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乳牙要抽神經!?──漫談乳牙的根管治療(下)

乳牙要抽神經!?──漫談乳牙的根管治療(下)

小朋友的乳牙非得接受根管治療了,會怎麼做?家長該怎麼配合?如何讓這些治療的成效發揮到最高呢?整體來說,乳牙根管治療的過程與恆牙的根管治療過程大同小異。通常都需要局部麻醉、以橡皮防濕布帳作良好的隔離、用牙科鑽針將感染的齒質及牙髓組織移除,並對牙髓腔做適當沖洗,依發炎的程度及範圍不同,整個過程可能需要一至三次不等的治療;待牙髓腔內部清潔乾淨,用適合乳牙的材料封填牙髓腔。原則上,在牙根封填完成的當次進行牙齒缺損部位的填補會較為理想,因為根管治療的成功率與牙冠部份填充物的密封性有很大的關係。一般而言,當齲齒嚴重到需要作根管治療的程度時,通常齒質的缺損都比較大,單用銀粉或樹脂等材料充填,常會發生補牙的材料脫落、斷裂,以致細菌再度入侵,甚或是牙齒本身斷裂的情形。若牙齒仍有機會保留,則須重作根管治療並重新將牙冠確實密封;若牙齒已損害到無法治療,則應提早拔除以免殘留的齒根成為細菌孳生的溫床及入侵齒槽骨或軟組織間隙的通道。不論是哪一種狀況,都會讓先前的努力功虧一簣。重新處理費時費力,再治療的成功率也較低;提早拔除不但影響咀嚼的功能,將來恆牙萌出時沒有適當的導引也容易有傾倒及排列不整的問題。乳牙根管治療後,以適當的乳牙不銹鋼牙套加以包覆,既可保護治療後的乳牙又能達到恢復咀嚼功能與牙弓空間維持的效果,是中外兒童牙科醫師修復根管治療後乳牙的第一選擇。乳牙套牙套會不會對將來換牙有不好的影響?其實只要裝置得宜,家長大可把裝了牙套的乳牙當成只是乳牙變了個顏色,換牙的過程並不會因此有太大改變,有時會遇見的乳牙脫落困難、或恆牙萌發有問題,通常是先前感染留下的後遺症,適當地以牙套保護乳牙,反而對維持口腔健康有很大的助益。不可諱言地,根管治療的過程的確不是件太輕鬆的事,但不要輕看你的孩子,他們有著超乎想像的潛力。治療前與牙醫師充分溝通,治療中安心扮演陪伴與支持的角色,治療後不吝惜給孩子的良好表現鼓勵與掌聲,在爸媽與牙醫師共同的努力下,藉由適當的教導及行為管理,大部份的孩子都可以好好的接受治療重拾健康笑容。雖然乳牙會脫落換牙,但乳牙的健康除了影響孩子的進食,更與乳牙下方恆牙胚的發育息息相關。早年乳牙齲齒若影響到牙髓組織,往往只能消極地等其換牙時自動脫落,或提早拔除以緩解疼痛。這些做法對口腔健康並無助益,更可能對日後恆牙的生長萌發與排列造成不良的影響。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我們可以給嚴重齲齒的乳牙除了拔牙外的更好選擇。只要爸媽願意多用點心,與牙科醫師有良好的溝通與合作,經由適當的根管治療及良好的牙套裝置,讓這些牙齒發揮最大的功能,使孩子有健康的口腔環境及遠離牙痛的快樂童年,何樂而不為!我們衷心企盼的不就是孩子臉上那一抹無憂的笑靨嗎!

