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壓力、鬱卒易傷肝 中醫治療靠「逍遙」

壓力、鬱卒易傷肝 中醫治療靠「逍遙」

中醫師間彼此有一個流傳的笑話,大意是第一次看診時,若遇到不知如何處方的病人,男生就開六味地黃丸,女生就開加味逍遙散,可謂是一方走天下。雖是一個笑話,但六味地黃丸及加味逍遙散也確實是中醫常開的處方,在全台灣的用藥量排行榜上一直是高居不下。俗話說「十女九鬱」,時至今日,或許應改成「十人九鬱」更為貼切。生活在今日的社會似乎真正逍遙快樂的人並不多,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壓力,當壓力持續一段時間均不得解除,就常常會出現中醫所謂的「鬱證」,而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肝氣鬱結」,也就是平常我們所說的「肝鬱」,約略接近「鬱卒」。造成肝鬱的原因,常是肝因情志不暢,鬱怒所傷,以至於失於疏泄所致氣機鬱滯。表現出來的臨床症狀常有:精神抑鬱、胸脅脹悶或竄痛,喜嘆氣,或乳房、臍下兩旁脹痛,大便失常,月經不調等等,而由中醫師把脈時常可把到弦脈。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張書寶醫師表示,在中醫肝屬木,脾胃屬土,當肝出現問題最易使脾胃受到牽連。中醫的肝有幾個主要功能,並不全等於西醫的肝。例如:肝藏血。指肝臟具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這也是中醫常強調不能熬夜的主要原因,半夜子時至丑時(PM11:00~ AM03:00)正是經絡循行至肝膽經的時候,若仍辛勤的工作,則肝無法發揮藏血的功能。肝主疏泄,指肝具有調節情志和協助消化的功能。再如:肝開竅於目,這也是中西醫常溝通不良之處。常有一些老年人的病患眼睛模糊、酸、澀,中醫大多第一個思考肝的問題,患者一聽,又急忙去檢查肝功能、照超音波,結果一切正常,於是便說:「中醫都亂說。」常使中醫蒙上不白之冤。而千古名方—逍遙散,正是治療肝鬱最常使用的方劑之一。逍遙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其主治就是「肝鬱脾虛」,當進一步出現脾虛時則會有食慾不振、精神倦怠等現象出現。而開立出逍遙散時中醫師心中的那把尺就是「肝鬱脾虛」,這也是中醫最主要的精神。張書寶醫師說,並非是因緊張、胸脅不舒月經不調而開逍遙散,雖然逍遙散都可治療這些症狀,但開逍遙散真正的原因還是「肝鬱脾虛」。所以不論是什麼症狀,只要是中醫判斷起來是肝鬱脾虛,都可用逍遙散治療。另外,大家常聽到的加味逍遙散,即是逍遙散加上丹皮、梔子兩味清熱藥所組成,因肝鬱了之後很容易化熱,使人出現熱象,故加味。但肝鬱也並非只能以藥物治療,如針灸太衝、足三里、內關、肝俞等穴亦可達疏肝效果。看一本好書,聆聽一段好的音樂,安排一段旅遊,下班後輕輕鬆鬆的散散步、騎騎腳踏車,與三五好友聊聊天,同樣可放鬆心情,亦是肝氣鬱結的一帖良藥。但張醫師也強調,希望民眾千萬不要因此自行診斷、自行服用處方。想服用中藥仍須由中醫診斷處方,因按照書本生病的仍是少數,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差異,雖同是逍遙散證,可能都須再做一些加減,才能成為真正適合自己的專屬方,服後才能逍遙。

