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時時勤洗手,追求健康第一步

時時勤洗手,追求健康第一步

現代人生活的趨勢是追求健康、講究養生,卻常常忽略洗手就是健康的第一步,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感染管制師沈伊庭指出,洗手絕對是預防大部份疾病最有效也最簡單的方法!洗手的好處除了促進健康之外,亦可降低在學校、托兒所及社區發生交叉感染的風險。特別是在夏天細菌容易滋生的時候,只要落實洗手的動作,就能有效改善孩童的健康,減少上呼吸道感染、腹瀉、腸病毒等疾病。究竟什麼時候該洗手呢?沈伊庭感染管制師表示,平時除了飯前、便後、接觸口鼻後、到醫院探訪病患前後,若家中有生病的老人或幼童更應該加強落實洗手的動作,勤於洗手,就可預防大部分傳染病的發生。一般人認為洗手是很簡單的動作,因此常忽略洗手,沖水後就匆匆帶過,其實洗手是門大學問。正確的洗手步驟如下:1.洗手前應先取下手上配戴的手錶、戒指等飾物。這些飾物會使手部形成一個藏污納垢的特區,難以完全洗淨。2.以水潤濕雙手,使用肥皂或具消毒性的清潔劑搓揉10-15秒,雙手搓揉時要特別注意易遺漏的部位包括指尖、指縫、拇指及手背等是否清洗乾淨,在整個沖洗過程中,雙手須保持比較向下的姿勢,以避免水逆流回未洗的手肘部位。3.洗手後應使用擦手紙,並確認手是乾的,最好不要使用毛巾,因毛巾容易潛藏病菌,易將洗淨的雙手沾染病菌。推行洗手運動的好處是遠超過其花費,也應該被全面推廣。洗手是健康的第一步,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但因為簡單反而容易讓人疏忽忘記,許多人花錢嘗試各種追求健康、養生的偏方,卻忽略了這個簡單、重要又有效的良方!

夏季常見的腸胃疾病

夏季常見的腸胃疾病

隨著天氣轉熱,時序將進入了夏季,所謂病從口入,一旦食物的處理過程或保存不當,會造成病菌滋生,吃了這些食物很容易造成腸胃疾病,因此在我們享受美食的同時,也必須注意一些問題,才能保持身體的健康。夏天常發生細菌性腸胃炎及食物中毒,其中食物中毒常見的狀況是一群人同時感染,這一類疾病多半來得比較急,但是只要在急性期注意避免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多半可以慢慢恢復正常。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主治醫師羅鴻源針對以下幾種常見病菌加以說明:1.金黃色葡萄球菌:常因為工作人員手上傷口污染了食物,這種細菌會產生一種耐熱毒素,在烹煮過程中毒素無法被破壞掉,所以多在進食6小時內產生嘔吐及腹痛。2.臘桿菌:此菌孢子多存在米中,能耐過烹煮,食物煮過後由於保存溫度不當,孢子變成細菌而繁殖,若食入相當數量的細菌,其毒素會在1~12小時內使人發生嘔吐、腹痛及腹瀉。 3.產氣莢膜梭菌:此菌孢子多存在肉類中,也是以孢子及毒素造成問題,多在8~22小時內造成腹瀉及腹痛。 4.肉毒桿菌:此菌生長在無氧狀態下,主要發生在製造不佳的罐頭食品,因此膨脹起來的罐頭食品應丟棄,除了造成腹瀉之外,會導致呼吸肌肉痲痺而死亡。 5.副溶血弧菌:吃下被污染的生魚肉或甲殼類食物後,於12~24小時內產生嘔吐、腹痛、發燒、水樣或帶血腹瀉。此外,夏季也是旅遊的旺季,旅遊相關之腸道感染疾病主要的就是罹患旅行者腹瀉,除了對健康有不良影響之外,也是一件掃興的事。羅鴻源醫師指出,旅行者腹瀉最常發生在旅客前往較落後國家或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水源及食物在處理過程中受到污染,而前往當地的旅客其腸道對這些細菌沒有足夠的免疫力,便很容易產生腹瀉。因此未剝皮的水果,未煮的蔬菜(如沙拉)、未煮熟之餐飯、飲用不潔之水或冰,使用不潔之水清潔口腔,皆可能造成腹瀉。羅醫師強調,旅行者腹瀉的病原很多,有部分患者可以同時分離出多種致病原,也有部分患者於求診時已無法分離出致病原。常見的致病原有大腸桿菌、志賀氏桿菌、沙門氏桿菌、曲桿菌、產氣單胞菌及弧菌。志賀氏桿菌僅需少量菌數即可造成疾病,極易經手傳播,另外蒼蠅多的地方也容易傳播;沙門氏桿菌方面大多數經由食物得到,可經由食入生蛋、家禽和未剝皮的水果而得,所以避免生食和未剝皮水果。自來水,未裝瓶的水及冰品都得小心,另外攤販的食品要特別注意衛生。治療上主要在補充體液和電解質,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因副作用、花費昂貴及抗藥性等問題,所以並不建議廣泛使用。遇到了腹瀉,有些人會自行服用成藥,有些人甚至跑了好幾家醫院,希望能夠馬上止瀉,其實疾病通常都有一定的病程,使用了強力的止瀉藥有時不但無濟於事,反而加重病情。其實腹瀉的原因何其多,尤其是時間過久的腹瀉,更應尋求醫師的協助,做出正確的診斷。