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

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

在骨科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中,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是最易預期成功的手術。近年來隨著醫學工程及材料力學的進展,使得關節內植入物的耐久性更高且併發症減少。長期追蹤研究清楚的顯示── 全人工膝關節的金屬耐久性佳且能明顯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目前人工膝關節的構造的設計是由脛骨組件和股骨組件形成關節的構造。脛骨組件是使用金屬盤下面有支柱,而在支柱邊加上扇狀的設計以固定在脛骨近端。而脛骨關節墊片(高分子量聚乙烯)則使用卡式或鎖式固定在脛骨組件上。大部份的墊片設計形狀和股骨關節面一致,以增加穩定度並減少聚乙烯接觸的壓力。而現今的材料科技所製造的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墊片,其強度及耐磨性也改進很多,可增加人工膝關節使用的壽命。一般而言,股骨組件是使用鈦、鈷與鉻合金製成,並有股骨滑車以改善髕骨移動軌跡。而髕骨組件是採用圓頂型的設計並利用一至三個短栓以骨水泥固定。脛骨組件則使用骨水泥固定在脛骨關節面上。治療時機當膝關節破壞到末期時,唯一的治療方式,即為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此時大面積的透明軟骨與彈性軟骨因退化或創傷磨損,造成日常生活因疼痛而受到限制。膝蓋關節外型也變成O型腿,上下樓梯能力降低,蹲站過程痛苦不堪。 需要接受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病友,術後可以得到變形的矯正、疼痛解除、運動範圍增加、改善關節功能,大幅提升生活品質。一般而言,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住院期約七天左右,但仍依病患身體狀況而定,大約一個月左右可恢復正常生活。  以手術方法治療退化性關節炎,並非只有人工關節置換,事實上還有上述其他手術方法,如:膝關節鏡手術、脛骨近端截骨術、股骨遠端截骨術、脛骨粗隆截骨術、單髁人工膝關節手術、髕骨股骨人工膝關節置換及全人工膝關節置換等等。醫師須考慮病友的狀況,如年齡、職業、健康狀況、關節破壞程度、病因及破壞部位等等因素,而有不同的治療手段選擇。可與醫師討論,來選擇最適合的方法來治療。在術後的疼痛方面,臨床上則較多使用脊椎硬膜外麻醉,意即大家耳熟的『疼痛控制』。其效果及病患的滿意度都不錯。除了有少許副作用,一般臨床上對病患的復建與止痛效果,皆大有助益。