中秋烤肉不喊卡 新式烤法零負擔

中秋烤肉不喊卡 新式烤法零負擔

提到中秋節,許多民眾第一個映入腦海的活動就是烤肉,使中秋節儼然成為「全民烤肉節」。不過,研究證實燃燒木炭所產生的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PAHs)是致癌物質,連續烤肉兩小時,釋放出來的廢氣量,相當於22支香菸的釋出量,不但對人體有害,其產生的二氧化碳量也會影響我們的生活環境。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莊譓馨營養師表示,只要換個烤肉方式,在食材的準備及調味上,增加蔬菜攝取,並控制烤肉醬的用量,想與親朋好友團聚享受烤肉樂趣,同時顧及健康並響應「減碳」運動,是可以兩全其美的!1. 烤肉器具莊譓馨指出,在烤肉器具的選擇上,建議大家改以鐵盤取代傳統燒木碳的烤肉方式。不過,鐵盤烤肉雖然可避免肉類油脂滴入炭火產生的致癌物,但仍會產生油煙,應保持良好的通風環境。2. 食材選擇及調味莊譓馨提醒,烤肉食材的準備及調味,應注意「低糖、低鹽、低油、高纖」四大原則,少吃肉,增加蔬菜、纖維攝取,一樣能有飽足感。肉類:雞肉、花枝、蝦子、蛤蜊、鯛魚片等海鮮,低油脂肉類較好;牛豬肉片、香腸、內臟、柳葉魚,膽固醇、油脂較高,少量品嚐。蔬菜類:新鮮蔬菜,如絲瓜、甜椒、香菇、杏鮑菇、筊白筍、金針菇、四季豆、花椰菜、蘆筍等蔬菜可多攝取。其他:豆干、地瓜、豬血糕、甜不辣調味料:稀釋的烤肉醬、檸檬汁、蒜頭、百香果汁及調味香料,如迷迭、義大利香料、黑胡椒、蘿勒葉等,讓烤肉風味更多變3. 烤肉新吃法市售烤肉醬鈉含量較高,加上香腸等食材本身已含鹽分,不知不覺中容易攝取過多的鈉,最好酌量加水稀釋。不過即使不用烤肉醬,運用不同的調味方式,亦可變化出更多元又健康的烤肉新吃法。莊譓馨營養師特別規劃一套健康與美味兼具的烤肉套餐。■ 前菜:蘆筍百香果沙拉作法:水煮蘆筍切段,淋上百香果涼拌調味■ 主菜1. 檸檬香煎鯛魚作法:在鯛魚片撒上少許鹽及黑胡椒,放上鐵盤煎烤,最後淋上檸檬汁,增添風味又有助防癌。2. 迷迭香雞腿作法:以蒜末、低鹽醬油淹漬約半小時,煎烤時灑上迷迭香及義大利香料調味即可。迷迭香是抗氧化蔬菜的第二名,有提味、抗氧化雙重功用。■  蔬菜1. 香蒜四季豆作法:水煮四季豆,加入拍碎大蒜、少許鹽及黑胡椒拌勻調味即可。2. 蛤蜊絲瓜作法:將絲瓜及蛤蜊,加入少許鹽及薑,包入鋁箔紙在鐵盤上煎烤。3. 綜合烤菇總匯作法:香菇、杏鮑菇、金針菇等菇類,加入鹽、少許香油、黑胡椒佐味,包入鋁箔紙煎烤。■  甜點-月餅月餅熱量高,一個蛋黃酥約250大卡,等於一碗飯的熱量,可應景品嚐一個。■  水果-柚子柚子含有豐富的維他命C,可以使香腸中的亞硝酸鹽不會變成有害的致癌物質,不過柚子的熱量高,2-3片等於一份水果量,淺嚐就好。■  飲品-無糖綠茶綠茶中所含綠茶多酚,可抵抗自由基,具抗氧化效果,但建議選擇無糖茶品,減少糖類攝取。莊譓馨指出,中秋團圓聚餐容易飲食過量,因此採買時,建議計算每人食用份量,最好是八分的飽足感為佳,不要暴飲暴食,以免造成腸胃的負擔。她也強調,慢性疾病患者在食物入口前,應多加留意,如高血壓及血脂肪高的患者減量使用烤肉醬,肉類去掉肥肉、雞肉去皮再食用;痛風患者減少帶殼海鮮類及菇類的食物,且不要飲酒;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月餅及柚子的攝取量,以免中秋過後舊疾復發。只要均衡的攝取各類食物,再稍微改變烹調方式,就可以滿足味蕾的需求,健康過佳節。 延伸閱讀:http://www.lianan.com.tw/09_knowledg_01_detail.asp?sn=476

