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雷射溶脂瘦臉

雷射溶脂瘦臉

「巴掌小V臉」風潮,讓施打肉毒桿菌素來消除國字臉和注射玻尿酸來創造小巧的尖下巴,成了時下最熱門的美容整形項目之一。整形美容醫師的觀點,立體緊實且呈現上提的臉頰曲線,確實比起鬆垮的圓胖臉型,或寬大的國字臉更能展現青春活力的容貌。近年來為了滿足大眾的須求,在這股追求「巴掌小臉」的風潮中,許多標榜能瘦臉的治療方法也不斷應運而生,其中除了不乏屬於「微整形」範圍的治療方式,在「整形手術」方面也有不斷創新的新式手術,都是標榜輕鬆又長久有效的治療成果,就是看準了現代人愛美又怕麻煩想追求一勞永逸的心態。微整形瘦臉方式有針對肌肉的肉毒桿菌素注射,能使過度發達的咬肌放鬆,達到縮小臉型的效果。也有藉著刺激膠原蛋白的增生,達到緊膚效果來提昇臉部線條的「電波拉皮」、「飛梭雷射」、「碳粉雷射」等光熱回春療程。今年還甚至發展出用肉毒桿菌素、玻尿酸,配合創新的皮下注射施打方法,來達到拉提臉部線條改善皮膚年齡的效果。這些微整形治療方式的優點是不用開刀,不用忍受尷尬的恢復過渡期,就能快速的達到瘦臉、拉提臉部線條的目的,缺點則是無法達到持久性的定型,愛美人仕必須不斷的重覆接受治療才能維持成效。整形手術瘦臉的治療方式有前兩年常被談到的「韓式削骨」,是以削除外擴骨骼的方式,達到縮小臉部骨架的目的,算是較激烈的方式。有去除多餘脂肪的傳統抽脂手術,較溫和的腫脹麻醉抽脂及水刀抽脂等,雖然能立即消除肥胖的大餅臉,但無法精準消脂,經常在過與不及之間十分難拿捏。有以調整臉部比例來強化立體感及拉長臉型,讓整體效果看起較俐落的墊下巴手術、豐蘋果肌手術等。以拉皮手術、內視鏡拉皮手術、五爪釘提頰等,提拉下垂臉部曲線的方式來塑造較年輕的輪廓。比起微整形而言這些美容手術的治療成果,確實可以維持一段很長的時間,甚至永久的解決患者的困擾,但手術時間的安排和恢復期的等待所造成的許多不便,往往讓許多患者只能望臉興嘆!「雷射溶脂」瘦臉療程新式的「雷射溶脂」,兼具微整形的方便及美容手術的持久效果,不但能消除臉部過多的脂肪,手術後還能因為不但能消除臉部過多的脂肪,手術後還能因為深入皮下的1064nm波長雷射的作用,促進了皮膚裡層的纖維母細胞的活化,而重建膠原彈力蛋白組織的結構,使治療後的肌膚更加緊實有彈性,因此臉型不但縮小了、皮膚回春了、臉部線條也更加緊實俐落。雷射溶脂瘦臉治療過程只要施打局部麻醉針,再由醫師將一條像注射針般細小的光纖,穿透到須要的治療部位,再發射雷射光來產生治療所須的熱能,就可輕鬆將局部囤積的脂肪溶解掉,這種精準又方便的操作方式,克服了傳統抽脂只適合大面積、深層脂肪的侷限,十分適合運用在消除「嬰兒肥」、「雙下巴」、「鬆垮的雞脖子」、「嘴邊橫肉」等臉部脂肪的治療,既安全又快速。這種新式的治療,也避免了傳統抽脂術後不舒服的腫脹,及繃帶固定的尷尬等缺點,術後傷口也比傳統抽脂術後的傷口小了很多(如針孔般),完全不會在臉上留下難看的疤痕,而且運用的雷射光具有極優異的止血效果,能減少瘀青的發生,讓術後可以立即回到工作岡位,幾乎不影響生活作息。雷射溶脂瘦臉這個突破性的治療方式,不但早已獲得美國FDA以及國內衛生單位的認可,這個難度較高的治療在實際的案例中,病人表現出來的自我滿意度,卻一點也不輸給雷射溶脂運用在「肩背」、「蝴蝶袖」、「副乳」、「小腹」、「大腿」、「小腿」、「膝蓋」等部位的雕塑效果。