飢餓三十再啟救援行動 幫助貧童遠離餓夢

飢餓三十再啟救援行動 幫助貧童遠離餓夢

第19屆飢餓三十人道救援行動7月3日再啟救援行動,921受災童環台為世界「兒」跑!今年除幫助四川、緬甸災民的需要,也將緊急回應糧食短缺、糧價高漲所帶來的全球性危機,以及飽受戰禍、天災而致缺糧的難民兒童、家庭,和關懷愛滋孤兒,還有台灣經濟弱勢的急難家庭、受災家庭等。台灣世界展望會第19屆飢餓三十活動起跑,台灣世界展望會受助兒童、也是921受災兒童的郭靖偕同東華大學徐國峰一起展開環台1017公里的路跑活動,率先為世界受災兒童請命,希望以年輕人的熱情、耐力和勇氣,邀請台灣愛心民眾一起重視受災、飢餓兒童的生存處境,也能同時付出愛心與行動,給予兒童關懷和緊急援助。921 地震之撼動人心,迄今仍深植國人心底。今年就讀東華大學三年級的郭靖,當時是國中二年級學生。他的家就位在車龍埔斷層上,一夜裡劇烈的天搖地動,房屋頃刻而倒的驚駭恐懼,至今仍有餘悸。郭靖和兩個妹妹在災情發生後成為展望會的受助兒童,獲得愛心資助人的支持與關懷,損壞的屋舍也在展望會的協助下得以順利修繕,一家人才有了安居所在。至今,郭靖和妹妹仍接受展望會的幫助,心裡滿懷對社會愛心的感恩。郭靖的父親因酷愛金庸小說,將大兒子取名為郭靖,妹妹取名郭襄,富俠氣的郭靖自小人窮志不窮,雖然父親於85年過世,家庭經濟更為辛苦,但勤奮好學的他不僅期勉自己要好好用功讀書,而且非常投入展望會各項活動,經常擔任活動志工;進入大學後,更積極參與課輔老師的行列。去年暑期他獲得展望會返鄉工讀的機會,開始對飢餓三十人道關懷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啟發。從大一開始,他就加入東華鐵人隊,並興起「做一件瘋狂的大事-環台路跑」的想法,經過近兩年的醞釀和規劃,郭靖決定將個人的自我挑戰轉變成飢餓三十人道關懷行動,邀請同學徐國峰、張峻豪及曾奕穎一起為世界兒童而跑,並邀請國人共同響應飢餓三十人道關懷行動。自今年初,郭靖及徐國峰已展開自我訓練,每天早上五點鐘就起來跑步、鍛鍊體力。對即將展開的17天路跑里程,郭靖不假思索地說道:「一直跑就對了!」面對長達約1017公里環台路跑的創舉此次活動,他希望能傳達的理念是:「運動是簡單的!只要願意,就能活動你的身體;只要有心,就能對飢餓受凍的兒童有所助益。」環台路跑在7月3日從東華大學出發,7月19日回到東華大學。路線將沿台九線前進,在台北轉接台一線,到了苗栗尖山轉台3線,經過台中市再轉回台一線,此後就沿台一線南下,到了屏東楓港接回台九線北返。四名路跑鐵人選手先由校園開始起跑,在鐵人隊伙伴們陪同下從校園助跑到花蓮市社福館暖身,並在統一超商股份有限公司資源整合群王文貴協理與代言人蔡依林開跑鳴槍後,正式開跑活動。郭靖與徐國峰同學在現場上百名民眾陪伴下,以及銅門國小夢想鼓隊的森巴鼓聲中,正式展開17天、路程約1017公里的環台路跑。台灣世界展望會陳偉仁副會長致詞表示,台灣世界展望會感謝長期好夥伴7-ELEVEN一直以來始終與世界展望會站在救命第一線,透過各項捐款支持和門市募款,和展望會一起並肩搶救無數飢餓兒童的生命,同時也感謝統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在飢餓三十活動中贊助多項飲料。對本次學生發起為世界兒跑活動,7-ELEVEN則贊助icash卡給這四名勇士,可於路途中隨時在各地7-ELEVEN門市補給物資、向下一站前進!同時也呼籲民眾於7/1~9/30踴躍前往7-ELEVEN全國門市捐零錢,讓世界災童能遠離餓夢,遇見希望。台灣世界展望會陳偉仁副會長表示,飢餓三十在台灣已邁入第19年,不僅幫助國內外人道緊急救援需要,同時也透過飢餓三十營會活動,擴展台灣年輕朋友擴展的國際視野,以及人文關懷的素養。今年第19屆飢餓三十,希望能號召4萬營友自辦飢餓體驗營會,並參加8月16假台大綜合體育館舉辦的飢餓勇士大會師。今年第19屆飢餓三十,除了幫助緬甸、四川,將募集新台幣1億5千萬元幫助辛巴威、賴索托、肯亞、烏干達、南蘇丹、索馬利亞、安哥拉、斯里蘭卡、巴勒斯坦、阿富汗等國家,分別進行糧援、營養餵食、醫療、兒童關懷保障、家園重建等計畫,援助在飢荒急難中受苦的兒童與家庭;同時也援助台灣急難和高風險家庭。邀請全台民眾,無論老少,一同為國內外身處飢荒、天災的兒童、家庭及國內急難家庭捐款,讓苦難的人群獲得生命救助,遠離餓夢、遇見希望!愛心捐款歡迎利用展望會網站www.worldvision.org.tw直接線上捐款,或利用郵政劃撥帳號:15752467,戶名:台灣世界展望會,註明:「飢餓三十」。相關資訊請洽愛心專線:02-2175-1995,或利用服務信箱:[email protected] 洽詢。