不再害怕“失聲” 聲帶保健十招

不再害怕“失聲” 聲帶保健十招

「李老師,為什麼我每次上完兩堂課聲音就會變沙啞啊?」「妳有可能沒注意到音聲保健的方法喔。」「什麼叫作音聲保健?」「簡單來說,就是聲帶保養的觀念。」哪些職業或族群容易發生聲音沙啞的現象呢?包括有(幼教)老師、歌星、聲樂家、醫師、律師,法官、啦啦隊員等。另外還有經常需要念經、市場叫賣、教訓小孩、驚聲尖叫、或者在KTV、舞廳、演唱會中狂歡的民眾等。以上這些人都是聲帶濫用的高危險群。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耳鼻喉科王守仁醫師表示,聲音沙啞的原因,有很多是長期聲帶濫用或誤用的結果。爲避免聲帶受損,一定要養成日常生活上的保養工作:1. 減少習慣性清喉嚨的動作,勿長時間大聲講電話(尤其是手機)。2. 減緩說話的速度,盡量少說悄悄話,避免因不當用力而增加聲帶摩擦。3. 充分的休息與睡眠,避免抽煙、喝酒及刺激性或油炸的食物。4. 經常保持口腔及嘴唇的溼潤,在冷氣房中要注意溼度的保持。5. 運動中盡量避免發聲及情緒激動時提高音調講話。6. 在吵雜的環境中盡量少交談,適時地使用擴音器。7. 避免模仿動物叫聲或機器聲,適量的運動以增加肺活量。8. 不勉強自己唱非自己音域的歌,勿常常急著插嘴講話。9. 使用腹式呼吸調節發音方法,治療胃酸逆流所引起的慢性咽喉炎。10. 身體不適(感冒)時減少說話,適時的沈默療法(禁聲療法)。王守仁醫師表示,感冒之後常常會發生聲音沙啞的情況,通常休息一兩天即可恢復,若是持續超過一週以上或反覆發生,這時建議您應該找耳鼻喉專科醫師檢查咽喉及聲帶。另外,講話引發喉部不適、疼痛或唱歌時高音唱不上去,也最好能到醫院檢查一下聲帶有無異常。至於何時應接受聲帶手術呢?王醫師建議,若經耳鼻喉科醫師詳細用喉纖維內視鏡或喉頻閃光鏡檢查後,發現確定之聲帶或其他咽喉病變,則需要接受喉顯微手術。不過,許多人檢查之後並無發現聲帶長繭或息肉,這種聲音沙啞的情況,通常只是聲帶使用不當導致的後遺症,此時應該依照醫師建議接受一段時間的語言治療,並持續注意音聲保健的方法,即可達到最佳的療效及避免可能的手術治療!

季節轉換期間 注意幼兒急性腸胃炎

季節轉換期間 注意幼兒急性腸胃炎

近日早晚溫差大,且適逢學校開學期間小朋友的接觸增加,急性腸胃炎的病例也在增加中,最近有數位急性腸胃炎合併抽筋的小朋友住院,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小兒科張寶玲醫師提醒,父母親要多注意家中孩童的飲食。張寶玲醫師指出,其中一位三歲大女孩因發燒、嘔吐、腹瀉、無法進食、精神疲憊等情況。到醫院急診時反覆出現全身性抽筋,在醫師給予藥物後才結束抽筋;因有脫水情況,故予以葡萄糖及電解質點滴補充水分合併藥物治療,經過住院治療後病癒出院。急性腸胃炎分為病毒型及細菌型。張醫師表示,病毒型急性腸胃炎常有嘔吐、腹瀉及發燒等症狀,傳染力很強,家人容易受到傳染;細菌型急性腸胃炎包括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及志賀氏菌等,常有高燒、解黏液便或血絲便等症狀,對抵抗力較弱的嬰幼兒而言,嚴重時會更造成全身性的感染。小朋友罹患急性腸胃炎時,因上吐下瀉,易流失體內的水分與電解質,因此最重要的就是要補充水分與電解質,以免脫水、電解質不平衡及低血糖。急性腸胃炎合併抽筋時,應注意有否發燒、嚴重脫水、低血糖、電解質不平衡等情形;如有以上之情形,應儘快退燒、適時矯正血糖與電解質及儘早結束抽筋。抽筋持續時間過長或反覆抽筋可引起腦部損害等後遺症。在有抽筋之病患,應同時注意病患有否腦炎、腦膜炎或敗血症等情況。張醫師提醒家長與孩童,應養成隨時正確勤洗手的習慣、避免生食生飲、注意居家環境衛生與食物之清潔;勤洗手及正確衛生習慣不但可預防急性腸胃炎,也可預防腸病毒。當發生急性腸胃炎時,應注意補充水分與電解質,維持清淡飲食,注意有否脫水、腸麻痺、腸套疊、腸穿孔等腸道併發症以及觀察大便的次數、形狀及顏色;如有活動力減低、手腳冰冷、昏睡或抽筋等情況應儘早就醫。