『聰明藥』需聰明用

『聰明藥』需聰明用

過去醫師會使用一些藥物,在某些患有神經方面疾病或頭部外傷的病人,來治療認知功能缺損及改善生活品質,而現在這一類藥物的處方對象甚至使用在,像是學術界、產業界、輪班工作人員、前線作戰之軍隊等。此類藥物稱之為「認知增強劑」(Cognitive-Enhancer),由於該藥物的主要功用包括增強記憶、提高專注力、減少行為衝動、或用在要做一些重大決策的時候,能持續保持清醒避免錯誤等,因此也有人稱之為「聰明藥」。一般而言,患有神經系統疾病的病人,常會有記憶缺損及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最大病徵即是認知功能障礙,三軍總醫院睡眠中心彭萬誠主任表示:認知增強劑對於這些神經疾病,包括阿茲海默症(老年癡呆症)、巴金森症、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DHD)等的治療可能是有效的。阿茲海默症是一種隨著年齡增加,在認知、行為能力(特別是學習和記憶)上逐漸衰退的神經性退化的疾病;目前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可以終止或逆轉腦部功能日漸衰退的現象。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典型症狀就是幻覺和妄想,這些典型症狀所造成的長期認知障礙,對許多的病人來說,經常會影響到日常生活功能及生活品質。因此即使是小幅度地改善他們的認知功能,都可以幫助這些患者度過艱苦時期,進而能過獨立的生活。但對於那些患有神經精神障礙的患者,使用認知增強劑時,必須權衡此種治療方式為病人所帶來的益處,及短期或長期的副作用。彭醫師提醒,使用前都必須根據每個人的差異與專科醫師做詳細討論。醫師指出,目前在抗精神疾病的治療與長期的臨床試驗上,越來越常考慮使用覺醒促進劑(Modafinil),這是一種增強認知功能的藥物。雖然作用機轉尚未完全釐清,但它已經被證實可以直接及間接地作用在不同的神經傳導系統中。現在國外對於這些藥物的其他用法及非處方的使用已經有越來越普遍的現象。在學術界,目前有許多美國和英國的科學家正在使用Modafinil來控制飛行時差,增加產能或者用於面對重要的智力挑戰上。彭醫師表示,Modafinil除用在治療猝睡症外,在健康年青成人身上,對提高專注力、記憶力與規劃能力可能有幫助。在國外許多大學生對這類刺激性藥物如methylphenidate使用有增多的現象,也許將來習慣聰明藥就像習慣咖啡因一樣,也不再認為服用認知增強劑以取得學術上或事業上更快更高的成就是一種作弊行為了。聰明藥對社會的影響存在許多正面的意義,例如強化個人表現所帶來的成功,但也有其顧慮之處,彭醫師強調,由於每個人基因結構不同,所以用藥的反應也會不同,找出基因影響人體對藥物的反應,藥物治療將會有更好的效果及較少的副作用。為了讓民眾可以正確地使用此類藥品,彭醫師建議科學家、醫師、及相關主管機關應主動提供正確資訊,使民眾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使用這些認知增強劑的優點及其本身潛在的副作用,並設定更清楚的規範,才能避免藥品被誤用,並幫助更多需要的人,才能「聰明」使用聰明藥。《用藥小常識》聰明藥(Modafinil)對正常人之可能效用:A. 使用時機?甲、 調整時差乙、 增加效率丙、 智力競賽丁、 輪班工作戊、 前線軍隊作戰B. 對認知功能的影響?甲、 提高注意力乙、 加強記憶力丙、 增加字彙能力丁、 增加腦力戊、 增強持續的思考力參考文獻:“Professor’s little helper”, Nature, Vol 450, 20/27 December 2007