視止痛藥為萬靈丹 小心染上「止痛藥癮」

視止痛藥為萬靈丹 小心染上「止痛藥癮」

現代人小自頭痛、牙痛、肌肉酸痛,大到關節痛、下背痛、胃痛、坐骨神經痛、手術後疼痛,甚至女性常見的生理痛,只要身體一不舒服,第一個想到的大概就是先吃顆止痛的再說吧!雖然心裡明白,常吃止痛藥不是一種正確的治病行為,但國人對止痛藥的依賴度卻未曾稍減。有鑑於此,如何才能正確且安全的使用止痛藥,的確是現代人應有的認知。由於國人有自行服用止痛藥或感冒藥的習慣,所以常常見到身體一有症狀,就自行到藥局購買止痛藥或感冒藥服用。光田綜合醫院腎臟內科 王守玠醫師指出,通常這類藥物對於疼痛症狀的紓解都很有效,只要一吃就可立刻止痛,因此疼痛病人往往視之為仙丹妙藥,但這些止痛藥卻也可能造成腎臟間質組織發炎,也會造成腎臟內血管收縮導致腎臟病變,長期使用下來,不僅會對藥物上癮,產生依賴性,導致服用劑量越來越大,並在不知不覺中對腎臟造成非常大的傷害,甚至嚴重的還會引發尿毒症需要終身洗腎。因此王醫師建議,對於這類藥物的使用,只可應急,千萬不可長期習慣性的使用。尤其有些病人喜歡同時服用許多種類的藥物或是使用複方藥,若其中含有多種以上的解熱止痛成份,則藥物更有相乘的效果,對腎臟的副作用也會變大。如果發現身體有不明的水腫,腰部疼痛或尿液減少等現象,應當立即停止使用藥物並即刻就醫詳細檢查,以免錯過治療腎臟病的黃金時期。根據統計,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高尿酸或心臟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中,併發腎臟病的風險明顯高於健康的人。而在這些慢性病患者中,又常常因為年紀偏高,多數會伴隨有退化性關節炎或痛風性關節炎等疾病,故經常會服用止痛藥來紓解疼痛,長期下來更加重腎臟的負擔。在臺灣長期接受洗腎的病人中,導致腎臟衰竭最常見的原因,除了糖尿病及高血壓外,還有不明原因的慢性腎臟發炎,據推測可能就與長期濫用止痛消炎藥物,或來路不明的中藥有關,因此服用這些藥物須特別當心。王醫師表示,門診中經常發現病人不會主動告知自行服藥的過去經驗與種類,甚至隱瞞家屬,因此家人往往長期被蒙在鼓裡,不知病人長期自行服用止痛消炎藥物,導致腎臟已受到嚴重傷害。在這一方面,家人一定要多給予病人關懷與照顧,以減少病人濫用止痛藥及其他成藥的機會。對於病人的疼痛症狀,家屬及病人都應配合醫師的指示,首先使用飲食的調整及非藥物的治療,例如施以適當的熱敷按摩,或配合復健運動來改善疼痛程度,而當身體不舒服時,一定要尋求正式的醫療院所以及合格的專科醫師診治。王醫師再次呼籲民眾,止痛藥絕對不是萬靈丹,千萬不要濫用止痛藥,也不要使用來路不明的中草藥,或聽信所謂的民間偏方。一旦需使用止痛藥時,必要遵照醫囑,服用單一配方的止痛藥,不要同時胡亂使用多種止痛藥方,特別是在服藥期間,一定要佐以大量的水份,來加速藥物的代謝,減輕對腎臟的傷害。其實只要每個人多用心,就能享受幸福快樂的「腎」利人生,而有病痛時尋求專業判斷與治療,也才能幫助自己重拾健康。 

中醫耳針療法的妙用

中醫耳針療法的妙用

耳針療法是用針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朵上的穴道,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這是因為中醫診斷是從整體著眼,將人體內臟器官和體表各組織之間的關係,看作是不可分割的。天主教耕莘新店總醫院中醫部 廖敏宏醫師指出,從上述的想法出發,再配合臨床上的觀察,發現人體各個臟器和身體各部位,在耳朵上都可找到相對應的代表區,即"耳穴"。這些耳穴按照一定的順序有規律的分佈在耳朵上,好比一個在子宮內倒置的胎兒,頭在下、腳在上。當人體某一部分發生病變時,在相應的耳穴往往會出現壓痛、電阻降低或伴有形態與色澤的改變。在這些耳穴加以一定的刺激,就可以治療相應的軀體或內臟的疾病。廖敏宏醫師表示,耳針療法的特點為操作簡便、適應症廣、副作用少與經濟有效等。其適應症包括各種疼痛性病症(如頭痛、三叉神經痛、扭挫傷等)、各種炎症性病症(如咽喉炎、風濕性關節炎、扁桃體炎等)、功能紊亂性病症(如胃腸神經官能症、多汗、月經不調等)、過敏(如蕁麻疹、哮喘、過敏性鼻炎等) 、其他如高血壓、肥胖等。至於刺激耳穴的方法,廖醫師提供兩項較常見方法:1、〔毫針法〕即用一般針灸針針刺耳穴。先探測耳穴敏感點,經過消毒,然後快速垂直刺入耳穴,以刺入軟骨為度。留針15~60分鐘,一般慢性病、疼痛性疾病留針時間可延長。起針時以消毒乾棉球壓住針眼,以免出血,再以碘酒消毒,以防感染。 2、〔埋針法〕即將皮內針埋於耳穴內。皮內針有顆粒式和撳釘式兩種。操作方法為醫師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用鑷子夾住消毒的皮內針針柄,輕輕刺入所選定的穴位皮內,之後再用膠布固定即可,留針3~7天,10次為一個療程。患者可每日自行按壓針刺穴位,以增加刺激、增強療效。埋針期間注意勿讓耳朵接觸到水,以防感染。至於有嚴重心臟病者不宜採用,更不宜強刺激;嚴重器質性疾病及伴有嚴重貧血者也不宜採用;外耳有濕疹、潰瘍、凍瘡破潰…等不宜採用以及妊娠婦女、有習慣性流產史者最好要謹慎使用。