排解憂鬱新管道-社區心理諮商服務

排解憂鬱新管道-社區心理諮商服務

社會與生活型態的急遽轉變,民眾被迫面對壓力的機會增加,因應於壓力提昇而產生的各種精神障礙亦逐年攀升,輕者造成焦慮、短期社會適應障礙,重者則產生憂鬱,甚至引發自殺行為。然國內外社區研究調查顯示,大部份具心理困擾的民眾之就診比率偏低,僅有13%憂鬱症患者與25%的焦慮症患者會尋求協助,平均未治療率為31%至76%,且僅有不到15%的民眾會尋求專業協助;這種高盛行率、低就診率的現象顯示出多數民眾在面對生活中的壓力調適障礙時,雖想改善心理困境,卻常因擔心求助管道的保密性、或是對提供服務的品質有所質疑,抑或是求助歷程過於麻煩而卻步,以致延誤解決困境的黃金時間、形成身心煎熬,且更可能進一步造成心理困擾的惡化。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有鑒於社區內便利專業心理輔導服務的重要性,遂於民國94年7月起於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附設門診試辦「社區心理諮商服務」,提供臺北市民一個具服務品質保證與保密尊重的專業諮詢場所,並在心理師的引導與親切陪伴下,讓民眾可以像對親密好友般地暢談難以啟齒的心事,擺脫困境、重新面對壓力。根據本年度的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有九成七以上曾接受此服務之民眾可感受到心理師對自己求助時的尊重與接納、且對困境也很能同理,更是能在信任心理師的情形下促進對心理困境的瞭解;整體的滿意度高達九成六,並且很願意推薦給其他需要的人。在民眾回饋的訊息裡,一位中年的家庭主婦提到,心理諮商讓她擁有更充足的力量去面對問題,談完之後心情也開朗許多;另一位年輕的上班族女性也表示,這樣的服務不僅提供了她抒發內心煩惱的正常管道,也幫助她更瞭解自己在求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為何,且藉由與心理師的討論讓自己更知道能夠如何自助與尋求他助。本服務目前仍在推廣期間,因此9月30前,前往接受諮商服務之民眾仍可享有免部分付費,自97年10月1日起則針對持各科別重大傷病卡、身心障礙手冊、低收入戶證明的民眾提供優惠措施,並搭配市民健康卡的活動,讓有需要的民眾可以就近在社區第一時間尋求協助,避免心理問題持續擴大,另外,透過心理師提供溫暖的支持與傾聽,也能讓紛雜的情緒與思路獲得抒解與釐清。因此,社區心理諮商服務可以是您放鬆的窗口,也許只是整理一下混亂的思緒,宣洩壓抑已久的情緒,抑或是想解決藏在內心深處的重要生命議題,這群隱沒於社區中的專業陌生人隨時歡迎您的蒞臨!