『聰明藥』需聰明用

『聰明藥』需聰明用

過去醫師會使用一些藥物,在某些患有神經方面疾病或頭部外傷的病人,來治療認知功能缺損及改善生活品質,而現在這一類藥物的處方對象甚至使用在,像是學術界、產業界、輪班工作人員、前線作戰之軍隊等。此類藥物稱之為「認知增強劑」(Cognitive-Enhancer),由於該藥物的主要功用包括增強記憶、提高專注力、減少行為衝動、或用在要做一些重大決策的時候,能持續保持清醒避免錯誤等,因此也有人稱之為「聰明藥」。一般而言,患有神經系統疾病的病人,常會有記憶缺損及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最大病徵即是認知功能障礙,三軍總醫院睡眠中心彭萬誠主任表示:認知增強劑對於這些神經疾病,包括阿茲海默症(老年癡呆症)、巴金森症、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DHD)等的治療可能是有效的。阿茲海默症是一種隨著年齡增加,在認知、行為能力(特別是學習和記憶)上逐漸衰退的神經性退化的疾病;目前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可以終止或逆轉腦部功能日漸衰退的現象。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典型症狀就是幻覺和妄想,這些典型症狀所造成的長期認知障礙,對許多的病人來說,經常會影響到日常生活功能及生活品質。因此即使是小幅度地改善他們的認知功能,都可以幫助這些患者度過艱苦時期,進而能過獨立的生活。但對於那些患有神經精神障礙的患者,使用認知增強劑時,必須權衡此種治療方式為病人所帶來的益處,及短期或長期的副作用。彭醫師提醒,使用前都必須根據每個人的差異與專科醫師做詳細討論。醫師指出,目前在抗精神疾病的治療與長期的臨床試驗上,越來越常考慮使用覺醒促進劑(Modafinil),這是一種增強認知功能的藥物。雖然作用機轉尚未完全釐清,但它已經被證實可以直接及間接地作用在不同的神經傳導系統中。現在國外對於這些藥物的其他用法及非處方的使用已經有越來越普遍的現象。在學術界,目前有許多美國和英國的科學家正在使用Modafinil來控制飛行時差,增加產能或者用於面對重要的智力挑戰上。彭醫師表示,Modafinil除用在治療猝睡症外,在健康年青成人身上,對提高專注力、記憶力與規劃能力可能有幫助。在國外許多大學生對這類刺激性藥物如methylphenidate使用有增多的現象,也許將來習慣聰明藥就像習慣咖啡因一樣,也不再認為服用認知增強劑以取得學術上或事業上更快更高的成就是一種作弊行為了。聰明藥對社會的影響存在許多正面的意義,例如強化個人表現所帶來的成功,但也有其顧慮之處,彭醫師強調,由於每個人基因結構不同,所以用藥的反應也會不同,找出基因影響人體對藥物的反應,藥物治療將會有更好的效果及較少的副作用。為了讓民眾可以正確地使用此類藥品,彭醫師建議科學家、醫師、及相關主管機關應主動提供正確資訊,使民眾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使用這些認知增強劑的優點及其本身潛在的副作用,並設定更清楚的規範,才能避免藥品被誤用,並幫助更多需要的人,才能「聰明」使用聰明藥。《用藥小常識》聰明藥(Modafinil)對正常人之可能效用:A. 使用時機?甲、 調整時差乙、 增加效率丙、 智力競賽丁、 輪班工作戊、 前線軍隊作戰B. 對認知功能的影響?甲、 提高注意力乙、 加強記憶力丙、 增加字彙能力丁、 增加腦力戊、 增強持續的思考力參考文獻:“Professor’s little helper”, Nature, Vol 450, 20/27 December 2007

