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沖繩特產:百歲人瑞 少患病、少死亡

沖繩特產:百歲人瑞 少患病、少死亡

沖繩的特色就是人瑞多,數量遠比法國多出3倍!法國是世界排名第二的長壽國,10萬人中也不過才12人逾百歲,但在沖繩卻高達有……33人之多!而且,沖繩人瑞不只占全世界人瑞最多數,他們的年齡也最大(超級人瑞),身體更是最健康的。不過千萬別以為沖繩是一座光住著老人的島,恰恰相反的,在日本47都道府縣裡,沖繩是兒童比例最多的縣,足足占了該縣19%的人口(東京兒童只占12%)。沖繩居民比其他人活得都更久、更好。這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已經獲得「沖繩百歲人瑞研究」的證實,這是世界上針對百歲人瑞所做的費時最久也最廣泛的研究。它由日本厚生勞動省出資贊助,有極度精確的資料作為依據,而且記錄準時更新,非常可靠。鈴木信(Makoto Suzuki)、柏德利.威克斯(Bradley Willcox)及克雷格.威克斯(Graig Willcox)三位博士在1976年發起這項研究,提供了非常精確的資訊,並且透過為數超過兩百種的醫療出版品向大眾發表。部分沖繩人瑞從70歲起,每10年會接受這項研究做檢驗、提問及追蹤觀察,直到過世。科學家已經分析過他們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體育活動、基因,還有他們所處的社交、文化背景甚至精神生活。可惜沖繩人的祖訓,新一代居民並不繼軌。再者政府也來淌渾水,卻適得其反。沖繩兒童的飲食量本來比日本兒童少40%,但是政府認為他們太瘦了,於是訂立一個「學校供應多脂肪且精緻的飲食」計畫(我可沒在開玩笑!)。牛奶、白麵包取代了幾千年來以蔬菜和黃豆為主的傳統飲食。不過就算沒有這個令人惋惜的錯誤,也因為國際化的關係,典型的美國飲食文化成了沖繩年輕人的主食。比起上一輩的人,沖繩年輕人吃多、動少,背離了一向為沖繩立名的傳統生活方式。不幸的是,報應很快就來了,身體過重的情形越來越普遍,也一併帶來相關病痛: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等種種會折壽的疾病。這在在顯示出基因的重要性很有限,是環境和飲食習慣決定了我們的健康狀況和壽命長短。一項研究顯示,在移居巴西的沖繩人當中,百歲人瑞的數目比沖繩當地人少了80%。巴西沖繩人多攝取了30%的卡路里,所以明顯比較胖,還患有結腸癌、攝護腺癌、乳癌……而且平均少活17年。唉,他們明明就有一樣的基因啊!然研究人員也曾經試過要證明,沖繩人這個「曠古未聞」的好健康以及不可思議的長壽是來自特別幸運的基因。答案是否定的:某些人瑞是真的有「好」基因,不過擁有「壞」基因的也大有人在,而且跟其他人比起來,一般沖繩人的基因都很「正常」。既然沖繩人的遺傳基因並非異於尋常,那麼一定是環境使然,也就是生活、飲食習慣和紓壓法等等。因為這消息讓科學家得以證實,我們的健康無疑是操在自己手上。比起遺傳到的基因品質,我們選擇的生活方式有更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要為自己的健康狀況和壽命長短負起更大的責任。積極採取行動,別把健康和壽命都賠掉了!(文案部份擷取自高寶書版「沖繩養生法」一書)