教育孩童勤洗手 預防夏日腸病毒

教育孩童勤洗手 預防夏日腸病毒

腸病毒是經由腸胃道或呼吸道傳染,排泄物、口水、分泌物都具有傳染性。在發病前數天,喉嚨部位與糞便就可發現病毒,此時即有傳染力,耕莘新店總醫院小兒科 翁麗緻醫師指出,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長達8到12週之久,潛伏期為2到10天,平均約3到5天。小朋友可能因為和生病的同伴玩耍,或家中大人從外面把病毒帶回家而生病。翁麗緻醫師表示,大多數感染到腸病毒的小朋友症狀很輕微,在口腔會出現潰瘍。腸病毒典型的表現以手足口病或咽峽炎較為常見,單純只有口腔後方有潰瘍稱為咽峽炎,若口腔有潰瘍而且手掌以及腳掌有水泡,這就是手足口病。大多數被感染兒童臨床症狀極為輕微,而過了幾天之後就會自然痊癒。腸病毒的種類太多,沒有疫苗能預防,且不是得過一次就不會再得,遇到不同病毒,仍有可能再得病。如何避免呢?只要平常多洗手、多注意孩子營養,就能夠降低感染到腸病毒的危險。腸病毒對酸及許多化學藥物具抵抗性,如抗微生物製劑、清潔消毒劑及酒精,均無法殺死腸病毒。市售含氯漂白水可使腸病毒失去活性。以泡製200ppm含氯漂白水為例,巿售家庭用漂白水(濃度一般在6到7%)1湯匙(一般喝湯用的湯匙,約15至20cc),加入5公升的自來水中(大寶特瓶每瓶容量1,250cc,4瓶即等於5公升),攪拌均勻即可。腸病毒於室溫可存活數天,4℃可存活數週,冷凍下可存活數月以上,但在50℃以上的環境,很快就會失去活性,所以食物經過加熱處理,或將內衣褲浸泡熱水,都可減少腸病毒傳播,紫外線亦可降低病毒活性。