選用合法拉皮手術,才能確保自身權益

選用合法拉皮手術,才能確保自身權益

消基會日前發佈一項訊息指出,黃金線拉皮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取得衛生署的核准,提醒愛美人士必需特別留意。由於在熟女的整形項目中,有關拉皮手術的詢問度一直都很高,長美麗緻診所表示,目前最廣為接受是衛生署核准的手術,主要為「內視鏡五爪拉皮」和「電波拉皮」,想要藉由拉皮手術來改善老化問題的熟男熟女們,一定要多加了解。自從消基會發佈「黃金線拉皮是違法」的警訊之後,有關「拉皮」的詢問度反而變多了,不管是現場的門診,或是電話、網路諮詢,只要有拉皮念頭的熟女們,幾乎都會問上一句:「到底哪一種拉皮術是合法的?」長美麗緻診所盧醫師說,合法的拉皮手術,可以從動刀和不動刀兩部份來談。在動刀的部份,其實就是必需進行麻醉的拉皮手術。傳統的拉皮手術,是沿著髮際邊緣及耳朵前側將皮膚切開並掀開皮膚,拉緊後將多餘的皮膚切除再縫合,這種傳統手術,沒有植入任何材質,全憑藉醫師的專業和經驗;只是醫學技術不斷地往前推進,傳統拉皮手術,傷口大、恢復期長、疤痕明顯的缺點,已經逐漸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置入特殊的材質,再利用內視鏡手術,達到傷口小、恢復期短、無疤痕的拉提效果。在材質的使用部份,較常聽見的有五爪釘、羽毛線,還有被消基會踼爆的黃金線。目前所謂的「羽毛線」,原本是外科手術常用的「輪廓線」,但因歐盟等國家核准同一材質、外觀有羽毛狀倒鉤的「羽毛線」適用在拉皮手術上,因此坊間有不少診所也使用此材質,並稱之為「羽毛拉皮」,但是否真的合法,還有待衛生署進一步釐清。雖然「羽毛拉皮」有傷口小、恢復期短的優點,但效果只能維持1-2年,時效到了之後,可能還要面臨取出「羽毛線」的風險,徒增二次手術的麻煩。至於五爪釘,則是衛生署核准的一種果酸聚合物(Polylactide),人體可自行吸收溶解,無需再動手術取出,目前採行的手術方式多為內視鏡,即是所謂的「內視鏡五爪拉皮」。盧醫師表示,內視鏡五爪拉皮的傷口是在髮線後約2-3公分處,以五爪釘固定整個面,除了傷口可以被頭髮覆蓋,呈現「無疤痕」的效果之外,且傷口小、恢復期短、有效期長,堪稱是目前最安全、有效又合法的拉皮手術。除了必需麻醉、動刀的拉皮手術之外,還有不用動刀的電波拉皮,也頗受熟女們青睞,特別是很多名女人紛紛現身說法,更讓電波拉皮一度成為最熱門的拉皮術。電波拉皮是使用一種專利的治療探頭,將頻率600萬赫茲的無線電波,均勻且準確地導入、加熱到肌膚深層,剌激膠原蛋白再生,達到緊緻肌膚的效果;由於是藉由能量傳導到皮膚深層組織,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即使已進行表層的麻敷處理,多數仍有剌熱的些微疼痛感,而新一代的探頭,則是強調高劑量、無疼痛,讓治療過程更為舒適。盧醫師最後也提出呼籲,不管是使用何種材質,有拉皮需求的熟女們,務必要選用合法的材質和手術,才能確保醫療品質,和保障自身的權益。