食物搭配得宜,營養健康加倍

食物搭配得宜,營養健康加倍

醫院營養師經常被質疑,為何醫院的餐點不懂遵循黃曆書上的「食物相剋中毒圖解」禁忌來供餐呢?食物相剋的說法其實是在某種時空下某些人的經驗所累積的道理。在經過時代的變遷和醫藥科學研究相當進步的今天,已不太能符合健康飲食的訴求。台東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張靜芬營養師表示,現代人的飲食其實比較要擔心的是「不均衡」,應多組合各類食物同吃,多利用各種營養素之間的互補來提升健康。利用食物搭配提高營養價值食物的搭配不必擔心相剋,但若搭配的合宜更是相得益彰,使食物藉由相助與互補提高了營養價值。在促進吸收方面,維他命C是天然的還原劑,可以促進食物中的鐵質轉變成水溶性高的型態,提升鐵質的吸收率達兩倍以上。建議:鐵+維他命C缺鐵貧血的人可以在補充紅肉、豬肝、貝類的同時,搭配新鮮水果或現壓柳丁汁,對改善貧血有更好的效益。不建議:鐵+茶、咖啡、豆漿、牛奶因為茶、咖啡中的草酸、植酸,豆漿中的黃豆蛋白,牛奶中的鈣質,會促進鐵的沈澱,反而會阻擾鐵質被腸子的吸收率。張靜芬營養師指出,平日飲食中最好將會干擾鐵吸收的食物與含鐵的食物錯開時間食用。例如:早餐攝食含鈣豐富的乳製品,晚餐攝食含鐵豐富的食物,而茶或咖啡最好在飯後一小時之後才食用。此外,一般公認蛋白質高就是營養高,因為蛋白質是一個提供生長、恢復體力、使傷口癒合等功能既特別又神奇的營養素。然而每種食物中蛋白質不同其營養價值也不同,平均而言,動物性蛋白質具較優良的質和量,身體的吸收利用率較高,我們稱為「完全蛋白質」。而植物性蛋白因「必需氨基酸」的組成比較不完整,而吸收利用率低,縱使蛋白質的含量高,卻不能有效的成為建造身體組織的營養素。蛋白質和氨基酸之間,卻具有一種可以互補的現象存在。兩種各具有不同的缺乏氨基酸的食物,同時一起食用,卻會產生一種截長補短的作用,因而使原本有欠缺的「必需氨基酸」組成變得完好無缺。像是榖類的蛋白質「必需氨基酸」中,離氨酸的含量偏低,單獨食用時,因缺乏離氨酸就限制了榖類蛋白質的利用效率。而豆類的蛋白質雖也是一種有缺欠的蛋白質,但缺乏的是「必需氨基酸」的甲硫氨酸,卻含有較多的離氨酸。當兩者合併使用時(例如:饅頭+豆漿、米漿+豆漿),不僅榖類離氨酸可由豆類蛋白質補充,而豆類所不足的甲硫氨酸也可藉由榖類予以增補,在營養價值上,就十全十美了。雖然蛋白質是無法取代的重要,但也不一定要大魚大肉,適當的利用食物互補法一樣可以得到均衡的營養及好質量的蛋白質。烹調增加食物安全與營養張靜芬營養師也建議,烹調使食物美味之外,還能將具有將食物煮熟殺菌並去除其中會妨礙營養素吸收的因子。黃豆中含有「蛋白酶抑制劑」,但它只要經過加熱就可以被破壞,煮熟的黃豆就不會引起胃漲、消化不良,而是一個高蛋白的食物來源。雞蛋的蛋白中含有「抗生物素」會干擾蛋黃中生物素(一種維生素)的活性,但煮熟之後使「抗生物素」變性,不再影響生物素,雞蛋的營養就更完整更好了。蔬菜中的草酸、植酸,常常是阻礙食物礦物質吸收的原因。張靜芬營養師表示,大家都聽說菠菜豆腐不宜一起煮,因菠菜中草酸多,易與豆腐中的鈣結合生成草酸鈣,而破壞豆腐中鈣的利用率。如果把菠菜先過熱水燙過,草酸就會溶在水中而去除掉一大部份,因此就不會影響豆腐的吸收率了。從以上的舉例證明,傳統的飲食觀念經過日新月異的科學洗禮,已經不合時宜了。身為現代人,應當要充實營養知識以達到飲食的均衡與合理化,對自己的健康才是保障。

《解密謠言》豬油和牛油吃不得?

《解密謠言》豬油和牛油吃不得?