青春族暑假鬧人命?嘿咻前切記要避孕

青春族暑假鬧人命?嘿咻前切記要避孕

每年暑假過後總是墮胎高峰期,根據調查顯示青少年初次發生性行為的年齡正逐年下降中,日前由藥師公會所公佈的資料顯示,15至19歲少女生育率高達5.6%,亦即平均一百個少女就有五點六個人懷孕生子,這項數字還不包括藉由人工流產處理意外懷孕的案例。高雄榮民總醫院婦產科劉文雄醫師表示,由於情色資訊的開放,誘使許多青少年在性觀念尚未健全時就初嚐禁果,也常因為沒有做好完善的避孕措施,導致許多懷孕後墮胎的遺憾。臨床上不難遇到二八年華的少女,每次只要發生性行為,就誤把事後避孕藥當做避孕萬靈丹服用,頻率還高達一週就使用一次,最後導致生理期大亂不得不就醫治療,這種錯誤的認知,主要是因為避孕教育不足。劉醫師說明,目前歐美國家倡導的正確避孕方式,包括男生使用保險套,女生於性行為前即規律使用避孕藥。口服避孕藥可達到近100%的避孕效果,相較於事後避孕丸58~95%的避孕效力來說,前者效果更為可靠。此外,劉醫師也表示,現在醫師常開立低劑量的口服避孕藥,在使用上不但安全,且不像舊型高劑量的避孕藥容易產生噁心、嘔吐及體重增加等副作用。市面上新型的低劑量口服避孕小丸子,除了優異的避孕效果外,有些並含有可抗雄性化的新型黃體素成分,更可應用於治療因內分泌失調所導致的皮膚問題,例如:青春痘、皮脂腺分泌旺盛以及毛髮過度生長,有的甚至還可降低生理期前的水腫及經前不適問題。劉醫師說,大多數的口服避孕藥為一包21天劑型,可在諮詢婦產科醫師後,經由醫師建議使用,初次使用時間在月經週期的第一天開始服用第一顆,之後每天定時服用一顆,連續服用一包21天後停藥7天,而第二包的避孕藥應於第一包停藥後的第8天開始服用,以此類推,下次月經週期通常會在停藥後的2-4天來臨。由於避孕藥服用天數的設計符合女性生理週期,故長期服用,可達到經期規律的效果,並能降低經痛的發生。如遇到暑假旅遊需求,也可透過調整服藥天數的方式,提前或延後以避開月經來潮的不便。    劉醫師也強調,事後避孕藥不但含有高單位、具雄性化效果的舊型黃體素(或同時含有雌激素和黃體素),許多人服用後容易立即產生噁心、嘔吐、腹脹等問題,如果經常性服用,不僅容易引發雄性化現象,還會干擾卵巢正常運作,使月經週期大亂。有鑒於越來越多人選擇這種「懶人避孕法」,加上購買年齡層下降,政府已將事後避孕藥列入藥品濫用的監查管理,並於暑假期間,透過社區藥局組成性教育諮詢站,提供青少年正確的性教育諮詢服務,希望能降低不當避孕所衍生的問題。劉醫師叮嚀,如果不想“鬧出人命”,就應該養成正確的避孕習慣。