點痣

點痣

從古至今,中國人向來流行點痣,但是為什麼要點痣,每個人的理由,大致可歸納成以下三種原因:一、開運點痣:傳統的觀念認為,痣有吉、凶之分,兇痣會影響命運,包括婚姻、事業、財運等,為避免噩運,被認為兇痣者,必須設法點除。二、美觀好看:臉上有痣,往往因位置太過明顯或痣的體積太大、數量太多,影響臉部的美觀,很多人便因有礙觀瞻而點痣。三、預防病變:有些痣的顏色、大小、凹凸形狀會出現變化,這可能是皮膚病變,有些人便因此而點痣,以避免去除病灶。事實上,黑痣本身是否帶有病變徵兆,國內有關這方面的研究不多,僅少數醫師或民眾有警覺性。痣若出現以下變化或狀況時,應特別小心,最好盡快讓醫師診治點除。一、常被壓迫的痣:如腳底、大姆趾、腰、背、乳房、乳頭等處的痣,被磨擦、壓迫的機會多,較易發生變化。二、出血的痣:外取部、上頸部等經常接觸之處,或刮鬍刀常經過造成出血的痣。三、外觀改變的痣:體積、表面形狀突然改變的痣,尤其是邊緣不整齊的痣。四、不穩定的痣:會痛、會癢、會變色的痣。痣起變化最好點掉曾經有位醫師,腰部有顆痣,而這部位經常靠著手術台,因工作忙碌經常磨擦壓迫,等到隱隱作痛、外觀擴散,經切片檢查後,被證實為黑色素細胞癌。另外兩名大姆趾有痣的患者,原以為區區小痣不足掛齒,每天步行壓迫的結果,等發現病變,已過了最佳治療時機,癌細胞已吞噬了正常細胞,須切除腳趾和腿,由此顯示這些部位的痣不可輕忽。安全點痣法因此,身上有痣,尤其長在會擠壓部位的痣,或者突然蹦出來的痣,最好先請教醫師,有必要點掉就該點。一般傳統的腐蝕點痣法,藥劑常會隨著皮膚紋路擴散開來,容易留下疤痕,有人便使用傳統點痣留疤,後來還得去疤治療,門診中這種例子很多。為求無疤無痛的有效點痣,可用雷射安全點痣法。醫界點痣法也不少,但是開刀法會留疤、冷凍法有色素反常問題,最好的還是雷射點痣。雷射雖有去除色素不會留疤、恢復快等優點,但遇上色素不穩定的痣,雷射之後會有輕微的色素殘留復發的現象。安全點痣法是先將表皮敷麻藥,將黑色素及凸出的黑痣夾除後,再輔以雷射處理較深處殘餘的黑色素,如此雙管齊下,不但將痣點乾淨,雷射還可以加速傷口癒合復原,術後兩天抹消炎藥和促進組織新生的藥,幾天功夫就可以還原光滑肌膚,不留疤痕可以說是非常安全的點痣法。