小琳是個用功的高三生,與其他同學每天猛K書、考大學不同的是,她每天花好幾個小時看英文報、看美國ABC電視新聞,準備暑假後到美國唸大學。有一天,她在報紙上讀到“French Paradox” (法國矛盾) 這個詞,百思不解,上網查詢之後,才發現一項令她顛覆傳統思考的事實。「法國矛盾」指的是法國人比美國人多吃兩三倍的奶油、豬油、牛油這些飽和脂肪酸,但罹患心臟病的機率卻只有美國人的三分之一。吃傳統油膩膩食物的法國女性,罹患心臟病的機率竟是西方國家中最低的。這到底是為什麼呢?至今美國科學界還是無法完全解釋,因此稱為「法國矛盾」。百年來,美國人把造成心臟病、高血壓、腦中風的元兇指向奶油、豬油、牛油這些動物性油脂,因此才有人造奶油的發明與植物油精煉工業的興起。反觀法國人,南洋各國的人們,每天所吃的都是椰子油、棕櫚油,這些油也和豬油、牛油一樣,是美國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飽和脂肪」。還有台灣的阿公阿媽,吃了一輩子的豬油,也沒有聽說有什麼問題,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植物油與動物油的優缺點其實,現代人腦海中「少吃豬油、牛油比較健康」這個觀念,頗有爭議性。自然醫學博士陳俊旭指出,首頁必須認清的一點是,油脂對人體是非常重要的。無污染的豬油、牛油,並不比大賣場裡熱銷的植物油差。橄欖、芝麻、花生、茶籽這些含油量高的種子,是用傳統的冷壓(Cold Press)方法,將油從種子裡壓榨出來。這些壓榨出來、未經精製處理的油,都是我心目中的好油,也是世界各國傳統的製油方式。但是大豆、玉米、菜籽是怎麼做成油的呢?這些含油量低的種子,必須先曬乾,再用化學溶劑(通常是己烷或汽油)浸泡,將油脂萃取(Extract)出來。由於化學溶劑內的己烷、苯、甲苯具有毒性,殘留量必須控制在幾十個PPM之內,因此煉油工業的水準與油的品質很有關係。豬油一直是台灣農業社會的主要食用油,因此,它反而比剛被發明的精煉大豆油、氫化植物油(反式脂肪酸)來得令人放心。陳俊旭表示,豬油、牛油這些飽和脂肪裡面,含有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這是它最被詬病的地方,因為花生四烯酸會促使身體發炎。但如果多吃蔬果,少吃精緻澱粉,就可抵銷它的壞處。我們的祖先就是這樣吃豬油的。這些油雖然含有花生四烯酸,但是,它們也有一些有益身體的優質成分。例如豬油、椰子油、棕櫚油中含有月桂酸(Lauric Acid),它可以抗菌、抗病毒、提升免疫力,這是其他不含月桂酸的液態植物油所沒有的優點。此外,豬油、牛油在常溫下是固態,穩定性高、可耐久保存、不易變質,較耐高溫烹調,比液態植物油(如葵花油、沙拉油)更適合用來炒菜,更不容易氧化產生自由基。所以,下次如果你有機會吃到豬油拌飯或是豬油拌番薯葉,就不必罪惡感太重了。(文案部份擷取『吃錯了,當然會生病!』一書,由新自然主義發行。)

