遊時機和地點,如患有高血壓、冠心病、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氣喘者,冬季時較不宜旅行。《選擇好旅遊路線及了解旅遊地概況》行前先請旅行社安排舒適、不要太趕的旅程及請熟悉當地醫療的旅行社安排行程介紹,並找出一條最佳的旅遊路線。《備妥旅遊緊急醫療費用及攜帶「健康卡片」》出遊前最好能準備一張〝有著自己的健康狀況的卡片〞帶在身邊,寫明自己所患主要疾病、常用藥物及過敏史、發生緊急狀況時如何處理…等,特別是患有糖尿病或心臟疾病的銀髮族更應註明清楚。《注意安全及飲食衛生》最好結伴而行,可互相關照、增添旅遊樂趣、增加安全感、發生疾病或意外情況時能及時處裡,且需注意飲食衛生,攤販及來歷不明的食物盡量少吃,避免進食未經煮熟的食物,這樣才能防止發生腹瀉等腸道疾病。《要預防旅遊地的傳染病》如細菌性痢疾、蚊蟲叮咬,另有其他少見的熱帶疾病,如黃熱病、絲蟲病、鼠疫、斑疹傷寒、回歸熱及萊姆病等,若有不適現象可先於當地就醫,回國後再請醫師追蹤與治療。不過兩週內曾接受過胸腔及心血管手術者或是發生心肌梗塞或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如腦中風)、嚴重癲癇尚未控制者、嚴重慢性呼吸道疾病或氣喘尚未良好控制者及懷孕35至36週以上的孕婦等,不適合出遊。

34歲以上的孕婦一定要進行羊膜穿刺嗎?

34歲以上的孕婦一定要進行羊膜穿刺嗎?

自1994年台灣大規模推行唐氏症母血篩檢,以及近年來許多醫療院所在懷孕早期利用超音波測量胎兒頸部透明帶篩檢唐氏症以後,唐氏症的發生率就大幅降低。但是到目前為止,高齡孕婦,尤其是懷孕年齡超過34歲的孕婦,仍然是進行羊膜穿刺的主要對象,原因是超過34歲以上的孕婦,懷有唐氏症寶寶的機率會大幅上升,而且隨著年齡呈現直線的增加,在衛生署的政策上,仍然鼓勵34歲的孕婦接受羊膜穿刺。但是34歲以上的孕婦一定要進行羊膜穿刺嗎?事實上,目前有許多爭論。贊成34歲以上的孕婦一律接受羊膜穿刺的學者認為,34歲以上的孕婦,是寶寶罹患唐氏症的高危險群,如果只進行母血篩檢或是胎兒頸部透明帶測量,就會有些唐氏症胎兒不會在產前被診斷出來。但是也有學者認為,許多高齡的孕婦,本身就是晚婚,或者本身是不孕症的患者,對於羊膜穿刺的風險,會感到特別憂慮,這一點必須要相當考慮。臺安醫院婦產科醫師 周輝政表示,根據過去七年來超過1000位34歲以上的孕婦統計發現,使用母血篩檢,可以篩檢出82%的唐氏症。當然,如果全部進行羊膜穿刺,可以篩檢出全部的唐氏症,但是利用例行性的羊膜穿刺取代母血篩檢的代價是每多篩檢出一個唐氏症,就有可能多出1.26個因為羊膜穿刺所造成的流產,其邊際風險相當高,所以就統計學的觀點來說,34歲以上的孕婦,並不一定就需要進行羊膜穿刺,先利用胎兒頸部透明帶篩檢法或是母血篩檢法,如果是高危險群,再進行羊膜穿刺,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對於40歲以上的孕婦,因為資料較少,還無法做成結論。當然,這樣的觀點純粹是就宏觀的角度來看,每個孕婦還是必須以自己的角度來衡量。例如:有些高齡孕婦本身就懷孕不易,這時候就必須考慮羊膜穿刺所帶來的風險;有些媽媽已經有一兩個小孩,這時候如果產下唐氏兒對於家庭可能會帶來嚴重的衝擊,直接進行羊膜穿刺可能是一個合理的選擇。所以這些研究,並不是說34歲以上的孕婦就一定不要進行羊膜穿刺,只是提供高齡孕婦多一個選擇。您必須考量自己的狀況,和醫師進行溝通。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