提升教師健康力 不容忽視七大問題

提升教師健康力 不容忽視七大問題

每到教師節這個時節,都讓人不禁想起曾經教過自己的老師,陣陣感恩之心湧上心頭。彰化基督教醫院院長郭守仁認為,教育及醫療二者密不可分,醫療有照顧教師健康的責任,教師有健康的身體,才能將他們的專業、愛心及執行力能夠淋漓盡致的投注在教育上,讓台灣的教育更好。健康檢查科主任陳洋源醫師表示,近年來就教師健康問題所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教師們的健康問題潛藏著許多容易被忽略的危機,分析結果他們承受了哪些職業傷害,並提醒老師們身體健康不容忽視的七大問題。 (一) 聲音沙啞或聲帶結節:這是教師們最常見的問題,長時間再課堂上說話,一天6、7節課下來,聲音都啞了,為避免過度使用聲帶,只好盡量用腹部發聲。建議教師們將說話音量放低、速度放慢、多喝溫開水、避免刺激性飲食、抽菸及喝酒。 (二) 慢性咳嗽:因長期大量的吸入筆灰,加上自身若有過敏、氣喘、抽菸或上呼吸道的感染,對慢性支氣管炎等肺部炎症的發生有非常不良的引響。 (三) 久站:教師們因配合教學活動,得長期站立,常使下肢血液循環不良導致靜脈曲張,尤其女性教師常穿過緊束褲導致血液回流不良或較少運動,更應注意,再此建議老師應養成運動的習慣,在下班後也偶爾會躺在床上或地板上,把腳抬高10~20分鐘,或在上課時能台上台下的走動。 (四) 腸胃道功能紊亂:主要是由於飲食不規律所造成,加上強烈而持續的身心緊張,特別容易導致胃液增加,引發消化性潰瘍。 (五) 肩頸及下背酸痛:由於長時間改作業或打電腦,以及經常的抬高手臂寫黑板,教師們最常發生筋膜症候群的部位不外乎肩膀、頸部、下背或腰部等地方;建議您:除了急性期的休息外,局部的熱敷也能改善及減輕疼痛的症狀喔! (六) 泌尿道感染:許多老師因學校廁所距離教室太遠、下課休息時間太短暫、為了準備上課資料或處理學生的突發狀況,經常沒有時間喝水和上廁所,而常有憋尿的習慣,倘若加上水份攝取量不足,就很容易導致尿道或膀胱發炎。 (七) 工作上的心理壓力:現在孩子生得少,近幾年,流浪老師滿街跑,一向讓人覺得師德崇高的教師,也面臨了生計上的問題;現職老師也得面對教改變革、能否如期退休等問題;新聞媒體又經常上演家長控訴老師的負面的報導,在「尊師重道」觀念式微之下,無形中帶給教師極大的壓力,導致教師工作壓力倍增,建議教師們除了與家長保持良好的互動與溝通、假日到戶外走走也有利於情緒與壓力的抒發,如果壓力已影響日常生活或工作,應及早尋求社工、臨床心理學家、醫生及職業治療師等專業意見和輔導。  今年彰化基督教醫院健檢中心與中醫部推出『教師健康九九專案』,針對教師的健康的問題,在西醫的部份安排了全套的血液、尿液檢測、上腹部超音波、X光檢測、腸胃內視鏡檢查,中醫師的部份則安排了心率變異檢測儀、聞診儀、微循環檢測儀、舌診等四種檢查,結合中、西醫醫師與不同的診斷的儀器,送給辛苦的老師身心靈最佳的關懷。參與這次彰基『提升教師健康力』專案的彰化師範大學張惠博校長指出,醫療及教育都是對愛的實踐,而且教師的健康形象很重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將專業知能及愛心傳給下一代。張惠博更是贊同彰基此次『提升教師健康力』專案,以完整的醫療體系,將醫療專業及博愛精神完全發揮出來,彰基可以說是愛的代名詞。 有鑑於目前社會隨著時代變遷,學生的權利愈來愈受社會重視,老師的健康問題,卻被繁重的課程與教改問題給淹沒,一般人多以為老師這個工作是鐵飯碗、工作內容單純、又有寒暑假可放,但是根據統計資料,老師這個職業所產生的健康問題可能比一般的上班族還多, 辛苦的 老師們長年累月堅守教育工作的崗位,為了培育優秀的下一代,默默耕耘辛勤努力,付出自己的青春歲月,除了工作性質帶來的職業傷病,其背負的精神壓力,更非外人能理解,想要教育好下一代,當然得讓老師的身心更健康。

活力玻尿酸 重建真皮組織、改善老化

活力玻尿酸 重建真皮組織、改善老化

隨著年齡的增長、陽光的傷害,真皮層的膠原蛋白逐漸的流失了,彈力結構也不再緊密,皮膚開始產生乾燥、缺水、皺紋、甚至鬆垮等老化現象,這些都是真皮層的萎縮造成表皮支撐力不足所表現出來的老化問題。想讓皮膚不再乾燥、膚色不再暗沈、眼週不再皺巴巴、臉頰也不再鬆垮垮,因為所有皮膚老化的問題,都能在一次不到一個小時的治療中獲得七成以上的改變。活力玻尿酸皮下注射美肌療程為了延緩逐漸老化的容貌,我們藉由「電波拉皮」、「光波拉皮」就是利用電轉變成的熱能,達到刺激膠原蛋白收縮,來誘發真皮組織的再生,而把流失的膠原蛋白補回來,使皮膚恢復緊緻和彈性,這些療程雖可達到目的,但是通常都要經過幾次的治療,並等待2-3個月的作用期,才能得到比較明顯的效果。「活力玻尿酸Vital」是一種分子量十分細小的玻尿酸,治療前先塗上外敷麻藥,再由醫生以極細的針頭,採點狀注射的方式精準而均勻的施打到真皮層,這些注射進去的玻尿酸能在皮層內形成一張隱形的支架,支撐起鬆垮的皮膚,因此不論皺紋、鬆弛都能立即被一一撫平,這些進入真皮層的玻尿酸除了可立即填補凹陷、皺紋,同時還會強力的抓住細胞中的水份,就好像在皮膚中埋了一層智慧型的保水面膜一樣。除了讓乾燥、暗沈的皮膚得到最深層且持久的滋潤之外,更能幫助提升皮膚自體的水合作用,促進纖維母細胞活力而重新製造年輕形態的膠原蛋白,不但能使肌膚快速呈現水嫩光澤,隨著回春作用的發生,皮膚的彈性也增加了、毛孔縮小了、細紋不見了,膚質變得更細緻,連帶的膚色也明顯的亮了起來,整個人看起來年輕了許多。活力玻尿酸的療程安排是十分彈性的消費者可依照自身條件的需求,選擇施打的部位及劑量,一般而言注射一次就可見到滿意的效果,皮膚老化程度較嚴重的患者,或對膚質條件要求較高的愛美人仕,還可依膚質、自已的期望安排2-3次的連續治療,在注射進去的玻尿酸完全發揮功能後,就可再適量填補,直到真皮結構徹底的完整重建為止,面對過度鬆弛的肌膚還可以另外再配合肉毒桿菌素的注射,將臉部向下拉扯的那組肌肉群放鬆,讓臉頰曲線上提,並改善臉部下垂的表情,這種複合式的治療所展現的效果不僅明顯,效果也能維持的更持久。