不明胸悶勿忽視男子心肌梗塞險送命

不明胸悶勿忽視男子心肌梗塞險送命

日前一名59歲男子,差點因爲3條冠狀動脈全部阻塞而送命,所幸在心臟血管團隊的全力搶救下撿回一命,如今恢復健康的他,已經開始計畫要出國旅遊,到處趴趴走。      光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 夏治平醫師表示,多數人年輕時往往工作過於繁忙,飲食習慣較差,所以有高血壓、高血脂、膽固醇過高的「三高」問題。日前,一名男子因突然一股莫名的胸悶、胸痛湧上來,簡直讓他喘不過氣,至醫院經詳細檢查後,竟發現三條冠狀動脈已全部阻塞,情況十分危急。所幸施以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將阻塞的冠狀動脈打通後,才渡過危險期,重獲健康。      夏治平醫師提醒民眾,預防冠狀動脈疾病的不二法門,就是良好的飲食與生活習慣,除平時多攝取高纖低膽固醇的食物外,烹飪時應以低油、低鹽為原則。若家族成員中有人罹患相關疾病,或本身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肥胖、糖尿病等問題,都應特別小心冠狀動脈方面的疾病,維持良好的運動與飲食習慣,並定期健康檢查。一旦發覺胸口悶、痛,呼吸困難且倦怠無力的狀況,則須儘快在親友的陪同下就醫,以免耽誤寶貴的治療時間,危及生命。

母乳哺餵較不會有缺鐵性貧血

母乳哺餵較不會有缺鐵性貧血

日前曾有傳聞母乳哺餵嬰兒容易造成貧血的問題,但以敏盛醫院資深兒科主治醫師周怡宏多年在健兒門診及嬰幼兒門診的臨床經驗顯示,事實上兩者並沒有因果關係。周怡宏醫師表示,雖然美國統計在1~5歲的貧血發生率近年維持在10~15%左右,而台灣的學童(7~12歲)貧血盛行率則約為男童11.4%、女童13.2%。但是在台灣1歲以下嬰兒以及1-6歲學齡前幼兒迄今並無全國性大規模調查資料,家長們不必要過於擔心。母乳中鐵的含量雖較配方奶為低,但是腸胃的吸收效率非常好,因此血中鐵含量並不至於低下。而國外研究資料也指出,以母乳全哺餵者約有6-20%的危險機率得到缺鐵性貧血,但未以全母乳哺餵者(例如加上部分配方奶)反而有20~30%的高危險機率。加拿大渥太華地區最近的一篇研究也指出,從未母(乳)哺(餵)的嬰兒罹患缺鐵性貧血的機率為18.7%,母哺少於六個月者為14.4%,而母哺六個月以上者則只有10.7%。從上述結果,更可進一步知道,母哺絕不是缺鐵性貧血的導因。此外,周怡宏醫師在營養門診中的飲食分析研究數據顯示,6~12個月的孩子每日鐵質攝取,平均為9.5~11毫克左右(正常體重者為10.8毫克、體重偏低者為9.6毫克、體重過重者為10.9毫克),仍在衛生署2002年的每日飲食攝取建議量範圍內。再者,對於因為營養不良就診者所做的鐵質測量,也只有5%左右呈現低下現象,由此推測健康嬰兒群符合缺鐵性貧血比率應不致太高。從許多研究分析來看,二歲以下幼兒容易得到缺鐵性貧血者,與以下幾個原因有密切相關:一歲以前就使用未加以鐵強化的牛奶或羊奶、低社經地位家庭、低體重兒、母親貧血以及肥胖幼兒等。此外,周怡宏醫師提醒民眾,六個月以上嬰兒應該給予每日兩次的副食品,尤其是鐵含量豐富的食物來源,如肉、魚、蛋、豆以及一些蔬菜類。可以說,絕大部分的國外研究報告都不認為母乳哺餵會導致缺鐵性貧血,而母親也不應輕易相信某些學者或醫師有關「母乳會導致貧血」的片面說法。