20、30歲經痛大不同 舒緩經痛要對症下藥

20、30歲經痛大不同 舒緩經痛要對症下藥

在經期前後發生下腹痛,或其他伴隨症狀如頭痛、惡心、四肢冰冷、腹瀉、等,稱為「痛經」、這是一般婦科常見的問題。根據統計,痛經的發生率在青少女期約30-50%,成年婦女約有10~20%,嚴重者可影響日常生活、工作等;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婦產科黃文郁醫師指出,痛經可分為「 原發性痛經 」和「 繼發性痛經」兩類。 原發性痛經最常見於二十歲前後的未婚女性,主要在月經來的前後時期有下腹陣痛,持續約兩、三天,並會隨年齡增加及陰道生產後,改善或消失症狀。主要發生原因在於內分泌失調,前列腺素過多令子宮收縮過強而使肌層產生缺血及缺氧,進而引發疼痛。此外於排卵後,雌激素和黃體激素增加,促進了前列腺素的合成也會增加痛經的可能;黃文郁醫師表示,子宮本身的發育、或位置也可能與痛經有關,其他因素與體質、遺傳、心理等皆有相關。若患者有器質性的病變而引致痛經者,則屬繼發性痛經。多見於三十歲以後、持續性疼痛、且有症狀愈來愈加劇的情形。原因如子宮內膜異位、骨盆腔沾黏、慢性骨盆充血等,於性行為、月經前後皆會感到腹痛。另如子宮肌瘤,一般雖不疼痛,但若呈現變性,也可引起痛經。而置放子宮內避孕器,刺激子宮腔發炎作用,釋出大量前列腺素,也會導致痛經。先天性子宮畸形如子宮中隔、雙角子宮等,也會引起收縮不協調、或過強而疼痛。 另外,若子宮頸管狹窄可能會增加子宮頸管壓力,導致經血排出不順而疼痛。通常可藉由骨盆腔內診、超音波掃描、血液、或腹腔鏡檢查等來診斷。在治療方面,黃文郁醫師針對經痛類別,提出以下方式:1. 原發性痛經的治療:可服用如阿司匹林等藥物,藉由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來改善痛經,口服避孕丸也可減少排卵後所產生的前列腺素,若保守療法無效,也可經薦前神經切除術來有效減緩痛經。2. 繼發性痛經的治療:主要以去除導致痛經的器質性病兆,例如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頸管擴張術等,或用一段時期的賀爾蒙相關藥物也具相當的療效,另外以抗生素治療慢性盆腔炎也有減緩痛經的效果。除此之外,有時適度運動、吃甜食、熱湯或局部熱敷腹部,也有症狀改善效果。

過敏?感冒?傻傻分不清楚

過敏?感冒?傻傻分不清楚

洪小弟最近鼻涕老是流個不行,早上剛起床的時候更是厲害,而且不時有咳嗽的情況發生,學校老師也反應洪小弟上課不專心,鼻子常發出聲音,洪媽媽於是帶洪小弟來院治療。洪小弟的症狀是因為鼻子過敏所造成的,經治療後已經緩解許多,上課更能專心了。過敏疾病一直是困擾著父母親的疾病之一,當小朋友過敏的症狀發生時,常讓全家人無法正常的作息,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過敏性疾病一開始的症狀跟感冒很類似,所以家長們如果沒有馬上察覺小朋友的過敏已經發作了,往往會等到症狀嚴重時才就醫,甚至產生更嚴重的問題。常見的過敏疾病有三大種,簡單來說出現在皮膚上稱為異位性皮膚炎,而發生於鼻子則稱之為過敏性鼻炎,發生於支氣管則為氣喘病,這三種症狀常常會相互伴隨發生。■ 過敏性鼻炎過敏性鼻炎典型四大症狀為「鼻塞」、「流鼻水」、「鼻子癢」、「打噴嚏」,這些症狀跟感冒都很類似,但是如果小朋友常在清晨起床後打噴嚏流鼻水,時常鼻子眼睛癢以及習慣性的倒吸鼻涕,這可能不是單純的感冒而是過敏性鼻炎!慢性過敏性鼻炎常會讓會讓小朋友產生注意力不集中、無法專心,小孩的學習能力也會因此大受影響。■ 氣喘氣喘與感冒常常同時發生,氣喘病的發作也常因感冒或其他感染而引發。小朋友如果久咳不癒或是經常有感冒的狀況發生,或者特別在夜間及清晨咳嗽且有胸悶的症狀,若還有喘鳴及呼吸急促等情況發生且持續兩週以上,就有可能是氣喘病發作而不是單純的感冒症狀了。■ 異位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為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皮膚炎,皮膚會乾燥、易有搔癢感且敏感易受刺激。常見得症狀有(1)皮膚乾燥且有紅疹或脫屑的疹子(2)臉上、手腕、手或膝蓋的皺折處有搔癢感或疹子(3)身上長疹子的皮膚變厚。如果有以上的任何一個狀況,可能是異位性皮膚炎的徵兆。中醫將過敏分三大類:肺氣虛、肺脾氣虛和腎氣虛,例如過敏性鼻炎病人容易打噴嚏、流鼻水,古人認為是因為三臟功能運作不正常,造成鼻子過敏的症狀。小孩子因過敏常會食慾不佳的,屬於肺脾氣虛;如果沒有腸胃問題,就屬於肺氣虛。有些人是成人後才過敏,基本上屬於腎氣虛,治療也是朝這三方面著手。台北市衛生局建議,如果身體不適時,最好還是前往醫院診所檢查,才不會傻傻的搞不清楚原因。