骨鬆患者四成服藥頻率低、無治療效果

骨鬆患者四成服藥頻率低、無治療效果

國內65歲以上女性每三人就有一人罹患骨質疏鬆症。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宋永魁醫師表示,因骨鬆症引起的髖部骨折,一年內的死亡率為15%,約等於乳癌末期患者的死亡率。衛生署九月份已正式核准一項ㄧ年只要施打一劑的骨鬆新藥,可降低七成脊椎骨折發生率及三成髖關節骨折死亡率。未來將可免除骨鬆患者於服藥上不便性以及提高治療意願,降低骨折死亡風險。骨鬆導致髖部骨折發生率每年增加5%,患者第一年死亡率相當於乳癌末期。根據國民健康局健康訪問調查顯示,國內65歲以上人口約有50萬人罹患骨質疏鬆症,其中女性盛行率約為三成,而骨鬆症除了影響患者的身高及體型外,嚴重將造成脊椎或髖關節骨折。宋永魁醫師表示,罹患骨鬆症者發生骨折的機率約為腦中風的2-4倍;且骨鬆引發髖骨骨折人口每年約增加5%,而發生髖關節骨折第一年的死亡率,男性為22%,女性為15%,相當於乳癌末期死亡率。宋醫師也說明,髖部骨折患者每年總計耗費21.3億的直接醫療成本,間接成本如看護、失業等支出約有68億5;一但發生骨折,將造成家庭劇大負擔,也耗用極大的社會成本。如要防範骨折發生,應先從骨質疏鬆症的預防、正確診斷及治療多方下手。台灣地區骨鬆患者服藥頻率低,有治療等於沒治療!骨鬆症的治療目標就是要防範骨折的發生,國人普遍以為有吃藥就有療效,但事實上根據美國梅約醫學中心針對年長骨鬆女性所做的研究報告指出,若患者在使用藥物的頻率十次低於七次,就不能有效降低骨折的風險;低於五次,則治療效果與未用藥者無差異。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理事長陳文哲醫師說明,骨鬆患者必須長期接受藥物治療,一但中斷治療或是服藥頻率過低,治療效果都等於零;且患者的用藥順從度與治療時間長短有關係。陳醫師分享國內外骨鬆患者的用藥順從度調查指出,國外超過五成接受骨鬆藥物治療的女性,往往無法堅持用藥超過一年,且治療二年者約三分之二中斷用藥。國內服藥一年的患者約有三成未能達到有效服藥頻率,服藥二年的患者則高達六成,其中甚至有近三成患者已中斷藥物治療,與國外趨勢相同。患者中斷用藥的原因可能與藥物使用頻率過於頻繁有關,調查顯示,使用藥物頻率較低,患者接受度較高。衛署核准骨鬆新藥上市 醫師籲「一年一針 骨頭不跳針」衛生署於九月核准長效型雙磷酸鹽類藥物用於治療停經後婦女的骨質疏鬆症新適應症,尚未取得健保給付。針對這項骨鬆新藥,林口長庚新陳代謝科黃兆山醫師表示,此藥於臨床研究中證實能有效降低七成脊椎骨折及四成髖關節骨折風險,更可降低近三成髖骨骨折患者術後死亡率。黃醫師說明,新藥作用機轉時間較長,能持續藥物治療效果長達一年,患者接受治療後僅需持續補充鈣質,於隔年按時回診接受治療即可。未來應能有效改善骨鬆患者在治療上順從度不足之現況。根據現有調查資料顯示,國外八成婦女對使用頻率越低的藥物有興趣,國內亦有近七成骨鬆患者最希望使用每年一次的治療藥物。