新生兒常見青光眼的預防

新生兒常見青光眼的預防

原發性先天性青光眼是新生兒常見的青光眼,但仍然少見,大部分是偶發,有10%是自體隱性遺傳,每一萬名新生兒,就有一名可能發生先天性青光眼,可能是基因(GLC3)產生突變造成。原發性先天性青光眼,是因為眼球虹彩不正常附著在小樑前房角發育異常造成其房水外流阻塞。可分為真正先天性青光眼(佔40%,在媽媽子宮內眼壓就升高)、嬰兒型青光眼(佔55%,在三歲前產生青光眼)、青少年型青光眼(最少見,眼壓在3歲至16歲時升高)。光田綜合醫院眼科楊榮華醫師指出,原發性先天性青光眼有以下幾個臨床特徵:1.角膜混濁:父母最常注意到的第一個徵候,這是眼壓升高造成角膜水腫,可能伴隨流淚畏光和臉部痙攣。2.牛眼:因三歲前眼壓上升而壓迫眼球壁造成大眼睛的結果。3彈性模破裂:因眼壓高造成角膜水腫,長期導致永久性結疤,若彈性模破裂可形成Haab氏紋。4.視神經盤凹陷:嬰兒在高眼壓下,視神經受壓迫造成損傷而產生視神經盤凹陷現象。楊醫師表示,診斷的方法,首先需測量眼壓,眼壓如超過20mmHg以上,就需要深入追蹤;其次是看「角膜直徑」,一歲前角膜直徑大於11mmHg或任何年齡大於13mmHg,都是危險群;最後需採用「隅角鏡檢」,檢測小樑結構是否異常。各種類型的青光眼有其不同的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雷射或手術治療;目前治療青光眼的手術治療方式則包括隅角切開術、小樑切開術、小樑切除術。不管是採取何種方式治療,楊醫師強調病人定期回診追蹤是非常重要的,眼壓是否正常,角膜直徑是否持續增加,若是未能控制穩定,可能會造成視神經受損、弱視、角膜結疤、白內障和水晶體脫位而造成視力喪失,形成無法彌補的眼盲,父母親及家人更要小心謹慎。

常被誤診的「假痛風」

常被誤診的「假痛風」

由於醫學資訊的發達,大家對痛風已經是耳熟目詳,知道痛風是尿酸高(尿酸鹽結晶沈澱在關節)所造成。預防之道除了定時服用降低尿酸藥物外,要少吃普林含量高的食物及避免喝酒,而在急性發作期時短暫使用消炎止痛藥及秋水仙素控制,痛風是一種非常容易了解和治療的疾病。但有一種關節炎,它是因焦磷酸鈣鹽結晶沈澱在關節,發作時會像痛風一樣波及大腳趾,引起劇烈疼痛,症狀可能會持續幾天,而後便消失。在臨床上常被誤診為痛風,我們稱它為「假痛風」。臺北醫學大學院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張棋楨醫師指出,假痛風與痛風一樣,是因關節內的結晶體所造成的。為什麼會形成焦磷酸鈣鹽晶體,到現在還不清楚,可能因荷爾蒙或鐵或鈣或銅新陳代謝失調而引起,動手術和患嚴重的疾病都有可能造成假痛風發作;假痛風易發生於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身上,越老機率越高,男性和女性的比例相當。但假痛風的徵兆症狀有那些?應如何診斷?張棋楨醫師說,假痛風急性發作時會像痛風一樣,疼痛會突然出現,關節會紅腫熱痛,症狀消失在幾天後,正所謂來去匆匆。而假痛風復發時的型態因人而異,可能波及膝關節或腳趾。在慢性的假痛風症狀,會時好時壞,疼痛的程度不如痛風,可能同時波及數個關節,尤其是手腕、手指、膝、髖和肩。很特別的是假痛風常與退化性關節炎同時存在。和痛風一樣,分析病人的關節液如有菱形晶體就能做出確實的診斷。X光檢查可以顯示出軟骨鈣質沈澱的病灶。張醫師表示,假痛風尚無任何藥物可以根治,或預防其形成(造成原因不明),它不像痛風可用降尿酸藥物來降低尿酸防止結晶形成,因此只能針對減輕發炎所造成的疼痛來進行治療。治療假痛風通常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來治療,約服用3~10天,如果發作疼痛激烈關節腫脹,抗發炎藥物效果不彰時,可以抽出關節液或將類固醇注入患處關節,以快速減輕發炎疼痛,但次數不可過於頻繁。如果疾病是慢性的且影響多處關節,就必須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以避免疾病復發。雖然假痛風目前尚無治本的藥物,但症狀可透過藥物得到良好的控制。多數假痛風患者都可以過正常的生活,不受疾病的影響。