牙周病未治療,齒列矯正風險高

牙周病未治療,齒列矯正風險高

近年來整形、牙齒矯正的風行,顯示國人對於外觀的要求極越為重視;許多人認為一口整齊美觀的牙齒,可以在面試或交友時,讓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但想進行牙齒矯正的民眾,不妨先檢查一下自己是不是有牙周病。牙周病專科醫師黃怡豪強調,因為在牙齒矯正的過程中,牙周病患者的齒槽骨是脆弱的,會無法承受矯正所帶來的變動。因此矯正前必須先仔細做「口腔疾病篩檢」,尤其是牙周病,務必在獲得良好的控制後,才可以進行齒列矯正治療。黃醫師進一步說明,牙周病患者受細菌感染的齒槽骨,如果還要承受矯正時拉動牙齒的力量,通常會引發更嚴重的齒槽骨吸收,造成牙齒搖晃不已,牙齦紅腫疼痛,嚴重時還可能因為原本已經地基不穩而隨著矯正移動的力量脫落。相反的,許多牙周病已經治療的患者依然存在之前造成的齒列“病理性位移”,此時矯正治療的介入,不但可以恢復較為正常的美觀及咬合功能,而且排列整齊的齒列,更有利於日常口腔衛生的維持。此外,由於矯正線的關係,讓大部份患者都覺得維持口腔衛生的困難度增加許多,黃醫師也呼籲此時還是要徹底執行正確的刷牙方式,並輔以牙間刷、沖牙機等工具來維持口腔清潔,否則即使花了錢矯正牙齒,結束時卻換來整口的蛀牙或牙周病,可就得不償失。

改善過敏 從減少過敏原做起

改善過敏 從減少過敏原做起

一名七歲兒童,兩個月內連續發燒兩次,嚴重時咳嗽、有痰,吃藥有改善但卻無法完全好,奇怪的是一個月後突然在晚上咳嗽,一咳就咳了半小時到一小時,但白天卻都沒咳。病童的母情焦慮之下帶著孩子到醫院過敏科看診,醫師抽血檢查後表示孩童患有輕度塵過敏,開了口服類固醇及噴劑後,夜咳的情形才逐漸改善。臺安醫院 陳和錦醫師指出,感冒有時候會誘發或加重過敏症狀,要確定是否為過敏(氣喘),臨床症狀及抽血檢測過敏原的高低是診斷依據,而肺功能測試則可進一步確定病情的嚴重程度。若確定是氣喘的咳嗽,使用類固醇是標準治療,能減少呼吸道的慢性發炎反應,如果使用一兩個月後症狀大幅減輕,可請醫院評估後酌量漸進減藥,有些患者可在一段時間後停藥。  陳和錦醫師表示,氣喘是體質問題,很難完全「痊癒」但儘量減少接觸過敏原,可以將症狀控制到最低限制,有人甚至不再發作。家中環境也是一大主因,雖然不可能做到百分百完全乾淨,但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例如經常清洗窗簾、以吸塵器吸地毯、避免使用絨毛玩具、避免養寵物、儘可能使用防塵寢具等,都是比較容易做到,且對改善過敏有所幫助的。

社區特別門診協助精障者邁向「就業」之路

社區特別門診協助精障者邁向「就業」之路

什麼是「社區特別門診」?醫院瞭解精神疾病患者重返社會時,所面臨到的就業問題,特別開設了「社區特別門診」,服務內容是針對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涯規劃作探索,探索患者們的復健潛能、就業能力與未來工作安置前景。「精神衛生法」第六條定義社區復健治療:「係指為協助病人逐步適應社會生活,於社區中提供病人有關工作能力、工作態度、社交技巧、日常生活處理能力等之復健治療」協助對象為在醫院或社區中,需要長期且持續照顧與復健的慢性精障者。「社區特別門診」就是爲有工作意願卻不知如何找工作的患者提供協助。「社區特別門診」由精障者、家屬、醫師與職能治療師等人,針對精障者的職業性向、工作能力與其對未來生活的期待共同討論。評估患者目前生活功能、職能角色型態與患者症狀影響復健的程度作為轉介的依據。轉介機構主要分為三大類型:一般性職業訓練機構或就業市場,如:「勞工局訓練就業中心」、「勞工局就業服務站」或「民間建教合作訓練班」等,提供職業訓練與就業服務。庇護性職業訓練機構或就業服務機構,如:「勞工局博愛    職業技能訓練中心」、「勞工局身心障礙者就業開發中心」    等,輔導精障者外出就業、回歸就業市場成為社會中具生產力的一員。庇護性工作訓練,如:「醫院附設社區復健中心」等,提供社交技巧訓練,工作態度、習性、技巧訓練與獨立生活訓練等。訓練職種包括餐點飲料類、實習商店、環保類、洗車類、加工類、農園藝纇、工作助理等類別。「社區特別門診」依據精障者的現況為精神疾病患者的就業規劃做專業諮詢及說明相關就業資源,協助精障者進入職場或重返職場,充分發揮所長,邁向獨立自主,重新增添生活中的色彩。