感恩教師節 提供老師喉嚨保養撇步

感恩教師節 提供老師喉嚨保養撇步

開學已過了一個月左右,根據以往經驗,在耳鼻喉科門診形形色色的聲音沙啞患者中,又將見到許多老師的身影。老師是標準的職業聲帶過度使用者;學生吵鬧時要維持秩序,嗓門總不能比他們小;趕課業進度時,又恨不得自己能變身成機關槍;人員不足時,一天要上七、八堂課…種種因素下,想維持健康的聲帶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耳鼻喉科廖伯武醫師,貼心的在教師節前夕,介紹一些有助保養聲帶的方法,除了可供老師參考,業務員、服務業等必須經常說話的職業,也不妨多注意:1. 不要在背景噪音過高的環境下,勉強提高音量,如果無法避免,建議可使用麥克風、擴音器等輔助工具。2. 講話速度不宜過快,要給自己換氣休息的時間;在連續說話一段時間(約20分鐘)後,最好休息幾分鐘。3. 衣著宜寬鬆一些,太緊的衣服會妨礙正常發聲。4. 保持喉部的濕潤,乾掉的聲帶不僅發不出聲音,還更容易磨出繭來,可以在身邊放一杯溫開水或草藥茶飲,盡量利用說話的空檔休息喝水,不要等刺痛感出現才想到。5. 飲食要注意,避免接觸辛辣油炸刺激的食物,另外像巧克力、甜點、菸、酒和堅果類也是少碰為妙。6. 如果聲帶平常已經使用很多,其他聊天、唱歌、夜生活的負擔盡量減少,並保有充足的睡眠。7. 感冒咳嗽時盡速就醫,避免在發炎狀況下依舊過度使用聲帶。必須注意的是,聲音沙啞的原因很多,廖醫師表示,除了過度使用外,聲帶結節、聲帶息肉、聲帶水腫、聲帶發炎、聲帶囊腫、聲帶溝症、聲帶白斑、聲帶感染、聲帶麻痺…等,也都是可能成因。此外,許多人在聲音沙啞之外,同時有著其他問題,如鼻涕倒流、胃酸逆流、胸式呼吸、發聲過度用力等,最好由醫師詳細評估,再依照個人的狀況來安排不同的治療課程。最後廖醫師提醒,少部分的聲音沙啞背後其實隱藏著嚴重疾病,如喉癌等,所以當沙啞伴隨著劇烈疼痛、反覆嗆入、其他神經學症狀、頸部腫塊、或是沙啞持續無法改善等情形時,一定要儘速就醫,以免延誤治療。

二代星語小站 重新凝聚肯納力量

二代星語小站 重新凝聚肯納力量

星語小站(1999-2004),曾經是一群肯納兒的職訓場所,也是家長們在此休憩交換「星語」的心靈角落,曾有一群相繼地提早離開學校教育的肯納兒在此凝聚,展開後學校教育的職能學習。「肯納兒」並不是壞小孩,只是不容易被瞭解;他們不是個性叛逆,只是先天不善溝通與理解的缺陷,不小心闖禍讓他們成為學校的問題人物。但離開學校的這群青少年,能何去何從?學校可以選擇放棄這群孩子,家長卻沒法不思考他們孩子的將來,於是熱心的澤媽免費提供這些肯納兒一間台北金華街的地下室,成立星語小站,自1999年起家長與治療師們輪番當起了職訓老師,教這些孩子學習生活自理、烹飪烘培、餐飲服務、團隊秩序。    但隨著澤媽將金華街的房屋出售後,星語小站也暫時劃下了句點。一直陪伴著這些孩子成長的詹和悅治療師,回憶地說:「過去的星語小站是為這群孩子量身打照的學習場所,來到這裡的孩子我們關心的是如何幫助他們持續學習,也看重孩子的特質與喜好,適其性格作進一步的職能引導,找出孩子能做的事並從中教導。」那個時期的星語小站並非正式對外營業的環境,大部分的客人都是許多肯納家長與親友。從一開始短期的生活營隊,逐步開放到整天的日間課程學習,這群中功能障礙的肯納兒在後學校教育中,仍持續在家長的規劃與用心下,不斷學習。在第一代的星語小站走入歷史時,肯納自閉症基金會也正悄悄誕生,銜接起星語小站任務,在台北開啟了成年溝通訓練班與職能訓練班,接續星語小站所賦予的教育意義。2007年8月過去在第一代星語小站出現的大孩子們,也正式入住社區家園-豐田肯納園,該會社區家園的服務開啟已滿一年,沒間斷的學習之路伴隨著這群跌跌撞撞的大孩子們持續摸索。對肯納家族來說,未來依舊是一條必須抱著希望在暗夜中前行的路。但可喜的是,星語小站在今年9月重新正式開張,過去的星語小站陪伴著一群中功能障礙的肯納青年走入肯納園,融入社區生活、擁抱自然。而今第二代的星語小站,則是則採義賣商品的模擬複合式商店規劃,以零售各類紀念性商品的形式來從事星語小站的經營,義賣的所得將提供做為肯納兒的教育經費使用。重新開幕的星語小站也如同過往設有咖啡吧台與休息座椅區,希望留住第一代星語小站的精神,讓肯納的家長們與大大小小肯納兒都能常來星語小站走動,在此認識交流與相互扶持。未來期許「星語小站」能延伸成為社會大眾共同參與的環境,讓更多新朋友藉由選購星語小站的義賣商品,獲得價格實惠的購物經驗並從中認識肯納症,也藉此消費的機會讓星語小站能實質模擬商店經營。在肯納基金會歷來組織青年聯誼會及服務高功能肯納青年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即使有工作意願與能力的肯納青年,也常因為未能熟悉職場倫理及社會適應不良的問題,而在職場中挫敗而退縮。下一個階段,肯納希望能邀請有工作意願且能自行往返星語小站的肯納青年前來擔任志工,讓他們有機會藉由參與星語小站的義工服務,感受複合性商店工作的模擬環境,也藉由志工的服務來學習社會適應與客戶應對的職能態度。肯納青年志工召募辦法:http://www.kanner.org.tw/News.aspx?NewsID=96