夏日養生消暑法

夏日養生消暑法

近年來,全球氣溫不斷屢創新高,而台灣的夏季不但溫度高,濕度也高。若午後再來場雷陣雨,熱氣夾著濕氣,更令人悶得透不過氣。由於悶熱排汗不易,容易讓人倦怠疲勞、頭暈、昏昏欲睡。再加上錯誤的消暑清涼方式,如:吹冷氣、吃冰、喝冷飲,都會使人體的冷熱、溫差協調反應不及。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洪曉嵐醫師表示,很多人習慣在大熱天短時間內喝入大量水分或冰冷的飲料;如此飲水方式,輕則影響消化功能,重則引起胃腸痙攣不適甚至加重心臟負擔,使血液濃度驟然下降,導致心悸、頭暈,對心臟病患者更是危險。而突然大量飲水,也會沖淡胃液、降低胃液的殺菌力,使得病菌容易滋生,故應採取少量多次飲用的方法。夏日炎炎,雖說冬令進補,夏日也有滋補好時機。洪曉嵐醫師提供了幾帖良方,想要保健養生的民眾不妨參考一下。中醫所說:「寒主收引」。若從外在高溫環境突然進入冷氣房,會使毛細孔急速收縮,如此一來反而將濕熱之氣悶在體內,向外散熱的氣血經絡,也因突然驟冷而易使脈道不暢,不利人體正常的排熱功能。當然冷氣是可以吹,但應先在較涼爽通風處待一會兒,才進入冷氣房,且冷氣房中溫度不應調太低,26~28℃即可,如此不但適合人體,也為節能減碳盡一份心力。中醫學的概念是依著自然而生的,夏日因為氣溫升高,人體的新陳代謝也會加快,更因為毛孔開泄太過、大量的流汗而耗氣傷津,所以可以多吃些清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食物。中醫的傳統方劑「生脈散」,即適用於暑熱多汗、耗氣傷陰之證。其組成為人蔘、麥冬、五味子,人蔘補益肺氣而生津;麥冬養陰清肺而生津;五味子固表斂肺、生津。這三味藥,一補,一清,一斂,而且都能生津。因此,具有補氣斂汗,生津止渴的作用,適於氣、陰兩傷之證。但因人蔘補性太強,過於溫燥,可將人蔘換成黨蔘或西洋蔘。另外,夏季也是腸胃病最易好發的季節。洪醫師建議民眾可以多以一些健脾、胃的方劑,不只增加食慾,還能防止腸胃炎。最常見的就是四君子湯,此方中人蔘甘溫補氣,健脾養胃為君;白朮甘溫補脾益氣,燥濕健脾為輔;茯苓滲淡健脾,能使蔘,朮、草補而不滯為佐;炙甘草益氣、補脾調和諸藥。這是補氣、健脾的基礎方劑,很多健脾或補氣的方劑,都是從本方衍化而來的。許多人喜愛喝的四神湯,則是一般民間常見的藥膳。此方由淮山、蓮子、茯苓、芡實組合而成,此四味藥具有補益脾腎,厚實腸胃的功能,洪醫師表示對於脾虛、消化不良、容易拉肚子的人非常適合。此外,也可加入一些薏苡仁及豬小腸,薏苡仁可加強利濕效果,而豬小腸內含大量消化酶,可以幫助完全消化吸收。所以四神湯可以作為長期藥膳使用,具有增進食慾、補脾、健胃、止瀉的效果,無副作用。

全民瘋減重 豆漿減肥法爆紅

全民瘋減重 豆漿減肥法爆紅

炎炎夏日,全民瘋減重。日前,在網路上受到熱烈討論的「超商豆漿減肥餐」,現已引起許多網友紛紛起而傚尤,親身體驗減肥餐的效果。到底這份菜單的減重原理為何?民眾又該如何正確減重呢? 減重名醫楊名權醫師表示,現代人外食比例高,有心減重者必須做好熱量控管,然而,許多人常因食物選擇與卡路里計算不易而放棄減重,或因使用不當的減肥方式,不僅沒有減掉脂肪,反而減去肌肉與水分,造成減肥的瓶頸與失敗。當初設計這份「超商豆漿減肥餐」,就是希望能讓想減重的民眾吃的方便,又能瘦的健康,故特別利用超商常見的無糖高纖豆漿其高蛋白、高纖及低熱量的特點,取代澱粉主食,可避免肌肉與骨質因減重而流失。因此,民眾可以早晚各飲用一瓶無糖高纖豆漿,並輔以蔬果增加飽足感;中餐部分僅需注意遵守營養均衡與熱量控制兩大原則,食物種類則可任意選擇搭配,藉此來調整每日飲食,循序漸進的達到理想體重。楊醫師強調,民眾在減重前應先瞭解自己的代謝狀況,斟酌減重速度。一般而言,女生所需熱量為體重的15至20倍,男生所需熱量為體重的20至25倍;建議民眾每日至少仍需攝取1,000大卡維持基本代謝,若熱量不足1,000大卡之減重,必須在醫師監督下執行,才能確保健康無虞。營養師蔡雅玲也表示,除體重外,體脂肪也是減重民眾所不可忽略的關鍵之一,正常的體脂肪數值應為17至25,太高或太低皆可能影響健康;減重者若體脂數值回復正常範圍即不需再減肥,不必過度在意體重數字。另外,若想縮短瘦身時程的民眾,除日常飲食控制之外,運動與水分補充也是不可或缺的,每日應至少攝取2,000cc 之水分,同時進行30分鐘的有氧運動,增加身體代謝速度,提升減重效果。若遇到減重停滯期,建議可尋求醫師諮詢,以達到最佳之減重成果。蔡營養師則提醒民眾,食用豆類製品可能會發生脹氣的問題,建議民眾在飲用豆漿的同時,盡量選擇蔬果與低油份的食材作搭配,避免下腹脹氣造成身體不適。