小孩臉頰腫脹 小心腮腺炎作祟

小孩臉頰腫脹 小心腮腺炎作祟

腮腺炎是一種急性病毒感染唾液腺,造成腮腺疼痛腫大,因為臉兩側發炎腫得像豬頭一樣,所以台語俗稱為「豬頭皮」。腮腺炎病毒屬於「副黏液病毒」這一個病毒家族,其他成員還包括副流行性感冒病毒及麻疹病毒等。臺安醫院小兒科 方旭彬醫師指出,腮腺炎大多發生在都會地區,主要是經由直接接觸到病人宿主,或者帶有病毒的飛沫、被病人唾液污染的病媒、病人尿液而間接傳染。腮腺炎在世界各地都有病例報告,男生女生得到的機會差不多;一年四季都會發生,尤其在寒冷冬天和春天時最常見。在腮腺炎疫苗還沒有普遍施打以前,有百分之八十五的病人都是十五歲以下的小孩子,但是自從1968年疫苗推出之後,發生率已大大降低,現在反而經常在年輕的成人身上發現。腮腺炎主要侵犯唾液腺,但是有三分之一的病人不會有明顯的症狀。從病毒進入體內到發病,通常需要14到24天不等的時間。在小朋友很少在腮腺腫脹前有症狀,但也有一些人會先有發燒、頸部肌肉痛、頭痛或疲倦。主要的症狀是耳下腺(腮腺;沿著耳廓垂直線下面兩側)的疼痛腫脹,四分之一是單側,四分之三是雙側,通常是一側先腫,另外一邊再跟著腫起來,但也有一起腫起來的。方旭彬醫師進一步詳細解說,由於受到附近空間的限制,所以一但發炎腫脹得很快,肉眼即可明顯地看出,通常發病後第一到第三天最腫,耳朵受到推擠會往上往外移動,下巴兩側頷骨稜角因腫脹而變得不清楚。耳下腺的腫脹大多持續三到七天,有時會持續得更久,病人的腫脹會因為喝了酸的檸檬汁或醋而變得更痛,嚴重者甚至影響到淋巴液回流而造成同側靠近上方的胸部水腫。通常會伴隨著中等程度的發燒,有五分之一的病人不會發燒,高燒超過40°C的很罕見。病童耳下腺在口腔的出口(亦即唾液腺導管的出口),也就是位於第二上臼齒相對的口腔黏膜上,可以見到約0.2公分大小的紅斑,這是小兒科醫師在檢查時可藉以幫助診斷小兒腮腺炎的明顯特徵。除了耳下腺之外,其他的唾液腺比較少侵犯,最不常見的是舌下腺炎,一但被侵犯,通常兩側都有,腫脹的部位含括下巴後方及舌下的口腔底部。有時候會在軀幹部位發現一些皮膚紅疹,但並不常見。可怕的是腮腺炎可能會引起一些併發症,包括腦膜腦炎或腦脊髓炎、睪丸炎或副睪丸炎、卵巢炎、胰臟炎、腎炎、甲狀腺炎、心肌炎、咀嚼肌炎、耳聾、眼併發症、關節炎、血小板低下性紫斑症及增加早期懷孕婦女流產的機率。方旭彬醫師表示,小兒腮腺炎並沒有特效藥,主要是症狀治療。但是有一些其他的疾病,在症狀上會跟腮腺炎有些類似,例如頸部的淋巴腺炎,化膿性腮腺炎等,是細菌感染所引起,需要正確診斷後以抗生素治療。耳下腺唾液管內若有結石,在吃完飯後腮腺便會腫起來,與腮腺炎類似。有些腮腺部位的混合性腫瘤、血管瘤、或淋巴管瘤,在外觀看起來也很像腮腺炎但是較不會有發燒或疼痛,雖說少見,但是也要小心與腮腺炎做區分,以免延誤治療。所以如果發現小朋友有臉頰腫脹疼痛發燒,在排除有牙科的問題之後,應該儘早給小兒科醫師做詳細的檢查,對上述各種情形做正確的鑑別診斷。此外,最好的治療就是預防,目前在國內建議寶寶十五個月大,接受一劑與麻疹德國麻疹混合之疫苗(MMR),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可以產生對腮腺炎的抗體,且效果可以持續十二年以上,所以家中若有年齡已經適合接種疫苗的寶寶,爸爸媽媽可千萬不要忘了喔!