學童飲食亮紅燈 影響成績滿江紅

學童飲食亮紅燈 影響成績滿江紅

不少孩子為了符合父母期望,每天下課還來不及吃晚飯就要趕場上補習班,但調查卻顯示,學童營養攝取狀況其實會影響學業表現,學業成績70分以下學童有53.8%每週至少一次以速食當晚餐,而且肥胖比例更高達32%,遠高於整體學童平均14.8%的肥胖比例。醫師建議,正確攝取營養才是改善學業表現的首要步驟。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務副院長暨小兒神經科葉健全醫師指出,智力、視力、生長力、和免疫力是學齡兒童生長發育的四項指標,可以稱為「健康四力」,不但是評估生長發育的重要指標,更會影響到學童的各項表現。門診中的確常見因學業表現不佳而帶著孩子求診的家長,他的建議就是先從飲食上改變,6-12歲是四力成長發育的黃金六年,父母應注意兒童在此階段的營養攝取,透過正確的飲食攝取習慣,補充身體所需營養素,才能幫助這四力健康發展。■ 五成國小學童BMI值不標準 晚餐營養不合格!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蘇秀悅主任,公布一項針對北中南國小三到六年級學童的營養調查中發現,超過五成學童的晚餐在包括五穀根莖類、蛋魚肉豆類、蔬菜和水果四大類食物的攝取完全不合格,其中尤其以蔬菜和水果攝取不足的比例最高,有79.5%學童平均每天晚餐攝取不足一碗蔬菜,而71.0%學童每天晚上攝取不足一碗水果。至於完全符合標準的學童,則只有0.6%,換句話說,幾乎每個學童都有營養不均衡的問題!蘇秀悅表示,食物攝取狀況也會反映在學童的身材標準BMI値上,分析學童的身高體重,有將近五成受訪學童BMI値不符合標準,超過三成(32.3%)孩子有過重或肥胖的問題,換言之,一個班可能有超過10個小胖子,還有17.1%學童過輕。 ■ 營養攝取影響學業表現從營養攝取與學業表現的關連性分析,蘇秀悅表示,平均學業成績不到70分的孩子有32%屬於肥胖,且高達五成以上每週超過一天用速食當晚餐,可見飲食攝取不良,除了會影響身體健康,也會對學業表現也有影響。至於早餐攝取情形上,有87%學童天天吃早餐,另仍有一成多的孩子並未每天吃早餐,而進一步分析發現,早餐攝取均衡的學生學業表現也更佳,根據調查,學業表現優異的學生,在早餐攝取五穀根莖或奶蛋肉豆類等主食,也明顯高於學業表現落後的學童。■ 學童飲食亮紅燈 家長要負責!!至於兒童飲食攝取亮紅燈的問題,家長也要負很大的責任,因為調查發現,雖然有五成學童營養攝取不合格,但卻有近半數(44.2%)受訪家長認為小孩營養攝取已經均衡;蘇秀悅指出,以蔬菜類為例,79.5%的學童晚餐的蔬菜攝取明顯不足,但是其中只有56.4%家長意識到學童應加強補充蔬菜類,有43.6%的家長則不認為孩子需要補充蔬菜;水果的問題更嚴重,7成學童晚餐攝取的水果不足,但是其中只有40.9%認為需要加強水果攝取。而更值得注意的是,當孩子偏食時,有高達58.9%的父母會採取減少份量、隨學童意願和不再烹調該項食物等不積極的處理方式。■ 正確攝取營養  四力健康、成長超能蘇秀悅主任建議,學齡兒童在這階段應特別注意營養成分如:蛋白質、維生素及微量元素(如:錳、鋅、鎂)的攝取。若因為家長忙碌無法好好為孩童準備豐富的營養食物、或孩子本身有乳糖不耐症、過敏等先天體質問題,無法自食物中獲取所需營養素,父母可以透過兒童保健食品來對症下藥,在三餐外選擇適當的營養補給品,如:鷄精、鈣片、維他命C等營養補給品為兒童補充營養,替健康打好基礎,未來才會有良好發展。這項「小學生營養大調查」由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針對台灣北、中、南三區、九所國小共1660位學童家長,採用問卷方式進行,目標對象為7-12歲國小學童,有效樣本數共1016人。調查指標包括實際營養攝取情形、BMI值、學業表現與父母的處理態度。