胸口不適「元兇」 原來是胃食道逆流惹禍

胸口不適「元兇」 原來是胃食道逆流惹禍

近年來,胃食道逆流及食道功能不良的病人日增,但是許多合併咳嗽、胸痛、喉嚨痛、氣喘或聲音卡卡等症狀,往往讓病人求錯醫,找不出病因。或許,有許多人曾經體驗過胸口灼熱的狀況而且伴隨著食物回流到嘴裡的感覺。這是胃食道逆流造成的,是一種胃酸(偶爾還會有膽汁)回流到食道裡的狀況。如果有證據顯示食道有受刺激而發炎,那就是得到了胃食道逆流症,但是約有一半的病人是無法用內視鏡檢查診斷,這時食道功能檢測儀可以準確得隻病患食道吞嚥功能及下食道括約肌壓力是否正常,酸檢測定儀可以準確地分析出胃酸是否有逆流。花蓮慈濟醫院陳健麟醫師指出,特別是在胃食道逆流非典型症狀如咳嗽、胸痛、喉嚨痛,甚至說聲音沙啞、或是說喉嚨卡卡的病人,即可以用二十四小時酸檢測定儀做症狀的分析,利用電腦觀察病人在症狀發作時有沒有胃酸逆流,準確地診斷病因。酸檢測定儀是藉由一條細細像原子筆心大小的管子從鼻孔下去經食道到胃,然後連續紀錄二十四小時,觀察食道裡胃酸變化的情形,陳醫師說,在他的臨床經驗中曾經觀察到病人的咳嗽、胸痛和胃酸逆流症有關係,發現病人的咳嗽和胸痛就是胃酸逆流症造成的。曾經有病人在心臟科就醫一年多,仍找不出病因,才在腸胃科檢找出胸口不適的「元兇」原來是胃食道逆流惹的禍。近來,還有個病人一直被打嗝所苦,內視鏡檢查很正常,但是陳健麟醫師仍懷疑病人之問題來自胃食道逆流症。陳健麟醫師說,打嗝的原因很多,可能和消化不良有關,或者吃東西太快,吞下太多空氣,因為打嗝是把空氣排出來的一種動作,這位病人經二十四小時酸檢測定,發現胃酸逆流很嚴重,可是病人沒有症狀,以致在其病症未被診斷出來。花蓮慈濟醫院表示,利用食道功能檢測儀結合酸鹼測定儀,可準確地診斷胃食道逆流症病人,並可以測試每一次吞嚥時,食道將食物送到胃的運作是否正常,此外也測量下食道括約肌鬆弛的程度。食道功能檢測儀不僅可以診斷胃食道逆流症相關之食道功能失調,還可以作為食道功能不良疾病的早期診斷與術前評估。陳健麟說,尤其是針對臨床上食道遲緩不能的病人能有早期的發現與治療,並給予完整的術前評估。有些病人希望透過手術來改善胃酸逆流,這手術簡單的說就是把食道的括約肌弄緊一點。因為逆流就是鬆的因素,但是胃酸逆流的病人並不一定都是這原因,因此術前沒有審慎檢查評估,術後勢必造成病人吞嚥更困難。陳健麟醫師說,若事先透過食道功能儀審慎評估,即可告知外科醫師手術要緊實括約肌的程度,給病人最好的治療。另外,陳健麟醫師與美國合作的研究,今年發表的有關胃食道逆流病人可能引發睡眠問題的研究也發現,睡眠不好的病人可能是胃酸逆流引起,且在睡眠時發生的胃酸逆流也會在食道停留更久,因此不是每個睡眠失調的病人都要吃安眠藥,或許病灶是胃酸逆流,在這項研究中也顯示胃酸逆流病人中有睡眠失調的比睡眠正常的病人胃酸逆流量更高,而在其他流行病學的研究也呼應,有胃酸逆流的病人確實會有睡眠失調的表現。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