精神科居家治療

精神科居家治療

現代醫療的傾向,不僅在預防精神病患有不恰當的住院醫療過程,還注意到為其擬訂適當的出院計畫,和維持良好的社區支持系統,以避免精神病患,有缺乏主動、過度服從權威、退縮,以及對醫院過度依賴的現象。要讓病患在社會中扮演合適的角色以回歸社會,發揮既有的功能和潛力,精神科居家治療是一種延續醫院治療與社區適應的重要服務。 為恭紀念醫院精神科 陳建良醫師表示,所謂精神科居家治療,是在病患住處提供健康照顧的一種服務,精神病患家屬在專業人員的協助下,照顧居家病患。其目的在增進、維護、恢復健康,或將殘障和疾病的影響減至最小,使其發揮最高的獨立功能。這種服務可能是長期或短期的,通常是由一組醫護人員共同計畫、協調合作,提供以護理為主,且符合個別患者或家庭所需要的服務。其服務的型態可能是來自社區衛生所,或是以醫院為基礎所提供的訪視、轉介和追蹤。 陳建良醫師進一步說明,精神科居家治療的範圍可以包括:個案自我調解壓力的能力、有關服藥處理情形、家庭功能及適應力、住宿安排、社區生活技能、人際關係、生活品質,和治療措施及效果的評估等等。居家治療人員在這種服務的角色與功能,在執行有關醫療與護理活動、協助家屬維持病患日常生活之活動、預防合併症、協助病患社會角色之適應、病患與家屬之健康諮詢,加強病患自我照顧及家屬照顧病患之能力。

找出危險因子 有效預防女性乳癌

找出危險因子 有效預防女性乳癌

至今,醫師們仍然很難解釋為何有人會得乳癌,而有的人卻不會得,但清楚的是,乳癌並不是由撞擊或接觸乳房而來,也不是傳染性的疾病,不過卻也是容易早期發現的癌症,因此認識乳癌與自我檢查方法就顯得特別重要。光田綜合醫院外科醫師 劉榮興指出,乳癌的危險因子包括:1、年齡:50歲以上的女性,若超過60歲危險性更高。2、家族史:當母親、姐妹或女兒有罹患乳癌的女性們得到乳癌的危險性會增加。3、個人史:有乳小葉性原位癌的婦女得乳癌的危險性較高。4、月經史及懷孕史:乳房受女性荷爾蒙刺激時間越長,其罹患乳癌率越大,所以初經年齡較早(12歲以前)或停經較晚(55歲以後),罹患乳癌的危險性越高。5、生活型態:研究指出飲酒的婦女會增加罹患乳癌的危險性。6、體重過重及高脂肪飲食:體重過重的年老婦人也較容易罹患乳癌。劉榮興醫師表示,乳癌是早期治療率高的癌症,因此定期乳房超音波檢查或乳房X光攝影,是可協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檢查利器。建議於年齡35-39歲之間作一次;40-49歲之間每兩年作一次;50歲以上每一年作一次。若處於高危險群,則建議35-39歲之間作一次;40歲以上每年作一次。

子宮頸陰道抹片篩檢報告面面觀

子宮頸陰道抹片篩檢報告面面觀

在檢測子宮頸癌方面,施行子宮頸陰道防癌抹片的篩檢是目前既快又有效的檢查方式,且這項檢查不會有疼痛感、費用低,若合乎某些條件,如:30歲以上,一年內未作過檢查的婦女,還可以免費檢查。不過,因為「炎」與「癌」都唸「ㄧㄢˊ」;兩者在發音上常會被搞錯,也容易被民眾誤會。因此有時我們將子宮頸「癌」唸作子宮頸「ㄞˊ」以做區別。日前,有一位中年女性接受了子宮頸陰道防癌抹片檢查,當她接到報告時,發現是2號炎「ㄧㄢˊ」症,頓時大受打擊,以為自己得到子宮頸癌2期,從此睡不著吃不下,整天還以淚洗面,悲觀不已。經醫師解說後,才知道並非如此,檢測的報告雖是2號,但這表示上皮細胞有反應變化,如炎症、修復、輻射線或其他影響都可能造成檢查呈現2號炎症的結果,並非代表罹患了子宮頸癌。該婦女了解後終於一掃陰霾,鬆了一口氣。抹片篩檢報告為1號時代表正常,只要1年後再進行抹片檢查即可需特別注意的是當抹片報告屬於8、9或10號時,表示有和子宮頸癌較相關的「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子宮頸癌前病變)」出現,這時就必須儘快進行切片,經正確的病理診斷後,給予適切的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