掌握飲食、運動要領 拒當心臟早衰族!

掌握飲食、運動要領 拒當心臟早衰族!

為響應全球對心血管疾病急遽年輕化危機的關注,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中華民國心臟學會、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於97年9月28日(星期日)上午假國父紀念館東側廣場,與全球100多個國家同步舉辦「世界心臟日活動」,今年的世界心臟日以「你知道你的危險因子嗎?(Do you know your risk?)」為主題,呼籲全民遠離危險因子,拒當心臟早衰族!臺灣近年來,隨著經濟快速成長,醫療科技發達使國人平均餘命延長,民國96年零歲平均餘命兩性合計估計為78.25歲,其中男性估計為75.09歲,女性估計為81.90歲(內政部,2008),但國人飲食及生活型態改變,吃多、動少,加上生活緊張等因素,致罹患心血管疾病者,有日益增加與年輕化的趨勢。根據臺北市96年衛生統計,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與高血壓性疾病,分別為北市第二、三、十一位的死亡原因,其死亡百分比各佔11.3、8.9、0.97,合計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百分比為21%,亦即本市約每5名死亡個案中,即有1名與心血管疾病有關。依據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程俊傑研究指出,在15年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平均年齡67,現在平均約50到60歲,其中百分之10,是50歲以下者,由此可見罹患心血管疾病者,有日益增加及年輕化的趨勢。 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高齡、肥胖症、完全不運動者、抽菸 患者等。■ 預防心血管疾病三大要領第一、飲食要均衡:應多吃蔬菜、水果,天天蔬果五、七、九(兒童五份、成年女性七份、成年男性九份),及多吃全穀食糧、魚、瘦肉、豆類、低脂乳類及葵花油、玉米油、橄欖油及油菜子,少吃肥肉及豬油、牛油等,可以緩和心臟的老化。第二、規律運動: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有關危險因子的研究顯示,缺乏體能活動,每年造成全世界死亡人數達200萬人以上;而缺乏運動者與經常運動者比較,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會增加1.5至2.4倍。以健走運動為例,國外的研究顯示,每日健走1萬步就能保持足夠的運動量,1萬3,000步至1萬5,000步,即可促進心肺功能,甚至達到減重效果,又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報導,一週健走3小時以上,可降低35~40%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對於心臟病人,其運動量應要與醫師討論,病情已穩定的病人,其運動量一般在自覺輕鬆愉快的程度內較妥,如運動出現胸痛或呼吸困難,應立即停止,儘速就醫。第三、戒菸:戒菸可以使好的膽固醇增加(高密度膽固醇),降低血管阻塞的風險,二手菸對健康的影響等同抽菸,希望癮君子特別注意公德。為了讓市民了解自己的「心臟」,當天現場會設置免費闖關活動,讓民眾檢測心臟健康狀態,更邀請專業醫師現場分享心臟保健知識。且現場也設有血壓、血糖、動脈壓、一氧化碳、體脂肪檢測,讓參與的民眾可以輕鬆學習各項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方法。歡迎民眾帶著您寶貝的心與家人同心共享一個健康的「世界心臟日」之旅。

Menu