難以捉摸的血管炎

難以捉摸的血管炎

血管也會發炎?當我們的免疫系統因錯亂引發一些免疫反應或是產生發炎物質而攻擊血管時,便形成了各種不同類型的血管炎。它的臨床症狀變化多端難以捉摸。從輕微的皮膚紫斑潰瘍,到嚴重的四肢末梢變紫變黑壞死,乃至會威脅生命的內臟器官(心肺、腎、腦、腸道…等)都會受到波及。血管炎亦會伴隨不明原因的發燒、體重減輕、關節炎、肌肉無力酸痛或末梢神經病變。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張棋楨醫師表示,血管炎不是少見的疾病,可能發生於各種年齡層,不分男女,據國外統計罹患各種血管炎的機率從萬分之一到千分之二都有,跟遺傳沒有什麼關係。張醫師說明,目前血管炎依病理及嚴重性可分為以下幾類:一、全身性壞死性血管炎:顧名思義此型血管炎為最嚴重,常會侵犯內臟器官,如結節性多處動脈炎,過敏性血管炎併肉芽腫,另外膠原結締組織疾病、B型肝炎病毒及巨細胞病毒感染也會引發此種血管炎。二、大動脈血管炎:此型血管炎有其好發特定的位置,如顳動脈炎、Takayasu動脈炎(侵犯主動脈)及梅毒性動脈炎。三、特殊的血管炎:如貝西氏疾病、韋氏肉芽腫、閉鎖性血管炎、川崎氏症及中樞神經性血管炎,此型血管炎屬慢性且嚴重。四、小血管血管炎:此類血管炎病情較輕,如紫斑症、蕁麻疹型血管炎、藥物引發的血管炎。血管炎的治療,會依不同類型及輕重度給予不同的治療。張醫師表示,一般較輕度血管炎只需要一些血管擴張劑及增進血液循環藥物,再加上低劑量的類固醇即可,如病情再三復發,才考慮使用免疫抑制劑。對於較嚴重的血管炎就會使用高劑量的類固醇或注射烴基化製劑來控制病情。另外像某些因病毒感染後引發的血管炎如川崎氏症(因克沙奇病毒感染造成心臟的冠狀動脈炎)需要靜脈投予免疫球蛋白。張醫師也強調,血管炎的診斷並不容易,除了要靠病人提高自覺,對有經驗的專科醫師而言也是一大挑戰,不僅是要仔細觀察病人的臨床症狀,有時候需要組織切片檢查或侵襲性的血管攝影,才能確實診斷;而最具參考診斷價值的是,病人血中常帶有自體抗體,特別是抗嗜中性白血球細胞質抗體。血管炎的病情有輕有重,千萬忽視不得,因為有時候只是在皮膚上的紫斑或潰瘍,會在短時間內演變成致命的內臟器官壞死,而一發不可收拾,造成終身遺憾。血管炎若能早期診斷,相信要有效地治療與控制並非難事。