發展遲緩小天使

發展遲緩小天使

隨著資訊的發達及特教在各個學校的發展,讓家長及老師們都已暸解到在面對心智發展遲緩的小孩,早期發現,在有愛心及耐心的早期療育和整合式教育及早期復健治療是非常重要的。在治療的基礎上,我們應該要觀察、測試並了解小朋友知道些什麼?喜歡什麼?會做些什麼?及他學習時專注時間的長短,學習能力,情緒穩定度等等。再去設計一套學習及治療課程,訂出近、遠程的教學方法及生活目標,並評估其學習成效。對於肢體復健方面要瞭解到身體肌肉由子宮內羊水的浮游運動到出生後的抗重力動作,對幼兒來說本來就是一項挑戰;在發展遲緩小孩早期都有軀幹能力較弱的現象,所以促進技術訓練及感覺統合訓練在早期發展過程中就佔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讓他們能在三度空間中學習定位,平衡去做某種動作,保持姿勢的穩定,而去遊戲、活動及學習,進而訓練操作能力,認知能力及信心表現,使他們慢慢趨於正常小孩發展而漸漸融入社會中。達爾文提倡“用進廢退”的道理是千古不變的,所有的骨骼肌肉系統在適當訓練下只有愈來愈強,愈來愈協調與靈活。腦部也是一樣,雖是先天有缺陷腦細胞不會再生,但經過不斷的重覆訓練,使腦部神經潛在功能區重新開發,部份功能不良區被取代,已獲得科學證實;唯獨其成效是緩慢漸進的。所以這類小朋唯有賴家庭中所有成員的支持,社會福利的配套照護及醫院的長期復健治療,才能讓這些發展遲緩小天使生活的多彩多姿,長大後有一個適如其份的工作可做,而活得更獨立、更有尊嚴。

香港腳不治療 小心變成灰指甲

香港腳不治療 小心變成灰指甲

俗稱香港腳的足癬正是雨季最常見的皮膚病之一,尤其現代人整天穿著鞋子,如果鞋子不透氣,加上夏季濕熱腳容易流汗,黴菌就很容易生長;很多人在下雨天外出,鞋子進水後沒有馬上處理使足部乾燥,也很容易得到香港腳。耕莘新店總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陳志剛指出,皮癬菌是造成香港腳的主要黴菌,它很容易生長在腳趾縫間,在低溫時它會以孢子的型態存在,但到了高溫潮濕季節時就會開始發芽生長,以致沈寂了一季的足廯,又會在腳部開始發作,於足趾出現紅、癢、脫皮、起水泡,甚至有糜爛的情況,嚴重者甚至會合併細菌感染而引發蜂窩組織炎。除了有水泡、脫皮的型態出現外,香港腳也可能轉為慢性型態,許多老香港腳的患者在足底處都有嚴重的厚皮,有時還會出現裂痕,但因為它不痛、不癢,所以很多患者都忽略了而未接受治療。 想要有效預防香港腳,陳志剛醫師提出幾點說明:首先保持皮膚乾爽最重要,並盡量遠離有病源的地方。浴室、SPA、三溫暖及腳底按摩等場所都是傳染香港腳的區域,在這些地方最好自備拖鞋,千萬不要穿公共拖鞋;同時患者也應注意鞋襪的更換,尤其有腳汗症的人,可以在鞋子撒一些抗黴菌的足粉預防。此外,如果發現家人或室友也有香港腳者最好同時治療,以免造成交叉感染。 陳醫師強調,香港腳如果不治療,很容易侵犯指甲形成甲癬,也就是俗稱的灰指甲。灰指甲的特色就是指甲變色、變形、增厚、脫屑、粗糙易碎,甚至指甲分離等,在夏天它常是女性朋友引為困擾,不敢穿涼鞋的原因。 但目前的醫學對於灰指甲已經有良好的治療方式。治療灰指甲可以採用口服抗徽菌藥物,也可輔以外用藥膏治療,但對於香港腳和灰指甲的治療都須要有耐心,像手部灰指甲口服抗徽菌藥必須服用六周,而腳趾灰指甲必須服用十二周。除了口服抗黴菌藥物外抗甲癬油劑,其穿透力良好,只要一周使用一次即可 ,也可以有效達到抑制黴菌生長,治療灰指甲,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