生殖器官的保養之道

生殖器官的保養之道

“性生活”是每個人的基本慾念,以往中國人的觀念比較保守,“性”只有做而不會拿出來公開討論,近來年輕的一代慢慢對性觀念有逐漸開放,加上網路的普及,使得性在網路上常常是最常出現的話題。特別在性器官的保養上有些“點子”,經常都是子虛烏有、令人哭笑不得;因此,光田醫院泌尿科葉偉程醫師,特別針對男性,提出一些性器官的日常保養觀念。一、適當的運動:健康的身體為生命泉源,所以每日做一些適當的運動,對身體一定有幫助。二、保持清潔:每天需清洗,尤其是包皮過長的男性,必須把包皮外翻完全龜頭外露並清洗乾淨,因為龜頭上每天有很多腺體分泌腺液,不清洗徹底很容易造成感染,如果包皮不易外翻的男性就要考慮進行包皮環切術。三、進行性行為時使用保險套;性行為頻繁或是沒有固定性伴侶者,最好使用保險套,或多或少都可減低一些被感染的機會,當然每次性行為後做清洗的動作及小便,更能預防被感染。四、有問題時一定要請專科醫師治療:如性器官有任何症狀、不舒服時,應找合格專科醫師檢查才能給予正確的治療。還有,有些男性為了增加性能力的表現,會去尋找一些民間的偏方或方法。葉醫師指出,例如前幾年流行的神功(吊陰功),就曾發生過民眾因此造成陰莖永久之傷害;或是為了“補強”,胡亂在陰莖包皮上塗抹來路不明的藥品,但是陰莖上的皮膚與其他部位皮膚不同,如果使用過度刺激的藥物時,會容易造成化學燙傷、紅腫熱痛,甚至潰爛。葉醫師也補充說明,男性最好不要經常穿著緊身的內褲或褲子。因為經常穿著緊身褲子的人,很容易因太緊散熱不易,造成陰囊溫度上升,影響到睪丸,使得精子品質不好。此外,性行為時不要採用高難度性行為動作,有時力不從心,很容易會造成陰莖受傷;所謂“陰莖骨折”輕則要手術修補治療,重則造成永久性陽萎,所以性行為時量力而為。

嬰幼兒缺鐵性貧血的避免之道

嬰幼兒缺鐵性貧血的避免之道

近來有些國內報導提到缺鐵性貧血與母乳餵食的關係,引起了許多家長的擔心與關切,如果嬰兒生長過程中,沒有足夠的鐵質攝取,造成長期性缺乏時,會導致智能發展、動作發展以及行為情緒發展上的異常表現,上述情形,若能及時給予補充性治療,這些發展表現都可以被幸運的矯正回來。父母在預防孩子罹患缺鐵性貧血的行為上,敏盛醫院小兒科周怡宏醫師鼓勵,媽媽們最好完全母哺至少六個月,而且不可添加其它補充營養品;母哺六個月之後,要給予幼兒額外的鐵質來源(至少每天1毫克/公斤以上),且最好由副食品攝取,若仍不足,再給予鐵劑補充。一歲以前一定不能使用低鐵含量的非母乳化乳品,例如一般牛奶、羊奶或豆奶等。周醫師也針對不同時期的幼兒,提出幾項重要的原則:1.4-6個月以上嬰兒:應該每日給予單純而鐵質強化的穀類食物兩次或以上,以便符合此一年齡層的每日攝取需求。2.6個月以上嬰兒:可鼓勵每日一次餵食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水果、蔬菜泥以及果汁),可以有助鐵質的吸收利用。也可給予單純而切碎、壓碎的肉類,以提供進一步的鐵質良好來源,每日一至二次。3.12個月大以上:已不再母哺者或只有部分母哺者,建議必須使用鐵質強化的乳品類。4.一至五歲間兒童,每日乳品攝取量應低於500毫升,包括牛奶、羊奶及豆奶…等。   對於有較高危險機會造成缺鐵性貧血的幼兒,包括低社經地位家庭、低體重兒、母親貧血、肥胖兒、未給予鐵強化食品或肉類食物,周醫師建議「定期抽血篩檢」是有其必要的,適宜的檢查時間為9個月大、12個月大、18個月大以及每年一次,直到六歲。如果父母能夠切實遵行上述幾點,嬰幼兒缺鐵性貧血的的問題將可有效獲得預防及解決。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